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病降低幸福感 注意心理健康保持積極心態(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幸福感是人類一直追求的目標之一,但是這個概念往往非常模糊。幸福感是一種主觀體驗,不同人對幸福感受和追求也不同。有些人認為幸福是擁有豐富物質財富、成功事業和名聲,另一些人則更注重人際關係、健康和精神層面的平衡。因此,追求幸福感不是一個標準化過程,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方式。(編者按:幸福感包含了哪些元素呢?長期面對壓力,會導致心理健康出現什麼問題?身體持續出現失眠、難集中等徵狀,要怎樣做呢?) 情緒病影響心理健康降幸福感 宜保持積極心態 幸福感亦包含多方面元素,包括情感、社會、心理和生理等多個層面。在情感層面,人們需要體驗愉悅、滿足和充實感;在社會層面,建立人際關係和積極參與社區活動也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在心理層面,積極的心態、自我價值和心理健康都是影響幸福感的關鍵;在生理層面,健康生活方式和營養均衡飲食也能夠提高幸福感。 在眾多元素裏,心理健康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健康指的是個人情感、認知和行為上的健康狀態,是人們能夠適應生活、工作和社交環境的重要前提。心理健康狀態良好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受到積極情感,如喜悅、愉悅、滿足和欣喜等,因此容易感到幸福。心理健康的人亦往往更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才能,建立自我認同的感覺,從而提高他們的自信和幸福感。在社交關係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容易建立良好社交關係,與他人建立積極的互動,得到支持和關懷,進而提高了他們的幸福感。在面對逆境時,心理健康的人更能平靜面對,甚至在當中找到成就感和滿足感,在過程中更能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在逆境裏也能保持着幸福感。 相關閲讀:【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長期面對壓力 情緒病讓幸福溜走 如果生活長期面對壓力,導致心理健康出問題,如患上抑鬱症、焦慮症等,患者會感到無助、沮喪、悲傷和失去快樂的感覺。這些負面情感狀態會降低患者的幸福感,使他們感到不快樂。情緒病亦會使患者感到孤獨和欠缺自信,導致他們避開社交活動。這樣的行為會削弱社交網絡,讓他們感到孤單和不滿足。情緒病亦會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影響睡眠質素、食慾、集中力和使患者感到疲倦等。這些狀况會影響生活質素,繼而失去幸福感。情緒病患者會產生負面思想,例如自我懷疑、自我責備和憂慮。這些思想會讓他們感到沮喪、無助和焦慮,降低幸福感。 相關閲讀:了解失眠7大成因 注意睡眠衛生Do’s and Don’ts 解決輾轉難眠之苦 思想持續負面、失眠、難集中等徵狀 及早尋求協助 總而言之,幸福感是一個抽象概念,每人定義不同。當中,心理健康影響我們對事情的感覺,繼而影響我們能否感到幸福。雖然感受不到幸福不一定是情緒病,但這兩種情况亦很可能同時發生。如果發現自己的思想維持在負面狀態,甚至出現身體徵狀,如失眠、難以集中、疲倦等,便值得留意一下自己心理健康方面是否需要尋求協助。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情緒病】血清素低一定會患抑鬱症?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大家可能聽過,情緒病跟腦內傳遞物質有關。其中一種廣為人知的傳遞物質是血清素,還有其他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病人會問,我是否因為缺乏了血清素而抑鬱?