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遺症】災難後的傷痛持續? 了解創傷後壓力症4個主要症狀 (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災難是傷痛的。但不幸的是,在我們的一生裏,直接或間接地都需要面對災難。相信在過去幾天,香港人面對演唱會發生嚴重意外,或多或少都感到震驚、傷心、難過和憤怒。牽涉人為因素的災難比起天災更容易勾起這些情緒,因為我們都會想:「意外能避免嗎」、「為什麼會這樣」。 災難是傷痛的 愈熟悉愈感同身受 大家對意外中受傷的偶像愈熟悉、愈有親切感,便愈感同身受,在事件中感到受傷害。我們對偶像都帶着不同程度的愛,當心愛的人受到傷害,那種痛既深刻亦持久。偶像在事件中若嚴重受傷或有後遺症,整體社會的傷痛亦必定延長。 在社交平台上瘋傳的意外畫面,使意外直接呈現眼前、歷歷在目。即使我們完全不認識傷者,這些畫面亦足以激起我們的恐懼和惻隱之心。恐懼源於在一個熟悉的地方,竟然會發生意想不到的意外。這種惶恐感覺會使我們擔心自己和身邊人的安全。看見傷者受傷倒地的畫面,那種無助、無能為力感覺實在叫人沮喪。 災難後有不安情緒十分常見。我們可能會感到恐懼與焦慮,周遭事物都很容易令我們聯想到災難而陷入這些情緒;也可能會感到絕望和空虛,變得焦躁、憤怒、悲傷,對生活失去動力和興趣。 災難發生後,每個人面對傷痛的反應都不一樣,有些人會覺得情緒變得灰暗,會無緣無故地哭,感到緊張和焦慮,影響食慾,甚至失眠。也有人想要避開一切會令他們觸景傷情的人和事,嘗試沉醉其他事物去麻醉自己,甚至想以酒精或藥物令自己暫時忘記傷痛。 災難的傷痛可導致我們不能集中、容易分心、影響記憶力、無法做決定、腦海不斷重複災難畫面、做重複的噩夢、衝擊我們原本的世界觀或信仰。 這些情緒在災難後頭幾天十分常見。如果這些徵狀慢慢好轉,不太影響日常生活,我們可以給自己一點時間慢慢復元。但如果徵狀持續1個月或以上,便可能是患上創傷後壓力症。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困境下倖存 重建美好生活 創傷後壓力症的症狀主要包括: 腦海裏不斷出現關於意外的畫面 腦海裏不由自主地出現意外的畫面,感受親歷其境的感覺,做關於意外的噩夢,當接觸到關於意外的資訊時非常不安 逃避接觸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 因為太痛苦,患者會避開關於意外的資訊和場景,以避免勾起與意外相關的情緒。患者可能會不願意談及意外,或不願意到意外相關的地方 負面情緒 絕望、無助、悲傷、失去動力、感到麻木、不能感受到快樂、對自己和世界感到失望。這些症狀和災難發生後頭幾天出現的情緒狀態相似,但更持續和對生活整體的影響更深更廣,甚至影響與其他人建立關係,對世界失去信心 身體和情緒反應 患者會容易擔心意外發生、容易被「嚇到彈起」,出現失眠、難以集中和容易暴躁等情緒變化,甚至出現自殘行為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共同面對 災難發生後,整個社會也面對惶恐與不安。我們可以多跟身邊人表達自己的感覺,從共鳴中找到支持,把感覺說出來有助情緒轉化。 焦慮的情緒會使我們不由自主地查看與意外相關的信息,過程中反而使我們更焦慮。我們可以多觀察自己的情緒,容讓情緒存在,亦要提醒自己不要無止境地重複回看相關資訊。 我們可以把注意力放到能夠令自己放鬆的事情上。但要注意避免過度工作或沉醉在某一事情來逃避情緒,凡事適可而止。避免使用酒精或濫用藥物來處理情緒,因為長遠來說反而會有反效果。 注意身體狀况,保持運動、維持適量和健康的飲食、作息定時,也有助情緒健康。保持自己的生活規律,規律往往能給人一種安定和可控的感覺。 當然,如果最後能調查出意外的原因,和找出避免的方法,大家會覺得在這次不幸的意外中能有一點改進的空間,減少下一次不幸的風險,心靈上也會有一點安慰。 最後,希望受傷的舞者能夠渡過難關。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新冠肺炎】擔心染疫死亡壓力大 可致創傷後壓力症

【明報專訊】2003年SARS襲港,奪去299人性命,社會瀰漫一片愁雲慘霧。其中在淘大花園出現大規模爆發,期刊Social Science & Medicine在2005年請來903名淘大花園居民接受研究調查,發現SARS相關的污名(stigma)影響了大多數居民,並在工作、人際關係、學校教育等領域受到迴避、侮辱、邊緣化和排斥。 Read more

