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惡性腫瘤出現肺轉移?中大機械人輔助無創「微波叮熟」癌細胞全球首例 術後兩日內出院

【明報專訊】中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由去年10月起,已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為3名病人做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治療6個肺轉移組織,全部病人都沒有失血及併發症,並在手術後兩日內出院。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心胸外科教授吳士衡指出,相關技術仍在臨牀研究階段,目標在全球完成145例,又指技術有望在今年底普及,並應用在原發性肺癌患者上,預計全港每年可治療百多名病人。 相關閲讀:【十大常見癌症】早期肺癌病徵或難察覺 非吸煙患者多患肺腺癌 不同期數多元治療手法 惡性腫瘤出現癌細胞轉移 癌症晚期手術衍生副作用 中大醫學院成為全球首間院校運用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完成以微波消融術治療轉移性的肺腫瘤。吳士衡表示,身體不同部位的惡性腫瘤出現癌細胞轉移時,經常會移至肺部(稱「肺轉移」),而肺轉移出現在癌症晚期階段,患者通常曾經接受手術治療,或正接受化療,而治療衍生的副作用已經對病人生理或心理造成不少負荷。 免連健康組織一併切除 他續稱,以手術切除是肺轉移常規治療方式,但手術會造成創傷,亦可能損害肺部健康組織;相反,運用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治療屬無創手術,不會造成傷口,大部分病人手術後亦不會感到痛楚及出血,而且手術毋須切除肺組織,因此不會損害任何健康組織,可為病人保存最多肺部功能。 相關閲讀:【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機械人輔助「叮熟」肺轉移組織 病人接受機械人輔助支氣管鏡微波消融術前須全身麻醉,醫生會利用導航平台操控支氣管鏡,再將用作消融的導管探頭,準確放進肺轉移組織位置,釋放微波能量「叮熟」癌細胞,手術後一個月,醫生會為病人做電腦掃描,跟進治療效果。 鏡管探頭準確伸進肺部 吳士衡解釋,由於包括癌細胞在內的活細胞於超過60℃環境下都會壞死,手術原理就像用微波爐加熱食物,將肺轉移組織「叮熟」,目前微波消融術可消融不大於2至2.5厘米的肺轉移組織。 一名完成微波消融術的70歲男病人曾於2020年患上大腸癌,先後做過兩次外科手術,處理阻塞性腸臟腫瘤,以及接受多次化療和電療。不過,醫生在病人接受化療期間,發現他兩邊肺均出現肺轉移,後來確診為腸癌轉移。該名男病人接受微波消融術後至今,沒有失血及出現併發症。 料全港每年可治百多病人 吳士衡預計威院每年約有30至40個病人適合接受這項手術,全港總共每年可治療百多名病人。 Read more

