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哮症】延遲治療可令腦部受損 第五波近60宗「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出現發燒、淋巴腫脹及紅疹症狀

【明報專訊】連日出現染疫兒童危殆個案。其中兒童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可引起「嘶哮症」等急性併發症,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指出,以往每年冬季只有一至兩名兒童患嘶哮症,最近幾乎每天收到新症。他表示,兒童倘出現嘶哮症,及早送院可立即用藥紓緩,不會出現後遺症;但如延遲送院可致缺氧,令腦部長遠受損。他又指第五波疫情至今共錄得近60宗「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個案,屬於兒童染疫後的中長期後遺症,症狀包括持續發燒、淋巴腫脹和紅疹等。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小朋友染疫發燒服退燒藥要小心 專家解構爸媽照顧7個注意 嘶哮症延遲送院可致缺氧 腦長遠受損 近日染疫兒童出現急性併發症情况令人關注,患上嘶哮症的兩歲三個月染疫男童,周一(15日)因呼吸困難送入瑪嘉烈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需插喉輔助呼吸,情况一度危殆。醫管局公布,男童昨日轉趨穩定,毋須插喉,續於兒科深切治療部留醫。至於疑患急性壞死性腦炎的5歲女童,昨仍情况危殆。 關日華解釋,兒童倘出現嘶哮症,及早送院可立即用藥紓緩,例如霧化腎上腺素和類固醇,不會出現後遺症;但若果延遲送院可致缺氧,令腦部長遠受損。關補充,以往每年冬季只有一至兩名兒童患嘶哮症,最近幾乎每天收到新症,大部分病情輕微、毋須接受深切治療,故醫管局無公布,形容公眾得悉的個案僅「冰山一角」。 劉宇隆:曾接種疫苗者患嘶哮 大部分一兩日可康復 政府專家顧問劉宇隆昨於商台節目透露,過去一個月共錄逾30宗染疫兒童患嘶哮症個案,暫未完全掌握致病成因,亦無證據顯示高病毒量會引致嘶哮症;有接種新冠疫苗的兒童若出現嘶哮症,大部分可於一至兩日內康復。 60染疫兒童出現多系統發炎綜合症 逾半深切治療 負責跟進染疫兒童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的關日華昨日受訪時稱,第五波疫情至今錄近60宗相關個案,逾半需接受深切治療,症狀包括持續發燒、淋巴腫脹和紅疹等,全部康復進度理想。他引美國數據稱,每3200名染疫兒童便有一人出現相關病徵,隨着本港染疫兒童增加,估計2至6周後相關個案亦將漸增。他強調輕症或無症狀新冠兒童亦有可能出現上述病徵,籲家長勿掉以輕心,重申接種新冠疫苗有助減低相關風險。 症狀:持續發燒、淋巴腫脹、出紅疹 關日華補充,「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屬中期後遺症,影響多個器官;醫管局籌備已久的門診即將成立,專門為相關兒童提供跨專科長期跟進,了解有關病徵會否引致長遠健康問題。 至於俗稱「長新冠」的長期後遺症,關表示,截至前日瑪嘉烈醫院共跟進288宗兒童個案,介乎8至13歲,均於第五波染疫;常見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失眠和頭痛等,較少出現失去味覺和嗅覺。他透露,上述個案包括一名女童,染疫康復後不時短暫失去視力,每天出現一至兩次,每次10至30秒。他形容情况非常罕見,正與腦科醫生研究是否因Omicron損害中樞神經系統引致,暫未能判斷確實成因。 日前一名2歲3個月大男童染疫後因呼吸急促入院,被診斷患「嘶哮症」,要插喉輔助呼吸,情况危殆。男童上周五(12日)開始發燒、有類似感冒症狀,昨凌晨呼吸急促、喘鳴,到仁濟醫院急症室求診,當時檢測陽性,Ct值14.8(即病毒量高),未有接種新冠疫苗。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表示,近日兒童染疫個案增加,若見染疫子女呼吸困難,例如要大力呼吸、呼吸變快、出現喘鳴或高音聲音,應盡快帶其求醫,甚至送往急症室。 染疫男童患嘶哮症呼吸困難 病毒量高未接種疫苗  父、姊呈陽性 劉家獻16日在疫情記者會公布,患嘶哮症男童上周五開始發燒、有類似感冒症狀,昨凌晨呼吸急促、喘鳴,到仁濟醫院急症室求診,當時檢測陽性,Ct值14.8(即病毒量高)。