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多數患者無病徵 婦女應定期接受篩查(衛生處方)

子宮頸癌是在女性中常見的癌症。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在2011至2020年間,子宮頸癌一直都是本港女性十大常見及十大致命的癌症。在2020年,新增確診個案超過550宗,同年亦有約160名女性因子宮頸癌而離世。 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持續感染了致癌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所致。HPV感染一般出現在曾經有性經驗的人士。雖然大部分的感染可以被身體自行清除,但一部分女性卻因持續感染HPV 而導致子宮頸出現細胞病變,甚至癌症。 相關文章:【3大婦科癌症】了解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初期病徵、篩檢、檢查、治療選擇 預防子宮頸癌有方法 香港人一般聞癌色變,覺得癌症是不治之症,防不勝防。其實,現時早期的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已經可以有效治療,而且透過各種方法,婦女患上子宮頸癌的機會都可以大大減低。 首先,婦女應在未曾有性行為前接種HPV疫苗,以減低感染HPV及患上子宮頸癌的風險。另外,避免吸煙和採取安全性行為(例如使用安全套及避免有多個性伴侶等)也是有效的預防措施。除此之外,定期篩查可以及早發現癌前病變或癌症,推前治療,減低病發率和死亡率。 簡單篩查 能減低患子宮頸癌機會 雖然已有大量科學證據支持子宮頸篩查,但根據2020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在25至64歲女士當中,僅一半人曾接受篩查。一般來說,25至64歲、曾有性經驗的婦女,都應該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若連續兩年的子宮頸細胞檢驗結果正常,之後可每3年接受一次篩查。30至64歲的婦女亦可選擇每5年接受一次HPV檢測或HPV與子宮頸細胞的合併檢測。 上述提及的篩查方法,無論是子宮頸細胞檢驗、HPV檢測,抑或是合併檢測,採樣都是快捷而簡單,一般只需要幾分鐘。值得注意是,大部分受到HPV感染,甚至患有早期子宮頸癌的婦女都沒有症狀的。因此,儘管無症狀、已接種了HPV疫苗、已停經、無家族病史或過往結果正常,都緊記要定期接受篩查。婦女可到非政府機構、家庭或婦科醫生的診所、衞生署的母嬰健康院或婦女健康中心接受子宮頸篩查。 「錫自己,做咗篩查未?」 衞生署在去年製作了兩套以「錫自己,做咗篩查未?」為主題的短片以提高大眾對預防子宮頸癌的意識,及鼓勵婦女定期做篩查。市民如欲了解更多有關子宮頸癌及篩查的資訊,可瀏覽衞生署有關網頁www.cervicalscreening.gov.hk。 相關文章:【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及早接種新冠疫苗 癌症患者若感染新冠病毒,患重症及死亡風險會較高。癌症患者若病情穩定、沒有併發症或其他特別的長期病患,政府鼓勵他們及早接種新冠疫苗,減低一旦感染後患重症及死亡的風險。如果癌症患者正在接受治療,可與醫生商討最佳的接種時間。 文:廖天蕙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Read more

【子宮頸癌】錫自己 定期接受子宮頸篩查(衛生處方)

子宮頸癌是香港女性常見的癌症之一。在2019年,新確診個案有520宗,同年亦有162名女性因子宮頸癌而離世。大部分子宮頸癌是由於持續感染了致癌(或高風險類型)的人類乳頭瘤病毒(又稱HPV)所致。HPV感染一般出現在曾經有性經驗的人士。雖然大部分的感染可以被身體自行清除,但一部分女性卻因持續感染HPV 而導致子宮頸出現異常的細胞病變,甚至在數年後發展成癌症。 Read more

【3大婦科癌症】了解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初期病徵、篩檢、檢查、治療選擇

子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均是本港常見的婦科癌症,及早發現並積極治療,對提升患者存活率非常重要。現時子宮頸癌可定期透過檢測篩查,來判斷女士下一步的檢查方案,有助及早揪出早期病變。然而,子宮內膜癌及卵巢癌在現時較難於定期婦科檢查中篩檢出來,因此時刻留意有否不尋常的病徵並從速求醫,對於應對病情有正面作用。醫學界就上述3種婦科癌症,會按個別病人的病情和需要,制定合適的治療方案,如果病人有意生育,在醫生充分評估下,未必會因癌症治療而令病人不能生育。 Read more

