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鏈球菌】港常見血清3型患者肺部含膿 或併發肺水腫、腦膜炎、肺炎 老幼高危 科委會研引入15價疫苗

【明報專訊】本港上月初解除口罩令,各類上呼吸道病毒近日愈趨活躍。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關日華憂慮,待流感高峰期過後,肺炎鏈球菌感染將增加。按衛生防護中心數據,今年截至3月31日本港共錄得14宗肺炎鏈球菌感染,其中5宗涉未滿18歲兒童及青少年,血清3型佔兩宗(見表)。政府抗疫專家孔繁毅稱在記者會上提到,血清3型為本港最常見肺炎鏈球菌感染,在新冠疫情前佔兒童個案逾六成,感染後可引致肺水腫、腦膜炎及嚴重肺炎等。衛生署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下稱科委會)將商討引入近年新研發的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更有效對付血清3型,冀可加快審批和引入。 孔繁毅:本港最常見血清3型 感染肺炎鏈球菌或併發腦膜炎、肺炎 感染肺炎鏈球菌或併發腦膜炎、肺炎、菌血症及敗血病,老幼高危。本港4個醫學會昨公布一項港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調查結果,聯合調查發現,不少市民低估肺炎鏈球菌威脅及死亡率,4種常見呼吸道感染包括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及百日咳中,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不擔心感染肺炎鏈球菌,屬「最不擔心感染」的第二位,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從無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逾四成人更表明不願意接種。4個醫學會稱接種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促市民盡快打針。 4學會調查 近八成受訪者從未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香港兒科醫學會、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委託香港民研,今年3月2日至8日網上問卷訪問3600名18歲或以上港人,發現77%受訪者沒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25%稱願意接種,另有40%認同能預防較多種類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最佳選擇。調查發現,家有兩歲以下嬰幼兒或65歲以上長者的受訪者中,分別有14%及25%認為自己不屬高危。 香港兒科醫學會理事會成員、兒科專科醫生馮寶姿稱,目前逾100種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約30種可造成人類感染,曾感染其中一種血清型未必對其他血清型產生免疫,稱接種疫苗最有效預防感染。香港老人科醫學會副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陳毅灝稱,不少人誤會疫苗對抗愈多種血清型就愈好,實際上針對最影響本港及最致命的血清型效果更佳。 相關閲讀: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關日華憂老幼現繼發性感染 此外,孔繁毅在記者會上提到,血清3型為本港最常見肺炎鏈球菌感染,在新冠疫情前佔兒童個案逾六成,感染後可引致肺水腫、腦膜炎及嚴重肺炎等。 出席同一記者會的關日華表示,解除口罩令後暫未見肺炎鏈球菌感染增加,但「一老一幼」感染上呼吸道病毒後,氣管黏膜或受破壞,令細菌有機可乘造成「繼發性感染」,憂慮流感高峰期後會出現更多肺炎鏈球菌感染。 血清3型嚴重個案多現化膿性肺炎 現時未滿兩歲嬰幼兒可按「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免費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於兩個月、4個月及12個月大時接種。另外,在政府疫苗資助計劃下,有高風險情况、年滿65歲長者,可受資助接種一劑13價疫苗及一劑23價疫苗。關日華稱,以往大部分肺炎鏈球菌兒童嚴重個案涉腦膜炎,本港於2011年引入13價疫苗供幼童注射後,較多嚴重個案出現化膿性肺炎,經化驗後屬血清3型,患者肺部會含膿並引致呼吸困難,需穿刺化膿。 孔繁毅稱13價對血清3型效果欠佳 科委會研引入15價疫苗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2022年批准使用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准用於6個月大或以上者,2021年則批准另一款20價疫苗用於成人。身兼科委會成員的孔繁毅稱,13價和23價疫苗針對血清3型效果欠佳,15價疫苗則能產生更好免疫反應,對其他血清型亦與現有疫苗效果相若,效力可維持逾10年。 孔繁毅續稱,科委會將商討是否引入15價疫苗取代13價疫苗,以及是否引入20價疫苗,讓長者「一針過」接種,而他認為15價疫苗較20價疫苗更佳。他亦建議將政府疫苗資助涵蓋年齡,降低至50歲或以上。 相關閲讀:醫言有理:肺炎鏈球菌疫苗 13、23價要識分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乙型鏈球菌感染增9人 原因部分曾接觸淡水魚 可引發腦膜炎、敗血症 死亡率可達11% 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4個貼士

