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癌|吸煙、肥胖增風險?注意中晚期腎癌6個病徵 治療更棘手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在生活習慣的改變及市民提高了身體檢查意識的情况下,本港近10年的腎癌確診個案上升不少。然而,由於早期腎癌沒有明顯病徵,至中、晚期才會出現6個不同病徵,部分個案甚至在較晚期才能發現罹癌。以往晚期腎癌多透過抗血管增生標靶藥物來控制病情,但現時可利用免疫治療,甚至是雙免疫治療對醫治晚期腎癌有顯著成效,惟仍需留意有過敏病史或免疫系統疾病人士未必適合使用。
腎癌成因:吸煙、肥胖等不良生活習慣增風險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近10年腎癌病發率上升47%,常見於50至75歲的年齡組別,男性患者比女性多。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明駿醫生認為,有一些不良生活習慣,例如吸煙以及肥胖都是引致腎癌的高危因素;另外亦因接受身體檢查的意識得以提高,令不少患者意外提早發現腎癌。
即使如此,由於早期腎癌的症狀不明顯,目前本港能在早期發現腎癌的患者只有三分之一,餘下三分之二的患者甫發現已屆中、晚期,令治療更棘手。
中、晚期病徵:單側腰痛、背痠痛、小便有血
潘醫生指出,大多數的腎癌演變至中、晚期才會出現病徵,例如會有持續的單側腰痛、背部痠痛等感覺,並會隨時間而加劇;亦有可能小便有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疲倦等。此外,腎癌會令病人身體釋放一種荷爾蒙,擾亂體溫控制,令病人有時會無故反覆發高燒及退燒,或早上突然發燒到晚間退燒。一旦有癌轉移,會因轉移的器官而出現相應症狀,例如轉移到骨骼會有骨痛、轉移到肝臟會出現黃疸等。
早期腎癌採用手術切除腫瘤
要治療腎癌,需分辨病情狀况及癌症期數。潘醫生解釋,早期、未有擴散的腎癌主要採用外科手術切除腫瘤,視乎腫瘤大小,再考慮局部切除或全腎切除。不過,腎癌有別於其他常見癌症,對化療的反應不大,術後較難配合化療或藥物治療來減低復發風險,病人需定期接受電腦掃描,以密切監察有否復發跡象,以及早處理。
至於放射治療則對腎癌沒有太大幫助,已屆中、晚期,出現轉移性腎癌的患者,很多時多數透過抗血管增生標靶藥控制病情,選擇較少。
雙免疫治療適合已擴散病人 激活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
潘醫生表示,近年新推出的免疫治療及雙免疫治療,對出現擴散的腎癌病人有幫助。他補充,雙免疫治療的原理是同時採用兩種免疫治療藥物,包括激活身體免疫系統能認出癌細胞,從而攻擊殺死癌細胞的PD-L1抑制劑;以及增加身體免疫細胞數量的CTLA-4抑制劑,以提升治療效果。
合適的病人會先接受4次雙免疫治療,每3星期透過靜脈注射兩種藥物,首階段為12星期。如果治療反應良好,之後會用PD-L1抑制劑作持續治療,每2至4星期透過靜脈注射。
潘醫生引述研究指出,有10%接受雙免疫治療後的病人體內癌細胞消失,達至完全緩解(complete response)的準康復狀態;與標靶藥比較,接受雙免疫治療的病人平均壽命多21個月,並且有約50%病人的腫瘤縮小,比服標靶藥的30%為多。
有免疫系統疾病史病人未必適合
採用雙免疫治療的病人,其免疫系統有機會有過敏反應的副作用,例如皮膚痕癢、紅疹、輕微疲倦、發燒等,有約5%的病人出現嚴重免疫系統過敏反應,出現免疫系統炎症,嚴重可致命。潘醫生強調,雙免疫治療未必人人合適,選用前需要作嚴謹評估,如果病人以往有過敏病史、患有紅斑狼瘡症、類風濕關節炎等免疫系統疾病,雙免疫治療有機會令其病情加劇,可能會因應情况而改用標靶藥配合單一免疫治療藥物,避免嚴重影響免疫系統。
-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 【血癌】長者患癌人數上升 配合標靶藥溫和治療 副作用可控(醫言有理)
- 【癌症】惡性腫瘤出現肺轉移?中大機械人輔助無創「微波叮熟」癌細胞全球首例 術後兩日內出院
- 【血癌三大類】警惕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相關病徵 及早求醫接受個人化治療
- 【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 【子宮頸癌】多數患者無病徵 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查(衛生處方)
- 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 抗癌路上逾半癌症照顧者感身心疲累 六成感抑鬱 適時抽離放鬆(㩦手抗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