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蛇】突然腰痛出疱狀紅疹?免疫力下降帶狀疱疹伺機發作  72小時內服藥減後遺症 (談痛說情)

【明報專訊】有長者長期受到不同大小痛症困擾,在習以為常下,即使腰部無故疼痛起來也不以為意,視之為等閒事,尤其是痛處沒有紅腫瘀青,只自忖年紀大就是病痛多的尋常表現。(編者按:無故腰痛,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所引發,是否因身體免疫力下降便會生蛇?會出現哪些症狀?生蛇後會有後遺症嗎?打「蛇針」有效嗎?) 相關閲讀: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生蛇:免疫力下降病毒伺機發作 突然腰痛出疱狀紅疹是警號   實情是,痛楚是一個警號,告訴我們身體哪兒受到侵襲破壞而需要處理。這些損傷並不局限於拉扯碰撞的外傷,也可以是病毒細菌在身體作怪。 就長者而言,腰部在沒有受到外力衝擊狀况下出現痛楚,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俗稱「生蛇」的帶狀疱疹,它由匿藏於神經線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所引致,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或年長令免疫系統功能下降時,病毒便伺機發作,引致痛楚,而腰部是常見發病位置之一。 皮膚現紅疹 72小時內服抗病毒藥物減神經痛 一般人認知當中,生蛇除了帶來疼痛,患處還會出現疱狀紅疹,但在病發初期未必出現這些皮膚症狀。在這段時期,它看似跟一般腰患分別不大,容易讓人掉以輕心,患者很多時待紅疹出現後才醒覺要處理! 目前治療帶狀疱疹的抗病毒藥物,需要在紅疹出現後72小時內服用,才能發揮最大效用,包括降低帶狀疱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出現的機率。醫學文獻顯示,約10%至20%生蛇患者在痊癒後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不時產生如閃電、針刺、火灼般的神經痛,可持續數個月至數年不等,並且沒有有效的處理方法,是一種非常棘手的後遺症。 因此腰部無故出現刺痛,尤其是痛楚位置較接近皮膚表面或帶點痕癢,輕輕觸摸也產生灼痛感的話,便需要密切留意患處;倘若出現疱狀皮疹,便得趕緊求醫處理。 相關閲讀: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曾患水痘者 帶狀疱疹病毒引發生蛇 儘管只有曾患水痘的人士,身上才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而引發生蛇;但在臨牀上,看見不少人士由於對兒時記憶模糊,或當年病情輕微,而誤會自己未曾感染水痘,毋須擔心生蛇找上自己而輕忽相關症狀。 建議50歲或以上打蛇針 由於帶狀疱疹可引發神經痛,並有可能造成肺炎、腦炎、失明、失聰等嚴重後遺症,因此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也發出指引,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接種兩劑帶狀疱疹疫苗(蛇針),以減少生蛇及相關併發症。 文:薛詠珊(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痛「正」能量計劃總監、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Read more

