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5大成因 適當戒口尿酸濃度可減15% 高危人士:男性、肥胖、高血壓要注意

【明報專訊】(編者按:痛風曾被人形容為「痛不欲生」的椎心痛。痛風是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引致的疾病,尿酸本正常存於人體內,但當代謝功能發生改變,積聚的尿酸無法排出並引致發炎。痛風症成因包括:遺傳因子、家族病歷、性別、年齡老化、藥物副作用等,其中男性、年紀愈大、肥胖、高血壓等更是痛風的高危人士。痛風與自身飲食習慣不無關係,因此,古人常稱痛風為「富貴病」,這可能是因為「食得好嘢多」之故。如果飲食毫無節制,痛風自然較易發作。研究顯示,如患者能改善飲食習慣,血中尿酸濃度可降低15%。且看筆者的老同學「大麻成」的痛風經歷和如何「對症下藥」。) 痛風因尿酸作怪 高危人士:男性 肥胖 高血壓  「風吹過都覺得痛,一痛就痛到發瘋。」我的老同學「大麻成」形容痛風症的感覺。他受過痛風發作之苦,慨嘆活到今天,紅酒不能飲、甜品不能食、海鮮不能碰,連老火湯與濃湯都是禁忌,應如何自處! 在港大時,我與大麻成和十多名同學一齊當上《學苑》編委。編委會成員雖來自不同學系,但目標及觀點倒是頗一致。我們畢業後仍保持聯絡,不過多在電子平台上,實際的聚首不算太多。尤其在過往3年疫情,真是相見時難、別亦難;就算昔日戰友決定連根拔起離開香港,我們亦沒有好好話別的機會。直至今年初,防疫措施終於大解放,大家便立即來一次大聚會。因為我們都在耳順之年,要作出離港他去的決定絕對不容易,因此難得的見面機會,大家十分珍惜。 在這次聚會中,我重遇了大麻成及他的太太Daisy。怎知一見面,大麻成便向我訴苦:「阿福,我好慘呀!隻腳趾公無端端痛到飛起,住了兩日醫院,醫生說是痛風。那種痛,真是風吹過都痛,一痛就痛到發瘋!」 大麻成說話一向非常「應棍」(一矢中的),他這次形容也是蠻準確。痛風曾被人形容為「痛不欲生」的椎心痛。不過是否「無端端」便有待商榷了,大麻成確是痛風的危險分子。首先,男性患痛風比女性高出6倍,大麻成是男兒,當然危險成分高了;其次,年紀愈大風險愈高,以我們接近70歲之齡,怎樣算也不是年輕,風險必然是高了;再其次,大麻成之所以叫「大麻成」,除了名字有「成」字之外,身軀肥大亦是緣由之一。而且大麻成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又喜好美食和紅酒。怎樣看來他已是痛風症的「大好友」,因為肥胖、高血壓、高嘌呤飲食、含糖飲料,均是痛風症的誘因。 相關閲讀:【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痛風發作椎心痛 代謝起變化 尿酸積聚關節 所以,我對大麻成說:「阿成,無計啦!你是高危分子。痛風與人體基因和性別有很大關聯。痛風,簡單來說是尿酸作怪。當體內代謝功能出現改變,血中積聚過多尿酸無法排出時,尿酸最終會結晶積累在關節、腎臟等部位,引致關節紅腫發熱發炎。那些症狀,相信你是最清楚。縱使基因和性別無法改變,生活和飲食習慣可以改;所以,想預防痛風發作,一定要從飲食及運動入手呀!」 「老友,當然知道,我已開始減肥。唉!『人一肥,病就嚟』。愈老愈不可以肥!老婆大人已禁止我飲酒。日日看着酒瓶,一滴都沒有入口。真是遲早『瘋』,是『痛風』加『發瘋』呀。」大麻成嘆道。不過猶記得,大麻成當晚不斷勸酒:「兄弟,飲呀!把酒當歌,人生幾何?」他除了為我們添酒,更為自己添上不知多少杯呢! 自那晚聚會後,我有好一段時間沒見過大麻成。直至上星期,我準備從診所趕回醫院巡房之際,護士告知:「外面有一個病人,說趕不及預約,但想你看完他才走。」啊,是急症嗎?好吧!應該還有時間。護士交來病人名字,竟是大麻成,不過進來的就只有Daisy一人。 「噢,Daisy,怎麼喇?是阿成要睇病?還是你呀?」我問。 「唉,當然是阿成啦!痛風又發作喇!痛到『𩥇牀𩥇蓆』,不能下牀。他叫我找你,開止痛藥給他頂住先。」 高尿酸需運動兼戒口 處方降尿酸藥物 大麻成是退休公務員,一直以來都在公立醫院求診及覆診,從未到過我診所。未能親見病人,便為他開止痛藥,實在是不安全做法。於是,我問Daisy:「阿成究竟有沒有睇醫生和食藥?」 「有。約5個月前一晚,他睡眠中突然大叫:『腳趾公好痛!』真的痛到標眼淚,更連續嘔吐兩次,終於被送入伊利沙伯醫院,住了2晚。醫生說他高尿酸,開了藥,又叫他做運動兼戒口。不過上次痛完之後,就沒看過醫生。」Daisy回答。 既然大麻成曾在公立醫院看病,病歷紀錄自然能在「醫健通」找到。獲取同意後,我查看他的病歷及藥物名單。