【明報專訊】衛生防護中心前晚發稿表示接獲醫管局通報,上月有58名住院病人經檢測後證實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本月首10日有21人感染,較過去3年每月介乎9至26宗有所增加。感染者包括42男37女,年齡介乎一個月大至96歲,主要出現敗血症、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膿腫或蜂窩組織炎等。醫管局昨晚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79宗感染個案中有7人死亡,38人留醫,34人出院。衛生防護中心表示,部分個案曾到荃灣楊屋道街市和元朗雞地,當局在相關街市採集的環境樣本和魚樣本,基因排序與部分患者的樣本脗合。感染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林緯遜表示,部分乙型鏈球菌寄存在人體內,部分則可透過接觸淡水魚或食用未煮熟淡水魚而感染,該菌可感染身體不同部位,感染後死亡率較高,約為6.5%至11%。要預防感染乙型鏈球菌要注意以下4個貼士。 Read more

腦膜炎三大病原體

【明報專訊】 ■ 細菌: ● 由肺癆菌、豬型鏈球菌、腦膜炎雙球菌等細菌引致 ● 住院病人死亡率高達1/4 ■病毒 ● 可由感冒傷風、帶狀疱疹引起 ■ 真菌 ● 案例較少,多為正接受化療或有免疫系統疾病的人,如愛滋病患者 相關文章: 畏光 頸硬 手腳抽筋 小心腦膜炎 一日攞命 知多啲:老幼、長期病患高危 勤洗手預防 知多啲:驗血、脊椎穿刺 揪出病原體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抽骨髓與抽脊髓】骨穿:抽骨髓組織助確診血液病 腰穿:抽腦脊液檢查 勿混淆(醫言有理)

