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及新冠康復者仍未走出身心創傷 精神科醫生冀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明報專訊】廿年前,2003年2月SARS無聲滲入香港,短短數月無情地帶走了299人的生命,先後共1755人染疫,當中包括當時47歲的救護員何錦華。廿年後的春天,SARS康復者疫症記憶和恐懼猶未退去之際,港人在路途上已再走過另一場歷時逾3年的新冠疫情。任憑年月過去,如何走出身心陰霾,對於一眾SARS康復者仍是終生課題,依然並肩同行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寄望社會毋忘這群SARS康復者外,也值得政府疫後評估,了解疫情對全港市民精神健康的影響。 相關閲讀:新冠+流感+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夾攻 了解3病毒 康復者:先後感染SARS及新冠病毒 身心創傷仍未痊癒 事隔17年,冠狀病毒在2020年重臨香港,喚醒何錦華心底一隅的恐懼,「未中(新冠)之前好驚,不知道究竟中咗會點,會不會好似SARS咁要插喉、入ICU(深切治療部)呢?」。先後感染SARS及新冠,他除了發現後者病徵較輕微,也意會到原來SARS帶來的身心創傷仍未痊癒。 染SARS謝婉雯曾主診 聞死訊晴天霹靂 現年67歲的何錦華,2003年3月與妻子赴京旅遊,被團友傳染SARS,回港後入住屯門醫院隔離20日。留醫日子至今烙印腦海,他仍記得躺臥病牀時,耳邊傳來同房病人的嘆息聲、醫療儀器發出時而尖銳的警號,有感死神就在窗外凝視自己。 因屯門醫院胸肺科醫生不足,主動請纓轉到SARS病房的謝婉雯醫生,一度為何錦華的主治醫生,當他從醫院廣播得悉謝醫生染疫的瞬間,不禁晴天霹靂,「如果連醫我的人都病了,咁我點算?」 焦慮抑鬱纏繞 需看心理醫生 後來謝醫生病逝,何錦華活了下來,惟出院後要與身心後遺症搏鬥。那時看到消瘦近20磅的身驅,又深怕家人被傳染,令他飽受失眠困擾,一度想輕生遠離憂愁,多年來因焦慮、抑鬱須斷斷續續向心理學家求醫。 何錦華康復後有感心肺功能比一般人差,17年後再遇新型冠狀病毒疫症,喚醒他的恐懼。他說新冠初期未有疫苗或特效藥,對染疫病死率一無所知,擔心染疫後將重現聞氧氣的情景,名人或年輕人感染後死亡的消息、接二連三的疫情新聞令他應接不暇,一度失眠。 奈何疫下他一直求診的心理學家一度暫停診症,為免家人憂心,他選擇獨自處理不安情緒,避開悲情新聞,刻意減少外出,入升降機也與人保持距離,惟最終去年7月疫情放緩時與家人到酒店「宅度假」(staycation)時染疫。 相關閲讀:【情緒病】7個香港人1人有精神健康問題 家人伴侶如何陪伴照顧、應對助復元? 新冠如發燒感冒 過憂帶來情緒問題 曾為新冠惴惴不安的何錦華,染疫後僅現「幾聲咳」及骨痛,形容新冠猶如發燒感冒,笑言過憂反為自己帶來情緒問題。為免傳染同住孫女,他申請入住竹篙灣隔離營;相比昔日SARS病房,他說「糟糕灣」不再有危重病人氣喘聲,亦不再擔心傳染醫護,形容獨自隔離的經歷「好似好過一點」。 歲月如梭,SARS襲港已時隔廿年,同為香港沙士互助會理事的何錦華表示,療癒SARS帶來的身心創傷為一眾康復者的畢生課題。記者於某個陽光普照的中午與他做訪問,就在對話結束之際,他淡然嘆道,重談SARS經歷恍如將他帶回2003年,當晚對他來說將是另一個無眠的晚上。 精神科醫生同行 冀社會毋忘康復者 2003年的春天,一場SARS疫症匆匆走過,卻在許多人心中留下了傷痛。現時私人執業的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那時任職聯合醫院精神科副顧問醫生,曾陪伴百多名SARS康復者走過難關。