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胃酸倒流?十二指腸潰瘍?查找病因 勿亂服藥致反效果

胃痛十分常見,成因有很多,例如可能是焦慮、緊張和不安而引起的心理性胃痛,亦可以是胃有問題而引起生理性胃痛,例如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酸倒流,以至消化不良,甚至可能是與胃無關,而是膽石、胰臟及心臟病所引起的上腹痛,令人誤以為是胃痛作怪。要治療胃痛最緊要查找病因,對症下藥,若胡亂服藥,隨時引致反效果,令胃更傷!     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曾尚賢醫生表示,醫生面對胃痛求診者,必須要詳細問診,包括症狀出現多久、有沒有特別的起因等,而胃痛發生的時間,有可能也帶來一點病因的提示。   胃痛時間提示病因 「若是半夜痛,好有可能是十二指腸潰瘍;有些人開始時懷疑是胃痛,但痛楚慢慢移往右下腹,結果發現其實是盲腸炎;有時吃完肥膩食物後疼痛,則有機會是膽出了問題或者消化不良;至於吃飽後立即痛呢?則可以是胃潰瘍所致。」   曾醫生又稱,如果胃痛的出現,是在做運動或追巴士等情况下出現,則有可能是心臟問題引起,若在考試季節或緊張時有胃痛,則多與心理有關。   止痛藥僅可紓緩 亂服更傷胃 出現胃痛時,如何處理呢?不少人都會自行服用止痛藥或胃藥,但曾醫生提醒,此舉往往效果不彰。   他解釋,普通的止痛藥如撲熱息痛,或可以稍為紓緩一些痛楚,但卻未能針對問題根源所在,故實際幫助不大,但若使用強力止痛藥如骨科止痛藥,則會更胃更「傷」。至於胃酸抑制劑亦只對與胃酸引起的胃部不適發揮效用,若因其他原因,也不會見效。   服藥後吐鮮血或嘔吐 必須立即求醫 他以胃潰瘍為例,成因很多時都是由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藥只是紓緩痛楚,需要處方抗生素才能有效處理;心理引起的胃痛則要從減壓及調整生活入手改善。因此他提醒市民,若服用普通藥物後症狀依舊,甚至是胃痛更嚴重或出現一些危險症狀,例如吐鮮血或咖啡渣嘔吐物、大便有黑水等,便應該盡早求醫處理。   根據英國的NICE臨牀指引,若病人接受臨牀檢查及服藥後,症狀仍持續,便需要進一步接受檢查,包括照胃鏡及驗血等,以釐清胃的狀况,以免錯失發現嚴重潰瘍、出血及癌症等危重疾病的機會。但若照胃鏡後仍沒有發現,而醫生有疑慮,便可能需要以超聲波及電腦掃描等檢查其他器官。   5個護「胃」貼士 要遠離胃痛或紓緩胃部不適,便要從日常飲食習慣做起,好好護「胃」,曾醫生有以下建議: 。平日盡量減少食用難消化的食物,以免消化不良; 。不要吃宵夜,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進食時速度慢一點、食物咬碎一點,也不要吃得太飽; 。胃痛不適時,切記要少食多餐,以減輕胃部負擔; 。有些人特別容易有胃痛,例如煙民、長期飲酒及經常服用止痛藥的人,更需要加倍注意飲食。 腸胃毛病系列 Read more