男童因持續呼吸困難並出現嘶哮,須插喉輔助呼吸,昨日在瑪嘉烈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留醫,情况危殆。劉說,男童未有接種疫苗,一直「沒有大病」,其父上周二(9日)快測陽性,兩日後核酸檢測陽性;男童的5歲姊姊亦染疫,她上周六(13日)快測陽性,翌日核酸檢測陽性,情况穩定。 早前疑染疫後引致急性壞死性腦炎的5歲9個月大女童仍危殆,留醫屯門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表示,初步病毒基因分析結果顯示女童帶L452L變種病毒株,料屬本地流行的Omicron BA.2.2。 劉家獻:見染疫子女呼吸困難、喘鳴 盡快求醫 劉家獻表示,近日兒童染疫個案增加,估計與社區個案變多有關,籲家長盡快帶子女接種疫苗,以減低死亡和重症風險。他說,市民若見染疫子女呼吸困難,例如要大力呼吸、呼吸變快、出現喘鳴或高音聲音,應盡快帶其求醫,甚至送往急症室。 何栢良:暑假學童免每日快測 家長忽略風險 連日有染疫幼童疑因染疫出現抽筋、急性壞死性腦炎等,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表示,本港自第五波疫情起,每1萬名12歲以下染疫童中就有一人出現急性抽筋或腦病變,比例與台灣相若。他說腦病變往往與發燒有關,提醒家長不要為發燒子女穿著過多衣物,並要保持空氣流通。 目前學童每日上課前須做快測,惟學校開始放暑假,何栢良提醒,近日社區疫情活躍,家長假日會與子女外出活動,加上毋須強制快測,或令家長忽略染疫風險,籲家長勿掉以輕心,應盡快帶兒童接種疫苗。 相關文章:【接種疫苗】累計逾2400幼童接種科興 附兒童接種疫苗途徑 張竹君:患者若與高危者共住 應社區隔離 被問到除了接種疫苗,家長可如何減低兒童染疫及重症風險,張竹君稱5歲以下幼童、70歲以上長者、孕婦或免疫力弱的人染疫後死亡、重症風險較高,家中如有上述類別的人,市民染疫後入住社區隔離設施就會比較「穩陣」,亦可保護家人。她提醒,即使學童在暑假毋須每日快測,但家中若有人不適或染疫,應自行快測,或到社區檢測中心檢測。 到校接種疫苗 下限降至10人 6個月至3歲幼童本月初起可接種科興疫苗。公務員事務局長楊何蓓茵昨視察兒童醫院的接種中心後稱,因應上述年齡層可打科興,當局將外展到校接種服務的下限人數由30調低至10,方便規模較小的幼稚園和幼兒中心更易集齊人數打針,期望可盡快推高接種率。根據政府在「香港新冠疫苗接種資料概覽」公布的數據,截至昨晚有3880名6個月至3歲幼童打首劑科興,接種率約3.73%。 相關文章:【快測】港新冠陽性個案呈上升趨勢 BA.5個案全球佔52% 附確診後患者或家人7個注意事項 張竹君:港BA.5個案處上升階段 此外,本港單日新冠本地個案自上月21日起徘徊於約4000宗水平,變異病毒株Omicron BA.4和BA.5佔比漸增,連續兩日公布的單日數據均佔本地個案逾兩成。張竹君昨日稱,經化驗後確認近日BA.4或BA.5個案大多屬BA.5,形容是「同世界接軌」,情况與海外地區相似。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預計,BA.5佔比增加將令本地個案於未來一兩周趨升,相信今浪疫情將維持兩三個月。 衛生防護中心昨公布,BA.4或BA.5佔本地個案比例,初步最新單日佔比為23.1%,連續兩日公布的單日數據都高於兩成;8月8至14日的平均佔比為17.8%,較8月1至7日的9.2%增近倍。張竹君稱,目前大部分帶L452R變異基因、即疑染BA.4或BA.5的本地個案,經化驗後確認為BA.5,而參考世衛和其他海外地區數據,不少地方主流病毒亦屬BA.5,相信本港亦不例外,形容BA.5個案目前處於上升階段。 梁子超料續升一兩周 萬宗見頂 梁子超相信隨BA.5佔比漸增,本地個案將於未來數周續升。他引述海外經驗解釋,Omicron構成的社區傳播是「一浪一浪」,先由BA.1或BA.2引致個案在短期內上升,見頂後回落至低位,其後再由BA.4或BA.5構成下一浪,高峰應較上一浪低。他估計今浪疫情將於單日新增1萬宗見頂再回落,過程歷時兩三個月。他補充,若短期內出現新變異病毒株,但若與Omicron分別不大的話,本港有望於今浪疫情後,因大部分人曾染疫而令新冠風土化。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淋巴腫脹是傷風感冒?鼻竇炎?鼻咽癌?服用消炎藥仍逾月不退大件事?

