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旅遊慎防傳染病的5個問題  發燒腹瀉即求醫?做好3大準備減中招風險

疫後復常,市民外遊意慾旺盛,日本、泰國及新加坡等都是港人旅遊熱點。除了注意新冠病毒外,外遊期間亦有機會感染各種流行傳染病,如經飛沫傳播的上呼吸道疾病,透過蚊叮傳人的登革熱、瘧疾,以及經受污染食物或食水而感染的沙門氏菌等,免疫力較弱的老人和幼童更是高危一族。不想因「中招」而結束或耽誤行程,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梁杰仁醫生為大家解答5個與旅遊相關的傳染病的常見問題,並提供出發前和旅期間必做的3大準備,才能玩得安心又開心! 外地旅遊常見的傳染病? 梁醫生表示,不同地區流行的傳染病各有不同,以熱帶地區十分常見的登革熱為例,香港每年只有約數十宗病例,但全年天氣較熱的新加坡每年則有近萬宗個案,南美洲國家更可達數以十萬宗。部分落後地區更因衞生情况較差,染病風險會更高。至於水質較差的地區,則需要留意霍亂、沙門氏菌等傳染病。 他指出,縱使社會復常,但新冠病毒仍然在人群中傳播,常見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流感病毒亦不容忽視,外遊時仍有機會「中招」,建議做好預防措施。 出門旅遊有什麼要注意?有專科醫生提醒,外遊期間有機會感染各種流行傳染病,出門前、旅遊期間有何方法減低感染機會呢?回港後出現哪些徵狀就要盡快求醫呢? 2.  哪些人屬高危一族?出現哪些徵狀應即求醫? 梁醫生強調,免疫力較差人士,例如兒童及長者較容易感染傳染病。長者一般都可以表達自己的狀况和不適,但兒童未必有足夠的表達能力,故此家長要特別留意他們的表現和精神狀態。「小朋友若食慾正常、精神良好,能夠如常玩耍,問題應該不大,惟若不願意玩耍和進食,同時不願理睬別人,並呈疲倦、呆滯的徵狀,就要提高警覺。」 梁醫生指出,若持續發燒及出紅疹,有機會是被帶致病源的蚊蟲叮咬所致,建議及早求醫。若有腸胃炎徵狀但仍有食慾,可以先觀察;但如果腹瀉頻繁不止,兼且有嘔吐、無法進食或喝水,甚至有發燒及便血等徵狀,建議盡早求醫,因為有機會是感染霍亂或沙門氏菌,需要由醫生診斷,考慮處方抗生素治療,這情况並不會「痾清就好」,延誤治療或會令病情惡化。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如何減低外遊時感染傳染病的機會? 梁醫生稱,部分傳染病可以透過接種疫苗以減低染病風險,例如流感疫苗及新冠疫苗,可減低上呼吸道感染的機會;日本腦炎、瘧疾及黃熱病等亦可透過疫苗預防。市民計劃行程時應瀏覽衞生處的「旅遊健康服務」網頁,了解目的地的傳染病流行情况及防疫要求,部分傳染病的高發病地區或規定要求接種指定防疫針才能入境。 至於病從口入的傳染病,則要由食物衞生著手。梁醫生建議,應避免進食生冷、未經煮熟及處理不當的食物,以免引起腸胃不適。此外,前往東南亞及熱帶等蚊患較多的地區,應帶備驅蚊劑,定時噴灑在外露皮膚上,以防蚊叮蟲咬。 外遊需要帶備「平安藥」傍身?服用當地成藥可行嗎? 梁醫生強調,不建議外遊人士在旅遊目的地購買成藥服用,一來溝通有困難,二來藥物成分較難理解,胡亂服用可能會帶來反效果,最合適的做法是出發前預購一些家居常備藥物或經由醫生處方的藥物,如退燒、消炎、止咳、收鼻水及腸胃藥等,防患未然。 針對較為輕微個案,梁醫生認為「平安藥」可以暫時穩定病情,在可行情况下可考慮繼續旅程,但建議病人要吃得清淡,以及飲用有衛生保證的樽裝水,以免刺激腸胃加劇病情。 相關閲讀:【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回港後出現哪些徵狀應求醫? 大部分傳染病都有潛伏期,有機會在旅遊期間感染,回港後才病發。梁醫生提醒,市民外遊回港後,若出現發燒、紅疹、持續腹瀉、腹痛及呼吸困難等徵狀,應盡早求醫,並告知醫生曾到訪的旅遊地點及時間,以助醫生精準診斷。 養和醫院急症科專科醫生梁杰仁醫生提醒,外遊人士除了要注意新冠病毒外,尤其老人和幼童更要留意登革熱、瘧疾、霍亂、沙門氏菌等傳染病,若徵狀持續,應盡快求醫。 三大外遊貼士 1. 注意個人衞生:戴口罩,勤洗手,完成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 2. 留意飲食衞生:避免進食生冷及未經煮熟的食物,亦不要喝凍飲 3. 提防蚊叮蟲咬:穿著淺色長袖衣物,要定期在外露皮膚使用驅蚊劑 相關閲讀:【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Read more

