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33歲IT業男子上周第二度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港大研究發現,該病人是全球首宗有紀錄的二次感染個案,反映群體免疫未必能截斷新冠病毒傳播,病毒有可能像其他引起感冒的人類冠狀病毒一樣一直存在,即使有抗體也不一定終身有效,但病人二次感染的病徵有可能較第一次輕微。負責研究的專家稱,病人可多次感染令控疫難度增,未來巿民或要每年接種一次預防疫苗,並可能令醫療系統的壓力等同要面對「兩次流感」一樣。至於康復者,他建議繼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亦要接種疫苗。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4月中出院 本月歐遊返港再確診
33歲從事IT業的男子3月曾確診感染新冠病毒(第564宗),當時出現咳嗽、發燒等病徵,經治療後於4月中出院;他本月經英國到西班牙旅遊,本月15日抵港後再次確診,但今次沒有病徵,之後在亞博館接受治療,上周五(21日)出院。
無病徵 病毒基因排序異於首次
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的研究團隊透過基因排序,發現該名病人兩次感染病毒株基因排序明顯不同,共有24個核苷酸不同;通過對比病毒基因庫,發現第一次感染的病毒,與3、4月時美國和英國的病毒株相似,第二次病毒與7、8月英國和瑞士的病毒株相似。
研究團隊再根據其他資料,包括病人第二次確診後病毒量較高,距離首次感染已隔4個半月,以及病人曾外遊等,判斷該病人屬二次感染,並非首次感染後體內的病毒繼續釋放所致,屬全球首宗康復後受二次感染個案。
研究團隊發現,病人第二次染疫時,住院初期未能驗出抗體,到住院第5日才驗出抗體,原因之一可能是他首次染疫時體內沒有產生抗體,也可能是病人首次染疫後產生的抗體隨着時間逐漸減少,所以第二次染疫後初期驗不出有抗體。
如病毒變異 首次感染抗體或無用
研究團隊又指出,抗體是針對病毒的S蛋白,如果第二次病毒的S蛋白出現變異,病人首次染疫後產生的抗體或無法識別到第二次的病毒,而該病人兩次感染的病毒,S蛋白上有4處氨基酸不同,包括D614G等,但仍要再研究才能確定第二次感染是否因為病毒的S蛋白出現變異所致。
團隊指出,該宗個案顯示群體免疫不能截斷傳播,新冠病毒有可能像其他人類冠狀病毒一樣,長期在人類中傳播,而即使有疫苗,亦未必能提供終身免疫。團隊又提醒,應為曾染疫的人也接種疫苗,康復者亦應繼續遵守防感染措施,包括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等。
抗體約半年後會失效
醫療壓力或如面對「兩次流感」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港大醫學院醫學系臨牀教授兼助理院長孔繁毅表示,該個案顯示即使首次感染後有抗體,但抗體水平會逐步下降,大約半年之後就會失效,不能長久免疫,故日後若有疫苗,或要每年接種一次;病毒長久存在,亦可能令醫療系統的壓力等同要面對「兩次流感」一樣。他又說,暫未見到新冠病毒有季節性,或一年四季都出現,但仍要觀察。
被問及新冠病毒如感冒反覆出現,對於醫院長遠服務有何影響,港島東醫院聯網總監陸志聰表示暫未能下定論,他說以往流感冬夏兩季高峰期都多長者入院,但毋須大幅削減服務及增加隔離設施,現時擔心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並說若病毒持續出現,公院或會再削減服務,表示這方面有隱憂。
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表示,大部分患者感染後都會產生抗體,問題在於抗體可以維持多久,相信今次被揭再次感染的個案並非普遍,未必會出現醫院因疫情而持續迫爆的情况,但目前作出任何結論均言之尚早。
專題系列文章
- 【器官捐贈】每日逾2000人等候器官移植 大愛恩人花園捐贈者長眠 救活逾230病人
- 愛滋病毒HIV「晚發現」個案佔比增 年長者易忽略感染風險 防護中心籲有性行為者檢測
- 乳癌篩查次階段轉攻帶基因突變家族病史者 逾半患者由MRI確診 專家倡用
- 研究:逾六成半在職青年每周運動少於2次 逾半運動為減肥健美
- 肺癌惡化快 5年存活率約兩成 專家:肺片肉眼難辨腫瘤 可試行AI蒐數據
- 【新冠疫苗】首批復必泰JN.1疫苗19日起 滿12歲合資格人士免費接種
- 【精神健康】「情緒通」熱線18111 隔空「急救」 聆聽困擾傾偈渡難關 冀恆常化
- 「器官捐贈日2024」生命饋贈 延續希望 (衛生處方)
- 【子宮頸癌疫苗】2004至08出生女生注意:12月2日起第一階段免費補打HPV疫苗
- 調查:54%白內障患者延遲手術 醫生:嚴重或誘發青光眼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