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轉脂肪肝有法(養和醫度百科)

你了解自己的肝臟健康嗎?在本港甚為常見的脂肪肝,未必有明顯的病徵,肝臟會無聲無息地受損,如未有及時介入,最嚴重可能會引致肝癌或肝衰竭。脂肪肝主要是由不良生活習慣所引起,如能及早發現問題,早期的脂肪肝患者單靠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便能逆轉問題。 脂肪肝,顧名思義是肝臟積聚過多脂肪,當脂肪細胞佔整個肝臟多於百分之五,便可界定為脂肪肝。其成因大多與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缺乏運動、進食過多高脂食物、過量飲酒等。此外,中央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等慢性病患者,亦有較高風險患上脂肪肝。不少人以為脂肪肝只會發生在肥胖人士身上,實際上體重正常人士同樣可能患上脂肪肝。 若果任由脂肪細胞入侵肝臟細胞,細胞便會發出信號對抗,從而引起發炎反應,長期發炎會令肝臟纖維化,令健康的肝臟細胞變得愈來愈少,最終會演化成難以治癒的肝硬化,屆時患上肝癌或肝衰竭的風險將大幅飈升。 想避免病情惡化而無法逆轉,以下兩個方法,建議大家盡快付諸實行: 1. 定期接受體檢 包括針對肝臟檢查 愈早發現脂肪肝,逆轉病情的機會愈大,因此定期接受檢查尤為重要。一般的體檢套餐通常包括抽血檢查肝功能,部分檢查亦包含超聲波掃描,能初步觀察到肝臟積聚脂肪的情况。如果想更精準知道脂肪肝的嚴重程度,則可接受肝纖維化掃描,醫護將掃描探頭置於肝區的皮膚表面,利用瞬間彈性原理產生衝擊波,以擷取客觀的數據,了解「肝硬度」及「肝脂肪指數」,以更全面檢視肝臟的情况。 相關閲讀: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2. 改變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 當發現脂肪肝的問題後,最佳的「治療」方法不是任何藥物或外科手術,而是徹底糾正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減少進食高脂或高糖食物、戒酒、恆常進行帶氧運動,並且要小心控制慢性病的病情,以免增加脂肪肝惡化的風險。只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模式,早期的脂肪肝有望逆轉;即使在發現之時可能已相對嚴重,仍有助改善及控制病情,避免惡化至難以治療的階段,因此不要放棄! 養和醫院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醫生 相關閲讀:【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腸漏症是什麼?與脂肪肝、糖尿、哮喘有密切關係?(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明報專訊】{編者按: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當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腸漏症原來更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筆者亦指出,有研究指出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腸漏症患者感肚痛腹瀉 同時患有脂肪肝、血糖偏高 一名40多歲女士首次求診,她在律師樓工作,近幾年受着一些健康問題困擾。首先,她經常感覺肚痛及腹瀉,很多生活飲食習慣都需要改變,例如要避開至愛的下午茶、甜點、魚生等。醫生診斷她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徵。此外,醫生更發現她有脂肪肝,膽固醇及血糖也偏高,不謹慎的話便容易導致肝硬化及冠心病。 求診當日,她拿着《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及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文章來問我:「陳教授,我是否患上了『腸漏症』,令我出現這麼多的健康問題?」 腸漏症易引發腸易激 腸壁滲漏招菌可影響多器官 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它是一種近年新興的醫學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讓致敏原、有害細菌及毒素等從腸道進入體內。這些外來物質刺激腸道黏膜慢性發炎,引發腸易激綜合徵甚至炎症性腸病。當這些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動物研究發現腸漏症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 高糖、高脂食物、酒精等易引發或加劇腸漏 人體的腸壁由細胞組成一層保護膜,面積多達4000平方米,它的主要功能是防禦外來有害物質入侵體內。然而這保護膜並非密不透風,細胞與細胞間的縫隙有如入境海關一般,控制有益及有害物質進入我們的血液。當這些縫隙過大或穿洞,便有可能出現上述疾病。現今研究指出很多環境因素可能導致腸壁滲漏,例如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回應當日這名求診的女士,我向她解釋至今「腸漏症」仍是一種流行的醫學理論,我們還需要很多臨牀研究才可以確定它在多種疾病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我們可以在實驗室量度腸道是否出現滲漏及其嚴重程度,但這些科學技術暫時不適宜應用於臨牀診斷。科學家正研究如何修補這些腸壁上不正常的裂縫,並透過減少腸壁滲漏去改善健康。無論如何,現今醫學已指出腸道健康不單是為了改善消化功能,並且是預防多種疾病的關鍵。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Read more

