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皮膚痕癢要戒口?組織胺誘發?哪些屬高組織胺食物? 冷敷5分鐘可止痕?

【明報專訊】濕疹患者很多時會主動戒口,避免進食牛肉、海鮮等潛在「致敏食物」,究竟有沒有需要戒口呢?「組織胺」是引起痕癢的物質。坊間常見的抗敏藥,例如對付鼻敏感、蕁麻疹等引起流鼻水、皮膚痕癢,最常使用的藥物就是抗組織胺。食物中亦含有組織胺,避免進食組織胺含量高的食物,可否解決皮膚痕癢?(編者按:中醫認為皮膚瘙癢由「風」、「濕」、「熱」所致,而皮膚瘙癢患者以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帶狀疱疹居多,如何對症下藥或在飲食方面要注意什麼呢?) 濕疹?皮膚痕癢要戒口? 受刺激分泌組織胺 誘發痕癢 皮膚痕癢是如何引起的呢?組織胺是其中一種誘發痕癢的化學物質。註冊營養師萬侃指出,組織胺由人體產生,當免疫系統抵禦入侵物如花粉、霉菌等致敏原時,白血球會釋放組織胺到血液中,從而導致皮膚痕癢等過敏反應。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進一步解釋,當皮膚受到刺激時,免疫系統中的肥大細胞啟動保護機制,分泌更多的組織胺到血液,促進炎症反應和修復組織。當組織胺與微血管內皮細胞上的組織胺受體結合,就會產生瘙癢感覺及紅斑,引致皮膚疾病,例如濕疹、蕁麻疹等。而組織胺只是痕癢機制中的其中一種物質,其他物質例如IL-31、IL-4及IL-13都可以誘發痕癢。 含較高組織胺食物:芝士、泡菜、罐頭 日常飲食中,不難找到組織胺的蹤影。一般來說,與新鮮食物相比,芝士、乳酪、豉油、泡菜、罐頭等發酵或加工食物含有較高組織胺;此外,鯖魚、吞拿魚、熟成肉類、咖啡、酒都屬於高組織胺食物。萬侃表示,大多數人可以耐受高組織胺食物,僅約1%人有組織胺不耐症,他們由於體內缺乏一種稱為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消化酶,使食物中的組織胺在身體積聚無法正常分解,引起皮疹、蕁麻疹、呼吸困難、皮膚痕癢等徵狀。患上腸胃或肝臟疾病、壓力大、腸道微生物群失衡等,都會增加患組織胺不耐症的風險。 林嘉雯補充,「組織胺不耐症」首次出現在1980年代醫學文獻中,惟醫學上暫時沒有足夠證據證實此疾病機制及治療方法,一般泛指身體不能正常代謝組織胺,導致進食大量組織胺食物後,出現紅疹、頭痛、肚痛、作嘔等徵狀。 專家:皮膚痕不必盲目戒口 皮膚痕癢令人困擾、寢食難安,有人會選擇戒口,希望減輕痕癢問題。林嘉雯直言:「如果沒有明顯的食物引起皮膚痕癢問題,不用盲目戒口。」萬侃同樣認為不必盲目戒口,「如有需要,患者可在營養師的指導下接受食物排除法(elimination diet),有助了解哪些食物及攝入量可能引起相關徵狀,不一定需要完全戒斷」。 如懷疑某種類食物引起過敏或食物不耐,至少兩周完全不吃可疑食物。如果徵狀有改善,可逐一將「嫌疑犯」食物重新加入食物中,以了解哪些食物引起徵狀。相反,排除食物後情况未有好轉,則表示這類食物不是最可疑的致敏禍首。若證實某食物引起過敏,營養師會調整食物分量,找出引起徵狀的閾值,譬如試驗結果發現吃一片芝士會引致皮膚痕癢,但吃半片沒有問題,那麼病人便毋須完全戒掉芝士。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須營養師監督 免營養不良 特別要注意的是,食物排除法應在營養師的監督下執行,切忌胡亂戒口或自行嘗試排除某類食物,以免造成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如果發現進食某類食物後出現皮膚痕癢、出疹等徵狀,有可能是對食物敏感或食物不耐症,應及早求醫。 雖然健康人士能代謝食物中的組織胺,但亦不能放肆地吃。萬侃提醒,加工及醃製食品不但含有較高組織胺,而且鹽分偏高,攝入過量鈉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增加腎臟負擔,日常應注意鈉攝取量(建議每日少於2000毫克鈉,即少於一平茶匙鹽)。 止痕有法:冷敷5分鐘止癢 皮膚痕癢令人按捺不住出手抓癢,但總是愈抓愈癢。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解釋:「抓癢會刺激皮膚,令本來敏感的免疫系統更加活躍,痕癢感更加強烈,抓得更加厲害,形成惡性循環。」痛感及凍感會使腦部產生痕癢感的神經變得較不活躍,所以拍打和冷敷都能暫時止癢;但拍打或造成傷害,因此不建議,可用毛巾包着冰粒或用冰涼濕毛巾敷癢處約5分鐘來止癢。 