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關節病變】腰背痛或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腰、關節及其他器官 持續痛宜盡早求醫

年輕一族常駐辦公室,久坐易勞損;運動或健身時亦常缺乏熱身或動作不當,容易導致腰背痛。但腰背痛不一定屬勞損或肌肉傷患,患者如持續數月疼痛不減,有可能是患上脊椎關節病變 —— 屬風濕病的一種,即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病人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己身體的關節,甚至其他器官。 腰背痛持續?或脊椎關節病變 免疫系統攻擊腰及其他器官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黃佩茵醫生指出,脊椎關節病變男性患者比例相對較高,且多在40歲前病發。病變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影響中軸腰椎,即是強直性關節炎;另一類是周邊性的脊椎關節炎,跟類風濕性關節炎較為相似。如屬影響中軸腰椎的那一種,病人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脊椎,令每節腰骨產生病變,久而久之會形成類似鈣化、骨質增生的情况,令兩節脊椎連起來一起生長,導致背部強直及僵硬。 脊椎關節病變除影響腰部外,亦會影響身體其他周邊關節,例如膝頭、腳踭、其他小關節等,甚至有些病人的牙骹或胸椎亦受影響。脊椎關節病變亦有機會攻擊其他器官。有些病人首先可能是眼睛出現問題,如眼紅、眼痛、眼睛怕光,求診眼科專科醫生時發現患有虹膜炎或葡萄膜炎。另有病人首先是皮膚出現問題,通常是銀屑病;另外一類脊椎關節病變的病人自身免疫系統會攻擊腸道,導致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等腸道問題,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便屬於這個類別。 相關閲讀:痛症|腰背痛3大類 隨時是嚴重疾病警號 及早查找成因對症下藥 分辨腰痛:發炎性質多出現晨僵 勞損則走動時疼痛 病人有腰痛時,最重要是分辨症狀為勞損性質,抑或是發炎性質(即與自我免疫系統有關),如果是發炎性質,病人通常會出現「晨僵」,即是一早起床會有腰部僵化的情况,需要20至30分鐘才好轉。若屬勞損性質,起床、長時間休息後痛楚可得到紓緩,但在做動作、走動時會較易出現疼痛。 成因不明 遺傳及環境誘發皆有可能 有關免疫系統疾病,大都是成因不明,於脊椎關節病例當中,的確有一類病人與遺傳基因有關。除了先天性遺傳外,也有很多其他環境因素誘發此病變,例如吸煙、飲食不均衡、腸道益生菌不平衡等。 治療脊椎關節病變,首先要對病人進行詳細的病歷診斷,包括病人創傷歷史、家族病史、有否患上發炎性的腰背痛等,繼而再進行一連串抽血或掃描檢查,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然後才能為病人初步診斷出病因是勞損、其他關節病,或是脊椎關節炎。 相關閲讀:【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把握治療黃金期 盡早改善病情紓緩痛楚 如病人能及早在治療黃金期內求診風濕病科,有望盡早獲得適切醫治以減輕痛楚,從而提高其生活質素。較嚴重的病人發炎指數相對高,部分還可能有家族病史及基因遺傳,這些病人需要採用比較進取的治療方法,並以減低痛楚為優先考慮,及早使用改善病情的風濕病科藥物。而另一類則是疼痛未算太嚴重的病人,可以先採用消炎止痛藥,亦可考慮配合物理治療以紓緩病情。 部分病情更嚴重的病人,若未能透過以上方法改善疼痛等問題,便可能建議採用比較嶄新的生物製劑。黃醫生表示,生物製劑是調節免疫系統的藥物,抑制體內免疫系統,從而減低對關節的攻擊及疼痛,可選擇針藥或口服藥。此外,亦有傳統抑制免疫系統的口服藥物,不過這種藥物對於周邊性關節炎相對較有效。 如病人在發病後幾年才求醫,關節病變已經形成,相對是較難根治,不過這類病人仍然有機會透過接受以上治療改善病情,即使未能完全逆轉病情,仍可望減輕病人承受的痛楚。研究發現及早求診及用藥的病人,可相對減低停藥後復發的機會或延遲停藥後復發的時間。 多做伸展運動、飲食均衡、勿吸煙 除藥物醫治外,黃醫生亦建議病人多做運動,尤其是伸展運動、游泳,同時也要保持身體健康,盡量減低壓力、避免吸煙、注意飲食均衡、減低益生菌不平衡引致的腸道發炎。維持身體健康及抱持正面生活態度,對控制脊椎關節病變有關鍵作用。 