【兒童健康】小朋友染疫發燒如何護理 4類常見傳染病家長要知道 小朋友眼敏感、鼻敏感怎辦?關注孩子身心健康

第五波疫情下的兒童節,孩子提早放暑假,跟同學、親朋繼續保持「社交距離」,不單止戶外活動時間減少,部分家長亦因照顧問題容許孩子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小朋友身心健康問題漸漸浮現……既擔心小朋友染疫發燒,又要關注常見的兒童傳染,如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等,還有小朋友網課太多會否影響視力?出現捽眼、眼敏感怎辦?趁着這個不一樣的兒童節,送禮物固然逗得孩子歡心,但更重要的是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助他們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相信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Read more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初生嬰兒出生時,父母必定大為緊張,特別是目前新冠肺炎仍然肆虐,更令父母擔心小寶寶會因為抵抗力較差而生病。以下4類兒童常見的傳染病,包括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家長們對這些傳染病了解嗎?有哪些預防方法呢?急性腸胃炎-出現肚瀉、嘔吐、發燒等病徵-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曾尚賢醫生表示,零至一歲初生嬰兒最常見的傳染病是急性腸胃炎,因為當他們開始慢慢長大,會把手或者小物件放進口內,若帶有病原,例如輪狀病毒就會引致腸胃炎,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小便量減少等。 Read more

防疫措施放寬 自助餐預約滿? 梁子超:市民外出適可而止 傳染病醫生:盡量吃熱食

【明報專訊】第三波疫情放緩,社交距離防疫措施放寬,市民外出消費意欲大增。本報昨日查詢10間酒店的自助餐訂位,全部在本周末已全日滿座,灣仔一間正提供大額折扣的酒店自助晚餐更要輪候至10月底才有位,另外兩間酒店9月份全部自助餐已無法預約。有傳染病醫生認為餐廳要規定食客取食物時戴口罩,建議市民吃熱食。另有呼吸科醫生提醒,市民外出要適可而止,否則傳播風險「平方咁升上去」。 Read more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據天文台數字顯示,今年7月為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月份,更出現連續11日熱夜(即全日最低溫度為攝氏28度或以上)。炎熱天氣,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預防感染的最佳方法是做足防蚊措施,適當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被白紋伊蚊叮兩次或致「重症登革熱」? 登革熱是其中一種常見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鄭嘉怡醫生指出,此病的病媒是白紋伊蚊,其習性多於日間時分出沒,有別於其他品種蚊子在夜間活躍的習性。 鄭醫生表示,登革熱可分為四種血清類別(I、II、III、IV型),患者感染任何一種類型後,最輕微情况可毫無病徵,較嚴重會出現發燒、頭痛、淋巴腫脹等病徵,惟她強調,曾感染登革熱的患者需格外留神,需盡量避免感染不同類型的登革熱。 鄭醫生解釋,患者首次感染登革熱時,康復後會對該類型的登革熱產生抗體,如之後感染有別於首次感染類型的登革熱,其免疫力會較低,很大機會演變成「重症登革熱」,病情遠較首次感染登革熱時嚴重,可能會有出血、肝腫大或腦膜炎等嚴重問題。   日本腦炎致小童發高燒 康復亦有機會永久損傷腦部 另外,常於稻田、豬場等地方出沒的庫蚊(Culex),則可傳播日本腦炎,此病尤對兒童影響深遠,感染後的病童會有發高燒和神志不清等徵狀,死亡率達百分之三十;即使康復,亦有機會已對腦部造成永久損傷,例如腦癇症等。鄭醫生指出,日本腦炎可防患於未然,建議兩個月以上小童可接種預防日本腦炎的疫苗。   寨卡病毒嚴重影響嬰兒 或致小頭症 鄭醫生又指,由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會令病人有機會出現發燒、關節和肌肉疼痛等徵狀,寨卡病毒更有機會生存於精液中,一旦有病毒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孕育成胎兒,嬰兒或會患有「小頭症」,影響其神經和免疫系統,甚至有吉巴氏綜合症。   避蚊胺(DEET)令蚊子自然遠離 要預防蚊子傳播的傳染病感染,則必須做好預防工夫以免被蚊叮。鄭醫生建議應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因為避蚊胺能影響蚊子的口部和觸覺,會自然遠離有避蚊胺的地方,惟不建議讓6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她亦引述研究指出,含檸檬桉樹(lemon eucalyptus)成分的精油亦能夠防蚊,適合任何年齡人士使用。她亦提醒應時刻清理積水和垃圾,防止蚊蟲滋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抗疫你要知】武漢肺炎 疫「堅」疫「流」 傳染病專家破解4個防疫流言

