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長者食慾不振或致免疫力下降 3方法增加營養攝取 (仁濟健康快訊)

【明報專訊】隨年齡增長,長者身體面對不同變化,包括味覺和嗅覺退化、咀嚼和吞嚥困難、消化能力下降和新陳代謝減慢等,這些轉變均有可能導致長者食慾不振。不少長者患有長期疾病,需要服用多種藥物控制,部分藥物會引致惡心、便秘和腸胃不適等影響胃口的副作用。另外,長者食慾亦有可能受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問題所影響。若長者食慾不振情况持續,未有得到適當處理,可能增加營養不良的風險。營養不良會導致長者免疫力下降,增加跌倒危機及住院的可能。 留意長者營養不良徵兆 食慾不振3招增營養攝取 照顧者要多留意長者的飲食情况,如發現他們有進食量減少或體重下降等營養不良的徵兆,應盡早處理,以免情况惡化。 食慾不振時,增加營養攝取有以下方法: 相關閲讀: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1. 兩餐之間吃高熱量小食 當長者正餐分量吃得不足夠的時候,可以嘗試在餐與餐之間添加高熱量小食,增加營養攝取。以下是一些高熱量小食的建議: 穀物類#: 三文治(可加雞蛋/芝士/吞拿魚)、方包(可加花生醬/果醬/茄汁豆)、煠番薯/粟米/栗子/南瓜、薯蓉 奶類#: 鮮奶、乳酪、芝士、營養奶* 蛋類及肉類: 茶葉蛋、煠蛋、焗雞髀(去皮) 甜品類#: 豆腐花、燉蛋、燉奶、番薯糖水、腐竹雞蛋糖水、芝麻糊、花生糊、合桃露、杏仁茶、紅/綠豆沙、蛋糕 #患糖尿病人士宜按照營養師建議的分量進食 *食用前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意見 2. 先食飯餸再飲湯 建議飲湯兼吃湯渣 不少香港家庭都有煲湯習慣,普遍認為湯水營養豐富。部分人見家中長者胃口欠佳,會勸喻長者「飲多啖湯」,以補充營養。但事實上,中式湯水大部分營養留在湯渣中,如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這些能提供熱量的營養素都難以進入清湯中,所以中式湯水會被歸類為低熱量流質。如長者正餐前飲用大量低熱量流質,可能影響胃口。應鼓勵長者把中式湯水、清水和清茶等低熱量飲料放在兩餐之間或餐後飲用。另外,亦可鼓勵長者飲用湯水時進食湯渣,增加營養攝取。 3. 粥飯中加蛋肉碎 食物添能量 長者胃口不佳時,照顧者可嘗試在食物中添加能量,讓長者吃進的每一口食物都有更多營養。以下是一些增加食物營養的方法: ‧白粥中加入肉碎、魚肉、豆腐、乾豆類、蛋花等 ‧白飯轉成炒飯,並加入雞蛋、肉碎、雞肉、魚肉等 ‧麥皮加入奶、蛋花、肉碎、營養奶/奶粉*等 ‧奶/豆漿/營養奶*中加入杏仁茶、芝麻糊、麥芽飲品等 *食用前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意見 相關閲讀: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體重無故降逾5% 盡快求醫 這些方法可以增加食物熱量,令食物味道有不同變化,吸引長者進食。 如長者在嘗試增加營養攝取後,體重下降問題仍然持續,甚至在6至12個月內,無故下降多於5%,或體重下降伴隨如廁習慣改變、小便帶血、疲倦、氣促等徵狀,建議盡快求醫,進一步檢查。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黄穎琪(仁濟醫院社會服務部註冊營養師)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類鼻疽】港新增兩確診 防護中心:患糖尿病或免疫力弱人士有病徵盡快求醫 