【明報專訊】頸部突然出現腫塊,是淋巴腫大?是癌症警號?傷風感冒、鼻竇炎、肺結核、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甚至鼻咽癌、頭頸癌,都可能引起頸部淋巴腫脹。而病毒性感染如傷風感冒,或細菌性感染如中耳炎、鼻竇炎、扁桃腺發炎,都可令淋巴結腫脹;而慢性炎症如肺結核、愛滋病,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乾燥綜合症,亦有可能導致淋巴腫脹。除了淋巴組織,頸部還有甲狀腺、副甲狀腺及血管可能出現腫脹,所以必須透過臨牀評估,才能推斷是良性還是惡性腫塊。 Read more

【猴痘】潛伏期長 了解猴痘3種傳播途徑、病發前後病徵及兩大高危因素

【明報專訊】猴痘首度傳入香港。衛生防護中心昨日公布首宗猴痘輸入個案,30歲男子遊美加及菲律賓後周一(5日)返港並入住檢疫酒店,昨日證實感染猴痘,此前沒有進入本港社區,無人被列為密切接觸者。猴痘病發前後會出現哪些病徵(詳見表)?其傳播途徑主要有3種,包括與受感染的動物、人或物件接觸;或被某些動物咬傷、抓傷或接觸牠們的體液;或長期與患者面對面接觸引致飛沫傳播或接觸其體液。港大學者高本恩認為,稱猴痘潛伏期較長,3天酒店檢疫不能阻止猴痘流入本港。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認為,猴痘全球爆發情况於8月後呈下降軌迹,相信政府放寬旅遊限制的步伐不會很快,估計在取消酒店檢疫時,猴痘疫情已大幅放緩。 相關文章:【猴痘】猴痘症狀似天花 患者出現發燒、頭痛、皮疹蔓延 可持續21天 兒童易併發症 世衛:天花疫苗85%保護力 歐美多國續爆發 猴痘首傳港 3種傳播途徑、病徵及兩高危因素  學者:潛伏期長3天酒店檢疫難防流入 繼新加坡、韓國和台灣等多個亞洲地區後,猴痘亦首度傳入香港。政府昨啓動猴痘準備及應變計劃中最低的「戒備」級別,疫苗則預計本月抵港(見另稿)。衛生防護中心總監徐樂堅稱,抵港檢疫措施「永遠不能」防止潛伏期長的傳染病,形容個案與縮短酒店檢疫期無關連。 猴痘主要3種傳播途徑 1. 與受感染的動物、人或物件接觸; 2. 或被某些動物咬傷、抓傷或接觸牠們的體液; 3. 或長期與患者面對面接觸引致飛沫傳播或接觸其體液。 猴痘病發前後病徵,包括: 1. 病發前數天: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 2. 出現皮疹前:嚴重淋巴結腫大。 3. 發燒後約1至3天:口腔內潰瘍,身體其他部位出現皮疹,皮疹通常會於10至14天內發展成水疱、膿疱,然後結痂。 4. 病徵持續約14至21天後:通常會自行痊癒。 猴痘兩大高危因素,包括: 1. 98%患者為男性,年齡中位數為36歲。 2. 95%以上患者為男男性接觸者。 相關文章:【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醫生:流入社區風險低 港大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講座教授高本恩昨在社交網站撰文,稱猴痘潛伏期較長,3天酒店檢疫不能阻止猴痘流入本港,籲勿因而將抵港檢疫和防止猴痘掛鈎。他向本報補充,抵港檢疫只能減慢較新的新冠變異病毒株流入社區,不能完全堵截,認為現時放寬至「0+7」方案亦無不妥。