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原因】缺乏鐵質致頭暈心悸免疫力下降 逾80%港人攝鐵不足 貧血忌亂吃補充品(附含鐵質食物)

【明報專訊】食物安全中心於2014年的研究指,逾80%香港成年人從膳食攝入的鐵質低於建議攝取量,以20至49歲女性為例,每日攝取量僅達建議的四成。而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於2018年做過統計,顯示超過一半捐血人士需要暫緩捐血,原因都是血紅素不達標,部分是缺鐵性貧血所致。缺乏鐵質可導致貧血、頭暈、心悸、乏力和免疫力下降等!香港物質豐富,為何仍會缺鐵?進食補鐵補充品是否可行?攝入過多,或引致肝臟、心臟問題?此外,近期網上流傳,有港媽將鐵片放入飯煲,聲稱可為米飯增加鐵質!以為這是毫無根據的偏方?原來有研究證實可有效補充微量鐵質。不過,選鐵不對、料理不對、時間不對,都會影響鐵質吸收和食物味道! Read more

接種復必泰後失去知覺男子送院 3人出現心悸、發燒、暈眩等徵狀 預約科興、BioNTech人數減

【明報專訊】16日接種新冠疫苗的2.3萬人中有16人不適,由接種中心或診所送院,當中5人需留醫觀察,包括一宗接種BioNTech(復必泰)疫苗後失去知覺的31歲男子。另外,昨日科興和BioNTech疫苗的預約人數按日分別減五成及七成。16人接種疫苗後不適-5人接種科興-11人接種復必泰-前日接種新冠疫苗後由接種中心或診所送院的16人年齡介乎25至71歲,分別5人接種科興、11人接種BioNTech疫苗。5名送院者要留醫觀察,其中一人是接種科興疫苗後出現過敏反應,餘下4人接種BioNTech疫苗,包括一名31歲男子在東涌社區會堂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打針後失去知覺,被送往北大嶼山醫院,再轉送瑪嘉烈醫院,情况穩定;另3人分別有心悸及發燒、敏感、暈眩及心悸。 Read more