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肝臟在人體中具有儲存糖分及分解毒素等重要功能,一旦肝功能出現問題,脂肪有機會囤積在肝臟,形成常見的「脂肪肝」問題;一旦患上脂肪肝,有機會引致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嚴重更可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危及性命。有註冊營養師指出,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可透過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來處理,並列舉四大護肝建議,以助提高逆轉病情的機會。 養和醫院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透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等,有望逆轉脂肪肝。 相關文章:【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脂肪肝沒明顯病徵 隨時無聲致糖尿病、肝硬化 養和醫院營養部統籌主任、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出,正常情况下,脂肪一般只佔肝臟重量的4%-5%,一旦佔比高於10%,可界定為脂肪肝;據統計,現時約有一成至三成港人患有此病。 脂肪肝患者一般沒有明顯病徵,通常在身體檢查時接受超聲波肝臟掃描,才有機會意外發現,因此相對容易被忽略,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例如若果肝功能受損,肝臟會分泌過量糖分,導致空腹血糖偏高,形成糖尿病;脂肪細胞會影響肝臟運作,令肝臟細胞纖維化,引致肝硬化,甚至最終演變為肝衰竭。 早發現並改善  助提高逆轉機會 余思行認為,及早發現脂肪肝問題,同時盡快按醫學建議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是治療脂肪肝的關鍵,她引述香港中文大學的研究指出,脂肪肝患者如能按營養師的指導,改善飲食及多做運動,有64%患者成功消除脂肪肝,可見脂肪肝並非完全不能逆轉。 相關文章:【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營養師四大建議 逆轉脂肪肝 余思行列出四大建議,提醒市民如何注意飲食,從而提高逆轉脂肪肝的機會。 1. 慎選健康脂肪  減脂肪攝取 除了減少總脂肪攝取量外,大眾亦應慎選食物,攝取更多健康脂肪。單元不飽和脂肪屬於健康脂肪,建議多選用橄欖油、芥花籽油及果仁等食物,都有助攝取單元不飽和脂肪。至於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則有損健康,全脂奶、棕櫚油、即食麵、西餅及煎炸食物均含有這類脂肪,應少食為妙。 2. 減糖分攝取 一般食物中常見的蔗糖,當中有一半的成分是果糖,果糖會促進肝臟製造脂肪,而這些脂肪不會輸送到其他身體部位,只會在肝臟積聚。此外,經常進食及飲用高糖分、高熱量的食物和飲料,會引致肥胖,提高罹患脂肪肝的風險,常見的高糖分、高熱量飲食包括果汁、汽水、能量飲品、蛋糕及雪糕等。 至於新鮮水果,雖然含有果糖,惟只要每天限制於兩至三份,對健康人士而言一般沒有問題。 3. 避免酗酒 酗酒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常人高3.6倍,這是因為酒精含有毒性,肝臟會率先將其處理分解,因此如過量攝取,會令其未能及時分解其他營養素,包括脂肪,間接令脂肪積聚;而肝臟亦會將酒精轉化為三酸甘油脂,亦即是存在於血液中的一種脂肪,變相增加了脂肪攝取。酗酒人士長期攝取過量酒精,亦會削弱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 要預防患上脂肪肝,如未能避免飲酒,男士應限制每日飲酒量為*一至兩份;女士則每日少於*一份。 *一份酒精等於250毫升啤酒;或100毫升紅、白酒;或30毫升烈酒。 4. 控制體重防肥胖 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比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這是源於中央肥胖會令脂肪代謝及儲存出現問題,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增加,導致大量脂肪湧進肝臟,當肝臟未能及時分解,便會積聚,形成脂肪肝。 建議肥胖人士應積極減肥,因為有研究發現,減去5%至10%的體重已有助改善健康;然而,減肥並不能急於求成,必須有計劃地訂下減重目標,循序漸進。首先,肥胖人士應先了解自身的脂肪及肌肉比例,再訂下合適的減重目標,之後可按個人的飲食喜好制定營養均衡的飲食餐單,以提升新陳代謝率,減走多餘脂肪,長遠是維持標準體重。減肥人士需注意,提升新陳代謝率在減肥中尤為關鍵,因為它有助避免減肥進入平台期,有需要可諮詢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Read more