其實這是一個複雜問題。 血清素水平低不等同患上抑鬱症 情緒病是壓力反應 首先,在日常臨牀應用上,我們不能透過量度血液裏面的血清素水平,來診斷病人是否因為血清素過低而患上情緒病,因為血液裏的血清素水平不能反映腦內水平;即使我們量度腦部液體的血清素含量,亦不能反映在神經末梢的血清素活動水平。因此,除了研究層面外,在診斷和治療情緒病過程中,我們不會量度血清素水平。 現今醫學界對血清素這傳遞物質和情緒病的關係還未完全了解。過去數十年,醫學界一直認為腦內血清素活動水平跟抑鬱症等情緒病有關,繼而研發出血清素類藥物以治療抑鬱症。這些藥物都經過臨牀實證有效,我們相信這些藥物是透過調節腦內血清素以達到療效。但血清素跟情緒病關係我們還未完全明白,背後會否有其他原理使情緒病好轉,我們還未完全了解。 對我們更重要的,是要明白情緒病是一個壓力反應。不能用一個好像「缺乏維他命」的概念,去理解缺乏血清素便會導致情緒病。當中,這些傳遞物質的混亂可能只是壓力反應其中一個表現。當藥物幫助調節了傳遞物質,紓緩情緒病徵狀,但如果沒有找到背後壓力來源,情緒病便可能再出現。 相關閲讀: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先服藥處理情緒徵狀 再找壓力成因 值得一提的是,當情緒很差的時候,我們沒有能力處理壓力。因為處理壓力需要心力,過程並不容易。所以當情緒使我們感到辛苦的時候,先用藥物把情緒徵狀處理好,然後再探討背後壓力成因,便會事半功倍。 要記住,壓力來源不止是說外間的壓力,思想和價值觀亦影響着我們感受到的壓力。最出名例子是半杯水:看到半杯水,有人感到放心,可以慢慢喝;有人卻感到擔心,怕喝完了這半杯後便會渴死。為什麼有些人比較悲觀,有些人卻樂觀一點?這跟我們成長和過去有關。我們過往的經歷都會影響着我們的價值觀,繼而微妙地影響着我們對人的反應和對事情的選擇,這些正正是壓力來源的重要因素。 相關閲讀: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藥物可平衡腦內傳遞物質 助回復狀態 簡單而言,情緒病不止是生物層面傳遞物質的混亂,它其實是一個壓力反應。當壓力太大或持續,身體承受不了便會出現情緒病徵狀。藥物可以透過平衡腦內傳遞物質改善徵狀,使我們回復狀態,但探討壓力成因也是重要的。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明報專訊】每7個香港人,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大量研究證明,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才更理想;而家人、伴侶或朋友,亦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編者按: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作為身邊人,可以做些什麼?如何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呢?復元之路難行嗎?自身又有什麼要注意呢?) 相關文章:【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7港人中1人出現不同程度精神健康問題 情緒問題普遍 情緒問題非常普遍。早前一項針對香港人的研究發現,疫情期間,19%受訪者出現抑鬱徵狀,14%有焦慮徵狀。根據2015年香港精神健康調查,每7個香港人中就有1個出現不同程度的精神健康問題。因此,我們身邊都可能有一些親人和朋友出現情緒困擾。 身心感安全環境 有助復元 精神病是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所造成的狀况。生理包括遺傳因素、身體炎症等;心理方面包括認知過程、情緒調節能力、自尊心、性格特徵等;社會因素則包括成長背景、人際關係、家庭環境、鄰舍關係等。由此可見,復元也需要多方面支援和關懷。患者可以選擇適時接受醫生、社工或心理學家等專業人士支援。大量研究證明藥物或心理治療會有幫助。除了專業治療,遠離持續而超出個人承受能力的壓力環境,讓患者在身心感到安全的環境下生活,復元會更理想。