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癌】治療期間免疫力下降 誘發肺結核病 常見病徵:咳嗽發燒夜汗體重下降(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66歲王先生最近確診高毒性瀰漫大B細胞淋巴癌,治療方案包括抗B細胞單克隆抗體利妥昔,再加多種化療藥物。王先生接受治療後反應良好,淋巴腫瘤迅速消退,估計治癒機會頗高。治療期間,王先生突然持續低燒,最終確診肺結核病,需要同時接受抗結核菌藥物治療。治療淋巴癌藥物令王先生的免疫力下降,體內潛伏的結核菌轉趨活躍,導致肺結核病。 Read more

血癌患者感染新冠病毒 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高 或影響治療計劃(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仍然猖獗,癌症患者尤其高危。血癌(「血癌」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患者免疫力下降,治療藥物令抵抗力進一步減弱;如不幸感染新冠病毒,較容易出現重症,死亡風險高。病毒感染亦可能影響原來的治療計劃,或降低治癒機會。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及遵守社交距離限制之外,新冠病毒疫苗及最新的抗病毒特效藥皆屬對付病毒的有效武器。 Read more

新冠肺炎 | 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 6成人康復 孔繁毅: 重症病人死亡率減半

【明報專訊】新型冠狀病毒康復者身體產生的抗體,除可避免自己再受感染,更可幫助垂危病人擊退病毒。公立醫院從康復者身上收集「恢復血漿」,並已在50名留醫深切治療部的重症確診者身上使用,60%病人康復,並將重症患者死亡率減半至22%。有曾患癌的確診老婦對各種抗病毒藥物無反應,每毫升樣本病毒量一度高達10億顆,並有嚴重肺炎需插喉供氧,接受兩次血漿治療後病毒清除並出院。 Read more

治末期大腸癌 新一線曙光 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 升至48%

【明報專訊】一眾治癌方案中,免疫治療不直接攻擊癌細胞,而是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來消滅腫瘤。當中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過繼T細胞療法、癌症疫苗,還有剛獲FDA批出,不限癌種、依據腫瘤生物標記「微衛星不穩定」(MSI)而用的藥物,都屬免疫治療。最新研究顯示,合適的第4期結直腸癌患者若運用新療法,24個月無惡化存活期提升至48%,更勝化療患者的19%。 Read more

【淋巴癌】淋巴結脹大持續不退 當心淋巴癌找上門

淋巴結遍佈全身,除了平常可觸及的頸、腋下位置之外,淋巴細胞還會隨血管游走全身,為身體抵抗外來細菌或病毒發揮保護作用。不過,正因如此,若淋巴一旦出現病變,身體任何一個器官都有機會患上淋巴癌,影響範圍之廣絕對不容忽視! Read more