Read more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下雨、潮濕天氣或下樓梯時感到膝蓋痛?起床時覺得手指、手腕僵硬,關節出現紅腫熱痛?這有可能是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延誤治療,關節可能會持續受到侵蝕及變形,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中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是慢性疾病,但如能及早診斷及治療,有望回復正常生活,維持關節及活動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炎,可在所有活動關節出現。陳醫生表示,典型會在手腕、手指、膝蓋、腳跟及腳趾等細關節位置發生。通常先由單側關節發炎,然後再延伸至對側關節,形成對稱性的關節炎。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現關節以外的病變,包括肌肉、心臟、肺、皮膚、血管、唾液腺、淚腺、神經及眼睛等器官及組織。 女性患者較多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發病年齡是30至50歲,女性患者居多,發病率是男性的三倍。陳醫生表示,此病是由免疫系統異常引起,但成因未明,估計與遺傳及環境等因素有關。吸煙是其中一個環境因素,有機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抗體而發病,因此戒煙很重要。 正常關節有軟組織及滑膜保護,但出現慢性滑膜發炎時,就會引起紅腫熱痛,持續侵蝕關節及周邊組織,令關節失去保護而出現變形。陳醫生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只憑單一測試來確診,因為不同患者的狀各異,還有可能與其他類型的關節炎症狀相似,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等。醫生會詢問病人的病情及病徵,再安排合適檢查。 及早檢查緊記「331 」 類風濕性關節炎由發病起計半年,病情已有機會迅速惡化。要及早發現問題,陳醫生提醒病人要留意「331 」,即身體同時有3處或以上的關節出現疼痛,又或同一關節位置反覆疼痛3次以上;再加上關節出現「晨僵」1小時,即睡醒時因關節長時間停止活動而持續疼痛;另外,有兩側對稱的關節疼痛,或有家族近親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應盡早求醫檢查。醫生會為病人驗血檢測發炎指數,了解有否引起炎症的抗體, 包括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也會觀察病人有否類風濕結節,如手肘位置出現軟組織腫脹,亦會照X光或在腫脹位置抽取積水化驗。 然而,X光無法偵測早期滑膜發炎病變,需要透過磁力共振來觀察骨骼及軟組織情況,惟檢查多個關節位置的費用相對較高,所以或會建議採取超聲波檢查,以了解筋腱、骨骼及軟組織等有否受炎症影響,有助向患者分析病情,對治療帶來正面幫助。有研究發現,如果能及早治療(出現症狀少於兩年內)及頻密跟進,病人的發炎指數會相對穩定,約一半病人的症狀可於一年內得到紓緩,亦有14至19%病人於發病後五年不需要長期服藥。陳醫生指出,最初會較頻密跟進,病人須按時覆診,由醫生檢查關節有否腫痛、安排抽血檢查等,亦會透過健康評估問卷作整體評估。 五類藥物控制穩定病情 陳醫生表示,現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主要分為五大類,可視乎情況安排單一處方或合併藥物治療。其中非類固醇抗炎藥、環氧化二抑制劑屬消炎藥,需要時才服用,以紓緩痛楚,但不建議長期服用,因會影響腎臟及胃部健康;類固醇同樣可消炎,也不建議長期服用。 此外,醫生一般會處方改善病情的風濕藥,有需要時亦會處方生物製劑藥物。生物製劑是透過抑制特定的細胞因子,以控制關節發炎;如關節情況太差,亦會考慮手術治療。陳醫生強調,醫生會因應病人情況制訂合適治療方案,也會視乎病人有否乙型肝炎等其他疾病來作決定,以策安全。 陳醫生提醒病人,日常要多休息及注重關節保養,保持正確坐姿,多做伸展運動,有需要可尋求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協助,分別有助鍛煉肌肉及透過善用小工具或改造家居設施,以減輕關節負擔;同時緊記按時服藥,以助控制病情並恢復正常生活。 Read more

