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明報專訊】本港引入兩款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的口服藥,分別為默沙東研發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及輝瑞研發的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其中默沙東口服藥已有逾千人服用,指定診所近日處方逾200個療程;輝瑞口服藥今天(16日)起使用。港大內科學系臨牀教授孔繁毅稱,兩種口服藥各有特性(見表),如輝瑞口服藥會影響肝酵素,正服用薄血藥或抗生素等的患者須停藥才可處方,至於默沙東口服藥不可用於孕婦及餵哺母乳者。醫管局稱,輝瑞口服藥較有效,故會優先處方。專家指藥物適宜於發病首5天用於長者等高危患者,本地患者初步反應良好。 Read more

【有片:了解中風】免戒口新薄血藥 非人人適用

【明報專訊】常用薄血藥華法林(warfarin),減低血塊生成阻塞血管的風險,是預防中風和心臟病的重要藥物。不過,服用華法林限制多,劑量控制必須精準,過低預防血栓效力不足,過高則有出血風險。 近年推出的新型抗凝血藥(NOACs),正衝着華法林的「缺點」而來,是否舊不如新?新舊藥究竟有何優缺? 舊藥藥效易受食物影響 抗凝血藥(薄血藥)作用是干擾凝血因子,減慢凝血過程,防止血塊形成,最常用是傳統的華法林,使用超過50年,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則近年才出現。心臟科專科醫生董光達指出,華法林使用歷史較長,使用的病人人數多,但無論醫生或病人,使用時都有好多地方需要注意,「華法林在體內劑量必須控制得相當精準,如果分量太低,未能達到阻止血塊形成;但分量太高,卻會增加病人出血風險。而且好多食物都會影響華法林在體內的藥力,一不留神便會令藥效變化,所以要控制藥效並不容易」。 要了解華法林在身體內的藥效,通常以血液中的薄血指數(又稱凝血指數,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作指標。董光達表示,病人必須定期抽血檢查,觀察指數變化,如果病人是長者,更需加倍留神,「好多時食華法林而出現嚴重問題的例子,都在老人家身上,主要原因是他們記憶力變差,容易食錯藥,例如食完一次後忘記了,再多食一次,如病人不小心跌倒或撞傷等出血,甚至不幸腦出血,因藥力過大,難以控制出血情况,甚至影響日後康復的進度」。此外,部分病人需要在不同日子,服用不同劑量的華法林,以平衡藥效。「曾經試過有病人,服用華法林後覆診,發現INR數值偏低,於是加大藥量,但下次覆診時INR數值又過高,因此食藥的方法會較為複雜,例如在單數日子及雙數日子,分別服用兩種不同劑量,以平衡藥力。對上了年紀的病人來說,記性或已較差,準時食藥也不容易,還要他們記住不同日子食不同劑量,難度就更大。」 換金屬心瓣病人必須用舊藥 就以上問題,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看似有更大優勢,因為新藥較少受食物影響,同時劑量控制不似華法林困難,毋須經常驗血檢測藥效。但董光達說,新藥並非所有病人合用。「例如患有二尖瓣狹窄而出現心房纖顫的病人,新藥並沒有太多數據支持其成效,反而是一些非心瓣性的心房纖顫病人身上,支持的數據較多。另外,更換了金屬心瓣的病人,服用新藥會增加併發症風險,所以這一類病人必須服用傳統華法林。」 舊藥幾毫子 新藥近20元 新藥除了面對以上限制,另一個「缺點」是,當遇到出血時,醫生處理的熟練度不及舊藥。「始終華法林已經應用多年,當出現流血不止時,醫生經驗充足,處理駕輕就熟。但新藥仍有不少研究正在進行中,當出血時如何處理,未有一致定案。」至於藥物價錢,亦是病人考慮因素之一,「傳統華法林,一粒藥只是幾毫子,但新藥藥價接近20元,而且大部分都需要自費」。 文:勞耀全 圖:黃志東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Read more