天然「抗組織胺」類黃酮素:蘋果、洋葱、橄欖油 抗組織胺藥物能改善過敏的不適,飲食上亦可多選擇有天然「抗組織胺」之稱的類黃酮素,蘋果、洋葱、橄欖油、車厘子、黑莓、蔓越莓都是類黃酮素的豐富來源。註冊營養師萬侃表示,類黃酮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能力,並且有助抑制組織胺釋放,紓緩皮膚痕癢等過敏徵狀。當然,別以為吃一個蘋果、幾粒車厘子就能馬上止痕,最重要是飲食要多樣化及均衡,喝足夠的水及充足的睡眠去保持皮膚健康。 中醫角度:風濕熱入侵 皮膚瘙癢 風邪入侵,皮膚首當其衝。中醫認為皮膚瘙癢由「風」、「濕」、「熱」所致,屬於中醫「風瘙癢」範疇,可分實證和虛證。註冊中醫潘咨遐指出,實證瘙癢通常是因外來風邪引起,例如「風熱」、「風濕」,而風為百病之長,即「風」是主要致病因素,兼雜寒、濕、熱邪而侵襲人體,尤其是季節交替之際。當風邪侵入人體,易使腠理疏泄而開張,而皮膚作為身體對外第一道防線,首當其衝。由於風性善行數變,風邪所致的瘙癢沒有固定部位,有游走不定的特點。 至於虛證瘙癢,多屬血虛生風。血能濡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血虛不能濡養皮膚,容易導致乾燥瘙癢。女士月經期間流失經血,可能會因血虛而出現皮膚瘙癢。 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生蛇都會引致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患者以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帶狀疱疹居多。 ‧蕁麻疹為紅腫疹塊,發病較急,病情變化快;瘙癢游走不定,不會在同一地方或時間內發作,一般在24小時消退 ‧濕疹通常在轉季時病情加重,皮損發紅作癢,還可能有滲出液或結黃痂 ‧玫瑰痤瘡主要表現是在鼻或鼻周出現紅斑,伴有丘疹及膿疱 ‧帶狀疱疹即俗稱「生蛇」,中醫稱為「蛇串瘡」,初期可能僅有單側局部的麻癢或疼痛,不會出現典型皮疹 春天溫熱潮濕又多風,同時又是肝旺盛的季節,肝旺則易生風。當外在環境濕氣較重,外濕會誘發內濕,影響身體運化水濕的功能,濕氣「內外夾擊」可能導致皮膚瘙癢。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少吃發物免上火 潘提醒,肥膩和生冷食物容易傷脾胃,使脾失運化,不能把水濕運化到全身;過量甜食會令脾過於滋潤,同樣使脾運化水濕的能力減弱,導致體內濕氣偏重。皮膚瘙癢宜少吃生冷、甜食和肥膩食物,以及中醫所謂的「發物」,即容易引起上火、過敏、誘發舊疾、加重病情的食物,例子不能盡錄,主要包括: ‧甲殼類海鮮,如蝦、蟹等 ‧鴨、鵝、牛、羊 ‧熱性水果,如芒果、榴槤等 ‧菇類,如草菇、冬菇、蘑菇等 ‧南瓜 ‧茄子 ‧堅果類,如花生、腰果等 ‧糯米 ‧酒 小米陳皮薏米粥 健脾祛濕 小米(圖)補中益氣、養胃護脾;陳皮行氣健脾、助消化;生薑和胃止嘔;薏米健脾利濕。此方有助健脾祛濕,紓緩因潮濕天氣而導致的皮膚瘙癢。 材料(2人分量): 小米120克、陳皮1瓣、大棗去核2粒、生薑2片、生熟薏米各15克、食鹽適量、清水1公升 做法:浸泡陳皮,刮去白瓤,然後連同小米、大棗、生薑和生熟薏米放入煲內,加清水大火煲至水滾後,轉小火煲約45分鐘,加適量鹽即可 注意:糖尿病患者及孕婦慎服;服用前先諮詢註冊中醫意見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春夏濕度上升 頭皮發霉惹頭癬!中醫一文辨清濕疹和頭皮癬

每逢轉季,頭皮易發紅發癢,很多人以為是濕疹發作,其實亦有機會患上了頭皮癬。踏入春季,潮濕悶熱天氣最適合真菌滋長,假如不小心將真菌帶到頭部,就可能形成頭皮癬,患者不只頭癢、脫屑、起膿疱,甚至可致永久性疤痕型脫髮,嚴重損害外觀。坊間經常將濕疹和頭皮癬互相混淆,但事實上兩者的發病成因、病徵和治療方法各有不同。這次就請來德善健髮的註冊中醫何健榮教大家分辨濕疹和頭皮癬,並提供一些日常護理貼士,讓大家保持頭皮健康。 頭皮癬不容小覷  嚴重可致敗血病 「疥癬之疾」一詞泛指小問題,但是頭皮癬絕不簡單,不單令人痕癢難當,還有機會引致敗血病﹗德善健髮的註冊中醫師何健榮表示,頭皮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一般免疫系統較差的人,例如小朋友、長者、長期病患者、患有癌症等虛損性疾病、愛滋病及白血病等免疫系統疾病人士,都較容易患有頭皮癬。另外,身處潮濕環境、衛生意識不足、飼養寵物、經常進出醫院等人士,也屬高危一族。 從中醫角度來看,頭皮癬的形成以外因為主。