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明報專訊】「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致,痛楚可持續數年,患者會出現包括發燒、頭痛、皮疹、凸起的水疱形成帶狀致患處劇痛等7大症狀。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兼臨牀教授孔繁毅昨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他另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孔強調,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新冠後遺症】研究:74%確診者30天後始恢復嗅覺 女性、有鼻塞者較難恢復 生蛇7大症狀 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風險仍增 孔繁毅:高風險者打「蛇針」 孔繁毅表示,感染水痘後病毒會潛伏體內,當免疫力下降時會重新活躍,而多項外國研究顯示,感染新冠會可令患者T淋巴細胞減少,即降低免疫力,或會重新激活疱疹病毒,引致「生蛇」。他引述研究稱,新冠患者「生蛇」風險與醫院錄得個案的差距可達5倍,免疫力缺陷者「生蛇」的風險更高,建議高風險者接種新冠及流感疫苗,並在兩周後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 外國研究:50歲以上新冠感染者生蛇風險增15% 孔繁毅引述一項美國研究稱,889名新冠患者有16人同時「生蛇」,比率約1.8%,較醫院錄得「生蛇」個案的0.43%高1.37個百分點,而基於年齡、性別、慢性病的不同調整,兩者差距最高可達5倍。另一項外國研究分析200萬名50歲或以上新冠或非新冠患者,發現前者「生蛇」風險高15%,逾半「生蛇」個案是在確診新冠或因新冠而住院的一周內「生蛇」,有部分個案則在8至10周內,而確診半年內「生蛇」的風險仍增加。 本港97% 39歲以上人士帶水痘帶狀疱疹病毒  3人中1人或生蛇 孔表示,本港有97%的39歲以上者帶有水痘帶狀疱疹病毒,每3人就有一人有可能生蛇,風險隨年齡增加。他稱,除了新冠病毒,免疫力缺陷者亦是「生蛇」高危一族,包括曾接受器官移植、糖尿病、紅班狼瘡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患者。 相關文章:【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先感刺痛麻痹 數天後出現紅疹膿疱 小心「惡蛇」作怪(醫學滿東華) 對生蛇存謬誤 調查:三成以為接觸可傳染 生蛇風險高,但市民認識卻不足。孔繁毅引述最新一項本地「生蛇」問卷調查稱,市民對「生蛇」存有不少謬誤,近30%認為接觸「生蛇」者可感染;近20%從來沒聽過或不清楚「生蛇」,甚至有人誤以為「飲用白牡丹茶」、「少些外出」、「出過水痘」等可降低「生蛇」風險。 談及治療及預防方法,孔稱患者可服用抗病毒藥物,但需於病發72小時內使用才有最佳效果,且未必有效阻截「後遺神經痛」。他建議市民接種俗稱蛇針的帶狀疱疹疫苗,其中較新的重組疫苗成分是結合抗原及佐劑,需完成接種兩針。他稱由於免疫力缺陷者注射傳統的減活疫苗或誘發水痘病毒,故可選用重組疫苗,兩者副作用相近。 預防生蛇 倡長遠考慮疫苗計劃納「蛇針」 一項本地研究顯示,「生蛇」入院個案的平均住院日數為5至14日,每次直接醫療成本為3.2萬至7.7萬元不等。孔繁毅認為,因「生蛇」而住院的成本大,或加重醫療負擔,建議長遠可考慮將「蛇針」納入政府疫苗接種計劃。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生蛇】帶狀疱疹病毒潛伏神經節 擊退「惡蛇」服用抗生素黃金72小時(膚見)

【明報專訊】最近走入港鐵站,都會看到燈箱播放以下廣告:一名年輕女孩,右手拿着串燒,左手拿着一瓶「清熱」飲品。我從這廣告收到的信息就是,有了這飲品,便可以盡情多食串燒而不用擔心了。我並不是想評論這飲品是否有效清熱,因為我不懂中藥,不會亂作解釋;但我從這廣告所收到的信息,如果其他人也有同樣看法,問題就出現了。無論從哪個角度去探索,就算是日常生活、健康飲食習慣等,大家都不會因為得到可以減輕副作用的工具(飲品),而不斷重複引起副作用的動作(食串燒),這是本末倒置,不應該鼓勵。 Read more

【生蛇】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 先感刺痛麻痹 數天後出現紅疹膿疱 小心「惡蛇」作怪(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84歲的張婆婆因兩年前一次中風,行動變得不便,加上語言表達有困難,家人安排她入住私營安老院舍,方便照料。張婆婆性格樂觀,數月後已習慣院舍生活。在一次外展探訪院舍期間,護理員表示張婆婆近日食慾不振及情緒變差,但由於她有失語的障礙,故未能認清她煩躁的原因。了解情况後,我們便開始為她檢查,發現她右大腿及臀部出現數塊紅疹,有些紅疹還伴隨着水疱,臨牀診斷是帶狀疱疹,俗稱「生蛇」。 Read more

【生蛇】帶狀疱疹俗稱「生蛇」了解發病原因 中醫:肝氣鬱結招「蛇串瘡」(養生帖)

【明報專訊】帶狀疱疹俗稱「生蛇」,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疱疹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蛇串瘡」、「纏腰火丹」或「蜘蛛瘡」。生蛇初起皮膚出現帶片狀紅斑,繼而出現成群簇集丘疱疹,很快變成如綠豆或黃豆般大小的水疱,纍纍如半珠,排成帶狀。聚集一處或數處,例如面部、腰肋部、胸部、大腿內側。若生在面部,有時會影響視力和聽覺。皮損一般發生在身體一側,因為神經分佈關係,不會超過人體正中線。 Read more