子宮頸癌成因、常見徵狀陰道異常出血 定期柏氏抹片檢查揪出不正常病變 提升治癒率

子宮頸癌(Cervical-cancer)是女性十大癌症之一,2018年子宮頸癌新症約580宗,是女性常見癌症的第7位,比2017年上升兩位。要預防子宮頸癌,除了注射疫苗外,定期接受子宮頸癌篩查,即柏氏抹片檢查可以檢測到早期子宮頸細胞的不正常病變,及早發現能夠有助預防發展成為癌症。子宮頸癌成因HPV所致-病徵留意陰道異常出血-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表示,子宮頸位於子宮底部,連接子宮及陰道。 Read more

【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癌症屬本港的頭號殺手,罹癌人數按年攀升,然而及早透過適當的檢查發現癌症,則可盡快介入治療,以延長存活率,甚至有機會根治。不過,癌症篩查五花八門,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等都有個別的篩查方法,應如何選擇呢?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素懷醫生解釋,決定接受哪一種癌症篩查前,都應先諮詢醫生,因為醫生會按照每位病人的個別背景,基於7個高危因素,針對性地建議相對合適的篩查項目,惟需注意癌症篩查只適合無任何病徵人士的檢測,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應盡早諮詢醫生,以安排檢查及治療。 Read more

【女性疾病】 影響男女生殖器官 及早注射HPV疫苗 預防子宮頸癌與濕疣 ( 椰菜花 )

子宮頸癌是本港婦女十大常見癌症之一,每年有約500宗新症,大家多數聽見子宮頸癌,都會聯想起HPV(Human Papilloma Virus),即人類乳頭瘤病毒,但原來HPV不只會引致女性的子宮頸癌,而且男士都有機會受HPV感染,引致其他生殖器官癌症! Read more

【婦科疾病系列】近距離放射治療 貼身追擊子宮頸癌

位列婦女常見癌症第七位的子宮頸癌,患者因症狀不明顯,故確診時大多已錯過手術根治的時機,而放射治療是主要治療手段。近年臨床研究發現,同步放化療後再進行近距離放射治療,可以令局部控制腫瘤的機會增加至逾九成,存活率亦比單次放療明顯改善。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表示,同步放化療加近距離放療的兩階段治療,可以顯著提升子宮頸癌的治癒機會。   子宮頸腫瘤大化療、放療同步進行 養和醫院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醫生表示,早期子宮頸癌可以用手術切除,但若腫瘤體積超過4cm或癌細胞入侵子宮頸旁的軟組織及淋巴組織,由於手術「切唔清」,需要改以非手術的處理,包括化療及放射治療,希望能夠帶來治癒的效果。   治療通常會分兩階段進行,首先是同步放化療,即同時進行化療及放療(電療),藉以先行縮細腫瘤。至於第二階段則會進行近距離放療,做法是將帶有輻射物質的器具,經陰道放到子宮頸的位置。   近距離放療法 減少附近組織的傷害 張醫生指出,近距離放療法可以令腫瘤接觸到高劑量的輻射,而對附近正常組織的傷害則可減至最低。臨床研究顯示,兩階段治療可以提升存活率,帶來更理想的效果,故近距離放療是治療子宮頸癌不可缺少的環節。   她又稱,近年用磁力共振的影像導航的近距離放療技術,相比傳統X光方法,不但能夠集中劑量在腫瘤而減少副作用,更能提升劑量,增加根治機會。儀器更備有特殊的「插針」技術,當醫生發現腫瘤位置有偏移時,可以插入針棒,從而擴大高劑量放療的範圍,覆蓋腫瘤,以獲取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配合磁力共振導航放療 焦聚腫瘤 減併發症、副作用 此外,放療技術近年已不斷創新,包括有強度調控定位放射治療(IMRT),以及磁力共振導航放療等等。   張醫生解釋,IMRT的放射線從不同角度進入腫瘤位置,有助分散對周邊正常器官的影響,而磁力共振導航則可以令輻射更準確及集中聚焦腫瘤,這技術不但可以提升療效,以及減少刺穿組織等併發症,更可減少腹瀉、尿頻或影響骨髓等副作用。   子宮頸癌屬十大女性致命癌症 注射HPV、定期柏氏抹片檢查 子宮頸癌在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屬第9位,數字顯示,2016年新症約有510宗,至於死亡人數,2017年共有150名,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約 2.6 %。張醫生表示,子宮頸癌的死亡率雖未有太大變化,但反映患者需要更有效的治療方案,並且要做好各項預防措施。   除了注射預防人類乳頭瘤病毒(HPV)的疫苗之外,有性經驗的女性定期進行子宮頸癌篩查,即柏氏抹片檢查,有助發現癌前或早期病變,是預防子宮頸癌的最重要一環。 婦科疾病系列文章 Read more