何醫師指出,稟賦不足的人士較易因氣候潮濕、環境轉變,受風邪蟲毒入侵體內,出現夾熱、夾濕、夾寒的症狀,而風邪蟲毒蘊結在頭部毛髮皮膚,就會促成頭皮癬。一般免疫力較強的人士,經治療後很快痊癒;但免疫力較低的人士若感染頭皮癬又疏於處理,待時間一長,黴菌會深入毛囊而導致頭髮斷裂、脫髮,若抓傷頭皮,不僅可能留下永久疤痕,還有機會造成血管感染,最嚴重可致敗血病,危及生命。 頭皮癬及濕疹發病成因大不同 很多人將頭皮濕疹及頭皮癬混淆,但兩者發病機制絕不類同。何醫師解釋,濕疹主要是體內濕熱蘊結而成。天氣轉變或進食「發物」,例如竹筍或甲殼類海鮮等,就會誘發身體濕熱之毒向外排出,令皮膚泛紅、痕癢,出現丘疹。此外,濕疹、鼻敏感和哮喘被稱「過敏三聯症」,若患者同時有鼻敏感或哮喘問題,且多在進食海鮮後出現皮膚泛紅等症狀,幾可斷定為濕疹。 頭皮濕疹 頭皮癬 • 多於季節交替、潮濕或乾燥的天氣下發病 • 多於潮濕的天氣下發病 • 不會傳染 • 會傳染 • 多發病於頭皮、頸部、手足、四肢彎曲處等 • 多發病於多汗而不通風的位置,如頭皮、腋下、手臂內側或背部等 • 分佈面積較大,並在身體左右對稱分佈 • 分佈面積較小,以圓型方式逐漸擴大,可在頭部有數個發病位置 • 擴展迅速,影響範圍可能自然縮小 • 擴展緩慢,影響範圍不會自然縮小 • 徵狀:頭皮乾燥痕癢、泛紅、頭屑黏膩、出現丘疹,且隱隱作痛 • 徵狀:頭痕、出現黃色痂皮、斷髮、髮尾出現白色的菌絲 中醫藥內外夾擊 有效根治頭皮癬 頭皮癬常見種類有大小孢子菌、黃癬菌、斷髮癬菌、紫色毛癬菌等,各有不同特徵,例如斷髮癬菌最明顯是頭髮折斷,黃癬菌則會令頭皮「流黃水」。假如疏忽處理,頭皮癬可漫延至整個頭部。 西醫一般處方藥膏治療頭皮癬,用以殺滅真菌。但何醫師指出,長期使用藥膏會令皮膚屏障變乾、變薄,增加二次感染的機會。此外,類固醇對治療頭皮癬的作用亦不大;類固醇雖能抑制炎症,卻也會抑制免疫系統,當病人停用類固醇後,免疫系統失調的情況再次惡化,令病情加重。中藥則能避免以上問題,中醫治療頭皮癬主要以外敷藥物為主,採用大黃、黃連、黃柏等清熱消炎中藥,配合花椒及苦參等中藥祛風殺蟲。患者只需要每星期敷藥一次,每次敷一小時,大多半年內皆可治癒。同時亦需特別注重個人及環境衛生,以免頭皮癬再次復發。 誤診更難根治 何醫師指坊間常混淆頭皮濕疹與頭皮癬,由於頭皮濕疹及頭皮癬的治療大不同,錯用治療方法有機會加重病情。何醫師表示,治療濕疹的中藥以清熱解毒及袪濕為主,若患有頭皮癬的病人長期誤服,則有可能削弱自身免疫力,令真菌更難受控。相反,將治療頭皮癬的外敷藥用於治療頭皮濕疹,就有可能激發身體免疫反應,令皮疹泛紅、痕癢及滲水的問題更為嚴重,甚至出現刺痛感,令濕疹範圍擴散,更難根治。 同時患上頭皮濕疹及頭皮癬  中醫分階段精準治療 何醫師分享了一個真實個案,年約四十的陳女士自家居裝修後開始有頭皮敏感的問題,再者飲食不定時令免疫系統出現紊亂,又因疏忽個人衛生而感染真菌。患者先後向西醫及中醫求診,惟用藥效果欠佳,停藥後更令病情加重。陳女士不僅飽受頭痕之苦,夜不能眠,日間生活及工作亦大受影響。問題持續近半年後,遂向德善健髮求助。 經頭皮檢查及把脈問診後,發現陳女士的頭皮大範圍泛紅、輕微滲水、出現脫皮,頭髮出現菌絲,加上自身體質脾虛濕盛,確診同時患上頭皮濕疹和頭皮癬。何醫師先為病人處方內服中藥來調理濕疹,重整免疫力,並以外敷中藥處理頭皮癬,消除真菌。為減低外敷中藥對濕疹的刺激,醫師先以低刺激性的中藥外敷消炎,再逐步加入花椒及苦參等提升殺滅真菌療效,經過四個月病情已有顯著改善,頭痕情況大幅減少。 患者經治療後,頭皮濕疹及頭皮癬問題大有改善,回復正常健康狀態。 中醫分享日常保健小貼士 有效防治頭皮癬 1. 不宜過度進食甲殼類海鮮、無鱗魚、菇類、辛辣食品、筍、鵝等發物。 2. 洗頭不可過密、水溫過熱及過度大力刺激,且必須暖風吹乾。 3. 避免與家人共用毛巾,或與頭癬患者共用洗衣機。 4. 定期用滾水清洗毛巾及枕具。 5. 注意日常清潔衛生,並須保持家居環境乾爽。 6. 經常搔抓者必須定期修剪指甲。 7. 可定期用土茯苓、薏苡仁、生地黃、馬齒莧等煲湯飲用,有助健脾去濕。 常見問題 頭痕難忍,可如何止痕? 頭皮癬病人不宜搔頭,因為抓傷頭皮有機會令真菌入血。病人要定期修剪指甲,搔頭時也要盡量使用指腹,減少損傷頭皮機會。除了盡快求醫,可服用土伏苓及薏米的湯水,能有助改善頭痕症狀。 斷髮上的菌絲可以存活一年? 有研究顯示,頭皮癬的真菌在掉落的頭髮上仍可存活長達一年。何醫師解釋,浴室潮濕環境適合真菌滋長,單一真菌可在浴室生存三個月,落在去水管的斷髮菌群可存活一年以上絕不出奇。 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學士 了解更多:

Read more

【濕疹】回南天兩大因素致異位性皮膚炎發作 皮膚痕癢難斷尾?擔心使用類固醇副作用?