知多啲:生蛇、鼻竇炎引發頭痛

當病人受頭痛困擾,最擔心是跟中風、腦癌等嚴重疾病有關,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表示,頭痛可能由一些看似「無關」的問題引起,例如生蛇、鼻竇炎等,若不及時處理,有可能演變成更大的問題。 吳炳榮表示,生蛇(即帶狀疱疹感染)引起的頭痛十分常見,通常是額頭位開始出現神經痛,「有時痛幾日之後就會出水疱」。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鍾澤鏘亦稱,有些生蛇病人因為頭痛而求醫,經診斷發現生蛇,或會質疑醫生斷錯症,所以會提醒病人注意,若回家後發現出疹,便是生蛇。 鼻竇炎也常見引起繼發性頭痛。吳炳榮稱,遇過一名四五十歲的女病人,沒有偏頭痛病歷,但突然頭痛,又作嘔作悶,查問下發現她幾星期前開始有傷風感冒徵狀,於是安排她做檢查,證實是鼻竇炎作怪。他解釋,鼻竇分佈在鼻的四周,一旦發炎可引起頭痛、面痛及眼痛等,而且由於鼻竇靠近腦及眼等組織,若炎症擴散可能帶來嚴重後果,必須及時處理。 叢集性頭痛 眼睛如被鑿 不過,頭痛伴隨眼痛,可能與叢集性頭痛有關。吳炳榮稱,這類頭痛會在每天相同時間出現,並持續數個星期之久,每次持續十數分鐘至數小時,因此稱為「叢集」,病人會出現如眼睛被鑿般的痛楚,並且會流眼水及鼻水。研究顯示,高壓氧治療對這類頭痛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體位性頭痛 應盡快處理 他亦提醒,做過腰椎穿刺抽取脊髓液後出現頭痛,特別是站立或坐下時頭痛,可能是因為脊髓液滲漏而引起腦壓過低;如躺臥時頭痛則可能是腦壓過高,「有時咳嗽用力谷一谷,可以令硬膜有損傷而令腦壓上升」,這類體位性頭痛需要盡快處理,否則可能會傷及腦細胞。 鍾澤鏘最後補充,身體其他地方出現疾病也可以引致頭痛,例如青光眼、牙肉發炎、頸部問題引起的頸源性頭痛等。由於頭痛的原因有很多,建議病人出現持續或不尋常的頭痛時,應該盡快找醫生跟進。

Read more

濕疹、皮膚痕癢要戒口?組織胺誘發?哪些屬高組織胺食物? 冷敷5分鐘可止痕?

