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明報專訊】演員廖啟智去年12月確診胃癌,事隔數月不敵癌魔離世。早期胃癌沒有病徵,當病人出現不適時,往往已是中晚期,存活率相對較低。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Cancer-Research-Fund)2018年的胃癌發病率排名中,首4位依次為韓國、蒙古、日本及中國。胃癌高發率國家之一的日本,早已實施胃癌篩查計劃,建議40歲開始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提升存活率。香港應否跟隨? Read more

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速、壓力大,胃痛、胃氣、消化不良等情况十分常見,但背後隱藏的問題或可大可小,絕不能輕視!常見的三大消化系統疾病包括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究竟病徵有何不同?要治療或預防又有什麼方法呢? Read more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增患胃癌風險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常見寄生在胃黏膜的細菌,有機會導致消化不良、胃炎或腸化、腸胃潰瘍等,嚴重更有可能增加病人患上胃癌的風險。(明報資料圖片) 經常聽到幽門螺旋桿菌,原來香港約有四成左右的人感染此菌,十分普遍。患有幽門螺旋桿菌的病人,除了可能會出現消化不良、胃炎等腸胃毛病外,亦有較高機會患上胃癌,故此一旦感染宜及早求醫。 【Power Up 推介】益多康 – 檸檬橄欖多酚(濃縮液) – 100%無毒檸檬及橄欖無糖發酵,有助增強抵抗力,立即網上訂購。   經糞便及口水傳染 帶菌者未必有病徵 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醫生指出,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常見寄生在胃黏膜的細菌,大部分帶菌者未必有病徵,有時患者是在接受胃鏡檢查時才發現。但這種細菌有機會導致消化不良、胃炎或腸化(即腸道長期發炎)、腸胃潰瘍等,嚴重更有可能增加病人患上胃癌的風險。 徐醫生指,幽門螺旋桿菌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經患者的糞便及口水,故與患者共同生活的人士感染機會亦較高。   診斷:胃鏡、大便種菌、吹氣測試 若懷疑病人有幽門螺旋桿菌,徐醫生表示,有不同的方法作診斷,除了大便種菌檢查或胃鏡檢查,醫生亦可能會進行吹氣測試,首先會讓病人服藥丸或藥水,如胃內存有此菌,其尿酸酵素會與藥物產生化學作用,繼而從病人吹出的氣體便能檢測得到。醫生通常會因應個別病人情况,而決定採用哪一種檢查方法。 當確診病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醫生通常建議病人接受殺菌的抗生素療程,以及抑制胃酸特效藥。徐醫生解釋,通常兩星期的療程已能清除沒有抗藥性的幽門螺旋桿菌,之後病人需要再進行吹氣測試檢查是否仍存有細菌。若未能殺盡,醫生會再處方合適的藥物。   服用抗生素、抑制胃酸特效藥 必須完成療程 徐醫生提醒,由於幽門螺旋桿菌有機會導致胃癌,所以患者一定要完成整個療程,若患者發現體重下降及食慾不振,更要特別留心及盡快求醫檢查。 腸胃毛病系列 Read more