離開公立醫院後,即使換了身分,他與不少康復者都成了朋友,多年來繼續分享喜與悲,也見證新冠疫情再次觸碰到他們的傷口。轉眼廿年過去,他嘆道許多港人漸漸淡忘SARS,「都好的,慢慢淡忘,將件事放低」,但希望社會不要忘記一群SARS康復者。 本身是香港沙士互助會榮譽顧問的麥永接,離開公院後仍定期於周年晚宴和活動與「沙士友」共聚互相支持,談談往事與近况。他昔日跟進的康復者,不少成為了朋友,有女康復者至今仍受骨枯影響。新冠爆疫初期,他再收到她的短訊提醒做好防護。 勾起康復者恐懼 新冠不敢出門 「創傷後遺就好像一道傷疤,一直存在,會隨時間慢慢變淡,但有時觸碰到仍會痛」,麥永接說當年不少SARS康復者患上創傷後遺症,3年前新冠疫情來襲,也再次勾起許多康復者的SARS回憶,部分人甚至出現「回閃」,爆疫初期選擇不外出、常洗手、逃避看電視和新聞。 倡評估新冠對精神健康影響 SARS短短3個月,新冠卻演變成大流行,歷時逾3年,但麥永接說SARS(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如其名般,疫情來得急且嚴重,病毒和治療方法不明,社會「無望無助」,有感對病人的衝擊和創傷更深。不過,他認為新冠疫情更漫長,經歷社交距離措施、停課、經濟重創,對各階層的精神健康影響較廣闊,值得政府疫後評估,了解疫情對全港市民精神健康的影響。 「有時我覺得,我能夠醫到他們,對我的得着很多,在睇症和看人生都學會很多」,麥永接說SARS康復者除了提醒他健康與家人才最重要,他們的傷痛經歷正正提醒社會以至世界,處理疫症時不能只顧及病人的身體健康,也要兼顧精神健康。過了廿個春天,該忘掉還是記起SARS一役?麥永接說如非必要,許多康復者都不願重提舊事。他記得有一年曾在沙士互助會晚宴高唱《Try to remember》憑歌寄意,「不用經常提起(SARS),但如果okay,都可以嘗試記得,希望有天想起時再無咩影響情緒就最好了」。 Read more

【結核病】肺癆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長期咳嗽、痰帶血及早求醫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胸肺服務日前(2月28日)公布2022年下半年香港學校結核病(俗稱「肺癆」)概况,稱有專上院校曾出現一宗涉及兩名學生的群組個案,該群組的基因分型測試顯示並無細菌學上的關連。衛生署表示,結核病為經空氣傳播的疾病,當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含有結核菌的小點會於空氣中散播。署方提醒市民如有長期咳嗽、痰中帶血、消瘦、發燒和午夜盜汗等徵狀,應及早求醫。中心亦呼籲市民,包括學校管理層、學生及家長應時刻保持個人及環境衛生,預防結核病。 結核病俗稱肺癆 半年70患者屬3至24歲就學年齡 衛生署表示,去年7月至12月共接獲1666宗(臨時數字)結核病呈報個案,其中70宗年齡介乎3歲至24歲,即處於一般就學年齡,佔同期結核病呈報個案4.2%,較前年同期減少0.12個百分點。 有專上學院出現群組 涉兩學生 署方發言人稱,縱使香港的結核病呈報率在過去數十年持續顯著下降,結核病仍是全球重要的傳染病,群組個案在校園亦時有發生。衛生防護中心胸肺服務致力在學校、社區和醫療界推廣防癆意識,以期及時發現、診斷和治療結核病,達到終止結核病的目標。 結核病經空氣傳播  注意咳嗽打噴嚏可感染他人 衛生署表示,結核病為經空氣傳播的疾病,當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所產生含有結核菌的小點會於空氣中散播;若旁人吸入這些小點,便有可能受感染,但一般而言,與病人長時間接觸才是造成傳染的最重要條件。署方提醒市民如有長期咳嗽、痰中帶血、消瘦、發燒和午夜盜汗等徵狀,應及早求醫;若不幸染上結核病,應加強呼吸道衛生和咳嗽禮儀,並在監督下接受治療。 Read more