【了解肺癌】混合治療新方案 肺癌四期 未必是盡頭

寡轉移——混合治療:化療+高劑量放射治療 過去被診斷第四期肺癌,病人像被判死刑,醫生亦無計可施。化療及放射治療以紓緩為主,並不能阻止病情進一步變化,尤其是轉移病灶在肺的患者。 今時今日,第四期肺癌未必是晚期。治療最新發展,不論在病理上的基因研究,以及新的藥物及放射治療,都為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晚期希望——隨着醫療科技進步,第四期肺癌未必一定是晚期,特別是假如肺癌屬於有限度的轉移,就可考慮進取一點的治療方案,以免疫治療配合化療控制病情。(圖:yodiyim@iStockphoto)   個案: 肺癌轉移淋巴+胸腔 年輕時的王先生是煙民一族,自從2016年確診第二期肺癌,接受左邊肺葉切除手術後,便乖乖的戒了煙。病理報告顯示他患的是肺腺瘤,醫生認為復發風險高,建議他接受混合性化療。王先生聽從建議,總共接受了4個療程。自從得了病,王先生很留意身體狀况,在一次常規覆診時,心胸肺外科主診醫生在X光造影上雖然未見異常,但由於血液檢查的癌胚抗原指數(CEA)上升了10倍有多,於是安排王先生做正電子掃描檢查(PET scan)。結果顯示,胸腔有一個約3厘米的腫瘤,另外左邊鎖骨上及腋下的淋巴,也受到影響而有不正常的SUV(Standard Uptake Value)數值,代表腫瘤可能出現轉移。 王先生在診所內聽到報告後,下定決心要戰勝病魔。他在求診前做了功課,知道肺癌有一類稱為「有限度轉移」(Oligometastasis,又稱寡轉移),即轉移腫瘤數目等於或少於5個,又或其中一個器官腫瘤數目不多過3個,就可考慮進取一點的治療方案。因為病灶全都是淋巴轉移(胸腔、頸及腋下),可先接受藥物治療方案,再評估高劑量放射治療的可能性。   混合化療減藥費負擔 另一方面,我亦安排王先生接受針對的基因檢查,顯示EGFR、ALK和ROS1基因沒有突變;而由於PD-L1蛋白指數高於50%,經過詳細的討論後,我建議他以免疫治療為治療的新方向。王先生明白長期抗癌路上,自費藥物的負擔不輕,最後決定先用第3代混合化療。完成4個療程後,正電子掃描顯示胸腔淋巴腫瘤縮小至1.7cm,其他病灶也縮小並變成不活躍。接着,他接受了高劑量的立體定位放射治療5次,以及7個療程的化療。治療後,CEA癌胚抗原指數已經下降至單位數(正常數值低於5)。 整個治療過程中,王先生非常樂觀面對,除了一次呼吸道感染,從不需要住院,過程中亦一貫的和我們團隊們說笑,生活如常,並多次毫不猶豫地答應擔任臨牀教學的對象。王先生下星期會再看掃描的成績表報告,衷心希望成績理想。   「寡轉移」適合切除治療 在第四期或復發性的肺癌中,有一類別是有限度(5個或以下)的病灶,稱為「寡轉移」。多個研究報告顯示,寡轉移的治療前景相對樂觀,未必如多處轉移的情况一樣困難,如能接受局部治療,例如手術切除,治療前景會比較理想;反之,化療只能紓緩,並不能根治問題,並且往往引致更多副作用,影響生活質素。 在單一位置的肺部轉移,大型的醫學研究已證明有超過4000名患者(多於80%)能成功接受根治性的切除手術,五年存活率高於30%,數字理想。惟因轉移位置、年齡、身體狀况等因素,不是人人都適合做手術。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簡稱SBRT),是以高劑量輻射及腫瘤活動範圍追蹤技術,精準地殺死癌細胞,達到最佳治療效果。此技術在初期原發性肺癌,以及復發性寡轉移的病者上,均有理想的局部控制及存活率數據。   基因檢查結合化療 隨着新的醫學研究報告發表,基因突變檢查在肺癌治療中已經是不可缺少的一環。EGFR及ALK突變已經有FDA認可的一線治療方案,其他的基因例如ROS1及BRAF,亦有最新的病理科指引,支持安排適合的病人接受化驗。免疫治療相關的PD-L1檢查,能給患者評估免疫治療的成效比重,而無論是一線、二線治療方案,以及配合化療,甚至是放射治療後的病人,也有很多新的突破。 綜合治療方案在肺癌患者的治療道路中,最理想是和各科醫生做一個綜合評估,為病人制定最理想的治療方案。   文:張天怡(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淋巴癌】醫言有理:菊池病惹淋巴癌虛驚

菊池病屬罕見良性淋巴腫瘤,患者多是亞洲人,尤其影響女性,一般四十歲以下,亞洲以外其他地方罕見,相信與某些遺傳因素有關,例如「白血球組織血型」(Human Leucocyte Antigen)。病徵包括發燒及淋巴腺腫大,其他還有易倦、關節發炎疼痛、皮膚出疹、肝臟脾臟腫大、出夜汗、惡心、嘔吐、體重下降及肚瀉等。驗血檢查或發現白血球及血小板下降情况。 Read more