【明報專訊】濕疹患者很多時會主動戒口,避免進食牛肉、海鮮等潛在「致敏食物」,究竟有沒有需要戒口呢?「組織胺」是引起痕癢的物質。坊間常見的抗敏藥,例如對付鼻敏感、蕁麻疹等引起流鼻水、皮膚痕癢,最常使用的藥物就是抗組織胺。食物中亦含有組織胺,避免進食組織胺含量高的食物,可否解決皮膚痕癢?(編者按:中醫認為皮膚瘙癢由「風」、「濕」、「熱」所致,而皮膚瘙癢患者以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帶狀疱疹居多,如何對症下藥或在飲食方面要注意什麼呢?) 濕疹?皮膚痕癢要戒口? 受刺激分泌組織胺 誘發痕癢 皮膚痕癢是如何引起的呢?組織胺是其中一種誘發痕癢的化學物質。註冊營養師萬侃指出,組織胺由人體產生,當免疫系統抵禦入侵物如花粉、霉菌等致敏原時,白血球會釋放組織胺到血液中,從而導致皮膚痕癢等過敏反應。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進一步解釋,當皮膚受到刺激時,免疫系統中的肥大細胞啟動保護機制,分泌更多的組織胺到血液,促進炎症反應和修復組織。當組織胺與微血管內皮細胞上的組織胺受體結合,就會產生瘙癢感覺及紅斑,引致皮膚疾病,例如濕疹、蕁麻疹等。而組織胺只是痕癢機制中的其中一種物質,其他物質例如IL-31、IL-4及IL-13都可以誘發痕癢。 含較高組織胺食物:芝士、泡菜、罐頭 日常飲食中,不難找到組織胺的蹤影。一般來說,與新鮮食物相比,芝士、乳酪、豉油、泡菜、罐頭等發酵或加工食物含有較高組織胺;此外,鯖魚、吞拿魚、熟成肉類、咖啡、酒都屬於高組織胺食物。萬侃表示,大多數人可以耐受高組織胺食物,僅約1%人有組織胺不耐症,他們由於體內缺乏一種稱為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消化酶,使食物中的組織胺在身體積聚無法正常分解,引起皮疹、蕁麻疹、呼吸困難、皮膚痕癢等徵狀。患上腸胃或肝臟疾病、壓力大、腸道微生物群失衡等,都會增加患組織胺不耐症的風險。 林嘉雯補充,「組織胺不耐症」首次出現在1980年代醫學文獻中,惟醫學上暫時沒有足夠證據證實此疾病機制及治療方法,一般泛指身體不能正常代謝組織胺,導致進食大量組織胺食物後,出現紅疹、頭痛、肚痛、作嘔等徵狀。 專家:皮膚痕不必盲目戒口 皮膚痕癢令人困擾、寢食難安,有人會選擇戒口,希望減輕痕癢問題。林嘉雯直言:「如果沒有明顯的食物引起皮膚痕癢問題,不用盲目戒口。」萬侃同樣認為不必盲目戒口,「如有需要,患者可在營養師的指導下接受食物排除法(elimination diet),有助了解哪些食物及攝入量可能引起相關徵狀,不一定需要完全戒斷」。 如懷疑某種類食物引起過敏或食物不耐,至少兩周完全不吃可疑食物。如果徵狀有改善,可逐一將「嫌疑犯」食物重新加入食物中,以了解哪些食物引起徵狀。相反,排除食物後情况未有好轉,則表示這類食物不是最可疑的致敏禍首。若證實某食物引起過敏,營養師會調整食物分量,找出引起徵狀的閾值,譬如試驗結果發現吃一片芝士會引致皮膚痕癢,但吃半片沒有問題,那麼病人便毋須完全戒掉芝士。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須營養師監督 免營養不良 特別要注意的是,食物排除法應在營養師的監督下執行,切忌胡亂戒口或自行嘗試排除某類食物,以免造成營養不良、體重下降。如果發現進食某類食物後出現皮膚痕癢、出疹等徵狀,有可能是對食物敏感或食物不耐症,應及早求醫。 雖然健康人士能代謝食物中的組織胺,但亦不能放肆地吃。萬侃提醒,加工及醃製食品不但含有較高組織胺,而且鹽分偏高,攝入過量鈉會增加高血壓風險,增加腎臟負擔,日常應注意鈉攝取量(建議每日少於2000毫克鈉,即少於一平茶匙鹽)。 止痕有法:冷敷5分鐘止癢 皮膚痕癢令人按捺不住出手抓癢,但總是愈抓愈癢。