【明報專訊】骨髓(bone marrow)和脊髓(spinal cord)容易混淆。「骨穿」即骨髓穿刺(bone marrow aspiration and biopsy),俗稱「抽骨髓」,在盆骨(pelvic bone)旁邊入針,抽取骨髓組織。「腰穿」乃腰椎穿刺(lumbar puncture),俗稱「抽脊髓」,從脊骨下端兩節腰椎(lumbar spine)之間入針,抽取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骨髓與脊髓沒有直接關係,「抽骨髓」與「抽脊髓」屬兩種不同的檢查,不宜混淆。 「抽骨髓」助確診血液病 勿與「抽脊髓」混淆 認識骨穿與腰穿 60歲陳先生接受身體檢查,發現血象異常;淋巴細胞數目大幅增加,並有輕微貧血現象,血小板數量亦下降。醫生馬上安排骨髓穿刺,確診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骨髓穿刺有助確診各種血液病,包括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數量過少或過多,懷疑白血病、淋巴癌或骨髓癌,或脾臟脹大。 一般骨穿檢查需局部麻醉 術後不用縫針 醫生用特別設計的粗針(jamshidi needle)做骨穿檢查,在盆骨後方兩旁的一邊入針;類似拔牙手術,一般用局部麻醉,需時約10分鐘,完成後休息半小時即可離開醫院。手術後只留下一個小針孔,不用縫針。建議手術後當天針口不要濕水,第二天即可把紗布及膠貼拿掉,然後換上消毒小膠布。手術後傷口或會有些微不適,但一般不太嚴重。 骨髓組織樣本交病理醫生分析,先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組織形態,查看血球細胞有否出現異常變化。視乎初步診斷結果,再安排進一步檢查,包括染色體分析(chromosomal analysis)、分子基因測試(molecular genetic tests)、免疫檢查(immunological studies)及病毒偵測(viral detection)等。 相關閲讀:【淋巴癌】分四期有多種方法治療 留意3大淋巴癌警號 及早確診治癒率高 三高病人常頭痛低燒 「抽脊髓」驗出腦膜炎 70歲陳先生有三高,即血糖高、血壓高及血脂高,長期服藥。陳先生最近經常頭痛及有低燒,磁力共振腦部掃描懷疑腦膜炎(meningitis)。醫生利用腰椎穿刺抽取腦脊液樣本檢查,確診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 文:梁憲孫(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相關閲讀: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中風是由腦血管引起的急病,當中約兩成個案屬於出血性腦中風,餘下八成為缺血性腦中風,當中大部分均與三高等高危因素有關,然而仍有多達四分之一的缺血性中風,因初期未能確定病因而被歸類為「隱源性腦中風」(Cryptogenic stroke)。不少這類中風的患者更是較年輕的一群,再中風的風險相當高,故必須透過更多檢查探究箇中致病原因,對症下藥助病人康復的同時,也要減低再次中風所帶來的傷害。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隱源性腦中風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其中一種,主要是指一些在發病初期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評估,包括腦部掃描、血管造影等,仍未能明確診斷出箇中病因的個案。 隱源性中風屬缺血性腦中風 查找5大病因減機能受損風險 他表示,隱源性腦中風產生的症狀與其他缺血性中風相若,因應受影響的大腦位置而定,例如語言區受損可引致失語,運動皮層受影響則會半身癱瘓等;而治療方法亦大致一樣,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及時送院的患者,可注射溶栓針,若屬大血管栓塞則可考慮利用導管取栓術,幫助打通阻塞的血管,盡快恢復腦部功能。 隱源性腦中風雖不影響治療的選擇,但找出致病原因仍是重要一環。「由於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相當高,若重複及多次中風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因此只有找出致病原因才能採取最針對性及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低再次中風的機會。」 拆解隱源性腦中風背後原因 1.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吳醫生強調,隱源性腦中風並非完全沒有原因,只是需要透過更多的檢查才能探究隱藏在背後的病因,其中一個常見原因就是供血予大腦的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他闡釋,曾有病人在球場「食波餅」後暈倒,送院後證實是中風,經檢查發現原來頸部有一條大動脈被球撞擊致撕裂;亦有病人在球賽中「頂頭槌」後出現頭暈、行路不穩及嘔吐等情况,診斷結果是患者頂球後導致經頸椎骨入腦的一條動脈破裂,導致後腦腦幹位置中風;另亦不乏文獻記載因按摩「啪頸」令動脈創傷而引發中風等。 2.心臟問題致大腦血管阻塞 另一引發腦中風的潛在原因是心臟問題,例如陣發性心房顫動、先天性卵圓孔心漏及心肌炎等,又或是本身有血管結構異常、血管炎等情况,都可能會令大腦血管出現阻塞,誘發中風。 3. 凝血、溶栓系統功能紊亂 一些遺傳病或後天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的疾病,可影響患者體內血液的凝血或溶解血栓功能,有機會引致腦血管栓塞,或一些血栓游走至腦部而導致動脈堵塞,都會引起中風。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較多為年輕女性,其患病後的生活和工作,可以出現嚴重障礙。 4.新冠病毒影響血管等併發症 吳醫生指出,近兩年困擾全球的新冠病毒,確診人士中風的風險也會較高,原因是新冠病毒不但感染呼吸系統,也會影響血管,有關引起栓塞及血管相關的併發症。另外,一些現時較少見的傳染病,例如梅毒、肺結核腦膜炎等,皆可引起腦血管發炎而導致中風,醫生需透過微生物檢測,才能作出根本治療。 5.腫瘤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 他續指,隱源性腦中風較多發生在較年輕的人士身上,反之長者中風則通常有跡可尋,如三高、吸煙及缺乏運動等,甚至可能是腫瘤所致。早前便有一名70歲的中風病人,本身並沒有中風的高危因素或疾病,但翻查病歷發現病人於數月間消瘦了10多磅,再仔細追查原來肇因是膽管癌,其腫瘤更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幸好患者接受手術及化療後已告康復,凝血功能亦恢復正常。 對症下藥 減低再中風風險 確切掌握中風成因後,醫生會以針對性的方法制定治療。吳醫生分享一名廿多歲的女患者突然中風入院的個案為例,驗血後揭發患者中風是源於體內出現抗磷脂質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令血液容易凝固及栓塞,故康復後需要長期服用薄血藥,從而減少血栓形成。 無明確病因 可考慮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吳醫生強調,仍有隱源性中風個案最終無法找到明確病因,但並不表示可以無視再中風的威脅。「一般會建議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藉以減低復發風險,而隨着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估計原因不明的中風個案數目會愈來愈少。」 Read more