BB未出世做手術 美國奇蹟寶寶 取出割瘤再回母體

【明報專訊】今年中,美國有醫生將23周的胎兒從母親子宮取出,施行手術,然後放回母親子宮裏,讓母親繼續懷孕至足月,六月平安出生。聽起來匪夷所思。香港醫療技術先進,為何沒有這種手術? 懷胎十月,胎兒可能出現不同問題,病毒感染、貧血、肺積水等,如何保住BB?不剖開子宮,可否為胎兒做手術? 美國女嬰LynLee Hope Boemer被稱為「出生兩次」的奇蹟寶寶。LynLee在母親子宮內,被發現有先天的骶尾畸胎瘤,危及性命。醫生在胎兒23周時,剖開母親子宮,取出胎兒施行手術,然後放回子宮內,直至今年六月,胎兒36周足月剖腹出生。 兩個手術:剖母子宮除胎瘤 懷孕期間,要剖腹取出胎兒做手術,難度在於保住胎盤和子宮,中大婦產科學系系主任梁德楊教授解釋,要剖開子宮取出未足月的胎兒做手術,當中涉及兩個手術。 以前述的切除胎兒骶尾畸胎瘤為例,首先,婦產科醫生剖開子宮,這與剖腹產子不同,因為胎兒未足月,子宮下端狹窄,不能橫切,必須直切,這對孕婦創傷較大,疤痕亦會影響下一次懷孕。另外,取出胎兒後,羊水流走,子宮就會自然收縮,胎盤供血亦會減少,就無法放回胎兒;因此在手術過程中,醫生必須用藥物和灌水令子宮放鬆。 而另一個手術,則是小兒外科為胎兒切除腫瘤。未足月胎兒很細小,全程要為她保暖,監察心跳、供血。手術風險視乎胎兒腫瘤大小和深入度,如果只是表面,相對簡單,但若涉及血管、肌肉和神經線,手術便較困難。 手術是否值得?醫生和準父母要平衡風險作出決定。「要衡量手術風險,包括胎兒和母親安全、腫瘤嚴重程度、子宮疤痕會增加將來懷孕風險等。歐美地區,相對較多父母傾向保住胎兒,而香港的大多選擇終止懷孕,因此香港沒有相關的手術經驗。」 插入胎兒鏡 子宮內施手術 除了畸胎瘤,懷孕中的胎兒亦可能會出現各種疾病。梁德楊指出,其實可以不用打開子宮,利用胎兒鏡、超聲波、激光、射頻等技術,都可以在母親子宮內,為還未出生的胎兒做各種手術﹕ 1. 雙胞胎輸血症 激光燒斷血管 單卵雙胞胎的胎盤,血管相連,如果供血不平均,血液經胎盤由一個胎兒流到另一個胎兒。一胎變得貧血,缺乏足夠氧分,影響發育;另一胎則血液過量,對心臟和循環系統造成負荷,雙胞胎同樣有危險,這稱為雙胞胎輸血症。目前可用胎兒鏡,即是將直徑2毫米腹腔鏡插入子宮,利用激光燒斷胎盤上相連的血管,令血液不再從一個胎兒流到另一個去。 2. 肺積水 導管引肺水 產前檢查若發現胎兒肺積水,可在超聲波引導下,用針刺經母親肚皮,將一條導管插入胎兒肺部,引出肺水。導管會一直放在胎兒身上,直至胎兒出生後才拔走。 3. 減胎 射頻切斷臍帶 懷有雙胞胎,有可能因為疾病或不同情况,必須犧牲一個胎兒。利用胎兒鏡以射頻技術,切斷其中一個胎兒的臍帶,胎兒因缺血而死亡。 4. 