【風濕科】長期口乾、眼乾 小心乾燥綜合症可引發關節痛、血管炎 女性尤其注意

眼乾、口乾可以是因為天氣乾燥、經常用電腦或飲水不足等外在因素引起,不過,若已補充足夠水份和休息過後,口乾、眼睛乾澀情况依然沒有改善,便要小心可能是「乾燥綜合症」(Sjögren’s-syndrome)!這種屬於風濕病之一的疾病,不但影響口水和淚水分泌,有時甚至會引發關節痛、血管炎及腎炎等徵狀……目前乾燥綜合症的成因不明,但卻常見於女性,大多於40至50歲發病。 Read more

腰背痛調查:逾4成人一年內曾出現腰痛 兩類腰痛:特定性由疾病引致 慢性腰痛疼痛持續3個月(附強腰簡易運動3招)

【明報專訊】腰痛,很多人都曾經歷。根據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於2012年有關腰背痛調查數字顯示,香港約有57%人一生最少有一次腰痛,另有42%人一年內曾出現腰痛,約10%工作病假是因腰痛引起,可見腰痛在香港是多麼普遍。腰部由腰椎支撐,並有韌帶及肌肉提供額外支持,而腰椎間有軟墊般的椎間盤,作減震、緩衝,亦有神經線經腰椎延伸到腹股及雙腿。當上述提及的腰部組織受損,便有可能導致腰痛,值得一提是,腰痛與組織受損的關係亦非必然。 Read more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明報專訊】不少人受背痛困擾,以為是姿勢不良所致?如果你是45歲以下,持續出現背痛,加上早上醒來腰背僵硬,就要小心,有可能患上強直性脊椎炎。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患者除了背痛、僵硬,原本一節一節的脊椎,融合成一條,影響活動幅度。 Read more

【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是一種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慢性炎性關節疾病,早期病人的徵狀並不明顯,但會令身體不同部位的關節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甚至變形,更有機會影響身體其他器官,包括眼睛、皮膚、血管等。現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選擇多,醫生提醒愈早診斷,癒後愈好,長遠更可避免關節侵蝕、變形或其他結構性問題。 Read more

【痛症】50歲後易發病?持續周身痛、手腳乏力 了解風濕性多肌痛症病徵與治療

長者出現腰痠背痛、手腳乏力,或會以為是「老人病」很平常,但若果疼痛持續,而且涉及多組肌肉,卻一直無法找出原因,可能是一種不常見的自身免疫系統疾病──風濕性多肌痛症(Polymyalgia rheumatica,簡稱PMR),箇中病徵除了出現肌肉疼痛和晨僵外,還有什麼呢?治療方法和患者需注意什麼呢? Read more