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享受美食後,出現腹瀉、皮膚過敏、呼吸急促等不適徵狀,有可能是食物過敏,但原來食物不耐也會引起類似病徵。要食得安心,就必須清楚兩者不同之處,並透過各種測試了解身體對食物的不良反應。 相關閲讀:【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有別 前者與免疫系統有關 必有致敏原 進食後不舒服,可以統稱為「不良食物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而不良食物反應可分為兩大種類,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不良食物反應主要以是否與免疫系統有關作區分,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包括食物過敏症、乳糜瀉等,其中食物過敏可再分為是否與免疫球蛋白E(IgE)有關。簡單而言,醫學上的食物過敏是由於免疫系統錯誤地認為某些食物對身體有害,從而作出攻擊,令身體產生各種反應,我們可理解為「打錯仗」。 食物過敏必定有一個致敏原,而致敏原必須是蛋白質的某一部分,例如牛奶、雞蛋、魚的蛋白質。換言之糖、油、鹽等其他成分引起的不良食物反應皆不能稱為食物過敏。由於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發動攻擊,通常很快便有不良反應出現,一般是進食後2小時以內,而且每次接觸致敏原都會出現過敏症狀。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單一測試 無法判斷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測試有很多種,單憑一種測試無法準確判斷。主要測試食物過敏症的測試: ․血液IgE測試:IgE是人體其中一種免疫蛋白,負責辨識出致敏原,醫生可透過IgE指數評估病人對有關食物是否過敏。 ․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將致敏原刺於皮膚表層,若有過敏情况,皮膚會產生過敏反應。 無論是IgE測試還是皮膚點刺測試,都不能夠依靠單一測試來判定患者是否有食物過敏,因為它們只屬於表面的免疫系統警號,醫生更需要一個已知過敏反應作參考,兩者配合才能判定是否食物過敏,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醫生面前進食過敏的食物作觀察,即食物激發測試(Food Challenge)。 IgG測試不能測試食物過敏 近年市面上更出現IgG過敏測試,陳勁芝解釋,IgG測試在醫學上無法檢查出任何食物過敏症,因為一般情况下,身體接觸所有外來的蛋白質均會製造IgG,但不代表身體出現過敏反應。在美國、英國、香港等地都有指引表示IgG測試不適用於食物過敏症,而且當IgE過敏症患者開始耐受致敏原時IgG指數會上升,甚至是進食任何食物時IgG指數都有機會有波動,所以測試並不可作準。 現時有關IgG測試的醫學文獻支持仍然不足,所以醫生不會用這個測試來檢查是否過敏。市民亦不應單憑報告結果便自行決定戒食,應聽從醫生指示,避免影響健康。 食物不耐原因多不勝數 或與消化不良、代謝過程有關 陳勁芝解釋進食後所引起不良反應,但免疫系統並沒有發動攻擊,大多可稱為食物不耐症,即是俗語所說的「受不了」。不耐症可以由任何食物引起而不限於蛋白質,亦有機會是不良的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以較常見的乳糖不耐症為例,因為患者體內沒有足夠消化乳糖的酵素,令乳糖未能充分分解,並殘留於腸道,從而影響腸道不斷分泌水分,形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亦有部分的不耐症狀是吸收後才出現,如吃味精後會頭痛,是代謝食物時影響到神經系統,但重點是與免疫系統無關。 食物不耐症的患者有機會是進食過量才會有不良反應,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飲一杯牛奶會肚瀉,但卻能夠飲奶茶、吃菠蘿包,甚至雪糕。不耐的症狀可能相隔甚久才出現,由4小時到一兩天不等,因為食物進入腸道開始消化後才有不耐反應出現,亦可能累積多次才出現不耐反應。 飲食排除法 找出不耐逐點擊破 由於食物不耐症有很多種,而吸收、消化、代謝等過程都有可能導致不耐徵狀出現,所以沒有單一測試能夠直接檢查出食物不耐。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可進行呼氣測試,醫生會讓患者進食乳糖食物,然後觀察他們呼氣內的氫含量,觀察病人在消化過程有什麼反應,其他不耐症亦以激發測試為主。在醫學上亦可進行排除飲食法(Elimination diet),患者先戒食懷疑不耐的食物2至6星期,看徵狀會否消失,然後再重新進食,醫生從而觀察其身體反應。 Read more