【貧血症狀】易攰頭暈食慾不振 4個缺鐵性貧血指數 愛喝酒長痔瘡男女要注意

【明報專訊】貧血,總令人聯想到弱不禁風的女生,但原來大隻佬、後生仔,一樣有可能貧血。衛生署的健康調查顯示,本港15歲或以上人口中,有3.1%經確診貧血(包括地中海貧血)。按此估算,香港最少有20萬人患有貧血,數目可不少。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表示,貧血類型有很多種,但臨牀上,大部分貧血患者,都屬於缺鐵性貧血。(編者按:有無貧血,當然不能夠憑「臉色」好壞去判斷,必須抽血檢查以下4個貧血指數,除了較多人認識的血紅素濃度外,還有哪些呢?貧血可令患者易攰、頭暈、食慾不振、睡眠障礙等,背後更可能隱藏着其他健康警號,不得不防!) 貧血令人易攰頭暈 了解缺鐵性貧血4個指數 貧血,不單是飲杯紅棗水或鋸塊牛扒就能解決,背後分分鐘隱藏着健康警號,必須找出原因,究竟是「入」不夠,還是「出」得太多。 有無貧血,當然不能夠憑「臉色」好壞去判斷,必須抽血檢查。黃至生說,除了紅血球中的血紅素濃度外,要進一步確定是否屬於缺鐵性貧血,還要再看3個指數︰ 血紅素濃度:成年男性(15歲或以上)若低於13.5g/dL,成年女性(15歲或以上)若低於11.5g/dL,就可界定是貧血了。 血清鐵蛋白(ferritin)濃度 血鐵(serum iron)含量 總鐵結合能(TIBC) 「TIBC主要用來評估血液中有能力和鐵結合的蛋白質有多少,缺鐵性貧血患者,這個數值會偏高,而血清鐵蛋白和血鐵指數就會偏低」。正常值範圍會因實驗室不同有所分別。 相關閲讀:【貧血原因】缺乏鐵質致頭暈心悸免疫力下降 逾80%港人攝鐵不足 貧血忌亂吃補充品(附含鐵質食物) 輕微貧血病徵不明顯 嚴重可致心臟衰竭 缺鐵性貧血,就是體內沒有足夠鐵質,導致無法產生足夠的血紅素把氧氣運送到各個器官。黃至生指出,輕微缺鐵性貧血病徵或不明顯,但隨着病情加劇,患者會感到容易疲倦、食慾不振、運動耐量下降,也會引起睡眠障礙,例如出現不安腿綜合徵,或有頭暈頭痛、呼吸困難、心悸,甚至胸口痛等情况,「假如一直忽視,紅血球無辦法提供適當養分給身體各個器官,最嚴重,可能會導致心臟衰竭」! 為什麼缺鐵?腸道有問題難攝鐵質 香港人普遍三餐溫飽,為什麼會缺鐵呢?說到底,就是長期「入不敷支」的結果。鐵質儲備量不足,常見於過度減肥的女士、懷孕婦女和素食者外,愛喝酒的人士,同樣是高危一族,黃至生解釋︰「酒精會阻礙鐵質、葉酸和維他命B12吸收,這些都是製造血紅素最基本成分,有些人『酒當水飲』,容易有缺鐵性貧血。」另外,腸道有問題的人,例如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患者,由於小腸機能下降,較難吸收到食物中的鐵質或其他微營養,罹患缺鐵性貧血機率較高。 30歲嗜辣愛喝酒 長痔瘡招貧血 不過,就算「入」得夠,若「出」得多,同樣會導致缺鐵。月經量多的女性,固然容易流失大量鐵質,形成貧血,但困擾不少男士的痔瘡,一樣是「幫兇」。而痔瘡亦不是「熟男」專利,註冊中醫何慧潔診治過數名患痔瘡而招致貧血的年輕人,「這幾個病人都是30歲左右,因為痔瘡大量出血而導致貧血,他們的共通點是喜歡吃辣,也愛喝酒,所以表現有『血虛』、『陰虛』和『濕熱』」。 內出血或暗藏大病 須揪出元兇 除了看得見的出血,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內出血,包括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甚至是腸道腫瘤所引致的出血!「所以不是單純補鐵就可以解決問題,更重要是找出貧血背後原因,有需要時,或要照胃鏡、大腸鏡或做大便隱血測試,偵測出血源頭。」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提提你:奶茶咖啡送飯阻攝鐵 外食一族,午餐或晚餐都習慣以咖啡、奶茶、檸檬茶作餐飲,原來這個配搭,會妨礙鐵質吸收。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黃至生解釋,「一般人午餐和晚餐都吃得較豐富,亦主要是靠這兩餐吸收鐵質,所以不適宜在這兩餐飲咖啡、奶茶或紅茶,因這類飲品含咖啡因,會令鐵質吸收得較差」。如想飲用,可選擇在餐前或餐後2小時,待身體把所需鐵質吸收後,影響就相對較小。 