濕疹在本港十分常見,根據本地研究,約一成半幼稚園、小學及中學的學童患有濕疹,每100名成人亦會有3至5人受濕疹困擾。患者會出現皮膚紅腫、痕癢,嚴重患者甚至會脫皮、出水。求醫後塗藥膏數天病情受控,但一、兩個星期後,或因天氣潮濕,濕疹又再出現,用盡方法都未能「斷尾」,容易令人感到氣餒。不少患者更擔心使用類固醇來控制病情,會帶來不少副作用,怎辦呢?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濕疹又發作 兩大引發因素:皮膚屏障較弱、體質過敏 養和醫院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龔家怡醫生表示,濕疹可細分為7種,最常見為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病炎症,多由幼童時期開始,八成患者是6歲前發病,不過近年愈來愈多在成年後才發病,可以在50至60歲才突然出現。 龔醫生解釋,異位性皮膚炎可以由先天或環境因素引起,先天主要有兩類因素。 第一是皮膚的屏障功能較為脆弱,人體皮膚的油脂正常能幫助補水、鎖水,猶如有一層保鮮膜保護,但濕疹病人的皮膚屏障功能較弱,皮膚內的聚絲蛋白失去功能,令皮膚變得乾燥,出現很多小缺口,讓致敏原如塵蟎等可滲入皮膚,引致過敏反應。 第二是病人屬過敏體質,本身已有哮喘、過敏等問題,當過敏體質再加上環境因素,如塵蟎、天氣變化、衣物、壓力等,就有很高風險會發病,因此濕疹並非純粹與致敏原有關,部分病人即使避開致敏原亦未必能解決問題。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治療濕疹兩大部分:少用香料潤膚膏 忌熱水沖涼太久 治療濕疹主要分為兩部分,包括日常皮膚護理和減退皮膚炎症。 日常皮膚護理:龔醫生指出,要盡量還原皮膚屏障功能,例如洗澡時盡量不要用太高溫的水、時間不要太久,也應使用非鹼性不起泡的沐浴露,洗澡後可以適當使用不含香料、減少堵塞毛孔的潤膚膏。 減退皮膚炎症:包括濕疹引致的紅腫、痕癢、脫皮等徵狀。目前第一線治療是適當地外用類固醇藥膏,也是目時為止最有效治療濕疹的方法。很多家長或患者都會擔心類固醇有副作用,龔醫生解釋,其實只要使用得宜,跟隨醫生的指示用藥,類固醇是很安全和有效的。 相關閲讀:皮膚缺水 小心 㿺㿭變濕疹 雪花膏?豬油膏?凡士林?解構3種潤膚產品補水鎖水特性 使用類固醇 必須跟隨醫生指示 醫生一般會在病人發作嚴重時,處方3至7日的外用類固醇藥膏作短期治療,當發炎情况穩定下來後,情况輕微至中度的患者有可能需要作「鞏固治療」,即是患者可按指示使用多一星期非類固醇藥,令皮膚炎症徹底消退才停藥;如還未完全好轉,醫生會考慮處方劑量較低的類固醇,如稀釋的潤膚膏,按需要調控分量至1:4或1:10不等,令皮膚完全復原才停藥。 較嚴重患者或需考慮口服藥 較嚴重的患者使用藥膏未必有效,則需要考慮處方口服藥,例如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包括環酵素、MMF類藥物,甚至考慮針劑或口服生物製劑。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相對會有較多副作用,主要是因為它會壓抑免疫系統,醫生會小心評估和選用;至於生物製劑的好處是會選擇性地壓抑一些過敏的免疫系統功能,在應付細菌病毒入侵免疫系統功能時,影響較傳統的口服免疫系統調節劑小。 龔醫生表示,現時暫未有藥膏、口服藥或針劑可以有效令濕疹斷尾,但可以透過使用藥物和做好日常皮膚護理,減低濕疹的發作次數和嚴重性,助病情較長期地受控。有研究發現,七至八成幼童患者成長至13至14歲時,病情可維持穩定。如欲控制濕疹得宜,不但要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法,更應着重悉心照顧,嚴謹配合醫生建議的治療,減少發作次數,濕疹便能慢慢改善。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全球兩成兒童患濕疹 港大等研究發現有生物製劑可改善基因突變嚴重過敏患者皮膚痕癢病情

