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康復者】轉陰後仍感疲倦口乾氣管敏感痰黏 藥膳食療應對「長新冠」注意益氣養陰健脾補肺(養生帖)

【明報專訊】香港新冠研究工作組今年8月發表文章指出,七成的「長新冠」病人表現出氣陰兩虛或肺脾氣虛的徵狀。新冠患者多有發熱,轉陰後往往出現疲倦、口乾、氣管敏感而有小量黏痰咳嗽等。中醫認為這是由於體內餘熱未清,傷及氣陰的表現。藥膳食療的正確使用也有助加快新冠康復者的痊癒。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新冠康復者轉陰後仍疲倦口乾黏痰咳嗽 中醫:長新冠屬餘熱未清 傷及氣陰 截至9月底,本港累計新冠病毒陽性檢測個案逾94萬宗及快速抗原測試陽性個案逾80萬宗。檢測轉陰後,部分患者仍有明顯不適徵狀,新冠後遺症成為關注新課題,並因本病的遷延持久得名「長新冠」。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的研究顯示,全球有近1.45億人患有「長新冠」,表現出身痛、疲勞、認知問題及呼吸急促等至少1種徵狀;本港中西醫學界專家也在呼籲各方聯手應對。 治病求本,預防為先,中醫强調治未病,及時截斷疾病的發生發展,對新冠患者應注意在發病時及時結合辨證治療,減少後遺症狀的出現,轉陰後更要注意益氣養陰、健脾補肺,防止「長新冠」持續,縮短病程,預防他變。 藥膳食療助加快痊癒 口乾痰多氣虛食療有不同 網診普及,令患者可以及時得到中醫的辨證治療,藥膳食療的正確使用也有助加快痊癒。 若出現口乾咽痛、痰黏量少時,可以用雪梨、川貝加冰糖燉服,或服用川貝枇杷膏,清熱養陰,潤肺化痰。 如果痰多腹脹口臭納差、大便不暢,可以用白蘿蔔、雪梨、麥冬加少許生薑煮水,化痰消滯,通腹瀉熱。 如果患者平素易感冒,為氣虛體質,可透過中醫診斷的前提下,選用百合、玉竹、蓮子、沙參、太子參、淮山等煲瘦肉,氣陰雙補,扶正抗邪。 文:董爽(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課程主任) 相關文章:轉季氣管敏感或是哮喘發作? 咳嗽、痰多少、喘鳴聲音症狀有不同 中大研究:第四波較第五波Omicron染疫者長新冠徵狀時間更長 常見認知、情緒、咳嗽等問題 此外,中大醫學院今年7月中展開「長新冠」研究,於醫管局門診等途徑邀請新冠康復者填寫網上問卷,逐一回答有否出現一系列長新冠徵狀,例如咳嗽和呼吸急促等呼吸道徵狀、記憶力減退等認知功能徵狀。研究透過網上問卷接觸逾7000名新冠康復者,初步發現逾九成人曾出現長新冠徵狀,最常見徵狀是認知問題、情緒問題,另有經常咳嗽、氣促等。而其中九成於今年Omicron流行期間染疫,他們長新冠徵狀維持時間較第四波染疫者短。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認為,部分康復者的長新冠徵狀涉及多器官,建議當局設特別專科門診診所,並研究以科學化方法診斷,以探索治療方法。 四成受訪康復者多器官受影響  新冠疫情持續近3年,院長陳家亮昨於無綫電視《講清講楚》表示,至今接觸逾7000名康復者,年齡介乎1至100歲,目標年底蒐集1萬名康復者回應。他稱,初步發現九成人曾出現長新冠徵狀,最常見徵狀是認知問題,佔四成;情緒問題如失眠、焦慮、抑鬱亦佔三至四成,另分別有二至三成受訪者稱有經常咳嗽、氣促、腸胃問題、肌肉痠痛和脫髮,整體有四成受訪者是多器官受影響。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三成康復者曾接種2針或3針新冠疫苗 長新冠徵狀短暫輕微 陳家亮稱,約三成受訪者曾接種 2至3針疫苗,當中大部分長新冠徵狀短暫輕微;研究亦發現於第四波染疫者的長新冠徵狀,較第五波Omicron流行期間染疫者維持更長時間,多器官受影響的情况亦更普遍。他補充,暫未知感染其他新變異病毒株會否影響長新冠徵狀嚴重程度,惟當愈多人受感染,長新冠便會愈普遍,建議當局設特別專科門診診所,為市民及早診斷和治療。 (新冠疫情)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Read more

轉季氣管敏感或是哮喘發作? 咳嗽、痰多少、喘鳴聲音症狀有不同

秋分開始早晚天氣轉涼,雖然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人戴着口罩,但仍會聽到不少咳嗽聲音,究竟氣管敏感咳或是哮喘發作呢?有人說長時間咳嗽便會變成哮喘?而哮喘患者一定伴隨着氣管敏感?常見的慢性氣管問題又包括哪些呢?即看呼吸系統科醫生的講解。 Read more

轉季怕怕丨敏感一族注意!天氣轉涼 氣管敏感、哮喘、鼻敏感、濕疹病情易反覆 ?