【二次感染】兩次呈陽性相距中位數約9個月 感染率11%  歐家榮:港每個高峰期相隔約半年

【明報專訊】本港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日在醫管局研討大會總結本港疫情時表示,香港新冠個案的二次感染率為11%;他又表示,防護中心目前已無法計算病死率,改以分析死亡宗數升跌評估新冠病毒活躍度。歐家榮其後接受本報查詢時稱,一般接種疫苗或感染後3個月內會較少再次感染,而且本港每一個高峰期相隔約半年,故兩次呈陽性患者主要相距約半年至9個月。另外,世衛總幹事譚德塞昨以視像方式在本港舉行的「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上致辭,他提醒即使世衛解除新冠最高級別警戒,日後亦或出現更致命的病原體。 港新冠二次感染率11% 再呈陽相距中位數9個月 最短1個月  世界衛生組織本月初宣布解除因應新冠病毒的「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狀態。歐家榮昨日在醫管局研討大會上引述本地數據稱,截至今年1月底,本港二次感染患者的兩次感染相距日數介乎31天至1054天,即最短及最長分別相隔1個月及2.9年再感染,中位數及平均數分別為276天及264天。 院舍二次感染遠高於社區長者 至於二次感染死者的兩次感染相距日數則介乎89天至598天,即約3個月及1.6年。另外,院舍二次感染率為71.7%,遠高於社區長者的6.1%。 相關閲讀:【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第五波病死率回落至0.47% 去年6月至今年1月為0.23% 至於病死率,歐家榮稱,第五波疫情病死率回落至0.47%(見表),若將第五波以去年6月為界分為兩個階段,第二階段病死率遠低於首階段,原因是當時本港已具混合免疫保護。他另引述本地研究稱,本港私營院舍於第五波疫情首階段的罹患率(attack rate)高於資助院舍,相信是與私營院舍接種率較低有關。 改以死亡數分析病毒活躍度 歐家榮其後接受本報查詢時稱,年初院舍出現大規模感染,加上院舍檢測較頻繁,故院舍長者被驗出再度感染的機率較高。他又說,一般接種疫苗或感染後3個月內會較少再次感染,而且本港每一個高峰期相隔約半年,故兩次感染主要相距約半年至9個月。另外,他指本港現時毋須要求新冠病人呈報,防護中心已無法計算病死率,改為以分析死亡宗數升跌評估病毒活躍程度。 相關閲讀:【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譚德塞:日後或現更致命病原體 另外,亞洲醫療健康高峰論壇昨亦在港舉行,特首李家超致辭時表示,世衛早前宣布結束新冠病毒作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本港及世界各地的生活復常,對此可鬆一口氣(relieved),但他稱這不代表病毒會永遠消失,本港仍須準備迅速回應不同公共衛生危機。 譚德塞於論壇以視像講話稱,新冠在過去3年影響社會、經濟、商業及政治穩定,雖然新冠已非國際關注的公共衛生事件,但日後或出現更致命的病原體,世衛已提出行動框架,各國也正商議有關協議,讓世界更安全應對各種緊急情况。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新冠陽性】數據:55%第6天快測呈陰性 醫衛局稱九成染疫密切接觸者5天內驗出 縮檢疫隔離期

