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BRCA基因突變是什麼?增前列腺癌胰臟癌風險 調查:八成患癌者不知

【明報專訊】醫學界近年發現BRCA基因突變,會增加患上常見癌症風險,其中對患乳癌、前列腺癌、卵巢癌及胰臟癌的風險,分別增10倍、4.5倍、50倍及2倍以上,並影響治療選擇。癌症病人互助組織「同路人同盟」進行網上問卷調查,結果分別有近七成及逾八成受訪者並不知悉BRCA基因突變與前列腺癌及胰臟癌有關。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陳穎樂指出,需透過基因測試,才能辨識病人有否帶基因突變,讓病人了解自己和家人患癌風險及協助選擇治療方案。 Read more

【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明報專訊】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昨日公布本港最新癌症數字。2019年本港癌症新症再達新高,錄得超過3.5萬宗,按年上升3.1%,其中肺癌新症按年增加6.2%,是自2012年以來再次超越大腸癌成為本港最常見癌症,且57%患者確診時已達第四期,是香港最致命的癌症。致命癌症排名首三位依次為肺癌、大腸癌及肝癌,合共佔癌症死亡總數逾半。至於有「沉默殺手」之稱的胰臟癌新症個案在本港顯著增加,2019年已躍升為本港第11位最常見癌症,該年錄得946宗新症,按年增10.6%,而過去10年新症累積升幅達九成,升幅比乳癌更大。 Read more

胰臟癌 | 死亡率高?胰臟癌病徵、引致基因突變5大高危因素 7類人士提高警覺

【明報專訊】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的發病率不高,雖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但其死亡率卻不可少覷。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十大癌症死亡數字顯示,胰臟癌排第五,奪去了711人的性命。胰臟癌五年存活率5%至8%,為所有主要癌症中最低。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動手術作根治性切除,其餘患者治療以化療為主。究竟胰臟癌的具體成因是什麼?有哪些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呢?哪類人士是高危一族宜提高警覺呢? Read more

輔助化療新組合 阻奪命胰臟癌微擴散

【明報專訊】胰臟癌死亡率特高。只有20%患者是早期發現可接受手術切除癌細胞,但當中25%病人手術後1年內因不同原因死亡,50%病人術後復發,而5年存活率只有20%左右。 2018美國臨牀腫瘤學大會(ASCO),有兩項針對胰臟癌輔助治療(adjuvant therapy)的報告,分別是輔助化療組合FOLFIRINOX,及將輔助治療由術後前移至術前,有望增加根治胰臟癌的機會。 ■個案 ◆切除腫瘤為何仍需化療? 陳先生,60多歲剛退休,身材高大瘦削,飲食清淡不煙不酒,熱愛運動,一向沒有長期病患。但數個月前開始食慾不振,體重下降了逾10磅;至近日小便轉茶色,且眼底泛黃,遂往醫生求診,經電腦掃描及膽管鏡檢查後確診患有胰臟癌,後接受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s operation)移除腫瘤。 手術後他被轉介來見我,康復狀况良好。我閱畢病理報告後,建議他接受為期6個月的輔助化療,減低復發風險;如尚有殘餘的癌細胞,可考慮進一步接受電療,減低局部復發風險。他眉頭一皺:腫瘤已切除,為什麼還要接受輔助治療呢? ■胰臟癌病徵不明顯 死亡率極高 胰臟位於腹部深處、胃的背部,主要功能是分泌消化酶以協助營養吸收,亦能製造胰島素控制血糖水平。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的統計,2015年香港有766個新症胰臟癌確診個案,同年約有691個病人死於此病,死亡率特高,整體5年存活率只有約5%至7%,是香港第4號癌症殺手,發病高峰期為70歲或以上。 僅20%病人適合施手術 胰臟癌早期病徵不明顯,較常見的病徵有: 1. 上腹隱隱作痛 2. 體重驟降胃口轉差 3. 小便轉茶色及眼底泛黃 4. 嘔吐 大部分胰臟癌病人確診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外科手術將腫瘤切除。所以陳先生的病例可謂不幸中之大幸。 外科手術是根治胰臟癌的唯一希望。根治手術主要有3種: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Whipple’s operation) ‧遠端胰臟切除術(Distal pancreatectomy) ‧全胰臟切除術(Total pancreatectomy) 最普遍採用的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針對胰臟頭部的癌症。此手術相當複雜,手術時胰頭、十二指腸、膽囊、膽總管、部分胃及小腸會被切除,其後再重新接駁。隨手術科技日趨成熟,現在術後併發症及死亡率已大幅下降。 術後半數病人復發 成功接受切除手術的胰臟癌病人5年存活率可提升至20%左右,但25%的病人手術後1年內仍會因不同原因而死亡,而50%的病人手術後仍會復發。病人及其家屬經常詢問一條問題:為什麼接受根治性手術後,癌症仍會復發?究其原因,是很多腫瘤於手術時已有潛在的微擴散(occult micro-metastases),即使以現今的科技仍難以準確捕捉,此現象於胰臟癌尤其普遍,研究指腫瘤直徑約2cm已有70%的病人有微擴散,而3cm的腫瘤風險更高達90%。輔助治療的目標就是根絕這些微小轉移物,藉此降低復發的可能及增加治癒率。由此可見,手術只能切除肉眼能看見或影像能偵測到的腫瘤;而絕大部分的胰臟癌病人皆需輔助治療,及時根絕微擴散,雙管齊下方能達到根治的目標。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有片】胰臟癌死亡率近九成 水瘤近半變癌 「胃痛」要留神