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相信,今次在檢疫酒店攔截個案,除非患者衛生意識很差,「周圍摸嘢又唔洗手」,否則病毒流入社區的風險很低。林緯遜認為,猴痘全球爆發情况於8月後呈下降軌迹,相信政府放寬旅遊限制的步伐不會很快,估計在取消酒店檢疫時,猴痘疫情已大幅放緩。 患者先出現皮疹 後有淋巴腫脹、喉嚨痛 衛生防護中心昨日公布,感染猴痘的30歲香港男居民上月3日至25日在美國逗留,其後赴加拿大,9月2日轉往菲律賓,至周一獨自乘搭菲律賓航空PR300返港,同機共約80名乘客,他抵埗時身穿長袖衣物,入境後乘專車往西營盤華美達海景酒店。患者上月30日起出現皮疹並擴散,9月2日淋巴腫脹,抵港時無發燒,下榻檢疫酒店後,晚上因喉嚨痛和吞嚥問題致電衛生署熱線,其後轉送瑪麗醫院負氣壓隔離病房單獨隔離,至昨早其皮膚水疱採樣對猴痘核酸檢測呈陽性,患者情况穩定。 潛伏期曾作「高危活動」 同機者感染風險低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稱,據調查得悉患者在外地沒接觸確診者,但從其病徵等推斷,他在美國逗留期間受感染。張說,患者在潛伏期曾作「高危活動」,惟因涉個人資料,不能透露詳情。她又說,患者抵港時無人同行,亦無進入社區,故無人被列密切接觸者,防護中心會聯絡同機乘客和機組人員、機場負責採樣和檢疫酒店工作人員,以及其他曾接觸的人,提醒多加注意身體狀况;張形容因出現首宗個案「都想謹慎啲」,強調他們感染風險低。 政府早前制定猴痘準備及應變方案,設「戒備」、「嚴重」和「緊急」級別,昨即時啟動戒備級別,相關措施包括加強邊境健康監測和強化市民健康教育等(見表)。徐樂堅說,日後若有密切接觸者,一般需檢疫21天,會先用公立醫院隔離病牀,再部署需否動用社區檢疫中心。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稱,沒特定病牀接收哪一類傳染病患者,但當局有準備「西多福韋」(Cidofovir)等藥物。張竹君補充,將通報世衛、內地和其他相關衛生部門,亦會通知全港醫生,若發現高危或有類似病徵病人,即使沒接觸史亦應盡快安排檢測。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徐樂堅:與檢疫日數完全無關 至於首宗猴痘個案會否影響政府研究縮短酒店檢疫期,徐樂堅稱本港和外國需維持往來,難杜絕再有輸入個案。他說,現時「3+4」抵港檢疫方案非用作防止猴痘輸入,形容「永遠不能」以檢疫措施防範潛伏期長的傳染病,而外國有很多令人憂慮的傳染病,強調今次輸入猴痘「唔會同檢疫日數有任何直接關係」。 Read more

【猴痘】猴痘症狀似天花 患者出現發燒、頭痛、皮疹蔓延 可持續21天 兒童易併發症 世衛:天花疫苗85%保護力 歐美多國續爆發

歐美及澳洲近日出現猴痘(monkeypox)爆發,目前至少14國家出現病例,其中12國是以往沒有個案。由5月13日至21日,世衛接獲各國呈報92宗確診及28宗懷疑病例。猴痘症狀似天花,病徵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痠痛、臉部和身體大範圍皮疹等。目前沒有針對猴痘的特定疫苗,但世衛數據顯示天花疫苗可提供八成五的保護力防範猴痘,因為這兩種病毒非常相似。歐美近日傳出或確認逾百宗猴痘病例,除了法國、德國、英國、美國和加拿大等12國傳出疫情,包括以色列和瑞士亦通報首宗確診,患者均曾在境外接觸過感染者。世衛預計隨着更密切監察,個案會繼續上升。 Read more