【明報專訊】本港早於今年2月調整隔離和檢疫日數,已打至少兩針新冠疫苗者最快可隔離或檢疫7天,只打一針或未打針則14天。醫衛局昨公布進一步縮短隔離和檢疫期(見表),不論有否打針均最快可於第5天完成。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引述數據稱,驗出染疫的密切接觸者不論曾否接種疫苗,最終均有逾九成人於檢疫第5天前檢測陽性(見表),相信縮短檢疫期是安全。而為確保政策一致,當局亦取消從台灣或海外地區抵港旅客的第6和7天快測,只要求每日快測至第5天,上述安排今(12月9日)起生效。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數據:55%患者第6、7天快測陰性 稱九成染疫密切接觸者5天內驗出 本港昨宣布縮短新冠患者和密切接觸者的隔離和檢疫期,不論有否接種疫苗均縮至最少5天,並取消抵港旅客第6及7天快測,惟未有透露中港通關有何進展。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歐家榮:Omicron潛伏期3天 快測5天呈陰即無受感染 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引述數據稱,驗出染疫的密切接觸者不論曾否接種疫苗,最終均有逾九成人於檢疫第5天前檢測陽性,相信縮短檢疫期是安全。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補充,Omicron變異病毒株潛伏期中位數為3天,若連續5天快測陰性,足代表無受感染。 連續兩天快測陰性 病毒量低不具傳染性 至於縮短隔離期,歐家榮稱連續兩天快測陰性代表病毒量很低、不具傳染性,可讓相關患者提早恢復正常生活,惟數據顯示目前僅約55%患者可於第6和7天快測陰性,相信第4和第5天均陰性者更少。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李立業相信,新安排有助增加病牀流轉效率,舉例目前約3200名留院病人中,逾2000人具傳染性,其中五分之一未完成接種疫苗,原需住院至第14天,相信新安排下可提早出院。 醫務衛生局副局長李夏茵否認新安排與內地放寬有直接關係,強調比較兩地防疫政策並不中肯和全面。專門研究病毒治病原理的港大學者金冬雁認同,兩地政策不能直接比較,因本港防疫屏障遠高於內地,建議按自身步伐先推「0+0」,日後或更有助內地參考成效。廠商會會長史立德則對通關進度失望,冀農曆年前會有好消息。 李夏茵:成人接種率遠高於年初 被問到為何相隔大半年才再縮短隔離和檢疫日數,李夏茵解釋,目前成人接種率遠高於年初,加上新變異病毒株仍以Omicron為主,故當局把握空間放寬,若一老一幼接種率提升便有更大復常空間。 內地「新十條」涵蓋縮短密切接觸者家居隔離至5天,亦減少須掃健康碼的場所。李夏茵稱,本港以精準科學數據實踐防疫政策,新安排與內地放寬沒直接關係。至於能否仿效內地減少「掃碼」,她稱不能比較兩地防疫政策,因每地醫療系統承受壓力不同,防疫屏障亦不同,若無全盤考慮即下定論便不夠中肯和全面,惟認同內地措施具參考價值。 金冬雁:可參考內地減核酸檢測 港大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認同兩地政策不能直接比較,因本港再出現海嘯式爆疫的可能遠低於內地,近期個案上升對社區構成風險亦有限;但他認為可參考內地減少核酸檢測的方向,建議大廈強檢、高危場所如院舍的員工及抵港旅客可改為快速測試,甚至直接取消密切接觸者檢疫,改為連續3天快測。 至於內地大幅放寬防疫有否幫助中港通關,李夏茵稱如有新消息會公布,重申港府會選擇最便利兩地民眾方法,加快互聯互通。金冬雁則稱通關取決於內地,建議本港按自身步伐先推「0+0」,日後可讓內地參考成效,才對國家更有貢獻。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4和第5針安排 已接種3針康復後6個月可打第5針(16日起預約)