家中輕鬆自我採細胞樣本 驗子宮頸癌零尷尬

【明報專訊】子宮頸癌,主要原因是子宮頸內細胞感染到HPV病毒,最有效的篩查方法為定期的子宮頸細胞檢查(又稱柏氏抹片)。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麗儀指出,不少女士抗拒接受這種檢驗,導致篩查覆蓋率偏低,而中大引入的HPV自我採檢,正好讓女士可安心在家中自行採集化驗樣本。負責的研究人員估計,成功推行的話,可有助提升覆蓋率至九成,幫助女士及早發現早期子宮頸癌。   普及篩檢——不少女士對柏氏抹片檢查感到尷尬,不願到化驗所或診所接受定期檢查。透過自我採檢工具,有望吸引女士在家採集樣本,提升篩查覆蓋率。(圖:RyanKing999@iStockphoto)   子宮頸癌是女性十大癌症之一,於2015年在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中排第7位,2015年的新症共有500宗。成因主要與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有關,當子宮頸內細胞感染到HPV病毒,免疫系統又未能將它消滅,病毒便會破壞子宮頸細胞,引發子宮頸上皮內瘤(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即癌前病變,經過一段長時間,就有可能發展成為子宮頸癌,過程一般長達5至20年。   多國出品——黃麗儀說不少國家都有推出自我採檢工具,其中荷蘭及澳洲政府更視為第一線檢查方法,與柏氏抹片同等。(圖:劉憲宗)   要預防HPV病毒感染,主要依靠注射子宮頸癌預防疫苗,並以柏氏抹片及早篩檢。根據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顯示,25至64歲群組中,僅47%婦女在過去3年曾接受子宮頸癌篩檢,黃麗儀指出,不少女性因為羞於接受抹片檢查,或擔心採檢過程複雜耗時,所以抗拒到診所或化驗所接受定期檢驗,導致整體篩查率偏低。「為了提升篩檢普及程度,不少國家例如荷蘭、澳洲、瑞典、日本等,也推出自我採檢工具,讓女士在家中自我採集子宮頸細胞,再郵寄到化驗所接受測試,其中荷蘭及澳洲政府更將自我採檢及柏氏抹片檢查,視為第一線檢查方法。」   軟掃工具——採檢工具的頂部有軟掃,不同國家採用的物料各異,當中以荷蘭的試管較幼身,膠掃亦較軟,較為人接受。(圖:劉憲宗)   建議年滿25歲起定期檢查 不同國家推出的自我採檢工具雖然有不同,但採檢過程相若,負責該計劃的副研究員張惠棱解釋:「接受採檢的女士會收到一套密封的採檢工具,女士可以在家中以一個較舒適的姿勢,例如蹲下或平躺牀上,打開包裝取出試管,慢慢將工具放進陰道直至感覺無法再進入,就可以扭動底部轉盤,轉動3至5圈,讓頂部的掃頭採集子宮頸細胞,抽出後蓋好管套,再放入膠袋密封,就可郵寄回化驗所。」黃麗儀說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但亦要視乎接受採檢的女士的信心及技術,「如使用不當,未有放到正確的位置,都會影響是否採集到適合的樣本,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做的,是教授正確的使用方法。」採檢建議與柏氏抹片一樣,只要年滿25歲就應接受檢查,如首年結果呈陰性,相隔一年後再檢驗亦無發現HPV病毒,之後就可每3年再檢查。   採集樣本——將試管慢慢放進陰道直至無法進入,就可扭動試管底部轉盤3至5圈,採集樣本。(圖:劉憲宗)   準確度高達九成以上 中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系主任陳基湘教授指出,採集到的樣本毋須特別處理,只要在採集樣本後24小時內寄出,一般可保存5天,不會影響測試準確度,「當我們收到樣本,就會加入試劑,放進儀器內進行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測試,檢查細胞的DNA有沒有出現病變,大概一至兩天就有結果」。陳基湘說當發現樣本有陽性反應,就會通知受測者,「自我採檢的準確度始終不及柏氏抹片檢查,我們只會視之為輔助篩檢工具,而且感染HPV病毒亦未必一定會出現病變,所以我們會建議對方接受柏氏抹片檢查,確認情况及是否需要接受治療」。陳基湘說柏氏抹片檢查如能配合自我採檢,估計可將篩查覆蓋率提升至90%,提升發現早期子宮頸癌的數字。   測試病變——收到樣本後,陳基湘說會加入試劑,檢查DNA有否出現病變,最快可一天內完成。(圖:劉憲宗)   免費HPV自我採檢測試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於2009年已開始推廣HPV自我採檢,但黃麗儀說主要對象為35至65歲女士。她指出香港現時也有化驗中心提供自我採檢工具及化驗服務,一般收費為400多元。而學院最近取得校內撥款,新一輪自我採檢的研究對象年齡層將下降至25至35歲女士,無論有否性經驗,都可免費接受測試,歡迎合資格人士參加。 資格:25至35歲女士 測試人數:500人 報名:2252 8406 網址:www.cuhk.edu.hk/sphpc/hpvselfsampling   文:周群雄、許朝茵 圖:劉憲宗 編輯:梁敏德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抗VEGF靶向治療 「餓死」轉移性子宮頸癌