中醫意見:貧血不一定血虛 食療補益氣血 西醫指的貧血,是血液中的血紅素過低,但中醫並無「貧血」的病名。「中醫將現代醫學『貧血』,按病人症狀,分別列入『眩暈』、『心悸』、『虛勞』等病名內。『貧血』多為虛症,但不獨指血虛,按患者不同表現及症狀,還可歸納入氣虛、陰虛及陽虛等範疇內。」註冊中醫何慧潔說。 很多人都有誤解,以為貧血的人一定是血虛,或是血虛的人一定有貧血,何慧潔強調,兩者有較大關連但並無必然關係,「部分病人即使有血虛症狀,包括臉色蒼白、經常頭暈、心悸、失眠等,但驗血顯示沒有貧血;相反,檢測到有貧血的病人,又不一定有血虛的症狀,因此兩者不能畫上等號。」 補益心肝 健脾和胃 另外,在中醫學說,貧血病機與心、肝、脾胃等臟腑關係最為密切,何慧潔解釋︰「中醫的概念,『心主血脈』、『肝藏血』,貧血與心肝關係顯而易見;脾胃與血液化生有關,『脾胃是後天之本』,我們透過脾胃,把飲食攝入的營養物質轉化成為氣血,假如脾胃不好,氣血化生不足,亦會導致貧血。因此,治療應按需要補益心肝,健脾和胃,益氣補血。」 根據不同證型用藥 用藥則根據不同證型,針對血虛者,常用藥材包括當歸、川芎、白芍、熟地等;至於氣虛者,會表現得疲倦乏力、臉色蒼白、頭暈氣促、聲低懶言等,常用北芪、黨參配伍當歸、紅棗;陰虛常見於女性更年期的月經量多及崩漏,她們經常有潮熱、手心足心熱、口乾舌燥、便秘、失眠、多夢等情况,多使用龜甲、知母、旱蓮草、女貞子等藥材;陽虛者,一般會在氣虛症狀上,再有明顯畏寒怕風、手足冰冷、精神不振和嗜睡,可使用附子、乾薑、肉蓯蓉等藥材調理。「不過,這四虛未必是獨立,有些人氣血兩虛,有些人則氣陰兩虛。因此,中醫講求辨證論治,而且不會使用單一種用藥,往往要配伍和使用複方,加強療效。」 相關閲讀:【痔瘡成因】痔瘡非「瘡」?4類人士高危 注意手術切除非一了百了 4招防復發 兩款湯水助補益氣血 要醫治貧血,除服藥調理,亦可採用食療輔助,何慧潔推介兩款湯水,有助補益氣血。 菠菜豬膶湯 補血養肝 材料(3至4人分量)︰ 豬膶200克,菠菜160克(或4両),杞子、薑絲、麻油各1湯匙,鹽、生粉和米酒適量 做法︰ 1.豬膶切片,以清水洗淨血水,用少許鹽、生粉和米酒醃30分鐘 2.菠菜洗淨切段,汆水備用 3.湯鍋加入4碗半清水,大火煮滾 4.把豬膶放入,轉細火煮5分鐘,加入菠菜、杞子和薑絲,再煮5分鐘,用鹽和麻油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補血養肝,明目 備註︰豬膶及菠菜含豐富鐵質,適合缺鐵性貧血的人食用。月經量較多的女性,建議可於經後連續飲用2天,連湯渣進食。豬膶屬於動物內臟,高膽固醇人士不宜食用過量 黑豆黨參牛𦟌湯 健脾益氣 材料(3至4人分量)︰ 牛𦟌300克、黑豆100克、乾淮山60克、黨參20克、紅棗6粒、桂圓6粒、薑2片 做法︰ 1.牛𦟌洗淨切段,汆水備用 2.黑豆、乾淮山、黨參、紅棗、桂圓洗淨,浸泡30分鐘 3.湯鍋加入12碗清水(約2公升),大火煮滾 4.把所有材料放入,轉細火煲1.5至2小時,用鹽調味,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益氣,補血安神,尤其適合氣血兩虛型貧血人士飲用 備註︰飲湯連牛𦟌食用,補血效果更佳。此湯藥性屬溫補,傷風感冒期間不宜飲用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相信不少人都曾經歷過失眠之苦,躺在床上「眼光光」,輾轉難眠。香港大學精神醫學系去年一項研究發現,近四分一青年人有失眠問題。間中失眠致翌日精神欠佳和疲倦,只需晚上補眠便可,但如果失眠問題持續,不單影響專注力和工作效率,久而久之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冠心病及糖尿病等機會,更會誘發抑鬱、焦慮症等精神問題,部分人甚至會借酒精或藥物助眠,長遠或導致依賴酒精或濫藥。究竟何謂失眠呢?立即了解失眠的7大成因和睡眠衛生的Do’s and Don’ts,以改善難眠之苦! 相關閲讀:【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何謂失眠:一周至少三晚難入睡持續3個月 7大失眠成因 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王澤塘醫生表示,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失眠患者必須對其睡眠時間的「質」和「量」感到不滿,包括一星期至少有3晚出現難以入睡、難以維持睡眠、太早醒來、醒來後難以再入睡等,而且問題維持至少3個月。