【明報專訊】近日本港新冠疫情再次破萬宗確診個案,政府已引入復必泰二價疫苗,並宣布年滿18歲人士可於明日(12月9日)起預約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為第3針(或康復人士的第2針);至於已打第4針逾6個月的18歲或以上人士,或已打第3針的曾染疫的康復者在康復6個月後,若選打額外一針加強保護,可以於下周五(16日)起可預約復必泰二價疫苗作第5針,亦可選擇科興、復必泰原始病毒株疫苗。 相關文章:復必泰二價疫苗可作第3第5針 藥廠第4針數據:55歲以上接種中和抗體增幅超原始疫苗近4倍(更新12月2日) 復必泰二價疫苗 滿18歲可預約第3劑或康復者作第2針 政府接納衞生署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建議,宣布年滿18歲 9日上午9時起可網上預約打第3針,可選復必泰二價疫苗(見表)。 以二價疫苗作為第3針人士:年滿18歲人士,若早前已預約接種,可即場向在場工作人員要求改為接種復必泰二價疫苗。 以二價疫苗作為第4針人士:若50歲或以上,已接種3針;或已接種2針並曾確診新冠康復3個月後,也可預約接種第4針。至於18至49歲則需距離第3針6個月,方可接種二價疫苗。 以二價疫苗作為第5針的人士:已打第4針逾6個月的成年人,或已打3針並曾染疫的成年人於康復6個月後,如自行選擇打額外一針加強保護,下周五(16日)早上9時起可預約打第5針或康復者的第4針,並可選打科興、復必泰原始病毒株或復必泰二價疫苗。 至於安老院舍方面,院友可以經外展疫苗接種服務,選擇接種科興或復必泰疫苗。在最新安排下,除復必泰二價疫苗外,院舍院友仍可繼續選擇接種科興或復必泰原始病毒株疫苗作為其第3、第4或第5劑疫苗。 許樹昌:科委會未建議二價取代初代疫苗 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稱,不同年齡層免疫力隨時間下降,故開放讓成人接種第5針加強保護。對科委會未建議二價疫苗取代初代疫苗,他稱世衛未有偏好接種哪款疫苗作加強劑,故應讓大眾選擇。 政府又稱,鑑於印證新冠疫苗安全有效的數據十分充足,早前只獲認可作緊急使用的新冠疫苗藥物製造商已可根據《藥劑業及毒藥規例》在香港申請註冊,如獲批准,藥物製造商可直接向醫護專業人員銷售和供應該疫苗,像其他疫苗般由私營市場提供,有助於新冠疫苗接種恆常化。據了解,今輪新冠疫苗注射計劃完結後,日後私人市場若提供新冠疫苗,政府未必會全民提供免費疫苗,或如流感針一樣對特定群組免費。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研究:住院患者服用新冠口服藥少病毒反彈 建議用於早期感染者 另外,中大醫學院分析今年首3個月41,255名住院新冠患者,並跟進12,629人,發現746名服用默沙東的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患者,僅6人(0.8%)病毒量反彈,其中一人死,195名服用輝瑞的帕克斯洛維德(Paxlovid)患者,僅兩人(1%)病毒量反彈;11,688名未服藥者,68人病毒量反彈,其中12死。研究稱使用新冠口服藥患者罕見病毒反彈,亦與增加死亡風險無關,建議應用於更多早期感染者。 近半年染疫者有抗體 何栢良:混合免疫比接種二價疫苗更有效 衛生署轄下聯合科學委員會建議,若沒有長期病或免疫系統問題的成年人最近6個月曾經確診,暫時不需要接種二價疫苗。港大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日前表示,若已接種3劑新冠疫苗及曾染疫,暫不用接種二價疫苗,防重症的保護力至少持續一年,並解釋這種「混合免疫」(即曾感染加上已打針)比接種二價疫苗更有效。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有免疫系統問題人士 康復後3個月可接種二價疫苗 何栢良又指出,若有免疫系統問題的市民,即使近數月曾經染疫,康復後3個月就可以接種二價疫苗作為保護,不用等半年。 復必泰二價疫苗是針對Omicron BA.4和BA.5變種病毒株研發,本港現正流行BA.5,新亞系如BQ.1.1亦是BA.5分支。本港今年8月開始流行Omicron BA.4或BA.5,比率逐漸增加,由8月初約佔一成個案,到9月中已經佔七成,成為主流。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新冠患者】服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提醒4件事:快測轉陰仍要留意血氧、心跳…

