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可以預防嗎?】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壓力大易誘發 注意小中風病徵 做好3件事減中風機會

【明報專訊】現年59歲的社署副署長(服務)林嘉泰昨早8時許於灣仔胡忠大廈社署辦公室內暈倒,昏迷被送往律敦治醫院留醫深切治療部,下午2時許再被轉送東區醫院進行緊急手術。消息指,他腦部出現缺血性中風,涉及大血管。社署發言人證實事件,並表示十分關心林嘉泰的情况,已即時聯絡其家人並會提供適切協助。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表示,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及高血糖的「三高」人較易出現缺血性中風,血塊易堵塞血管,其中四分之一患者中風前會出現「小中風」,病徵包括視覺重影、天旋地轉等,工作壓力大亦有可能誘發中風。 Read more

研究:頸脈搏預示腦退化風險 脈搏愈強烈 腦部愈易小中風

【明報專訊】一項由多國學者做的研究發現,在超聲波掃描頸部中發現血管脈搏較強烈的人,10年後有較高機會出現認知能力下降問題,而認知能力下降是腦退化的首項徵狀之一。學者期望研究結果能提供新方法去分辨人們患腦退化的風險,得以及早治療或從生活習慣入手應對疾病。 研究在2002年展開,共有3191名受試者。研究員用超聲波儀器掃描受試者頸部5分鐘,觀察負責向大腦供血的血管脈搏。其後15年追蹤調查中,研究員監察受試者的記憶和解難能力。 結果發現,在測試裏脈搏最強烈的25%人,往後10年會多一半機會出現認知能力加速退化的問題。認知衰退是出現腦退化的特徵之一,但兩者沒有必然因果關係。研究人員推測,頸部脈搏愈強烈,顯示腦部的細小血管有愈大機會出血受損,即有小中風。 盼助及早診治 防患未然 研究人員希望透過監測頸部脈搏,未來可助及早斷定及診治腦退化病症。主責上述研究的倫敦大學學院(UCL)學者奇薩(Scott Chiesa)說:「腦退化是(大腦)受損多年後的結果,人們有腦退化時用任何方法(治療)都已經太遲。」過去有證據顯示控制血壓和膽固醇、健康飲食、恆常運動和不吸煙都有助遏止腦退化。 維持健康心臟血壓減風險 英國「阿茲海默症」研究機構的研究主管勞特利奇(Carol Routledge)指出,研究暫未能清楚指出超聲波掃描可提升確診腦退化的準確度,但目前可確定的是大腦的血液供應很重要,維持健康心臟和血壓,對減低患上腦退化問題有好處。 上述研究結果在上周六至本周一於美國芝加哥舉行的美國心臟協會(AHA)科學會議期間發表。 (BBC/每日郵報)