紀錄顯示:5個月前,病人因急性痛風發作(gout flare)入院治理。尿酸高確診為痛風症,曾處方降尿酸藥物及止痛風症藥物。 「Daisy,雖然阿成今次很大可能是痛風發作,但為安全計,最好先做檢查。因為痛楚可以是其他疾病的先兆。不過,我查看『醫健通』藥物名單,醫院曾給他止痛風藥物作備用。不如你吩咐他先服用這些藥物,看看能否收效。若痛楚減緩而他方便行動,你再陪他來看我。好嗎?」我問。 2天後,Daisy陪同大麻成來了。阿成雖然仍有少許步履蹣跚,但人看來仍是精神。一進門,他便說:「阿福,你給任何藥我食都可以。總之,千祈不要再發作。」 「哎呀,老友。不是吃什麼。應該是,不吃什麼才對!」我回答。 節制飲食 尿酸濃度可減15% 為何痛風患者需要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痛風是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引致的疾病,尿酸本正常存於人體內,但當代謝功能發生改變,積聚的尿酸無法排出並引致發炎。痛風症成因包括:遺傳因子、家族病歷、性別、年齡老化、藥物副作用等,但是自身飲食習慣也是其中誘因之一,因為體內尿酸雖然大部分由自然代謝產生,但仍有兩至三成是由食物攝取。因此,古人常稱痛風為「富貴病」,這可能是因為「食得好嘢多」之故。因此,如果飲食毫無節制,痛風自然較易發作。研究顯示,如患者能改善飲食習慣,血中尿酸濃度可降低15%。 因此,我鄭重地說:「阿成,若你不想痛風再發作,就一定要調整生活及飲食習慣。飲食方面,盡可能戒掉酒精及含糖飲料。啤酒、烈酒、含果糖蔗糖飲料會在體內代謝成乳酸,乳酸會加速尿酸增長和影響尿酸排泄。所以,精製糖食品如蛋糕、雪糕等亦應避免。其次,注意蛋白質的攝取。不要吃含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蝦、蟹、蠔、海帶及乾燥香菇等。」 「阿福,你不用說了!我已統統戒掉。我剛從台灣探完老朋友回來,日日同朋友打邊爐,但我只眼巴巴看着他們食蝦、蟹等海鮮,我一點也沒放進口裏。我只食豆腐、菜和飲湯。」大麻成搶着解釋。 「吓,打邊爐?你日日打邊爐還說自己沒『踩界』?」我嚴厲地說:「和你一起打邊爐的『老鬼』齊齊犯了『伯仁由我』之罪。你痛得要命,全因為他們啊!要知道,雖然你沒有食海鮮,但是精華吸盡呀!各類海鮮經數小時生滾,湯底美味無窮。但同時,高嘌呤精華亦盡在其中呀!你飲了湯,想不『發』都難!」 這時Daisy問道:「阿福,照你所說,連家常老火濃湯都不可以飲嗎?」 相關閲讀: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運動後雙腳或關節不消腫 或痛風初兆 「對。老火濃湯是導火線。我有病人每次打完邊爐,痛風就發作。所以,都是戒掉火鍋較好。」我回答。除此之外,創傷亦會誘發痛風。年過50人士,如果發現經過長時間運動或踢波碰撞後,雙腳或關節痛,幾天不消腫,往往是痛風症初兆。而且關節痛楚不止在腳趾,身體任何其他關節包括:膝關節、手關節,甚至牙關關節,也可以發作。 「唉,阿福。我真的有點接受不來。活在今天的香港,老友離散,恆常活動消失。現在連個人生活喜好都要幻滅;紅酒不能飲、甜品不能食、海鮮不能碰,現在連濃湯都是禁忌,你真的要教我應如何自處。」大麻成哭喪着嘆道。 不過,未等我回應,Daisy已說:「阿福,你不用操心啦!我會開解阿成。人老咗,終有一天身體自然會出毛病。這點我相信阿成也知道,只不過心理還未準備好。」 是的,當社會、氣氛、環境、家庭,連自身健康都在轉變時,事實是難適應。因此,我們最好能互勵互勉,積極樂觀,盡量調適,做好迎接各項轉變的功課。 文:梁萬福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代糖產品有哪些?世衛指代糖無助減肥控體重 長遠或增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

