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念珠菌跟念珠菌有什麼關係?感染途徑、治療和預防方法? 醫生拆解耳念珠菌常見5大問題

耳念珠菌(Candida-auris)跟念珠菌(Candida)有什麼關係呢?本港自2019年6月底出現首宗耳念珠菌個案後,相繼出現零星個案,至2020年7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管局九龍西醫院聯網出現耳念珠菌爆發,至今本港已共錄得至少160宗個案。雖然當中只有兩人受感染並出現病徵,其餘病人只是帶菌而沒有病徵,但耳念珠菌一旦入血會造成入侵性感染有機會致命!即看專科醫生拆解關於耳念珠菌的常見5大問題。 Read more

【念珠菌】 陰部痕癢難忍 求醫辨清念珠菌 5類情况女士容易受感染

女士陰部痕癢,小便灼痛,既難忍又折磨。問題很多時源於受念珠菌感染,屬婦女常見病症,原來有部分女士會在5類情况下較為容易受念珠菌感染。 一旦感染,需要用塞陰道藥物(塞藥)殺菌,不過,部分曾有患此病「經驗」的女士,可能會甫出現類似病徵,已旋即自行購買塞藥醫治。然而念珠菌種類不只一種,有強有弱,甚或是其他病徵相似的婦科疾病。若誤判或延誤醫治,有機會令病情惡化。還是及早求醫,對症下藥方為上策。 念珠菌常見於女性陰道 免疫力差細菌大量繁殖 養和醫院婦產科專科醫生尹曦樂醫生表示,念珠菌感染於婦女極常見,每10個婦女就有7至8個曾經患此症。這種真菌住在女性陰道,多數女士本身已有此菌,當人的免疫力正常時,益菌、壞菌數量平衡,人體便不會受感染而發病;但當人體免疫力轉差時,細菌便有機會大量繁殖,造成感染。典型病徵為陰部痕癢紅腫,並同時有一些如豆腐渣般的分泌,小便時亦可能會有痛楚。   糖尿病人、孕婦易感染 服用抗生素可誘發念珠菌 部分女士會不斷受念珠菌感染,主要是免疫力差人士,如糖尿病人或正服用藥物壓抑免疫力女性,會較容易感染念珠菌;另外懷孕期間、服避孕藥人士都有較大風險;還有是女士因患傷風感冒而需服用抗生素後,會出現下陰痕癢,反映念珠菌感染亦可由抗生素誘發。   有念珠菌相關病徵 不等於感染念珠菌 當患者一再出現念珠菌感染的相關病徵,很容易會掉以輕心,甚至直接到藥房購買塞藥自行醫治,但為什麼未必每次有效呢?尹醫生強調,出現跟念珠菌感染相關病徵,並不一定等同受念珠菌感染,或有機會由其他細菌引起,屆時塞藥便不會有效。因此病人求診時,醫生都會做檢查,抽取分泌物進行化驗,以確定感染是由哪種細菌引起,再對症下藥。 她又補充,即使是受念珠菌感染,亦可能是涉及不同種類,最常見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這種用普通念珠菌藥物就能對付,但如果是光滑念珠菌(Candida glabrata),其抗藥性較強,需用強效藥或其他種類藥物。   處方預防性塞藥 抗經常復發 一旦確診念珠菌感染,醫生一般會處方塞藥,有些高劑量(500mg)的,塞一粒就足以對付,至於低劑量(100-200mg)則需塞3至7日才能完成療程。如經常復發,就需要用口服藥,有2至3種可供使用,但需注意患者如在懷孕期間就不能用口服藥;對於經常復發患者,會考慮使用預防性塞藥,如有外陰痕癢,亦會處方藥膏外塗。 陰部痕癢或有臭味分泌物 即求醫檢查 尹醫生建議,即使無發現有異常分泌,女士一旦感到陰部痕癢,便應求醫檢查,同時留意外陰有否顏色改變,如變白、變紫或生出突起物,這可能是皮膚細胞病變;另外某些經性接觸傳染的感染亦可導致外陰痕癢,但分泌物會呈黃綠色及有臭味,或灰色帶腥味,同樣要從速求醫。