NMN可逆齡抗衰老?過量用或有副作用:腸胃不適、頭痛、傷肝腎、加速腫瘤生長   

【明報專訊】到底NMN是什麼呢?近年新興的NMN(β-nicotinamide mononucleotide)產品備受追捧,標榜可逆齡抗老;除了口服產品,面膜、乳霜等護膚品亦加入NMN,聲稱能提升肌膚彈性、擊退細紋……可信嗎?想知道NMN的功效,須先認識NAD+轉化機制。(編者按:如果服用過多的NMN會有副作用嗎?有專家提醒,會有例如腸胃不適、頭痛,影響肝腎功能等副作用,還要注意過量使用NMN護膚品同樣有可能導致以上風險!濕疹、敏感肌膚等人士要格外小心挑選護膚品。) NMN可延衰老、增肌膚彈性?專家:轉化NAD+ 具抗氧化功效 過量或有加快腫瘤生長等副作用 近年新興保健品NMN,動輒過千元一瓶,聲稱可以提升肌膚彈性、延緩衰老、防止脫髮等,被吹捧為現代長生不老藥。專家指出,NMN能轉化成NAD+。NAD+參與人體許多生化作用,包括促進新陳代謝率、增強體能、修復受損DNA。然而,NAD+水平太高可能令腫瘤生長速度加快。 維他命B3進入人體 轉化為NMN 再合成NAD+ NAD+參與人體許多生化作用,包括促進新陳代謝率、增強體能、提起精神、改善運動表現、修復受損DNA等。 身體透過不同方式製造NAD+,如從食物中轉化。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課程總監、註冊營養師黃蘊芝指出,天然食物如肉類、魚類、種子可補充維他命B3,幫助身體製造輔酶及協助釋放能量;維他命B3進入人體後,透過不同途徑合成NAD+。 簡單來說,維他命B3首先會轉化成煙酰胺核糖(nicotinamide riboside,NR),再轉化為NMN,最後產生NAD+。 NMN是NAD+前體,近年在保健產品市場冒起。然而,NMN並非有效成分,對人體真正有功用的是NAD+。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蘇子謙進一步解釋,NAD+就好像「身體裏面的錢」,各種生化反應都需要NAD+,沒有「錢」就做不到。如果NAD+不足,身體無法分解糖分以產生足夠能量,細胞新陳代謝亦會減慢。此外,NAD+具有抗氧化功效,有助清除造成老化的自由基。NAD+增多時,有助修復身體機能。 相關閲讀:【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沒證據可治脫髮、新冠 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補充,NAD+是身體細胞所含有的一種輔酶,可用作修復細胞及促進新陳代謝等。體內NAD+水平會隨着年齡下降,有研究指出,若提高身體內NAD+水平,有可能減低退化相關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認知障礙症,甚至具抗衰老等作用。然而,目前相關研究還未足夠證實此關係,暫時亦沒有證據顯示NMN可以治療脫髮或者白髮,至於外用NMN護膚品的功效也有待證實。 NMN產品不但標榜逆齡抗衰老,還聲稱可以對抗新冠,預防或改善新冠後遺症。蘇子謙提到,有研究發現新冠重症患者體內NAD+不足。「新冠重症患者通常是長者,他們本身的NAD+水平不足,加上身體對抗任何病毒感染都需要動用許多NAD+,因此重病後體內NAD+水平會下降。」理論上,補充NAD+可以加速身體復元,令免疫系統重新活躍,惟臨牀上未有充分科學證據證實服食NMN產品能治療新冠。 黃蘊芝亦指,NAD+水平會隨年齡下降,30歲後新陳代謝減慢,使身體機能運作不如年輕時的狀態。「然而,NMN產品是否確實能提升體內NAD+水平、提升多少NAD+,以及能否被人體運用,這是存疑。」現時許多NMN產品研究來自動物實驗,人體試驗仍處於早期階段,暫時未有大型臨牀研究支持NMN產品的功效。 副作用:腸胃不適 頭痛 傷肝腎 服用過多的NMN有可能造成副作用,例如腸胃不適、頭痛,影響肝腎功能。林嘉雯提醒,由於NMN可以透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過量使用NMN護膚品同樣有可能導致以上風險。此外,濕疹、敏感肌膚等人士要格外小心挑選護膚品,建議先諮詢醫生意見。 由於暫時未有臨牀研究建議劑量多少,切勿同時服食多種NMN產品。黃蘊芝建議,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服食NMN產品前應諮詢醫生、藥劑師或營養師意見,並選擇信譽良好的品牌及留意產品成分。蘇子謙補充,NAD+水平太高有可能令腫瘤生長速度加快,因為腫瘤生長需要許多NAD+。癌症患者服食NMN產品可能有風險,服食前應諮詢主診醫生的意見。 知多啲:服大量維他命B3 傷肝面紅等過敏反應 既然維他命B3可以合成NAD+,為什麼不直接服食維他命B3或NAD+,反而選擇NMN?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蘇子謙表示,雖然維他命B3在體內亦會轉化成為NAD+,但攝取大量維他命B3會使血管擴張,出現面紅「㷫烚烚」的過敏反應、低血壓,更會令肝臟受損。至於NAD+則由於半衰期短,直接服食會很快被消化,而且NAD+分子太大不能穿過細胞,所以不會直接補充NAD+。然而,對於NMN產品的臨牀試驗尚未完成,目前關於補充劑量、是否需要長期服食等數據不足。 相關閲讀: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讓身體自然產生NAD+:遵晝夜節律、 識食、多運動 與NMN產品相比,以下方法有較多科學證據支持提升NAD+水平;靠身體自然產生NAD+,不用擔心過量NAD+的問題。 ‧NAD+水平受晝夜節律(circadian rhythms)的監督,參與生理時鐘調節。充足睡眠及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然能夠增加NAD+ ‧多做運動,可逆轉NAD+因年齡而下降 ‧不應暴飲暴食,過量攝入脂肪和糖。高脂或高糖飲食需要動用許多NAD+來消化,令體內NAD+減少 ‧透過均衡飲食,每天攝取足夠的維他命B3(建議成人每天16毫克)、蛋白質(人體每天所需能量的10%至15%)等都有助提升NAD+水平,從而促進新陳代謝及能量釋放 ‧在攝取足夠鐵質、維他命B6、維他命B2的前提下,從食物中攝取的tryptophan色胺酸(胺基酸的一種)亦可在體內轉化成維他命B3。色胺酸可以從雞肉、奶類、芝士、果仁等食物中攝取 (資料提供: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蘇子謙、註冊營養師黃蘊芝) 「凍齡」秘訣:防曬、心境開朗 防膠原蛋白流失 想養顏抗衰老,皮膚及性病科專科醫生林嘉雯認為,最重要是預防膠原蛋白流失,「20歲後,皮膚膠原蛋白開始下降,最重要是每日塗上有效的防曬產品,因為紫外線是破壞皮膚膠原蛋白的主因」。另外,保持心境開朗、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都是科學化的「凍齡秘訣」。 改善頭皮健康防脫髮 至於防止脫髮,就要在改善頭皮健康方面下工夫: ‧洗頭水溫應在37℃以下,不可過熱,否則會使頭皮乾燥,甚至灼傷頭髮及頭皮 ‧使用低溫風筒吹頭 ‧户外活動時,戴太陽帽保護頭皮 ‧盡量減少染髮電髮 攝維他命B群:五穀、蛋、奶 少吃「垃圾」 從營養學角度,註冊營養師黃蘊芝建議均衡飲食,含維他命C與E、多酚類、硒等具抗氧化功能的食物,可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傷害,有助抗衰老。此外,日常飲食攝取足夠維他命B群,例如五穀、肉類、奶、蛋。維他命B群是輔酶,幫助身體促進新陳代謝和生化作用,有助保持皮膚和毛髮健康。另一方面,應少吃煎炸或「垃圾食物」,這些食物會令自由基增加。 充足睡眠 勿日夜顛倒 敷白芷服石斛 先諮詢中醫 兼具註冊中、西醫資格的蘇子謙提醒,充足睡眠對皮膚健康尤其重要,因為身體會在睡眠時修補基因破損。不過,這個重要功能都是以「晝夜節律」為基礎,日夜顛倒的生活作息會影響此機制。 中醫亦有外敷內服的方法,譬如將白芷磨成粉末敷面,有助美白去斑;石斛內服具養陰作用,現代研究發現石斛某些成分有美白和抗氧化作用。此外,沙參、麥冬、當歸、熟地黃有利頭髮和皮膚健康。因應個人體質不同,建議外敷內服前先諮詢中醫意見。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Read more