作為家人、伴侶或朋友,在情緒困擾人士的生活中,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愛與關懷對於精神困擾的康復歷程固然必不可少,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應對策略和照顧技巧,陪伴者可以學習和掌握。作為情緒病患者的身邊人,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我們自身有什麼需要注意呢? 首先,自身安全和自我照顧(self-care)是首要考慮。雖然絕大部分情緒病患者不會傷害人(傷害自己比傷害他人的比率往往更高),但作為緊密接觸者,我們也要瞻前顧後,審慎評估風險,考慮彼此的安全。例如,丈夫有情緒病,脾氣不好,常常罵人,妻子便要考慮年幼子女會否受到影響;以及如何在照顧丈夫感受的同時,盡量減少子女所受到的影響。至於安全問題,如確實存在潛在風險,甚至可能發生不可挽回的憾事,一定要及早求助,諮詢專業人士。 理解情緒背後需要 作為身邊人,自己的情緒照顧尤其重要。如自己的情緒也不穩定,就不能包容和接納對方的情緒起伏,甚至家庭戰爭一觸即發,這樣對誰都沒益處。我們會建議學習「正念」,念念分明照顧自己的情緒,也念念分明如實觀照對方的情緒。一行禪師的《你可以不生氣》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書,讓我們怎樣照顧自己和對方的情緒。 身邊的情緒病患者,可能會有難以理解的暴怒,或出現不合常理的抑鬱、焦慮或驚慌等。這樣的情緒風波固然可怕,但背後根源可能是痛苦、誤解,或是未得到照顧的需要。作為身邊人,首先要記住,情緒和行為背後往往都有原因和意義,如此我們才能深入理解對方情緒背後的需要,而不對其生起嗔恨或厭惡的反應。 如我們有心力和能力,可以嘗試理解這些需要,這樣就更有可能幫到患者;如果不能,至少可以先照顧好自己情緒,建立清晰人際關係界線,平靜地處理難題,這一切也將作為身教,成為對方學習榜樣。事實上,很多情緒病患者童年都在痛苦中長大,缺乏父母愛護和身教,所以不懂照顧情緒,亦不太知道怎樣化解人際衝突,所以身邊人的榜樣尤其重要。 另一點,是決心。當發現自己的伴侶有情緒病,因不知如何應對而糾結和困擾,無論考慮離去或想留下來幫忙,都是人之常情。如你沒信心或能力去處理(例如你也在創傷中長大,或缺乏情緒調節能力),或有其他顧慮,決定離開也是無可厚非。不過,如選擇留下,這將對伴侶的康復有莫大幫助;但要有心理準備,這段路不太容易走。耐心陪伴與溫暖愛意,絕對能讓在心靈傷痛或精神困擾中的伴侶,感受到自己並不孤單乃至看到希望。親友陪伴的療癒效果,甚至超出單一專業人士介入。因為不管是精神科醫生、社工、輔導員,治療介入時間都有限;但作為伴侶,與患者朝夕相處,共同經歷生活中很多細小片刻,一起分享內心喜悅和悲傷。有很多機會伸出援手,讓患者知道,有人支持自己,有情緒時可以安全地說出來,原來別人可以這樣平靜地解決問題。 個案:童年陰影+工作壓力 不受控暴怒 靜宜與阿明在學校認識,拍拖已1年。阿明剛畢業時遲遲未找到工作,常常面對家人冷言冷語。靜宜知道阿明本身有些情緒困擾,偶爾會失眠,很容易怪責自己,有時候會借酒澆愁乃至一醉不醒,此外他一直害怕跟家人聚餐。 不久,阿明情况愈來愈嚴重,脾氣有時變得暴躁。雖然他事後會道歉,但阿明有時太生氣甚至會遷怒靜宜,並叫她不要再理會他。阿明也會夢到母親的責罵,甚至會半夜驚醒。靜宜很擔心,想陪阿明去看醫生或找心理輔導,不過阿明不太願意,遲遲未答允。 後來,阿明終於找到工作,但工作壓力令他苦不堪言,上司常常喝罵他,讓他猶如重新回到常常被母親辱罵的小時候。漸漸地,他的情緒每况愈下,嚴重時甚至企圖傷害自己。對此,靜宜既心痛又無奈,不知道怎樣做才能幫助男朋友走出情緒低谷。 童年痛苦未得到照顧 其實,靜宜需要先考慮自身狀况,好好照顧自己情緒和感受。另一方面,如果靜宜願意,可以慢慢嘗試了解阿明的情緒背後,反映着什麼需要。例如,阿明之所以常常發噩夢見到母親責備自己,可能是因為童年被責罵的痛苦情緒未得到照顧和處理;阿明有時會突然發脾氣而不受控,可能是因為某些觸發事物(triggers),令他無意識地勾起以前不太愉快情緒和身心反應,而做出反射的防衛機制。