【貧血症狀】易攰頭暈食慾不振 4個缺鐵性貧血指數 愛喝酒長痔瘡男女要注意

【明報專訊】貧血,總令人聯想到弱不禁風的女生,但原來大隻佬、後生仔,一樣有可能貧血。衛生署的健康調查顯示,本港15歲或以上人口中,有3.1%經確診貧血(包括地中海貧血)。按此估算,香港最少有20萬人患有貧血,數目可不少。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表示,貧血類型有很多種,但臨牀上,大部分貧血患者,都屬於缺鐵性貧血。(編者按:有無貧血,當然不能夠憑「臉色」好壞去判斷,必須抽血檢查以下4個貧血指數,除了較多人認識的血紅素濃度外,還有哪些呢?貧血可令患者易攰、頭暈、食慾不振、睡眠障礙等,背後更可能隱藏着其他健康警號,不得不防!) 貧血令人易攰頭暈 了解缺鐵性貧血4個指數 貧血,不單是飲杯紅棗水或鋸塊牛扒就能解決,背後分分鐘隱藏着健康警號,必須找出原因,究竟是「入」不夠,還是「出」得太多。 有無貧血,當然不能夠憑「臉色」好壞去判斷,必須抽血檢查。黃至生說,除了紅血球中的血紅素濃度外,要進一步確定是否屬於缺鐵性貧血,還要再看3個指數︰ 血紅素濃度:成年男性(15歲或以上)若低於13.5g/dL,成年女性(15歲或以上)若低於11.5g/dL,就可界定是貧血了。 血清鐵蛋白(ferritin)濃度 血鐵(serum iron)含量 總鐵結合能(TIBC) 「TIBC主要用來評估血液中有能力和鐵結合的蛋白質有多少,缺鐵性貧血患者,這個數值會偏高,而血清鐵蛋白和血鐵指數就會偏低」。正常值範圍會因實驗室不同有所分別。 相關閲讀:【貧血原因】缺乏鐵質致頭暈心悸免疫力下降 逾80%港人攝鐵不足 貧血忌亂吃補充品(附含鐵質食物) 輕微貧血病徵不明顯 嚴重可致心臟衰竭 缺鐵性貧血,就是體內沒有足夠鐵質,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血紅素把氧氣運送到各個器官。黃至生指出,輕微缺鐵性貧血病徵或不明顯,但隨着病情加劇,患者會感到容易疲倦、食慾不振、運動耐量下降,也會引起睡眠障礙,例如出現不安腿綜合徵,或有頭暈頭痛、呼吸困難、心悸,甚至胸口痛等情况,「假如一直忽視,紅血球無辦法提供適當養分給身體各個器官,最嚴重,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 為什麼缺鐵?腸道有問題難攝鐵質 香港人普遍三餐溫飽,為什麼會缺鐵呢?說到底,就是長期「入不敷支」的結果。鐵質儲備量不足,常見於過度減肥的女士、懷孕婦女和素食者外,愛喝酒的人士,同樣是高危一族,黃至生解釋︰「酒精會阻礙鐵質、葉酸和維他命B12吸收,這些都是製造血紅素最基本成分,有些人『酒當水飲』,容易有缺鐵性貧血。」另外,腸道有問題的人,例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患者,由於小腸機能下降,較難吸收到食物中的鐵質或其他微營養,罹患缺鐵性貧血機率較高。 30歲嗜辣愛喝酒 長痔瘡招貧血 不過,就算「入」得夠,若「出」得多,同樣會導致缺鐵。月經量多的女性,固然容易流失大量鐵質,形成貧血,但困擾不少男士的痔瘡,一樣是「幫兇」。而痔瘡亦不是「熟男」專利,註冊中醫何慧潔診治過數名患痔瘡而招致貧血的年輕人,「這幾個病人都是30歲左右,因為痔瘡大量出血而導致貧血,他們的共通點是喜歡吃辣,也愛喝酒,所以表現有『血虛』、『陰虛』和『濕熱』」。 內出血或暗藏大病 須揪出元兇 除了看得見的出血,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內出血,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腸道腫瘤所引致的出血!「所以不是單純補鐵就可以解決問題,更重要是找出貧血背後原因,有需要時,或要照胃鏡、大腸鏡或做大便隱血測試,偵測出血源頭。」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提提你:奶茶咖啡送飯阻攝鐵 外食一族,午餐或晚餐都習慣以咖啡、奶茶、檸檬茶作餐飲,原來這個配搭,會妨礙鐵質吸收。