一到轉季,天氣轉涼,一眾「高敏感」人士便會擔心敏感毛病發作!無論是氣管敏感、鼻敏感、哮喘抑或濕疹在這些時候是否容易發作或病情反覆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敏感一族」可以怎樣保護自己?氣管敏感是否必然有哮喘?鼻敏感隨時會演變成鼻竇炎?臉上出紅斑又痕癢莫非濕疹作怪?頭皮痕癢難耐,是頭癬或是濕疹?即刻看看各路專家的講解,為大家解疑釋惑! Read more

咳嗽、哮喘、氣管敏感如何分辨?

立冬,早晚天氣轉涼,無論辦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咳嗽聲此起彼落,究竟是乾咳?久咳或是氣管敏感?氣管敏感又跟哮喘有沒有關係呢?咳嗽久了會否變成哮喘?常見的慢性氣管問題又包括哪些呢? Read more

【過敏系列】乾咳、久咳或是氣管敏感?

天氣轉冷,身邊總有人不斷乾咳但咳不出痰,因為不是太嚴重遂未有求醫,朋友問及便說是氣管敏感。究竟什麼是乾咳?久咳?氣管敏感跟哮喘又有沒有關係呢?   (網上圖片)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中心主任林冰醫生說,咳嗽是一種反射反應,用來保護氣管,而氣管只有一種感覺,就是咳嗽前喉嚨有痕癢的感覺,痕癢即代表氣管有外來物,要把異物咳出保持氣管暢通。   養和醫院呼吸系統科中心主任林冰醫生說,咳嗽是一種反射反應,用來保護氣管。氣管只有一種感覺,就是咳嗽前喉嚨有痕癢感覺,當感覺痕癢即代表氣管有外來物,把異物咳出,有助保持氣管暢通。 【冬季保健系列】咳嗽逾一周未痊癒?應求醫   長期鼻水倒流刺激喉嚨  形成久咳 凡是咳嗽都是因為氣管內有痰涎或異物,所謂的「乾咳」只是痰比較少,所以當事人感覺不到。其實氣管平時都有分泌物,此分泌物用作黏着塵埃等微小異物,再由氣管內的纖毛掃上咽喉,然後吐出或吞下,從而保持氣管乾淨。如果氣管長期有分泌物積聚,或長期鼻水倒流刺激喉嚨,就會形成「久咳」。當然還有其他原因會導致久咳,所以如果咳嗽超過一星期,就要求醫找出原因。 此外,有些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便會咳嗽,例如從戶外走進冷氣場所,或者上車後,這通常是鼻敏感引致的鼻水倒流。有些人則在飯前飯後會咳嗽,這通常是胃酸倒流所致。   氣管敏感者不一定有哮喘 醫生有時會安排氣管敏感測試來排除哮喘。做法是安排病人嗅某一種藥物,如果嗅到一定含量後,氣管仍不會縮窄,就可以排除哮喘。至於哮喘,則是一個臨牀診斷,醫生根據病史病症就可以斷症。如病人進行肺功能測試後氣管收窄,用藥後得以紓緩,就表示氣管仍有明顯發炎,需加大用藥。   「要留意的是氣管敏感並不等同哮喘,兩者的分別在於有哮喘者氣管一定敏感,但氣管敏感者不一定有哮喘。」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21間社區檢測中心、自費核酸、社區疫苗接種中心(科興、復必泰二價疫苗等)、隔離設施最新安排

【明報專訊】政府日前公布一系列抗疫設施退場安排,包括3月1日起停止社區檢測網絡提供的免費核酸檢測,並將現時85個社區檢測中心或檢測站大減至21個;至於現時政府正營運5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提供科興、復必泰原始及二價疫苗,其中3間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將於2月28日中午起關閉,包括林士德體育館、港鐵青衣站及創紀之城5期接種中心,保留港怡及中大醫院。另外,本月底停運的竹篙灣隔離設施及亞博館暫託中心,今日(22日)起不再接受入住申請,消防處指定熱線亦於同日停止運作。 保留21 間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 停止免費核酸檢測服務 本港逐漸從新冠疫情復常。政府(17日)公布,3月1日起將停止公院及院舍強制核酸檢測要求,改以快測取代,訪客改為須出示24小時內快測陰性結果,公院臨牀員工、院舍員工及院友亦改為每天快測,社區檢測網絡同日起將停止提供免費檢測。 另外,教育局部(21日)更新學生快測安排,由3月1 日起,中學生毋須於每日上學前接受新冠病毒快速測試,而小學、幼稚園及特殊學校的每日快測要求,則維持至3月15日。教育局指會檢視情况並適時公布往後安排。 根據政府數據,本港核酸檢測量去年9月起持續下跌,該月檢測量為423.5萬次,即每日平均14.1萬次,上月截至29日檢測量大跌至183.8萬次,即日均6.3萬次。政府稱,因應檢測需求大幅下降,但考慮到仍有市民因出行或個人需要而檢測,3月1日起將關閉64間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保留使用量較高的21間。 3月1日起保留以下檢測地點: 1. 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 2. 中環愛丁堡廣場 3. 禮頓山社區會堂 4. 修頓遊樂場(入口位於莊士敦道) 5. 鰂魚涌社區會堂 6. 利東社區會堂 7. 東頭社區中心 8. 土瓜灣體育館 9. 牛頭角道體育館 10. 麗閣社區會堂 11. 九龍公園小型足球場 12. 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 13. 坑口社區會堂 14. 荃灣大會堂廣場 15. 荔景社區會堂 16. 瀝源社區會堂 17. 鄉事會街 2 號大埔社區中心籃球場 18. 粉嶺和興社區會堂 19. 元朗市東社區會堂 20. 兆麟社區會堂 21. 東涌北公園展覽館旁空地 詳情:

Read more

【咳嗽】傷風感冒後 乾咳、痰咳變「萬年咳」?拆解5類止咳藥物成分、治療、副作用   

【明報專訊】天氣忽冷忽熱,一不留神,患上了傷風、感冒,咳嗽亦隨之而來。但何解當傷風、感冒的大部分徵狀一一緩解時,偏偏咳嗽未止。究竟是什麼因素導致「萬年咳」?咳嗽真的這樣棘手難醫嗎?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指出,即使兩個病人同樣受病毒感染,咳的情况也可以不一樣,一個可能是乾咳,另一個是痰咳,要視乎病情。止咳藥物中,有鎮咳、袪痰、化痰、抗敏、潤喉等不同用途,怎樣才是 食啱止咳藥?避免愈食愈咳、愈食愈多痰呢? 乾咳、痰咳沒完沒了 傷風感冒似紓緩 咳嗽排出呼吸道「垃圾」 要止咳,首先要了解咳嗽是什麼一回事。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顧德政解釋,咳嗽是一種反射反應,當氣管受到外來物刺激,便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透過強力呼氣,試圖清除異物,以保持氣管暢通。「所以咳嗽本身並非壞事,不會咳,反而更大件事!」 咳嗽不是病症,而是一個病徵。他續指,引起咳嗽的原因很多,所以必須找出病灶,才能止咳,「最常見是上呼吸道感染,當喉嚨、氣管受病毒攻擊,便會引起咳嗽」。 然而,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病了1星期,傷風、感冒引發的連串病徵已陸續消失,唯獨咳嗽像沒完沒了,十分惱人。顧德政說,那是因為身體仍在清理「戰場」,「有時傷風、感冒看似紓緩了,但其實免疫系統仍在發動攻勢,要通過咳嗽,把呼吸道的『垃圾』排出去」。 他進一步闡釋︰「一開始,病毒攻破呼吸道黏膜,造成大量組織細胞死亡。這時候,免疫細胞會聚集到呼吸道支援,殺死病毒。當免疫細胞完成任務後,會自然代謝死亡,伴隨原先被病毒破壞的組織細胞,變成呼吸道垃圾。我們需要把這些東西咳出來,來作自我修復」。 相關閲讀:【咳嗽】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如何分辨?肺氣上逆是什麼?中醫拆解成因、常見病徵和治療 咳嗽原因多 二次感染接力咳嗽 明愛專上學院健康科學院高級講師、註冊藥劑師陳潁琳則表示,傷風、感冒的病徵,往往有次序地出現,所以消失亦有先後之分,「一般來說,如果是傷風,通常是先出現流鼻水,然後咳嗽(或伴隨喉嚨痕癢/痛);假如是流感,就多數先有喉嚨痛、肌肉痠痛、發燒等徵狀,繼而才咳嗽。正因為咳嗽是在最尾階段出現,所以也是次一步才消失,便容易令人有錯覺,以為身體已經康復,唯獨咳嗽不癒」。 她又謂,連綿不斷的咳嗽,亦可能是二次感染造成,「因着病毒或細菌感染,我們患上傷風、感冒。這時身體的免疫力下降了,其他病毒或細菌亦可能伺機入侵,攻擊我們比較脆弱的地方,例如喉嚨及聲帶,於是又引起新一輪的咳嗽」。 喉嚨炎致咳 1、2周痊癒 然而說到「萬年咳」,兩人同時指出,有時根本不是由傷風、感冒引起! 顧德政稱,一般由喉嚨發炎引起的咳嗽,1、2星期便會慢慢痊癒,但臨牀上發現不少久咳的病人,咳嗽其實是由哮喘而來,傷風、感冒只不過是誘因。「哮喘是氣管過敏的疾病,好發年齡在3至6歲,部分病人踏進青春期後便『斷尾』,但亦有些會延續至成年。也有些是小時候試過哮喘發作,其後一直相安無事,直至成年又再間歇發生;更有病人是在成年後,哮喘才首次發作。」 他續指,誘發哮喘發作的原因很多,常見包括患上嚴重傷風、感冒、氣管炎、鼻竇炎等,或因為天氣變化導致。「所以若持續咳嗽,甚至超過8周,就代表需要修訂原先假設,咳嗽或並非由傷風、感冒而起,而是背後隱藏其他病因」。 相關閲讀:轉季氣管敏感或是哮喘發作? 咳嗽、痰多少、喘鳴聲音症狀有不同 胃酸倒流肺癆肺癌 可致久咳 陳潁琳也提醒,除了哮喘、氣管過敏、胃酸倒流、藥物副作用等原因有可能令人久咳,患上肺結核(俗稱肺癆)、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等嚴重疾病,亦可能出現長期咳嗽的病徵,單靠服食止咳藥物是起不到作用,應盡快求醫。 知多啲:分清止咳藥 免愈食愈咳 一般傷風、感冒,要食啱止咳藥,才能藥到病除,否則,分分鐘愈食愈咳、愈食愈多痰! 喉嚨卡痰 服「馬尿」增咳排出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顧德政稱,即使兩個病人同樣受病毒感染,咳的情况也可以不一樣,「一個可能乾咳,另一個痰咳,要視乎病情。假如氣管遭受的刺激較多,又或有發炎,黏液分泌便會增加,那咳之餘,還有痰」。 註冊藥劑師陳潁琳補充,痰咳還可細分為濃痰咳和深痰咳兩種,需要藥物亦不同,「明顯聽到有痰音、有『大大啖』痰吐出來的,屬於濃痰咳,會建議服用有化痰成分藥物如溴己新(bromhexine,詳見右表),目的是幫助病人『鬆』痰,更易於吐出;有些病人則總是覺得喉嚨有黏液卡着,卻咳不出來,這就是深痰,需要使用能幫助祛痰的藥物,如廣為人熟悉、俗稱『馬尿』的ammonia and ipecacuanha mixture,服後會增加咳嗽,有助排痰」。 相關閲讀:【頭暈】中醫稱眩暈 重則天旋地轉惡心嘔吐 腎虛精血不足?偶發頭暈怎麼辦? 乾咳易傷喉 需用鎮咳藥 至於乾咳,因無痰滋潤着喉嚨,容易咳傷。陳潁琳說,需要用上鎮咳藥幫助止咳,「例如含可待因(codeine)的咳藥,有助抑壓呼吸道,減低氣管反應,有很強的鎮咳作用;但有些病人,是因為喉嚨痕癢而咳不停,則屬於過敏反應,會建議服食抗組織胺藥物,也有助止乾咳」。 市面上咳嗽藥物五花八門,市民未必清楚了解自己所需,買錯吃錯會有反效果,「假如是乾咳,卻誤買了增加咳嗽的『馬尿』,喉嚨便更加難受;相反,假如是痰咳,又亂買了鎮咳藥,壓抑了咳嗽,痰便吐不出來」。陳潁琳建議,市民可到有註冊藥劑師駐場的藥房選購藥物,尋求專業意見。 6歲以下不宜服可待因 顧德政則表示,坊間雖然有很多針對乾咳或痰咳的成藥,但其實成分也不外乎那幾種,只是組合上有少許分別,有些成藥成分較少,藥力較溫和;有些則用重藥,藥力較強。但市民不應盲目追求「勁藥」,因為副作用也相對大,「例如含可待因成分的咳藥水,屬於藥性比較強的鎮咳藥,可更有效地抑制咳嗽。但部分病人服用後,會感到頭暈、疲倦,亦有人出現便秘,大量服用的話更可成癮。由於副作用較多,因此,不建議6歲以下兒童使用」。 他續謂,想紓緩咳嗽,除了靠藥物,也可配合天然療法,「首先,患者要多喝暖水;另外,蒸氣也有助放鬆氣管,對止咳有幫助。所以,咳嗽期間,不妨多泡熱水浴,或使用蒸氣機吸蒸氣,都會讓人舒服一點」。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孕婦感染新冠要注意的5個問題 中醫分享懷孕確診如何自療紓緩喉痛失聲