【明報專訊】胰臟癌的發病率不高,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不過,它的死亡率卻是一眾癌症中最高的,一旦確診,死亡率幾近九成。 胰臟躲在胃臟後,早期徵狀不明顯,或常被誤以為是胃痛,容易延誤診治。 近年研究顯示,胰臟「水瘤」癌變風險高達30至50%,身體檢查一旦發現胰臟水瘤,是防止胰臟癌殺人的一大契機。 Read more

中醫治療癌症 可配合西醫療程 食療+穴位按壓 增食慾、免疫力(攜手抗癌)

【明報專訊】中醫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扶正,即輔助人體正氣,相當於西醫學的增强免疫力;祛邪,是指祛除病原、致病因子或其他環境因素。中醫治療癌症,強調整體觀念,既重視祛邪,更重視扶正,即是輔助身體免疫力去對抗癌病。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中醫多種療法 可配合西醫療程 中醫治療有很多不同手段,不單處方中藥,還有針灸、耳穴、推拿、拔罐、食療、運動等。所以在西醫治療期間,中醫可作一些取捨來配合,例如化療期間不宜服用中藥,可以用食療、針灸或耳穴等方法,作為紓緩輔助治療。中醫的癌症治療可貫穿治療各個階段,增強患者抵抗能力,對抗癌症。 其中食療及穴位按壓,病人及家人都較容易掌握。《黃帝內經》中提到「穀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等記載,「食療」是通過飲食方法,把各種各樣食物互相配合,達到強身健體和防病治病目的,即「藥食同源」。中醫認為食物與藥物一樣,具有特殊性味功效;要了解各種食物特性,然後配合疾病症狀,便可發揮有效治療。 番茄薯仔湯開胃 陳皮炒米粥止嘔 至於穴位按壓,是推拿方法之一。穴位是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穴位按壓原理為運用手法,刺激特定穴位,人體每一個穴位都有特別作用,以激發經絡之氣,從而產生通經活絡、調整人體機能、扶正祛邪的作用。於現代科學來說,中醫穴位按壓,對血液循環、呼吸、消化、神經、代謝及免疫系統等有着調節作用。 食療配合穴位按壓,有助紓緩患者不適症狀。例如食慾不振時,可煲番茄薯仔湯、山楂麥芽水等開胃健脾;惡心嘔吐時,可用生薑黑糖茶、陳皮炒米粥等理氣止嘔;只要選擇合適食療,便可紓緩患者身體不適。食療不但可紓緩症狀,而且美味可口,患者更容易接受。 相關文章:維持良好免疫力 4類營養素不可少 攝取蛋白質、維他命C、鐵質和鋅質食物知多啲 按壓合谷、內關、足三里 另外,穴位按壓如合谷穴、內關穴及足三里穴,均有紓緩食慾不振及惡心嘔吐的作用,操作簡單而有效,甚至可以配合針灸及耳穴,療效更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林道儀(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註冊中醫) Read more