【肝癌】本港每年1800新症 僅三成適合手術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腫瘤 兩年後存活率逾九成

【明報專訊】現時本港每年約1800宗肝癌新症,三成病人適合做手術,其餘接受藥物或介入治療的病人中,完全有效僅一成。港大醫學院日前(11日)發表全球首創治療肝癌方案,結合3種治療將腫瘤「先縮後除」,研究顯示逾五成肝癌病人達至治療成效。研究團隊預計新治療每年可惠及約300名患中期肝癌病人,提高根治機會及存活率。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肝癌】治療肝癌新轉機 微創手術、新藥物對付腫瘤見成效 港大首創「先縮後除」根治肝癌 兩年半後存活率逾九成 研究團隊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期間,招募33名符合資格的肝癌病人參與研究,透過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俗稱「大髀針」)控制腫瘤及殺死部分癌細胞,以及做5次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即電療),其後再每兩星期一次免疫治療,整個治程歷時6個月,目的將腫瘤縮小至可割除,以根治肝癌。 研究發現55%的病人經新方案治療後,情况轉為適合切除腫瘤,其中4名病人已接受手術根治癌症;42%病人腫瘤細胞已全部壞死,不需要手術,他們在兩年半後跟進覆診結果亦顯示存活率逾九成。另外,研究發現整體病人存活中位數達30個月,較傳統藥物或介入治療更長。 新方案6個月見效 較傳統治療創傷小 港大外科臨牀教授陳智仁表示,現時本港每年約1800宗肝癌新症,三成病人適合做手術,其餘接受藥物或介入治療的病人中,完全有效僅一成,他期望新治療方案可為不適合做手術的肝癌病人提高根治機會及存活率。他又指新治療方案需6個月就有治療成效,而且對病人的創傷較傳統的介入治療低,治療帶來的副作用亦較輕微,例如肝酵素短暫上升及發燒等。 肝癌患者參與治療 腫瘤沒復發 參與研究的68歲溫先生兩年前確診肝癌,但因腫瘤體積較大及壓迫右肝靜脈,評估為不適合做手術切除。他參與新治療後,癌細胞已完全壞死,癌指數更由接受治療前的4378跌至6,腫瘤亦沒有復發,又指治療過程無痛楚。 相關文章:【發燒】新冠常見病徵 注意查找持續發燒不退原因 5個案或與傷寒、淋巴癌、紅斑狼瘡有關(醫言有理) 擬推展雙免疫療法 增治療成效 港大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蔣子樑表示,現時公立醫院會免費為肝癌病人提供大髀針及電療。至於免疫治療,若病人未有參與研究,須每月自費3萬至4萬元,整個6月的療程共約20萬至30萬元。團隊稱相關研究已進入第二階段,將會推展雙免疫療法,提高治療成效,目前已成功招募約18名病人參與。 Read more

