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相信大部分人對「血癌」一詞略有耳聞,但其實「血癌」只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有其獨特之處,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而且有實體腫瘤及非實體腫瘤之分。部分種類的血癌如果屬慢性,或出現在較隱蔽的位置,患者早期可能毫無病徵,透過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有可能在部分檢查中可找出線索。 Read more

【新冠】港大研究:新冠疫情學童運動量減遲入睡 男女肥胖及超重率增逾2成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近日完成6項研究發現,實行社交距離措施及暫停面授課下,學童各項生活質素均呈負面趨勢。其中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較疫前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及睡眠習慣改變;亦有研究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葉柏強認為情况與學童減少戶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家長宜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低近視加深風險。研究認為政府應針對支援最受疫情衝擊者,特別是向SEN兒童家庭提供適切幫助。 中小學生男女超重肥胖比率飈  帶氧運動量遠低世衛60分鐘建議   港大的6項研究深入訪問逾3萬名中小學生、300名嬰幼兒、400名SEN(特殊學習需要)學童以及其家庭成員。其中中小學生超重和肥胖比率較疫前明顯上升,原因包括飲食習慣改變、運動量減及睡眠習慣改變。團隊記錄中小學生7天的運動及睡眠數據,發現整體日均帶氧運動時間分別為15及30分鐘,遠低於世衛建議的60分鐘;入睡時間推遲,但面對電子屏幕的時間則增加。 團隊亦訪問233個家庭,結果顯示,對家庭滿意度不高的兒童,其情緒在疫情期間比較容易受家長壓力影響。研究認為長久的居家隔離增加家長壓力,減低兒童對家庭的滿意度,或導致兒童心理健康問題。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學童近視發病率是疫情前2.5倍 近視加深速度上升 研究亦發現學童近視發病率為疫情前的2.5倍、近視加深速度亦上升,葉柏強認為情况與學童減少戶外活動有密切關係,家長宜減少兒童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低近視加深風險。 相關文章:近視、散光不斷加深要留神 錐形角膜20至40歲易病發 眼敏感患者少捽眼為妙 嬰幼兒維他命D水平跌逾一成 影響鈣質吸收 其中一項研究於疫情初期問卷訪問約2.9萬名2至12歲學生及家長,發現兒童精神社會健康問題較疫情前嚴重,包括行為問題、專注力下降、與同儕關係較差等,整體生活質素亦下降,包括心理及社交健康。另一研究調查逾300名嬰幼兒,發現整體平均維他命D水平疫情後下降13.6%。 港大臨牀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表示,缺乏維他命D或影響嬰幼兒吸收鈣質,甚至減低免疫功能。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睡眠質素好 深層睡眠少惡夢 SEN童體罰比率升 團隊籲支援 團隊又於2020年4月訪問417名SEN兒童及其家長,結果顯示整體生活質量明顯較差,遭受父母體罰及精神暴力的比率上升,當中23.5%兒童受身體虐待,包括摑面、頭或耳朵,1.9%遭毆打或箍頸;28.8%曾遭忽視,如獨留在家;有66%的SEN兒童康復計劃被打亂;52%被取消醫療預約。據2021年5月跟進調查,SEN兒童在康復治療受阻情况減30%,受虐減少15%,但精神暴力及忽視比例無明顯變化。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滴雞精好處多選邊隻好?一文分析2022滴雞精比較大公開!要點作精明選擇?