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解釋,「一般人午餐和晚餐都吃得較豐富,亦主要是靠這兩餐吸收鐵質,所以不適宜在這兩餐飲咖啡、奶茶或紅茶,因這類飲品含咖啡因,會令鐵質吸收得較差」。如想飲用,可選擇在餐前或餐後2小時,待身體把所需鐵質吸收後,影響就相對較小。 中醫意見:貧血不一定血虛 食療補益氣血 西醫指的貧血,是血液中的血紅素過低,但中醫並無「貧血」的病名。「中醫將現代醫學『貧血』,按病人症狀,分別列入『眩暈』、『心悸』、『虛勞』等病名內。『貧血』多為虛症,但不獨指血虛,按患者不同表現及症狀,還可歸納入氣虛、陰虛及陽虛等範疇內。」註冊中醫何慧潔說。 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為貧血的人一定是血虛,或是血虛的人一定有貧血,何慧潔強調,兩者有較大關連但並無必然關係,「部分病人即使有血虛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經常頭暈、心悸、失眠等,但驗血顯示沒有貧血;相反,檢測到有貧血的病人,又不一定有血虛的症狀,因此兩者不能畫上等號。」 補益心肝 健脾和胃 另外,在中醫學說,貧血病機與心、肝、脾胃等臟腑關係最為密切,何慧潔解釋︰「中醫的概念,『心主血脈』、『肝藏血』,貧血與心肝關係顯而易見;脾胃與血液化生有關,『脾胃是後天之本』,我們透過脾胃,把飲食攝入的營養物質轉化成為氣血,假如脾胃不好,氣血化生不足,亦會導致貧血。因此,治療應按需要補益心肝,健脾和胃,益氣補血。」 根據不同證型用藥 用藥則根據不同證型,針對血虛者,常用藥材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至於氣虛者,會表現得疲倦乏力、臉色蒼白、頭暈氣促、聲低懶言等,常用北芪、黨參配伍當歸、紅棗;陰虛常見於女性更年期的月經量多及崩漏,她們經常有潮熱、手心足心熱、口乾舌燥、便秘、失眠、多夢等情况,多使用龜甲、知母、旱蓮草、女貞子等藥材;陽虛者,一般會在氣虛症狀上,再有明顯畏寒怕風、手足冰冷、精神不振和嗜睡,可使用附子、乾薑、肉蓯蓉等藥材調理。「不過,這四虛未必是獨立,有些人氣血兩虛,有些人則氣陰兩虛。因此,中醫講求辨證論治,而且不會使用單一種用藥,往往要配伍和使用複方,加強療效。」 相關閲讀:【痔瘡成因】痔瘡非「瘡」?4類人士高危 注意手術切除非一了百了 4招防復發 兩款湯水助補益氣血 要醫治貧血,除服藥調理,亦可採用食療輔助,何慧潔推介兩款湯水,有助補益氣血。 菠菜豬膶湯 補血養肝 材料(3至4人分量)︰ 豬膶200克,菠菜160克(或4両),杞子、薑絲、麻油各1湯匙,鹽、生粉和米酒適量 做法︰ 1.豬膶切片,以清水洗淨血水,用少許鹽、生粉和米酒醃30分鐘 2.菠菜洗淨切段,汆水備用 3.湯鍋加入4碗半清水,大火煮滾 4.把豬膶放入,轉細火煮5分鐘,加入菠菜、杞子和薑絲,再煮5分鐘,用鹽和麻油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補血養肝,明目 備註︰豬膶及菠菜含豐富鐵質,適合缺鐵性貧血的人食用。月經量較多的女性,建議可於經後連續飲用2天,連湯渣進食。豬膶屬於動物內臟,高膽固醇人士不宜食用過量 黑豆黨參牛𦟌湯 健脾益氣 材料(3至4人分量)︰ 牛𦟌300克、黑豆100克、乾淮山60克、黨參20克、紅棗6粒、桂圓6粒、薑2片 做法︰ 1.牛𦟌洗淨切段,汆水備用 2.黑豆、乾淮山、黨參、紅棗、桂圓洗淨,浸泡30分鐘 3.湯鍋加入12碗清水(約2公升),大火煮滾 4.把所有材料放入,轉細火煲1.5至2小時,用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安神,尤其適合氣血兩虛型貧血人士飲用 備註︰飲湯連牛𦟌食用,補血效果更佳。此湯藥性屬溫補,傷風感冒期間不宜飲用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胃癌】胃部切除手術後易反胃、上吐下瀉   胃癌病人術後飲食調整四部曲