深受失眠困擾的人士,即使有睡覺的機會,仍難以入睡。 王醫生指出,失眠的成因很多,常見是由於壓力所致,也會因為不良習慣和一些生理上的問題影響睡眠質素。以下是7大失眠成因: 壓力:人體的自律神經會因學業、工作及家庭等壓力而過度亢奮,引致心悸及肌肉繃緊。特別是需要夜間上班或輪班工作的人士、或要經常穿越多個時區的航空機組人員等,其生理時鐘容易受到干擾,增加失眠的風險。 不良習慣:一些不良習慣例如傍晚吃得太飽,有機會引起胃酸倒流;飲水過多則會導致夜尿;傍晚或晚上吸煙、飲用咖啡、濃茶及酒類等,也會刺激大腦。其他不良習慣例如躺在床上看電視、手機及平板電腦,或者睡房的溫度及光暗度不舒適,都會影響我們的生理及心理狀態,導致難以入睡。 身體疾病:除了外在因素,一些生理上的問題也可以導致失眠,王醫生解釋,好像前列腺增生、膀胱過度活躍症及糖尿病會引致尿頻,令患者夜間頻頻上廁所;甲狀腺亢奮會令患者心理及生理難以平復;慢性阻塞性肺病及心臟衰竭的患者亦會容易因呼吸困難而失眠。 精神疾病:失眠可以是抑鬱症、焦慮症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等精神疾病的徵狀之一。 藥物:某類藥物會造成失眠,例如抗抑鬱藥SSRI、治療哮喘的氣管擴張藥及某些高血壓藥。其他非處方藥物若含偽麻黃素(如通鼻塞藥),亦可引致失眠。 睡眠相關疾病:睡眠窒息症、週期性腿部抽動症及不寧腿症候群等都會影響睡眠質素。 原發性失眠:如臨床評估完全排除以上所有失眠原因,患者則屬於原發性失眠。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睡眠測試評估失眠原因 王醫生指出,若患者因為失眠問題求醫,醫生會先透過問症了解其睡眠模式,並安排合適的身體檢查及化驗,甚至會進行睡眠測試,期間監測患者的腦電波、呼吸、心跳、眼球運動和身體動作等數據,找出是否有其他引致失眠的潛藏疾病。 睡眠衞生注意事項Do’s and Don’ts ✓ ✗ 定時上床睡覺及起床;限制小睡時間(最好少於30分鐘) 經常小睡 營造舒適的睡眠環境,保持寧靜,室內光線和溫度適中 太餓或太飽就寢 放鬆心情,睡前可以聽聽輕鬆的音樂,或用暖水洗澡 睡前飲用含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可樂或茶 如未能入睡,切忌勉強,可起來做些小事情,待有睡意時才睡 睡前使用光亮螢幕,如平板電腦、手機、電視 如果能夠確認造成失眠的源頭,必須「對症下藥」,醫生亦會向病人講解良好睡眠習慣,協助調整生活和睡眠,作為第一線的治療方案,其他治療方法包括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是針對失眠的心理治療之一,效果不比安眠藥遜色,而且安全得多。治療會教導患者辨識導致失眠的原因,糾正不正確的睡眠觀念,例如沒有藥物和酒精一定不能入睡等。 非處方藥物:這類藥物可直接於藥房或超市購買,毋須醫生處方,例如用作傷風感冒藥的第一代抗組織胺藥,服用後會產生睡意,但要留意青光眼及前列腺增生患者不宜使用;至於褪黑激素對需要輪班或經常穿越不同時區人士可能有幫助,但治療失眠的效果未必顯著。 處方藥物:如以上方法沒明顯效用,或在認知行為治療發揮功效前,醫生可能會處方安眠藥作短期治療,以加快入睡及增加睡眠時間。常用的安眠藥有苯二氮䓬類(Benzodiazepine),如勞拉西泮(Lorazepam)及地西泮(Diazepam),服用後可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睡眠時間和減少醒後的困倦感。這類藥物較適合作短期治療,若連續使用數星期有機會出現依賴性,以及影響記憶、產生幻覺、壓抑呼吸及增加長者跌倒風險。另一類非苯二氮䓬類(Non-Benzodiazepine)又稱為「Z藥」,常用的包括佐匹克隆(Zopiclone)及唑吡坦(Zolpidem),其化學結構與苯二氮卓類完全不同,但藥效、不良反應和風險相似。 正確治療失眠,對促進身心健康和提升生活質素都非常重要。王醫生提醒,如持續受失眠問題困擾,務必諮詢醫生意見,不應自行服用來歴不明的保健品或成藥,更不要自行增加處方藥物劑量。 Read more

