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滿東華:大腸癌誤當痔瘡 人到50宜照腸

習慣改變——如發現大便帶血或黏液,持續大便習慣改便,感覺排便不清,應主動約見醫生。(yanyong@iStockphoto)
【明報專訊】大腸癌是香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剛過去1個星期,我共為3名病人確診了大腸癌,希望透過這3名病人的經歷,向大家帶出大腸癌篩查的重要。
第一名患者在他踏入50歲時,主動前來做大腸癌篩查,問診時沒發現任何可疑的徵狀,但經商量後決定接受大腸內視鏡檢查作篩查,結果發現1個「偶然發生」的2厘米腫瘤,經病理化驗及掃描,確診為早期大腸癌,並於接受微創手術5天後順利出院。
第二名患者是年約60的男士,他一直有痔瘡的煩惱,排便後肛門偶爾有出血情况。最近半年出血情况較以往頻密,加上體重下降而前來求診,我為他安排了「人生第一次」大腸鏡檢查,結果發現的不僅是痔瘡,還在直腸發現了一個腫瘤。生長在直腸及肛門的腫瘤,病徵與痔瘡相似,很容易令患者掉以輕心,延誤了求診時機。幸好經過進一步檢查後,確診是早期大腸癌,能夠接受手術以根治。
體重驟降、大便帶血快求醫
最後一名患者就沒有那麼幸運,她是一名70歲長者,諱疾忌醫;孫兒見她有超過1年時間感到下腹脹痛,持續出現帶血的腹瀉,於是「夾手夾腳」帶婆婆前來求醫。幾天後為婆婆安排大腸鏡檢查,即時發現乙狀結腸出現了1個連內視鏡都不能通過的阻塞性腫瘤,掃描後發現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肺部,最後她只能接受紓緩治療。
一般情况下,建議沒有任何病徵的人士在50歲開始接受大腸癌篩查,目的是及早發現及切除大腸瘜肉,以徹底消除癌變風險。另外,透過篩查能發現「偶然發生」的早期大腸癌,根治大腸癌,得到更理想的預後。
病向淺中醫,一旦出現病徵如體重驟降、貧血引發的心悸、頭暈及氣喘、大便帶血或黏液、持續大便習慣改變、感覺排便不清等,應立即主動約見醫生。
文:陳偉聰(東華三院內視鏡中心主管、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 流感可致心肌炎或突然死亡 醫生:35歲後猝死3大主因:隱性心臟病、心室顫動、腦出血
- 【精神健康】學者:「99.9%精神病患者99.9%時間沒威脅」籲社會勿標籤 免潛在病人不敢求助
- 本港Omicron XBB成新冠主流毒株 中大:兩款口服藥對變種仍有效
- 散光成因?可以遺傳?嚴重可致弱視?中大:把握8歲前黃金治療期
- 【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 【世界無煙日】電子煙禍害如傳統煙草 無助戒煙 籲尋專業協助
- 【新冠後遺症】中大研口服微膠囊活菌配方助紓緩長新冠 最少5徵狀明顯改善
- 【新冠疫情】港府推算新冠感染人數日逾1萬宗 孔繁毅:長遠需針對XBB變種單價疫苗
- 【激光矯視】SMILE Pro是什麼?養和新一代單眼手術時間由25秒縮至10秒 矯正深度散光效果更理想
- 代糖產品有哪些?世衛指代糖無助減肥控體重 長遠或增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