【血癌三大類】警惕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相關病徵 及早求醫接受個人化治療

血癌大致分為三大類:「淋巴瘤」、「骨髓瘤」及「白血病」,三類血癌個別亦分為急性和慢性,以及其他特有的種類。急性血癌的病情進展較快,病徵較明顯,病人較易察覺身體有異;慢性血癌進程則較慢,有機會毫無病徵。有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建議,日常可留意有否突然出現不適,例如發燒、流牙血、流鼻血、身體有瘀斑或頭頸、腋下有腫塊等,如有懷疑應求醫;同時可定期接受身體檢查,血常規檢查或能針對血癌診斷提供重要的線索。 血癌三大類 淋巴瘤新症佔多 骨髓瘤、白血病次之 養和醫院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詹楚生醫生指出,每年約有1,000多宗淋巴瘤的新症,是三大血癌中佔比最多;骨髓瘤及白血病則每年分別約有300宗新症。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淋巴瘤:唯一有固體腫瘤的血癌 淋巴瘤是由淋巴細胞惡化成癌細胞後失控增生而形成,可發生在任何一個,甚或是某一堆淋巴結,常見發生在頸部,是能夠讓人摸得到、感覺到的固體腫瘤。由於淋巴細胞可經淋巴系統在全身循環,一旦出現擴散,它可以出現在任何有淋巴結的器官或身體部位,甚至在骨髓,因此其擴散的程度及走向難以預測。 淋巴瘤可劃分為何傑金氏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病人比例在本港約為1:9。何傑金氏淋巴癌雖然個案較少,惟它的病徵獨特,會令病人身體痕癢難耐,但不會有皮疹。此外,非何傑金氏淋巴瘤同時可再分為急性和慢性,由於急性淋巴癌的腫瘤生長得快,病人較容易察覺,例如頸部有可能長出無痛硬塊,並於短時間內生長至很大的體積;病人亦有機會出現發燒、消瘦、夜間盜汗等病徵;至於慢性則可能沒有病徵,容易被病人忽略。 骨髓瘤:別忽視骨痛的潛在危機 骨髓瘤一般牽涉骨頭問題,不少患者通常會出現骨痛,表面上好像較容易察覺。然而,由於年輕人或上班族可能早晚都需要用電腦或其他電子器材,容易誤以為是長期勞損帶來的腰痠背痛問題,因而延誤求醫;年長病人則可能以為骨痛乃骨質疏鬆所致,因而掉以輕心,往往服藥後未有改善,直至疼痛惡化,甚至骨折,最終才確診骨髓瘤。此外,骨髓瘤患者亦有可能出現貧血,容易疲累,體能變差;亦有機會有蛋白尿,出現小便多泡的情况,以上徵狀需分外警惕。 相關閲讀:牙痛、流牙血非熱氣 了解牙周病先兆 原來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有密切關係 白血病:癌細胞佔據「造血工廠」 白血病意指造血的幹細胞變質、增生,癌細胞充斥在骨髓,以致只能製造出失去正常功能的壞血球。白血病可劃分為骨髓性及淋巴性,同時有急性及慢性之分。 急性白血病代表癌細胞在骨髓內增生得非常快,正常血球及血小板在短時間內急速下降,一般會引致患者有發燒、容易流血等徵狀。急性白血病可再細分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前者較常見於小童,病情相對較嚴重,但有較大機會能治癒;後者則以成人患者居多。 求醫檢查  捉緊每個蛛絲馬跡 日常除了警惕有否明顯病徵,以盡快求醫檢查之外,定期接受身體檢查亦十分重要。詹醫生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例,部分病人可能長期沒有病徵,在接受定期身體檢查時,即使透過血常規檢查能發現白血球指數及淋巴性白血球指數升高,甚或連續數年都高於正常水平,病人仍可能因為沒有不適或徵狀而忽略,但其實這些數據有機會是罹患白血病的警號,如有懷疑,建議諮詢主診醫生意見,及早接受更詳細的檢查。 