【明報專訊】過去兩周至少有6名長者服用新冠抗病毒口服藥後,病毒量雖跌,最終仍病歿。醫管局呼籲,病人即使有處方服食新冠口服藥,亦應留意身體情况和服畢整個療程;另有家庭醫生提醒4件事,勿以為服藥後快速測試「轉陰」便無事,建議長者和長期病患者多留意血氧量和心跳等,並要留意胃口、精神狀態,建議觀察一至兩周較穩妥。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兩款新口服藥副作用、療程、劑量、不適用人士 服輝瑞須停薄血藥 孕婦忌服默沙東 處方新冠口服藥切忌自行停藥 醫生:快測轉陰性仍要注意4件事 醫管局昨公布多13人染疫後離世,包括一名沒接種新冠疫苗的93歲老翁,他罹患多種長期病如高血壓、甲狀腺素高、柏金遜症和前列腺癌,上周一(22日)快測陽性和開始咳嗽,往私家診所求醫,其後核酸檢測陽性、Ct值11.3(病毒量高),獲處方5天療程口服藥。老翁本周一(29日)突昏迷,經救護車送院搶救後不治,院方於急症室替其檢測核酸,Ct值稍升至逾17,病毒量仍高。 醫管局總行政經理劉家獻稱,老翁當初只有咳嗽、肺片沒花、血氧量正常,看不到需入院,但認為他得知染疫後及早求醫「已經做得好好」。劉家獻提到,部分病人未服畢整個療程便覺「冇乜嘢」而自行停藥,提醒應「準時食足咁多日」。服藥後亦應留意身體狀况,若嚴重喘氣、血氧下跌、持續發燒等應盡早求醫。 注意1:口服藥須服畢整個療程 病毒量跌仍可出現「炎症反應」 翻查醫管局公布的死亡個案,連同上述九旬翁,過去兩周最少有6名死者生前獲處方口服藥,其後病毒量下跌惟最終不治。 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解釋,病毒量下跌不代表病情好轉或沒引發併發症,心臟、血管、腦部和腎臟等仍可出現「炎症反應」,特別是長者和長期病患者。他補充,服畢療程後亦或因身體免疫反應「未追得切」而令病毒量反彈;若沒服完整個療程,反彈風險亦會增加。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血氧含量跟新冠病毒有何關係?了解低血氧4個徵狀 注意長者、兒童出現「隱形缺氧」解讀血氧機數據 注意2:療程後定時量度血氧、心跳等維生指數 觀察兩周 有為病人處方口服藥的家庭醫生林永和稱,口服藥可減低病毒繁殖,惟其他器官或基礎疾病亦可因染疫惡化,提醒「唔好以為快測一條線(陰性)就無事」。他稱相關個案不多,建議入院詳細檢查,貿然再服用多一個療程「唔係好安全」。他亦建議,患者服畢整個療程後亦應定時量度血氧、心跳等維生指數。 注意3:留意胃口、精神狀態 長者、長期病患者觀察兩周較穩妥 林永和提醒患者,還要留意胃口、精神狀態等,尤其是長者、需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的患者則觀察一兩周較為穩妥。 注意4:服藥後出現喘氣、發燒或血氧下跌 盡快求醫 劉家獻稱,服藥後亦應留意患者身體狀况,若嚴重喘氣、血氧下跌、持續發燒等應盡早求醫。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關於康復者、成人、幼童、青少年打第3、4針的7個問題(復必泰和科興疫苗) 年滿70歲未打齊針患者需隔離 監察準時服藥 至於政府上周五起強制年滿70歲未打齊針患者送走隔離,劉家獻稱,現會先送往竹篙灣社區隔離設施為長者而設的單位,惟強調「你去嗰度住,其實唔係代表你唔會(情况轉)差」,只是一旦變差可較早被發現,亦有人監察準時服藥。 治療設施方面,醫管局公布截至昨日凌晨亞博館治療中心200張病牀共190人入住。劉家獻稱,局方會優先安排公立醫院增加牀位,因人手調配較佳,亦會考慮在亞博館加牀,強調會平衡整體情况。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Read more