【明報專訊】孕婦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感染風險相對較高。註冊中醫黃晶晶懷孕12周時確診,隔離期間以中成藥「自療」,配合按摩和湯水紓緩咳嗽、喉嚨痛、失聲等不適症狀,剛誕下健康寶寶的她分享康復之路。若孕婦不幸確診,新冠病毒會否影響胎兒?隔離期間應否如期產檢?可否服用中成藥或抗病毒藥物?請來中西醫一同解答,關於懷孕期中招的5個問題。 中醫懷孕期間感染新冠 按穴DIY湯水「自療」 5個孕婦確診問題 2022年初,註冊中醫黃晶晶繼丈夫發燒並確診後,翌日亦發燒,快速抗原測試結果呈陽性。當時她懷孕12周,但遲遲未獲安排送院,一直居家隔離等候。隔離期間,無法外出就醫,在有限資源下,她憑自己的中醫知識,採取一些方法自救,紓緩症狀。 相關閲讀:【新冠後遺症】康復者持續咳嗽咽喉乾癢現長新冠 中醫:先袪除外感邪氣 飲食作息要注意(養生帖) 發病初期發燒、喉痛、咳嗽 體質各異 忌自行服中成藥 黃晶晶憶述,發病首3天有發冷、發燒、喉嚨痛、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跟感冒差不多。第一晚持續幾小時輕微發燒,徘徊38℃左右。她服食感冒清熱冲劑中成藥,具有疏風散寒、解表清熱之效;亦服食了清熱解毒抗病毒中成藥連花清瘟膠囊,以幫助退燒及緩解喉嚨痛,但擔心藥物可能會影響胎兒,故把劑量減半。 不過,她提醒,因自己具備中醫知識可按病情用藥,大家不應仿效。「一旦確診新冠,切勿自行服食中成藥,必須尋求專業意見。每人體質各異,在缺乏醫囑下胡亂服藥,可能適得其反。」 發了一晚燒後,出了一身汗,開始退燒,周身骨痛亦緩解了。中成藥服了3、4天後,大部分症狀減退,便停止服藥。唯獨喉嚨痛始終沒有緩解,且愈來愈嚴重,病發第3天更完全失聲。 粥水湯水為主 加陳皮健脾開胃 她表示,懷孕早期孕吐較明顯,胃口原本已不好,確診後胃口變得更差,加上疲憊不堪,根本沒有進食意欲,每日亦未必食足三餐。但要抵抗疾病,又不得不補充體力及水分。她採取清淡、容易消化的飲食原則,以粥水、湯水為主,略加陳皮,有助健脾開胃。 相關閲讀:【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雪梨南北杏湯 紓緩喉嚨痛失聲 雪梨南北杏湯是她當時經常炮製的湯水,材料及做法簡單,2個雪梨(連皮),加適量南北杏、少許陳皮、清水煲成湯水。「雪梨潤肺,南北杏化痰止咳,陳皮健脾化痰,此湯有潤肺之效,有助紓緩喉嚨痛、失聲的不適。想味道更可口開胃,可再加1個蘋果(去皮)煲,蘋果潤腸,有助排便。當時胃口欠佳,較適合進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此湯湯渣煲至腍身,易於入口。除補充體力外,多飲這類潤肺湯水,有助緩解喉嚨不適,畢竟一確診,口腔已好乾涸,喉嚨持續有恍如刀割的痛楚。」 按摩兩穴位 助止咳平喘 孕吐加上咽痛咳嗽,滋味很難受。當時黃晶晶受咳嗽困擾,但又不想食止咳藥,故按摩兩個有助止咳平喘穴位,分別是定喘穴(位於背部第七頸椎棘突和第一胸椎棘突中間,往左右各半寸)及膻中穴(位於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之間)。有兩種按摩方法,一是用手指加按摩油輕輕從上至下推揉穴位,另一種則是溫熱穴位。每日按1至2次,每次按1至3分鐘。 她指出,懷孕晚期確診若有慢性咳嗽,會較辛苦。因為用力或頻繁激烈咳嗽,會增加腹腔壓力,原本已挺着的大肚承受的壓力更大,有可能刺激子宮收縮,影響胎兒;建議這時應求診,亦可按摩上述穴位,紓緩咳嗽。 樂觀抗疫 多休息做伸展運動 準媽媽確診最擔心當然是病毒會影響胎兒,黃晶晶也不例外。一般18至22周後開始感覺到胎動,超聲波檢查才可較詳細地檢查胎兒結構及其發育情况。當時她懷孕12周,無法在隔離期間做相關檢查,難以了解胎兒發育有否影響,難免擔心。 「上網瀏覽相關資訊,知悉確診孕婦之後誕下的孩子都十分健康,所以跟自己講:『一定會大步檻過』, 心態積極很重要。