「少年白」健康警號要小心 中醫調理助白髮變黑

白髮是年紀的象徵,只要到了一定年紀,就會自然衰老,任誰也無法逃離烏黑秀髮變白的命運。近年,不難發現愈來愈多年輕人兩鬢斑白,黑色的頭髮變少,銀白色的髮絲取而代之。正常來說,隨年齡增長,肝腎氣血會逐漸變得虛弱,一般人在30至40歲開始出現一兩條白頭髮。如果在30歲前出現白髮,即俗稱的「少年白」,可能是健康出現警號。然而,只要了解病因及作出調理,就可令白髮變黑。 黑髮變白成因各異 染髮或增白髮數量 很多人對白頭髮出現感到困惑,到底染髮太多、用腦過度、讀書及工作壓力大、甚至婦女產後是否容易出現白頭髮?如何才能令白髮變黑? 德善健髮的註冊中醫師方偉傑解釋,身體的毛髮其實本身呈白色,而毛母細胞在製造毛髮的過程中,名為「黑素細胞」的色素細胞會發揮作用,將原本的白色毛髮變黑。黑髮變白的成因,就是因為黑素細胞的原料「酪氨酸酶」減少所致。年輕人經常漂染頭髮,而染髮劑具有化學成份,當中的成份會接觸到頭皮,有機會破壞毛囊及黑色素細胞,而且當頭髮毛囊受到染髮劑的刺激,導致黑色素的產生大大減少,原本烏黑的頭髮就會漸變成白色。 黑髮變白除了外來因素導致之外,更是與自身的體質及個人生活習慣有著莫大關係,如用腦過度會影響頭部的血液循環,令毛囊及黑色素細胞得不到足夠營養;情緒壓力過大則會造成肝鬱氣結令血氣損傷,這些都是黑髮變白的原因;而女性有可能因為產後雌激素或黃體素失衡、分娩時失血,甚至月經失調,令原有的黑髮逐漸變白;男性較易因操勞過度引起腎精虧虛,令黑髮變白。 白髮位置反映健康狀況 四大經絡對應臟腑問題 方醫師表示,白髮生長在不同位置,代表身體不同部位的機能出現問題,因此,中醫師為病患治療時,會視乎位置及症狀,再採用對應的治療方法,全面地從根源調理身體內在的毛病,令白髮變黑。 前額:對應陽明經,特別是足陽明經與脾胃有關。中醫常道「陽明衰、髮變白」,意指前額生白髮多是因脾胃虛弱及失調。常見的表徵包括胃脹、肚痛、肚瀉、胃酸分泌失調、口淡、手腳浮腫等。中醫治療時,會使用淮山、茯苓、白朮等藥材,健脾養胃,調和脾胃失調,治療黑髮變白的問題。 兩鬢:對應膽經。肝、膽有陰陽表裡關係,會有肝火不足或肝膽火旺的一虛一實問題,容易感到疲累、頭暈、眼酸澀、心悸失眠、口乾口苦、舌燥等情況。中醫治療時會採取「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方法,體質虛弱者要補,益氣血、補陰陽、扶正氣;體質壯實者要清,祛除體內積滯、濕熱、瘀血、痰濁;如肝血不足,可用當歸及首烏養血,病患也應多進食豬肝、牛肉、菠菜等鐵質較為豐富的食物,調補肝臟;肝膽火旺者,則以柴胡及黃芩調理,並以花茶疏肝解鬱,皆可助白髮變黑。 頭頂:任督二脈交匯位置,與腎氣不足相關,易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手腳冰冷等情況。治療時多採用杜仲、牛膝、熟地滋養腎臟及膀胱,病患的日常飲食也宜以養腎食療為主,多吃黑芝麻、黑蒜頭、黑糯米等黑色食物。 後枕:對應膀胱經。病患會有小便不暢、尿頻、遺尿、尿失禁等問題。處理性質與頭頂相若。 除了用藥及食療,針灸及中藥外敷也有助白髮變黑。方醫師解釋,針灸可通經絡,促進氣血滋養毛囊,因此可因應白髮位置進行針灸配穴,亦可用梅花針激活頭部經穴,令白髮變黑;按個別患者的情況,也會透過中藥外敷,促進頭皮健康,從而激活毛囊活性,令黑色素細胞運作正常。 「吃黑補黑」有助白髮變黑 按摩有助頭髮保健 坊間有所謂「吃黑補黑」,以黑色食物滋養黑髮,令白髮變黑的說法。方醫師表示,中醫角度五色及五臟相對應。五色即青赤黃白黑,五臟即肝心脾肺腎。黑色對應腎,因此黑色食物確實有補腎作用,達至生髮及烏髮功效,令白髮變黑。他建議每星期攝取兩三次黑色食物,如黑芝麻、黑豆、海帶、黑米、桑椹、黑色覆盆子等,有助滋養頭髮令白髮變黑。但同時,方醫師亦強調滋補切忌過度,均衡飲食是大原則。 若黑色對應腎,腎臟機能較弱的病患宜「吃黑補黑」,肝功能弱者,又是否要多吃青色蔬菜?心臟較弱者,又是否宜多吃紅肉?方醫師稱,這並不一定。病患也可選擇多吃豬肝、牛肉及菠菜,滋養氣血;玫瑰菊花陳皮水可疏肝利氣;桑椹杞子桂圓茶可滋補肝腎不足及血虛、首烏烏雞湯則有助補氣血、芝麻核桃糊可補腎益腦,以上種種食物都有助預防黑髮變白。 除了滋補,方醫師亦提醒要減少進食精製加工、肥甘油膩辛辣食物,少喝酒及高糖飲品。例如快餐食物有較多油鹽糖,攝取過量會影響頭皮血液流動,不利頭髮健康。酒類會在體內會產生大量「自由基」,影響黑色素細胞產生黑色素的能力,導致黑色髮絲變白。 要預防白髮生長,或令白髮變黑。方醫師再強調,要保持心境舒暢,不宜過份思量。清潔頭皮毛囊,減少電髮及染髮等對頭皮造成的損傷;避免縱慾過度及捱夜虛勞,要早睡養肝,多做運動,以加強毛囊及黑色素細胞活性。此外,每日梳頭、按摩頭皮、輕度扣擊頭部百會穴及四神聰穴,按摩頭側的角孫穴、率谷穴等數分鐘,都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強毛囊細胞活性,有助達到頭髮保健,讓白髮變黑的效果。 了解更多:

