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近日接二連三出現懷疑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大多進食生蠔(另有燒雞)等食物後,先後出現腹痛、發燒、噁心、嘔吐、腹瀉、頭痛、心悸等病徵,究竟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以上病徵是否就是腸胃炎作怪呢?若大魚大肉後出現胃腸飽滯,是否就是消化不良?不過,有專家指出,不要輕視嘔吐、腹瀉等病徵,因有可能是其他的患病信號,如胃酸倒流、胃輕癱、腸易激等!如何紓緩消化不良、改善腸道健康呢?專家逐一拆解。 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吃得太飽、太急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腸胃炎? 食物中毒因「生食」之過?嘔吐腹瀉 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 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刺身、海鮮是不少港人的至愛,不過,醫生提醒尤其是「生食」三文魚、生蠔,甚至是各式肉類的「新鮮」味道時,食物本身可能已存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或在處理過程中已受污染,或會造成食物中毒,而且生吃有機會感染寄生蟲,一旦感染會出現哪些病徵呢?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有醫生指出,很多人以為嘔吐大多與「食錯嘢」有關,但原來早期盲腸炎都可以引起嘔吐,而小朋友和成人出現嘔吐的原因亦不盡相同。例如小朋友嘔吐:可以是由食物中毒、腸胃炎、吃得太飽、鯁骨或暈車浪所致;成人及長者呢?照顧嘔吐者又要注意哪5大事項呢?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有醫生表示,0至1歲初生嬰兒最常見的傳染病是急性腸胃炎,因為當他們會把手或者小物件放進口內,若帶有病原,例如輪狀病毒就會引致腸胃炎,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小便量減少等病徵,最令人擔心的是有可能引致脫水…… 腸胃炎丨衛生處方:病毒性腸胃炎 天氣轉冷易中招 急性腸胃炎可由多種不同病原體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病毒(如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和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病毒引發的腸胃炎在香港全年都會發生,冬天較為活躍。至於傳播途徑除了主要經飲用或進食受污染食水或食物外,諾如病毒可經嘔吐時飛濺出帶病毒噴沫傳播。 注意其他患病信號:胃酸倒流、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胃輕癱 【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吃得太急、太飽、太肥膩、飲酒、食煙等,都與消化不良息息相關,不過,有醫生提醒,消化不良亦有可能跟身體患病的信號有關,例如胃酸倒流、胃潰瘍、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綜合症等,原因何在?有哪些治療方法和對付消化不良呢? 【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便秘或肚瀉 照大腸鏡無發炎病變 有可能腸易激作怪 腹部脹痛持續?