【乳癌】有研究指接種新冠疫苗後3周內接受PET掃描 八成機會出現乳房腫瘤「假陽性」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計劃開展逾半年,香港乳癌基金會引述國際研究,指打針後3周內接受正電子(PET)掃描,有八成機會出現乳房腫瘤「假陽性」。本港曾有接種者淋巴腫大至3厘米,基金會解釋,打針產生的免疫反應,會令接種位置附近的淋巴腫脹,或誤以為是腫瘤,建議患者應在打針4至6周後才做PET掃描。 正電子掃描可偵測腫瘤位置,尤其是淋巴結病變、轉移性腫瘤等,患者需注入放射性示蹤劑,再接受掃描。該示蹤劑用於追蹤體內的葡萄糖,癌細胞的新陳代謝率會較高,消耗更多葡萄糖,因此示蹤劑可令癌細胞「着燈」,從掃描影像中現形。   相關文章:【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免疫反應令淋巴腫脹 掃描誤以為癌細胞 香港乳癌基金會指出,注射新冠疫苗後即刻掃描會產生「假陽性」。養和醫院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黃月紅表示,外國研究發現打針後3周內接受PET掃描,有八成機率出現腫瘤「假陽性」。她解釋,疫苗免疫反應令手臂附近淋巴腫脹,免疫細胞消耗更多葡萄糖,故有關淋巴位置會「着燈」,誤以為癌細胞。復必泰使用mRNA技術,免疫反應較科興大,料「假陽性」機率較高。 黃舉例,曾有病人於打針一周後掃描,影像顯示其左邊腋下及打針位置「着燈」;另有病灶位於左邊乳房的乳癌患者,在接種後兩周掃描,發現右邊腋下及鎖骨附近「着燈」。她表示,醫生會根據接種史及臨牀情况分析「着燈」可能性,不單憑掃描結果判斷是否腫瘤擴散或復發等。   相關文章:關於抗體測試、接種新冠疫苗的5個問題 針後無發燒?抗體水平下降疫苗失保護?   建議針後4至6周才掃描 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表示,市民打針後亦不宜立刻做乳房X光造影等檢查,曾見過病人打針後,造影顯示淋巴腫脹至直徑3厘米大,其後超聲波檢查顯示屬良性淋巴。她又指,醫生會按需要安排抽針化驗,以判斷是否癌細胞。 基金會指4月起病人檢查前須填問卷,說明有否打針。該會建議,如情况緊急,無法延遲PET掃描或電腦掃描,患者可接種病灶的另一邊;如兩邊都有病變,可在臀部打針。如病人情况許可,建議於打針後4至6周才檢查。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肺癆】肺結核5大症狀 4個常用檢測方法查找潛伏結核桿菌 抗生素療程可根治

患上肺癆?大部分人可能以為是五、六十年代的不治疾病,或僅是粵語長片中的劇情。事實上這種可致命的疾病,在今日的香港仍然常見,每年有約4000宗新症,較以往不同的是現有藥物治療成效高,患者只要及早接受為期6個月抗生素療程,大多都可以根治,不用太擔心病菌繼續影響健康。要及早發現患病與否,現時有4種常用的檢測方法,有助找出結核桿菌,減低傳播風險。 Read more

鼻敏感常用口呼吸有問題?兒童呼吸姿勢不當隨時影響面顎發育

鼻敏感在本港很常見,由於長期鼻塞或呼吸不暢順,患者很多時都會用口呼吸,但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原來會影響面顎發育,特別是正值發育時期的兒童。一些錯誤的呼吸姿態不但會導致面顎發育欠佳,甚至會對健康帶來負面影響,家長不容忽視。鼻敏感常用口呼吸致面部肌肉放鬆-易導致牙齒不齊、面形欠立體-養和醫院牙齒矯正科專科醫生林詩韻醫生表示,呼吸時的舌頭位置、呼吸習慣和吞嚥動作都會影響兒童的面顎發育。在正常用鼻呼吸的情况下,舌頭會持續緊貼上顎,這有助對上顎施加壓力,令鼻腔和顴骨等附近連帶的肌肉發揮支撐的功能。 Read more