【前列腺癌】早期未擴散低中高風險患者常用治療方法 知多啲:小便頻密困難或腫瘤轉移?

【明報專訊】早期前列腺癌,西醫治療根治率很高。治療主要兩大方法,手術切除或放射治療,有不同合適症和病人選項,總括而言兩者根治率非常接近。既然西醫治療有效,中醫在治療局部前列腺癌又有何角色呢?早前提及,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已擴散的前列腺癌(見文〈壯年患者多基因突變 中西藥夾攻治頑固前列腺癌〉)。今次闡述中西醫如何互相配合治療早期前列腺癌。 相關文章:【有片】前列腺癌「生得慢」 一把年紀唔使理? 前列腺癌早期沒擴散 手術、電療根治率高 早期前列腺癌,指癌細胞還是局限於前列腺當中,並沒有擴散到其他骨頭或內臟。對於局部前列腺癌,西醫一般按照前列腺癌指數,即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高低、影響位置和前列腺癌病理報告中的分化程度,再釐定病人屬於低中高3種風險組別(見「未擴散前列腺癌風險分類」一表)。 早期前列腺癌治療主要兩大方法,手術切除或使用俗稱電療的放射治療。兩種方法各有優劣,有不同合適症和病人選項,總的而言兩者根治率非常接近。對於某些中、高風險的前列腺癌患者,假如使用電療,或需要配合半年或至兩年荷爾蒙療法。 中醫治療主要是減低西醫治療的併發症,提升病人生活質素。 術後腎虛滲尿 膀胱忍尿力下降 前列腺癌患者在手術後,會有輕微滲尿,一般在手術後數星期自然慢慢回復;但有小部分病人即使好轉,但仍受滲尿影響生活。中醫認為不少病人屬於腎氣虛弱,令膀胱忍尿能力下降,所以治療需要補腎氣。常用中藥包括著名中藥方金匱腎氣丸,當中地黃可以補腎陰,附子、肉桂可以補腎陽,陰陽兼顧。另外,有些常用中藥例如蓮子、茨實,也有一點協助收斂小便的作用,幫助回復小便忍耐力。 另外,雖然電療技術愈來愈先進,但有些病人始終會出現電療後長期副作用,包括小便出血、大便出血等。原因是電療過程中,部分放射線灼傷了大腸黏膜和膀胱黏膜(現時有新方法,透過注射水凝膠減低大腸發炎風險,以後再談)。 相關文章:【前列腺】尿頻、小便慢、尿滲前列腺肥大觸發下尿道3大病徵 藥物、手術紓緩男人之苦 電療後小便出血 清膀胱濕熱止血 最近有一名病人,兩年前由於前列腺癌擴散到附近的淋巴腺,需要接受較大範圍的電療。電療後反覆出現小便出血和小便疼痛,經膀胱鏡確診為膀胱發炎,治療了1年病情反覆,並影響正常生活。最困擾病人的是每次打高爾夫球時,因為動作大,球賽後就會小便出血。病人希望透過中藥治療改善情况。從中醫角度,是因為濕熱積聚於膀胱,再加上病人經常睡眠不足和進食辛辣,導致膀胱熱上加熱,引起出血。治療以中藥清膀胱濕熱,涼血止血,再配合生活作息改變,數星期後小便出血情况已經停止,病人可以再去打高爾夫球。 亦有病人因電療後大便出血而尋求中藥治療,其徵狀和痔瘡出血沒有太大分別,用清大腸濕熱的中藥,再加上調理腸胃,一般大腸出血都能控制。 益氣養陰 改善疲倦潮熱 此外,部分前列腺癌患者需要注射荷爾蒙藥物,常見副作用是身體感覺疲累,部分病人會出現短期潮熱、盜汗。這一類病人可以利用中藥益氣養陰,改善疲倦和潮熱等副作用。 總而言之,早期前列腺癌,透過合適治療,根治率很高。但無論接受什麼治療,都可能出現一些副作用,透過中醫藥可以減輕不適,中西醫配合治療的確是相得益彰。病人接受前列腺癌治療,無論選擇中醫或西醫,之前必先請教主診醫生和中醫,以策安全。 文:蘇子謙(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名譽臨牀助理教授、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初期無徵狀 小便頻密困難或腫瘤轉移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前列腺癌發病率不斷上升,由2010年1492宗新症,增至2019年2532宗。病發初期通常沒有任何徵狀,當腫瘤逐漸增大或開始轉移時,可能會引致以下徵狀: ‧小便頻密,尤其在晚間更嚴重 ‧小便困難,久久不能排出尿液 ‧小便或射精時感赤痛 ‧小便或精液帶血 ‧若癌細胞擴散至骨骼、盆骨或脊骨,會感到痛楚或僵硬,患者亦可能會感到疲倦、胃口不佳和日漸消瘦 前列腺癌徵狀與一些前列腺疾病,例如前列腺肥大、膀胱感染等相似,容易令人混淆,醫生診斷非常重要。 資料來源: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香港防癌會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小腸氣成因】皮下突出物以為是腫瘤?小腸氣卡住小腸 嚴重可致腸臟壞死 了解疝氣修補手術