大家覺得什麼人會需要飲用滴雞精?做過手術後正在復原的病人?懷孕中或產後媽媽?發育孩子或老人家保健用?其實滴雞精好處相當多,以上所有的人都可以飲用,適合各種年齡和體質的人士用以強身健體,而且還可以補充足夠營養與能量。坊間有多款滴雞精,究竟滴雞精邊隻好?怎樣選擇才對?本文會詳細講解滴雞精好處、功效,以及滴雞精比較重點,幫助大家學會選擇合適自己或家人的滴雞精。 滴雞精好處有哪些?5要點不可不知 可能不少人覺得滴雞精和雞精都是從雞隻萃取出來的精華,是同一樣的東西,但其實此觀念不太正確,因為兩者的製作方式大有不同,而營養價值也有差別。雞精是加水燉煮雞隻後得到的濃縮精華;滴雞精則是以高溫不加水方式,將雞隻放在炭火陶鍋燜滴8小時,以萃取出全雞精華,因此滴雞精比較起雞精更有營養、更加珍貴。除此之外,滴雞精好處還有以下5點: 滴雞精好處1:補養飲用方便 因為市面所售的滴雞精已經事先製作好,加熱就能立即飲用,為生活忙碌的人提供快捷方便的每日調理和營養補給,減省在市場購買雞隻然後在家慢慢煲湯才能喝到雞隻精華的繁複程序。 現在市面上除了純雞的滴雞精之外,還有多款其他口味,加入了不同的中藥材,經專業中醫師及營養師調配過份量和通過製造檢測,在家即可針對自身需求作補身養生,無需自己找藥材之餘又飲得安心。 滴雞精好處2:天然美味無負擔 現代飲食講求天然健康,滴雞精使用的雞隻是無額外施打生長激素的放山走地土雞,使用安全健康的食材用料,再以天然工法製成,不會加入調味及對身體有害的化學劑。而且製作過程經過濾油工序,成品無脂肪和膽固醇,是真正低卡、低鈉、無添加食品,因此飲用滴雞精既不會對身體消化吸收造成負擔,也不容易增加體重。 此外,滴雞精利用高溫將雞隻的營養分解成更小分子,有助人體容易吸收,相對於西式的保健藥物,和湯品一樣的滴雞精比較天然美味,在早上空腹飲用效果更好。 滴雞精好處3:營養成分豐富 大家都知道蛋白質對人體有益,但又對構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胺基酸有多了解?原來人的身體需要20種不同的胺基酸才能正常生長和運作,然而部分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無法在身體內自行製造,必需靠食物蛋白質提供生成。而滴雞精含有優質蛋白質及胺基酸,包括維生素B6群、色胺酸、麩胺酸、BCAA等,能補充人體運作和新陳代謝所需的營養。 滴雞精好處4:不同年齡層人士都適合飲用 滴雞精是天然的保健品,適合所有年齡的人飲用。把無藥材的滴雞精加進嬰幼兒的糊仔,或給發育中的兒童飲用,能增添食物味道吸引他們進食,又可補充優質蛋白質,讓寶寶和孩子健康成長。滴雞精中的優質蛋白質能供胎兒製造細胞成長,最適合懷孕中的媽媽飲用。有計劃當爸爸媽媽的人士,可以吸收優質蛋白質提升身體活力,製造優質精子及卵子,有助備孕。一般男女或長輩飲用滴雞精作保健,有助身體造血及新陳代謝,氣血面色更好。 滴精精好處5:含有藥材成分加強保健 為了延伸和發揮更多補身功效,較有品牌信譽的滴雞精會加入不同藥材製成調理湯水,食材成分溫和,適合每日飲用增強體質,是簡單方便的保健食品。 滴雞精功效逐個捉 中西合璧養身5點有根據 無論從中醫或西醫的角度,滴雞精功效都有一定的可信力,既補身又養生。以下整理滴雞精常見的功效,助你輕鬆做好身體保健。 滴雞精功效1:補給優質蛋白質,供應身體所需營養 身體要有足夠的蛋白質供應,才能製造健康細胞及血液,維持新陳代謝。滴雞精所含優質分子小蛋白質較細小,身體更容易吸收使用,有助身體製造細胞、白血球、酶及賀爾蒙等。