【明報專訊】全球約有兩成兒童患濕疹,惟目前未有方法可根治。港大醫學院聯同國際研究團隊研究發現一種新型單基因疾病「STAT6功能增益疾病」(下簡稱STAT6)變種,可引致嚴重過敏,繼而發現本港現已有一款獲批的生物製劑Dupilumab,可針對STAT6治療,改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病情。有嚴重過敏患者在使用Dupilumab治療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不再皮膚痕癢、痛、乾燥脫屑及變厚。研究團隊亦指出,確定引致嚴重過敏的基因關係對精準療法十分重要,期望日後可找到其他較少副作用的藥物,可更有效幫助患者。 相關閲讀:【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嚴重過敏病例:用生物製劑一年見效 改善皮膚痕癢脫屑變厚 21歲的Jesse為本港首名檢驗出STAT6基因突變的嚴重過敏疾病患者,他因皮膚過敏致頭髮完全掉落,內臟受損讓他不能正常吸取營養,曾尋求過不同治療方法但未能紓緩病情,「連正常生活都做不到,每日只是在生存!」他已使用Dupilumab治療逾兩年,說用藥約一年後便感到成效,現時皮膚不再痛癢、乾燥脫屑及變厚,亦能正常飲食和長高了20厘米,「現在可以像正常人歎冷氣」。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發現現有生物製劑可治 研究負責人、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提醒家長,若子女出現嚴重濕疹、哮喘,或對多種食物及藥物敏感,應向專科醫生求診,做STAT6或其他過敏疾病檢測,提早發現病情及治療。他指現時私人市場每劑Dupilumab約需8000元,若患者檢測到STAT6並成研究對象,其治療費會由醫管局承擔。相關結果已在醫學期刊Jour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發表。 港大醫學院與法國、意大利、英國等10國逾90名學者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全球三大洲的10個家庭中,識別出16名早期病發嚴重免疫失調病人,包括患全身難治型濕疹、哮喘等症狀。經研究發現病人身上的STAT6與引發嚴重過敏有關。團隊亦發現目前用於治療成人及兒童嚴重哮喘和濕疹的Dupilumab,可針對STAT6基因路徑。 參與研究的港大臨牀醫學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博士生梁子熙稱,Dupilumab為STAT6基因路徑的上游分子,可針對STAT6突變基因進入細胞核,避免造成過敏反應,達至精準治療;治療初期病人須每兩周皮下注射Dupilumab,按病情減少注射頻率。 Read more

皮膚缺水 小心 㿺㿭變濕疹 雪花膏?豬油膏?凡士林?解構3種潤膚產品補水鎖水特性

【明報專訊】皮膚㿺㿭、掹掹緊、周身痕,甚至龜裂、流血。這些都是皮膚缺水發出的求救信號!長期忽視警號,可併發皮膚炎症,嚴重可演變成濕疹。想皮膚好好過冬,最重要是保濕。保濕,有人推介雪花膏,有人出動豬油膏,也有人視凡士林為救星。究竟應該怎樣選擇潤膚產品呢?不如先由了解3種潤膚產品的成分、補水、鎖水等特性入手。 (設計圖片,RyanKing999、xamtiw@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皮膚缺水呈網狀紋失光澤 忽視㿺㿭可引發炎症、濕疹 皮膚是否缺水,單憑肉眼也可判斷。「如果皮膚細胞不夠水分,會呈現網狀乾紋,亦會失去光澤,膚色變得暗啞。」明德國際醫院皮膚科名譽顧問、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湧指,當皮膚缺水至甩皮、龜裂,就已是㿺㿭了。 他說,輕微㿺㿭不難處理,只要頻密地塗潤膚膏,為皮膚補水即可,「但要揀選不含刺激物的皮膚護理產品,磨砂、果酸就盡量少用,避免皮膚更乾燥。可使用針對乾燥皮膚,更多保濕成分的潤膚膏,加強潤膚效果」。 然而,㿺㿭並非小事,長期忽視,有可能引發炎症,甚至演變成濕疹。陳湧解釋,當皮膚乾裂、脫皮,皮膚細胞不再緊緊黏在一起,而是呈現空隙,這時便容易遭到致敏原、細菌病毒入侵,有可能出現皮膚發炎、出紅疹、搔癢等濕疹病徵。 誘發濕疹成因多 刺激物易走入皮膚加劇發炎 中文大學醫院顧問醫生、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盧景勳補充,誘發濕疹原因很多,但天氣乾燥、濕度低肯定是其中一個元兇,他以「主婦手」為例,「『主婦手』是接觸性皮炎,即手部濕疹,是長期接觸水和清潔劑所導致,但很多時,冬天情况會特別差。這是由於患者皮膚已經裂開,皮膚水分不斷流失,遇上冬天濕度低,雙手更是乾上加乾、裂上加裂,外來刺激物就更加容易走入皮膚內,加劇發炎」。 濕疹併發其他感染 腫痛流膿 他強調,濕疹患者平日除要注意皮膚保濕,更要盡快尋求治療,否則形成惡性循環,手尾更長。「醫生一般會處方消炎藥膏,包括外用類固醇或非類固醇藥膏,控制發炎情况。假如濕疹爆發嚴重,併發其他感染,例如感染金黃葡萄球菌,患者皮膚不單痕癢、出紅疹,甚至會腫脹、疼痛或流膿,這時就可能需要使用口服抗生素。 知多啲:解構3種潤膚產品特性  冷霜補水好惟添加防腐劑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陳湧表示,冷霜、豬油膏和凡士林各有特性(見下表)。