確診後精神不好,便多休息,做一點伸展運動、看電視,輕鬆一下,以正面心態抗疫。」直至核酸檢測結果變回陰性,她急不及待趕去私家醫生處做超聲波檢查,知道胎兒發展無異常,終於放下心頭大石! 接觸過不少新冠確診病人,自己也受過病毒煎熬,經此一役,她有一番感受,「新冠傳播力較強,就算注射了疫苗,大多數人都會出現感冒發燒症狀,體質較好的人康復較快,亦較少新冠後遺症;體質差的人康復時間慢,較多後遺症,如氣管敏感、疲勞、流鼻水、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食慾減少等。預防永遠勝於治療,大家平時不要放棄鍛煉身體,適時養生,多飲暖水,少飲凍少食生冷,保持良好的新陳代謝,免疫力就會好」。 懷孕前已接種兩針疫苗,一直有運動習慣,加上不飲凍不吃生冷。她笑言,新冠康復後沒有新冠後遺症。 文:黎芸迪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確診應對:懷孕後期中招 重症風險較高 【明報專訊】孕婦不幸確診新冠,要注意什麼?且聽婦產科專科醫生陳心怡以下的建議。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問:孕婦染疫風險如何? 答:孕婦免疫力較一般人差,感染各種病毒風險較高,包括新冠病毒。香港婦產科學院鼓勵孕婦接種新冠疫苗,學院網站亦提供備孕及懷孕人士接種新冠疫苗的建議,詳盡解釋於懷孕期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以及接種新冠疫苗的利弊。雖然新冠病毒經由胎盤傳染給胎兒並不常見,但亦有可能令孕婦出現嚴重症狀及早產的風險。 作為婦產科醫生,我會依照學院指引,為準媽媽解釋接種疫苗的疑慮,令她們有足夠資訊衡量接種的風險與好處。她認為接種疫苗是準媽媽個人選擇,不論接種與否,該決定亦應被尊重。不過無論有否接種疫苗,都應該做好防疫措施,包括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去人多地方等,減低感染風險。 問:確診孕婦會出現哪些症狀? 答:處於適育年齡的女性,大部分都沒有長期病患,再加上已完成接種新冠疫苗,病徵一般較輕微,如喉嚨痛、輕微發燒(38.5℃或以下)、流鼻水、咳嗽、肌肉痠痛等,甚至沒有症狀。但亦有孕婦會出現較嚴重病徵,如肺炎、氣喘、呼吸困難、胸口痛等。特別是懷孕後期(即5個月或以上)才感染,較大可能有嚴重症狀或併發症,甚至需進入深切治療部(ICU),或者需要使用呼吸機。對胎兒構成的風險更大,增加早產風險。 呼吸難、心口痛、胎動少 即睇急症 問:確診後,孕婦下一步要怎樣? 答:視乎症狀而定。如果症狀較輕微,例如有喉嚨痛、輕微發燒(38.5℃或以下)、肌肉痠痛、流鼻水、咳嗽等,可以透過醫管局的流動應用程式「HA Go」,查詢並預約新冠指定診所求醫,這些診所專注處理輕微感染症狀的新冠病人。 但如果出現嚴重症狀,例如神志不清、氣喘、呼吸困難、心口痛、使用退燒藥後仍持續兩天發熱(超過38.5℃)、胎動減少(對於超過24周的孕婦)等,就要立即前往公立醫院急症室求診,盡快接受適切治療。 不會用抗病毒新藥 問:居家隔離期間,確診孕婦怎樣監測自己的病徵? 答:醫生會為孕婦處方藥物紓緩症狀,例如處方撲熱息痛(paracetamol)及馬來酸氯苯那敏(chlorphenamine maleate)來紓緩發燒和流鼻水,以及喉糖、止咳藥等。至於現時用來治療新冠的抗病毒藥物、抗體治療,則不會應用在孕婦身上,畢竟這些新藥使用在孕婦方面的數據不多。平時孕婦應每天記錄呼吸、心跳、體溫,以及胎動,若有任何異樣,應盡快聯絡醫生。 問:確診孕婦應否如期做產檢? 答:確診後,孕婦應立即聯繫其主診的婦產科醫生,以便醫生因應其身體狀况,作出專業建議。一般而言,如過往檢查結果屬低風險懷孕,主診醫生有可能建議推遲產檢,以減低確診患者感染其他人的風險。若懷孕屬於後期,或懷孕風險較高,醫生可能安排於隔離房間做產檢。 Read more