當觸摸腹部時,可曾發現有突出物?當站立或咳嗽時腹部明顯有突出物,但在平臥時又會縮回去,這情况可能是小腸氣。這個突出物其實是因為體腔內器官突出而形成,也由於突出的器官多為小腸,因而稱為小腸氣 (醫學上稱為「疝氣」)。如果一直不理會,突出的部分會愈來愈多,甚至可能出現小腸「卡住」的情况。現時進行疝氣修補手術能否減低復發機會呢? 相關文章: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小腸氣(疝氣)成因常見於腹股溝、肚臍周邊 養和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鄺永恒醫生表示,小腸氣醫學上稱為「疝氣」,是指體內的器官通過身體腹壁缺口移動到外層,偏離了原本位置。鄺醫生解釋,身體腹腔內的各個空間是以不同的「通道」連接,例如腹股溝,即是男性輸精管連接睪丸的「通道」,由於睪丸是在腹腔內形成,再慢慢下移至陰囊,這個先天的「通道」就可以讓睪丸從腹腔內移動到腹腔外的陰囊。 不過,因為某些後天原因,例如長期便秘、慢性咳嗽、經常抬舉重物等,都會增加腹腔內壓力,導致這些「通道」擴大,讓小腸等內臟或脂肪容易偏移到另一個空間,形成疝氣。雖然男士和女士都有腹股溝,但男士一般腹股溝空間較大,也較大機會患上腹股溝疝氣。 除了腹股溝外,肚臍附近也是常見出現疝氣的位置。這是因為當人出生剪了臍帶後,肚臍會自動癒合,但仍屬較薄弱的地方,若後天經常抬舉重物或咳嗽等增加其腹腔內壓力,就會增加形成小腸氣的機會。 突出物誤以為是腫瘤腫塊或會卡住小腸影響血液供應 鄺醫生指出,疝氣很多時會形成一個突出物,病人或會誤以為是腫瘤,但疝氣所形成的突出物會「時出時入」,非像腫瘤般長時間突出。突出的腫塊除了影響外觀,還有機會卡住小腸,影響腸道暢通和血液供應,造成小腸梗阻,嚴重更會引致小腸壞死。除非病人不適合接受手術,否則一般都會建議進行手術修補,特別是當突出的器官無法推回原位的情况,都需要以外科手術去處理。 微創修補手術  填補薄弱肌膜 疝氣修補手術大部分情况下都可以用微創方式進行,在病人的下腹開3個小孔,放入一塊人工網膜覆蓋缺損的位置;人工網膜會與附近組織融合,強化腹壁內的缺損,令器官不再移位。不過如果病人已出現腸塞或壞死性現象,則需要進行傳統開放式手術修補。疝氣復發多在同一個位置,但現今手術技術發展成熟,復發機會少於百分之一至二。 「裂孔疝」:胃部擠上胸腔致胃酸倒流 不過,並非所有疝氣都會形成突出物,鄺醫生表示,疝氣可以只發生於腹腔內的空間而不外露。其中一個常見情况是食道和橫隔膜之間的「裂孔疝」,胃部被擠上了胸腔的位置,這類病人通常沒有徵狀,部分病人會因為胃酸倒流或「火燒心」,而進行胃鏡檢查時發現。「裂孔疝」患者主要透過藥物控制胃酸倒流情况,如徵狀嚴重至藥物無法控制,或病人不想長期服藥,亦可考慮以微創手術,把胃部拉回原位及修補缺口。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預防小腸氣注意3件事 要預防疝氣,鄺醫生提醒應注意以下3件事: 1. 進行舉重、負重等訓練時,應跟隨教練指引,循序漸進、量力而為,切忌「死谷」。 2. 如有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的問題建議應諮詢醫生以控制徵狀。 3. 多吃蔬果和多喝水,保持大便暢通。 Read more

