【了解腸癌】4萬長者篩查大腸癌 291人中招超衛署預期 確診者六成屬一二期
【明報專訊】衛生署去年9月推出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至今年9月底為逾4萬名無病徵、現年66至71歲長者作篩查,其中13.5%對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反應,在完成大腸鏡檢查的4501宗個案中,暫發現291人患大腸癌,發現率為6.5%,數字超出衛生署預期。先導計劃將於下周一(27日)擴展至第三階段,62至65歲無大腸癌徵狀者可參加。
下周起62至65歲無病徵者可參加
首兩階段的大腸癌篩查先導計劃為1946至1951年出生的人篩查,截至今年9月27日有4.03萬人參加,當中逾3.9萬人有檢測結果,其中13.5%(5286人)對大便隱血測試呈陽性反應,需轉介照腸鏡。在完成大腸鏡檢查的4501宗個案中,有291人患大腸癌;3086人有大腸腺瘤;594人有增生瘜肉、大腸發炎等;另有527人沒有瘜肉。
3086人有腺瘤 594人有瘜肉發炎
衛生防護中心監測及流行病學處主任程卓端表示,對於已照大腸鏡的個案中,有6.5%確診大腸癌及68.6%發現大腸腺瘤,感到「少少意外」,例如大腸癌發現率比署方預期的3%高1倍。她續稱,形成大腸癌的變異過程有可能長達10年或以上,篩查計劃先從較年長的長者着手,腸癌發現率較高,她相信未來發現率會下降。
程卓端說,目前接獲25宗關於切除瘜肉併發症的報告,其中21宗是腸道內流血,有1宗刺穿腸道及3宗其他個案,患者經跟進後完全康復。她又說,目前切瘜肉引致腸道出血及穿腸的比率分別為0.5%及0.02%,符合署方設立的標準。
程續稱,署方分析第一階段55宗確診大腸癌個案,六成患者屬第一、二期,比非篩查計劃的發現率高20個百分點。她說早期病人治癒率相對高,呼籲合資格長者盡快參加計劃。
一成目標人口參加 未達預期
根據署方數據,目前首兩階段的目標人口有44萬,程卓端說總參加率約10%,低於署方30%的目標。她表示,亞太地區的大腸癌篩查參加率為10%至30%,例如澳洲達30%,她稱當地推行大腸篩查逾10年,香港則只推行一年,表示滿意本港現况。
衛生署下周一推出第三階段計劃,1952至1955年出生及無大腸癌徵狀的市民可參加。此群組約有38萬人,參加者須先加入電子健康紀錄互通系統,再上網尋找及約見相關基層醫療醫生(www.colonscreen.gov.hk)。截至本月17日,共644名基層醫療醫生提供大便隱血測試,97%醫生不會額外收費;另有154名醫生提供大腸鏡檢查,若需切除瘜肉,有68%醫生不收額外費用。
-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 【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 【癌症】惡性腫瘤出現肺轉移?中大機械人輔助無創「微波叮熟」癌細胞全球首例 術後兩日內出院
- 【血癌三大類】警惕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相關病徵 及早求醫接受個人化治療
-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 【子宮頸癌】多數患者無病徵 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查(衛生處方)
- 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 抗癌路上逾半癌症照顧者感身心疲累 六成感抑鬱 適時抽離放鬆(㩦手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