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中風是由腦血管引起的急病,當中約兩成個案屬於出血性腦中風,餘下八成為缺血性腦中風,當中大部分均與三高等高危因素有關,然而仍有多達四分之一的缺血性中風,因初期未能確定病因而被歸類為「隱源性腦中風」(Cryptogenic stroke)。不少這類中風的患者更是較年輕的一群,再中風的風險相當高,故必須透過更多檢查探究箇中致病原因,對症下藥助病人康復的同時,也要減低再次中風所帶來的傷害。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隱源性腦中風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其中一種,主要是指一些在發病初期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評估,包括腦部掃描、血管造影等,仍未能明確診斷出箇中病因的個案。 隱源性中風屬缺血性腦中風 查找5大病因減機能受損風險 他表示,隱源性腦中風產生的症狀與其他缺血性中風相若,因應受影響的大腦位置而定,例如語言區受損可引致失語,運動皮層受影響則會半身癱瘓等;而治療方法亦大致一樣,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及時送院的患者,可注射溶栓針,若屬大血管栓塞則可考慮利用導管取栓術,幫助打通阻塞的血管,盡快恢復腦部功能。 隱源性腦中風雖不影響治療的選擇,但找出致病原因仍是重要一環。「由於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相當高,若重複及多次中風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因此只有找出致病原因才能採取最針對性及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低再次中風的機會。」 拆解隱源性腦中風背後原因 1.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吳醫生強調,隱源性腦中風並非完全沒有原因,只是需要透過更多的檢查才能探究隱藏在背後的病因,其中一個常見原因就是供血予大腦的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他闡釋,曾有病人在球場「食波餅」後暈倒,送院後證實是中風,經檢查發現原來頸部有一條大動脈被球撞擊致撕裂;亦有病人在球賽中「頂頭槌」後出現頭暈、行路不穩及嘔吐等情况,診斷結果是患者頂球後導致經頸椎骨入腦的一條動脈破裂,導致後腦腦幹位置中風;另亦不乏文獻記載因按摩「啪頸」令動脈創傷而引發中風等。 2.心臟問題致大腦血管阻塞 另一引發腦中風的潛在原因是心臟問題,例如陣發性心房顫動、先天性卵圓孔心漏及心肌炎等,又或是本身有血管結構異常、血管炎等情况,都可能會令大腦血管出現阻塞,誘發中風。 3. 凝血、溶栓系統功能紊亂 一些遺傳病或後天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的疾病,可影響患者體內血液的凝血或溶解血栓功能,有機會引致腦血管栓塞,或一些血栓游走至腦部而導致動脈堵塞,都會引起中風。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較多為年輕女性,其患病後的生活和工作,可以出現嚴重障礙。 4.新冠病毒影響血管等併發症 吳醫生指出,近兩年困擾全球的新冠病毒,確診人士中風的風險也會較高,原因是新冠病毒不但感染呼吸系統,也會影響血管,有關引起栓塞及血管相關的併發症。另外,一些現時較少見的傳染病,例如梅毒、肺結核腦膜炎等,皆可引起腦血管發炎而導致中風,醫生需透過微生物檢測,才能作出根本治療。 5.腫瘤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 他續指,隱源性腦中風較多發生在較年輕的人士身上,反之長者中風則通常有跡可尋,如三高、吸煙及缺乏運動等,甚至可能是腫瘤所致。早前便有一名70歲的中風病人,本身並沒有中風的高危因素或疾病,但翻查病歷發現病人於數月間消瘦了10多磅,再仔細追查原來肇因是膽管癌,其腫瘤更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幸好患者接受手術及化療後已告康復,凝血功能亦恢復正常。 對症下藥 減低再中風風險 確切掌握中風成因後,醫生會以針對性的方法制定治療。吳醫生分享一名廿多歲的女患者突然中風入院的個案為例,驗血後揭發患者中風是源於體內出現抗磷脂質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令血液容易凝固及栓塞,故康復後需要長期服用薄血藥,從而減少血栓形成。 無明確病因 可考慮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吳醫生強調,仍有隱源性中風個案最終無法找到明確病因,但並不表示可以無視再中風的威脅。「一般會建議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藉以減低復發風險,而隨着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估計原因不明的中風個案數目會愈來愈少。」 Read more

【免疫力】芫茜營養豐富 鞏固免疫力、維持心血管、保護大腦 營養師:勿高溫煮

芫茜氣味獨特,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它卻擁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多吃更有助鞏固免疫力,維持心血管、皮膚和腦部健康等。不過,要注意芫茜不可經過長時間烹煮,當中的營養價值有機會因為高溫而大幅流失;此外,其保質期相應較短,養和醫院註冊營養師鄭智俐提供小貼士,只需在儲存前簡單處理,即可大幅延長保質期至約3星期。 Read more

【新冠疫情】第五波Omicron BA.2亞型 港大:11歲或以下兒童感染可引發嚴重住院 暫計算病死率為流感7倍

【明報專訊】本港第五波疫情累計8名兒童離世。港大醫學院分析2月5日至28日逾千宗11歲或以下、染疫入院的病童個案,其中4人染疫後離世,結果顯示上述年齡層感染新冠病毒變異株Omicron的病死率為0.35%,為相同年齡層流感病死率0.05%的7倍。團隊指出,本港第五波疫情主要涉及Omicron變種病毒的BA.2亞型,結果顯示11歲或以下兒童感染BA.2可引發嚴重住院情况。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瑪嘉烈醫院兒童傳染病科顧問醫生關日華昨晚向本報表示,現時兒童可用治療方案有限,盼研究可喚起關注。 Read more