識別變異基因  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詹醫生指出,大部分血癌個案都有一定程度的基因變異,例如不同染色體對調,引致形成組合基因及組合反白,激活多個細胞訊息傳導系統,以致癌細胞急速生長,最終引致血癌,透過「次世代基因排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為病人檢查癌細胞基因圖譜,以識別出變異基因,有助制定精準治療方案。 治療血癌有很多不同的方法,例如骨髓移植、化療、標靶治療、放射治療,還有嶄新的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均是可選用的治療方法。然而,治療方案並沒有單一方程式,醫生必須先透過詳細檢查,為病人所患的血癌進行精確分類,按照其分類、病情及需要,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才能達致最佳的治療效果。 Read more

入冬易誘發哮喘、咳嗽氣促 發病期飲食日常起居注意事項(附化痰平喘湯水推介)

【明報專訊】入冬天氣轉涼,容易誘發咳嗽氣促、哮喘一類疾病。中醫認為哮喘病機為本虛標實。哮喘之根本在臟腑虛弱,以致痰飲內伏,一旦遇到環境變化、致敏原、感染等誘因,引動伏痰,便會出現呼吸困難、氣喘、哮鳴等症狀,嚴重甚至可導致窒息、缺氧而危及生命。哮喘的中醫治療宜根據病程階段及臨牀症狀,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編者按:哮喘患者無論在發作期抑或緩解期,有什麼日常起居調護需要注意,有助改善心肺功能、減少刺激呼吸道呢?至於飲食方面除了少吃屬性寒涼生冷的食物外,有哪些化痰平喘的湯水推介呢?)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面對新冠後遺症:咳嗽氣喘乏力 研究:中醫治療三成可根治 肺功能呢? 哮喘、咳嗽氣促 發病期痰濕積肺致呼吸急促 飲食日常起居要注意 總結歷代醫家對哮喘的認識,均離不開「痰」字。痰既可指是可見的呼吸道分泌物,也可是抽象概念,是指無處不在,由水液代謝失調而產生的病理產物。因為肺、脾、腎臟虛弱,令水液運化、輸佈失常,可形成水濕、痰飲。在肺脾腎虛、痰飲內伏的基礎下,當外感風寒、飲食生冷、吸入致敏原、情緒激動時,均能誘使哮喘發作。在哮喘發病時由於痰濕蘊結,妨礙氣機運行,可致肺氣通暢不利、宣降失常,出現呼吸困難、氣道壅塞等。若有形之痰停積於肺,可妨礙呼吸通氣,出現呼吸急促、痰鳴如吼等。 寒哮症狀呼吸急促、哮鳴聲 治療:急則治標 驅風散寒溫肺 遇寒而發的哮喘,多為「寒哮」,常見症狀包括呼吸急促、喉間痰鳴,甚則呼吸困難,並在呼吸時聽到高頻的哮鳴聲,提示氣道變窄。此外還可出現怕吹風、痰清質稀、舌體腫脹、舌苔白滑、脈緊等。在寒哮發作期間,中醫治療宜「急則治標」,採用驅風、散寒、溫肺、化痰的方法,紓緩氣管收窄,化痰平喘,常用方藥包括射干麻黃湯、小青龍湯、麻黃、桂枝、乾薑、細辛、地龍等。 咳嗽喘促緩解期 治療:補肺健脾溫腎 調養望斷尾 哮喘反覆發作的患者,當咳嗽、喘促未見發作,病程即進入「緩解期」階段。雖然患者在哮喘緩解期通常沒有病徵,但中醫認為此時正是調整臟腑功能的關鍵時機,切勿忽視。只要通過調養使臟腑機能健旺,便能減少之後哮喘發作機率,甚至可令哮喘終止發作,即一般人所稱「斷尾」。哮喘緩解期的中醫調治重點,在於補肺、健脾、溫腎,目的為改善體內水液代謝機能,防止痰濕蟄伏。 補肺:杜絕痰濕積聚 中醫的臟腑生理認為肺臟有「行水」作用,負責水液的輸佈、宣發和肅降,將水液敷佈全身。當肺氣不足時,由於體內水液不得輸佈,因此水液停聚而逐漸形成痰飲的「夙根」。