【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明報專訊】暴飲暴食、進食太多難消化食物?壓力過大、憂思過度?原來都可以導致胃酸倒流,中醫稱此為「吐酸」,在臨牀上常見。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刺痛、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慢性咳嗽、口苦等。病機主要與五臟中的肝、脾失調有關,以致影響飲食運化功能。通過內服中藥,調整飲食作息,理氣和胃,可改善胃酸倒流帶來的不適。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胃酸倒流6個症狀 飲食不節 壓力過大 肝胃不和 胃酸倒流的具體病理,主要涉及連接胃與食道的賁門過度鬆弛、關閉不緊,以致胃液和胃中未消化的食物很容易通過賁門往上逆流;以及由於胃腸蠕動功能紊亂,或因肥胖、懷孕等導致腹脹、腹壓過大,胃酸及胃內容物就可能被推擠出胃部,進入食道,形成胃食道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年齡增長、吸煙、飲酒、精神壓力、高脂或高糖飲食等,都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中醫認為吐酸其中一種常見病因與肝胃不和有關,屬實證。由於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進食太多難消化食物;或情志不舒,如壓力過大、憂思過度等,可導致食滯胃腸或肝氣鬱結。當肝臟負責調暢氣機的功能受影響,肝失疏泄,氣機運行不暢,便可形成氣滯,妨礙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胃氣以降為順」,若因氣機阻滯引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便可出現噯氣、呃逆、反酸、嘔吐等問題。患者會出現胸悶、腹脹、惡心、食慾不振、身體兩側脹痛(脅痛)、時常唉聲嘆氣、舌色暗、舌面上可見瘀斑瘀點等。 要改善因肝胃不和而引起的吐酸,需要疏肝、理氣、和胃,減輕脹氣,幫助消化。常用的中藥包括柴胡、枳殼、厚朴、佛手、陳皮、炒麥芽等;中藥方劑則包括柴胡疏肝散、平胃散等。 過食生冷 脘腹受寒 脾胃氣虛 另一種常見吐酸原因是脾胃氣虛,屬虛證。由於年老體衰,或過食生冷、脘腹受寒等,以致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的能力欠佳,即使正常飲食也有可能出現消化不良。當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增加,便會產生大量氣體,導致脘痞腹脹,增加吐酸風險。而且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可引致肌肉鬆軟,升提乏力,患者不僅會感覺體力不支、肌肉不實、易倦乏力,如果消化道的肌肉也因氣虛而變得鬆弛無力,也會增加胃氣上逆造成吐酸的機率。 脾胃氣虛者在臨牀上的典型症狀,包括神疲體倦、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身體浮腫、語聲低微乏力、食少、容易腹瀉等。診舌時可見舌體腫脹或胖大,以致舌邊滿佈齒痕,舌苔質地潤滑。 要改善因脾胃氣虛而引起的吐酸,需要健脾補氣,輔以行氣,促進消化功能,增加氣力,升提舉陷。常用的中藥包括黃芪、黨參、白朮、砂仁等;中藥方劑包括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對應貼士:改善坐姿 預防吐酸 要預防胃酸倒流,飲食要定時,不要暴飲暴食。食物選擇方面應少吃油膩、太甜、辛辣、生冷等刺激食物,如肥肉、甜點、辣椒、凍飲、咖啡、濃茶等,以及容易產氣的難消化食物,如米粉、即食麵、果仁、薯仔、豆製品、奶製品等。也建議患者少食多餐,多吃瓜類及深綠色蔬菜,戒煙酒。用餐時不要狼吞虎嚥,要慢慢進食,把食物充分嚼碎才吞下,可減輕腸胃的負擔,幫助消化。晚餐不宜吃得太急太飽,用餐後最好等2、3小時才上牀睡覺,以免在睡覺時因胃氣脹及消化力減慢、肌肉放鬆,加上平臥的姿勢而誘發胃酸倒流。 相關文章:哮吼症初期症狀如感冒 狗吠般的咳嗽聲嚴重影響兒童呼吸 了解哮吼症的5個常見警號 亢奮動怒焦慮 肝火上炎 除調整飲食習慣外,調暢情志對防治胃酸倒流也十分重要。精神過於亢奮、動怒、焦慮緊張,易引起肝火上炎或氣機鬱滯。根據五行「木剋土」的規律,肝木過盛將會過度遏制脾土的功能,造成胃酸過多、脹氣、胃腸動力減慢。因此對平日容易焦慮緊張的人來說,鼓勵他們學習鬆弛減壓,檢視壓力源頭,並嘗試改變看待事物的態度,以紓緩精神壓力。用餐後不宜馬上做緊張的活動,如埋首工作、玩電子遊戲等,建議可輕鬆散步15至20分鐘,配合深呼吸、輕柔按摩腹部的動作,促進消化。 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就是要注意日常的姿勢。如經常坐在太軟的椅子、沙發、睡牀上,或者長時間寒背、躬身、收腹,因為下腹的壓力增加,或會妨礙消化,有可能引起脹氣和胃酸倒流。因此平日應留意坐着時要把腰板挺直,以理順氣機。而坐墊硬度亦宜保持適中,不宜太軟,避免坐下時身體過於凹陷,影響筋骨和腸胃健康。 拆解迷思:胃酸過多直接湧出? 很多人以為當胃酸過多時,胃酸便會直接湧出胃部而造成胃酸倒流,其實並不正確。真正原理是當胃酸過多時,會刺激胃壁黏膜導致炎症反應,除可引起痛楚外,更會妨礙消化功能,造成脹氣。當消化道的壓力過大時,胃內的胃液、氣體及內容物便有可能通過賁門逆流到食道,甚至造成惡心、噯腐吞酸等。 中醫認為胃酸過多主要與「肝旺脾虛」有關,治療宜清瀉肝火,兼理氣和胃,常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或由中藥浙貝母、海螵蛸(烏賊骨)組成的偏方「烏貝散」,有安胃制酸的功效。 相關文章:【健康減肥】假期暴食?肥胖、消化不良、便秘怎辦?專家教你有營飲食慎防三高、脂肪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小腸氣成因】皮下突出物以為是腫瘤?小腸氣卡住小腸 嚴重可致腸臟壞死 了解疝氣修補手術