【海味營養一覽】鮑魚、花膠、海參、瑤柱營養豐富 注意烹調慎防高鈉高脂陷阱

農曆新年將至,不少人已開始辦年貨,可能會考慮購買參茸海味用來送禮,或是作為新年飯的烹調材料。常見海味例如海參、花膠、鮑魚、瑤柱等均含有豐富營養,然而不少賀年菜式較常加入不同調味料來烹煮,隱藏高脂、高鈉陷阱,因此在烹調時應留意。此外,部分慢性病患者及服用特定藥物人士,未必適合進食部分海味或需注意分量,有疑問應先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意見。   常見海味:鮑魚、花膠、海參、蠔豉、瑤柱、冬菇營養一覽 養和醫院營養師高咏梅指出,大部分海味其實非常健康,屬低脂肪、高蛋白質、高礦物質,以及多種不同微量營養素。以下是部分海味的營養資訊及特色:   鮑魚: 鮑魚肉質細嫩、低脂、高蛋白質 含豐富鐵、碘、硒、鈣等微量營養素,增強免疫力 含有鮑靈素和鮮靈素,研究發現有機會有助抑制腫瘤細胞生長   相關文章:拆解車仔麵高脂、高卡健康陷阱 營養師教你慎選餸菜、麵底、湯底   花膠: 魚鰾曬乾後所製成 含豐富膠原蛋白 含鈣、鐵、鋅等多種微量營養素 花膠會增加母乳的稠度,餵哺母乳的媽媽切忌在產後馬上食用,會增加塞奶風險   海參: 高蛋白質、低脂及低膽固醇 含豐富鈣、磷、鐵、維他命B及多酚類抗氧化物 研究指出其生物活性成分及黏多糖,有助於降低患癌風險 有助降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 肉質細嫩,較易消化   蠔豉: 低膽固醇 含豐富維他命B12、鋅、碘和鐵質 有助提升免疫力 預防及改善貧血   瑤柱: 即乾扇貝,能作為天然調味料增加餸菜鮮味 含豐富維他命B12、硒、鋅及奧米加三脂肪酸   冬菇: 蔬菜中的較高蛋白質的選擇 含豐富纖維及鉀質,有助控制膽固醇和血壓 含多醣體,有助調節免疫反應,減低罹癌機會   相關文章:痛風成因多 尿酸作怪影響關節 戒吃高嘌呤食物有用嗎?預防急性痛風注意3件事   海味營養陷阱?高鈉調味 高脂配料 害處多 高咏梅強調,海味的營養陷阱通常在於製作和調味過程,不少人或會加入過多調味料,令賀年菜式變得高脂及高鈉。她解釋,賀年菜式常見會加入蠔油、鹽、豉油、辣椒油或南乳等調味料作炆煮,惟本身海味已有豐富鮮味,上述濃味及高鈉的調味未必需要,建議可選用薑、蔥、蒜、洋蔥、芫茜等天然佐料來調味,如果有瑤柱及魚等鮮味的材料,亦可考慮利用浸泡瑤柱的水及魚湯來烹調海味。 此外,由於海味容易吸油,如果跟高脂、高鈉的肉類一起烹調,例如臘味、豬手、豬腳、腩肉、動物皮層等,食物脂肪量會隨之增加,容易攝取超標。她建議,海味適宜配合相對低脂的食材,例如去皮雞腿、豆腐等,以及適量的高膳食纖維的蔬菜類,以蒸、炆、燉、焗的方法烹調,避免以高油煎炸等高脂方式烹調。   部分病人、服藥人士要注意 患有部分疾病及正服食某種特定藥物的人士,需注意海味進食量,甚至應完全避免。對某些海鮮敏感的人士,應避免進食該海味。若屬以下疾病患者,亦要注意:貝殼類的海味通常有高含量普林(Purine),痛風或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宜進食;而含有豐富蛋白質、磷質和碘質的海味,肝病、腎病及甲亢患者進食後可能會影響病情,亦需小心。藥物方面,高咏梅指出,由於海參具抗凝血功效,服用薄血藥人士不宜過量進食。 由於花膠和冬菇等海味較難消化,容易導致腸胃不適,消化力較弱的人士及兒童應適量進食,亦建議在烹調這類海味前應徹底浸發,同時需煮熟透。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