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解釋:「抓癢會刺激皮膚,令本來敏感的免疫系統更加活躍,痕癢感更加強烈,抓得更加厲害,形成惡性循環。」痛感及凍感會使腦部產生痕癢感的神經變得較不活躍,所以拍打和冷敷都能暫時止癢;但拍打或造成傷害,因此不建議,可用毛巾包着冰粒或用冰涼濕毛巾敷癢處約5分鐘來止癢。 天然「抗組織胺」類黃酮素:蘋果、洋葱、橄欖油 抗組織胺藥物能改善過敏的不適,飲食上亦可多選擇有天然「抗組織胺」之稱的類黃酮素,蘋果、洋葱、橄欖油、車厘子、黑莓、蔓越莓都是類黃酮素的豐富來源。註冊營養師萬侃表示,類黃酮素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的能力,並且有助抑制組織胺釋放,紓緩皮膚痕癢等過敏徵狀。當然,別以為吃一個蘋果、幾粒車厘子就能馬上止痕,最重要是飲食要多樣化及均衡,喝足夠的水及充足的睡眠去保持皮膚健康。 中醫角度:風濕熱入侵 皮膚瘙癢 風邪入侵,皮膚首當其衝。中醫認為皮膚瘙癢由「風」、「濕」、「熱」所致,屬於中醫「風瘙癢」範疇,可分實證和虛證。註冊中醫潘咨遐指出,實證瘙癢通常是因外來風邪引起,例如「風熱」、「風濕」,而風為百病之長,即「風」是主要致病因素,兼雜寒、濕、熱邪而侵襲人體,尤其是季節交替之際。當風邪侵入人體,易使腠理疏泄而開張,而皮膚作為身體對外第一道防線,首當其衝。由於風性善行數變,風邪所致的瘙癢沒有固定部位,有游走不定的特點。 至於虛證瘙癢,多屬血虛生風。血能濡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血虛不能濡養皮膚,容易導致乾燥瘙癢。女士月經期間流失經血,可能會因血虛而出現皮膚瘙癢。 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生蛇都會引致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患者以濕疹、蕁麻疹、玫瑰痤瘡、帶狀疱疹居多。 ‧蕁麻疹為紅腫疹塊,發病較急,病情變化快;瘙癢游走不定,不會在同一地方或時間內發作,一般在24小時消退 ‧濕疹通常在轉季時病情加重,皮損發紅作癢,還可能有滲出液或結黃痂 ‧玫瑰痤瘡主要表現是在鼻或鼻周出現紅斑,伴有丘疹及膿疱 ‧帶狀疱疹即俗稱「生蛇」,中醫稱為「蛇串瘡」,初期可能僅有單側局部的麻癢或疼痛,不會出現典型皮疹 春天溫熱潮濕又多風,同時又是肝旺盛的季節,肝旺則易生風。當外在環境濕氣較重,外濕會誘發內濕,影響身體運化水濕的功能,濕氣「內外夾擊」可能導致皮膚瘙癢。 相關閲讀: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少吃發物免上火 潘提醒,肥膩和生冷食物容易傷脾胃,使脾失運化,不能把水濕運化到全身;過量甜食會令脾過於滋潤,同樣使脾運化水濕的能力減弱,導致體內濕氣偏重。皮膚瘙癢宜少吃生冷、甜食和肥膩食物,以及中醫所謂的「發物」,即容易引起上火、過敏、誘發舊疾、加重病情的食物,例子不能盡錄,主要包括: ‧甲殼類海鮮,如蝦、蟹等 ‧鴨、鵝、牛、羊 ‧熱性水果,如芒果、榴槤等 ‧菇類,如草菇、冬菇、蘑菇等 ‧南瓜 ‧茄子 ‧堅果類,如花生、腰果等 ‧糯米 ‧酒 小米陳皮薏米粥 健脾祛濕 小米(圖)補中益氣、養胃護脾;陳皮行氣健脾、助消化;生薑和胃止嘔;薏米健脾利濕。此方有助健脾祛濕,紓緩因潮濕天氣而導致的皮膚瘙癢。 材料(2人分量): 小米120克、陳皮1瓣、大棗去核2粒、生薑2片、生熟薏米各15克、食鹽適量、清水1公升 做法:浸泡陳皮,刮去白瓤,然後連同小米、大棗、生薑和生熟薏米放入煲內,加清水大火煲至水滾後,轉小火煲約45分鐘,加適量鹽即可 注意:糖尿病患者及孕婦慎服;服用前先諮詢註冊中醫意見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痛症】補充維他命B改善麻痺刺痛?過量攝取B1、B6、B12加重腎負荷