大便習慣改變,如經常便秘或肚瀉?照大腸鏡報告亦不見異常?莫非是「腸易激綜合症」?原來此病並不罕見,有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有關係。 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都市人可能都曾有過進食後胃脹、「個胃頂住」的經歷,以為是消化不良之過,但若上述情况持續出現,甚至一進食便嘔吐,有可能與胃輕癱(Gastroparesis)有關,哪些人較容易出現胃輕癱呢?照胃鏡檢查時跟消化不良患者會出現什麼不同情况?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有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前期病史的人士注意!原來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會出現以上病史。究竟什麼是吉巴氏綜合徵(Guillain-Barré syndrome)?這種罕見而嚴重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會令患者出現四肢疼痛,甚至麻痹、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 專家教路:哪些食物易「中毒」?對付食滯便秘、改善腸道有法 食白果會中毒?常見含天然毒素7種蔬果 食安中心教你點防食物中毒 食白果會中毒?發芽的馬鈴薯有毒?食未經煮熟的鮮金針、四季豆等都有引致嘔吐、噁心?常見含有天然毒素的7種蔬果你又知道多少呢?如何減低中毒風險呢? 【消化不良】 食滯便秘增磅點解決?營養師拆解消脂消腩補充劑迷思 教你3招「急救」 自助餐、任食放題、大魚大肉過後,便秘了、增磅了或消化不良,點解決?吃消脂消腩、排毒通便、減肥阻吸收等的補充劑有用嗎?有方法可以消滯通便?專家逐一拆解箇中迷思,還教你「食、飲、動」3招「急救」!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益生菌有助腸胃健康?真的嗎?多食發酵食品如泡菜、芝士、乳酪等對健康有幫助嗎?即看營養師逐一拆解,還要知道進食發酵食物的3大注意事項! Read more

【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明報專訊】偏頭痛乃「非一般頭痛」!它不單是按字面解作單側頭痛,更有其獨特發病過程和病徵。發作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從中醫角度,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證屬本虛標實,即在臟腑失調基礎上,患者因為受到外界刺激、飲食失節、情志過極、勞倦等因素而誘發強烈頭痛。治療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相關文章:認識偏頭痛4大病徵 服止痛藥可了事?拖延治療影響控制痛症、減藥效 偏頭痛發作 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聲畏光 偏頭痛,中醫稱作「偏頭風」,出自《丹溪心法》。《張氏醫通》提出偏頭風與患者體質因素有關,在此基礎下可受外因影響引發頭痛。臨牀上偏頭痛多發生在單側,呈中至重度的搏動性頭痛,可持續數小時。疼痛嚴重時,患者感覺頭部如受強力敲擊,動則痛增,甚至出現惡心嘔吐、怕光、怕聲,需要馬上暫停一切活動,在寧靜和黑暗地方臥牀休息,方能慢慢緩解頭痛。部分偏頭痛患者在頭痛發作前,有視物昏花、視物變形的先兆。 中醫:內傷頭痛 臟腑失調 風寒濕熱誘發 中醫認為偏頭痛屬於「內傷頭痛」,本質與臟腑失調有關,感受風、寒、濕、熱等刺激只是誘發因素。偏頭痛之本在肝腎陰虛、精血不足。