鼻咽癌免疫療法 停藥不停效 「長尾效應」延存活率

【明報專訊】放射治療(俗稱電療)是醫治鼻咽癌的主要方法,二三十年前技術所限,電療引致皮膚灼傷、口腔潰爛、神經壞死等長期後遺症相當嚴重,有病人因而放棄治療。過去10年,放射治療技術不斷改進,鼻咽癌電療向更精準的方向邁進,治療後遺症已大大減少;研究亦發現免疫治療能有效幫助化療失效的鼻咽癌患者,控制病情令腫瘤縮小。 Read more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據天文台數字顯示,今年7月為有紀錄以來最炎熱的月份,更出現連續11日熱夜(即全日最低溫度為攝氏28度或以上)。炎熱天氣,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預防感染的最佳方法是做足防蚊措施,適當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被白紋伊蚊叮兩次或致「重症登革熱」? 登革熱是其中一種常見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鄭嘉怡醫生指出,此病的病媒是白紋伊蚊,其習性多於日間時分出沒,有別於其他品種蚊子在夜間活躍的習性。 鄭醫生表示,登革熱可分為四種血清類別(I、II、III、IV型),患者感染任何一種類型後,最輕微情况可毫無病徵,較嚴重會出現發燒、頭痛、淋巴腫脹等病徵,惟她強調,曾感染登革熱的患者需格外留神,需盡量避免感染不同類型的登革熱。 鄭醫生解釋,患者首次感染登革熱時,康復後會對該類型的登革熱產生抗體,如之後感染有別於首次感染類型的登革熱,其免疫力會較低,很大機會演變成「重症登革熱」,病情遠較首次感染登革熱時嚴重,可能會有出血、肝腫大或腦膜炎等嚴重問題。   日本腦炎致小童發高燒 康復亦有機會永久損傷腦部 另外,常於稻田、豬場等地方出沒的庫蚊(Culex),則可傳播日本腦炎,此病尤對兒童影響深遠,感染後的病童會有發高燒和神志不清等徵狀,死亡率達百分之三十;即使康復,亦有機會已對腦部造成永久損傷,例如腦癇症等。鄭醫生指出,日本腦炎可防患於未然,建議兩個月以上小童可接種預防日本腦炎的疫苗。   寨卡病毒嚴重影響嬰兒 或致小頭症 鄭醫生又指,由伊蚊傳播的寨卡病毒,會令病人有機會出現發燒、關節和肌肉疼痛等徵狀,寨卡病毒更有機會生存於精液中,一旦有病毒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孕育成胎兒,嬰兒或會患有「小頭症」,影響其神經和免疫系統,甚至有吉巴氏綜合症。   避蚊胺(DEET)令蚊子自然遠離 要預防蚊子傳播的傳染病感染,則必須做好預防工夫以免被蚊叮。鄭醫生建議應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因為避蚊胺能影響蚊子的口部和觸覺,會自然遠離有避蚊胺的地方,惟不建議讓6個月以下的嬰兒使用。她亦引述研究指出,含檸檬桉樹(lemon eucalyptus)成分的精油亦能夠防蚊,適合任何年齡人士使用。她亦提醒應時刻清理積水和垃圾,防止蚊蟲滋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知多啲:磁力共振不涉輻射 對胎兒較安全

【明報專訊】懷孕時,出現乳房腫瘤、腰痠背痛、疲倦乏力等,究竟是正常情况,還是癌症徵兆? 癌症徵兆易誤當孕期不適 黎詠詩指,孕婦容易混淆孕期不適現象及癌症發作徵兆,因而延誤求診。她曾接觸一名患有胰臟癌的孕婦,她最初不時感到背脊肌肉疼痛,誤以為是懷孕常見的不適現象,至接受磁力共振檢查後,才發現有淋巴腫脹,繼而確診胰臟癌。 不少癌症檢查方法牽涉輻射,準媽媽擔心有損胎兒健康,或因而遲遲不求醫,致延誤診斷,加重病情。黎詠詩指出,常見癌症檢查有X光、電腦斷層掃描(CT)、磁力共振(MRI)等。以乳房造影為例,孕婦接受X光或電腦斷層掃描時,輻射只集中在胸部,基本上對腹腔胎兒影響不大,若再加上鉛板遮蓋腹部,進一步確保胎兒安全。而MRI不涉及輻射,對胎兒安全。 乳房造影無虞 正電子掃描不宜 不過,常用作評估和診斷癌症的正電子掃描(PET-CT),輻射量高,孕婦不宜。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