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念珠菌】醫言有理: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明報專訊】50歲的陳先生不幸患上了淋巴癌,正在接受化療,令白血球數量短暫下降;口腔出現白點及潰瘍,並且吞嚥有困難。醫生診斷為「念珠菌」感染,處方口服「制黴菌素」(Nystatin)及「氟康唑」(Fluconazole)。 (圖:monkeybusinessimages@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念珠菌」(Candida)屬「真菌」一族,容易在人類「腸胃道」(Gastrointestinal tract)和「泌尿生殖道」(Genitourinary tract)內找到,乃正常的「共生有機體」(commensal organisms)。 病者免疫系統失調,體內「念珠菌」可引發疾病,一般是較溫和「局部黏膜感染」(Local mucous membrane infections);若免疫系統受到嚴重抑制,可引發「擴散性念珠菌感染」(Disseminated candida infections),甚至致命的「多系統器官衰竭」(Multi-system organ failure)。   感染可大可小 或會奪命 體內「念珠菌」出現變化,可引致相對溫和的「口咽炎」(Oropharyngeal Candidiasis)或「陰道炎」(Vaginal candidiasis),其他還有男士的「龜頭炎」(Balanitis)。器官移植病人接受抑制免疫系統藥物,愛滋病患者「細胞免疫缺陷」(Cellular immunity)受抑制,引發嚴重的念珠菌感染,令黏膜受損,甚至經血液擴散,引發「侵入性感染」(Invasive infections),例如「腎盂腎炎」(Pyelonephritis)、「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心包炎」(Pericarditis)、「腦膜炎」(Meningitis)、「眼內炎」(endophthalmitis)、「腹膜炎」(Peritonitis)、「膿胸」(Pyothorax)及「縱隔炎」(Mediastinitis)等併發症,亦感染某些「人造假體」(Prostheses),例如「人工心瓣」(Artificial heart valve)。 治療念珠菌感染,可使用「氟康唑」,其他同類的「唑」(Azole)類藥物還有「伊曲康唑」(Itraconazole)、「伏立康唑」(Voriconazole)及「泊沙康唑」(Posaconazole);亦可考慮用「芬淨」類(Fungin)藥物,包括「米卡芬淨」(Micafungin)、「卡泊芬淨」(Caspofungin)及「阿尼芬淨」(Anidulafungin)。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醫言有理: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醫言有理: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醫言有理:重編基因影響後代 醫言有理:檢查點抑制劑 抗癌新一頁 Read more