胃部是負責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若不幸患上胃癌,需視乎腫瘤位置和癌細胞擴散程度,決定患者是否要接受部分或整個胃部切除手術,亦可能同時需要切除其他主要的消化器官,例如肝膽、小腸,甚至要進行腸胃繞道手術。接受胃部手術後,病人的消化和營養吸收難免受影響,注意飲食調整四部曲外,營養師提醒患者應盡量少食多餐,確保飲食上可攝取足夠營養,但要避免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高糖分及高脂肪食物。 相關文章: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胃癌病人全胃切除後食物直入小腸影響營養素吸收、易上吐下瀉 養和醫院營養師莫穎姍表示,胃部乃消化系統的「緩衝區」,除了儲存食物外,也會攪拌、研磨、混合胃液消化食物,之後食物才到達小腸慢慢吸收其養分。如果患者切除部分胃部,甚至整個胃部,進食後食物便會直接進入小腸,失去胃部作緩衝,導致較難吸收鐵質、鈣質、葉酸等微量營養素,或會引致營養不良。 全胃切除的患者亦可能出現「傾倒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手術後病人一般都會進食流質碳水化合物,但當食物直接流入小腸,有機會引致反胃和嘔吐;同時由於大量水分突然進入小腸,容易造成腹瀉。因此莫穎姍建議病人在完成胃部切除手術後,以少食多餐形式進食,避免上吐下瀉的問題,進食後亦應避免立即飲用水或湯等飲料,否則會令食物及水分加快進入腸道,令腹瀉情况惡化,她建議在進食後應休息30分鐘至1小時,之後才喝飲料。 失胃部緩衝碳水化合物易致血糖飇升 胃部切除後可能出現的另一現象是「餐後低血糖症候群」。在病人進食碳水化合物後,因為沒有胃部作緩衝,小腸快速吸收後,血糖會隨即飇升,身體因而會製造更多胰島素以平衡血糖,過量胰島素會令患者出現低血糖反應,引致全身乏力、頭暈、心跳加速等。莫穎姍建議病人術後避免進食過量碳水化合物,以及糖漿、甜食等高升糖指數、高糖分的食物,以免出現低血糖反應。 奉行低油分飲食避免「脂肪便」 約一成全胃切除的病人會出現「脂肪下痢」,即排出「脂肪便」的情况。莫穎姍解釋正常情况下,食物會先經胃部,再到十二指腸,由膽汁等消化酵素協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才進入腸道;但當胃部與十二指腸一併被切除,食物不再經過十二指腸,當中的脂肪就會難以被消化和吸收,導致在排便時直接排出體外。「脂肪便」的顏色較一般糞便偏黃,亦可能有一層油分在表面,主要是因為切除胃部後,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受到破壞,以及消化脂肪的能力受影響所致。由於無法吸收脂肪,病人的體重很大機會會下降,也會影響例如維他命A、D、K等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 莫穎姍建議出現「脂肪下痢」的病人,應盡量奉行低油分飲食,可多進食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蛋、脫脂奶、瘦肉等補充熱量,以防體重進一步下跌,醫生亦會考慮處方胰臟消化酶的替代藥物(Pancreatic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幫助消化。 康復期飲食循序漸進由清流質食物開始 術後康復期間,初期會因身體虛弱、消化系統尚未復原無法進食,導致體重下降。莫穎姍提醒病人術後需要確保有足夠的熱量攝取,以維持適當的體重,包括應循序漸進調整飲食,由清流質食物,到流質、軟餐,再慢慢調整至固體食物。 相關文章: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飲食調整四部曲 1. 清流質:果汁、清湯、粥水 2. 流質:奶類、營養奶 3. 軟餐:麵包、肉碎、蒸蛋 4. 固體:蔬菜、肉類、飯 莫穎姍指出,不論在術後初期抑或康復期,都應留意病人在進食後是否適應;若腹瀉或反胃的情况嚴重,就應該先退回前一個階段,以免病人因為不適而降低食慾,影響營養吸收;並應盡量少吃多餐,目標是希望減慢體重下降的速度,讓病人維持體重,戰勝癌魔。 Read more