肝藏血,腎藏精,由於肝腎陰虛,血虛、精髓不足,容易有陰虛內熱、陰虛動風的傾向。患者一旦碰上誘因,例如吹風受寒、天氣太潮濕或乾燥、太光亮或太嘈吵環境、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精神壓力、缺乏休息等,便會加劇失調,造成虛火上炎,或虛風內擾,使經絡阻滯,上擾清竅而造成頭痛。 .體質屬肝腎陰虛者,常見表現包括容易頭暈耳鳴、口乾眼澀、腰膝痠軟乏力、手足心熱、煩躁、盜汗、多夢易醒 .體質屬精血不足者,常見表現包括面色蒼白、神疲易倦、少氣懶言、精神渙散、易憂鬱、頭暈眼花、難入睡或難以熟睡、手腳容易麻痹 女士相對男士而言,由於受月經、孕產因素影響,陰血易虧,出現偏頭痛機率多於男性。部分女士在月經期間或經期前後日子出現偏頭痛,亦與女性精血周期變化有關。女性在更年期及絕經後,由於體質變化,屬於肝腎陰虛者較易有偏頭痛問題,現代醫學認為這與身體適應荷爾蒙變化的能力有一定關係。 情緒保持平和 減聲、光刺激 要改善偏頭痛症狀,更要預防其頻繁反覆發作,中醫根據患者頭痛的具體表現辨證治標,更強調利用滋養肝腎、補血填精的方法改善體質治本。在偏頭痛發作階段,辨證多屬風火上擾、肝陽上亢,治療會從清熱、平肝、熄風方面入手,常用方藥包括天麻鈎藤飲、鎮肝熄風湯、天麻、菊花、川芎、蔓荊子、鈎藤等。如肝熱明顯,證見頭痛劇烈、口苦、暴躁等,可配合清肝瀉火,如梔子、黃芩、夏枯草等。如痰濁明顯,證見惡心嘔吐、胸悶、頭痛昏蒙等,可配合化痰燥濕,如半夏、膽南星、陳皮等。 偏頭痛發作期間,針灸或按壓刺激有清熱、祛風作用的穴位,如位於手上的合谷穴、足部的太衝穴,以及頭部的太陽穴、風池穴,可以放鬆頭皮,減輕神經亢奮,有助改善頭痛。頭痛期間患者要注意多休息,保持情緒平和,減少聲、光刺激,清淡飲食,避免辛辣煎炸、味道濃烈等刺激食物,以免刺激身體導致頭痛加劇。 預防貼士:按穴調養減發作 中醫強調「治未病」,重視預防勝於治療,偏頭痛反覆發作的患者,即使在頭痛症狀沒有出現的時期,仍需積極堅持養生,不要忽視日常調養。對有偏頭痛病史的患者來說,只要好好改善體質,便可以減少偏頭痛發作頻率。萬一偏頭痛發作,也可減輕其程度及縮短頭痛時間。 在偏頭痛緩解階段,針對可以預期的偏頭痛復發,調治方面宜滋養肝腎、補益精血固本,常用方藥包括六味地黃丸、左歸丸、四物湯、熟地黃、白芍、枸杞子、當歸等。由於補氣可以生血,對脾胃虛弱、經常食慾不振、腹脹泄瀉,以致無力生化氣血者,也可以着重補氣健脾,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黨參、黃芪等。 每日中等力度按1至2次 在針灸及穴位按壓方面,患者平時可選用有補益肝腎、滋陰、養血作用的穴位,如下肢的陰陵泉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以及腰部的腎俞穴。針對肝腎陰虛,容易出現陰虛火旺者,可配合手上的合谷穴、外關穴,足背的太衝穴、內庭穴,有助清熱。對精血不足、容易眩暈、精神不振者,可配合手上的內關穴、下肢太溪穴、腹部關元穴,有補益強壯作用。按摩時可用中等力度按揉各穴3至5分鐘,每日1至2次。 少吃過分溫熱生冷食物 預防偏頭痛反覆發作,患者要留意保養精血,勿使過度耗散。飲食方面應少吃過分溫熱或生冷食物,不要頻繁燒烤或吃火鍋,味道太濃烈或有添加味精的食物亦不適宜,勿暴飲暴食。在作息方面需注意保持充足睡眠,勿持續熬夜,以及避免情緒大上大落,要學習鬆弛減壓。養成做帶氧運動鍛煉身體的習慣,如急步行、遠足、游泳、踏單車等,既可增強體適能,益氣養血,也可促進氣血運行,放鬆身心。通過滋養肝腎、補益精血,減少陰虛燥熱或虛風內動的失調,有助穩定偏頭痛患者的病情,減少症狀反覆發作。 相關文章: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瘧疾】瘧蚊叮咬出現發燒、嘔吐等5個徵狀可併發貧血、昏迷 慎防蚊子傳播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明報專訊】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昨晚公布,自7月1日至8月4日,共有30名非洲抵港者確疹瘧疾。