三者之中,以冷霜含水分最多,補水效果最好,但也有缺點,「冷霜往往需要添加防腐劑,可能對皮膚敏感的人士,帶來刺激」。 凡士林阻擋外來致敏原 無補水作用 凡士林則是一種密封型潤膚產品,「就好像幫皮膚蓋上保鮮紙一樣」,它可以幫助皮膚阻擋外來致敏原、鎖緊皮膚水分,但缺點是它不含水,因此無補水作用。 豬油膏兼有水份和油分 潤膚膏忌太香 至於豬油膏,陳湧形容它介乎冷霜與凡士林之間,「同時有水分和油分,所以也集結了兩者的好處和缺點」。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盧景勳則認為,潤膚膏質地稀薄或濃稠,純屬個人喜好,無分好壞,重點是不要選用有過多香味、防腐劑的產品。「我較建議用油分高些的潤膚膏,因油本身可抑制細菌,產品就不用添加防腐劑。例如凡士林,主要成分是石蠟,所以沒有防腐劑。」 皮膚洗手沐浴後未乾透 塗潤膚膏最佳 另要懂得正確使用潤膚膏,才可發揮作用,「趁皮膚沾水後未乾透時,例如洗手或沐浴後,立即塗潤膚膏,效果是最好,尤其是凡士林,因它本身沒有補水作用,功效只是鎖水,所以在皮膚『乾爭爭』時去塗,是沒有意思」。 相關文章:【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文:沈雅詩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新冠後遺症】染疫癒後誘發濕疹、蕁麻疹 痕癢加劇?與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有關 日常生活注意4件事(醫食因緣)

【明報專訊】感染新冠病毒痊癒後,有人出現皮膚痕癢,長出一塊塊像被蚊叮的風團或有水液滲出的丘疹!亦有本身患有蕁麻疹、濕疹人士,染疫痊癒後痕癢加劇,晚上不能入睡!究竟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况呢?(編者按: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故新冠患者痊癒的,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新冠痊癒致病物質停留肺、皮膚 多見濕疹、蕁麻疹 影響皮膚毛孔 新冠病毒是傳染病,中醫稱為「疫病」;不論老少有同樣病徵,會相互傳染。這疫病有熱的特徵,是有溫熱性質的穢濁之氣。它從口鼻進入身體,口鼻連着肺,而肺與皮膚毛孔有密切聯繫。當肺氣被這些風、熱、濕等穢濁之氣蓋着,氣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與肺有聯繫的皮膚毛孔便不會懂得開合,冷暖調節能力受到阻礙。所以,感染新冠或一般感冒時,我們會沾寒沾凍,而皮膚病患者多兼有鼻敏感、哮喘,都是肺氣受到影響而反映在皮膚的一種表現。 痊癒後,這些致病物質停留在肺、皮膚裏,便會咳嗽和形成皮膚問題,尤其以蕁麻疹、濕疹多見。 染疫後疑患濕疹皮膚痕癢 確診蕁麻疹 曾經遇到一個患者,說自己染疫後患上濕疹,皮膚痕癢3個月。望診時一看患者雙手皮膚光滑,沒有呈對稱的潮紅皮損、滲液、結痂,不像是濕疹。再仔細一問,是不是有蚊叮樣淡紅色、大小不一的風團,時隱時現、無特定出現位置、消退後不留痕迹的呢?「是的。」她說。這其實是蕁麻疹,進一步檢查患者各處皮膚情况,發現腿踝有少許會滲液的丘疹,有濕的特徵。 中醫治病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辨證施治,要把病仔細看清楚,不要忽略細節,看準了才開藥。患者以蕁麻疹為主,兼夾有濕。所以治療時宣肺清熱行血,輕輕打開遮蓋肺氣的風熱,加少許祛濕的皮膚專用藥,如土茯苓、白蘚皮、徐長卿,把濕氣逐步帶走。 藥物以外日常生活4注意 洗澡忌用過熱水 宜穿純棉衣 治療後,患者全身風團消失,染疫後3個月沒有來經的問題都解決了。除藥物外,患者生活上積極配合是不可或缺,例如: 1.保持皮膚清潔 2.忌用過熱的水和肥皂等刺激因素 3.穿純棉衣服 4.適當忌口 知多啲:紫蘇解蟹毒 和解痕癢 香港是一個沿海城市,經常有海鮮讓我們大飽口福;但其實是利口不利福,進食後會使皮膚痕癢加劇。大家都會留意到,買大閘蟹時,店員通常附上一包紫蘇葉,叮囑蒸蟹時要加紫蘇葉同蒸。為什麼這捆紫綠色又不起眼的紫蘇葉要和蟹一起蒸煮呢? 驅風散寒 行氣寬中 相傳在東漢末年,名醫華佗投宿客棧時,遇到一群青年在比賽吃螃蟹,空殼堆滿了桌子。華佗上前勸說:「螃蟹吃多了會腹痛,還可能有生命危險呢。」青年沒有理會,繼續大吃特吃。半夜,幾個吃螃蟹的青年突然肚子痛,有的痛得在地上打滾。由於當時未知此病的治療方法,華佗苦惱萬分。忽然,華佗想起有次採藥,看到小水獺吞吃了一條魚,肚子撐得像個小鼓;牠一時下水,一時上岸,顯得很難受。