貧血 刺穿臍帶輸血 感染微小病毒,胎兒不能製造紅血球,導致貧血;另外,如果母親為負型血,胎兒為正型血,母親會產生抗體抑制正型血,令胎兒貧血。一旦遇上這些情况,可以經肚皮用針刺穿臍帶,輸血給胎兒。 另外,最近外國有研究,利用胎兒鏡治療先天性橫膈膜疝。梁德楊指出,橫膈膜將心肺和腹腔內臟分隔,一旦穿孔,腹腔內臟會上湧,壓迫心肺,影響肺部發育,令胎兒出生後肺功能不足死亡。而外國研究利用胎兒鏡將一個球囊放入胎兒氣管,阻塞氣管出入口,增加肺部壓力,令肺部膨脹。 中大亦嘗試為兩名胎兒做相關手術,手術雖然成功,但術後胎兒肺部發育並不理想,出生後死亡。梁表示,手術仍在研究階段,成功與否有很多因素影響,例如橫膈膜疝面積太大,即使利用球囊為肺部加壓,亦未必足夠對抗外來的壓力。 ■香港經驗 頸瘤壓氣管 未剪臍帶先插喉 「是次美國女嬰接受的手術,名為子宮內胎兒手術(Fetal Surgery),香港未有經驗,但早在十年前,香港已做到分娩時子宮外治療(Ex-utero Intrapartum Treatment,簡稱EXIT)。」聯合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部門主管醫生陳衍標說,分娩時子宮外治療,即在胎兒出生時,將胎兒由子宮取出,與臍帶分離前進行手術,可處理部分嬰兒先天性問題,增加存活率。 2005年,聯合醫院成功進行全港首宗「EXIT」,當時陳衍標醫生有參與其中。他指,當年的個案是在產前超聲波檢查時,發現胎兒頸部長了一個很大的淋巴腫瘤,可能壓住胎兒的氣管,胎兒在母體內透過臍帶獲得養分,影響不大,然而一旦出生,會因無法呼吸而危及性命。 臍帶繼續供氧 插喉助呼吸 所以,手術剖腹取出BB後,先不剪去臍帶,讓BB透過臍帶供應氧氣及營養,待醫護人員檢查胎兒的氣管有否閉塞,即時插上喉管,幫助呼吸,才剪去臍帶,嬰兒最終平安出生。翌年,在威爾斯親王醫院亦有第二宗以「EXIT」處理呼吸道阻塞的胎兒個案。 陳衍標說,事前要靠婦產科醫生仔細評估剖腹生產的手術時機,過早易令嬰兒早產,太遲則會自然分娩,來不及做手術,而當年的個案在胎兒30多周時進行。手術由婦產科、兒科、麻醉科、耳鼻喉科醫生跨部門合作,連同協助的醫護人員,當時手術室內有逾30人。 「EXIT」無法應付急切病患 既然「EXIT」都可處理,為什麼今次美國的案例需要在23周將嬰兒取出,再放回子宮?陳衍標解釋,有些情况胎兒需要急切手術。今次美國的案例,腫瘤生於脊椎(尾龍骨)附近,會令血液供應大量傳輸至該處,影響血液循環系統;待至30多周時,胎兒可能已出現心臟衰竭、身體腫脹,以及肺、肝臟等功能不正常。所以,這種情况下必須及早將胎兒取出,移除腫瘤,令腫瘤不再「搶走」血液供應。 文:鄭寶華、吳穎湘 圖: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編輯:屈曉彤