當然,作為陪伴者,我們要保持虛心,不是要盲目揣測每個行為的原因,而是陪伴對方慢慢認識自己的狀况,踏上改善和成長之路。 相關文章: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重建安全環境減傷害 靜宜可以鼓勵阿明尋求專業意見,或靜宜自己感到有壓力或不知如何是好,亦可諮詢社工。多一個資源,多一份支持,對靜宜和阿明都有好處。最後,靜宜可以跟阿明好好溝通,一起想辦法遠離不必要的壓力,例如,若母親繼續惡言相向,嚴重影響阿明身心健康,就保持適當距離,可能有助阿明的復元,重建安全環境,減少進一步傷害是心理復元的第一步。 的確,復元之路不容易走,不過靜宜如果願意,絕對可以扮演一個重要的陪伴者角色。這樣的支持和陪伴,不僅對阿明的復元之路有莫大幫助,在困境中的互相支持和不離不棄,相信亦會讓彼此的情意更見堅固,如寒梅經冬不敗,似鑽石歷久彌新。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馮康泓(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工作系博士後研究員)、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明報專訊】當我們遇上問題,第一個自然反應便是嘗試把問題解決。這看來理所當然,當問題解決了,我們的壓力自然會減少。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會患上焦慮症和抑鬱症等情緒病呢?也是因為太想解決問題。 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解決問題過程易產生壓力、情緒問題 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問題都有解決方案,而且亦要視乎我們有多少資源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有些問題雖然勉強能用很多時間和資源來解決,但過程中會產生壓力。若這種壓力狀態一直持續,便容易產生情緒問題。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核心在別人身上的「問題」 在無限可能徘徊變焦慮  有些問題好像跟自己有關,但我們可以做到的卻很少。「兒子什麼時候才要結婚」、「伴侶為什麼拋棄了我」,這些問題核心在別人身上,我們是被動,實際上可以做的亦很少。而當我們不停想「解決問題」的時候,只是在無限的可能裏重複徘徊,這就變成了焦慮。 沒答案「問題」 不宜無止境思考 有些問題,可以從哲學角度討論和思考,例如「人生的意義」、「快樂是什麼」,但這些問題沒有絕對答案,不適宜無止境地思考。我們可以給自己一個時間,例如每次10分鐘去想這些問題,時間到了便要停止。當發現自己在不停想某個問題時,代表這些問題單憑自己未必可以解答,如果想認真探討,也許可考慮先找找參考資料再繼續研究。 接納現狀 通往心靈平靜道路 現實往往不盡如人意。什麼時候才決定接受現狀,每個人的選擇不同,沒有對和錯。有人會認為接納現狀是軟弱、放棄的表現,但背後卻是無比勇氣,是通往心靈平靜的道路。 這個過程並不簡單,當中帶着強烈情緒,可能是憤怒、悲傷、自責等。當情緒太強烈的時候,我們更難向前進。情緒使我們不能安靜下來、使痛苦思想不斷重複。當這些情緒持續太久或太強烈,身體便可能承受不了,繼而形成情緒病。 情緒病會令人「鑽牛角尖」 致失眠疲倦孤僻 情緒病會使我們更固執,所謂「鑽牛角尖」,身體亦可能出現各種不適,包括失眠和疲倦,個性變得孤僻和暴躁,繼而影響人際關係。在這個狀態下,我們會被困在過去,更難向前行。 很多病人在這個時候發覺身體出現問題而求醫。情緒病得到治療後,除了身體問題得到改善外,可能你會發現,過去使你悲傷或憤怒的事情,都已經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相關文章:【失眠原因】1/4青年受失眠困擾 睡眠、壓力與精神健康有關 如何解「睏」? 難關總會過去 照顧自己情緒 難關總有一天會過去。下一次當你在努力解決問題的時候,不妨提醒自己要照顧一下情緒。