陰道炎、尿道炎、膀胱炎 女性3種常見炎症成因與徵狀 置之不理或引發不育、宮外孕等併發症?

女士們有沒有試過小便時有灼痛,又或陰部痕癢不適感覺,甚至出現異常分泌?這些徵狀是陰道炎、尿道炎抑或膀胱炎嗎?上述3種女性常見的炎症有何徵狀?成因跟性接觸、懷孕、更年期、個人衞生有沒有關係?有醫生指出,若屢次復發而未有適當治療,隨時可引發一連串的併發症,嚴重時甚至可致宮外孕、不育,甚至誘發致命的敗血症。 Read more

醫言有理:易倦無力?小心自體免疫溶血症

【明報專訊】50歲的陳太,近日感覺非常疲倦,走兩步路即氣促。驗血發現陳太有嚴重「貧血」(Anaemia),最後確診「自體免疫溶血症」(Autoimmune haemolytic anaemia),屬「免疫系統毛病」,血液內有針對紅血球的「自身抗體」(Auto-antibody),令紅血球溶解(Haemolysis),因而導致貧血。     成因不明 或疾病藥物引致 「自體免疫溶血症」大多成因不明,已知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自體免疫性疾病如「紅斑狼瘡綜合症」(Systemic lupus erythaematosus)、「淋巴細胞增生疾病」(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以及「藥物反應」,例如青黴素(Penicillins)。   如果體內抗體水平不高,患者可能只有輕微貧血,甚至沒有任何貧血現象。相反,大量抗體可引發嚴重貧血,病徵包括氣促、心跳及全身無力,病者面青唇白、眼白發黃,甚至脾臟脹大,屬高危情况。 驗血檢查顯示患者「血紅蛋白」(Haemoglobin)水平下降,即出現貧血現象。血液內的「網細胞」(Reticulocyte)乃較未成熟的紅血球,數量上升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正在增強,補充血液內紅血球不足的情况;溶血導致骨髓加快造血,令體積較大的「網細胞」數量增加,令血液「平均紅血球體積」同步上升。   「抗球蛋白測試」(Antiglobulin test)又稱「庫氏測試」(Coombs test),陽性反應有助確診「自體免疫溶血症」;血液內的「抗紅血球抗體」令碟形的紅血球細胞膜變形,形成「球狀細胞」(Spherocytes)。   溶血又令紅血球內的「血紅蛋白」從細胞泄出,與血液中的「血紅素結合蛋白」(Haptoglobin)結合,目的是保護腎臟不致受到破壞;「血紅素結合蛋白」水平下降至零,有助確斷「溶血症」。其他生理變化還包括「間接膽紅素」(Indirect bilirubin)及「乳酸脫氫酶」(Lactate dehydrogenase)水平上升。   治療「自體免疫溶血症」,首選「類固醇」(Steroids);如效果欠理想,可考慮使用「抗B淋巴細胞單克隆抗體」(Anti-B cell monoclonal antibody)、「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或進行「脾臟切除手術」。其他選擇還有「免疫抑制劑」(Immunosuppressants),如「硫唑嘌吟」(Azathioprine)、「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及「環孢素」(Cyclosporine)。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醫言有理系列文章: 澱粉樣變性 蛋白沉積主器官攞命 雷諾氏現象 手指變色白藍紅 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言有理:澱粉樣變性 蛋白沉積主器官攞命

【明報專訊】80歲的陳婆婆定期檢查身體,最近發現有「蛋白尿」(Proteinuria),腎臟及心臟功能亦逐漸轉差;「腎臟活組織檢查」(Renal biopsy)顯示「澱粉樣變性」(Amyloidosis),屬血液疾病一種。     「澱粉樣蛋白」(Amyloid proteins)乃「低分子量的血漿蛋白」(Low molecular weight plasma proteins),可在身體各器官組織細胞外沉積,形成幼小的「纖絲」(Fibrils),破壞細胞組織,影響器官正常功能,這稱為「澱粉樣變性」。 「澱粉樣變性」有多種,屬罕見疾病,其中以「原發性澱粉樣變性」(Primary amyloidosis)較多見,又稱AL amyloidosis,屬「克隆漿細胞增生病」(Clonal plasma cell proliferative disorder),病因包括「漿細胞骨髓瘤」(plasma cell myeloma)及「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 人體正常「B淋巴細胞」可轉化成「漿細胞」,分泌「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s),即對付細菌和病毒的抗體(Antibody),屬人體免疫系統的一個重要部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結構有「重鏈」(Heavy chain)和「輕鏈」(Light chain)兩部分,不同的基因組合可組成千千萬萬不同結構的抗體,對付不同目標,尤其細菌和病毒。   可致舌頭脹大 心腎衰竭 「澱粉樣蛋白」源自異常漿細胞所分泌的「單克隆輕鏈」(Monoclonal light chain),「單克隆」(Monoclonality)乃「漿細胞」來自單一「母細胞」,其「子細胞」分泌分子結構完全相同的「輕鏈」。「澱粉樣蛋白」沉澱病者體內重要器官,造成破壞,主要影響心臟、腎臟、腸道、皮膚、肝臟、舌頭及骨髓等重要器官。患者舌頭脹大,又稱「巨舌頭」(Macroglossia)。腎臟受損引發嚴重「蛋白尿」,可引致全身水腫,甚至腎功能衰竭。心臟受影響尤其危險,引致心臟功能衰竭,可迅速致命。「澱粉樣變性」常與「漿細胞骨髓癌」有關,治療方法亦大同小異,有效藥物包括「類固醇」(Steroid)、「硼替佐米」(Bortezomib)、「沙利度胺」(Thalidomide)、「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及「馬法蘭」(Melphalan)等藥物;較年輕病者可考慮接受「自體周邊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可更有效控制病情。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醫言有理系列文章: 雷諾氏現象 手指變色白藍紅 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醫言有理:重編基因影響後代 其他醫言有理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言有理:雷諾氏現象 手指變色白藍紅