Read more

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近日接二連三出現懷疑食物中毒事件,患者大多進食生蠔(另有燒雞)等食物後,先後出現腹痛、發燒、噁心、嘔吐、腹瀉、頭痛、心悸等病徵,究竟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以上病徵是否就是腸胃炎作怪呢?若大魚大肉後出現胃腸飽滯,是否就是消化不良?不過,有專家指出,不要輕視嘔吐、腹瀉等病徵,因有可能是其他的患病信號,如胃酸倒流、胃輕癱、腸易激等!如何紓緩消化不良、改善腸道健康呢?專家逐一拆解。 哪些食物容易引致食物中毒?吃得太飽、太急都會出現消化不良、腸胃炎? 食物中毒因「生食」之過?嘔吐腹瀉 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 刺身、海鮮、肉類「生食」陷阱 增感染病毒和寄生蟲風險 刺身、海鮮是不少港人的至愛,不過,醫生提醒尤其是「生食」三文魚、生蠔,甚至是各式肉類的「新鮮」味道時,食物本身可能已存有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或在處理過程中已受污染,或會造成食物中毒,而且生吃有機會感染寄生蟲,一旦感染會出現哪些病徵呢?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嘔吐的原因有「無限可能」!有醫生指出,很多人以為嘔吐大多與「食錯嘢」有關,但原來早期盲腸炎都可以引起嘔吐,而小朋友和成人出現嘔吐的原因亦不盡相同。例如小朋友嘔吐:可以是由食物中毒、腸胃炎、吃得太飽、鯁骨或暈車浪所致;成人及長者呢?照顧嘔吐者又要注意哪5大事項呢?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有醫生表示,0至1歲初生嬰兒最常見的傳染病是急性腸胃炎,因為當他們會把手或者小物件放進口內,若帶有病原,例如輪狀病毒就會引致腸胃炎,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小便量減少等病徵,最令人擔心的是有可能引致脫水…… 腸胃炎丨衛生處方:病毒性腸胃炎 天氣轉冷易中招 急性腸胃炎可由多種不同病原體引起。常見病原體包括病毒(如諾如病毒及輪狀病毒)和細菌(如副溶血性弧菌及沙門氏菌)。病毒引發的腸胃炎在香港全年都會發生,冬天較為活躍。至於傳播途徑除了主要經飲用或進食受污染食水或食物外,諾如病毒可經嘔吐時飛濺出帶病毒噴沫傳播。 注意其他患病信號:胃酸倒流、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胃輕癱 【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吃得太急、太飽、太肥膩、飲酒、食煙等,都與消化不良息息相關,不過,有醫生提醒,消化不良亦有可能跟身體患病的信號有關,例如胃酸倒流、胃潰瘍、幽門螺旋菌感染、腸易激綜合症等,原因何在?有哪些治療方法和對付消化不良呢? 【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便秘或肚瀉 照大腸鏡無發炎病變 有可能腸易激作怪 腹部脹痛持續?大便習慣改變,如經常便秘或肚瀉?照大腸鏡報告亦不見異常?莫非是「腸易激綜合症」?原來此病並不罕見,有可能因為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有關係。 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都市人可能都曾有過進食後胃脹、「個胃頂住」的經歷,以為是消化不良之過,但若上述情况持續出現,甚至一進食便嘔吐,有可能與胃輕癱(Gastroparesis)有關,哪些人較容易出現胃輕癱呢?照胃鏡檢查時跟消化不良患者會出現什麼不同情况? 腸胃炎肚屙肚痛致吉巴氏綜合徵?免疫系統攻擊周邊神經系統令肌肉無力麻痺 康復訓練知多啲 有腸胃炎、肚屙或傷風感冒等前期病史的人士注意!原來大多數吉巴氏綜合徵患者在發病前都會出現以上病史。究竟什麼是吉巴氏綜合徵(Guillain-Barré syndrome)?這種罕見而嚴重的急性神經系統疾病,會令患者出現四肢疼痛,甚至麻痹、肌肉漸漸無力等病徵…… 專家教路:哪些食物易「中毒」?對付食滯便秘、改善腸道有法 食白果會中毒?常見含天然毒素7種蔬果 食安中心教你點防食物中毒 食白果會中毒?發芽的馬鈴薯有毒?食未經煮熟的鮮金針、四季豆等都有引致嘔吐、噁心?常見含有天然毒素的7種蔬果你又知道多少呢?如何減低中毒風險呢? 【消化不良】 食滯便秘增磅點解決?營養師拆解消脂消腩補充劑迷思 教你3招「急救」 自助餐、任食放題、大魚大肉過後,便秘了、增磅了或消化不良,點解決?吃消脂消腩、排毒通便、減肥阻吸收等的補充劑有用嗎?有方法可以消滯通便?專家逐一拆解箇中迷思,還教你「食、飲、動」3招「急救」! 【益生菌】食益生菌有益腸胃健康?進食發酵食品3大注意事項 益生菌有助腸胃健康?真的嗎?多食發酵食品如泡菜、芝士、乳酪等對健康有幫助嗎?即看營養師逐一拆解,還要知道進食發酵食物的3大注意事項! Read more