滴雞精除了有小分子優質蛋白質外,還含有豐富的維他命B6群、葉酸、菸鹼酸等營養,其中維他命B群中的菸鹼酸(B3)可維持神經和消化系統健康;葉酸(B9)幫助DNA合成、神經管發展和造血;維生素B6則負責合成抗體、製造胃酸、維持鈉和鉀平衡,有助穩定神經系統;「麩胺酸」有助加速傷口修復。從上述可得知,滴雞精是集多種營養於一身的食品。 滴雞精功效2:提神、舒緩神經,對抗疲勞 血清素是天然的精神鬆弛劑,能減輕焦慮及憂慮,改善失眠、頭痛,並加強免疫功能,而滴雞精含有形成血清素的必要原料「色胺酸」。另外,滴雞精含有支鏈胺基酸BCAA,多攝取有助於降低身心的疲勞,尤其在運動後能修補肌肉磨耗,加速復原。而田原香滴雞精經台灣政府最嚴格「健字號」健康食品認證,科學實證有「抗疲勞」功效,喝得健康又安心。 滴雞精功效3:長期使用溫和調養,可提升體質和平衡免疫 每日飲用滴雞精好處在於可以補充足夠優質蛋白質,讓身體製造好的免疫系統及血液細胞,從而提升抵抗力。而加入靈芝等食材更可強化滴雞精功效,像是田原香靈芝滴雞精便經台灣「健字號」科學實證有「平衡免疫」功效。 滴雞精功效4:溫補,補中益氣,補精填髓 在中醫食療角度來看,走地土雞能退虛熱,補益力更強,補而不燥。因此飲用滴雞精可以讓身體氣血更好,顯得面色紅潤,並減少手腳冰冷、沾寒沾凍感。 滴雞精功效5:加入不同中藥材可延伸更多滴雞精功效 中藥食療觀念中,每日飲用保品能滋補身體,而加入不同中藥材可以讓滴雞精好處更多。 例如四神滴雞精的成分有蓮子、芡實、山藥和茯苓,能健脾開胃、祛痰助消化、養肺益腎、寧心安神,適合孕媽媽舒緩孕吐沒胃口,以及調理脾胃較虛弱的坐月子媽媽、手術或大病後的人士及兒童,增進他們的食慾和幫功消化吸收。 而筋好眠滴雞精採用生地、麥門冬、白芍、白朮、玄蔘、黨蔘、女貞子等食材,能強健筋骨、益氣安神、助入眠、滋陰清熱、安胎及清胎熱,適合睡眠質素較差的人士,每天早上飲用能協助身體調理,晚上便能更好入睡,提升睡眠質素。 滴雞精邊隻好?一表完整看2022滴雞精比較5大重點 現時市面上有很多品牌的滴雞精,每款的用料、口味都不盡相同,究竟滴雞精邊隻好?其實,選擇滴雞精時要注意以下幾點:採用的雞種、是否有適合自己體質的口味,以及品牌的可靠度。以下綜合了市面上常見品牌的滴雞精比較重點,大家選購時可以多方比較,看看滴雞精邊隻好一些?哪一款滴雞精功效更適合自己? 田原香滴雞精 王朝滴雞精 白蘭氏萃雞精 余仁生滴雞精 御藥堂滴雞精 雞種 自家養放山壯年走地土雞 12-18個月老母雞 農舍紅羽土雞 12個月以上台灣土雞 公土雞 口味 17款 6款 1款 2款 2款 有配合不同人士體質飲用系列/建議 O X X X X 品牌製作滴雞年資、可靠度及證書 17年年資台灣政府健字號認證HACCPISO22000SGSHALAL 6年年資香港醫護學會認證HACCPSGS 不足2年年資HACCPISO22000ISO9001ISO14001ISO18001SGS 2年年資HACCPISO22000 2年年資ISO22000HACCPSGS 門市飲用查詢 O X X O X 【滴雞精推薦】田原香滴雞精嚴選食材,簡單補充每日所需營養 飲用滴雞精是為了養身,因此不應只著眼價錢,應選選擇天然製作、有品質檢驗、可靠政府認證,以及由專業人士把關的保健食品更有保障。 因此,滴雞精推薦來自台灣的品牌田原香,它選用自家牧場放山走地無激素壯年土雞製成,零膽固醇和零脂肪。配方經中醫師、營養師合作精心調配,有原味、靈芝、四神及筋好眠等共17款滴雞精口味,配合不同人士補身和攝取營養,滿足不同調養需求。品牌獲得台灣衛生福利部頒發的「健字號」健康食品認證,有效對抗疲勞。在香港的專門店更提供諮詢和售後服務,助大家找到適合自己的補身口味滴雞精,補養身體更有根據、更貼心。 以上資料由客戶提供 Read more

