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丨真空抽組織 驗乳癌更精準(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乳癌是女性最大的健康威脅之一,單計2018年本港錄得4618宗女性乳癌新症,按年升5.8%。若與10年前的2008年相比,更急增約77%。以一生累積風險計算,每14名女性便有1人罹患乳癌。然而,隨醫學進步,患乳癌女性5年相對存活率達84%,早期乳癌(第一期)患者的5年相對存活率更超過99%,這表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減低乳癌威脅的關鍵。
年滿40歲 每2年造影檢查
女性由20歲開始便應每月自我檢查乳房,有沒有硬塊或其他病徵(見下文),若發現異常應立即求醫。另外,建議每2至3年找專業護理人員作臨牀觸診檢查,多加一重保障;此外,女士年滿40歲應每2年做一次乳房造影篩查,包括乳房X光造影(mammography)或乳房超聲波造影。造影檢查可偵測到難以靠觸摸發現的微細硬塊,甚至是未形成硬塊的微鈣化點,有助及早發現乳癌。
不少女士對乳房X光造影有所抗拒,主要源於過程中需要用儀器將乳房壓至微扁,即是俗稱「夾胸」,以減少乳腺組織重疊,得出較清晰影像。然而,隨着3D乳房X光造影普及,影像更清晰及準確,「夾胸」所需時間較短,按壓力度亦較輕,能大大減低不適。
「真空吸力」取樣傷口小
若透過觸摸或造影檢查發現乳房硬塊,先不要「自己嚇自己」,不一定是乳癌。不少乳房腫塊是良性,例如是纖維腺瘤、乳腺腫脹、乳管內乳頭狀瘤、乳房水囊等。因此要借助第三重診斷,即抽取乳房組織樣本作病理化驗,判定腫塊屬良性或惡性。
取樣方法也有多種,包括大家較常聽到的「抽針檢查」,當中分「幼針」及「粗針」。若醫生對硬塊有較大懷疑,通常會建議粗針檢查,因可抽取較多組織,結果較準確。粗針取樣前,先要局部麻醉,醫生會利用針管,經同一切口重複抽取數個樣本。粗針檢查亦有助醫生辨別癌細胞種類,以及是否具入侵性,以便制定治療方案。
近年亦有一種較新的取樣方法,就是「真空輔助切片」(vacuum assisted biopsy, VAB),原理是利用X光或超聲波引導切片針進入乳房病灶位置,再利用真空吸力的輔助,將組織「吸入」切片針。此方法優點是低創傷,只留下約0.5厘米針口,而且一次過可蒐集到比抽針檢查更多的組織樣本,研究顯示透過此方法取樣化驗,準確度比抽針檢查為高。而對於體積較小的良性腫瘤,更可透過真空輔助切片方法完全切除。然而,並非所有人也適合接受真空輔助切片檢查,需要視乎病灶位置是否合適,附近有無主要血管等。若病人因病情未能靠抽取組織等方法確定腫瘤是良是惡,可能需做開刀手術,切除所有不正常組織,再作切片化驗。
每月自我乳房檢查
- 觀察
在鏡前觀察乳房及乳頭兩邊有否不對稱、皺起或內陷 - 觸檢
*檢查右邊乳房時,右手舉高放在頭後
*用左手3隻手指在右乳由外至內打圈游走,並按壓乳房
*檢查時留意有否以下異常徵狀:
乳房:硬塊;皮膚凹陷或凸出;皮膚呈橙皮樣變化、出現紅疹、不癒合傷口、出血或潰爛
乳頭:內陷或不對稱;表皮破損、脫皮、出血或有分泌物
鎖骨上下及腋下:有腫塊或淋巴結發大
*以右手重複以上動作,檢查左邊乳房
註:如乳房有任何不正常徵狀,應立即找醫生詳細檢查
文:梁小蘭(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外科專科醫生)
- EBV病毒與鼻咽癌及多種淋巴癌等關係密切(醫言有理)
- 【黃麴毒素】常見發霉花生小米穀物中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瘤言情深)
- 乳癌如子宮頸癌早期病徵不明顯 「全身檢查」足夠揪出乳癌嗎?(醫路同行)
- 兩大類抗癌標靶藥 「神奇子彈」:單抗準確殺癌細胞(醫言有理)
- 【子宮頸癌】港每10萬女性逾7人發病 高於世衛目標 家計會推子宮頸細胞HPV合併檢測
- 【抽骨髓與抽脊髓】骨穿:抽骨髓組織助確診血液病 腰穿:抽腦脊液檢查 勿混淆(醫言有理)
- 【肺癌】從來不吸煙不飲酒 為何患上肺癌?肺細胞長期發炎加速癌症形成
-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 【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 【癌症】惡性腫瘤出現肺轉移?中大機械人輔助無創「微波叮熟」癌細胞全球首例 術後兩日內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