當觸摸腹部時,可曾發現有突出物?當站立或咳嗽時腹部明顯有突出物,但在平臥時又會縮回去,這情况可能是小腸氣。這個突出物其實是因為體腔內器官突出而形成,也由於突出的器官多為小腸,因而稱為小腸氣 (醫學上稱為「疝氣」)。如果一直不理會,突出的部分會愈來愈多,甚至可能出現小腸「卡住」的情况。現時進行疝氣修補手術能否減低復發機會呢? 相關文章: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小腸氣(疝氣)成因常見於腹股溝、肚臍周邊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鄺永恒醫生表示,小腸氣醫學上稱為「疝氣」,是指體內的器官通過身體腹壁缺口移動到外層,偏離了原本位置。鄺醫生解釋,身體腹腔內的各個空間是以不同的「通道」連接,例如腹股溝,即是男性輸精管連接睪丸的「通道」,由於睪丸是在腹腔內形成,再慢慢下移至陰囊,這個先天的「通道」就可以讓睪丸從腹腔內移動到腹腔外的陰囊。 不過,因為某些後天原因,例如長期便秘、慢性咳嗽、經常抬舉重物等,都會增加腹腔內壓力,導致這些「通道」擴大,讓小腸等內臟或脂肪容易偏移到另一個空間,形成疝氣。雖然男士和女士都有腹股溝,但男士一般腹股溝空間較大,也較大機會患上腹股溝疝氣。 除了腹股溝外,肚臍附近也是常見出現疝氣的位置。這是因為當人出生剪了臍帶後,肚臍會自動癒合,但仍屬較薄弱的地方,若後天經常抬舉重物或咳嗽等增加其腹腔內壓力,就會增加形成小腸氣的機會。 突出物誤以為是腫瘤腫塊或會卡住小腸影響血液供應 鄺醫生指出,疝氣很多時會形成一個突出物,病人或會誤以為是腫瘤,但疝氣所形成的突出物會「時出時入」,非像腫瘤般長時間突出。突出的腫塊除了影響外觀,還有機會卡住小腸,影響腸道暢通和血液供應,造成小腸梗阻,嚴重更會引致小腸壞死。除非病人不適合接受手術,否則一般都會建議進行手術修補,特別是當突出的器官無法推回原位的情况,都需要以外科手術去處理。 微創修補手術  填補薄弱肌膜 疝氣修補手術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用微創方式進行,在病人的下腹開3個小孔,放入一塊人工網膜覆蓋缺損的位置;人工網膜會與附近組織融合,強化腹壁內的缺損,令器官不再移位。不過如果病人已出現腸塞或壞死性現象,則需要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修補。疝氣復發多在同一個位置,但現今手術技術發展成熟,復發機會少於百分之一至二。 「裂孔疝」:胃部擠上胸腔致胃酸倒流 不過,並非所有疝氣都會形成突出物,鄺醫生表示,疝氣可以只發生於腹腔內的空間而不外露。其中一個常見情况是食道和橫隔膜之間的「裂孔疝」,胃部被擠上了胸腔的位置,這類病人通常沒有徵狀,部分病人會因為胃酸倒流或「火燒心」,而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裂孔疝」患者主要透過藥物控制胃酸倒流情况,如徵狀嚴重至藥物無法控制,或病人不想長期服藥,亦可考慮以微創手術,把胃部拉回原位及修補缺口。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預防小腸氣注意3件事 要預防疝氣,鄺醫生提醒應注意以下3件事: 1. 進行舉重、負重等訓練時,應跟隨教練指引,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切忌「死谷」。 2. 如有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的問題建議應諮詢醫生以控制徵狀。 3. 多吃蔬果和多喝水,保持大便暢通。 Read more