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去年本港共錄得46宗類鼻疽個案,其中30宗是自2022年8月起錄得居於深水埗區的個案。衛生防護中心(14日)公布,4月8至14日一星期內錄得兩宗新增的類鼻疽確診個案,患者分別居柴灣及深水埗,一人情况危殆,留院期間診斷患有糖尿病;另一人情况穩定,早於二月已有咳嗽帶痰等情况。本港今年共錄得6宗類鼻疽個案。防護中心提醒,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在強風或暴雨後,暴靈於泥土或泥水表面,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 相關閲讀: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新增兩宗類鼻疽個案 防護中心:一患者有糖尿病 情况危殆 防護中心表示,危殆個案為一名居於柴灣的66歲女子,她於本月10日被發現在家中神智不清,送往東區那打素醫院急症室,同日入住深切治療部。她的血液樣本經化驗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留院期間被診斷患有糖尿病;另一個案涉及居於深水埗的74歲男子,他患有柏金遜症,由二月中旬起咳嗽帶痰。他於本月4日到明愛醫院覆診時採集痰液樣本,經化驗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反應。他昨日入院接受治療。中心呼籲市民,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力弱的人士,如出現病徵,應盡快求醫。 相關閲讀:【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本港類鼻疽屬風土病 颱風或暴雨後病菌暴露於泥土表面 類鼻疽已納入《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第599章)附表1下的法定須呈報傳染病。衞生防護中心會與醫院管理局緊密合作,加強監測類鼻疽個案。 類鼻疽在香港屬風土病,本港每年亦有錄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中心表示,類鼻疽病菌一般不會人傳人或經動物傳人,但類鼻疽病菌可存活於本地環境。根據文獻,感染個案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颱風或暴雨後,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暴露於土壤和泥水中,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增加感染機會。更多有關類鼻疽的資料,可參閱: 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110.html。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生蛇】突然腰痛出疱狀紅疹?免疫力下降帶狀疱疹伺機發作  72小時內服藥減後遺症 (談痛說情)

【明報專訊】有長者長期受到不同大小痛症困擾,在習以為常下,即使腰部無故疼痛起來也不以為意,視之為等閒事,尤其是痛處沒有紅腫瘀青,只自忖年紀大就是病痛多的尋常表現。(編者按:無故腰痛,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所引發,是否因身體免疫力下降便會生蛇?會出現哪些症狀?生蛇後會有後遺症嗎?打「蛇針」有效嗎?) 相關閲讀: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生蛇:免疫力下降病毒伺機發作 突然腰痛出疱狀紅疹是警號   實情是,痛楚是一個警號,告訴我們身體哪兒受到侵襲破壞而需要處理。這些損傷並不局限於拉扯碰撞的外傷,也可以是病毒細菌在身體作怪。 就長者而言,腰部在沒有受到外力衝擊狀况下出現痛楚,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它由匿藏於神經線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致,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或年長令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時,病毒便伺機發作,引致痛楚,而腰部是常見發病位置之一。 皮膚現紅疹 72小時內服抗病毒藥物減神經痛 一般人認知當中,生蛇除了帶來疼痛,患處還會出現疱狀紅疹,但在病發初期未必出現這些皮膚症狀。在這段時期,它看似跟一般腰患分別不大,容易讓人掉以輕心,患者很多時待紅疹出現後才醒覺要處理! 目前治療帶狀疱疹的抗病毒藥物,需要在紅疹出現後72小時內服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包括降低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出現的機率。醫學文獻顯示,約10%至20%生蛇患者在痊癒後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不時產生如閃電、針刺、火灼般的神經痛,可持續數個月至數年不等,並且沒有有效的處理方法,是一種非常棘手的後遺症。 因此腰部無故出現刺痛,尤其是痛楚位置較接近皮膚表面或帶點痕癢,輕輕觸摸也產生灼痛感的話,便需要密切留意患處;倘若出現疱狀皮疹,便得趕緊求醫處理。 相關閲讀: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曾患水痘者 帶狀疱疹病毒引發生蛇 儘管只有曾患水痘的人士,身上才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而引發生蛇;但在臨牀上,看見不少人士由於對兒時記憶模糊,或當年病情輕微,而誤會自己未曾感染水痘,毋須擔心生蛇找上自己而輕忽相關症狀。 建議50歲或以上打蛇針 由於帶狀疱疹可引發神經痛,並有可能造成肺炎、腦炎、失明、失聰等嚴重後遺症,因此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也發出指引,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接種兩劑帶狀疱疹疫苗(蛇針),以減少生蛇及相關併發症。 文:薛詠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Read more

