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冠狀病毒病令我們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都受到很大程度的威脅和干擾,例如令很多人擔心染病、在職人士停業、長期病患者的正常支援受阻、學生上課及考試安排被打亂等。幸好我們有一種內在的「抗逆力(Resilience)」,可以幫助應對生活中所遇上的各樣困難和挑戰。
「抗逆」是指免於逆境麼?
「抗逆」不單只是抵抗眼前逆境,還包括如何讓我們能更有效、更快速地從逆境中發揮潛能和恢復,由「受壓中回彈」,並促進我們個人成長的歷程。
相關文章: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如何增強抗逆力?
培養理性思維,抱持希望:「新冠病毒一定會找上我!我染病了就不能應考DSE文憑試,前功盡廢!」從恐懼中滋生的災難性思維讓容易令學生過度放大不安,感到自己必然會被感染,會錯失文憑試,並白費多年來的學習努力。
在困難時刻,其實我們更需要抱持希望和平衡的想法。不時默念和提醒自己可以勤洗手、佩戴口罩、做好個人防疫措施、與學校保持聯絡及掌握考評局的相關資訊等,都有助自己務實地面對疫情和回復心安。
從過去經驗學習有效應對方法:在過去兩年多的「抗逆」歷程裏,我們總能從中學習到一些有效的應對方式來提升自己的適應能力。例如在「抗逆」的日子中,保持規律穩定的生活步調、健康飲食、充分休息、適時運動、恆常溫習、透過不同方式和媒介與別人保持聯繫等等。回顧及善用過去的成功經驗,有利於在逆境中保持精神健康和自信心,令我們能繼續有效地克服各種挑戰,並促進個人成長。
與別人保持聯繫,適時求助:事事只靠自己,單獨一人去面對生活中的所有挑戰是非常困難,有時甚至是不設實際的。可善用支援,守望相助,主動向信任、成熟的人(例如家人、長輩、師長等)分憂、索取意見和尋求協助。這樣,我們可感到自己並不孤單,更有信心去跨越面前的難題。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新冠患者發病逾年仍有長新冠症狀?常見症狀:疲倦、肌肉痛、睡眠困難等 英研究:3類人士要注意
在抗逆中添動力
抱持希望,吸收學習經驗和與人守望相助是「抗逆」的關鍵元素。就讓我們一同逆風而起,繼續發揮和成長。
文:衞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床心理學家何宗偉
專題系列文章
- 【世界心臟日】護心飲食有妙法 (衛生處方)
- 及早治療高血壓 減心血管疾病風險
- 【痛症】坊間拉腰治療?電熱棒?特效紓痛精油?慎防跌入「高科技」陷阱
- 【帶氧運動】霹靂舞常見旋轉、倒立 頸背腰上肢易受傷 考驗全身肌肉運用
- 大便像豬紅疑胃出血?照胃鏡腸鏡找不到原因 「源頭不明腸道出血」棘手難醫
- 貧血病徵:面青唇白、氣促心跳易倦 缺乏維他命B12可致貧血病 勿胡亂服藥(醫言有理)
- 【紓緩治療】插鼻胃管或舒適餵食?面對吞嚥障礙、晚期病人不願進食…怎辦?
- 【痛症】按摩兼放鬆橫膈膜 紓緩頑固肩膊痛膝痛 (好zone動)
- 高血壓病徵常見眩暈、頭痛 針對4病因:濕熱天氣、更年期、飲食失調、血脂血糖
-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好好照顧自己 每天給自己幾分鐘做關懷練習(仁濟健康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