【胃癌】持續胃痛、胃灼熱、大便呈黑色、吞嚥困難、體重下降等6情况及早照胃鏡 拆解胃癌成因、徵狀和3種手術治療

胃癌的發病率因為食物衛生和儲存食物技術改進,加上隨着人們少吃了醃漬和薰製食物,多年來持續緩緩下降。不過,它仍位列本港常見癌症的第6位,2017年錄得逾1300宗新症。早期胃癌徵狀如胃痛、胃脹與消化不良相似,容易錯失治療最佳時機,而手術是根治胃癌的唯一方法。手術治療有三種:傳統開放式手術、微創腹腔鏡手術及無創內視鏡手術都是常用的治療方法。即使是較晚期的個案,亦可以透過手術幫助紓緩徵狀。究竟胃癌跟慢性胃炎、腸化生等有什麼關係呢?隨着年紀愈大,胃病、胃癌有方法預防嗎? Read more

【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很多時都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檢查找出原因,內窺鏡是其中一項,到底內窺鏡是什麼呢?除了檢查外還有什麼功能?究竟哪6個情况下才需要照胃鏡或照腸鏡檢查呢? Read more

醫路同行:一粒「石」攞命

急性膽管炎是指膽管受細菌感染引發炎症,最常見成因是膽結石阻塞膽道,導致膽汁無法流通,積聚細菌引致發炎;其他成因有腫瘤、寄生蟲或膽管狹窄等。病徵可以輕微如右上腹疼痛,到較嚴重的發燒、黃疸、神志不清,以至敗血症。 阻塞膽道膽汁不通 積菌發炎 Read more