糖尿病與牙周病有惡性循環 嚴選有營食物控制血糖水平 助維持口腔健康

不少人或以為口腔疾病只是與口腔清潔欠佳有關,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若血糖水平控制欠佳,有可能引致牙周組織發炎,形成牙周病。因此,糖尿病人除了注重口腔衛生,控制血糖亦非常重要,建議從飲食中着手,多選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以及攝取足夠的維他命及礦物質,有助穩定血糖之餘,亦可維持口腔健康。 糖尿病與牙周病的惡性循環 須控制血糖水平 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羅銘駿引述研究指出,糖尿病人士患上牙周病的風險,比非糖尿病患者高2-3倍,這是因為糖尿病人血液中的細胞激素(Cytokines)及脂肪激素(Adipokines)增加,能抑制胰島素及免疫功能,導致口腔內的細菌容易滋生,加劇牙肉發炎,甚至誘發牙周病。此外,一旦患上牙周病,會令糖尿病病情更難控制,這源於堆積在牙齒表面或牙齦溝上的牙菌斑,會刺激牙齦發炎,增強胰島素抗阻,令血糖控制更難穩定,形成惡性循環。 低升糖指數食物 餐後血糖升幅較平穩 要維持口腔健康,除了做足口腔清潔,控制血糖水平亦同樣重要,當中包括從飲食着手,要注意食物的升糖指數(Glycemic Index),即是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進食後,對體內血糖水平上升的速度。羅銘駿表示,進食適量的低升糖指數食物,餐後血糖升幅相對會較為平穩,有助更有效控制血糖。 他提醒要留意食物的處理及加工過程,會影響食物的升糖指數,例如經去除穀物的麩皮和胚芽後的精製碳水化合物(例:白米、白麵包),升糖指數較高,較易被身體吸收致血糖上升,因此應多選吃全榖類碳水化合物,例如紅米、糙米等,當中含有的膳食纖維更可延緩身體吸收碳水化合物,而咀嚼高纖食物更有助去除牙齒表面污垢,有助減低患牙周病風險。 相關文章: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高纖食物選擇(每半碗含2-4克纖維) 種類及分量 部分食物選擇 五穀類*(分量按熱量需求及運動量而定) 紅米、糙米、薏米、麥米、燕麥、全麥麵包 綠葉蔬菜*(每日2碗或以上) 西蘭花、菠菜、白菜、菜心 水果*(每日進食2-3次,每次1份或半碗) 蘋果、橙、桃、啤梨 攝取鈣質及多元維他命 助維持口腔健康 除了控制血糖水平,攝取足夠的維他命及礦物質,亦有助維持口腔健康。羅銘駿指出,鈣質是維持牙齒的重要礦物質,同時有助保持齒槽骨的密度,如未能攝取足夠鈣質,或增加牙周病和蛀牙風險。 補鈣之餘,攝取足夠維他命D、維他命C及維他命B群亦十分重要。維他命D是一種脂溶性維他命,有助促進腸道中吸收鈣質,提供牙齒礦化鈣的需要,一旦缺乏維他命D,有機會令琺瑯質與象牙質發育不全,形成牙齒基質凹陷。 陽光照射維持體內維他命D 要注意食物中的維他命D含量並非很高,因此單靠食物來源一般不足以應付日常所需,其實維持每星期2-3次、每次讓陽光照射臉部、手臂和手部皮膚約5-15分鐘,已足夠維持體內維他命D的正常水平。如有需要亦可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意見,考慮服用維他命D補充劑。 至於維他命C則有助維持口腔中結締組織(Connective Tissue)的健康,其抗氧化能力可抑制體內自由基,防止攻擊牙齦內的結締組織,同時可協助合成牙周組織的物質及修復傷口。維他命B群則主要協助身體新陳代謝及神經系統正常運作,其中維他命B2及B3有助預防牙齦發炎,保護口腔周邊及黏膜組織及促進細胞新陳代謝。 相關文章:【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含維他命及礦物質的食物選擇 種類 部分食物選擇 鈣質*(成年人每日應攝取1000-1200毫克) 高鈣脫脂奶、高鈣豆漿、硬豆腐、果仁、深綠色的蔬菜 維他命D*(成年人每日應攝取約600-800國際單位) 深海魚、穀物早餐、牛奶、蛋黃 維他命C*(男士應攝取約90毫克;女士應攝取約75毫克) 奇異果、橙、草莓、西蘭花、燈籠椒 維他命B群 三文魚、吞拿魚、牛肉、豆類、奶製品、全穀物 Read more