【有片】類風濕黃金期求醫 九成人阻關節變形

【明報專訊】體檢報告「類風濕因子」呈陽性,是否等於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關節會否變形?是不治之症嗎? 長者持續膝關節痛一段時間,就是年老退化嗎?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徵狀相似,如何分辨? 今時今日,類風濕關節炎並非棘手病,只要把握治療黃金期,九成病人病情可以緩解,不會出現關節變形、侵蝕情况。     問醫生 康:康天澤(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余:余嘉龍(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手指晨僵逾30分鐘要留神? 問:病人因手指腫痛而求醫,如何診斷? 康:手指關節痛成因眾多,醫生會根據病歷、檢查判斷屬何種類型,大致分兩類: 創傷性:可能因骨折或韌帶撕裂等受傷引致痛楚 非創傷性:可再細分為發炎性及非發炎性 發炎性:可以是感染發炎、免疫性關節發炎,或痛風性關節炎。病人會有紅、腫、熱、痛及晨僵等徵狀;晨僵即朝早關節僵硬,尤其超過30分鐘,並伴有疲倦、貧血、體重下降等徵狀。 非發炎性:可以是勞損、退化引 起,沒有紅、腫、熱、痛,晨僵時間較短。   不止在小關節作惡? 問:如懷疑病人屬發炎性關節炎,需做什麼檢查? 康:首先,臨牀檢查病人有否其他徵狀,如皮下結節、皮膚轉變、關節變形等情况;亦會檢查發炎關節的分佈,類風濕關節炎多於小關節如手指關節對稱發展,但長者則可能於膝關節等大關節發生,此外亦會檢查有否相關的器官疾病。   如懷疑有類風濕關節炎,會抽血檢測發炎指數,常用如血沉降(ESR)、C-反應蛋白(CRP),如發炎指數高,會轉介至風濕病科進一步檢查,看看是否需要驗血檢查免疫因子,亦可憑X光影像檢查關節有否出現初步侵蝕或變形情况。   類風濕因子陽性≠確診? 問:身體檢查發現類風濕因子超標,等於確診類風濕關節炎嗎? 余:人體內免疫系統,有白血球分泌抗體對付細菌和病毒。正常情况下,這些抗體負責保護身體對抗外敵,但當免疫系統出現紊亂,身體會產生一種抗體對付自己,叫自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就是這些自體抗體的其中一種。當這些抗體攻擊身體任何器官,身體便會發炎 。   5%人口帶有類風濕因子而不會病發,所以身體檢查如發現類風濕因子呈陽性,不用太擔心。醫生可藉抽血檢查,檢測發炎指數有否增高,或透過影像掃描(如超聲波)觀察滑膜有否發炎,從而判斷是否類風濕關節炎。如病人有類風濕因子,並導致關節滑膜發炎,才可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 如體內帶有類風濕因子,亦要留意因子的濃度。低度陽性類風濕因子,10年之內發病率高約5倍。如度數很高,10年內發病風險則升至20倍。   不能根治 靠藥緩解? 問:類風濕關節炎可以根治嗎? 余:類風濕關節炎跟其他免疫系統病,如皮膚敏感、鼻敏感一樣,不能根治。但不代表不能控制,現時利用藥物治療,很大機會能令病情緩解,即於臨牀、驗血及影像上,都偵測不到發炎。   類風濕關節炎發展過程需時,由一開始只有抗體,至其後關節發炎,引致關節侵蝕,最後變形,需要一段時間。如能及早用藥物控制病情,便能停止關節侵蝕、預防變形。目前很多藥物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按輕微至嚴重,藥物分類如下: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止痛消炎,但治標不治本 類固醇:能有效控制病情。在醫生監察下短時間使用,既安全又可改善病情。但長時間服用,易患上骨質疏鬆症 傳統抗風濕藥:如甲氨蝶呤,使用多年的免疫系統藥物,用以減低免疫系統活躍度,多年來不少研究證實藥物能控制病情;但可能出現副作用如脫髮 生物製劑:18年前面世,已發展出18種生物製劑,跟其他藥物相比,較具針對性,副作用較少,近年更推出了口服劑型。費用較昂貴,每月約1萬元   把握6個月至1年內求醫? 問:什麼是治療黃金期? 余:近20年,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有新突破,發現這病有治療黃金期。雖因應每人惡化速度不同,黃金期有長有短,但平均為6個月至1年。如能在黃金期內及早治療,有把握令病情受控,停止發炎,甚至緩解,即完全沒有發炎,病情不會惡化,關節不會變形,並防止其他併發症出現。及早治療,病人對藥物反應佳,用藥量較低、時間較短,亦有可能在停藥後減低復發風險。根據研究顯示,早期治療的病人,於停藥後不復發的機率達30%。如延遲治療,錯過黃金期,機率則減半。   以往藥物治療會由輕微、中等至嚴重,慢慢加重,現時新式治療方案,醫生或寧可先開較重藥物,令病情快點緩解後再慢慢減藥。     文:吳穎湘 插圖:杜思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不當 禍及眼、心、骨 認清類風濕關節炎 把握治療黃金期 手臂密密揮 手肘勞損痛 延誤求醫 開門鎖扭毛巾也難 長玩手機傷拇指 少男都有「媽媽手」 【有片】關節痛成因 – 注射透明質酸、血小板漿、換膝頭 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  