Read more

【淋巴癌講座特稿】對抗沉默殺手淋巴癌 標靶化療雙管齊下增勝算

一向是工作狂的王女士,因為接受按摩時偶然發現頸部有腫脹。經過電腦掃描和正電子掃描檢查後,確診患上淋巴癌。此症初期病徵確實不明顯,因此淋巴癌又稱為沉默的癌症殺手。 養和醫院血液科中心主住暨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指出,淋巴癌是本港常見的癌症,每年新增淋巴癌個案接近1,000宗,平均發病年齡五十餘歲,以男性佔多。 據醫院管理局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2013年淋巴癌共有948宗新症,其中「非何傑金氏淋巴瘤」是十大常見癌症的第九位。 梁憲孫醫生稱,淋巴癌其實是淋巴結內的淋巴細胞「出事」,屬於血癌的一種。 淋巴系統 人體巡防艦隊 淋巴系統是身體內的循環系統及免疫系統的結合,由淋巴管及淋巴結組成,淋巴管負責「收水」,把來自四肢的水分運送至心臟,也協助腸胃吸收脂肪。淋巴管之間有淋巴結連繫。在頸部的發脹後的淋巴結,俗稱「痰火核」。 淋巴細胞分類包括B細胞、T細胞及NK細胞,其中B細胞負責製造抗體(即是免疫球蛋白),T細胞協助B細胞製造抗體,NK細胞直接攻擊細菌及外來侵襲,抵抗外敵。 除了淋巴結外,淋巴細胞佈滿全身。梁憲孫醫生稱,其他癌症很容易擴散至淋巴組織,而淋巴管道亦貫穿全身,不過該些癌症不是淋巴癌。例如,乳癌不時會擴至腋下的淋巴結,但它仍然是乳癌,並非淋巴癌。淋巴癌必須原發於淋巴組織內出現的異常。 淋巴癌可分為四期。第一期淋巴癌只有單一組淋巴部位受影響,如頸部左右其中一邊;癌細胞入侵兩組淋巴腺部位以上,但局限上半身或下半身,則屬第二期。橫膈膜以上和以下同時有兩組或以上的淋巴結皆受影響,甚至入侵脾臟,此乃第三期;癌細胞擴散至淋巴組織以外器官,如肝及骨髓等,則屬第四期。 淋巴結腫大 成因眾多 淋巴腺分佈身體全身,許多疾病徵兆也會出現淋巴腫大現象,例如:細菌感染、病毒感染、自體免疫反應或是惡性腫瘤等。梁憲孫醫生說:「鼻咽癌、腸癌可以擴散至淋巴結,淋巴結也會脹大。此外,肺結核感染也可能導致淋巴結腫大。」 他指,淋巴腫瘤通常不會太硬也不會太軟,質感與擦膠相若,而如乳癌的其他腫瘤會硬很多。 淋巴癌屬惡性腫瘤,可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Hodgkin lymphoma)及「非何傑金氏淋巴癌」(Non-Hodgkin lymphoma)兩大類;何傑金氏淋巴癌在西方社會較普遍,以年輕患者為主。 淋巴癌種類繁多,分為高毒性及低毒性,前者快速生長,後者生長較慢。如果由感染而起的淋巴結腫脹,它在一段時間後會逐漸縮細,不少醫生會先行給予抗生素治療。不過,部分低毒性的淋巴癌,也會可能暫時縮細,需要小心斷症。 現時三分一的淋巴癌並不是出現在淋巴結,卻是出現在胃、鼻腔、扁桃腺及皮膚等其他器官身上。 相對其他癌症,淋巴癌難斷症,除了為病人進行臨床檢查,以及安排接受電腦掃描或者正電子掃描外,病理分析十分重要,必須有足夠樣本及由經驗豐富的病理科醫生診斷。梁憲孫說:「淋巴癌約有一百幾十種,需要取得完整的淋巴結或用粗針抽淋巴組織作細胞活檢。如果只有零碎細胞醫生也難以準確作出診斷。」現時不少病理科醫生都透過免疫及基因分析進行診斷,不會單單倚靠顯微鏡。 九成以上淋巴癌發病原因不明,有些淋巴癌的成因可能與輻射、自體免疫疾病或愛滋病病毒感染有關,此外,幽門螺旋桿菌可能與胃淋巴癌有關。不過,淋巴癌與飲食或者遺傳則沒有直接關係。 病人確診患上淋巴癌後,醫生或許會替病人進行骨髓檢查,治療以化療及單克隆抗體為主。骨髓移植通常針對白血病患者,不過也可能適用於淋巴癌復發的病人身上。 骨髓移植分為自體骨髓移植及異體骨髓移植。如果淋巴癌病患者體內的骨髓本身沒有癌細胞,該病人則可以用回自己的骨髓醫治,否則會考慮進行異體骨髓移植。 梁憲孫醫生稱,異體骨髓移植先決條件是,病人與捐助者的白血球必須百分百吻合,兄弟姊妹機會率是四分之一,而無血緣人士的白血球吻合機會是五千分之一。 淋巴癌屬擴散性的疾病,電療可能是其中一種的治療方法,不過若淋巴癌範圍大,不能全身電療。病人通常接受傳統化療及標靶治療,兩種治療方法雙管齊下,效果更佳。在標靶治療方面,主要用單克隆抗體標靶藥物,在B細胞反應佳。 他指出,治療期間,病人免疫力難免轉弱,應避免進食生冷食物。同時,家人支持也十分重要,宜多了解患者需要,在旁扶持。早期淋巴癌患者,治癒機會高達八、九成,而晚期患者只要能夠獲得適當治療,痊癒機會也超過五成。 「淋巴癌診療新趨勢」講座 日期:2016年9月13日(星期二) 時間:晚上7:00至8:30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報名: www.mingpaohealth.com/seminar107.htm 查詢電話:2595 3035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