此時通過補益肺氣,有助通調水道,杜絕痰濕積聚。臨牀常用的補肺方劑為玉屏風散,由黃芪、白朮、防風三味中藥組成,有益氣固表、補肺脾、祛風的作用。 ◆肺氣虛常見表現:乏力、容易氣促、容易患傷風感冒、怕吹風畏寒、無故自汗 健脾:改善水液運化代謝 中醫認為「脾為後天之本」,脾臟負責飲食及水液的運化,即飲食的消化、吸收、代謝、排泄功能。脾胃氣虛,運化無權,飲食不能正常完成消化代謝,容易衍生痰飲、濕濁一類病邪。痰濕除可令人出現食慾不振、脹氣、腹瀉、浮腫等表現,無形的痰濕還會阻滯氣機升降出入的運行,例如痰濕阻滯局部經絡可引起痛症,痰阻心竅可導致意識模糊,痰濕蘊肺可導致咳嗽氣喘等。 要防止痰濕生成,維持脾胃運化功能正常至關重要。對脾胃虛弱者可採取補氣、健脾,促進脾胃運化功能,常用方藥包括六君子湯、黨參、淮山、扁豆等,通過增強脾胃功能而改善水液運化代謝的能力,從而使痰濕不生。 ◆脾氣虛常見表現:體力不支、面色蒼白、消瘦、無胃口、腹瀉、舌體腫脹胖大 溫腎:助排出多餘水濕 中醫認為腎臟在水液代謝方面也擔當重要角色。腎主水,腎臟的氣化作用有利於泌別清濁。在腎陽的驅動下,水液之清者將可被身體利用而濡養周身,水液之濁者將通過小便排出體外,是謂泌別清濁。若腎陽虧虛,腎臟便無法發揮正常溫煦和氣化作用,以致過多水液積聚體內,形成痰濕。老年人及幼兒由於腎氣不足,皆容易出現哮喘問題,在調治方面要特別考慮溫腎。部分幼兒當長大後,因腎氣逐漸充盈,溫煦和氣化的能力得到提升,有機會逐步擺脫哮喘。 哮喘患者可通過溫補腎陽,推動腎臟氣化水液的能力,有助將體內多餘的水濕排出,避免其醞釀為痰飲。臨牀常用的溫腎方藥,包括金匱腎氣丸、續斷、制附子、冬蟲夏草等。 ◆腎氣虛常見表現:全身畏寒發冷、腰膝痠軟、精神萎靡、頭暈耳鳴、夜尿清長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哮喘「斷尾」有機?及早治療控制病情 減少發作 知多啲:運動促進氣血 湯水化痰平喘 除補益肺、脾、腎臟之外,哮喘患者無論在發作期抑或緩解期,都要注意日常起居的調護。患者應設法保暖避寒,不要長時間吹風受冷,特別要注意上背、前胸的保暖,減少刺激呼吸道。在飲食方面,患者應少吃屬性寒涼生冷的食物,避免喝凍飲,以免耗傷陽氣,助長水濕陰寒。 患者在平日應養成做帶氧運動鍛煉身體的習慣,如慢跑、競走、遠足等。通過多做戶外運動接觸陽光,有助增強體適能,改善心肺功能,並且可保持陽氣充足和促進氣血運行,化解體內痰濕。 防治哮喘湯水推介 – 蟲草花杏仁淮山瘦肉湯 材料:蟲草花30克、南杏12克、淮山30克、黃芪15克、白朮12克、茯苓15克、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補肺脾腎、化痰平喘 Read more

中西醫結合治癌症 即精準醫學+整全治療

【明報專訊】中西醫結合治癌,是精準醫學和整全治療結合。就像踢世界盃一樣,西醫標靶藥着重找出最有實力的前鋒,攻破對方龍門,但對手會想辦法制約前鋒,情况好比標靶藥失效。而中藥處方用上十多種中藥,就像全隊球員互相配合、變陣,令對方難以識破。想贏得世界盃,最好方法是以上述兩種哲學結合運用。 相關文章:【女性疾病】 乳癌術前化療助縮瘤 新標靶藥提升治癒率 精準醫學 vs. 整全治療 西醫腫瘤學在近十多年發生了重大改變。由以往只用化療,慢慢地變為用各種不同類型標靶藥和免疫治療。藥物種類繁多令人目不暇給,但更為重要的是,現在西醫腫瘤學已經變成一種精準醫學(precision medicine)。 最常見的是,不少癌症,特別是肺癌、大腸癌和乳癌,在未開始用藥之前,都會先作各種腫瘤基因測試,斷定最合適該病人的標靶藥物,或評估對免疫治療的反應,為每名病人定下最合適的藥物組合,才會開始治療。相對以往在同一癌症上,病人都用同樣化療,確實是一種進步。因為精準治療不但成效更好,而且副作用一般也較輕。 那麼中醫藥治癌有沒有精準治療呢?