Read more

【了解關節痛】生物製劑延緩退化 強直病人保關節新希望

【明報專訊】「年紀大,骨頭脆」是自然定律,隨年齡增長,鈣質流失愈來愈快,加上年輕時勞損過度,「腰痠背痛」、「骨折」是不少長者常要面對的問題。然而,當心這些問題可能不是一般自然老化過程,而是與「強直性脊椎炎」有關。 為期3年的臨牀研究證實,生物製劑有效減低強直性脊椎炎病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 坊間普遍對強直性脊椎炎認知不足,過去,病人往往要到骨折時才發現患病;加上早年醫療科技仍未發達,病人大多要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才能恢復部分活動能力。時至今日,雖然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發展成熟,但對病人來說,最好還是「能不開刀就不開刀」。幸而,另一種治療方案──生物製劑,在近10年推陳出新,不但能有效改善強直性脊椎炎的病情,更有研究指能降低病人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需要。 60歲的陳伯,是近年來求醫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記得當初見他總是一臉愁容,原來他20多歲已受背痛困擾,不過當時不以為意,到40歲時難忍疼痛才決定求醫,但當時亦只能靠口服藥物控制病情。到近年經評估和建議後,才注射生物製劑。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病情改善了,而且相信短期內也沒有更換關節的需要,他才終於重拾久違的笑容。 減置換髖關節需求 美國風濕病學會的一項研究,以生物製劑(抗腫瘤壞死因子)延緩強直性脊椎炎關節退化,2016年發布研究結果。研究找來631名強直性脊椎炎病人,當中有5%病人有嚴重的髖關節問題,醫護人員安排他們接受抗腫瘤壞死因子治療,並定期監測病情。 研究維持了3年,631名病人分別接受了兩個階段的髖關節X光檢測。醫護人員根據巴氏強直性脊柱炎放射學指數(BASRI)分析髖關節X光檢測結果,評估抗腫瘤壞死因子的治療成效,當中若1個病人的評分在第2次髖關節X光檢測中增加了2分或以上,便會定義為病情更嚴重了。研究發現,共551名病人的BASRI沒有增加,即意味着抗腫瘤壞死因子能延緩強直性脊椎炎惡化。 ■知多啲 年輕人發病率最高 背痛3個月快求醫 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致的風濕科疾病,與HLA-B27抗原有關,佔所有慢性脊椎炎的4%至5%。因免疫系統運作失調,免疫力過度活躍,令原本用作攻擊病毒的細胞,除了攻擊外來病毒,還攻擊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造成持續炎症。強直性脊椎炎常見的發病位置為骶骼關節,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痛症於晚間出現得較頻密,而大多數病人會在早上感到背部僵硬(又稱晨僵),亦有可能一直蔓延至腳部。若未能及時接受合適的治療,四周便會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骨骼融合,嚴重不但影響活動能力,更會引起併發症,如周邊關節發炎、腸道炎、虹膜炎和銀屑病等。 骨骼融合 影響活動能力 雖然強直性脊椎炎的成因仍待考究,但發現有家族史的人發病率比沒有家族史的高出10倍。 較少人知道的是,年輕人的發病率其實是最高的,最年輕的十多歲便發病,只是坊間認知不足,常以為只是勞損或疲倦而忽略病情,持續至中年以後才因「受不了痛症」求醫才發現。所以,美國於2009年便已有指引,若病人於45歲或以下,持續3個月或以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便應盡快求醫以排除或確定患有強直性脊椎炎。醫生會先詢問病人的家族史及病徵,配合臨牀檢查,一旦有所懷疑,便會建議病人接受血液檢測或X光檢驗、電腦掃描及磁力共振,以助確定關節的發炎迹象、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發展。 ■強直性脊椎炎早期徵狀 .下背痛及僵硬,持續3個月或以上,尤其早上醒來感覺最強烈(晨僵) .靜止時或長時間維持同樣姿勢後,感到僵硬 .活動或運動後痛楚會減輕 .痛楚最先在骶髂關節出現,逐漸上延至臀部、上背、前胸及頸部 .晚間經常因背痛痛醒,睡眠質素大受影響 ■生物製劑 調節免疫系統 生物製劑是透過生物工程技術所製造的藥物,精確地瞄準特定免疫分子,以降低非相關細胞的傷害,有調節免疫系統的功效。腫瘤壞死因子(TNF)是急性反應蛋白質(acute stress protein)中最重要的細胞激素。腫瘤壞死因子在人體內除了造成關節發炎,還會導致發燒、厭食、休克、肝臟壞死等生物效應,引起病人全身倦怠、消瘦等徵狀。抗腫瘤壞死因子生物製劑能夠抵抗腫瘤壞死因子之侵害,迅速抑制強直性脊椎炎。 文:李梓恩(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