世衛專家:對新冠病毒進化、長新冠影響仍存未知數 宣布結束大流行時機未到 非單靠疫苗接種率等界定

【明報專訊】世衛2020年3月宣布新冠疫情「大流行」(pandemic)至今已近3年,如今世衛何時宣布結束新冠「大流行」成為全球焦點。世衛新冠疫情技術負責人范克爾克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瑞士日內瓦世衛總部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世衛原期望各國可於今年底結束緊急狀態,但現在未能達成,而宣布結束大流行的條件複雜,不可單靠新冠疫苗接種率及死亡率劃界線。她又說確診數字被低估,加上變種肆虐,無法預測新冠大流行何時結束。她認為專家掌握的資訊仍不足夠,例如病毒如何進化、長新冠會對醫療系統造成怎樣的負擔,還有新冠長遠對心、肺和腦部的影響等,認為新冠病毒仍有不少未知數。(明報記者 陳萃屏日內瓦報道)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世衛專家:對新冠病毒進化、長新冠影響仍存未知數 宣布結束大流行時機未到 范克爾克霍夫是來自美國的流行病學家,現時除了是世衛新冠疫情技術負責人,亦是世衛新興疾病及人畜共患傳染病部門負責人,是前年初到訪武漢調查新冠疫情爆發的世衛專家之一。本報記者本月6日到世衛日內瓦總部訪問范克爾克霍夫,她分析全球疫情時,稱現時專家已掌握病毒的傳播、可如何減低病毒影響等資訊。此外,世界各地藥廠亦已研發很多疫苗,形容是科學成就。 新冠長遠對心肺腦等有否影響 專家掌握資訊仍不足 不過,她認為專家掌握的資訊仍不足夠,例如病毒如何進化、長新冠會對醫療系統造成怎樣的負擔,還有新冠長遠對心、肺和腦部的影響等,認為新冠病毒仍有不少未知數。 全球不少國家或地區去年起逐步解封,以歐洲為例,不少地方毋須戴口罩,入境亦毋須出示任何檢測證明。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月初表示,相信全球九成人口對新冠有一定抵抗力,距離可公布結束疫情大流行緊急階段再邁進一步,但時機未到(we are not there yet)。范克爾克霍夫向本報透露,相信疫情大流行仍會持續一段時間,世衛正嘗試讓每個國家結束緊急狀態,曾期望所有國家可於今年底前達成,但現時仍未到此階段。 接種第一劑疫苗未達標 全球三成人未打針 緊急狀態持續 范克爾克霍夫解釋,世衛其中一個目標是令全球所有國家七成人已接種第一劑疫苗,當中所有高危人士及醫護人員須全數接種,惟現時仍未達標,全球仍有三成人完全未打針,因此緊急狀態未能結束。 她又說,本月初全球一周死亡人數仍達8000至1萬,形容不可接受。被問到是否只要將全球疫苗接種率提升及將死亡人數降至某水平,便可考慮結束大流行,她強調結束大流行條件複雜,無法單在死亡率或接種率上「劃線」,或達到某個目標便結束。她說世衛緊急委員會正討論結束緊急狀態的條件,但相關條件複雜。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轉陰後仍感疲倦口乾氣管敏感痰黏 藥膳食療應對「長新冠」注意益氣養陰健脾補肺(養生帖) 抗疫疲勞 漸輕視疫情 憂低估確診數字 醫療受壓 范克爾克霍夫又指現時不論高收入或低收入地區的醫療系統均十分脆弱,因人們對疫情相當厭倦(exhausted),而對不少國家新冠疫情亦已不再是最重要、最緊急處理的事,有國家每周才呈報一次確診數字,以致世衛掌握疫情的資訊減少。 她相信新冠確診數字被低估,憂慮這些潛在的個案會對醫療系統造成壓力。她說全球都正與病毒共存,但不代表什麼也不做,期望各國政府可負責任,監測疫情確保醫療系統穩健。 (新冠疫情) Read more