中醫學也有類近於精準醫學,就是傳統望聞問切、辨證論治。簡單說,就是中醫會先透過望聞問切,了解每一名病人病情和當下體質等因素,才定下一個「證形」,再開出針對該病人的處方。所以即使是兩個同是肺癌的病人,兩條中藥處方可以截然不同,一個病人可能着重補氣養陰,另外一個病人可能着重活血化瘀。可以說中醫藥是度身訂做的醫學。 然而,中醫的辨證論治和西醫的精準治療,其實有很大的差異。西醫精準治療主要是透過腫瘤樣本分析腫瘤基因突變來斷定最佳用藥。中醫望聞問切主要是了解病人患病後,如何影響了身體五臟六腑,再用中藥處方去糾正五臟六腑的失衡,透過改善五臟六腑的平衡,間接發揮抗癌作用。 標靶藥一大弱點 所以簡單地說,西醫腫瘤學是直接針對癌細胞的精準治療,而中醫學是針對病人本身的度身訂做整全治療。 西醫標靶治療確實是很厲害的治癌武器,因為當找到合適標靶藥,用藥後腫瘤細胞一般都會快速死亡,疾病可以大幅度受控。但標靶藥有一個最大弱點,就是很多時用了一段時間後,腫瘤再度發生基因突變,產生抗藥基因令標靶藥慢慢失效。這時候便要重新抽腫瘤細胞組織,再去研究有否其他標靶藥可以使用。假如沒有,便要回歸傳統的化療。這種情况在肺癌病人身上特別多見。 中醫的整全治療,除了考慮腫瘤本身以外,更加全盤考慮病人體質和身體各樣問題。以肺癌病人為例,中醫除了考慮治療要使用針對肺癌的「抗癌中藥」,在不同階段用藥也有不同;病人起初病徵時,肺熱較重,要使用更加多清熱解毒的中藥;但過一段時間,可能病人本身有腸胃問題,脾虛有濕,引起咳嗽痰多,容易肚瀉,加上經過早前治療後熱毒已清除,反而痰濕瘀滯,就需要加上健脾化濕、化痰散結中藥。若病人在治癌過程中,不幸染上新冠病毒,出現氣喘消瘦的問題,便要加入益氣養陰的中藥,同時稍為減少清熱解毒的中藥。 另外,中醫着重生活調理治療腫瘤,例如會叮囑肺癌病人要有充足睡眠,適當戒口,針對病人體質定出合適的湯水藥膳,避免工作過量,要調節情緒等。這些生活上細節看似簡單,其實在中醫學上對於養病的病人甚為重要。所以中醫藥治癌雖然有精準的一面,但更為着重整個人體多方面同時兼顧的整全治療。 相關文章:【了解腸癌】預防大腸癌 從生活飲食習慣入手 前鋒單刀 vs. 隊友助攻 此外,一般中藥處方使用藥材數量很多,跟西藥標靶藥只用一兩種藥物截然不同。中西藥理念之不同,就像世界盃一樣,西藥標靶藥着重找出最有實力的前鋒,希望靠這名明星球員來贏得比賽,但假如這位明星球員因傷未能上陣,或踢法被識破受制(情况好比標靶藥失效),那麼球隊便會輸掉球賽。中藥處方的理念是,十多種中藥就像全隊球員互相配合,雖然沒有哪一個是突出的明星球員,但不同球員互相變陣,在平平無奇之間達到效果,對方難以識破。 想贏得世界盃,最好方法是以上述兩種哲學結合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癌,也正就是精準醫學和整全治療,兩種不同方向達到相輔相成的目標。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Read more

【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相信大部分人對「血癌」一詞略有耳聞,但其實「血癌」只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有其獨特之處,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而且有實體腫瘤及非實體腫瘤之分。部分種類的血癌如果屬慢性,或出現在較隱蔽的位置,患者早期可能毫無病徵,透過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有可能在部分檢查中可找出線索。 Read more

【前列腺癌】早期未擴散低中高風險患者常用治療方法 知多啲:小便頻密困難或腫瘤轉移?