【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明報專訊】本月初,國際頂尖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篇直腸癌研究報告,引起廣泛討論。研究只包含12名病人,數據也很初步,追蹤時間6至25個月,為何出現廣泛迴響呢?因為研究結果實在太震撼,全部12名中晚期直腸癌病人,完成為期半年免疫治療後,所有患者(100%)的腫瘤完全消失,病人毋須做手術、化療或電療。 Read more

【前列腺癌】養和研究: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實時偵測腫瘤 9成患者嚴重副作用大減

前列腺癌是本港男性第三大常見癌症,發病率近10年更攀升近倍,每年有逾2500宗新症。養和醫療集團一項臨牀研究顯示,採用結合「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及「磁力共振導航」的放射治療,可以即時偵測腫瘤位置及調整治療規劃,療效及減少副作用,超過9成患者完成治療後沒有出現嚴重副作用,並在一段時間後逐漸復原,反映治療帶來的副作用相對溫和及短暫,幫助維持患者的生活質素及盡快恢復日常生活。 Read more

腦腫瘤徵狀繁多 未必直接從腦部反映 須細心留意 透過掃描求證

腦腫瘤種類繁多,病徵及治療方法各有不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在2016年的分類,腦腫瘤有超過150種,2021年再新增逾20種,可見將來有機會有更多種類出現。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余仲平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指出,腦腫瘤會損害神經系統,一般認為會有頭痛或嘔吐等徵狀,亦有機會引致癱瘓及腦癇;然而,部分病徵卻可能難以聯想到與腦部有關,必須小心。如果50歲以上人士突然出現頭痛問題、四肢有時不靈活、記憶力減退或其他不尋常的病徵,應及早求醫。 Read more

腦動脈瘤非腫瘤 劇烈頭痛是警號 血泡隨時爆破 致蛛網膜下腔出血 患者嚴控兩因素

可有想過自己的大腦可能有動脈瘤存在嗎?這種隨時會爆破猶如計時炸彈的「瘤」,原來並不是腫瘤,而是由血管變異所形成的血泡,未爆破前可以毫無徵狀,一旦爆破則可造成蛛網膜下腔出血,導致殘障甚至死亡!若出現類似「五雷轟頂」的劇烈頭痛,服食止痛藥仍未見紓緩,或睡覺時都會「痛醒」,便是警號!有專科醫生指,患者接受治療與否,都必須嚴控兩個因素:血壓和戒煙。 Read more

腦腫瘤逾150種 徵狀多變頭痛非必然 良性惡性治療方法大不同

大腦對人有多重要已毋庸置疑!然而腦腫瘤有逾150種,引起的徵狀可以變化多端,並非一定是劇烈頭痛,而良性腫瘤或是惡性腦癌,治療方法也截然不同。有專科醫生強調,隨着新的療法和藥物相繼出現,腦腫瘤已非不治之症,關鍵是能夠及早發現和接受治療,痊癒機會仍相當高。養和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余仲平醫生表示,根據世界衞生組織的分類,腦腫瘤有超過150種,大致可分為良性及惡性兩大類,任何年齡人士都有機會患病,惟年紀愈大則患病機會較高,而發生在50至70歲人士身上的腦腫瘤,不少是身體其他部位的癌症擴散而來的腦轉移。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