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醫路同行:抑鬱、行為異常 或早發認知障礙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有5000萬認知障礙症患者,每年新增1000萬宗病例,即每3秒便有1宗確診個案。醫院管理局資料顯示,本港65歲以上人士患認知障礙症的比率估計為5%至8%,80歲以上患病比率估計達20%至30%。不少人以為認知障礙症是「老人病」,其實此症也會影響壯年人。如果患者在65歲或之前出現認知障礙,醫學界稱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這類認知障礙症較為罕見,香港亦未有正式統計。據海外研究顯示,每10萬人就有約42名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以香港約750萬人口計算,即估計約有3000名患者。

醫路同行:抑鬱、行為異常 或早發認知障礙
(網上圖片)

38歲已可病發

認知障礙症(dementia)只是一個統稱,涵蓋多種引致認知功能下降的疾病,其中較為人熟悉的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約佔七成。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成因則更廣泛,包括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路易體認知障礙症及罕見的遺傳基因疾病等。中大醫學院腦神經科團隊分析了2012至2018年間,因認知功能問題獲轉介到腦神經科專科門診的65歲或以下病人。研究了93名病人,最常見病因為阿茲海默症(約70%),其次為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約20%)。他們的平均發病年齡約58歲,最年輕的病發時僅38歲,患有代謝異常遺傳疾病「尼曼匹克症」。

有人以為認知障礙症患者只會「無記性」,其實認知功能還包含判斷、組織、語言、情感等,不同疾病會影響大腦不同區域,病徵亦會大相逕庭。最常見的阿茲海默症主要影響大腦海馬體,海馬體主管短暫記憶力,因此初期徵狀主要為「無記性」。至於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主要影響額葉(負責思考與決策)和顳葉(負責語言),患者未必有明顯記憶衰退,但可能會做出有違常規行為或出現明顯語言障礙。此外,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往往伴有抑鬱等情緒問題,要準確找出認知功能變差的成因更為困難。

醫路同行:抑鬱、行為異常 或早發認知障礙
(網上圖片)認知障礙症患者若及早接受職業治療訓練,例如透過遊戲、拼圖或其他腦部訓練,或許能有助減慢記憶力衰退或其他精神問題。

過往接觸過不少病人,有人仍需供養家庭,亦有人剛退休準備享福。他們初現病徵時,自己及家人都未必即時聯想到認知障礙症,往往要經年累月才能找出病因。因此,雖然目前未有根治認知障礙症的方法,但詳細的分析及準確的診斷,對病人及家屬仍非常重要,既可讓他們釋除疑慮,亦有助及早為將來作出適當安排。

現時本港對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的診斷、治療及支援服務也較為缺乏。針對某些罕見疾病(如尼曼匹克症),即使有藥物可延緩病情,但患者往往礙於藥物註冊和藥費等問題,未必能得到相關治療。期望日後透過科研發展、建立病人登記名冊及加強公眾教育,可為診治認知障礙症帶來新突破,並推動政府的政策配合。

文:區頴芝(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