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跑欠休息 腳底勞損鈣化 足底筋膜炎 一步一椎心

跑出禍?——足底筋膜炎屬慢性炎症,主因是筋膜過度勞損;工作時要長期站立走路,或身體偏重、腳部先天變形(扁平足、高弓足)的人,以及一眾跑友都是高危一族。(Micolino@iStockphoto)
【明報專訊】跑跑跑,臨近馬拉松大賽,參賽者也在加課操練。但如果你腳跟每踩一步便痛一下,當心已經患上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這是一種十分常見的勞損傷患,綜觀所有運動員的足底筋膜炎患者,跑友便佔約76%。
跑友佔運動員患者76%
雙足承托了全身重量,除了要支撐軀幹,還要吸收震動,更要在走路和跑步時推進軀幹。足部結構既精密又強壯,一隻腳掌由26塊骨頭緊密拼合組成,再由超過100條韌帶和肌肉互相連結,既要穩定地承托壓力,又要有適當伸展度以方便走動。
足底筋膜(plantar fascia)是足部最長的一組韌帶,由足底跟骨(calcaneus)像魚網一樣延伸至前掌的5根腳趾。靜態站立時,足底筋膜配合腳骨和肌肉承托起內足弓(foot arch);動態走路時,足底筋膜又會隨着走動時伸展和收縮,讓身體更有效率地移動重心。
在步行周期中,腳尖需要局部着地以推進軀幹,足底筋膜便起了相當大的穩定作用,稱之為絞盤機制(windLass mechanism)。當前掌的蹠趾關節(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向上屈曲時,由於足底筋膜橫跨整個腳掌,它便好像絞盤一樣,利用自身的張力將足弓拉緊鎖定,足部關節便可以維持穩定以推進身體。而在步行周期中的其他時間,足底筋膜會相對鬆弛,以幫助腳掌吸收體重着地時的衝擊力。如果大家也想感受一下足底筋膜的繃緊,可利用這個絞盤機制,將自己的大腳趾向上屈曲,便能感受到這組強壯的韌帶。
長站長跑 肥胖中年高危
足底筋膜炎,大部分都是慢性炎症,主因是筋膜過度勞損,足底筋膜日復日、年復年地承受走路壓力,結果出現重複性創傷撕裂,如果這些創傷未及時修復,便會出現慢性炎症。患者以中年人為主,如果工作上需要長期站立、走路,或身體偏重、腳部有先天性變形(扁平足、高弓足),便更容易出現筋膜炎。
另一高危群組,便是一眾跑友了。如果估算每個成年人每天要走一萬步,跑友一課練習隨時已經超過這個數字。跑步對於足底筋膜構成更大壓力,而且不少跑友急於操練,足底筋膜沒有足夠時間復元,重複發炎令筋膜留下傷疤,甚至鈣化,筋膜彈性愈來愈小,情况就有如一條已經硬化的橡筋,所以足底筋膜炎是一眾跑友最常見的腳部傷患。
足底筋膜炎的疼痛點,多發生在足底筋膜和跟骨連接的位置,尤以跟骨內側(medial calcaneal tubercle)最常見,這位置也是整組筋膜壓力最大的地方。不少患者在早上起牀或在久坐後第一步踏地特別疼痛,部分人走路久了也出現疼痛。慢性炎症有以下數個特點:痛楚一開始時比較輕微但漸趨嚴重,沒有太明顯的紅腫,疼痛稍有好轉便再次發作等。
踩中骨刺致劇痛?未必關事
除了臨牀檢查,影像掃描也可以協助診斷足底筋膜炎的嚴重程度。在X光檢查下,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會出現骨性增生,俗稱「骨刺」。骨刺是骨骼為應付長時間過大的壓力而形成,都是由跟骨向足底筋膜的方向生長。很多人以為足底痛是因為走路時踩着骨刺,其實骨刺和疼痛並沒有絕對關係。骨刺形成只顯示了足底筋膜炎已經存在了好一段時間,屬於慢性炎症。而磁力共振(MRI)可以更準確地評估足底筋膜炎的嚴重程度,包括筋膜有否增厚等。
治療方法:足墊+物理治療 為筋膜鬆縛
治療足底筋膜炎要從多方面着手,在炎症嚴重時需要調整運動量,減少長時間站立或走路,讓發炎的筋膜有機會自我修復。醫生會處方口服止痛藥,主要以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為主,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可接受類固醇注射以紓緩疼痛。而適當的鞋墊(insole)和足跟墊(heel pad)能減輕足弓內側的壓力。物理治療對於治療足底筋膜炎尤其重要,衝擊波治療能刺激結疤的筋膜再次修復,再配合足底筋膜和小腿肌肉的伸展運動,大部分病人都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影響生活 微創最後方案
雖然大部分足底筋膜炎都可用非手術性治療來紓緩徵狀,但若病徵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工作或運動等,手術治療便是最後方案。手術主要目的為鬆解足底筋膜和跟骨的內側連結,以減少筋膜在負重時的壓力。局部筋膜鬆解(partial plantar fasciotomy)手術可以改善足跟疼痛的問題,也不會影響到足部負重時的力學。它是微創手術,在腳內外側各開5mm傷口,以內視鏡檢查確定筋膜位置,再施以清創(debridement)、局部筋膜鬆解、骨刺切除(cheilectomy)等步驟。術後第2天,病人已經可以配合適當鞋墊行走。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林曉慧
- 【第二代新冠疫苗】孔繁毅:逾600人已接種國藥Omicron疫苗 試驗者副作用發燒、局部疼痛、疲倦 料12月可接種
- 【新冠變種】本港Omicron BA.5逾百宗個案涉不同分支 歐家榮:來自多個源頭 日本英國確診回升
- 【第二代新冠疫苗】莫德納擬申請在港用二代疫苗 輝瑞BioNTech新疫苗研究:對Omicron免疫反應增19倍
- 【新冠變種】哈佛研究發現Omicron BA.4和BA.5能避康復者及已接種疫苗者抗體 或令感染激增 莫德納正研究新版疫苗
- 【猴痘】新加坡韓國陸續出現猴痘個案 新一波擴至亞洲
- 【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 【新冠康復者】感染新冠長者後遺症 長新冠令性情行為有變?心理負面情緒問題怎辦?
- 【新冠疫苗】美FDA准6個月至5歲嬰幼兒接種新冠疫苗 測試:BioNTech對幼兒避免感染有效率80%
- 【血氧機】消委會提醒影響血氧計準確度的5個因素 指甲太長手太冷太濕、心房顫動不宜使用(附使用技巧短片)
- 【新冠變種】BA.4及BA.5傳播力更強 多國感染比例上升 歐疾控中心發警告 將成主流病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