Read more

面癱是腦中風先兆?顏面神經受感染 嘴角歪、影響皺眉、喝水、味覺 了解成因與治療 

【明報專訊】面癱,指臉部肌肉癱瘓。常見是一側臉部肌肉無法活動,做不到皺眉、鼓腮、露齒笑等動作,嘴角歪向正常一側,在喝水、漱口時嘴角漏水,甚至眼睛不能完全閉合,舌頭前三分之二味覺缺失。很多人更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中醫認為面癱原因為「風中經絡」,引致經絡阻滯。運用中藥、針刺、溫灸、按摩等方法,有助瀉實補虛,驅風通絡。 知多啲:面癱與腦中風、小中風病理無關聯 症狀有不同 很多人擔心面癱是腦中風先兆,或認為面癱是「小中風」;更有說法認為凡患過面癱者日後腦卒中的風險大增,其實都有誤解。面癱和俗稱「中風」的腦血管疾病的病理完全不同,兩者並無關聯。面癱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神經感染;腦中風屬於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病理屬於血管梗塞或出血,涉及神經元的破壞。腦中風患者除口面歪斜外,還可出現口齒不清、無法吞嚥、肢體癱瘓等症狀,這是面癱患者所沒有的。 相關文章:中風有先兆?高血糖、心房顫動、肥胖增風險 預防中風7件事 DASH、地中海飲食法有效嗎? 腦中風可口齒不清肢體癱瘓 面癱為何會和腦中風混淆,可能是中、西醫學對「中風」一詞有不同理解所致。西醫所指的中風,一般理解是指「腦血管疾病」,是個病名;中醫在理解面癱方面所指的中風,是「風邪入中」的意思,是抽象病機,不是疾病的名詞。雖然中、西醫都有「中風」的術語,但兩者具體意思不同,不要混淆兩者而造成不必要的擔憂。 面癱成因:操勞過度、休息不足 顏面神經感染 一側面失活動功能 臨牀常見的面癱在西醫診斷稱為貝爾氏麻痹(Bell’s Palsy),病理為第7對腦神經(顏面神經)受到感染,以致受影響一側面部肌肉失去活動功能,屬於周邊神經系統疾病。中醫認為面癱的機理為「絡脈空虛,風邪入中」。患者可由於操勞過度、休息不足、情志過極、久病體衰等因素,以致精血虧虛,經絡失養。一旦受到風邪侵襲,如頭面部吹風受寒,或者是因體虛出現「虛風自生」,引致氣血阻滯,肌肉縱緩不收,便會導致面癱。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港大研究:每10萬人接種科興疫苗 約增4.8人患面癱 打疫苗效益仍高於風險 中西醫遇面癱患人 首要排除中風 遇上面癱的人,無論是首先求診西醫或中醫,都必須先排除像中風(腦血管意外)一類嚴重疾病。西醫治療貝爾氏麻痹,主要用口服類固醇加物理治療,以控制炎症及幫助復康;中醫治療面癱的原則是驅風、通絡,減輕致病因素對身體的破壞,同時為康復製造有利條件。對面癱久治不癒者可配合補益扶正、行氣活血、化痰等,具體方法包括內服/外用中藥、針刺、溫灸、拔罐、按摩等。 蟲類入藥 活血搜風通絡 中藥常用於治療面癱的方藥包括牽正散(白附子、僵蠶、全蠍)、地龍、羌活、防風、天麻等,都有祛風、通絡的作用,可以祛邪。應用蟲類藥是中醫治療面癱的特色之一,因蟲類有走竄的特性,由此取類比象,這些蟲類入藥後可起活血、搜風、通絡的作用,改善經絡痹阻引致的肌肉失用。針對痰濕阻滯經絡者,症見痰多、舌苔厚膩,治宜祛濕豁痰,如膽南星、法半夏。面癱時間長久者,常見面部肌肉僵硬或萎縮無力,中醫理解有氣滯血瘀或正氣不足的因素。若病久氣血瘀滯,可配合使用川芎、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若氣血不足者,可治以補益氣血,如黃芪、當歸。在外用中藥方面,有報道指出運用中藥馬錢子(有劇毒)製成馬錢子膏敷貼患處,有活絡止痛,治療面神經麻痹癱瘓的功效。 辨證取穴 調整身體機能 針灸治療方面,局部用穴包括位於頭面的風池、翳風、陽白、攢竹、太陽、下關、地倉、頰車、水溝(人中)、迎香等。循經取穴可選用手陽明大腸經的合谷穴。除局部用穴外,面癱的針灸亦重視辨證取穴,視乎病性選用相關的穴位,例如痰濕阻滯者可選用足三里、豐隆,陰虛內熱者可選用三陰交、太衝,藉着調整身體機能以促進面癱康復。在針刺時可配合手法運針刺激得氣,或採用電針刺激,一般可隔天治療。 針灸治療可分為針刺與溫灸兩部分。面癱患者除可透過針刺刺激穴位經絡外,也可通過對面癱患處局部經絡穴位施以灸法,達到溫經驅寒、行氣活血通絡的效果。特別是面癱日久,患處腫痛已消退,自覺面部肌肉僵硬繃緊的患者,輔以溫灸刺激行氣活血,促進復元。溫灸一般可採用艾條懸灸、隔物灸,或在針刺時加溫針。 按穴、做表情動作 刺激面肌 拔罐也有刺激經絡、鬆弛面肌、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在操作時考慮到會在面上留下罐斑的問題,一般會用「閃罐法」,即用傳統「拔火罐」的方式,但吸罐後隨即拿起拔罐,不作留罐,重複多次操作至局部潮紅及微熱感,選穴一般是位於面部患處的位置。患者日常可用適中力度多按揉面癱患處局部的穴位,多做表情動作(初期可用手輔助推動肌肉),以持續刺激及鍛煉面部肌肉。 思慮阻氣血運行 有礙復元 面癱的復元進度因人而異,臨牀上有人僅經數次治療便完全恢復功能,有些則要十餘至數十次治療不等。但大多數貝爾氏麻痹的面癱患者,面肌功能可以在半年內康復。患者需留意保持飲食清淡,少吃溫熱刺激及生冷食物,注意保持充足的休息,勿過度操勞,為早日康復製造有利條件。此外患者還要保持樂觀正面的心境,思慮過多則容易阻滯氣血運行,有礙復元。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引起手麻痹的原因:睡姿不良、肩頸勞損、身體虛弱手冰冷(醫食因緣)