【把脈】什麼是脈息比?1分鐘量度脈搏除以呼吸次數 比值(3或)6 病重快求醫

【明報專訊】什麼是脈息比?古時,除了望聞問切,我們的祖先還用什麼方法來判斷健康呢?答案是脈息比。脈息比簡單實用,今天教大家如何自測:自行量度每分鐘「脈搏」次數,再測每分鐘「呼吸」次數,將脈搏次數除以呼吸次數,得到一個脈息比值。脈息比就像身體的天氣預報,隨時變化,能及時反映出身體是否處於健康狀態。臨牀上每天為病人測脈息比,對治療有很好的指導作用,也可以據此作養生保健! 脈息比=每分鐘脈搏次數除以呼吸次數 比值<3或>6 病重快求醫 脈,就是脈搏;息,一呼一吸為一息。脈息比就是脈搏與呼吸之間的比值。《黃帝內經》提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意思是說,脈搏和呼吸有一定比例,當比值在4至5,就是「平人」,如果太低就是「少氣」,太高就是「脈躁」。所以大家可以自測脈息比,再根據相應分類作養生保健。 自行量度脈息比 透視身體狀况 首先,測量每分鐘「脈搏」次數,再測每分鐘「呼吸」次數,將脈搏次數除以呼吸次數,得到一個脈息比值: ‧脈息比值<4,就是「少氣」,說明身體比較虛寒,運動時耐力不足 ‧脈息比值在4至5,就是「平人」,處於暫時平和,或者是虛實夾雜 ‧脈息比值>5,就是「脈躁」,通常是實證熱證,表現燥熱,運動後容易出現胸悶、心慌 少氣或脈躁者,根據脈息比養生保健是最簡單實用的方法。但如果經過家居調理,脈息比都不能改善,便要及時找中醫調治。當脈息比值<3或>6,則表示病重,需要及時就醫檢查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相關文章:肩周炎致劇痛 原來「滑囊」作怪 拆解滑囊炎4個常見關節位置和治療 比值<4 「少氣」虛寒 如果發現自己「少氣」,可以這樣保健養生: 食療:紅棗6克 、生薑6克、紅糖6克、桂皮6克,煲水代茶飲;糖尿病患,紅糖改成北沙參6克 外治:艾灸、神燈、鹽袋熱敷湧泉穴,或艾葉煮水泡腳,選其中一種方法,20分鐘即可。也可以按揉足三里、氣海、太淵各200下;少喝冷水,少食辣椒,多曬太陽 比值4至5 「平人」暫平和 如果脈息比是「平人」,這是相對、暫時的狀態,可以自我家居調理: 1.食療:與「少氣」相同 2.外治:可按揉足三里、氣海、太淵各200下;推拿、針灸、刮痧、拔罐等都可以 比值>5 「脈躁」燥熱 如果脈息比是「脈躁」,保健方法是: 食療:紅棗6克 、生薑6克、菊花10克,煲水代茶飲;也可以煮食白蘿蔔湯 外治:背部刮痧、拔罐,還可用穴位指壓法,點壓二間穴及魚際穴各200下,大便秘結加支溝穴。建議多飲水、減少蛋奶肉、不要熬夜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疫苗通行證第三階段實施 關於兒童、成人、長者、康復者未或已接種疫苗的7個問題 注意康復紀錄二維碼有效期6個月 臨牀案例 脈息比6.85 右下腹痛 一名女士因肩周炎求診,脈息比在4至5之間。有天晚上10點多突然右下腹疼痛,轉側時加重,次晨仍然有疼痛,但沒有更痛。急來針灸,當時沒有嘔吐及寒熱,大便有解少許。檢查發現其脈息比升至6.85,考慮脈躁,脈息比異常地升高,讓我警惕可能有急性炎症,檢查腹部尚軟,右下腹闌尾點按壓有明顯壓痛,且觸及小指大的條索狀包塊,脈浮而數長,結合脈躁,考慮有單純性闌尾炎,尚可保守治療,予以大柴胡湯、大黃牡丹皮湯合金鈴子散等,配合針灸清解陽明燥熱。 治療2天後自覺疼痛消失,僅在右下腹深壓時有點疼痛,繼續治療1周後壓痛完全消失,脈息比降至4.22。 脈息比2.94 心悸氣短乏力 另一名女士,接種新冠疫苗2周後半夜心悸而醒,感覺心跳大力及快速,約半小時後慢慢減輕,伴氣短乏力,舌淡苔白厚膩,脈浮而雙尺脈緊,查脈息比2.94,明顯少氣,給予當歸小建中湯合五苓散加減,配合針灸益氣養血、寧心安神、散寒化濕。治療6日後心悸緩解,脈息比增加到3.56,說明隨着徵狀改善,脈息比也在改善中。 南京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李樹森在研究《黃帝內經》過程中,發掘並整理出脈息比,將於臨牀實踐,總結出治療和養生保健方法。這方法簡單實用,希望大家都學會這方法為自己健康保駕護航。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ad more