【明報專訊】不少都市人受痛症困擾,「低頭族」肩頸疼痛、辦公室上班族腰痠背痛、公公婆婆手腳麻痹,還有生蛇後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止痛,大家第一時間想到止痛消炎藥;而坊間有維他命B補充劑聲稱能修復神經,改善麻痹、刺痛等問題,它是否另類止痛藥?以維他命B「自療」,有沒有風險?(編者按:維他命B1、B6、B12對身體有什麼幫助呢?一旦缺乏的話有機會令身體出現哪些問題?情緒起伏、記憶力變差、貧血、頭痛、手腳痲痺) 相關閲讀:生蛇7大症狀 孔繁毅引述研究:確診新冠者免疫力降 半年內生蛇風險仍增 籲接種「蛇針」 維他命B1、B6、B12 助維持神經系統健康 補充過量加重腎負荷 維他命B是「大家族」,包括B1(硫胺素)、B2(核黃素)、B3(煙酸)、B5(泛酸)、B6(吡多醇)、B7(生物素)、B9(葉酸)和B12(多種鈷胺素),合共8個成員。 以維他命B1、B6及B12組合而成的配方,聲稱能改善痛症及麻痹,在眾多維他命B中為什麼選中它們?註冊營養師萬侃指,維他命B1幫助身體將食物轉化成能量,亦有助維持神經系統和心臟正常運作;缺乏B1人士反應較遲鈍、脾氣暴躁、記憶力變差、體重下降和經常感到疲累等,嚴重者神經、肌肉運作及心臟都受影響。 維他命B6協助神經系統的傳導功能、製造血紅素,以及維持免疫系統運作正常,亦對腦部發展很重要,缺乏者可能會貧血、頭痛、長暗瘡和情緒低落等。 維他命B12幫助製造紅血球、維持細胞和神經系統健康,缺乏可致貧血、手腳麻痹或有刺痛感,嚴重會出現身體平衡有困難、抑鬱、思緒混亂等。 萬侃指上述3種維他命B都對維持健康神經系統十分重要,但「不是愈多愈好,重點是要足夠」。 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表示,有文獻指維他命B有助加速神經復元,因此骨科醫生有時會為神經嚴重受壓,如腕管綜合徵、頸椎移位,以及神經斷裂需要手術修補的病人,處方維他命B補充劑。不過,如果只是偶爾痹痛,效果成疑,而且「維他命B可以在日常食物中吸收,所以不一定要使用補充劑」。 查找痛症原因 對症下藥為上策 萬侃補充,身體痛症有不同成因,可能是因為勞損或肌肉量不足,手腳麻痹可能是鎂質不足引致,此類情况補充維他命B不會有幫助。林健偉同樣指出,痛症出現先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方為上策,「頸梗膊痛有很多原因,有可能是肌肉繃緊、姿勢不正確、用電話過多,這些跟神經沒有關係,(補充維他命B)一定沒有幫助」。而手腳麻痹有可能是腕管綜合徵、椎間盤突出或腰骨退化壓住神經,需要經醫生診斷才能安排合適治療方案。 萬侃提醒,攝取過量維他命B,不會有額外功效,市面上出售的維他命B補充劑劑量一般遠超身體所需,雖然維他命B為水溶性,多餘的會從尿液排出,但過量服用會增加腎臟負荷,亦有可能出現頭暈、嘔吐等副作用。尤其是長期病患者,如腎病患者,服用維他命B補充劑前應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相關閲讀:【貧血飲食】預防貧血的關鍵微量營養素是什麼?營養師:肉食/素食鐵質攝取飲食手冊 可從穀物肉類海鮮攝取 「全穀物,如全麥麵包、糙米、紅米等都含維他命B1和B6。」萬侃指,另外可從豆類、肉類、堅果攝取維他命B1;從蛋白質食物,如雞牛羊豬、魚類等攝取維他命B6。而肉類、魚類、奶類、蜆、生蠔、蟹和蛋等就是維他命B12的食物來源。一般人只要飲食均衡,不難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她舉例,60克(約半杯)穀物片(muesli)含有0.5毫克維他命B1;100克豬肉有0.5毫克維他命B6,而一條蕉就有0.7毫克維他命B6;100克牛肉有3微克維他命B12。 然而,腸胃功能差、曾接受胃部手術、素食者、長者要留意會否攝取不足維他命B12。林健偉解釋,「維他命B12要靠胃中一種蛋白質intrinsic factor(內在因子)幫助吸收,如胃部有問題或已切除胃部,身體未能生產這種物質就會吸收不到維他命B12」。另外,萬侃表示,維他命B12主要是從魚、肉、蛋、奶中吸收,因此素食者容易缺乏維他命B12,「可以從額外添加了維他命B12的食物,如一些穀物片、豆奶和麵包中攝取,有需要時可服用補充劑」。 文:李欣敏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相關閲讀:【偏頭痛】發作時單側頭痛如受重擊 惡心嘔吐怕光怕聲 中醫:臟腑失調 按穴飲食調養減發作 知多啲:長時間同一姿勢 痛症高危 【明報專訊】受頸梗、腰痠、背痛、手麻等困擾,怎麼辦?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鍾致康教大家認清常見痛症成因,並教授預防及紓緩方法。 1. 肩頸、腰背痛: 「低頭族」、辦公室上班族等都屬高危,因為生活和工作需長期使用電腦、手提電話,「低頭使用電話時,頭向前傾,頸後肌肉要用力拉住,久而久之,頭、肩、頸後肌肉勞損,引致肩頸痛」。 鍾致康指,腰背痛成因也相似,經常長時間坐着工作,形成腰背向前彎曲的不良姿態,「背部後面軟組織包括肌肉及韌帶處於繃緊狀態,如長時間維持,慢慢形成腰背痛」。另外,因工作需要長期搬運或負重,腰部亦容易勞損。 2. 腕管綜合徵: 「手腕腕管收窄、勞損、增生,令正中神經受壓,導致手指麻痹、手部無力。」鍾致康稱腕管發炎或水腫,刺激正中神經,引起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感麻痹或失去感覺,嚴重者影響手握力和手部功能。女性、孕婦、曾有手腕傷患、長期病患如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以及因工作常運用手腕者(如廚師)為高風險人士。 預防方法: .避免長時間同一姿勢工作,減少重複勞損 .避免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定時(例如每30分鐘)做伸展運動 .注意職安健,搬運時使用適當姿勢及方法 .建立恆常運動習慣,以及適當地伸展肌肉和關節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痛症】關節痛、膝痛、肌肉痛服止痛藥了事?超聲波檢查神經線 直接注射藥物紓緩痛楚