【健康減肥】假期暴食?肥胖、消化不良、便秘怎辦?專家教你有營飲食慎防三高、脂肪肝

農曆新年連續幾日假期窩在家中,加上疫情關係未能夠四出拜年,正餐以外,蘿蔔糕、年糕、煎堆、油角、糖果、朱古力……暴飲暴食指數直線上升,更隨時出現消化不良、便秘等腸胃問題!怎辦?醫生、營養師提供了很多實用的飲食、健康、減肥攻略貼士,尤其是本身已是三高、脂肪肝等人士,更不能掉以輕心,以下的健康飲食法則,你又知道和實踐到多少呢? Read more

【糖尿病】注意兒童糖尿病3大病徵 尿頻夜尿體重減 研究: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患脂肪肝風險可能增加

【明報專訊】兒童糖尿協會發現本港一型或二型糖尿病兒童確診人數持續上升,協會研究亦發現,一型糖尿病患者長大後患脂肪肝的風險可能增加。有醫生表示,糖尿病病徵包括尿頻、夜尿、體重減輕等,這些都是小孩較易見到徵狀,故提醒家長要多加留意子女身體狀况。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本港平均每月有7名兒童確診糖尿病。 Read more

【脂肪肝】本港四分一人患脂肪肝 與糖尿病、中央肥胖有關?了解成因、風險因素 做足4件事有望逆轉

過去數十年,香港人的飲食漸趨西化,令中央肥胖、糖尿病等問題愈來愈普遍,而這些情况都與脂肪肝有密切關係。大部分脂肪肝病人沒有病徵,但如果沒有適當介入處理,有機會引致肝臟發炎、纖維化,長遠會增加肝硬化、肝癌的風險。然而,如能及早發現脂肪肝,大部分可以透過健康生活模式預防惡化,改善病情。脂肪肝風險因素:肥胖、糖尿病、高血壓、酗酒 Read more

【腸胃毛病系列】及早發現脂肪肝可望逆轉 4個護肝飲食貼士

脂肪肝是都市人常見的肝臟問題之一,估計現時大約有10 – 30% 香港人患有脂肪肝。過往成因一般是長期飲酒,現今則主要是肥胖、血糖及血脂偏高。脂肪正常佔肝臟重量的4 – 5%,一旦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脂)積聚超過肝臟重量的10%,便界定為脂肪肝。       脂肪囤積三元兇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脂肪積聚在肝臟原因有三: 1. 肝臟代謝脂肪功能出現問題,未能排出脂肪﹔或 2. 大量脂肪突然湧入,肝臟來不及代謝排出;或 3. 肝臟自行製造額外脂肪   脂肪肝無病徵 破壞肝臟 脂肪肝患者一般並無病徵,大多是在身體檢查期間,醫生用超聲波掃描肝臟時發現。脂肪肝的風險包括糖尿病:肝臟的其中一個功能是儲存糖分,在身體需要時分泌出來,如肝功能受損,肝臟往往會分泌過量糖分,導致空腹血糖偏高。此外,脂肪細胞會影響肝臟運作,令肝臟細胞逐漸纖維化,繼而引致肝硬化,增加肝衰竭風險。   早發現 能逆轉 如能及早發現肝臟問題,患者可以透過飲食、運動及改善生活習慣消秏肝臟脂肪,甚至令脂肪肝完全消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脂肪肝患者聽從營養師指導,改善飲食並多做運動,64%患者成功消除脂肪肝﹔未獲相關指導的患者,只有20%能夠痊癒。   護肝飲食貼士 控制體重 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較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原因是中央肥胖會使脂肪代謝及儲存有變,增加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造成大量脂肪湧入肝臟,肝臟來不及分解,造成囤積。研究顯示,只要能減去5-10% 體重,已有助改善健康。 減少脂肪攝取量 選擇健康脂肪 除了要減少總脂肪攝取量外,更應多選用含健康單元不飽和脂肪的食材,如橄欖油、芥花籽油及果仁,以取代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肥肉、全脂奶、棕櫚油、即食麵、椰汁、西餅及煎炸食物,都含大量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少食為佳。 減少攝取糖分 常吃高糖分食物及高熱量飲品,會引致肥胖。一般食物中的蔗糖,有一半成分是果糖,它們有別於葡萄糖,會促進肝臟製造脂肪。這些脂肪不會運送到身體其它部位,以致大量三酸甘油脂在肝臟積聚。很多人以為少食水果就可避免果糖,其實只要不是大量進食,每天2-3個水果是必須的。 避免酗酒 長期吸收過多酒精,會削弱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酒精經胃部及小腸後會迅速進入血液,由於酒精含毒性,肝臟先會將之處理分解,如攝取過多,肝臟就來不及分解其他營養素,當中包括脂肪。此外,肝臟亦會將酒精轉化成三酸甘油脂。   酗酒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較常人高3.6倍。建議男士每天飲酒分量以1-2份為限,女士則每天少於1份。(每份酒精含量是360毫升啤酒、150亳升紅/白酒或45亳升烈酒)。 腸胃毛病系列 Read more