坊間流傳不少出處不明的防疫秘方、聲稱可以提升免疫力的小道消息、具創意重用口罩的心得等,五花八門的資訊在互聯網世界流動,其中有那些可以用?那些不要信?疫「堅」疫「流」請來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按他們的理解為市民作出選擇或建議,但是最終仍然是信不信由你。 Read more

【新冠疫情】港府推算新冠感染人數日逾1萬宗 孔繁毅:長遠需針對XBB變種單價疫苗

【明報專訊】醫衛局長盧寵茂前日受訪時稱估計感染人數每日逾1萬宗。醫管局主席范鴻齡昨稱感染個案數字或繼續上升,局方會嚴陣以待,透露前日有2700名新冠患者在公立醫院留醫,但大部分屬輕症,平均留院時間不足一周,有信心可應付今次疫情。政府專家顧問、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相信,疫情4周內會步入平穩期,惟長遠本港需要針對XBB變種的單價疫苗, 料年底相關疫苗可供港。另外,有公院兒科醫生稱,新冠、副流感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愈趨活躍,感染RSV病人住院時間較以往長近一倍。 估計新冠感染人數日逾1萬宗 Omicron XBB亞系樣本佔比增至49.8% 本港新冠疫情持續升溫。據衛生署《2019冠狀病毒病及流感速遞》(下稱新冠及流感速遞), 本港在社區檢測中心及社區檢測站核酸檢測新冠陽性比率在過去數周大幅上升,由4月底(4月23日至4月29日)的6.73%升至最新一周(5月7日至5月13日)的35.89%,兩周升近30個百分點。 醫管局月初曾稱,本月8日有2100名新冠病人留醫,范鴻齡稱前日有2700名新冠病人在公立醫院留醫,即兩周內升約28.6%。翻查資料,第五波於去年3月最高峰時曾有約1.16萬人染疫留院。范昨認為,入院人數比第五波高峰時仍較少,今次亦屬輕症居多,平均留院時間4.8日,比以往可長達兩三周短。他又說,經歷第五波疫情後,醫管局和私家醫院協調有改善,將非傳染病病人轉介至私家醫院的機制更順暢,有信心醫管局可應對未來疫情。 據《新冠及流感速遞》,衛生防護中心公共衛生化驗服務處的化驗樣本中,Omicron XBB亞系樣本佔比由4月中(4月9日至4月15日)的約33.1%升至最新一周約49.8%,BA.2亞系佔比過去數周則維持約40%至50%。 相關閲讀:【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孔繁毅:長遠需XBB疫苗 盼年底供港 孔繁毅稱,目前mRNA二價新冠疫苗對Omicron BA.2 and BA.5仍有效,惟面對新的XBB.1.16變異病毒株,則需要針對XBB的單價疫苗。路透社報道,目前輝瑞、莫德納及諾瓦瓦克斯藥廠已在研發針對XBB.1.5及相關譜系的疫苗,孔預料年底會有針對XBB的mRNA及滅活疫苗面世,冀屆時可供港。 因應疫情升溫,澳門政府上周三起已調整新冠感染個案的監測機制,昨日起每日公布新增個案數目,以更全面反映社區感染情况。澳門昨新增551例感染,沒有死亡個案。(新冠疫情)明報記者 流感陽性比率回落 新冠、RSV趨活躍 本港今年4月初踏入流感季,衛生防護中心18日公布,最新實驗室樣本流感陽性百分比為6.41%,較前一周9.89%下跌,低於界定為流感高峰期的9.21%基線水平。不過,公立醫院服務仍然緊張,急症室日均求診人數連續兩周維持超過6000,兒科病房入住率達94%。有公院兒科醫生稱,新冠、副流感及「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愈趨活躍,感染RSV病人住院時間較以往長近一倍,令病房服務受壓。 新冠重症死亡195宗 按周多36 醫管局數據顯示,急症室過去一周(5月9至15日)日均6226人求診,其中1091人需入院,內科及兒科病房使用率分別為110%及94%,與上周相若。衛生防護中心18日公布,過去一周(5月7至13日)公立醫院流感入院率為0.39(每一萬人口),較前一周0.59下跌,仍高於0.25基線水平;定點普通科門診及私家醫生呈報流感比率均較前一周下跌,新冠病人求診率則續升,新冠重症及死亡個案錄得195宗,按周多36宗。 相關閲讀: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學者指RSV病毒患者住院期較長 籲有病徵者請假 在公院工作的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表示,各類上呼吸道病毒輪流爆發,新冠重症主要涉長者,不時會有一兩名兒童較嚴重,均未打齊針,再次提醒市民盡快打齊足夠劑數疫苗。 葉柏強稱,近日尤其關注RSV病毒,感染者住院時間較以往長,新冠疫情前一般3至4天可出院;現時需5至7天,因長時間發燒、需聞氧氣和吊鹽水。他提到,RSV無法接種疫苗預防,呼籲做好個人衛生,如有病徵應請兩三日病假。 兒童疫後接觸各類病毒 醫生:還免疫債 中大醫院兒科專科醫生韓錦倫表示,兒童經歷3年疫情後再接觸各類病毒必會較嚴重,「還免疫債」是必經的路,該院急症服務亦緊張,「(病房)有牀就收症,無牀就開藥」。不過他指,感染流感的兒童入院時間較短,即使病情嚴重,例如出現嘶哮、哮喘或腦炎等,只要及早處方消炎藥物,大多能很快出院,呼籲家長盡早帶子女求診。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二次感染】兩次呈陽性相距中位數約9個月 感染率11%  歐家榮:港每個高峰期相隔約半年