瘧疾是可致命嚴重疾病,常見於氣候溫暖地區,如非洲、東南亞等地。患者通常有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和無力等症狀。重症瘧疾的病情比較嚴重,如患者得不到適當治療,可導致死亡。有專科醫生稱,本港僅間中有瘧疾輸入,形容情况罕見,認為流入社區風險很低,相信加強滅蚊已可減低潛在風險。其實被蚊叮咬後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要如何預防蚊叮呢?怎樣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瘧疾是什麼?徵狀發燒、嘔吐?出現貧血、痙攣、昏迷等併發症? 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所引起的嚴重疾病,人們遭瘧蚊叮咬感染後,會出現發燒、嘔吐、疲倦、頭痛、肌肉疼痛等,併發症包括貧血、痙攣、器官衰竭及昏迷,嚴重可致死亡。 本港瘧疾流入社區機會大嗎? 防護中心昨稱,30宗外地傳入瘧疾確診個案,涉及30名介乎25至57歲男病人,各人於7月1日至8月1日由非洲抵港。其中一名52歲病人檢疫期間死亡。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亦指,今(5日)午有一位瘧疾病人死亡,該名病人8月3日在伊利沙伯醫院內科病房留醫,同日轉到深切治療部繼續治療,惟送院時情况轉差,服藥後未見好轉。另外,暫時有19位病人在公立醫院治療瘧疾,包括8名病人在瑪嘉烈醫院留醫,2名病人在伊利沙伯醫院留醫,9名病人在廣華醫院留醫。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今日表示,最近瘧疾個案情況令人擔心,有大部分患者由非洲畿內亞抵港,最近在檢疫酒店確診,有患者情况嚴重,屬惡性瘧疾,另有個別患者需於深切治療部留醫。她亦透露,部分瘧疾患者於檢疫酒店確診,涉及酒店約6至7間檢疫酒店,其中包括油麻地香港海景絲麗酒店。 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瘧疾在港並非常見疾病,每年間中有輸入個案,惟短時間內多宗瘧疾輸入很罕見。他說,瘧疾以按蚊為媒介,但本港按蚊數量不多,加上患者抵港後直接入住檢疫酒店,其後由酒店被送往醫院,未有走出社區,他認為是次事件致瘧疾流入本港社區的風險不大。 林稱,只要在患者曾逗留的地方加強滅蚊,相信已可減低流入社區的潛在風險。對於有患者在檢疫期間離世,他稱瘧疾患者有病徵時情况可很快轉差,不排除患者警覺低,離世前或未有人發現病情。 瘧疾知多啲?對付瘧疾有疫苗嗎? 【瘧疾】瘧蚊叮咬感染5個徵狀 併發症可致死亡 全球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 較新冠病毒更狡猾(附瘧疾疫苗知多啲) 全球平均每年逾40萬人死於瘧疾,當中包括超過26萬名5歲以下的非洲兒童。世界衛生組織(WHO)2021年首次推薦使用全球首款瘧疾疫苗,建議撒哈拉以南非洲及其他瘧疾傳播風險屬中至高程度地區的兒童廣泛接種,以挽救數以萬計的年輕生命。 蚊叮傳播 認識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每逢夏天都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外出時要做足防蚊措施,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就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細蚊仔闖大禍——登革熱 (譚談健康) 預防蚊叮後的登革熱,有4點要注意,第一是尋找蚊子滋生的地方,要斬草除根;第二是外出要有充足準備,例如穿淺色長袖衫褲,使用驅蚊劑;第三是如有懷疑,及早求診;第四是在蚊患嚴重的地方,應該要常常噴蚊怕水,以達到驅蚊或殺蚊的功效…… 預防蚊叮有辦法 天氣熱被蚊叮痕癢難忍 學識源頭滅蚊 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在戶外活動時,不少人會使用含除蟲菊酯的防蚊貼。