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場】實心實意:在「家」善終 免受煎熬

【明報專訊】累了,總想回家;找到美好的東西,總想第一時間回家與家人分享,家常在我們心中。當走到生命最後階段,許多長者需入住安老院舍,院舍就成為他們第二個家。因此不少安老院舍名稱用上「家」字,英文用senior home。如果院舍服務完善、護理人員專業又體貼、環境舒適寧靜,長者就可安享晚期生活,不少人甚至希望在熟悉和安心的「家」裏與家人道別,無憾地離世。 Read more

救護條例強制非必要急救 在家安寧離世 無奈捱心外壓

【明報專訊】臨終病人往往最渴望是:不要受苦,不要成為負累,盡量與家人在一起。病人對治療及死亡多了選擇,其中《不作心肺復蘇術指引》(DNACPR)可讓臨終病人免受急救之苦,可惜在現存法制下,救護員必須施行心外壓。此舉不但浪費公共資源,亦對死者構成了不必要創傷,對家屬也留下遺憾。 Read more

大醫精誠:臨終關懷護理 守護生命尊嚴

【明報專訊】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過程,由於血肉之軀先天的局限,生存、疾病和衰老如影隨形,伴隨終生,所有人都受到這一規律的限制。醫生的天職是救傷扶危,協助病人與病魔搏鬥,但就算醫術再高明,面對死亡的大限,也總要心懷謙卑。無論醫療科技多麼先進,都必須承認科學的局限。最後到了回魂乏術的時候,我們又應該怎麼做? 兩修女畢生助貧病人士 兩位先後獲頒港大名譽博士的天主教修女以她們畢生言傳身教,道出醫護同工濟世之心。 2016年封聖的德蘭修女(Saint Teresa of Calcutta,圖)於1950年創立仁愛傳教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此後在全球多個貧困地區,為最受社會忽略的邊緣族群提供醫護服務。她們服侍的對象大多身處缺乏醫療建設的落後地區,即使當地老百姓也無法獲得適切的治療,更何况愛滋病、痲瘋病患者和先天殘障的嬰孩等被社會遺忘的人?當現實環境令病患和照顧者感到無助和絕望的時候,往往是德蘭修女和她的傳教士為患者的不幸人生提供了撫慰,燃點了希望。 香港也有一位曾為治療肺癆病人奉獻終生的亞規納斯修女(Sister Mary Aquinas)。她的醫術或許稱不上神乎其技,也並無驚天動地的科研創舉,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肺結核病肆虐香港之際,她致力照顧肺癆病人,以當時的社會條件而言,減輕病人的痛楚,可說是功德無量,並不遜於治療本身。她的一顆真摯誠懇的心,值得多少大教授、專家為之鞠躬致敬。 最後關頭無恐懼遺憾 近年醫學界與社會大眾均開始關注臨終關懷護理(end-of-life care),考慮的是如何令病患在彌留的歲月裏,盡量減輕痛苦,守護生命的尊嚴。譬如患者可選擇接受臨終護理的所在——無論醫院、療養院還是家中,由主診醫生全面統籌及協調,醫護人員、社工、治療師等專業人員提供家訪服務,病患的親友也可全程參與其中。古人曾慨嘆「死生亦大矣」,面臨死亡,不只是病患,他們的至親都需要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支援。 今天香港正面臨人口老年化,臨終關懷護理的服務,必將成為社會需求不可逆轉的趨勢。每當從新聞得知那些受貧病煎熬、相依為命的長者最終自行了斷生命,最是令人心酸。每天在公營醫院內,目睹不少末期病人仍然繼續無奈接受深切治療或危急搶救服務,情况都未如理想,也總是黯然神傷。目前全港善終服務極為匱乏,從整體醫療資源分配所得也絕對不足。這是一個最低調、缺乏光環的領域,金錢回報亦不豐厚,因此願意投身其中的人寥寥可數,在未來的醫改計劃裏,我們是否應該重新考慮臨終關懷護理服務的重要性? 無論有沒有宗教信仰,人生在世只是暫時的客途,除了畢生追求健康幸福,最終都要坦然面對整個過程的終結。醫療除了為人帶來健康,也要從終極的角度思考生命,「藥王」孫思邈曾經撰文《大醫精誠》點出﹕醫者務必「誓願普救含靈之苦」,包括在最後關頭助人安然渡過,既無恐懼,也無遺憾。 文﹕梁卓偉(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唐明(特約作者) Read more

專家札記:無痛好死唔簡單

【明報專訊】美國新奧爾良一名藝術家在親人離世後感到哀痛,她將社區一幅牆變成黑板,在上面寫滿「在我死之前,我希望____」這填充題。然後在旁邊放了七彩斑斕的粉筆,讓路過的人作反思,認真生活。 想不到一天後,整幅牆已填滿各式各樣的死前心願。這便是「在我死前」(Before I die)運動的緣起。直至目前,世界各地已有多於1000幅黑板牆,遍佈多於70個地方,用35種語言,讓過路人停下來反思人生的意義。 亞洲人,一直被視為對死亡十分忌諱,但亦有多個地方參與這運動。翻查資料,原來香港在2012年11月也有一名外籍學生小規模地舉辦這運動。她有感香港人常低頭看手機,故創新地將黑板放在地上。 除了表達死前心願,原來亦有人願意談及「好死」的條件。美國在2016年發表了一份學術期刊文章,研究員有系統地回顧相關的學術期刊文章,從36篇高質素的文章總結出11項「善終」條件。前5項包括對死亡過程的選擇(如何時、何地、有誰伴)、無痛、情緒良好、家庭關係與尊嚴。 香港的善寧會早在2004年亦作了一項相關的問卷調查。他們歸納出4項好死條件,計有傳統觀念(如死後風光大葬)、肉體無痛、 去者善終(如回想一生沒有遺憾)及留者善別(如完成對家庭責任)。當中無痛這條件在香港及世界各地似乎十分重要。 無痛的死亡,真的很簡單地靠止痛藥便可達成嗎?在安寧照顧的概念中,痛不單指肉體上的疼痛,而是全面地包含心理上、社交上及靈性上的痛。身體上的痛,是主觀的感覺。例如,在母嬰健康院看到嬰兒或小孩接受疫苗注射時,針還未接觸到皮膚,孩子已經大聲地嚷:「好痛!」並且聲淚俱下。相反地,我們會經常看到母親孩子一同受傷的新聞,即使母親傷多重,仍能先將孩子送到安全的地方才意識到自身的痛楚。故此,要讓病人得到全面的身心社靈照顧才能真正地無痛。 照料身心 真正無痛 另一共通條件,就是家庭關係。華人往往有着以他人為本的傾向。只要家人快樂,自己便快樂。有末期病人曾對筆者說:「即使自己很疲憊、胃口很差,但能與家人同枱用膳。談談天、說說笑。看到家人和睦,孫兒們開胃地進餐,自己已心滿意足。即使事後會辛苦地嘔吐,也覺得值得。」病者的心願,往往是如此簡單。香港地方細小,但要集合全家與病者一起,並非一定容易做到。加上很多港人子女早年移民外地,即使他們全部趕回來與病者共度最後時光,亦未必能有適合的地方容納全部家人。 賽馬會善寧之家正好填補這缺口,透過全面照顧及幽美環境,讓病者一家能有如家般安寧的地方,讓家庭創造美好時光,讓去者善終、留者善別。 文:香港大學「賽馬會安寧頌」項目總監周燕雯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