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5):自主學醫路

分享此內容: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開了一整天的會議,身心俱疲,正趕往內鏡中心途中,路過醫院的咖啡店,遠處傳來Dean Chan、Dean Chan的叫聲。回頭一看,見到幾名醫科生,聚在咖啡店向我揮手。

這幾位學生,都是我熟識的。Annie(化名)希望可以像腫瘤科的馬教授一樣,將來成為年輕的教授,一面做科研,一面做臨牀工作。她一直都想在研究方面預備自己,這幾年除了跟着她的導師做研究外,更在完成醫學院四年級的課程後,到哈佛大學的癌症研究中心學習一年。這天原來是她離港到美國進修的前一天,特意回醫院的圖書館找些資料。

 

那邊的Samuel(化名)是一個陽光大男孩,一直很有興趣做人道救援工作,立志成為外科醫生,加入無國界醫生到有需要地區做救援。自入讀醫學院後,多次到訪不同地區如尼泊爾、四川、東非洲等地服務當地社區。今年暑假,Samuel去了英國牛津大學,參與災害與人道救援的團隊學習。皮膚曬得有點黝黑的他,原來剛從一個service trip 回來,幾個星期後又會再出發往另一個地區作災後重建的工作。

 

另一位同學Eric(化名),除了讀醫外,對很多東西都很好奇,很有求知精神。在大學一年級時,他除了「上莊」,也副修法文。之後兩年繼續在醫科課程以外副修統計學和心理學,希望將來可以在公共衛生發展。原來Eric更希望有機會像他的師姐一樣,到瑞士世界衛生組織實習,到時他的多國語言能力便可以大派用場了。

 

新生入學收「心願卡」

這幾位同學不是個別例子。愈來愈多醫科生希望涉獵更多,認識這個世界更廣、更深。我極之支持他們,因為要做一個好醫生,只是追求醫學知識是不足夠。愈學得多,便愈知道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心裏便會愈謙卑起來。所以我和其他同事,都非常鼓勵同學在醫學院的這幾年嘗試不同的事物,不單單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我們現今的社會,實在太需要有國際視野、有廣闊胸襟的下一代。

 

當然,每個同學的性格、心志都不同,有不同的步伐,有不同的追求。所以醫學院在課程的安排上容許有彈性,讓他們自主。今年9月開始,每位新生入學的時候都會收到一張「心願卡」,鼓勵同學思考一下如何過這幾年在醫學院的日子,只要他們願意,醫學院的教職員都會全力支持和協助他們達成。他們可以每年改變這些心願,一步一步的朝着自己的目標向前走。

 

正如那幾位同學一樣,各自各精彩,每位同學都可以自主他們的學習經歷,共通點是他們在這幾年學醫的日子裏,都認識自己更多,更明白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一位醫生,並且好好的裝備自己成為這樣的醫生。這是我作為他們老師最開心和最滿足的事。

我完全投入了與他們的對話中,這時我的電話響起,同事提提我要到內鏡中心做手術……我只好和這幾位同學道別,再次回到工作中。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吾生有杏系列文章: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4):我們欠缺了什麼?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4):三讀倚天屠龍記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3):我可以多飲些酒嗎?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2):當醫生再變成病人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1):在中東尋找機遇

更多吾生有杏系列文章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