蟲害控制專家解釋,使用蚊貼時,驅蚊劑會在空氣揮發,但範圍有限,左手貼上防蚊貼,右手也有可能被叮,防不勝防!他建議把防蚊貼貼在頸背這些相對活動幅度較細的部位,驅蚊效能較佳。為加強覆蓋身體範圍,亦可在身體其他位置噴灑蚊怕水。 Read more

【4種耳疾】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令人眩暈、嘔吐、精神狀况轉差 逐一拆解成因與症狀

【明報專訊】一個早上,在診所看了4名病人。事有湊巧,4人都是80多歲老太太,都是由女兒陪同前來,都向我投訴精神狀况差。經診斷後,4人都患有耳疾。耳疾困擾,苦不堪言,不能忽視。(編者按:耳石移位令整個人「氹氹轉」,每次眩暈約維持1至2分鐘;耳水不平衡會令患者同樣眩暈,但不同的是持續天旋地轉,甚至出現嘔吐;聽力下降呢?是長者常見的問題;還有持續的耳鳴,像是關不掉的噪音會令患者疲憊不堪、神經衰弱。4種耳疾問題逐一拆解。)   4種耳疾問題:耳石、耳水不平衡、聽力下降、耳鳴 耳石移位 起牀翻身眩暈2分鐘 第一個病人覆述病况時,她壓根兒沒有想到自己的疾病與耳朵有關。老太太女兒焦慮地轉述母親病况:「媽媽頭暈得厲害,已有個多月了。血糖、血脂、血壓都驗齊,急症室也去過兩次。服用醫生處方藥物後,就整天在睡,一起身就暈,躺下又暈,她不敢郁動,連轉身都不敢,不知怎麼辦!」 頭暈有多種:短暫、持久、眼花、目眩、休克、天旋地轉、嘔吐不止等。引致頭暈的原因很多;所以,診斷前必須先弄清眩暈徵狀。 查問之下,老太太清晰告知:眩暈時,景物都在轉動,整個人在「氹氹轉」,她感到十分驚慌。不過每次眩暈時間不是太長,約維持1至2分鐘。所以,雖有眩暈,未曾有嘔吐及反胃。一天之中,頭暈曾發作多次,而每次都是與轉動頭部有關,最嚴重是起牀和翻身。所以很多個早晨,就算是眩暈止了,也不敢起來,只是賴在牀上,不敢移動身體。她說過往個多月大部分時間都只躺在牀上,甚少坐立,大大影響生活起居。 老太太清楚的描述使我立即想到耳石移位。耳石移位所產生的眩暈多與頭部姿勢變化有關。每次眩暈時間很短,一般不超過1分鐘,每日以早上最為嚴重。因此,我告訴老太太:「你的眩暈多數是由『耳石移位』所引致。」 「噢,什麼是耳石移位?醫生,我耳仔入面有石頭?」老太太反應敏捷地提問。 對的。內耳結構確實藏有耳石(otolith)。內耳前庭有3條半規管(semicircular canals),負責身體平衡。如果內藏的耳石一旦移位或脫落至其他位置,耳朵平衡功能便會受影響,誘發眩暈。醫學上稱為「良性陣發性頭位眩暈症」(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俗稱「耳石移位症」。   藥物未能止暈 大多自我康復 耳石移位可依據臨牀表現及特殊檢查來確定診斷。檢測是讓病人坐在牀上,讓頭轉向一側,並叫病人迅即躺下,將頭部放至低於牀的水平。只需數秒,病人出現嚴重眩暈,眼球旋轉震顫,約持續15秒。當病人坐立時,眩暈又會出現,而眼球震顫方向一般與躺臥時呈相反。 因此,若是患上耳石移位,服用止暈藥物是不能制止眩暈。不過,很多患者都能在數星期以至數月內自我康復,因為移位的耳石會慢慢被身體吸收,眩暈會逐漸改善及消失。不過,如果症狀持續,病人可接受「耳石復位術」把移位的耳石矯正過來,治療由耳鼻喉專科醫生、聽力學家或物理治療師協助。老太太耳石移位症在適當治療後有望很快消除。   耳水不平衡 天旋地轉嘔吐乏力 第二個病人,驟眼看,病情與第一個病人差不多。她的女兒告訴我:「媽媽頭暈得厲害。