可能你會發現,問題雖然依舊存在,但並沒有那麼可怕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明報專訊】部分抑鬱症患者,在旁人眼中,生活作息看似正常,工作表現也沒有異樣,但其實每天都活在陰霾中,整個人備受負面情緒籠罩,有人稱之為「高功能抑鬱症」。 而這名詞背後,反映了人的韌力與潛能,的確可以很強。可能受到DSM-5《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第五版定義所影響,一般人對抑鬱症患者印象,都是學習、工作以至社交功能受損,甚至認定他們的抗壓與抗逆能力比較弱,導致出現負面情緒。不過,作為抑鬱症過來人,再加上自己跟進精神及情緒個案逾10年經驗,我見證到很多受抑鬱困擾的朋友皆非弱者,相反,他們都是具有高度責任感,傾向將不同重擔孭上身,事事力求完美…… 相關文章:【點解會笑】笑能抗抑鬱?笑會出縐紋?擳自己唔會笑?假笑苦笑可減壓?教你笑多啲 高功能抑鬱症患者工作生活無異樣 暗裏負面情緒籠罩 有資深社工教授說過,抑鬱症患者,出問題時往往會先責怪自己,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也常常擔心自己未能惠及他人;所以,他們都不是自私自利及不懂自省的人。 相比其他人,抑鬱症患者在履行工作或照顧家庭等責任時,要耗費額外精力與負面情緒抗衡,很多時在完成工作後,都已感到筋竭力疲。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人當中,部分未有展現明顯病徵,在旁人眼中,他們的生活作息看似正常,工作表現也沒有異樣,但其實每天都活在陰霾中,整個人備受負面情緒籠罩。 過來人:最低潮從不請病假 放工後情緒決堤 記得約8、9年前,當時我仍是一名前線社工,曾經有一段很長時間,因為家庭與人際關係的問題,情緒變得非常差,常常悲從中來,每日以淚洗臉,胃口及睡眠都較以往差,放假時也不太願意外出見朋友,在最低潮的時候,更加會質疑生存的價值與意義。 那時候看精神科醫生,有按照指示服藥;同一段時間,自己每日如常面見個案,聽他們訴說過去的痛苦與創傷經歷,協助處理各式各樣的問題。記憶中,即使在最低潮時,也沒有請過一天病假。在同事與案主眼中,我仍然是那個積極、勤快與盡責的社工。只是每當下班後,夜闌人靜,負面情緒便有如江河決堤般全部湧出來,整個人就像虛脫了似的。 在多年的個案工作中,我也遇上不少類似情况。當中有一名中年男士,歷時數年也未能放低至親離世的傷痛,他覺得自己之前低估了至親病患的嚴重度,未有積極關顧。他每天停不了悔疚及自責, 把自己壓得透不過氣來;嚴重的時候,更不時會聽到一把聲音,矛頭都是指向他,批評他做人非常失敗,不配生存下去。 竭力與幻覺並存 工作中尋意義 然而,縱使活在痛苦的深淵中,他未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他身為家中的經濟支柱,所謂「仔細老婆嫩」,一家上下包括兩老的生活,都靠他一人工作維持照顧。即使在情緒最差的時候,他仍然能夠維持工作,也會駕車接載兩老到公立醫院覆診;平日亦不時返回舊居,為雙親的生活打點。只是放假的時候,他會將自己關在房內,不願對外溝通,對着妻子及一對年幼子女,也是不理不睬。 像我與中年男子的案例,有人稱之為「高功能抑鬱症」,而這名詞背後,多少反應了人的韌力與潛能,的確可以很強,在別無選擇,例如要照顧家庭的時候,會竭力與抑鬱及幻覺並存。而正如前述,抑鬱症患者通常有很強的責任感,這個特質亦驅使他們在逆境中奮力掙扎。 就我自己的情况,事後回想,大概是從個案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存在感,令自己可以如常上班,而這亦可能是一種自然發展出來,應對負面情緒的有效策略。事實上,往後的日子,「抑鬱」這老朋友仍不時到訪;至今天,自己由前線轉向教學工作,於我而言,工作背後那份意義,仍然是最有效的抗抑鬱藥。 當然,「高功能抑鬱症」由於表徵不明顯,身邊人未必容易察覺得到,當事人常常獨力苦苦掙扎,未必能得到適時的支援。而長時間以責任感壓迫自己,確實可能會有倒下一天。 希望大家多點留意、關心身邊的人。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丁惟彬(香港中文大學社工系講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笑多一點快樂多一點】世界微笑日 關注精神健康 專家教你應對壓力、吃出好心情 慎防情緒爆煲