【明報專訊】本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日在醫管局研討大會總結本港疫情時表示,香港新冠個案的二次感染率為11%;他又表示,防護中心目前已無法計算病死率,改以分析死亡宗數升跌評估新冠病毒活躍度。歐家榮其後接受本報查詢時稱,一般接種疫苗或感染後3個月內會較少再次感染,而且本港每一個高峰期相隔約半年,故兩次呈陽性患者主要相距約半年至9個月。另外,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昨以視像方式在本港舉行的「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上致辭,他提醒即使世衛解除新冠最高級別警戒,日後亦或出現更致命的病原體。 港新冠二次感染率11% 再呈陽相距中位數9個月 最短1個月  世界衛生組織本月初宣布解除因應新冠病毒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狀態。歐家榮昨日在醫管局研討大會上引述本地數據稱,截至今年1月底,本港二次感染患者的兩次感染相距日數介乎31天至1054天,即最短及最長分別相隔1個月及2.9年再感染,中位數及平均數分別為276天及264天。 院舍二次感染遠高於社區長者 至於二次感染死者的兩次感染相距日數則介乎89天至598天,即約3個月及1.6年。另外,院舍二次感染率為71.7%,遠高於社區長者的6.1%。 相關閲讀:【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第五波病死率回落至0.47% 去年6月至今年1月為0.23% 至於病死率,歐家榮稱,第五波疫情病死率回落至0.47%(見表),若將第五波以去年6月為界分為兩個階段,第二階段病死率遠低於首階段,原因是當時本港已具混合免疫保護。他另引述本地研究稱,本港私營院舍於第五波疫情首階段的罹患率(attack rate)高於資助院舍,相信是與私營院舍接種率較低有關。 改以死亡數分析病毒活躍度 歐家榮其後接受本報查詢時稱,年初院舍出現大規模感染,加上院舍檢測較頻繁,故院舍長者被驗出再度感染的機率較高。他又說,一般接種疫苗或感染後3個月內會較少再次感染,而且本港每一個高峰期相隔約半年,故兩次感染主要相距約半年至9個月。另外,他指本港現時毋須要求新冠病人呈報,防護中心已無法計算病死率,改為以分析死亡宗數升跌評估病毒活躍程度。 相關閲讀:【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譚德塞:日後或現更致命病原體 另外,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昨亦在港舉行,特首李家超致辭時表示,世衛早前宣布結束新冠病毒作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本港及世界各地的生活復常,對此可鬆一口氣(relieved),但他稱這不代表病毒會永遠消失,本港仍須準備迅速回應不同公共衛生危機。 譚德塞於論壇以視像講話稱,新冠在過去3年影響社會、經濟、商業及政治穩定,雖然新冠已非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事件,但日後或出現更致命的病原體,世衛已提出行動框架,各國也正商議有關協議,讓世界更安全應對各種緊急情况。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