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家變致抑鬱 孩子要寄養 「我還能當好媽媽?」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單親媽媽阿娟患上抑鬱症,終日抱頭大睡,忽略照顧孩子,社工安排孩子入住寄養家庭。3年後,阿娟病情好轉,社工建議接孩子回家團聚。阿娟卻猶豫不決,擔心自己不是稱職的媽媽。

雖說照顧子女是父母的天職,但當家庭發生問題時,首要的責任是保護兒童,卻往往忽略了家長需要。如何強化家庭的親職信心?

阿娟在22歲時意外懷孕,誕下兒子明朗後不久,發現丈夫有第三者。丈夫提出離婚,她不情願地結束兩年的婚姻。從那時起,阿娟為了處理離婚後的具體問題,例如﹕居住、經濟、照顧孩子等而疲憊不堪;加上受婚姻失敗的打擊,終日情緒低落,有時甚至忘記照顧孩子的起居飲食。她的父母在阿娟幼年時已經離婚,阿娟離婚後與母親同住,雖然母女關係並非太差,但母親也要為口奔馳,無暇協助阿娟照顧明朗。

有一天,當母親晚上放工回家時,發現阿娟正在抱頭大睡,孩子卻不停地哭泣,母親懷疑阿娟根本沒有給孩子餵奶。後來,阿娟母親找社工協助,社工認為阿娟有忽略照顧孩子的問題,於是安排明朗由寄養家庭照顧。後來阿娟證實患上抑鬱症,需要定期服用抗抑鬱藥物。

因內疚失教養信心

3年後,阿娟情况略為好轉,當社工提出讓明朗回家團聚時,阿娟內心卻有很大掙扎。一方面她十分渴望與明朗一起生活,但另一方面,她對自己作為母親的能力完全失去信心。記得有一次,明朗在她面前說十分喜歡在姨姨家中居住,因為姨姨家中有很多玩具,但阿娟明白自己根本沒有能力給孩子這些物質生活。另外,她一個朋友曾經說過,因為自己患有思覺失調而需要長時間服用藥物,她害怕孩子長大後不會喜歡一個長期病患的母親,所以沒有把病情告訴孩子。阿娟認為兒子未必會接受一個有情緒病的母親,又擔心自己的情緒對孩子造成負面的影響。

僅半數寄養孩子終能回家

根據政府數字顯示,2011至2014年期間,「照顧兒童」因以下4種情况而離開住宿照顧服務,包括﹕

‧回家團聚

‧轉換服務類型(例如﹕由寄養家庭轉居兒童之家)

‧收養

‧獨立生活(18歲或以上的青年)

其中回家團聚佔55%。另外,孩子平均居住的時期由2.2至47.8個月不等。換言之,只有大概一半的照顧兒童可以順利回家,而且有些兒童需要居於寄養家庭或宿舍達數年之久。

當然,我們相信有很多因素影響孩子可否與家人重聚,以阿娟的例子可以知道,其中之一是原生家庭父母是否有信心成為一個稱職的家長。中國人相信,父母照顧子女是一份天職,但若他們因為一些個人理由而需要由他人代為照顧自己的孩子時,他們或會受到個人或社會人士的指摘而產生內疚感。與此同時,他們在比較之下,往往認為自己教養孩子的能力不及寄養家長或宿舍家長,結果,他們在孩子回家重聚一事上表現得猶豫不決,有些人或許誤會他們根本不想負起為人父母的責任,結果更令他們失去照顧孩子的信心,認為自己是不及格的家長。

事實上,很多社會人士都認為當家庭發生一些問題時,首要是保護兒童,卻忽略家長的需要,但是兒童的成長與家庭是息息相關,因此,我們必須要強化家長的親職信心。

寄養期間仍要盡母親責任

首先,家長要認定自己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人物,雖然他們暫時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但仍然可以在某程度上參與孩子的日常事務,特別是孩子一些重要的日子例如﹕家長日、畢業禮等。

第二,父母、社工及寄養家庭必須充分合作,三方面定期見面,如果有些孩子可以在周末回家度假,建議三方在周末前後保持緊密的聯繫,交流孩子的情况。

最後,我們相信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是父母也不是完美無暇,所以我們不要只專注他們的不足,協助他們渡過難關之餘,也要發掘他們的強項。

阿娟的孩子在寄養家庭期間,每逢周末亦會回家短敘;但有時阿娟情緒太低落,或是服藥後太疲累而無法照顧兒子時,孩子便不能回家暫住。不過,在社工輔導和幫助下,阿娟慢慢地重建親職信心,接孩子回家一起生活。

文:黃美菁(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90088ad0ccf1dc389f220bbb2907c21a.jpg(圖:anurakpong@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2/90089a56902bc18f4357c0dec68c6fff.jpg(圖:Tomwang112@iStockphoto);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