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腸胃為第二腦(中)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上一期(6月17日)講到腸胃與大腦之間的相互影響,其實除了精神狀態和腸胃有關,腸胃和身體的免疫系統或癌症都有密切的關係。

執筆之時,筆者剛剛在西班牙參加一個學術會議,其中一位講者談到他做了很多研究,分析腸胃中細菌的分佈和大腸癌發生的關係。他發現正常人和大腸癌病患者,大便中的正常細菌分佈(bacteria flora)有不同的組成。如上期談到我們腸胃中有上億個細菌和我們共存,這些細菌租客租住我們的腸道,細菌如租客一樣有好的亦有壞的。這個學者發現在大腸癌病患者的糞便中,某一些正常應有的細菌較少,而一些有害的細菌比健康人士較多,因此推斷大腸癌的發生可能和大腸中的細菌分佈改變有關。

【中醫治療】醫徹中西:腸胃為第二腦(中)
不同種類的食物,會影響腸道細菌平衡,影響腸道疾病。

食物影響細菌平衡

舉個例說,大家都知道多食高脂肪食物較容易得大腸癌。其中的一個可能機理是因為進食高脂肪食物,膽汁的分泌較多,膽汁中的膽汁酸會經過腸道的細菌消化再轉化為次級膽汁酸(secondary bile acids),而這些膽汁酸是某類細菌的食物,使到某一類細菌個別生長,引致腸內的細菌失衡(gut dysbiosis)。另外,次級膽汁酸亦和大腸癌的演變機理有關。當然這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但可以肯定的是,所選擇的食物種類亦會影響腸道的細菌平衡,從而影響腸道的疾病。

腸胃的細菌跟大腸癌發生有關,聽起來好似匪夷所思,其實細菌感染引起癌症並非少見。例如幾十年前醫學界未發現幽門螺旋球菌,亦不知道原來它是胃癌的一個重要風險,根治幽門螺旋球菌感染可大大減輕胃癌的風險。

同樣道理,雖然現在所有的研究結果是非常初步,未很能確切指出,哪一種細菌引致大腸癌,哪一種細菌能夠保護大腸避免癌症發生,但飲食影響腸胃的細菌平衡是不容忽視的。現在研究證實不同的食物影響着大腸中的細菌組成,壞的細菌增加,會產生大量游離基,這些游離基能夠破壞大腸表皮細胞的基因,從而增加癌變的風險。另外壞的細菌亦會使大腸產生一種慢性炎症,長期不癒的慢性炎症,會增加細胞突變的風險。

長期濕熱積聚 引發癌病

在中醫的角度看來,很多癌症都是所謂長期濕熱積聚所引起的。濕熱的主要來源在幾個月前本專欄已提及,現不詳述,簡單來說就是進食了不當的垃圾食物所引起。因此,中醫特別強調戒口,是因為中醫學認為各種食物有不同的特性和四氣五味。有些食物偏性較強,例如較為熱毒的食物,身體產生各種「熱氣」。情况就如各種慢性炎症一樣,例如覺得口乾,口舌生瘡,甚至有痔瘡病人會大便出血等等,這些都是輕微熱氣的徵狀。長期的濕熱積滯會引發大腸癌。因此中醫學在治療大腸癌方面非常注重飲食調理,這好像和上述現代科學研究暗合。

下期再談談腸胃對免疫系統的影響。

文﹕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蘇子謙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