疫情社運衝擊 七成人現抑鬱症狀 港大調查:四成現創傷後壓力症狀

本港過去一年受社會運動及疫情衝擊,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調查發現,社會運動及疫情令逾三分之一受訪者同時有兩項精神健康問題的症狀。團隊今年2至7月用電話或問卷訪問11,493名香港市民,近半是25歲以下,73.7%受訪者出現中、高度或嚴重抑鬱症狀,40.9%出現中至高度創傷後壓力症狀;當中36%同時出現兩種中至高度症狀。 Read more

【心理健康】失眠及茶飯不思 可為創傷後壓力症

【明報專訊】「6.12事件」發生至今近兩周,你仍受失眠、不安等困擾,不能集中精神工作嗎?急性壓力失調徵狀會隨時間減退,但亦可能變成創傷後壓力症(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下簡稱:PTSD)。   周偉浩引述2017年澳洲研究顯示,約一半ASD(急性壓力失調)青少年患者病發兩個月後,病情轉為較嚴重的創傷後壓力症。他解釋,以事發時間計算,ASD徵狀最長只維持1個月,如果徵狀持續超過1個月則為PTSD。他因此提醒ASD患者,若於事發後兩周徵狀惡化,如茶飯不思或出現自殺念頭,便需尋求專業治療,以免惡化成為PTSD。   周偉浩又提醒,部分PTSD患者於事發後兩個月才發病,事前沒有ASD徵狀,「可能因為事發後,患者眼下仍要處理很多事務,未及出現情緒反應」。   ASD與PTSD徵狀相近,但後者較嚴重,需尋求專業治療。周指出,近八成PTSD患者同時有其他精神問題,如抑鬱焦慮、濫用酒精和藥物,徵狀持續期以年計算。他指出,確診患上PTSD,患者可透過「創傷聚焦認知行為治療法」,在安全環境及專業人士的協助下,重述事發經過,配合行為,改變創傷記憶所附帶的情緒感受。   陳雅文舉例指出,假設患者經歷創傷後,認為事發地區不安全,一直不敢再踏入該區;認知行為治療法以此介入,透過帶領患者重返該區,讓患者知道現時該地區已經安全,不會對其構成危險,藉此改變其原先的感受。   相關文章: 【心理健康】腦中不斷回閃衝突畫面 提防急性壓力失調 【心理健康】情緒急救:家人分享經歷 耐心聆聽 【心理健康】獨力湊仔拒援手 單親媽鬱爆 【心理健康】精神病康復者 結伴走出低谷 驚搭巴士 嚇到手震肚痛 指導式自助治療 助解抑鬱焦慮 Read more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歷過失眠之苦,躺在床上「眼光光」,輾轉難眠。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去年一項研究發現,近四分一青年人有失眠問題。間中失眠致翌日精神欠佳和疲倦,只需晚上補眠便可,但如果失眠問題持續,不單影響專注力和工作效率,久而久之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機會,更會誘發抑鬱、焦慮症等精神問題,部分人甚至會借酒精或藥物助眠,長遠或導致依賴酒精或濫藥。究竟何謂失眠呢?立即了解失眠的7大成因和睡眠衛生的Do’s and Don’ts,以改善難眠之苦! 相關閲讀:【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何謂失眠:一周至少三晚難入睡持續3個月 7大失眠成因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王澤塘醫生表示,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失眠患者必須對其睡眠時間的「質」和「量」感到不滿,包括一星期至少有3晚出現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太早醒來、醒來後難以再入睡等,而且問題維持至少3個月。深受失眠困擾的人士,即使有睡覺的機會,仍難以入睡。 王醫生指出,失眠的成因很多,常見是由於壓力所致,也會因為不良習慣和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影響睡眠質素。以下是7大失眠成因: 壓力:人體的自律神經會因學業、工作及家庭等壓力而過度亢奮,引致心悸及肌肉繃緊。特別是需要夜間上班或輪班工作的人士、或要經常穿越多個時區的航空機組人員等,其生理時鐘容易受到干擾,增加失眠的風險。 不良習慣:一些不良習慣例如傍晚吃得太飽,有機會引起胃酸倒流;飲水過多則會導致夜尿;傍晚或晚上吸煙、飲用咖啡、濃茶及酒類等,也會刺激大腦。其他不良習慣例如躺在床上看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或者睡房的溫度及光暗度不舒適,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導致難以入睡。 身體疾病:除了外在因素,一些生理上的問題也可以導致失眠,王醫生解釋,好像前列腺增生、膀胱過度活躍症及糖尿病會引致尿頻,令患者夜間頻頻上廁所;甲狀腺亢奮會令患者心理及生理難以平復;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臟衰竭的患者亦會容易因呼吸困難而失眠。 精神疾病:失眠可以是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精神疾病的徵狀之一。 藥物:某類藥物會造成失眠,例如抗抑鬱藥SSRI、治療哮喘的氣管擴張藥及某些高血壓藥。其他非處方藥物若含偽麻黃素(如通鼻塞藥),亦可引致失眠。 睡眠相關疾病:睡眠窒息症、週期性腿部抽動症及不寧腿症候群等都會影響睡眠質素。 原發性失眠:如臨床評估完全排除以上所有失眠原因,患者則屬於原發性失眠。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睡眠測試評估失眠原因 王醫生指出,若患者因為失眠問題求醫,醫生會先透過問症了解其睡眠模式,並安排合適的身體檢查及化驗,甚至會進行睡眠測試,期間監測患者的腦電波、呼吸、心跳、眼球運動和身體動作等數據,找出是否有其他引致失眠的潛藏疾病。 睡眠衞生注意事項Do’s and Don’ts ✓ ✗ 定時上床睡覺及起床;限制小睡時間(最好少於30分鐘) 經常小睡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寧靜,室內光線和溫度適中 太餓或太飽就寢 放鬆心情,睡前可以聽聽輕鬆的音樂,或用暖水洗澡 睡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可樂或茶 如未能入睡,切忌勉強,可起來做些小事情,待有睡意時才睡 睡前使用光亮螢幕,如平板電腦、手機、電視 如果能夠確認造成失眠的源頭,必須「對症下藥」,醫生亦會向病人講解良好睡眠習慣,協助調整生活和睡眠,作為第一線的治療方案,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針對失眠的心理治療之一,效果不比安眠藥遜色,而且安全得多。治療會教導患者辨識導致失眠的原因,糾正不正確的睡眠觀念,例如沒有藥物和酒精一定不能入睡等。 非處方藥物:這類藥物可直接於藥房或超市購買,毋須醫生處方,例如用作傷風感冒藥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服用後會產生睡意,但要留意青光眼及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宜使用;至於褪黑激素對需要輪班或經常穿越不同時區人士可能有幫助,但治療失眠的效果未必顯著。 處方藥物:如以上方法沒明顯效用,或在認知行為治療發揮功效前,醫生可能會處方安眠藥作短期治療,以加快入睡及增加睡眠時間。常用的安眠藥有苯二氮䓬類(Benzodiazepine),如勞拉西泮(Lorazepam)及地西泮(Diazepam),服用後可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和減少醒後的困倦感。這類藥物較適合作短期治療,若連續使用數星期有機會出現依賴性,以及影響記憶、產生幻覺、壓抑呼吸及增加長者跌倒風險。另一類非苯二氮䓬類(Non-Benzodiazepine)又稱為「Z藥」,常用的包括佐匹克隆(Zopiclone)及唑吡坦(Zolpidem),其化學結構與苯二氮卓類完全不同,但藥效、不良反應和風險相似。 正確治療失眠,對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質素都非常重要。王醫生提醒,如持續受失眠問題困擾,務必諮詢醫生意見,不應自行服用來歴不明的保健品或成藥,更不要自行增加處方藥物劑量。 Read more