【明報專訊】因為手部麻痹不適前來求診者不少,引起手部麻痹的原因各式各樣,每每與疾病及病人體質有關。手麻痹有原因:睡姿不良、肩頸勞損、身體虛弱手冰冷-個案1:睡姿差手受壓像針拮-「醫師,近日每朝起牀,隻手像被針拮、被蟻咬,麻麻痹痹,慢慢活動一下,做下運動,就回復正常,究竟發生什麼事?」此乃中醫所謂「血氣不通」。可能是因為睡姿不良,上肢在睡眠時受到擠壓,氣血運行受阻所致。起牀後擠壓狀態消除,氣血得以回流而恢復。此類臨牀上最為常見,毋須任何治療,病人只需注意睡姿便是。 Read more

【世界高血壓日】你的血壓標準嗎?血壓失控或致中風?預防嚴重併發症從定期監測、調節生活習慣入手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World-Hypertension-Day)。高血壓是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有超過90%的病人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沒有明確原因導致的高血壓問題。究竟血壓標準是什麼呢?怎樣才算高血壓?根據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及美國心臟協會(ACC/AHA)指引,理想血壓為上壓(收縮壓)少於120mmHg,下壓(舒張壓)低於80mmHg;只要上壓高於130mmHg,下壓高於80mmHg就算是高血壓。高血壓有機會誘發嚴重併發症如中風、慢性腎病、冠心病等,若疏忽處理,後果可大可小,有預防方法嗎?從定期監測血壓、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 Read more

中風有先兆?高血糖、心房顫動、肥胖增風險 預防中風7件事 DASH、地中海飲食法有效嗎?

10月29日是世界中風日!不少人聽到都會聞「風」喪膽,雖然中風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但其實中風是有先兆可尋!除了患有高血糖、心房顫動和肥胖人士要注意外,一旦出現小中風徵狀,包括視覺重影、天旋地轉等……已是腦部血管出現問題的警號!如何預防或減低誘發中風的風險呢?DASH、地中海飲食法有效嗎?立即了解更多中風問題。 Read more

【糖尿病】高血糖增中風機會2至4倍 了解11個中風風險因素 控制三高預防10個貼士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患者通常50歲以上,但近年數字顯示中風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除年紀外,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肥胖等不健康生活習慣都是中風的風險因素,其中糖尿病人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2至4倍,因此如何預防中風對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以下提供了糖尿病人預防中風的10個貼士。養和醫院糖尿科護士李玲兒表示,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異常的慢性病,當血糖過高會令血管出現發炎反應、內皮細胞功能受損、血小板容易凝聚和胰島素阻抗等問題,導致動脈血管硬化、血管收窄,從而減少血流量。 Read more

中風影響吞嚥及溝通 注意3個吞嚥困難徵狀 言語治療師制定個人化訓練改善問題

中風是當腦部血管閉塞或爆裂,令腦部細胞缺氧受損,患者有機會突然出現四肢癱瘓或麻痺、說話不清、視力模糊等。中風除了引發身體活動能力方面的後遺症,患者的吞嚥和說話能力亦可能有所影響,透過適當的言語治療復康訓練,有助改善患者的進食及溝通能力。首先了解吞嚥困難的3個常見徵狀。中風後出現吞嚥困難-注意3個常見徵狀-養和醫院言語治療師潘肇鋒表示,中風後不少患者出現吞嚥困難,影響其生活質素。 Read more

【心臟病、中風】吞嚥困難性格改變 或腦小血管病變 涉多個器官 臨牀表現五花八門(現代中醫)

【明報專訊】心臟病和腦中風在香港主要死因排第3、4位,引起這兩種嚴重疾病主因是冠狀動脈和腦血管病理性改變,如動脈粥樣硬化和血管梗塞。腦血管病變中,最常見是腦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近年,醫學界對腦小血管病愈來愈關注,隨着深入研究,對其危害也愈來愈深入認識。顧名思義,腦小血管病是腦部小動脈、毛細血管、小靜脈的病理性變化,引致大腦正常功能受損傷的一種全腦性疾病。在磁力共振(MRI)可見腦白質白斑(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皮質下梗塞、周圍血管空間(perivascular spaces)增大、顱內出血及腦萎縮等各種影像。 Read more

【高血壓】上下血壓130/90合標準嗎?高血壓沒有症狀 慎防中風等併發症 改善飲食由低鈉開始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國際高血壓日。都市人工作繁忙,往往輕視了高血壓這種常見都市病。據衛生署的一項人口健康調查顯示,15-84歲人士患有高血壓的總患病率為27.7%,而高血壓的總患病率隨年齡增長而持續上升,比例由15-24歲的 4.5%上升至 65-84 歲的 64.8%。可見高血壓問題實不容忽視。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