急症室也去過幾次。服用了處方藥物,都不能止暈。眩暈時,天旋地轉,站不穩,嘔吐至全身乏力。不知怎麼辦!」 細問病情,病人的眩暈與第一個病人的確有分別。當她眩暈時,感覺是劇烈、持續天旋地轉;而每次煎熬超過20分鐘。老太太說眩暈是隨時隨地觸發,沒有任何先兆,十分困擾及難受。當她告知還有耳鳴及聽力減弱的徵狀,我較為肯定地告知:「你應該是耳水不平衡!」   眩暈逾20分鐘 耳鳴聽力減弱 耳水不平衡,正確名稱為美尼爾氏綜合症(Ménière’s disease)。成因多是內耳的耳水(內淋巴液)突然增多,導致內耳前庭的眩暈毛細胞受壓,繼而輸出錯誤的眩暈信息,使人眩暈大作。過多的耳水還會壓迫聽覺毛細胞,讓人有耳鳴及耳悶塞的感覺。 至於耳水為何會突然增加,至今原因未明。可能與病毒感染、免疫失調、遺傳因素、耳管阻塞、耳壓失效等有關。雖然耳水不平衡暫時仍未有根治方法,但是藥物治療可大致控制病情,頭暈及作嘔得以改善。 除了以藥物改善症狀外,我還告訴老太太:「長遠可在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方面入手,例如飲食要少鹽,有助減少內耳水壓,亦要盡量避免酒精和咖啡因,以免引發內耳水腫,對減少病發有一定幫助。」   聽力下降 退化、耳垢導致 第三名病人是我老同學Christie的媽媽,我稱為勞Auntie。Christie告知母親的聽力已轉壞多年,電視機音量開至60度仍然是聽不到,日常交談已達吵架聲量。做過檢測,是退化。醫生建議用助聽器,購入了過萬元助聽器,但她總是諸多藉口,不願使用。 「她不想用就由她,但她又常常投訴自己聽不清!阿福,我媽媽最聽你話。我帶她來見你,你叫她戴助聽器啦!」Christie預早吩咐我。   5G助聽器減噪易操作 聽力下降是長者常見的問題。在香港的健康調查顯示,60歲以上人士有四成受訪者有聽力下降。聽力下降多由退化引起,如內耳聽覺神經退化、中耳耳骨退化等。除了退化之外,耳垢阻塞亦可影響聽力。所以,每當發現聽力下降,便應接受耳朵檢查及聽力測試,找出原因。如果是外耳耳垢引起,就要定時清理。若是內耳神經退化,可以利用助聽器來提升聽力。但一般長者,對助聽器並不熱中,其中原因包括:錯誤選擇助聽器型號、不懂正確使用、助聽器聲音信號和噪音互相干擾、接收的噪音使人煩擾等。 看過Christie帶來的助聽器後,我建議:「不如看看新型助聽器吧!『靚仔』好多。」 隨數碼科技發展,現在的耳機有不同選擇,5G助聽器不但操作容易,減噪功能亦強,我強力推薦勞Auntie試試,她亦欣然答應。   耳鳴 「噪音」關不掉 致失眠抑鬱 最後一個到診病人,老太太一進門便說:「醫生,隆隆聲,不停呀!整日不停鑿,我的頭頂快要被鑿穿!」 老太太的女兒告知,母親兩個多月前耳鳴大作,看過耳鼻喉專科醫生,做過檢查,除了耳道、耳膜、鼻咽檢查外,還做了鼻咽內視鏡、中耳腔功能、聽力及電腦斷層檢查等,結果是無大礙,沒有發現嚴重疾病。但老太太的耳鳴持續,這些關不掉的噪音使她失眠、抑鬱及焦慮。   與之共存 「白噪音」分散注意 耳鳴通常不被定義為疾病,但它的影響實在是煩擾不堪。搞不好,令人神經衰弱、疲憊不堪。我曾有一個舊同事,因為耳鳴請了兩個多月病假。當時她只是30多歲,當上醫生不久,差一點想辭職在家休養。因為耳鳴對她困擾不堪,令她完全睡不着,精神恍惚,甚至到達崩潰邊緣。 所以持續耳鳴,非常棘手,沒有特效藥,有時會使用抗生素、抗抑鬱藥、鎮靜劑、阿士匹靈等,嘗試改善通往耳蝸的血流和病人的精神狀態。但是這些藥物不能根治問題,尤其是鎮靜藥物,使人有倦意,容易產生意外,對長者而言,往往是弊多於利。 因此,對付耳鳴,最好採用認知行為療法及生活方式適應去改善。認知行為療法是透過患者對耳鳴反應的改變,減低他們對耳鳴的焦慮及抑鬱感。我們可以製造「白噪音」,為患者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讓大腦專注於其他聲音而忽略耳鳴,望能將耳鳴的噪音減少。除此,亦應定期清理耳垢、避免咖啡因飲料和食物、調整可引致耳鳴的藥物、在噪吵環境中戴耳塞避免聽覺進一步受損等。 