後來,牠爬到岸上吃了些紫色草葉,不久後便沒事了。華佗心想,那紫色草葉能解魚毒,一定也能解蟹毒。於是,他立即喚醒弟子採些紫色的草葉,煎湯給青年服下。少頃,青年肚子果然不痛了。華佗想了想,這種紫色草藥,病人吃了它腹中舒服,就叫它紫舒(音類蘇)吧! 《長沙藥解》記載:「蘇葉辛散之性,破寒凝,而下冲道,擴胸腹而消脹滿。」對容易引起皮膚過敏的食物,例如蝦、蟹、蠔、蜆等有殼海鮮,紫蘇葉都有一定幫助,它經常用來驅風散寒,行氣寬中,和解因魚蟹等發物而引起皮膚痕癢或腸胃不適。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詠恩(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Read more

【濕疹】轉天氣又發作 打破濕疹要斷尾的心魔 勿誤解類固醇盲從偏方(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濕疹,對不少病人來說是噩夢,無緣無故出現卻又揮之不去。雖然定期覆診,但一直不能斷尾,轉天氣時病情又惡化。眼見好像無了期受苦,心魔不斷湧現,開始質疑醫生處方的藥物是否有效,甚至自行去找其他治療方法或濕疹偏方。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常見心魔:濕疹要斷尾 對類固醇心存恐懼 濕疹病人其中一種常見的心魔是「濕疹要斷尾」,其實濕疹這個病的本質的確比較難「斷尾」,病人需要正確使用藥膏、潤膚膏及做好日常護理,才可以有效控制濕疹。不過當要面對長期護理,病人另一個心魔又出現:「潤膚膏油𣲷𣲷很麻煩、每天工作又很繁忙,少塗一兩次應該沒問題」,久而久之就有不同的藉口躲懶,於是不能好好控制病情。又或者醫生建議一些病人在睡覺時濕裹,即是在患處塗潤膚膏和藥膏後,先用濕再用乾的紗布蓋着皮膚睡覺,這有助皮膚吸收潤膚膏和藥膏,從而有效地控制濕疹及改善睡眠質素。不過有患者表示擔心濕着皮膚睡覺會着涼,這又是病人自己的心魔作祟,醫生當然平衡過每種療法的優點和缺點,才安排予病人。 類固醇有效紓緩過敏、消炎 勿盲從偏方 此外,不少病人對類固醇存有極大恐懼,怕用在小孩身上,會影響他們發育甚或令他們變成「毛孩子」。其實類固醇能有效紓緩過敏、消炎等症狀,在治療上能發揮極大的作用,而且價格相宜,只要適當地使用,是極為安全、有效的藥物。可惜很多市民把類固醇的副作用無限放大,令它變成了一種如怪獸般、聞之色變的藥物;反而有些病人自行在外尋找「靈丹妙藥」、「偏方」,往往是用了類固醇而不自知。 兒童盲目戒口招營養不良 應戒則戒 由於資訊發達,病人很容易就可以從網上找到資料,有時從網上討論區看到一知半解的資訊,例如「芫荽水醫濕疹」,就盲目地跟從,結果令病情反覆甚至惡化,這是現代版的「張三李四綜合症」。我亦遇上不少病人戒口戒得十分清,恐怕「食錯」一種食物便立即濕疹發作。雖然部分病人的濕疹的確與飲食有關,但「應戒則戒,不應亂戒」,戒口與否應該按醫生臨牀診斷而定,不應人云亦云;尤其對於兒童濕疹患者,應避免過度戒口導致營養不良,影響成長。 所謂中不成西不就。中西合璧或許才是處理濕疹的最佳方法。 相關文章:【濕疹偏方】漂白水稀釋浸浴?燕麥磨粉紓緩痕癢?4大偏方治濕疹有效嗎?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韓錦倫(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酷熱天氣】容易中暑?熱衰竭?炎夏出濕疹、熱痱等問題知多啲 戶外防蚊防曬補水有法

本港連日受酷熱天氣影響,加上大暑(23日),天文台最新預測氣溫會持續高企多天,並提醒市民要注意身體狀况,若出現頭暈、頭痛、噁心、氣促及神志不清等徵狀,就要立即休息和求助,並盡快求醫。在炎夏一旦中暑或熱衰竭會出現哪些徵狀?急救處理有何步驟?皮膚又紅又痕癢,如何分辨熱痱或是濕疹?炎夏被蚊叮怎辦?專家教你戶外工作或運動時,怎樣做好補水、防曬、防蚊防蟲等準備呢? 【中暑症狀】持續高溫中暑怎麼辦?與熱衰竭有分別?急救導師教路:4個處理步驟 夏天炎熱,無論是在戶外或室內,都有機會中暑。當人體不能有效控制體溫,就有機會出現熱衰竭,嚴重可致中暑,若不及時降溫及急救更會有生命危險!當身邊有人熱衰竭或中暑應怎麼辦?急救導師教大家分辨患者是熱衰竭還是中暑,並按4個步驟處理! 夏天行山練「烈陽神功」?做足5招免中暑 我們的身體有恆溫機制,會透過排汗及擴張毛孔來散熱。當人大量流汗,流失體內的水及鹽時,有可能出現熱衰竭,此時身體仍能排汗,皮膚濕潤,患者有頭暈、惡心及臉色蒼白等徵狀……如何才能避免熱衰竭或中暑? 分辨熱痱與濕疹 熱痱可觸動濕疹大發作 患者注意汗水積聚身體要散熱 皮膚出現紅腫疹粒,痕癢難耐。究竟是熱痱還是濕疹?熱痱發作原因與炎熱天氣、汗水刺激有關,故只要有足夠散熱,改變生活習慣,如及時抹走汗水,便可令熱痱「斷尾」,不會像濕疹般反覆復發。