【肝炎】拆解甲型至戊型5大類病毒性肝炎 歐美兒童急性肝炎首錄死亡 病徵:肝酵素升黃疸腹痛嘔吐 多患者驗出腺病毒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WHO)上周五(15日)表示,正監察英國自4月5日起呈報的84個相關兒童急性肝炎病例。至23日世衛表示,截至4月21日歐美12國錄得最少169宗兒童感染源頭不明的嚴重急性肝炎,患者介乎一個月大至16歲,最少錄得一宗死亡個案,17人需要換肝。多名患者檢測到一種可引起感冒的腺病毒(adenovirus),但尚未確定是否致病原因。世衛警告「在確定成因和實施更具體控制預防措施之前,很可能錄得更多個案」。世衛報告指出,有關個案的病徵包括:肝臟發炎、肝酵素顯著升高和黃疸,繼而腹痛、腹瀉和嘔吐。黃疸、腹瀉、嘔吐和腹痛,大部分沒有發燒,而英國有些個案病情十分嚴重,其中6人已接受肝臟移植。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指出,腺病毒在港為常見於影響兒童的呼吸道病毒。世衛和歐美多國正在調查,對於外界質疑是否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有關,歐洲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ECDC)指至今所有個案患者都沒接種新冠疫苗。 Read more

【新冠患者】染疫康復者注意:建議未接種新冠疫苗者3個月後接種首劑 已打2針者毋須接種第3針

【明報專訊】本港第五波疫情累計數十萬宗陽性個案,近期日均逾萬人感染新冠病毒,康復者陸續增加。對於康復者是否需要接種第一針和第三針新冠疫苗的問題,衛生防護中心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昨日建議,一般康復者若染疫前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康復後毋須再接種第三針;至於未打齊針,或免疫力弱要打4劑的人,康復後則可較原定劑量減1劑。專家解釋,染疫後身體能產生大量抗體,故可視為已打1劑疫苗。專家又認為,成人及合資格兒童在接種兩劑復必泰或3劑科興疫苗後,可視為完成基本疫苗接種,即建議3至11歲兒童接種第二劑科興最少3個月後,要接種第三劑科興。 Read more

【新冠變種】Omicron傳染力強 未接種新冠疫苗?關於三高者、長者、孕婦、心臟病、癌症和慢性病者打針與否的8個問題

【明報專訊】Omicron已入侵社區,加上政府擴大疫苗氣泡,未接種新冠疫苗的人或要再三考量;Omicron有免疫逃逸能力,就算打了3針也可能受感染……他們都問:「究竟應否打針」?衡量接種風險和感染風險,不少人仍對新冠疫苗有疑慮,尤其是長期病或癌症患者、三高人士、長者、孕婦等。3名專家為長者、孕婦、不同長期病患等,解答他們的接種疫苗的疑慮,以下8個問題你要知。 Read more

【新冠變種】Omicron vs Delta:傳染力、突變、潛伏期、嚴重程度 新冠病毒可停留體內逾200天不斷突變 專家:愛滋病、器官移植及抗癌者同屬高危

【明報專訊】《紐約時報》上周六(4日)報道,南非先後出現Beta和Omicron變異株,專家又曾在未有適當服用愛滋病藥物的病人體內發現新冠病毒突變,相信南非出現的某些變異株與愛滋病毒有關。有非愛滋病專家指,Omicron源頭未明,愛滋病人身體也非唯一有利於病毒突變的環境,任何免疫受抑制的人,如器官移植病人、接受抗癌治療的人,都可能是變異株的溫牀。由於南非有13%人口為愛滋病毒帶菌者,沒服藥或未受治療者的免疫力長期低落,有個案顯示新冠病毒可在其體內停留216天才能清除,儼如一個變種溫牀。 Read more