【明報專訊】早期前列腺癌,西醫治療根治率很高。治療主要兩大方法,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有不同合適症和病人選項,總括而言兩者根治率非常接近。既然西醫治療有效,中醫在治療局部前列腺癌又有何角色呢?早前提及,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已擴散的前列腺癌(見文〈壯年患者多基因突變 中西藥夾攻治頑固前列腺癌〉)。今次闡述中西醫如何互相配合治療早期前列腺癌。 相關文章:【有片】前列腺癌「生得慢」 一把年紀唔使理? 前列腺癌早期沒擴散 手術、電療根治率高 早期前列腺癌,指癌細胞還是局限於前列腺當中,並沒有擴散到其他骨頭或內臟。對於局部前列腺癌,西醫一般按照前列腺癌指數,即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高低、影響位置和前列腺癌病理報告中的分化程度,再釐定病人屬於低中高3種風險組別(見「未擴散前列腺癌風險分類」一表)。 早期前列腺癌治療主要兩大方法,手術切除或使用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兩種方法各有優劣,有不同合適症和病人選項,總的而言兩者根治率非常接近。對於某些中、高風險的前列腺癌患者,假如使用電療,或需要配合半年或至兩年荷爾蒙療法。 中醫治療主要是減低西醫治療的併發症,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術後腎虛滲尿 膀胱忍尿力下降 前列腺癌患者在手術後,會有輕微滲尿,一般在手術後數星期自然慢慢回復;但有小部分病人即使好轉,但仍受滲尿影響生活。中醫認為不少病人屬於腎氣虛弱,令膀胱忍尿能力下降,所以治療需要補腎氣。常用中藥包括著名中藥方金匱腎氣丸,當中地黃可以補腎陰,附子、肉桂可以補腎陽,陰陽兼顧。另外,有些常用中藥例如蓮子、茨實,也有一點協助收斂小便的作用,幫助回復小便忍耐力。 另外,雖然電療技術愈來愈先進,但有些病人始終會出現電療後長期副作用,包括小便出血、大便出血等。原因是電療過程中,部分放射線灼傷了大腸黏膜和膀胱黏膜(現時有新方法,透過注射水凝膠減低大腸發炎風險,以後再談)。 相關文章:【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電療後小便出血 清膀胱濕熱止血 最近有一名病人,兩年前由於前列腺癌擴散到附近的淋巴腺,需要接受較大範圍的電療。電療後反覆出現小便出血和小便疼痛,經膀胱鏡確診為膀胱發炎,治療了1年病情反覆,並影響正常生活。最困擾病人的是每次打高爾夫球時,因為動作大,球賽後就會小便出血。病人希望透過中藥治療改善情况。從中醫角度,是因為濕熱積聚於膀胱,再加上病人經常睡眠不足和進食辛辣,導致膀胱熱上加熱,引起出血。治療以中藥清膀胱濕熱,涼血止血,再配合生活作息改變,數星期後小便出血情况已經停止,病人可以再去打高爾夫球。 亦有病人因電療後大便出血而尋求中藥治療,其徵狀和痔瘡出血沒有太大分別,用清大腸濕熱的中藥,再加上調理腸胃,一般大腸出血都能控制。 益氣養陰 改善疲倦潮熱 此外,部分前列腺癌患者需要注射荷爾蒙藥物,常見副作用是身體感覺疲累,部分病人會出現短期潮熱、盜汗。這一類病人可以利用中藥益氣養陰,改善疲倦和潮熱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早期前列腺癌,透過合適治療,根治率很高。但無論接受什麼治療,都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透過中醫藥可以減輕不適,中西醫配合治療的確是相得益彰。病人接受前列腺癌治療,無論選擇中醫或西醫,之前必先請教主診醫生和中醫,以策安全。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初期無徵狀 小便頻密困難或腫瘤轉移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前列腺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由2010年1492宗新症,增至2019年2532宗。病發初期通常沒有任何徵狀,當腫瘤逐漸增大或開始轉移時,可能會引致以下徵狀: ‧小便頻密,尤其在晚間更嚴重 ‧小便困難,久久不能排出尿液 ‧小便或射精時感赤痛 ‧小便或精液帶血 ‧若癌細胞擴散至骨骼、盆骨或脊骨,會感到痛楚或僵硬,患者亦可能會感到疲倦、胃口不佳和日漸消瘦 前列腺癌徵狀與一些前列腺疾病,例如前列腺肥大、膀胱感染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醫生診斷非常重要。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香港防癌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中風是由腦血管引起的急病,當中約兩成個案屬於出血性腦中風,餘下八成為缺血性腦中風,當中大部分均與三高等高危因素有關,然而仍有多達四分之一的缺血性中風,因初期未能確定病因而被歸類為「隱源性腦中風」(Cryptogenic stroke)。不少這類中風的患者更是較年輕的一群,再中風的風險相當高,故必須透過更多檢查探究箇中致病原因,對症下藥助病人康復的同時,也要減低再次中風所帶來的傷害。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隱源性腦中風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其中一種,主要是指一些在發病初期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評估,包括腦部掃描、血管造影等,仍未能明確診斷出箇中病因的個案。 