乙肝帶菌者免疫力下降 或致急性肝炎、肝衰竭 服標靶藥或令乙肝病毒「復活」?(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大流行,大家可能有些忽略了其他病毒。30、40歲以上香港人,有一成屬「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可轉化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當帶病毒者免疫能力下降,病毒即有可能轉趨活躍,破壞肝細胞,可導致急性肝炎,甚至肝衰竭。 相關文章:【肝炎與肝癌】乙肝帶菌者 定期覆診為上策 30、40歲港人一成屬乙肝帶菌者 免疫力下降或致急性肝炎、肝衰竭 幼兒出生後,或會從帶病毒母親感染乙肝病毒,有兩成機率成為帶病毒者;愈年幼受感染,因免疫系統未成熟,成為帶病毒者的機率愈高。其餘八成感染因身體產生足夠免疫力,有效清除病毒。1990年代以後,香港所有嬰兒出生後皆接種乙肝疫苗,有效避免受到乙肝病毒感染。 標靶藥或令乙肝病毒「復活」 驗血檢查乙肝病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呈陽性反應,即屬帶病毒者。乙肝病毒表面抗體(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呈陽性反應,代表對乙肝病毒有免疫力。而乙肝病毒核心抗體(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呈陽性反應,則顯示幼時曾受乙肝病毒感染,與乙肝病毒疫苗無關。 乙肝病毒攜帶者(HBsAg+,HBsAb-,HBcAb+)有較大健康風險,包括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建議定期檢查,或需長期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entecavir)或替諾福韋(tenofovir),同時定期接受肝癌篩檢。如帶病毒者需要接受化療或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則必須長期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防止病毒量急升誘發急性肝炎,甚至肝衰竭。 乙肝病毒感染後康復(HBsAg-,HBsAb+,HBcAb+),肝臟細胞仍含乙肝病毒,患者接受某些標靶藥物如對付B淋巴癌的利妥昔單抗(rituximab),乙肝病毒仍有可能轉趨活躍,誘發急性肝炎;建議同時服用抗乙肝病毒藥物,抑制乙肝病毒繁殖。 骨髓移植 一箭雙鵰 40歲王先生乃乙肝病毒攜帶者,早前確診急性白血病,接受兄長的骨髓移植手術。哥哥對乙肝病毒有抵抗力,移植手術後免疫力移植給王先生,清除王先生體內的乙肝病毒,急性白血病同時受控,一箭雙鵰。 相關文章:【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中醫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扶正,即輔助人體正氣,相當於西醫學的增强免疫力;祛邪,是指祛除病原、致病因子或其他環境因素。中醫治療癌症,強調整體觀念,既重視祛邪,更重視扶正,即是輔助身體免疫力去對抗癌病。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中醫多種療法 可配合西醫療程 中醫治療有很多不同手段,不單處方中藥,還有針灸、耳穴、推拿、拔罐、食療、運動等。所以在西醫治療期間,中醫可作一些取捨來配合,例如化療期間不宜服用中藥,可以用食療、針灸或耳穴等方法,作為紓緩輔助治療。中醫的癌症治療可貫穿治療各個階段,增強患者抵抗能力,對抗癌症。 其中食療及穴位按壓,病人及家人都較容易掌握。《黃帝內經》中提到「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等記載,「食療」是通過飲食方法,把各種各樣食物互相配合,達到強身健體和防病治病目的,即「藥食同源」。中醫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特殊性味功效;要了解各種食物特性,然後配合疾病症狀,便可發揮有效治療。 番茄薯仔湯開胃 陳皮炒米粥止嘔 至於穴位按壓,是推拿方法之一。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穴位按壓原理為運用手法,刺激特定穴位,人體每一個穴位都有特別作用,以激發經絡之氣,從而產生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扶正祛邪的作用。於現代科學來說,中醫穴位按壓,對血液循環、呼吸、消化、神經、代謝及免疫系統等有着調節作用。 食療配合穴位按壓,有助紓緩患者不適症狀。例如食慾不振時,可煲番茄薯仔湯、山楂麥芽水等開胃健脾;惡心嘔吐時,可用生薑黑糖茶、陳皮炒米粥等理氣止嘔;只要選擇合適食療,便可紓緩患者身體不適。食療不但可紓緩症狀,而且美味可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相關文章:維持良好免疫力 4類營養素不可少 攝取蛋白質、維他命C、鐵質和鋅質食物知多啲 按壓合谷、內關、足三里 另外,穴位按壓如合谷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均有紓緩食慾不振及惡心嘔吐的作用,操作簡單而有效,甚至可以配合針灸及耳穴,療效更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道儀(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註冊中醫) Read more

