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與癌症治療的關係,不少癌症患者都十分關注。坊間亦流傳不少癌症病人的進食資訊,相關的「戒口」清單包括雞肉、海鮮、糖、加工食物等,近年生素食主義(raw veganism)亦盛行,癌症患者會以蔬果汁和沙律取代正餐。哪些飲食方法有科學根據?當中哪些是謬誤?癌友們又可以怎樣透過飲食打好底子,應對治療和加快康復進程?營養師教各位癌友「癌症飲食DO’S & DON’TS」!
在抗癌路上,患者需要吸收充足營養,才能有足夠體力和抵抗力,應對病情及癌症治療。如何「吃得對」、「吃得夠」、「吃得下」,這3個問題看似簡單,卻難倒不少癌症患者和照顧者。養和醫院營養師陳沛聰表示:「營養師一般經由醫生轉介病人,也有小部分病人會主動要求我們提供協助。一般而言,營養師會在患者開始進行化療的階段開始跟進,或者是當患者狀况較差、食慾不振,甚至需留醫接受靜脈注射(俗稱「吊鹽水」)或靜脈營養時,營養師便會介入。」
癌症飲食:宜多補充蛋白質 減緩肌肉流失速度
陳沛聰表示,化療期間多補充蛋白質尤其重要。因為化療會令血液中的紅血球、白血球和血小板數量下降,而足夠的蛋白質能防止3種血球細胞急劇下跌。而且化療期間患者身體較虛弱,需要較多睡眠及休息,攝取蛋白質能減緩肌肉流失速度。一般而言,按每公斤體重計算,健康成年人每天應吸收0.8克蛋白質,而化療期間分量應提升至1.2克至1.5克,即平常的約兩倍才算理想。
![【癌症飲食DO'S & DON'TS】營養師提供癌友飲食指南拆解3個謬誤 【癌症飲食DO'S & DON'TS】營養師提供癌友飲食指南拆解3個謬誤](https://health.mingpao.com/wp-content/uploads/2025/01/pexels-alesiakozik-6632289-1024x682.jpg)
癌症飲食:食物宜多變配搭 有助刺激食慾
在食物選擇方面,陳沛聰補充,患者毋須刻意單靠進食高蛋白質食物以達到一定攝取量,若化療後食慾正常,其實如常進食即可。倘若食慾較差,尤其是食道癌或腸胃癌患者,可以改吃軟身且易咀嚼的食物,例如雞蛋、魚和肉碎,透過減少咀嚼次數延緩飽肚感,以增加患者的進食量。他又建議患者可根據個人口味,在食物配搭上多作變化,例如炒蛋時落多一點油、蒸水蛋時加入肉碎,均可刺激食慾,同時提高食物中的蛋白質含量。
癌症飲食:化療後便秘 建議多走動
患者在化療後有機會受便秘困擾,陳沛聰表示:「癌症導致排便不順的成因眾多,部分化療藥物亦較容易導致便秘,即時多吃蔬菜和纖維食物、多喝水也未必可以完全解決。他建議患者嘗試其他辦法,譬如進食麒麟果和喝西梅汁,也有助紓緩便秘,但更重要的是患者應多走動,便秘的情况可漸見改善。」
相關閲讀:5類癌症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不良? 營養師:「補、守、攻、防」4大營養法則 對抗癌症
拆解謬誤:雞肉含高激素不宜盡信
與癌症飲食有關的迷思中,最常聽到的定是雞肉屬「高激素食物」,癌症患者應該遠離。陳沛聰回應,這其實是一個錯誤的概念,現時市面上已經較少出售含雌激素的雞隻,因為成本高昂,不符合經濟效益。雞隻能保持壯健,主要是因為飼養方法的改良和科技的進步,而且雞肉蘊含豐富蛋白質,是化療期間理想的蛋白質來源。
相關閲讀:素食等同健康?素肉添加油鹽碳水化合物?高血壓、糖尿病人注意隱藏健康陷阱
拆解謬誤:戒糖不能「餓死」癌細胞
另一個常見迷思,便是以為不吃糖分便可以「餓死」癌細胞,甚至因為擔心糖分有利癌細胞生存而選擇戒糖。陳沛聰指這是謬誤,其實人體內包括紅血球、肌肉和其他組織細胞也同樣需要糖分,戒糖反而影響身體細胞修復及運作,不是明智的做法。
相關閲讀:【癌症食糖】癌病人戒澱粉質餓死癌細胞?戒食體重過輕或營養不良 反不利治療
拆解謬誤:生素食未必人人適合 應完全煮熟食物避免加工類
近年盛行生素食主義(raw veganism),有癌症患者在治療期間會多吃蔬果,甚至以蔬果汁和沙律取代正餐。陳沛聰表示,一般情况下,癌症患者可以進食蔬果,不過由於水果外皮容易積聚細菌,食用前應先去皮,而一些無法去皮的水果如士多啤梨、藍莓等便可免則免。另外,患者亦應留意化療期間的白血球水平,如指數不理想,便不宜進食未經煮熟的蔬菜,以免細菌感染。
他又補充,癌症患者免疫力較低,應避免魚生、未煮熟的海鮮或肉類,盡量進食全熟食物。加工食物如香腸或午餐肉等亦要避免,因為這類食物含有亞硝酸鹽,屬致癌物質(carcinogen),故不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