【胃癌】胃部切除手術後易反胃、上吐下瀉   胃癌病人術後飲食調整四部曲

胃部是負責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若不幸患上胃癌,需視乎腫瘤位置和癌細胞擴散程度,決定患者是否要接受部分或整個胃部切除手術,亦可能同時需要切除其他主要的消化器官,例如肝膽、小腸,甚至要進行腸胃繞道手術。接受胃部手術後,病人的消化和營養吸收難免受影響,注意飲食調整四部曲外,營養師提醒患者應盡量少食多餐,確保飲食上可攝取足夠營養,但要避免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高糖分及高脂肪食物。 相關文章: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胃癌病人全胃切除後食物直入小腸影響營養素吸收、易上吐下瀉 養和醫院營養師莫穎姍表示,胃部乃消化系統的「緩衝區」,除了儲存食物外,也會攪拌、研磨、混合胃液消化食物,之後食物才到達小腸慢慢吸收其養分。如果患者切除部分胃部,甚至整個胃部,進食後食物便會直接進入小腸,失去胃部作緩衝,導致較難吸收鐵質、鈣質、葉酸等微量營養素,或會引致營養不良。 全胃切除的患者亦可能出現「傾倒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手術後病人一般都會進食流質碳水化合物,但當食物直接流入小腸,有機會引致反胃和嘔吐;同時由於大量水分突然進入小腸,容易造成腹瀉。因此莫穎姍建議病人在完成胃部切除手術後,以少食多餐形式進食,避免上吐下瀉的問題,進食後亦應避免立即飲用水或湯等飲料,否則會令食物及水分加快進入腸道,令腹瀉情况惡化,她建議在進食後應休息30分鐘至1小時,之後才喝飲料。 失胃部緩衝碳水化合物易致血糖飇升 胃部切除後可能出現的另一現象是「餐後低血糖症候群」。在病人進食碳水化合物後,因為沒有胃部作緩衝,小腸快速吸收後,血糖會隨即飇升,身體因而會製造更多胰島素以平衡血糖,過量胰島素會令患者出現低血糖反應,引致全身乏力、頭暈、心跳加速等。莫穎姍建議病人術後避免進食過量碳水化合物,以及糖漿、甜食等高升糖指數、高糖分的食物,以免出現低血糖反應。 奉行低油分飲食避免「脂肪便」 約一成全胃切除的病人會出現「脂肪下痢」,即排出「脂肪便」的情况。莫穎姍解釋正常情况下,食物會先經胃部,再到十二指腸,由膽汁等消化酵素協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才進入腸道;但當胃部與十二指腸一併被切除,食物不再經過十二指腸,當中的脂肪就會難以被消化和吸收,導致在排便時直接排出體外。「脂肪便」的顏色較一般糞便偏黃,亦可能有一層油分在表面,主要是因為切除胃部後,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受到破壞,以及消化脂肪的能力受影響所致。由於無法吸收脂肪,病人的體重很大機會會下降,也會影響例如維他命A、D、K等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 莫穎姍建議出現「脂肪下痢」的病人,應盡量奉行低油分飲食,可多進食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蛋、脫脂奶、瘦肉等補充熱量,以防體重進一步下跌,醫生亦會考慮處方胰臟消化酶的替代藥物(Pancreatic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幫助消化。 康復期飲食循序漸進由清流質食物開始 術後康復期間,初期會因身體虛弱、消化系統尚未復原無法進食,導致體重下降。莫穎姍提醒病人術後需要確保有足夠的熱量攝取,以維持適當的體重,包括應循序漸進調整飲食,由清流質食物,到流質、軟餐,再慢慢調整至固體食物。 相關文章: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飲食調整四部曲 1. 清流質:果汁、清湯、粥水 2. 流質:奶類、營養奶 3. 軟餐:麵包、肉碎、蒸蛋 4. 固體:蔬菜、肉類、飯 莫穎姍指出,不論在術後初期抑或康復期,都應留意病人在進食後是否適應;若腹瀉或反胃的情况嚴重,就應該先退回前一個階段,以免病人因為不適而降低食慾,影響營養吸收;並應盡量少吃多餐,目標是希望減慢體重下降的速度,讓病人維持體重,戰勝癌魔。 Read more