【癌症治療】整體癌症新症增加 死亡率減 與癌共存新常態 治療癌症6大種類

【明報專訊】醫管局早前公布2019癌症數據分析,雖然整體癌症發病數字上升,但死亡率有下降趨勢,反映了治療的進步和及早檢測的功效。 因為新藥或新療法推陳出新,加上成像技術不斷改進,令診斷和治療更加精準到位,與癌共存的病人愈來愈多。不過,治療選擇多了,治療時間長了,醫藥費亦隨之而增加,加上個別療程收費高昂,未必人人可以負擔。 相關文章:【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我在腫瘤科工作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見證癌症治療上的改進非常大。」中大醫學院臨牀腫瘤學專業應用副教授、中大醫院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唐美思分享說,「以肺癌為例,以往病人確診之後,基本上沒有什麼可做,既沒有合適化療藥物,電療成效亦不大,又或者根本沒有效用。當時的病人確診患癌後,醫生會說,你只剩下3個月命;今時今日就非常不同了,一旦確診肺癌,即使已屆第四期,經過治療,病人壽命都可維持幾年或以上,比比皆是。根據我個人經驗,10年以上也有」。如此巨大轉變,與癌症治療在各方面的突破有莫大關係。「藥物方面,化療藥物多了很多選擇,還有其後出現的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藥物;除此之外,電療技術亦進步了很多。這些新藥物和新技術,每種都各自可以幫助病人延長壽命,加起來就變得有很大幫助。」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9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達35,082宗。相比起2009年的25,977宗,升幅達35%。至於死亡率,雖然癌症仍然是頭號殺手,但整體而言,兩性的「年齡標準化死亡率」都呈下降趨勢(註:年齡標準化比率(ASR)是一個健康統計指標,主要在消除人口年齡結構差異的影響後,才比較不同地區或同地區不同時間的發生率。) 支援藥物進步 減化療副作用 不止香港有此趨勢,唐美思參考美國數字,比起30年前,現今大部分種類的癌症,病人的5年存活率都提升不少。她相信跟治療進步有莫大關係。「例如化療,雖然近10年來並沒有推出很多新藥,不過相關支援藥物就進步了不少,例如止嘔藥、提升白血球針藥等,都令化療副作用大減,也減低化療併發症。病人做化療時較為舒適,醫生治療方案亦能更進取。電療技術上的改進,例如由二維改進到三維,輻射劑量以至分佈都更精準,減少損害周邊健康組織;此外,成像技術的進步,有助醫生更精準地診斷和為癌症分期。這些都有助醫生制訂更適切的治療方案。」 事實上,癌症由當年被稱為絕症,演變成今天個別患者可「與癌共存」。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指出:「隨着基因檢測科技的進步,加上標靶藥物和免疫治療的出現,不但延長癌症病人的壽命,同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以晚期肺癌為例,以往未有癌細胞基因檢測時,一旦確診為肺癌,只能靠化療減慢惡化;但現在由於可以檢測癌細胞基因,可透過針對性的標靶藥物治療或免疫治療作為第一線治療,以至輔助治療(adjuvant therapy),即完成抗癌療程,癌細胞已受控,仍繼續採用免疫療法以減低復發風險。」 近年腫瘤科最熱門課題是免疫治療。正常情况下,當免疫細胞遇上不健康的細胞,會自動將之消滅,但癌細胞卻會用不同方法避開被免疫系統破壞,包括改變基因,使其不容易被免疫系統識破。透過免疫治療藥物,可增強免疫系統功能,促使免疫系統重新辨認癌細胞。 基因檢測 尋致癌「司機」 不過,免疫治療藥物並非適用於所有病人,必須檢測癌細胞的基因。蔡添成解釋:「癌細胞基因檢測目的,不單要找出有無基因突變,同時亦要找出該基因突變會否刺激腫瘤生長,即腫瘤的生長是否因為這個基因突變而引致。我們有一個比喻,基因突變就好像你在一部車上,它是司機還是乘客?要打就打個司機,不是打乘客,因為打倒乘客,車仍然會行駛,我們要找的是driver mutation。換言之,即使你找出很多基因突變,如果它們並不是控制腫瘤生長的話,找到甚至消滅它們也沒有作用。」 