【明報專訊】不少疾病的病徵與低溫有關,其中包括某些免疫系統毛病。早前天氣較冷,50歲的李太發現自己雙手接觸冷水,即令手指顏色轉白,然後變藍,再轉紅。醫生懷疑李太患有「雷諾氏現象」(Raynaud phenomenon),手指或腳趾的「細動脈血管」(Arterioles)遇冷即出現異常收縮反應(Vasoconstriction);皮膚出現白、藍、紅3個階段的變色現象,手指或腳趾末端尤其容易受影響。皮膚首先變得「蒼白」(Pale),並與正常皮膚出現明顯分界。第2階段皮膚組織因缺氧而變成紫藍色,一般持續15至20分鐘。血管在最後的第3階段放鬆(Vasodilation),皮膚顏色轉紅。   梁憲孫醫生   「雷諾氏現象」通常從單隻手指開始,然後擴展至雙手雙腳的其他手指腳趾,尤其中指及無名指;大拇指通常不受影響,「繼發性雷諾氏現象」(Secondary Raynaud phenomenon)除外。 「原發性雷諾氏現象」(Primary Raynaud phenomenon)一般沒有任何誘因,而「繼發性」(Secondary)的病因則包括「系統性紅斑狼瘡綜合症」(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全身硬化症」又稱「硬皮症」(Systemic sclerosis or scleroderma)、「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ixed conmective tissue disease)、「薛格連氏綜合症候」(Sjogren’s syndrome)、「皮肌炎」(Dermatomyositis)等多種「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其他病因還有「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aemia)、「冷凝集素疾病」(Cold agglutinin disease)、「副蛋白血症」(Paraproteinaemia),「低溫纖維蛋白原血症」(Cryofibrinogenaemia);又包括「過量使用振動工具(Excessive use of vibration tool)及「腕管綜合症」(Carpal tunnel syndrome)等,亦要小心排除「甲狀腺功能減退症」(Hypothyroidism)。 患者必須保持全身溫暖,切勿吸煙,避免心理壓力影響情緒;有效的治療藥物包括「鈣通道阻滯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如「硝苯地平」(Nifedipine)或「氨氯吡啶」(Amlodipine)。   冷凍球蛋白血症 37℃以下發病 「冷凍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aemia)乃人體血清有異常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在37℃以下的低溫情况下,「冷凍球蛋白」(Cryoglobulin)可引致「血管發炎」(Vasculitis),並誘發各種不同的併發症。「冷凍球蛋白血症」患者多有免疫系統毛病,例如「B淋巴細胞」(B lymphocytes)分泌「單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又稱「副蛋白血症」(Paraproteinaemia),其中包括「漿細胞骨髓癌」(Plasma cell myeloma)、「巨球蛋白血症」(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系統性紅斑狼瘡綜合症」(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及「薛格連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部分個案與病毒感染有關,例如「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及「愛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相關文章: 醫言有理: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醫言有理: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醫言有理: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長期眼乾口乾 慎防乾燥綜合症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醫言有理: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明報專訊】40歲的陳小姐任職空中服務員,近月出現「貧血」(Anaemia)病徵,包括喘氣和心跳急促,驗血發現「血紅蛋白」(Haemoglobin)水平下降,即患有貧血症,進一步檢查確診「冷凝集素病」 (Cold agglutinin disease),這病症屬「自體免疫溶血症」(Autoimmune hemolytic anemia)中較罕見的一種,「自體抗體」(Auto-antibodies)攻擊患者體內「紅血球」。在低溫狀態下,抗體特別活躍,令紅血球「結集」,並誘發「溶血現象」(Haemolysis),引致貧血。如天氣冷,陳小姐的貧血現象會較嚴重。她在飛機工作,機艙溫度偏低,有可能令病情惡化。 「冷凝集素病」大多誘因不明。「支原體感染」(Mycoplasma infection)導致肺炎,可同時引發「冷凝集素病」;某些「低毒性淋巴癌」(Low grade lymphoma)分泌「副蛋白」(Paraprotein),亦可引發此病症。   可致貧血——冷凝集素病患者在低溫狀態下,抗體特別活躍,令紅血球結集,誘發溶血現象,導致貧血。(maroke@iStockphoto,設計圖片)   貧血 易倦 氣促「手指腳趾發紫」 「冷凝集素病」病徵包括貧血、易倦、氣促及「手指腳趾發紫」(Acrocyanosis),甚至遇冷出現「雷諾現象」(Raynaud phenomenon),即手指變白,然後轉藍,最後變紅。病情嚴重,或出現「血管內溶血」(Intravascular haemolysis),即「血紅蛋白」從「紅血球」泄出,經腎臟排出尿液,形成「血紅蛋白尿」(Haemoglobinuria),令小便呈深紅色,甚至黑色。患者病徵在寒冷天氣尤其嚴重,遇上發燒、創傷或手術後,亦有令溶血情况加劇的風險。 驗血驗骨髓有助診斷「冷凝集素病」,血紅蛋白濃度下降,「網狀紅細胞」(Reticulocyte)數量上升,顯示骨髓增加製造紅血球,補充溶血引致的損失。血液發現高濃度「冷凝集素抗體」(Cold agglutinin antibody),可確診。 若病情溫和,患者或不需要任何特效藥物治療,但要注意寒冷天氣,小心保暖。慢性溶血症消耗大量「葉酸」(Folic acid),須服用補充劑。如需要接受輸血,應該先把血液加暖至體溫,即攝氏37度。若病情嚴重,可考慮施行「利妥昔單抗」(Rituximab)治療,因類固醇治療的效果一般欠理想。   注意天氣 病情溫和或毋須服藥 如「冷凝集素病」的病因是「支原體感染」,應用合適的抗生素治療,例如「大環內酯類」抗生素 (Macrolides),包括「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克拉黴素」(Clarithromycin) 或「紅黴素」(Erythromycin);「多西環素」(Doxycycline)乃另一選擇,還可考慮用「氟喹諾酮」類抗生素 (Fluoroquinolones),後者包括「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及「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治癒肺炎之後,「冷凝集素病」一般數月後自然痊癒。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醫言有理: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醫言有理: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醫言有理:重編基因影響後代 醫言有理:檢查點抑制劑 抗癌新一頁       Read more