笑,不單只提神醒腦,還可以促進健康兼討人歡喜,實在好處多多!美國藝術家Harvey Ball(哈維.鮑爾)是著名「黃色哈哈笑臉」的創作者,他亦推動將每年10月第一個星期五定為「世界微笑日」(World Smile Day),宣揚微笑友善的信息。五波疫情下來,健康、經濟、生活、社會氣氛等依然影響着每一個人,當壓力「爆煲」、情緒困擾,情况嚴重的話更有機會演變成抑鬱症、焦慮症等,實不容忽視。10月7日是「世界微笑日」,專科醫生、心理學家及營養師等專家教大家辨識情緒困擾徵狀,學習如何為負面情緒「降溫」及提升抗逆力,以至從日常飲食、生活小習慣等方面入手,吃出、活出快樂! 看起來快樂,卻是情緒病患者?注意精神疾病警號! 【點解會笑】笑能抗抑鬱?笑會出縐紋?擳自己唔會笑?假笑苦笑可減壓?教你笑多啲 點解會笑?笑的產生機制,原來醫學界尚未完全掌握。神經外科專科醫生表示,笑不似五感或動作,可以清楚找出由大腦哪一個部分控制;笑沒有明顯機制,即使用功能磁力共振掃描(functional MRI)去監測,也無法精確找出控制笑的部位。現時醫學界對笑的了解,主要與腦部兩個區域——邊緣系統及運動皮質有關,他們分別代表着什麼?笑真的能止痛抗抑鬱嗎? 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與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不同,適應障礙症患者多有明顯的壓力來源,而且壓力是突如其來及無法適應的;患者會變得情緒化,包括容易不開心、激動、脾氣暴躁、有危機感等,當壓力得到紓解後,一般約6個月就能平復。若一直沒有妥善處理、嚴重的話有機會演變成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恐慌症。即睇臨床上兩大指標,判斷適應障礙症的嚴重程度。 突變暴躁抑鬱 鬧分手? 伴侶放負 聆聽陪伴拆彈 生活上難免遇上不如意的事情,偶然有不開心、負面情緒,實屬正常。假如身邊伴侶是一個負能量炸彈,天天放負,作為最親密的另一半,如何一起走出低潮?精神科專科醫生提醒大家,若情緒持續兩星期或以上,且對以下幾方面造成影響,或是精神疾病的警號! 處於「爆煲」邊緣 情緒降溫有方法? 【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疫情除了影響全球人類的健康,打擊社會及經濟等活動外,對不少人的精神健康也帶來負面影響。有專科醫生指,新冠肺炎疫情跟面對離婚、喪親等重大生命事件(Major life event)所產生的壓力相若,隨時有機會誘發抑鬱症,醫生建議了5個簡單應對方法,助你面對壓力和「疫」境。 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面對同一「疫」境,不同人的反應為什麼會有如此大分別?臨牀心理學家為大家查找「元兇」,再適時善用4個提升抗逆力的方法,助大家梳理個人情緒和壓力,突破逆境! 情緒降溫:3招分散注意力 重拾心理資源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臨牀心理學家提醒大家,分散注意力不等如逃避現實,而是重拾心理資源(Mental Resources)。減壓有助保存和恢復心理資源,不被過度耗盡,從而「有心力」去面對生活。當情緒、壓力爆表時,想即時分散注意力,為情緒降溫,可嘗試以下幾招…… 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根據醫學界定義,如果一個人有超過3個月、一星期內至少有3晚失眠,便可界定為長期失眠,長期睡眠不足,會令精神及身體健康大受影響。要解決睡眠問題,最好不需要倚靠藥物,從日常生活及睡眠習慣入手,醫生列出5大貼士,助大家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大笑瑜伽:一想發脾氣 吸口氣「笑咗先」 正能量是可以累積的!大笑瑜伽你試過未?日常生活中不妨多發出笑聲,與人閒聊時,多發出笑聲也令身邊氣氛更愉快。