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明報專訊】「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痛楚可持續數年,患者會出現包括發燒、頭痛、皮疹、凸起的水疱形成帶狀致患處劇痛等7大症狀。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昨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他另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孔強調,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生蛇7大症狀 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風險仍增 孔繁毅:高風險者打「蛇針」 孔繁毅表示,感染水痘後病毒會潛伏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會重新活躍,而多項外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會可令患者T淋巴細胞減少,即降低免疫力,或會重新激活疱疹病毒,引致「生蛇」。他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 外國研究:50歲以上新冠感染者生蛇風險增15% 孔繁毅引述一項美國研究稱,889名新冠患者有16人同時「生蛇」,比率約1.8%,較醫院錄得「生蛇」個案的0.43%高1.37個百分點,而基於年齡、性別、慢性病的不同調整,兩者差距最高可達5倍。另一項外國研究分析200萬名50歲或以上新冠或非新冠患者,發現前者「生蛇」風險高15%,逾半「生蛇」個案是在確診新冠或因新冠而住院的一周內「生蛇」,有部分個案則在8至10周內,而確診半年內「生蛇」的風險仍增加。 本港97% 39歲以上人士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3人中1人或生蛇 孔表示,本港有97%的39歲以上者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每3人就有一人有可能生蛇,風險隨年齡增加。他稱,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先感刺痛麻痹 數天後出現紅疹膿疱 小心「惡蛇」作怪(醫學滿東華) 對生蛇存謬誤 調查:三成以為接觸可傳染 生蛇風險高,但市民認識卻不足。孔繁毅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甚至有人誤以為「飲用白牡丹茶」、「少些外出」、「出過水痘」等可降低「生蛇」風險。 談及治療及預防方法,孔稱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藥物,但需於病發72小時內使用才有最佳效果,且未必有效阻截「後遺神經痛」。他建議市民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其中較新的重組疫苗成分是結合抗原及佐劑,需完成接種兩針。他稱由於免疫力缺陷者注射傳統的減活疫苗或誘發水痘病毒,故可選用重組疫苗,兩者副作用相近。 預防生蛇 倡長遠考慮疫苗計劃納「蛇針」 一項本地研究顯示,「生蛇」入院個案的平均住院日數為5至14日,每次直接醫療成本為3.2萬至7.7萬元不等。孔繁毅認為,因「生蛇」而住院的成本大,或加重醫療負擔,建議長遠可考慮將「蛇針」納入政府疫苗接種計劃。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淋巴癌】治療期間免疫力下降 誘發肺結核病 常見病徵:咳嗽發燒夜汗體重下降(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66歲王先生最近確診高毒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癌,治療方案包括抗B細胞單克隆抗體利妥昔,再加多種化療藥物。王先生接受治療後反應良好,淋巴腫瘤迅速消退,估計治癒機會頗高。治療期間,王先生突然持續低燒,最終確診肺結核病,需要同時接受抗結核菌藥物治療。治療淋巴癌藥物令王先生的免疫力下降,體內潛伏的結核菌轉趨活躍,導致肺結核病。 Read more

【免疫力】芫茜營養豐富 鞏固免疫力、維持心血管、保護大腦 營養師:勿高溫煮

芫茜氣味獨特,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它卻擁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多吃更有助鞏固免疫力,維持心血管、皮膚和腦部健康等。不過,要注意芫茜不可經過長時間烹煮,當中的營養價值有機會因為高溫而大幅流失;此外,其保質期相應較短,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鄭智俐提供小貼士,只需在儲存前簡單處理,即可大幅延長保質期至約3星期。 Read more

【貧血原因】缺乏鐵質致頭暈心悸免疫力下降 逾80%港人攝鐵不足 貧血忌亂吃補充品(附含鐵質食物)

【明報專訊】食物安全中心於2014年的研究指,逾80%香港成年人從膳食攝入的鐵質低於建議攝取量,以20至49歲女性為例,每日攝取量僅達建議的四成。而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於2018年做過統計,顯示超過一半捐血人士需要暫緩捐血,原因都是血紅素不達標,部分是缺鐵性貧血所致。缺乏鐵質可導致貧血、頭暈、心悸、乏力和免疫力下降等!香港物質豐富,為何仍會缺鐵?進食補鐵補充品是否可行?攝入過多,或引致肝臟、心臟問題?此外,近期網上流傳,有港媽將鐵片放入飯煲,聲稱可為米飯增加鐵質!以為這是毫無根據的偏方?原來有研究證實可有效補充微量鐵質。不過,選鐵不對、料理不對、時間不對,都會影響鐵質吸收和食物味道! Read more

【新冠疫苗】料1萬人接種3針新冠疫苗抗體水平仍不足 孔繁毅:免疫力弱者染疫體內病毒長期未清 可致病毒出現變種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表示,按醫管局數據估算,本港約有8萬至10萬人屬免疫力不足,料約1萬人接種3劑新冠疫苗後仍未有足夠抗體水平防感染,現時會先為這些病人處方長效抗體組合(LAAB)藥。醫管局引入了製藥公司阿斯利康的(AstraZeneca)抗體藥劑,助免疫力弱者預防感染新冠病毒。此藥屬於LAAB。孔繁毅說有血癌病人打3針未有抗體並染疫,最長一個月仍未轉陰性,部分人更變成肺炎,故不應輕視免疫力弱者染疫後果,且免疫力弱者體內病毒若長期未清,可能引致病毒出現新變種,或屬南非出現變種原因。另外,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的報告顯示,新冠病毒肆虐首兩年估計在全球導致近1500萬人死亡。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