醫言有理:中性細胞數量減 細菌感染風險增

【明報專訊】30歲的陳先生不幸患上了淋巴癌,正接受化療加標靶藥物治療。化療後兩個星期,突然發燒超過攝氏39℃。此情况屬「急症」,病情可迅速急轉直下。陳先生火速趕往醫院急症室求診,馬上入院接受「抗生素靜脈注射」(Intravenous antibiotic injections)。醫生同時處方「升白針」(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G-CSF),可令「中性細胞」數目加速回升。 注意清潔——正在接受化療的病人,小心細菌感染,建議常洗手,或用酒精擦手,並用潤膚液防止皮膚乾燥破裂。(filipfoto@iStockphoto) 骨髓造血,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白血球亦有多種,包括「中性細胞」(Neutrophils)、「淋巴細胞」(Lymphocytes)、「單核細胞」(Monocytes)、「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s)及「嗜鹼性粒細胞」(Basophils)。「中性細胞」專對付「細菌感染」,其數量減少,可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症(Neutropenia),即時增加細菌感染風險。   化療藥令中性細胞數量下降 不少癌症患者需要接受「化療」,尤其血癌病人;化療藥物殺死癌細胞,同時短暫抑制骨髓細胞造血,令「中性細胞」數量下降,病者容易受細菌感染,尤其「革蘭氏陰性菌」(Gram negative bacteria)。「中性細胞」數目長期處於極低位,更增加「真菌感染」(Fungal infection)風險。 除了發燒,中性粒細胞減少症患者或有其他病徵,包括「寒顫」(Chills and rigors)、「喉嚨痛」、「口腔潰瘍」、「咳嗽」、「氣促」、「腹瀉」、「肛門疼痛」、「小便灼痛」及「皮疹」等,顯示身體受感染部位。   化療病人需格外注重衛生 若癌症患者正接受化療,應小心保護自己,免受細菌感染。建議常洗手,或用酒精擦手;避免到人多地方或接觸生病親友,尤其小童,更千萬不可處理狗貓或其他寵物的排泄物。每天用軟牙刷刷牙,並同時使用漱口水預防口腔潰瘍。不要與他人共享食物、杯子、器具或其他個人物品。每天洗澡,並用潤膚乳液防止皮膚乾燥破裂。避免生冷及有骨食物,一切飲食必須加熱或煮熟,水果定要去皮。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文章: 醫言有理:冷凝集素病 低溫易病發 醫言有理:接受化療 易患念珠菌感染 醫言有理:重編基因影響後代 醫言有理:檢查點抑制劑 抗癌新一頁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