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VEGF靶向治療 「餓死」轉移性子宮頸癌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新療法:抗VEGF靶向治療治子宮頸癌

第四期或轉移性子宮頸癌,因癌細胞擴散至其他器官而不能動手術,治療方案通常是化療。

抗VEGF靶向治療,用於肺癌和大腸癌,主要作用是抑制供應癌細胞養分的不正常血管,從而截斷癌細胞營養,減慢癌細胞生長,甚至「餓死」癌瘤。近期研究證實,對付轉移性或復發性子宮頸癌,加入抗VEGF靶向治療,可以延長病人存活近四個月。

■個案

2B期子宮頸癌 轉移到淋巴結

我在今年5月初次見陳女士,這位50歲女士兩周前感到左頸痛和腫脹。她於去年11月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婦科醫生確診為2B期子宮頸癌。因為子宮頸旁組織已受癌細胞侵襲,手術不能有效根治,於是陳女士接受了綜合化療、放射治療和近距離放射治療。她在別的醫院接受治療,根據她的轉述,於今年2月完成了以上治療。

第一次門診見她時,身體檢查顯示出左鎖骨上有3厘米脹大了的淋巴結。淋巴結抽取組織檢查證實為轉移性癌,與子宮頸鱗狀細胞癌轉移相同。正電子掃描(PET-CT)顯示左側縱膈淋巴結轉移,而沒有其他遠處擴散到肺、肝、骨骼或局部復發的迹象。患者以前的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判斷,她無法接受放射治療,因為她十多年前因心律失調放置了起搏器,位置正在左邊頸部復發淋巴結前面,放射治療不安全。陳女士遂接受化療紫杉醇和卡鉑及靶向治療,治療每三周一次,共六個周期。在第一個周期後,注意到她左頸疼痛有很大的改善,治療副作用亦很輕微,僅注意到腳板輕度周圍神經麻痺;三到六個月後PET-CT顯示,頸淋巴結和縱膈淋巴結有很大的改善。她將會每三星期持續接受靶向治療。

患者趨年輕 年增400人

婦科癌症患者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在女性癌病的發病率位列首十位。子宮頸癌雖然在2014年的發生率下降了6%,但每年仍有多於400個患者。第四期或轉移性子宮頸癌患者一般來說,影響範圍涉及其他器官而不能作手術,就像陳女士的情况,遠處淋巴結轉移也是患者的典型表現。因此,這些患者的治療方案是化療,通常使用鉑類藥物,如順鉑或卡鉑,加紫杉醇的混合治療。

配合化療 平均續命4個月

較新的藥物如抗VEGF靶向治療,針對腫瘤產生的基本概念,即不正常的血管增生。最初的研究在肺癌及大腸癌後期或擴散型患者,亦有初期研究已經證明在治療復發性子宮頸癌患者中作為單一療法的效用。最近的一項研究評估在轉移性、持續性或復發性子宮頸癌患者中,將靶向治療添加到標準化療中的療效。超過400名患者隨機接受單獨化療或化療加靶向治療,中位總體存活率與單純接受化療的患者相比,有近四個月的進步。這個研究說明了使用新藥物如靶向治療與化療混合治療,在轉移性子宮頸癌的患者有令人鼓舞的結果。

這類靶向治療,在其他女性癌病,例如卵巢癌,也應用於較後期的患者。研究結果亦顯示在第三期以上患者,如果根治性手術未能完全的切除腫瘤,術後化療方案可加入靶向治療去加強效果。在復發性的卵巢癌患者,這類方案比起單一化療的使用,能有效提升療效速度,亦能拉長病情變化的時間。

■知多啲

DNA測序 更多新藥治療

子宮頸癌一旦復發,因為屬於轉移又未能用手術清除,多數不能有效根治。細胞類別亦可能有關連:與較常見的鱗狀癌相比,腺癌因為生長多在子宮頸通道之內,大多較遲確診,亦代表是較難治好的一類。多項研究致力於個人化醫學,DNA測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在一些病例上,有望為病人帶來更多新型藥物治療。新一代的免疫治療,現在子宮頸癌正處於臨牀試驗中。我們迫切期待新的結果,使更多的患者受益,以優化疾病的控制。

文:張天怡(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edd69ee40bf01132be3bdc5e5eaaf870.jpg癌細胞轉移——遠端淋巴轉移是第四期或轉移性子宮頸癌常見情况。癌細胞轉移至病人頸部淋巴和縱膈淋巴。(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圖:deeepblue@iStockphoto);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edd68f3a9b30849c1fdad134e75997b0.jpg「餓死」癌細胞——用於治療晚期肺癌和大腸癌的抗VEGF靶向藥物,原理是「餓死」癌細胞。研究證實,對第四期或轉移性子宮頸癌都有療效。(圖:SomkiatFakmee@iStockphoto);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