不過,遇上任何一個受耳鳴困擾的病人,我都會用自己的狀况安慰他們。希望他們覺得此道不孤,有人同行吧!因為我是資深耳鳴患者。早在20多歲時,我已是高頻失聰兼患耳鳴,被無日無之的耳鳴纏繞接近40年,一直都揮之不去。至今,我認為最有效方法是:與之共存。有了這想法之後,我有時會有中獎的喜悅:「咦!今天很清靜,為何沒了耳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肝炎】拆解甲型至戊型5大類病毒性肝炎 歐美兒童急性肝炎首錄死亡 病徵:肝酵素升黃疸腹痛嘔吐 多患者驗出腺病毒

【明報專訊】世界衛生組織(WHO)上周五(15日)表示,正監察英國自4月5日起呈報的84個相關兒童急性肝炎病例。至23日世衛表示,截至4月21日歐美12國錄得最少169宗兒童感染源頭不明的嚴重急性肝炎,患者介乎一個月大至16歲,最少錄得一宗死亡個案,17人需要換肝。多名患者檢測到一種可引起感冒的腺病毒(adenovirus),但尚未確定是否致病原因。世衛警告「在確定成因和實施更具體控制預防措施之前,很可能錄得更多個案」。世衛報告指出,有關個案的病徵包括:肝臟發炎、肝酵素顯著升高和黃疸,繼而腹痛、腹瀉和嘔吐。黃疸、腹瀉、嘔吐和腹痛,大部分沒有發燒,而英國有些個案病情十分嚴重,其中6人已接受肝臟移植。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指出,腺病毒在港為常見於影響兒童的呼吸道病毒。世衛和歐美多國正在調查,對於外界質疑是否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有關,歐洲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ECDC)指至今所有個案患者都沒接種新冠疫苗。 Read more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第五波疫情令人心惶惶,身體稍有不適,如流鼻水、咳嗽、發燒等,都會讓人以為自己「中招」。近期Omicron在港持續爆發,更出現部分因有嘔吐病徵的求診個案,擔心自己究竟是否染疫。有醫生指出,最近不少嘔吐個案是間接因疫情引致,但未必由於感染新冠病毒所致,箇中原因原來是腸胃炎作怪。 Read more

【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明報專訊】頭暈,中醫稱為「眩暈」,眩即眼花,暈即頭暈;輕則視物昏花,閉目即止,或感覺少許虛浮不踏實;重則天旋地轉,無法站穩,伴隨惡心嘔吐,甚至昏倒。中老年人若經常出現頭暈,病機以虛證為多,如氣血不足或腎精虧虛。然而臨牀上,患者往往虛實夾雜。長者在腎虛、精血不足的基礎上,因過食肥膩、暴怒等原因而出現眩暈,在治療上不能單獨採用祛邪或補益,需要攻補兼施,扶正與祛邪並重。 Read more

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不少忙碌的都市人可能都曾有過進食後胃脹、「個胃頂住」的經歷,以為是消化不良之過,但其實上述情况若持續出現,甚至一進食便嘔吐,有可能與胃輕癱(Gastroparesis)有關,尤其是兩類人士較容易出現胃輕癱,不但影響病人進食,嚴重更會出現體重下降、營養不良,不得不防。 Read more

傷科要藥活血化瘀 三七抑炎症 多服頭痛嘔吐

【明報專訊】世上有沒有一種藥材比金更為矜貴?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稱三七為「金不換」,不能用金換取,形容極為珍貴。 三七又名田七,與人參同屬五加科人參屬。三七活血化瘀,常用於跌打瘀傷,還有抑制炎症功效;近年興起服用三七粉,稱可以通血管、防中風。然而,服用過量三七會引起惡心、頭痛、嘔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