【肥胖系列】趕走脂肪肝  由改變飲食習慣開始

脂肪肝,並非肥胖人士專利,嗜酒、嗜甜及油膩食物等不良的飲食習慣,都是「養肥」肝臟的因素。營養師建議由少飲酒、控制糖分、油分攝取量等入手,配以恆常運動及節制飲食,可以將脂肪肝逆轉。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兩類,兩者皆與飲食習慣大有關連,故要預防脂肪肝,也要由飲食開始:少糖、少油、少飲酒。(網上圖片) 脂肪肝:酒精性與非酒精性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脂肪肝及非酒精性脂肪肝兩類。兩者皆與飲食習慣大有關連;前者因飲酒過量,當酒精被人體吸收後及分解後會促進三酸甘油脂的合成,過量三酸甘油脂容易積存在肝臟,同時身體在代謝酒精時亦會影響肝臟分解及排走脂肪的速度。   後者呢?當攝取過多碳水化合物或糖分時,若身體未能充分將其使用,肝臟會將餘下部分轉化成醣原儲起備用,醣原儲起太多時,身體便會開始啟動製造脂肪的機制,脂肪積聚在肝臟細胞內,久而久之成為脂肪肝。   每日60克酒精 產生酒精性脂肪肝 預防脂肪肝,最重要從飲食開始。陳勁芝表示,酒精性脂肪肝主要與酗酒有關,據研究顯示,每日飲用60克酒精便會產生酒精性脂肪肝,因此最重要是減少飲酒量。   勿攝取過多脂肪、糖分 配合運動減體重 患上非酒精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是攝取過多脂肪、糖分,陳勁芝解釋,攝取脂肪過量會積存在肝臟,而果糖與葡萄糖相比,較易被肝臟轉化為三酸甘油脂,因此經常進食果糖含量高的食物,如汽水、含糖飲品、甜品(糖水、蛋糕)等,亦是患上脂肪肝的高危因素。   要遠離脂肪肝,立即從源頭入手,嗜甜者要減少飲用高糖分的飲品及少食甜食,再加上運動減體重,有助減低患上脂肪肝的機會。   相關文章: 衛生處方:飲酒傷身 無安全水平 【健康減肥】想踢走冬日肥肉?營養師教授五招飲食祕決 令你越食越輕 【健康減肥】煮得Smart:放工懶做大餐 來個有營輕食 【肥胖系列】夏天解渴勿選「高糖」飲品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肥胖系列】對付脂肪肝 避免肝硬化或肝癌 減肥第一步