惟皮膚科專科醫生亦提醒患濕疹的人,因身體較容易有敏感反應,如長熱痱亦有可能觸動濕疹「大發作」,故濕疹患者應多留意身體散熱情况,穿著鬆身衣物,避免長時間留在酷熱環境才是上策! 【皮膚癌】陽光中紫外線UVA及UVB易破壞皮膚 可引發皮膚癌 做好防曬護膚助預防 戶外活動應每兩小時搽一次防曬霜?養和醫院皮膚科專科醫生指出,陽光中的紫外線包括UVA及UVB,而UVA及UVB同樣會導致皮膚癌,一旦長期曝曬,後果可以很嚴重。若經常在外活動,甚或在沙灘曝曬,最好每兩小時搽一次…… 防曬產品使用6注意 皮膚科醫生:防曬塗抹全身需約9茶匙 眼耳嘴周邊易忽略 出門須塗防曬抵禦紫外線傷害,除了塗抹次數,亦要注意每次塗抹足夠份量!皮膚科專科醫生表示,全身塗防曬需約9茶匙,那麼,面部、頸部、軀幹前後、上下肢分別要塗多少? 【登革熱、日本腦炎、寨卡病毒】炎熱天氣 慎防病媒蚊傳播傳染病 DEET驅蚊劑防蚊叮有效嗎? 炎熱天氣是蚊子的活躍季節!被蚊叮除了感到痕癢外,亦有可能染上由蚊子傳播的傳染病,例如登革熱、日本腦炎和寨卡病毒感染等,患者染病後有機會出現發燒、頭痛等徵狀,需接受支援性治療。外出時要做足防蚊措施,選用含有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劑,是否就有效避免被蚊叮呢? 天氣熱被蚊叮痕癢難忍 學識源頭滅蚊 善用滅蟲燈、蚊香、蚊貼 在戶外活動時,不少人會使用含除蟲菊酯的防蚊貼。蟲害控制專家解釋,使用蚊貼時,驅蚊劑會在空氣揮發,但範圍有限,左手貼上防蚊貼,右手也有可能被叮,防不勝防!他建議把防蚊貼貼在頸背這些相對活動幅度較細的部位,驅蚊效能較佳。為加強覆蓋身體範圍,亦可在身體其他位置噴灑蚊怕水。 【低血鈉症】俗稱水中毒 中重度低血鈉出現頭痛、惡心、肌肉抽筋等徵狀(知多啲:飲幾多水才夠) 「見字飲水」相信是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過,瘋狂灌水,亦未必健康!究竟水要怎樣飲才算健康?行山、長跑等戶外活動,又有何飲水策略? 熱天運動引發心臟危機 飲水太多太少都傷「心」 飲水太多或太少同樣會出事?心臟衰竭患者如吸收太多水分,血量多了,四肢的血液流回心臟較慢,會引致腳腫,未必有即時危險;但如果肺部血液流回心臟太慢,可導致肺水腫,影響呼吸,情况較危險。另一邊廂,天熱時經常汗流浹背,如身體水分不足會影響血液循環…… 【心臟病】8成猝死個案由心臟問題引起?有先兆嗎?三高、吸煙者屬高危族? 近日氣溫高企,進行戶外運動時要加倍小心!有心臟科專科醫生提醒,運動時出現下列徵狀是一大警號:胸口痛、嚴重氣促、不正常心跳、突然頭暈等,這都可能是猝死先兆,需要找醫生作詳細檢查。 常見運動抽筋3大應對及預防方法 一個情况或是身體警號 外出運動時出現抽筋,可能跟肌肉緊張或過度勞累有關;夏日炎炎,如身體出現脫水、或電解質出現不平衡的狀况,亦會令抽筋機會增加!要降低運動時發生抽筋的機會,運動前後都要準備以下事項: 【夏日系列】選擇太陽眼鏡要訣 烈日當空,太陽眼鏡是時候出動。市面上太陽眼鏡種類繁多而且價錢參差,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太陽眼鏡?養和醫院註冊視光師表示,一副好的太陽眼鏡,除了能阻擋陽光,更應能過濾紫外線,因為過多紫外線有機會傷害角膜、晶體、視網膜,或令眼白組織增生。故視光師一般會建議市民選擇能有效地阻擋99%以上紫外線的太陽眼鏡,並要留意鏡片的面積及貼面度。 Read more

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為什麼膚色總是暗暗啞啞、無光彩?容易出暗瘡,多吃西瓜竟然是錯?濕疹困擾註定要長期戒口?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莫穎姍表示,均衡飲食除了有助預防疾病,亦與皮膚的健康息息相關,針對皮膚暗啞、暗瘡、濕疹等3大皮膚問題,原來可以透過進食不同的食物改善皮膚情况,至於吃什麼、怎樣吃才能保持皮膚健康、容光煥發?以下7個營養飲食貼士不得不知! Read more

【新冠疫苗】98%懷疑過敏個案適合打針 養和及港大研究:哮喘、濕疹、食物敏感等與接種疫苗無關聯

【明報專訊】養和醫院與港大醫學院一項聯合研究發現,首批逾千名接受疫苗過敏安全評估的個案中,近98%求診者獲醫生評估為適合接種新冠疫苗,大部分更在接種後沒有出現嚴重過敏反應;其餘2%建議延遲接種。研究認為結果顯示疫苗對大部分懷疑過敏者安全,包括曾有過敏性休克或有多種藥物過敏病史,並有哮喘、濕疹、食物敏感、鼻炎或蕁麻疹併發的病史,與可否接種新冠疫苗並無關聯。建議更新香港過敏科醫學會和衛生署的接種指引,避免延誤接種。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