胃炎?胃潰瘍?胃痛發作時間 揭成因端倪

大部分人都曾經歷胃痛,不過詳細了解後,會發現每人的胃痛各有差別。有些人空腹時痛,吃飽就沒事、有些人臨近考試就發作、有些人感到痙攣般的痛楚,究竟是胃炎或是胃潰瘍呢?原來每種胃痛的特徵,都是醫生查找病源的線索。       結構性vs功能性胃痛 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醫生指,胃痛基本上可分為結構性及功能性兩大類,前者包括胃部發炎、出血、阻塞等,醫生可用胃鏡檢查找出原因。如果胃炎嚴重及長期不癒,有機會演變成胃潰瘍。不過大部分因胃痛求診人士都只是胃炎,只有小部分是胃潰瘍;功能性胃痛則可能與患者的情緒壓力有關,有些病人會形容為「痙攣性或像扭毛巾式的痛楚」,但無論胃痛有多嚴重,照胃鏡都看不出有異樣。不過醫生都會建議病人照胃鏡,至少能排除結構性問題。   飯前飯後痛 與潰瘍位置有關 有些人飯前感到胃痛,誤以為「餓到痛」,其實可能是胃壁已一早受損,受胃酸刺激而感到胃痛。當病人進食後,食物在胃內阻隔胃酸,於是痛楚減少;另外,有些人在進食後一至兩小時後才感到痛楚,則代表潰瘍位置處於十二指腸的前段,因為食物經胃部消化後才抵達十二指腸,刺激潰瘍位置。至於功能性胃痛的患者,他們感到胃痛的時間則與進食與否沒有關係,反而面對壓力時,例如考試就會感到胃痛,有些人甚至會痛至嘔吐。胃潰瘍患者則較少會因胃痛而嘔吐。   消炎止痛藥傷胃 有不少情况都會導致胃潰瘍,最常見是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導致慢性胃炎而產生潰瘍;其次是壓力增加胃酸分泌,胃酸過多令胃壁長期受刺激下而受損;此外,服用消炎止痛藥或阿士匹靈都有機會損害胃壁,尤其是空腹服藥,故醫生會同時處方胃藥,並叮囑病人要飯後才服藥。而胃酸倒流、消化不良或進食不定時人士,他們出現胃潰瘍的機會亦較一般人高。   質子泵抑制劑降胃酸 當病人確診胃潰瘍及排除其他原因後,醫生一般會處方稱為質子泵抑制劑的特效抑壓胃酸藥,一般服藥四至八星期,療程長短因病情而異。而針對因其他疾病而要長期服消炎止痛藥或阿士匹靈的人,醫生會建議患者長期服降胃酸藥,以降低胃潰瘍的風險。   其他容易與胃痛混淆的急症 徐醫生提醒,如果病人忽然感到胃部劇痛,要留心會否是出現以下急症,因有機會是其他內臟的痛楚轉移。如有懷疑,必須立即求醫: 冠心病 急性胰臟炎 大動脈撕裂 急性膽囊發炎 盲腸炎   相關文章: 胃痛?胃酸倒流?十二指腸潰瘍?查找病因 勿亂服藥致反效果 【讀者MailBox】緊張大師較易腸抽筋 肚皮九宮格 估算肚痛根源 遇不尋常肚痛 咪靠食成藥 腸胃毛病系列 Read more

【讀者MailBox】緊張大師較易腸抽筋

【明報專訊】問:我經常間歇腹絞痛,醫生說是「腸抽筋」,由於痛一會就沒事,沒特別跟進,但每次都毫無先兆就突然劇痛,影響工作和生活,有什麼辦法防止腸抽筋呢?         答:正常腸道會有規律地蠕動,將食物由胃推向小腸和大腸,當腸道的不隨意肌不正常地抽搐,就會導致突如其來的腹痛,有如扭毛巾的感覺,通常是一陣陣的、間歇地痛,這就是腸抽筋。如果經常腸抽筋,應盡快求醫,不能置之不理,因為腸抽筋成因可大可小,有可能是腸癌、盲腸炎或膽囊發炎等疾病的徵兆。   腸抽筋成因可分為結構性和功能性。結構性即腸道堵塞,例如腫瘤堵塞腸道或腸黏連導致堵塞,一般伴有肚脹、嘔吐、便秘等徵狀。功能性腸抽筋即是腸道受刺激,例如急性腸胃炎、慢性腸炎、食物中毒、腸易激綜合症、藥物敏感、精神緊張等。腸胃敏感的人,如進食不潔、生冷、未煮熟食物,也有可能腸抽筋。   另外由於腸的神經較敏感,不隨意肌會受荷爾蒙或心理影響,所以容易憂慮、緊張的人,會較容易出現腸抽筋;統計顯示,女士會較男士多,特別是少女或中年女性。 醫生會視乎病人的病情,安排照腸鏡,看看有無發炎或腫瘤,也會檢驗大便有沒有細菌或病毒,或安排抽血檢驗。   避吃豆類芝士海鮮 若排除是嚴重疾病引起腸抽筋,就可從日常生活入手,減低腸抽筋的風險。由於情緒是引起腸抽筋其中一個成因,建議先放鬆心情,減低壓力;飲食方面,避免進食會引起腸道敏感的食物,例如鮮奶和海鮮,亦應避免進食容易引起氣體的食物,例如豆類、芝士、洋葱等,以及確保食物已煮熟,不應進食可能受污染的食物,減少攝取咖啡因和酒精,都可大大減低腸道不適的風險。   文:李嘉欣(外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肚皮九宮格 估算肚痛根源 遇不尋常肚痛 咪靠食成藥 胃痛?胃酸倒流?十二指腸潰瘍?查找病因 勿亂服藥致反效 大腸癌篩查 阻截瘜肉成癌 Read more