【明報專訊】■新療法:抗VEGF靶向治療治子宮頸癌 第四期或轉移性子宮頸癌,因癌細胞擴散至其他器官而不能動手術,治療方案通常是化療。 抗VEGF靶向治療,用於肺癌和大腸癌,主要作用是抑制供應癌細胞養分的不正常血管,從而截斷癌細胞營養,減慢癌細胞生長,甚至「餓死」癌瘤。近期研究證實,對付轉移性或復發性子宮頸癌,加入抗VEGF靶向治療,可以延長病人存活近四個月。 ■個案 2B期子宮頸癌 轉移到淋巴結 我在今年5月初次見陳女士,這位50歲女士兩周前感到左頸痛和腫脹。她於去年11月發現不正常的陰道出血,婦科醫生確診為2B期子宮頸癌。因為子宮頸旁組織已受癌細胞侵襲,手術不能有效根治,於是陳女士接受了綜合化療、放射治療和近距離放射治療。她在別的醫院接受治療,根據她的轉述,於今年2月完成了以上治療。 第一次門診見她時,身體檢查顯示出左鎖骨上有3厘米脹大了的淋巴結。淋巴結抽取組織檢查證實為轉移性癌,與子宮頸鱗狀細胞癌轉移相同。正電子掃描(PET-CT)顯示左側縱膈淋巴結轉移,而沒有其他遠處擴散到肺、肝、骨骼或局部復發的迹象。患者以前的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判斷,她無法接受放射治療,因為她十多年前因心律失調放置了起搏器,位置正在左邊頸部復發淋巴結前面,放射治療不安全。陳女士遂接受化療紫杉醇和卡鉑及靶向治療,治療每三周一次,共六個周期。在第一個周期後,注意到她左頸疼痛有很大的改善,治療副作用亦很輕微,僅注意到腳板輕度周圍神經麻痺;三到六個月後PET-CT顯示,頸淋巴結和縱膈淋巴結有很大的改善。她將會每三星期持續接受靶向治療。 患者趨年輕 年增400人 婦科癌症患者近年有年輕化趨勢,在女性癌病的發病率位列首十位。子宮頸癌雖然在2014年的發生率下降了6%,但每年仍有多於400個患者。第四期或轉移性子宮頸癌患者一般來說,影響範圍涉及其他器官而不能作手術,就像陳女士的情况,遠處淋巴結轉移也是患者的典型表現。因此,這些患者的治療方案是化療,通常使用鉑類藥物,如順鉑或卡鉑,加紫杉醇的混合治療。 配合化療 平均續命4個月 較新的藥物如抗VEGF靶向治療,針對腫瘤產生的基本概念,即不正常的血管增生。最初的研究在肺癌及大腸癌後期或擴散型患者,亦有初期研究已經證明在治療復發性子宮頸癌患者中作為單一療法的效用。最近的一項研究評估在轉移性、持續性或復發性子宮頸癌患者中,將靶向治療添加到標準化療中的療效。超過400名患者隨機接受單獨化療或化療加靶向治療,中位總體存活率與單純接受化療的患者相比,有近四個月的進步。這個研究說明了使用新藥物如靶向治療與化療混合治療,在轉移性子宮頸癌的患者有令人鼓舞的結果。 這類靶向治療,在其他女性癌病,例如卵巢癌,也應用於較後期的患者。研究結果亦顯示在第三期以上患者,如果根治性手術未能完全的切除腫瘤,術後化療方案可加入靶向治療去加強效果。在復發性的卵巢癌患者,這類方案比起單一化療的使用,能有效提升療效速度,亦能拉長病情變化的時間。 ■知多啲 DNA測序 更多新藥治療 子宮頸癌一旦復發,因為屬於轉移又未能用手術清除,多數不能有效根治。細胞類別亦可能有關連:與較常見的鱗狀癌相比,腺癌因為生長多在子宮頸通道之內,大多較遲確診,亦代表是較難治好的一類。多項研究致力於個人化醫學,DNA測序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在一些病例上,有望為病人帶來更多新型藥物治療。新一代的免疫治療,現在子宮頸癌正處於臨牀試驗中。我們迫切期待新的結果,使更多的患者受益,以優化疾病的控制。 文:張天怡(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