就好像用於肺癌的免疫治療,要先測試癌細胞的免疫檢查點PD-L1的水平(表達力),若高於某個水平(例如50%),就會作為第一線治療,讓病人未開始接受其他治療前,先接受免疫治療,透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令免疫系統恢復對癌細胞的攻擊力。 每月藥費$8000至數萬不等 問題來了,新的基因檢測、藥物和技術,不少收費都屬「天價」。以肺癌標靶藥為例,每月費用由$8000至$80,000不等,免疫治療單一藥物一般每月由$40,000至$80,000,混合治療可能更高。換言之,1年藥費隨時過百萬元,即使有危疾保險也未必可以長期應付。不過醫生強調每人治療藥物組合和劑量均有不同,治療費用不能一概而論。 這些新一代抗癌藥,大都沒有納入醫管局藥物名冊,病人必須自費。若無法負擔,便唯有轉而採用其他治療,病人「賣車賣樓」治癌也時有所聞。早前,港隊沙排運動員劉梓浩更發起衆籌,籌得約200多萬元來支付一種新的免疫治療(CAR-T),白血病已逐漸康復。唐美思則表示:「以往,癌症病人若需要某些藥物,例如標靶藥物,若醫管局沒有提供,病人只能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但現今,病人能夠自費買藥,而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個別人士亦可獲得資助。相對而言,病人的選擇已較以往為多。」 非牟利機構提供藥物資助 蔡添成認為:「公立醫院其實已經為病人提供很多抗癌藥物,我不會說癌症病人『無錢就無藥醫』,只可以說,若病人負擔到的話,會多一些選擇。」現時本港有多個非牟利機構為合資格病人提供藥物資助,包括撒馬利亞基金、關愛基金、聖雅各福群會惠澤社區藥房、香港乳癌基金會和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等。 相關文章:【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確診癌症後,接下來就是醫生因應癌症種類、分期、身體狀况、患者意願,制訂不同治療方案。目前治療癌症,大致分為以下種類:   ‧外科治療:以手術切除腫瘤或遭癌細胞侵襲之組織 ‧化學治療:注射或口服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擴散 ‧放射治療(電療):以高能量放射線射向腫瘤,殺死癌細胞。約六成癌症病人需要在發病的不同階段接受電療 ‧荷爾蒙治療:主要應用於與荷爾蒙激素有關的癌症,例如乳癌、前列腺癌等 ‧標靶治療:口服或注射標靶藥物,干擾涉及癌細胞生長和存活的特定分子(標靶),以抑制癌細胞生長,令癌細胞死亡和停止擴散 ‧免疫療法:針對癌細胞特殊生物標記,重新激活身體受抑制的免疫功能。藥物能同時對付多種癌症,包括肺癌、頭頸癌、胃癌、膀胱癌和肝癌等。此外,近年還開發自體免疫細胞治療,例如CAR-T療法,透過抽血取出病人的免疫細胞,加以培養、誘導、活化及增量後,輸回病人體內來對抗癌細胞   資料來源: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唐美思、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添成 文:葉凱欣 編輯:王翠麗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新冠肺炎】美國CDC:Delta變種病毒傳播力高如水痘 接種新冠疫苗與否或同易傳播Delta 仍有保護效果

【明報專訊】過去兩周逾四成輸入本港個案已完成接種疫苗,當中全部涉變異基因,逾八成沒有病徵,為防疫帶來挑戰。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日前(30日)引述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內部簡報文件報道,指在印度最先發現的新型冠狀病毒Delta變種病毒株,像水痘(chickenpox)一樣容易傳播,而且似乎較原來版本造成更嚴重病情。簡報並指已接種新冠疫苗而受Delta病毒株感染的人,可能跟未接種者一樣容易傳播Delta病毒株;受感染的已接種者的可測量病毒載量,跟未接種疫苗受感染者的接近。其中一頁簡報則指,不論是否已接種疫苗,長者的住院和死亡風險都較年輕人高。文件亦明確指出疫苗提供顯著保護效果。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