食得是福,但吃得太多卻會換來一身贅肉脂肪,甚至出現脂肪肝!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陳詩正醫生指出,脂肪肝的出現已反映健康狀况不理想,甚至可引致肝臟出現纖維化、肝硬化、肝癌等病變,若脂肪肝由酒精而起,更會令致癌風險急增。要對付脂肪肝,減肥就是第一步!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陳詩正醫生表示,肥胖與脂肪肝有直接關係,故控制體重是有效改善脂肪肝的「良方」。   陳醫生表示,肝臟的其中一個功能是儲存能量,給身體餐與餐之間所需,但儲量過多便有機會形成脂肪肝。   脂肪肝致肝硬化 增患原發性肝癌風險 「肝臟儲存太多脂肪會令細胞受損,引起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縱然導致肝衰竭而要換肝的個案很少,但近年研究顯示,脂肪肝可增加患上原發性肝癌的機會,風險雖低過乙型肝炎帶來的威脅,但亦不能忽視,尤其病人可能有其他風險因素時,患癌機會便較高,或要考慮定期檢查肝臟,以及早發現病變。」   酒精直接傷害肝臟 引發肝細胞病變 不過,如脂肪肝的成因是酗酒,致癌風險則會大為飈升。陳醫生解釋,酒精對肝臟會造成雙重傷害,一來酒精可直接傷害肝臟細胞,二來酒精的高熱量會帶來脂肪,因此肝細胞發生病變的機會顯著增加。   臨牀上,若肝臟的脂肪比率超過10%便已經屬於中度脂肪肝,超過20%更達「嚴重」級別,而陳醫生不時見到一些病人,肝臟脂肪比率高達60%,甚至80%的超高程度。   肝臟脂肪如「霜降」 右上腹脹痛須注意 他稱,脂肪肝無明顯症狀,有時檢查時超聲波影像所見的脂肪在肝臟形成猶如「霜降」的雪花,而除非做掃描或抽組織化驗,否則難從表徵知道肝臟是否有太多脂肪。有時或因脂肪太多壓迫肝臟包膜,引起右上腹有「脹住」的感覺,又或至影響問題到肝功能才會有黃疸等症狀。   陳醫生認為,與其說脂肪肝是疾病,不如視為一個反映健康狀態的指標,「有脂肪肝,通常都會有其他疾病,例如高血脂、高血糖及高血壓。」   脂肪肝無藥醫 首要是減肥 現時脂肪肝仍屬「無藥醫」,手術亦切不掉,要減少肝臟脂肪首要是減肥。有研究指服用維他命E有助改善脂肪肝引起的炎症,但最有效還是控制體重。   陳醫生解釋,脂肪肝的出現與肥胖有直接關係,人愈肥,愈大機會有脂肪肝及情况會愈為嚴重,故減肥是最有效「治療」脂肪肝的方法,不但能令肝的脂肪減少,更對心臟、腦及血管健康等均有好處。   為捐肝予女兒 兩月擊退脂肪肝 他以一個案說明,「有一名爸爸因為有脂肪肝而不能捐肝救女兒,為此他決心上班不搭車改為走路,食量也減少了,結果兩個月後脂肪肝已大有改善,並可捐肝給女兒。這名爸爸在手術後恢復搭車及食量,體重再次上升,肝臟的脂肪又再出現。」足證控制體重是預防和改善脂肪肝的「良方」,亦需要持之以恆保持體重。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營養要識】營養師:高糖可致上癮 10多歲脂肪肝

【明報專訊】手調飲品又肥又甜,飲一杯攝入的熱量隨時如吞兩碗飯,但不少年輕人趨之若鶩。有營養師表示高糖飲品可致上癮,有青年每周喝兩三杯手調飲品,加上飲食不均衡,10多歲已罹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籲手調飲品一周最多飲一杯。 籲一周最多飲一杯 香港營養學會會長張智良表示,曾遇過12至20多歲的青年人,飲食不均衡加上一星期喝兩三杯手調飲品,其後出現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青少年向他稱,「奶蓋飲品很好喝、很享受、不喝不舒服、經過(茶店)都抵不住引誘」。張智良說高糖飲品易上癮,令青少年人愈飲愈多,認為要可免則免。 一杯平均270千卡 佔每日14%攝取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葵涌)應用科學系講師暨英國註冊營養師黃蘊芝則表示,成年人平均每日需攝取2000千卡,舉例每日額外攝取一杯500千卡的手調飲品,累積起來一周後體重便可增1磅。黃認為一周喝一杯手調飲品為上限。 事實上,手調飲品既高糖又高卡,消委會與食安中心測試市面上8類共78種非預先包裝原味茶類飲品的能量值,由最低87千卡至最高600千卡不等,飲一杯平均攝取270千卡,以成年人每日攝取2000千卡能量計,就佔每日所需能量約14%。 ▲近年手調茶類飲品在港掀起熱潮,尤其受年輕一代追捧,茶店不時見到人龍。(楊柏賢攝) 能量值最高的樣本是「風尚台灣小吃」的凍芋香奶茶樣本,每杯達600千卡,以一碗白飯260千卡計算,喝一杯就等於吃了2.3碗飯,喝一杯亦等同成人每一餐所需攝取能量的90%。能量值最低的則是來自「鐵牛台灣牛肉麵」的蜂蜜綠茶,熱量為87千卡。 消委會建議消費者選擇分量較少的飲品或與人分享,及留意配料會否增加飲品的糖含量和能量值;購買預先包裝飲品時,就要參考營養標籤上的糖含量及能量值。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