【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明報專訊】港大研究發現,對比新冠疫情爆發前,本港近兩年抗生素供應量顯著下跌,由4種具呼吸道傳播潛力的包膜細菌所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下降,同時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疾病呈報數字亦減少(詳見附表),不過,非經空氣傳播的金黃葡萄球菌及大腸桿菌引起的敗血病發生率則無下降。團隊認為是防疫措施、尤其戴口罩所致,助降低抗藥性細菌流行程度,但若未來放寬措施,呼吸道感染個案或反彈,未來或要考慮維持戴口罩等防疫措施。港大研究:新冠疫下抗生素用量減-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跌-過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耐藥細菌滋生風險,港大微生物學系、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與護理學院的團隊研究分析2012至2021年間衛生防護中心的抗生素批發及供應數據,與猩紅熱、水痘和肺結核的呈報個案,以及醫管局住院病人血液種菌數據,研究論文上周二(5月31日)已在期刊Antibiotics發表。 Read more

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第五波疫情令人心惶惶,身體稍有不適,如流鼻水、咳嗽、發燒等,都會讓人以為自己「中招」。近期Omicron在港持續爆發,更出現部分因有嘔吐病徵的求診個案,擔心自己究竟是否染疫。有醫生指出,最近不少嘔吐個案是間接因疫情引致,但未必由於感染新冠病毒所致,箇中原因原來是腸胃炎作怪。 Read more

【乙型鏈球菌】常見於腸道及生殖器 新生兒「熱門」病菌 孕婦產前可以預防嗎?(兒言自得)

【明報專訊】近日乙型鏈球菌(Group-B-Streptococcus,簡稱GBS)成了頭條新聞,原因是從9月10日到10月20日約40日間,先後共有88人感染侵入性乙型鏈球菌,7人死亡。病菌老幼也不放過,病人有年齡小至1個月嬰兒,以及96歲高齡長者。部分不幸受到感染的病人因而罹患敗血症(病菌侵入血液,令多器官受感染)、腦膜炎、化膿性關節炎或膿腫、蜂窩組織炎(cellulitis)等惡疾。今次鏈球菌爆發特別之處,是有32人似乎感染源頭一致,都曾接觸過經魚市場出售的淡水魚類,嚇得市民聞魚色變;病菌的殺傷力,也令市民倍感不安。 Read more

【傳染病】認識4類兒童常見傳染病:急性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 家長要知道的預防方法

初生嬰兒出生時,父母必定大為緊張,特別是目前新冠肺炎仍然肆虐,更令父母擔心小寶寶會因為抵抗力較差而生病。以下4類兒童常見的傳染病,包括腸胃炎、流感、手足口病、水痘等,家長們對這些傳染病了解嗎?有哪些預防方法呢?急性腸胃炎-出現肚瀉、嘔吐、發燒等病徵-養和醫院駐院醫生曾尚賢醫生表示,零至一歲初生嬰兒最常見的傳染病是急性腸胃炎,因為當他們開始慢慢長大,會把手或者小物件放進口內,若帶有病原,例如輪狀病毒就會引致腸胃炎,一般會出現肚瀉、嘔吐、發燒、小便量減少等。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