乾眼症早期3大病徵 突然視力模糊流眼水?眼睛都有長新冠 專家教暖敷按摩清潔三部曲

【明報專訊】新冠康復後,原來眼睛都有「長新冠」!中大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於3月發表研究結果,發現每5名新冠康復者中就有1人出現乾眼症相關徵狀,而新冠康復者的瞼板腺功能亦較健康人士差。另外,疫情下大家經常佩戴口罩,但口罩尺寸不合適,亦會誘發乾眼症。究竟什麼是乾眼症?早期有哪些病徵?視力模糊?流眼水?不少人以為眼乾只要滴眼藥水就可「治癒」,其實治標不治本。專家教授簡易三部曲為眼皮做spa,令雙眸變得滋潤又明亮!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轉陰後仍感疲倦口乾氣管敏感痰黏 藥膳食療應對「長新冠」注意益氣養陰健脾補肺(養生帖) 長新冠、口罩過大易誘發乾眼症 了解早期3大病徵 新冠康復後出現失眠、氣促、腦霧時有聽聞,原來眼睛都有「長新冠」!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副教授、眼科專科醫生莊金隆表示,「瞼板腺萎縮很多時與身體炎症有關,相信因新冠會引起全身的炎症反應,瞼板腺也因而受影響」。 另外,有外國研究顯示,佩戴尺寸過大的口罩,會增加患乾眼症風險。莊金隆解釋,如果口罩不合身,呼吸時會「漏風」,像有風扇吹着雙眼,刺激眼睛及促進淚液揮發,久而久之眼睛變得乾涸。 另外,有外國研究顯示,佩戴尺寸過大的口罩,會增加患乾眼症風險。莊金隆解釋,如果口罩不合身,呼吸時會「漏風」,像有風扇吹着雙眼,刺激眼睛及促進淚液揮發,久而久之眼睛變得乾涸。 天氣乾燥,眼睛也跟着乾澀痕癢,是否乾眼症?「大約每4個香港人就有1個有乾眼症。」專家指出,乾眼症非同小可,有患者要每5分鐘滴1次眼藥水,甚至睡覺時雙眼會「乾醒」,張開眼睛有撕裂感覺。 病徵:視力時清時矇 不少人以為眼乾只要滴眼藥水就可「治癒」,其實治標不治本。「很多人以為乾眼只是雙眼乾燥,滴眼藥水就會痊癒,但這是其中一種最難處理的慢性眼疾,往往難以根治,好像血壓高、糖尿病人般要長期鬥爭。」莊金隆指,乾眼症影響眼睛外觀及功能,患者日日夜夜都不舒服;因長期受眼睛不適困擾,有文獻指出患者可能出現不同種類和程度的情緒問題。 「大約每4個人就有1人有乾眼症。」莊金隆稱,它的常見程度與近視不相伯仲,問題卻未得到重視,患者即使有病徵也未必會去求診,亦有人誤會眼睛不適是由其他眼疾,如老花、白內障、淚管閉塞等引致。乾眼症除了眼睛痕癢外,常見早期病徵有: 突然視力模糊,但眨眼幾次就變回清晰,很大可能是乾眼症;而白內障、近視度數變深等,視力模糊情况固定,不會因眨眼而變回清晰。 病徵:流眼水 屬刺激性流眼水,眼睛為了紓緩乾澀不適,在自我保護機制下不停分泌眼水。 病徵:眼紅、「煙熏」感 眼白變紅,眼皮常感沉重、疲乏,不願睜開眼;時常有似被煙熏的不適感覺 莊金隆指,病情嚴重時,角膜或會乾到破損(俗稱眼表㿺㿭),未有妥善處理會引致感染、潰瘍,甚至溶穿,「千萬不要輕視乾眼症,嚴重可以影響視力,甚至令視力永久受損」。 相關文章:白內障5個徵狀 視力模糊、鬼影、近視加深 延遲治療增患青光眼風險 眼藥水紓緩 治標不治本 紓緩乾眼,立即想到眼藥水。「這個概念正確,不過治標不治本。」莊金隆表示,多種疾病都會導致淚水分泌不足,需要對症下藥。另外,不少人以為淚水成分只有水,其實由淚腺分泌的水分只佔90%,眼睛表面與空氣接觸的一層,是由瞼板腺分泌的油分,能減少淚水揮發;最底還有黏液層,幫助淚水緊貼眼球表面,只要其中一個元素分泌或分佈有問題,便會造成乾眼症。