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醫生大部分時間都會用在醫治病人身上,但較有經驗的同業很多時會參與培訓後輩的工作,對象包括醫學生、實習醫生和初級醫生等。培訓方式除了一般的課堂講學和小組討論外,還會包括針對個別「手作」技術的工作坊。因為個人興趣,多年來都有機會參與籌辦本地及東南亞胸肺科「介入」醫學(interventional pulmonology)和胸腔疾病(pleural diseases)技術研習班(hands-on workshop),給呼吸系統科醫生提供對各種內窺鏡與其他介入技術的接觸及訓練機會。每次籌備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就是:用什麼教學方法和工具去令學員有效地學會一些技術。
當我還在讀醫的時代,如果要學習內窺鏡檢查等技術,傳統是類似「學徒」方式(apprenticeship)。先從旁觀察,接着在師父監察下嘗試,「滿師」便可以獨自進行。今時今日,很多技術都可以先利用工具訓練一段時間,到有一定掌握能力才在監察下於病人身上進行。這些訓練工具可以很多元化,包括簡單模型、動物器官或軀體,以至複雜電腦模擬器械和虛擬實境等等。除了可以給予學員多次嘗試機會以增強信心外,亦可以減低學習過程的壓力,和病人因受訓醫生經驗所限而引致損傷的潛在風險。除了內窺鏡外,其他技術如急救、胸腔穿刺及引流,甚至複雜的心臟科介入手術,都可以使用「模擬訓練」模式(simulation training)學習。
鍛煉溝通、領導、應變能力
其實,除了技巧類訓練(skill-based training),「模擬訓練」在一些團隊訓練(team-based training)亦早已被採用。「組員資源管理」(crew resource management)就是由訓練飛機師推展至訓練醫療人員而包含「模擬訓練」的團隊訓練方式,目標在利用模擬環境和例子鍛煉學員的溝通、領導、敢言自信和偵測周圍環境變化等能力,加强學員在提供服務時的安全意識。此外,「團隊模擬訓練」亦可以使用於一些技巧訓練工作坊,例如訓練學員在內鏡房或手術室面對突發事故的應變能力。
然而,除了工具和地方等資源外,接受過相關訓練的導師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有別於只需教授個別醫療技術的訓練,負責「團隊模擬訓練」的導師還要懂得設計訓練模式、引導學員和在訓練後跟學員分析匯報等能力。其實,由於一般醫生的培訓並沒有包括醫學教育的理論和技巧,亦沒有涵蓋評核學員的方法,因此醫學界已經開始留意到這些方面的需要,裝備同業更有效地培訓新一代醫生。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 本港三成新手媽媽有產後抑鬱 研究:有薪產假增 產後婦女抑鬱徵狀減22%
- 【開學】學童健康使用電子產品 護眼3「B」法則家長都要識
- 開學在即 學生精神健康注意4R:休息、人際關係、放鬆、抗抗力
- 相隔9300公里做活豬胃手術 中大瑞士院校合研磁控內窺鏡技術 冀治偏遠地區病人
- 日本兩食物中毒案:餐後腹瀉驗出痢疾桿菌 旅館泉水疑受諾如病毒污染
- 新冠病毒株JN.1後代KP.2漸流行 許樹昌料新疫苗防重症及死亡
- 港大研究:甲型流感重症患者併發急性腎損傷 風險超新冠患者一倍
- 港新冠陽性比率持續升 防護中心:「初劑」簡化 接種mRNA疫苗一針視作完成
- 世衛證逾40奧運選手感染新冠 全球病例確診率持續上升
- 腦膜炎雙球菌英澳等流行 嚴重可出皮疹併發腦膜炎 專家籲外遊留學生打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