關節痛、膝痛、肌肉痛、腰痠背痛,是久坐不動的上班一族常會遇到的問題,很多時都只是簡單按摩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便了事,但當到達某年紀,痛楚逐步加劇,苦不堪言。根據2017年的研究數字顯示,本港有近三成人口受到不同慢性痛症困擾,當中有一成人所承受的痛楚達嚴重程度。近年亦有調查揭示九成長者有兩個或以上疼痛部位,最常見為膝部、背部及肩膀。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關節痛、膝痛等慢性痛症困擾  注射藥物治療紓緩痛楚  可於診所進行 養和醫院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醫生表示,常見的痛症如膝關節、肩痛、頸痛,甚至是一些內科痛症包括生蛇和頭痛,除了可透過手術治療外,亦可以利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常用的注射藥物治療和射頻,作為另一個治療選擇,程序可在診所中進行,風險相對手術較低。 唐醫生表示,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超聲波或X光,把極幼細的針準確地放在引致痛症的神經旁邊,藉熱力或電流紓緩病人痛楚。現時亦可透過超聲波,檢查神經線是否有腫脹情况導致疼痛,並直接注射止痛藥物,讓診斷和治療可同步進行;部分情况如頸椎退化引起的疼痛,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儀器,在小關節進行神經消融術,阻截神經線信號,有助紓緩痛楚。經治療後,個別背痛或生蛇患者的止痛效果可以維持數年,即使痛楚復發,重複同樣治療的風險和效果亦無異;反之,若以手術治療,當需要再次進行手術,風險和效果就未必相同。 長者肝腎功能弱  增止痛藥帶來副作用 唐醫生特別指出尤其是長者,痛楚經年累月累積,他們飽受痛症困擾之餘,同時可能因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要服用多種藥物。然而由於他們的器官功能轉弱,肝腎功能未必能如常分解和排出藥物,導致長者在服用止痛藥後較大機會出現副作用,部分藥物如消炎藥,更會大大增加胃出血、腎衰竭和心臟病的風險,不建議長者長期服用。 疼痛醫學專科全面評估患者痛楚根源   調整藥物、考慮介入性或手術治療 長年受痛症纏身的痛苦,外人難以明白,唐醫生分享,曾經有病人多年來患有手部神經痛問題,自覺受痛症煎熬多年,當後來發現患上膽管癌時,竟然選擇不接受治療,因為她認為長時間受痛楚折磨,感覺生不如死,寧願及早解脫。 唐醫生表示,他行醫多年看到不少痛症病人,由一開始只是輕微痛楚,以為休息及服止痛消炎藥可以紓緩痛楚便置之不理,直到數年後惡化,才不得已要四出走訪不同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求助。由於坊間對於疼痛醫學專科的認識不深,很多慢性痛症病人未必知道可以尋求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協助,針對痛楚根源對症下藥。 相關文章:痛症難忍 慎防短痛變長痛 慢性痛症包括頭痛、生蛇或癌症所引致疼痛 唐醫生表示,其實當痛症持續一至兩個月,嘗試過不同的治療方法無效,建議可向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求助,除了常見的「都市痛症」,部分慢性痛症如生蛇引起的疼痛、癌症疼痛、頭痛等,經治療後一般都會有所改善,服藥劑量和針藥可逐漸減少。有時病人會服用不同止痛藥,但未必分辨到藥物的效用和副作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評估並調整藥物分量,並減除有副作用的藥物,以達致最佳療效。 Read more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第五波疫情令人心惶惶,身體稍有不適,如流鼻水、咳嗽、發燒等,都會讓人以為自己「中招」。近期Omicron在港持續爆發,更出現部分因有嘔吐病徵的求診個案,擔心自己究竟是否染疫。有醫生指出,最近不少嘔吐個案是間接因疫情引致,但未必由於感染新冠病毒所致,箇中原因原來是腸胃炎作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