可大致分3個類型: 1. 水分不足引致缺水型 2. 油脂分泌不足或分佈不好引致揮發型 3. 混合型 「中國人的乾眼症,八成以上都是因瞼板腺功能障礙引致。當瞼板腺堵塞,未能分泌油脂,就會出現揮發型乾眼症。」莊金隆表示,只要培養暖敷、按摩、清潔眼瞼邊緣的習慣,有機會令本身功能較弱或已萎縮的瞼板腺恢復功能,「就像幫眼皮做spa,打通瞼板腺,油分就會自行分泌」。即使沒有患乾眼症,也應該養成這個習慣,保養眼睛,減低患病風險。 暖敷、按摩、清潔三部曲 1. 清潔雙手,以42至45℃電子恆溫產品、自動發熱眼膜或暖毛巾,暖敷眼睛10至15分鐘 2. 按摩瞼板腺,用手指按摩上下眼瞼,再將油脂推向睫毛根方向(圖A) 3. 用眼部清潔專用濕紙巾清潔睫毛根部(圖B) 雙眼痕癢 改用冷敷 「溫度、時間和方法次序都很重要。」莊金隆提醒,溫度、時間足夠才能令油脂由固體變成液體,而電子暖敷產品有恆溫功能,暖敷效果較理想,亦可減低灼傷風險。「感到眼乾,第一時間不是滴眼藥水,而是做暖敷、按摩、清潔。」他指每日做3至4次作日常保健,如果眼睛分泌物多可增至6至8次,只要注意衛生、安全,這就像深呼吸或伸展一樣,是個很好的保健辦法。可是,雙眼痕癢時就不應暖敷,「如果眼腫或痕癢,很想揉眼睛,可以冷敷,既可止痕又可去腫」。 不同眼疾或全身性疾病都可能引起乾眼症,如過敏症、甲狀腺眼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如乾燥症等;一些治療也會引起乾眼問題,如長期使用青光眼藥水、服食情緒病藥物、接受頭頸腫瘤電療等。另外,接受激光矯視、年紀增長、患糖尿病等都增加患乾眼症風險。 環境等因素也會誘發乾眼症,如天氣乾燥、濕度低、長時間佩戴隱形眼鏡等。莊金隆建議患者盡量避開風險因素,如減少逗留在大風乾燥的極端環境,避免長期看電子產品而不休息,並保持良好生活習慣,有助減低患乾眼症風險。 文:李欣敏 編輯:朱建勳 人工淚液潤眼 先試低濃度 眼睛是珍貴又脆弱的器官,如有不適,求醫處理就最安心。當排除嚴重疾病,可以人工淚液紓緩乾眼徵狀。坊間產品有不同配方,如透明質酸、維他命、薄荷。選購時有什麼要留意? 眼科專科醫生莊金隆表示,眼藥水分為有藥性及無藥性,前者用以醫治眼疾,例子包括含抗生素、抗炎、類固醇藥水;無藥性屬人工淚液,可滋潤眼睛,紓緩乾燥不適。他建議選擇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因長期使用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可能產生敏感反應。 華人乾眼症主要是油分不足引致。莊金隆指,含有透明質酸的人工淚液,有鎖水功效,濃度愈高功效愈強,但若徵狀不太嚴重,可先試用較低的濃度,「因為人工淚液太濃稠、黏𥹉,而清潔做得不好時,反而容易生眼瘡」。另外,有些配方會加入維他命,有實驗證明維他命A有助促進眼睛健康,但維他命B、E等則未有足夠醫學根據證明有效。 密封放雪櫃 達冰涼效果 至於含薄荷成分的人工淚液,會否刺激眼睛?莊金隆稱,暫時未有數據顯示薄荷對眼睛的影響,「如果想有冰涼感覺,其實毋須薄荷,將人工淚液放在雪櫃後使用,會有很好效果」,但緊記要把藥水放在密封盒內保存,以免被雪櫃內的食物污染。 使用人工淚液後,眼乾未有改善,應及早求醫。醫生可處方適合眼藥水、潤眼啫喱、藥膏,亦可考慮脈衝和彩光治療乾眼症。 相關文章:白內障丨手術無風險?如何選擇人工晶體? 了解白內障手術的 5個問題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