e代精神:齊打逆境波 阻止「精神海嘯」來襲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WHO)表示,21世紀人類三大文明病(diseases of affluence)是抑鬱症、癌症及愛滋病。所謂「文明病」是指當一個國家隨經濟發展而變得富裕,醫療衛生逐漸改善,人民變得更長壽時,這類病卻偏偏愈趨盛行。 隨科學進步,醫學界已初步掌握對癌症及愛滋病之病情控制,反觀社會不斷發展,市民生活壓力卻有增無減,情緒問題日益嚴重。根據2017年一項統計,全球約有3.2億名抑鬱症患者,而每年因而自殺之人數超過100萬。世界衛生組織曾在2004年將抑鬱症列為全球疾病負擔之第三大元兇,並預測在2030年躍居首位。 Read more

【抗疫你要知】衛生處方:直面恐懼 抗疫不徬徨

香港正受「2019冠狀病毒病」威脅。不少市民擔心自己或親人可能受到感染,因而出現不同程度的不安、焦慮和精神壓力徵狀。這些都是人受到威脅而產生的正常心理及情緒反應。雖然不安會擾亂日常生活,但同時令我們提高警覺,執行相應預防措施去保障自己和親人健康。 Read more

專家:過度憂慮影響心理健康 穩住情緒 擺脫疫情恐慌

隨着本地愈來愈多新型冠狀病毒確診個案,巿民大眾對疫情的擔憂又加添幾分,擔心自己和家人受感染,一旦中招要隔離,點算?家裏口罩存貨不足?消毒酒精斷市……面對不確定的疫情,情緒難免失控,臨牀心理學家認為面對疫情,驚慌緊張乃屬人之常情,但若然情緒持續受困逾兩周,則需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Read more

【精神健康】知多啲:因習慣麻木≠因抑鬱麻木

【明報專訊】街頭小巷每周連發催淚彈、警民對峙,香港人由最初的激動、震驚、傷痛,漸漸習以為常,變得麻木。趙思雅認為,這是由於對事件產生了慣性(habitation)而出現所謂的「麻木」,在心理學上,慣性與敏感遞減是不一樣的概念。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