【肝癌】現免疫療法八成病人無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

【明報專訊】港大醫學院發現一種程序性細胞死亡蛋白1(PD-1)亞型,命名為Δ42PD-1,在肝細胞癌病人體內具有抑制殺傷性T細胞的關鍵作用,屬全球首次發現肝癌免疫治療新靶點。研究為Δ42PD-1作為治療肝細胞癌及其他相關癌症的新靶點提供科學依據,有望將Δ42PD-1抗體藥物在人體臨牀測試後,應用於肝細胞癌及其他癌病免疫治療。 相關文章:【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現免疫療法八成肝癌病人無效 港大醫學院全球首發現Δ42PD-1 現時免疫檢查點療法使用靶向PD-1的抗體,例如免疫球蛋白抗體nivolumab,以恢復殺傷性T細胞的能力達到治療目的,縱使部分癌症病人能引起有效持久T細胞反應,延長存活時間甚至治癒癌症,但對約八成肝細胞癌病人無效。 研究冀用於肝細胞癌治療抗體藥物 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臨牀醫學學院外科學系及生物醫學學院研究團隊,在未接受治療的肝細胞癌病人體發現一群只有Δ42PD-1表達但沒有PD-1表達的T細胞,前者具腫瘤浸潤特性,與肝癌嚴重程度呈正比。用靶向PD-1的抗體治療會增加表達Δ42PD-1的T細胞,在肝細胞癌病人的腫瘤發展尤明顯。 團隊在動物模型的研究發現,針對Δ42PD-1的抗體藥物能抑制肝細胞癌的發展,與PD-1通路無關,研究已於學術期刊《腸病學》發表。 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愛滋病研究所所長、臨牀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志偉表示,他們是世界首個發現Δ42PD-1的研究團隊,研究不僅揭示T細胞上的Δ42PD-1同時具有抑制抗腫瘤免疫反應及促進癌變的雙重特性,而且發現有望用於肝細胞癌治療的抗體藥物。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Read more

【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相信大部分人對「血癌」一詞略有耳聞,但其實「血癌」只屬統稱,醫學界大致將這種癌症分成三大類,包括「白血病」、「骨髓瘤」及「淋巴瘤」,三者均有其獨特之處,會影響造血能力、免疫能力、骨髓等,而且有實體腫瘤及非實體腫瘤之分。部分種類的血癌如果屬慢性,或出現在較隱蔽的位置,患者早期可能毫無病徵,透過定期接受身體檢查,有可能在部分檢查中可找出線索。 Read more

【乳癌】女性癌症致死第三號殺手 滿40歲無病徵者 建議每兩年乳癌普查(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乳癌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過去20、30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更加有倍增趨勢。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也是婦女癌症致死的第三號殺手。時至今日,香港平均每天有13名女士被診斷出乳癌。跟絕大部分其他癌症一樣,年紀愈大,風險愈高;香港患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8歲,而大概每14名婦女中就有1人患上乳癌。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滿40歲無病徵女士 每兩年乳癌普查 要對抗乳癌對婦女以至整個社會的威脅,我們提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科技進步及更多治療選擇,令乳癌的治癒率提高。早期發現乳癌,並立即接受治療的患者,存活率都相當高,須接受全乳切除手術或化療的機率較低,醫療費用也較少;而定期檢查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其中一個關鍵。 我們鼓勵40歲以上女士參與乳癌普查計劃,即使沒有病徵都應該每約兩年接受定期檢查。乳癌普查一般包括醫生臨牀觸診及乳房X光造影,而由於亞洲婦女乳腺組織多較密集,3D乳房X光造影再配合超聲波掃描能夠更有效檢測出早期乳房病變。如果普查有異常狀况,就可能需要進一步診斷程序。   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掃描,都是常用的乳房影像檢查方法,各有自己的功用跟角色;醫生會按女士的年齡、病徵、檢查目的等選擇。兩者多數有互相補足的作用;某些女士只需接受其中一種檢查,某些則要加照又或是多於一種檢查,絕不表示做了一種就毋須做第二種。  超聲波 X光檢查 不是二揀一 雖然本港八成乳癌患者均是40歲以上,可是並非年輕就絕對不會患病。再者大部分患者都沒有高危因素,所以任何年紀的女士都應該熟悉自己的乳房,知道它們的外觀和質感,當發現有任何變化時,例如持續的乳房硬塊、乳頭分泌等,就能及早察覺及求醫。  日理萬機的你,即將要開始忙碌的一天嗎?需要你關心操勞、花上心神時間的人和事很多很多……你有考慮過要包括「她們」麼?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可恩(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