就算是自己一個人,也可以笑出聲,如簡單地在打哈欠時,可以一聲哈哈作完結。不習慣自己一個人笑?可一大班人相約在戶外地方如公園等地,齊齊大笑,讓笑聲互相感染…… 食物能解憂?「Happy Food」吃出好心情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原來大腦需要這些有助紓緩情緒(上) 我們的情緒由大腦控制,所以大腦所吸收的營養,與心情有莫大關係。營養師表示,大腦和身體其他器官一樣,需要有足夠營養才能正常運行,基本是要有穩定的葡萄糖供應,而最好的葡萄糖來源是碳水化合物,更要少吃多餐…… 營養師教你「疫」境中吃出快樂 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下) 每當感到苦悶時,吃甜品或零食可能是不少人的「解藥」,不過一不小心或會吃過量。營養師指,甜品含有碳水化合物,進食後可令心情好點,但提醒大家要適可而止,因為身體消化食物時會令血糖急升,胰臟需要大量製造胰島素來處理糖分,之後血糖下降,情緒亦會隨着大吃大喝而波動。立即了解7種提升情緒的營養素,飲食選擇得宜,便能吃得快樂又健康。 【有片】點揀健康朱古力、糖果? 甜蜜蜜的朱古力、糖果是不少人的「快樂食物」!不過,在選擇這些甜食時,如何食得更健康呢?營養師教路,關鍵是懂得拆解食物包裝上的營養標籤和進食分量要得宜,知多一點,朱古力和糖果都有很多好選擇! Read more

【新冠康復者】感染新冠長者後遺症 長新冠令性情行為有變?心理負面情緒問題怎辦?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全球爆發,香港也不能倖免。頭四波疫情因嚴格把關,確保了香港安老院舍長者平安和健康;然而,今年2月第五波疫情來襲,安老院舍終全面失守,超過九成院舍爆疫,眾多院友受感染,死亡個案中約55%為安老院長者或殘疾院舍院友。險些走進鬼門關的新冠康復長者,雖然病毒檢測已呈陰性,卻有不輕的後遺症,除身體不適,還有嚴重心理問題。人是留下來,卻是眾多需要的起點。 Read more

【精神健康】經歷停課復課及環境轉變等壓力 專家:新冠疫下幼兒社交情緒調控能力較弱

【明報專訊】新冠疫情逾兩年,令學生錯過在校園學習的時光。平日負責到校支援幼兒的教育心理學家稱,疫下幼兒出現情緒起伏的密度及幅度俱增,易因小事大哭,又曾留意到幼兒身上有瘀傷,一度以為受虐待,了解後始知是幼兒不堪壓力,把自己搣到瘀傷。有就讀幼稚園K3的幼兒,3年來僅得約1年時間在校學習,有家長稱,第五波疫情期間女兒長期困家避疫,變得「黐身」,面對9月展開小學新生活,對交友、陌生環境感焦慮,近月起緊張得不斷搣手指、每周兩三次發噩夢半夜扎醒。 Read more

【新冠疫情】新冠喪親者填表檢視哀傷程度疏導情緒 網上「四道」:道別、道謝、道愛、道歉減遺憾

【明報專訊】第五波疫情爆發約3個月,截至4月5日已有逾8000人染疫死亡。殮房空間不足,棺木供應亦一度緊張。至親染疫病重,家人既未能在病榻前陪伴照料,彌留之時又無法見最後一面,葬禮甚至要選擇「院出」(直接由醫院出殯,不到殯儀館設靈);至親突然離世,本來就令人不知所措,不能好好送別至親最後一程,家屬的無力感更大。疫情下,家人如何善別,讓生死兩相安?協助喪親家庭做網上「四道」儀式:道別、道謝、道愛、道歉,究竟是什麼?對放下負面情緒有何幫助?有社工建議新冠喪親者填寫量表以檢視哀傷程度,作用是什麼呢? Read more

【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社交活動可免則免,不少市民因為疫情關係,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都受影響。面對種種壓力,如果一直累積而未有適當處理,可能會導致出現類似抑鬱、焦慮症等徵狀。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因壓力所致的短期情緒問題,可能是適應障礙症,臨床上有兩大指標助判斷適應障礙症的嚴重程度,而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有助改善徵狀,但最重要的是身邊人支持。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