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職業治療 走出思覺失調
【明報專訊】「工作讓人更有自信,當遇到問題而自己沒辦法解決時,可以找身邊的同事,他們都會願意幫助你的。」
阿芝2011年確診患上思覺失調,3度入院接受治療。出院後,她由社工跟進,接受職業治療和輔助就業,參加了寵物美容和咖啡調配員課程,一步一步重投社會。
漫長的人生旅途上,總會遇上無數高低起伏,我們或許會失去尋找快樂的能力。但身邊人的一句說話、一刻扶持,已經足夠支持我們走出幽谷,繼續譜寫自己的人生。
人生路不熟致病 和右手「說話」
阿芝的經歷也是如此。阿芝在香港出生,但自幼在內地由外婆照顧,於廣州完成大學課程後才返港生活。因為文化背景和經歷不同,令她覺得難以融入港式生活。儘管她已主動閱讀一些有關香港歷史的書籍,希望與旁人減少隔膜,然而這對她的精神狀態並無太大幫助。阿芝憶述:「那時我很容易哭,不知為什麼就會流淚。每當我上教會時更是哭得厲害,於是我訓練自己不要哭;上教會之前也會提早到埗,看看當日講的是哪段經文,做好心理準備,盡量讓自己投入崇拜而不是哭着。」
另一邊廂,阿芝與家人之間的交流愈來愈少,甚至分開吃飯。阿芝說,當時因為家人曾瞞着她更改了她的覆診日期,令她對家人失去信任,一度拒絕求診及用藥,後來更開始出現幻覺。「我會覺得人們都在談論我,而且會知道我內心在想什麼,我的右手更會代表另一個人和我說話。」此時的阿芝彷彿置身沒有出路的巷子裏,看不見生活中任何快樂的元素。幾經掙扎,她在教會導師的建議下,自願入院接受治療。她共入院3次,並於2011年確診患上思覺失調。
寫下病歷日記 沉澱思緒
住院期間,阿芝每晚也會寫下病歷日記,協助她沉澱思緒之餘,亦方便讓醫生了解她的想法,病况慢慢好轉過來。出院初期,態度積極的阿芝為了融入社會,接受新生精神康復會多項服務,包括社工跟進和個人心理面談,還有職業治療和輔助就業服務等。阿芝亦參加了僱員再培訓計劃的課程,包括寵物美容和咖啡調配員,並在新生會轄下的社會企業接受培訓。
各種培訓讓阿芝重拾自信,一步一步重投社會,終於在勞工處找到政府外判工作。獲得朋友和身邊人的支持後,阿芝更邀請她的社工擔任自己的提名人,參加由香港再生會舉辦的2013-14年度「十大再生勇士選舉」,獲得「傑出生命獎」。現在的她不再視工作為洪水猛獸:「工作讓人更有自信,當遇到問題而自己沒辦法解決時,可以找身邊的同事,他們都會願意幫助你的。」
「工作要負責 心事要分享」
自己的經歷,讓阿芝明白到維持身心靈健康的重要。現時,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外,她在公餘時間亦參與不同活動,例如運動、閱讀及教會活動等。從前無法專注看書的她,透過朗誦及做筆記的方式,現在已經能夠靜下來讀書。此外,她更積極擴展人際網絡,例如參加相片展覽,以葉與藍天的構圖,表達她對自然的愛好,獲得同事一致讚賞。「同事們對我很好,當我參加了新生會相片展覽時,把大會宣傳卡給上司看,他很替我高興,還叫我『加油!』。」阿芝笑着說。
阿芝對攝影很感興趣,未來希望成為一個能為精神病患者發聲的攝影師,拍攝患者們所認知的世界。阿芝勉勵同樣面對精神困擾的朋友,工作上要做個負責任的人,心事則要學懂分享,「把一些你覺得身邊的人應該要知道的事都告訴他們,讓他們懂得關心自己。有了朋輩及身邊人的支持,我們必定可以再次走入人群,過着多姿多采的生活」。
文:黃宗保(新生精神康復會專業服務經理(社區服務)、註冊社工)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知多啲:精神健康中心 一站式復元為本
- 新冠疫苗非建議每年或定期打加強劑 接種新建議:未染疫6個月至17歲應打齊3針
- 孔繁毅:第五波兩類高危群組染疫後體內病毒難清除 或需集中照顧 曾祈殷倡長者接種四價重組流感疫苗
- 【胃酸倒流】 研究:電子支架經口腔植入食道 以電刺激調節胃酸倒流
- 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 【深近視】中大研究:滴阿托品眼藥水 首證有助兒童預防近視 長遠可防青光眼等併發症
-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 調查:婦女不運動4大原因 96%未達世衛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標準
-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 【體能之巔】渾身肌肉未必力量最強?操肌過急易受傷 「build肌」3大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