【免疫力】芫茜營養豐富 鞏固免疫力、維持心血管、保護大腦 營養師:勿高溫煮

芫茜氣味獨特,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它卻擁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多吃更有助鞏固免疫力,維持心血管、皮膚和腦部健康等。不過,要注意芫茜不可經過長時間烹煮,當中的營養價值有機會因為高溫而大幅流失;此外,其保質期相應較短,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鄭智俐提供小貼士,只需在儲存前簡單處理,即可大幅延長保質期至約3星期。 Read more

【新冠後遺症】新冠患者發病逾年仍有長新冠症狀?常見症狀:疲倦、肌肉痛、睡眠困難等 英研究:3類人士要注意

【明報專訊】一項最新對武漢新冠患者的追蹤研究發現,患者發病兩年後,逾半仍有後遺症。另外,英國學者上月在《刺血針呼吸醫學》期刊發表研究,指當地新冠患者出院後一年完全康復的比率小於1/3。其中女性、肥胖人士,以及住院期間需要呼吸器輔助的重症患者較難脫離「長新冠」(long-Covid,或稱新冠後遺症),前五大常見長期症狀包括:疲倦、肌肉疼痛、睡眠不佳、行動力變慢及呼吸急促。 Read more

【新冠後遺症】英數據:約65%新冠患者受長新冠影響 物理治療師:至少7天沒新冠病徵疲倦氣促 可實行3階段運動計劃

【明報專訊】根據英國最新數據顯示,約65%新冠患者都受「長新冠」影響;而根據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的研究,四成新冠康復者出現「疲勞綜合症」的症狀。本港有過百萬人在第五波疫情中染疫,感染者發病程度各有不同,不少患者在病毒檢測呈陰性後仍持續受一系列症狀困擾,擔心是新冠長期綜合後遺症(或稱「長新冠」)的影響。「長新冠」包括多種不同症狀,如疲倦、氣促等,康復者可循序漸進做運動,緩解不適。如何實行3個階段的運動鍛煉計劃?不過,不恰當的運動量或會令症狀惡化,什麼情况下要暫停運動?血氧水平?頭暈?心口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