隱源性中風屬缺血性腦中風 查找5大病因減機能受損風險 他表示,隱源性腦中風產生的症狀與其他缺血性中風相若,因應受影響的大腦位置而定,例如語言區受損可引致失語,運動皮層受影響則會半身癱瘓等;而治療方法亦大致一樣,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及時送院的患者,可注射溶栓針,若屬大血管栓塞則可考慮利用導管取栓術,幫助打通阻塞的血管,盡快恢復腦部功能。 隱源性腦中風雖不影響治療的選擇,但找出致病原因仍是重要一環。「由於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相當高,若重複及多次中風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因此只有找出致病原因才能採取最針對性及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低再次中風的機會。」 拆解隱源性腦中風背後原因 1.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吳醫生強調,隱源性腦中風並非完全沒有原因,只是需要透過更多的檢查才能探究隱藏在背後的病因,其中一個常見原因就是供血予大腦的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他闡釋,曾有病人在球場「食波餅」後暈倒,送院後證實是中風,經檢查發現原來頸部有一條大動脈被球撞擊致撕裂;亦有病人在球賽中「頂頭槌」後出現頭暈、行路不穩及嘔吐等情况,診斷結果是患者頂球後導致經頸椎骨入腦的一條動脈破裂,導致後腦腦幹位置中風;另亦不乏文獻記載因按摩「啪頸」令動脈創傷而引發中風等。 2.心臟問題致大腦血管阻塞 另一引發腦中風的潛在原因是心臟問題,例如陣發性心房顫動、先天性卵圓孔心漏及心肌炎等,又或是本身有血管結構異常、血管炎等情况,都可能會令大腦血管出現阻塞,誘發中風。 3. 凝血、溶栓系統功能紊亂 一些遺傳病或後天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的疾病,可影響患者體內血液的凝血或溶解血栓功能,有機會引致腦血管栓塞,或一些血栓游走至腦部而導致動脈堵塞,都會引起中風。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較多為年輕女性,其患病後的生活和工作,可以出現嚴重障礙。 4.新冠病毒影響血管等併發症 吳醫生指出,近兩年困擾全球的新冠病毒,確診人士中風的風險也會較高,原因是新冠病毒不但感染呼吸系統,也會影響血管,有關引起栓塞及血管相關的併發症。另外,一些現時較少見的傳染病,例如梅毒、肺結核腦膜炎等,皆可引起腦血管發炎而導致中風,醫生需透過微生物檢測,才能作出根本治療。 5.腫瘤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 他續指,隱源性腦中風較多發生在較年輕的人士身上,反之長者中風則通常有跡可尋,如三高、吸煙及缺乏運動等,甚至可能是腫瘤所致。早前便有一名70歲的中風病人,本身並沒有中風的高危因素或疾病,但翻查病歷發現病人於數月間消瘦了10多磅,再仔細追查原來肇因是膽管癌,其腫瘤更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幸好患者接受手術及化療後已告康復,凝血功能亦恢復正常。 對症下藥 減低再中風風險 確切掌握中風成因後,醫生會以針對性的方法制定治療。吳醫生分享一名廿多歲的女患者突然中風入院的個案為例,驗血後揭發患者中風是源於體內出現抗磷脂質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令血液容易凝固及栓塞,故康復後需要長期服用薄血藥,從而減少血栓形成。 無明確病因 可考慮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吳醫生強調,仍有隱源性中風個案最終無法找到明確病因,但並不表示可以無視再中風的威脅。「一般會建議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藉以減低復發風險,而隨着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估計原因不明的中風個案數目會愈來愈少。」 Read more

腦腫瘤徵狀繁多 未必直接從腦部反映 須細心留意 透過掃描求證

腦腫瘤種類繁多,病徵及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的分類,腦腫瘤有超過150種,2021年再新增逾20種,可見將來有機會有更多種類出現。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余仲平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指出,腦腫瘤會損害神經系統,一般認為會有頭痛或嘔吐等徵狀,亦有機會引致癱瘓及腦癇;然而,部分病徵卻可能難以聯想到與腦部有關,必須小心。如果50歲以上人士突然出現頭痛問題、四肢有時不靈活、記憶力減退或其他不尋常的病徵,應及早求醫。 Read more

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引致腰痛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骨質疏鬆症、椎間盤移位等之外,最常見是腰椎勞損退化,「禍端」正是久坐!無論六、七十歲的長者,還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以至20多歲的年輕一族,都有可能因久坐而引致腰痛。若問題持續,肌肉力量會變差,加上過去年多的疫情影響下,戶外活動減少,腰痛可能已困擾着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