大包圍體檢 隨時傷身傷荷包

【明報專訊】消委會早前調查發現,坊間的長者身體檢查計劃收費差距大,部分計劃標榜便宜,卻將重要檢查項目剔除;有些則以「大包圍」招徠,檢查包括由性病至癌症,卻未必有用。 定期做體檢,是為防患於未然。但體檢套餐五花八門,是否樣樣都要驗呢?「大包圍」是否最安心最全面?     諮詢家庭醫生 體檢宜度身訂做 體檢套餐林林總總,動輒數十至過百項檢驗。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常務)副院長及教授、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黃至生直言,體檢項目不是愈多愈好,應先與醫生商量,按病歷及身體評估,針對性選擇一些合適的檢驗。 香港家庭醫學學院副院長(總務)劉浩濂表示,不少病人對體檢套餐都有疑問,不知道哪些檢驗項目適合自己,「驗身一定要度身訂做,套餐有其限制,亦不是人人合適。正如一件衣服得一個尺碼,不可能每個人都合身」。經醫生評估高風險因素,作相關檢查,在預防醫學上作用很大。因此,驗身前最好先諮詢家庭醫生意見。     高危人士 才需HIV測試 市面的體檢計劃設有不同級數,由基本、全面,至鑽石、白金級計劃,檢測項目超過100項,包括胸部X光、HIV測試、大便隱血、尿酸、甲狀腺素、癌症指標等。涵蓋項目愈廣,價錢愈高,但有些檢驗未必有用。 黃至生舉例,腳趾關節紅腫是痛風症的徵狀,若沒有相關徵狀,未必需要檢驗尿酸;又例如HIV測試,只有高危人士如曾共用針筒、不安全性行為,才有需要做。另外,有肺炎徵狀的人士會照肺部X光,亦可能從X光片看到有否患有肺癆、肺積水,但假如沒有徵狀,一般是看不到上述的病變。他補充,透過肺部X光找到癌症的機率低,即使發現都很可能是比較晚期。如沒有家族病史、沒有病徵,並不建議定期做肺部X光檢查。     驗癌症指標 未必找到癌症 另外,有體檢套餐會加入癌症指標(cancer markers),例如驗血檢驗甲種胚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劉浩濂表示,如果是乙、丙型肝炎帶菌者或肝硬化患者,建議每半年至一年做AFP測試及超聲波檢查,作為肝癌普篩查。但值得留意是,大部分癌症指標並非用作篩查或診斷癌症,其主要用途是監察癌症治療是否有效及檢視癌症有沒有復發。而且癌症指標高低,並不代表是否有癌症。癌症指標「正常」或令人有錯誤的安全感,以為無事。劉浩濂分享一個病例,有一名50多歲病人不願意做大腸篩查,表示驗CEA便可得知,到後來出現了病徵,再做檢查終發現患了腸癌,錯失及早治療的機會。 另外,癌症篩查有可能出現過度診斷。劉浩濂舉例,用前列腺特異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作為前列腺癌篩查,在醫學界存有爭議,原因是有些研究顯示,篩查對降低死亡率無太大幫助。「因為腫瘤未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而接下來的治療和藥物,其實未必需要,但引起不必要的負面心理影響和副作用。」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體檢風險﹕顯影劑致敏或奪命 X光有輻射 醫學滿東華﹕乳房X光造影數碼化 更易偵測病灶 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 實時影像追擊腫瘤 醫學滿東華:低輻射掃描 篩檢早期肺癌 胃痛?胃酸倒流?十二指腸潰瘍?查找病因 勿亂服藥致反效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