疫境中決心成為新一代護士 學護起步 守護更多人健康

【JUMP專訊】新冠疫情肆虐兩年多時間,影響了不少行業,醫護行業亦不例外,在人手緊張的前提下,更要應對難以預測的新冠病毒和隨時爆發的染疫病患,疫境中壓力倍增……本從事文職的Cherry決心在疫情下重拾書包當上學護,鎖定護士專業為事業目標,為什麼呢?有志成為護士需接受什麼訓練呢?父母年事已高的Cherry,深感照顧他們時開始感到力不從心,決心要學習更多護理知識,加上新冠疫情反覆,眼見社會對醫護人員的需求很大,希望做些有意義的工作,為社會出一分力。 Read more

【胃酸倒流】症狀:胃酸上湧、火燒心 了解胃酸倒流成因、併發症和治療 肥胖不良飲食習慣是元兇?(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胃酸倒流症狀包括:胃酸湧上食道或喉嚨、火燒心……等。從事設計的阿強(化名)受胃酸倒流困擾,影響日常工作及休息。他嘗試過市面上的制酸藥物,惟情况時好時壞,於是前來求診。因他的症狀較嚴重,遂建議服用質子泵抑制劑(proton pump inhibitor),並安排胃鏡檢查,發現他因胃食管反流病引致食道發炎。 Read more

【直腸癌】研究:免疫藥物療法治直腸癌 18患者全康復 或可避免手術 專家:需再驗證

【明報專訊】美國一項直腸癌治療研究中,18名接受研究的患者在接受實驗中的免疫藥物療法後全部康復。有參與實驗者的癌症患者本已打算在試驗後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甚至接受手術,但測試後,醫生指她的癌細胞已完全消失,由測試至今兩年都沒復發迹象。專家表示,100%康復的癌症療法在醫學界前所未聞,有關結果令人鼓舞,但強調研究涉及人數不多,要再作大規模研究以了解確實成效。研究團隊正找尋胃癌、前列腺癌和胰臟癌患者進行測試。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