【明報專訊】常見的代糖產品包括阿斯巴甜(Aspartame)、糖精(Saccharin)、紐甜(Neotame)、三氯蔗糖(Sucralose)和甜菊(Stevia)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一(15日)發布最新指引,警告食用代糖長遠而言不但無助控制體重和減少體內脂肪,還會增加患上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等,甚至死亡的風險。《紐約時報》報道指出,世衛的指引與以往研究顯示代糖不會造成損害的研究結果有異。業界則質疑世衛新研究的確定性,又指摘世衛忽視低或無卡路里甜味劑對公眾健康的好處。 5類常見代糖產品 世衛警告長遠增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風險 甜味劑屬於代糖。WHO指出,經過對現有283項研究證據的系統檢視後發現,使用這類非糖甜味劑(NSS,又稱低熱量甜味劑),對體內葡萄糖和胰島素水平沒有影響,對體重和脂肪「影響很低」,「對減少成人或兒童的身體脂肪,長期而言沒有任何好處」。檢視還顯示,長期使用代糖,還可能會產生「潛在的不良影響」,如增加二型糖尿病、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的風險。 世衛這項建議適用於除糖尿病人外的所有人,原因是今次檢視的這些研究全部都沒有涉及糖尿病人。 新建議適用非糖尿患者 從小避免攝入甜味劑 世衛營養和食品安全部門負責人布蘭卡(Francesco Branca)說,「從長遠來看,用NSS取代游離糖(Free sugar)的攝入並不利於控制體重。人們需要考慮用其他方法來減少游離糖的攝入,例如食用含天然糖的食物,如水果或不加糖的食物和飲料」。游離糖是指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雙糖(如蔗糖或砂糖),以及天然存在於蜂蜜、糖漿和果汁等中的糖。 布蘭卡又說:「代糖不是必要的飲食元素,它沒有營養價值。人們應該從小開始,就完全避免或減少飲食中的甜味劑的攝入,以改善他們的健康。」 相關閲讀:【甜味劑】攝取過量甜味劑和糖會影響味蕾敏感度、致肥、增冠心病中風風險? 消委會:4種常用於飲品的甜味劑(附「甜味劑飲品健康啲?」短片) 食品業斥忽視低卡甜味劑益處 代表低卡路里食品和飲料行業的卡路里控制理事會(Calorie Control Council)主席蘭金(Robert Rankin)反駁世衛的說法,強調低卡路里和無卡路里甜味劑是可以幫助消費者控制體重的重要工具。另一業內組織國際甜味劑協會(International Sweeteners Association)發表聲明,對世衛組織的結論主要基於來自觀察性研究的低確定性證據感到失望,又說:「不承認低/無卡路里甜味劑對公眾健康的好處,是一種傷害。」 世衛的建議不會直接影響個別國家的政策,但會被列入修訂自身指南的因素。 (紐約時報/CNN/世衛網站) 相關閲讀:【世界糖尿病日】避免引發糖尿上眼、糖尿足、心臟病等併發症 患者身心護理最重要 慎防血糖失控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港人超重肥胖普遍率6年升至55%  逾4成不知患高血壓 籲注意高鹽飲食、鉀攝取 

【明報專訊】超重和肥胖是患上糖尿病、高血壓和癌症等常見非傳染病的風險因素。衛生署昨 (26日) 公布「人口健康調查報告(第二部分)」調查結果,發現2020至2022年度本港高血壓患病率以及超重和肥胖的普遍率,均較2014至2015年度上升,其中超重和肥胖普遍率約6年間增加約5個百分點至54.6%,高血壓患病率則增近兩個百分點至29.5%。調查另推算,30至74歲者未來10年內,每1000人或將有114人患心臟衰竭、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署方估計,情况或與市民體能活動量、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衛署調查:港人超重和肥胖率55% 6年升5百分點 為了解市民健康狀况,衛生署於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做第三次全港人口健康調查,訪問逾1.6萬名15歲或以上的非住院香港人口,並為其中逾2000人進一步檢查身體。署方去年12月發表首部分調查報告,昨日公布第二部分報告、涵蓋身體檢查的結果。 結果顯示,本港超重和肥胖普遍率由2014至2015年度的50%增至54.6%,估計與受訪者體能活動不足情况顯著上升有關。調查另發現,本港多項慢性疾病在15至84歲人口仍普遍,當中32.6%受訪者體重達「肥胖」(即體重指標≥25)、22%達「超重」(體重指標≥23);高膽固醇血症患病率達51.9%、高血壓為29.5%、糖尿病則有8.5%。 相關閲讀:【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8成受訪者高鹽飲食 9成鉀攝取量不足 衛生署稱,逾八成受訪者有高鹽飲食、九成人鉀攝取量不足。超重、體能活動不足、高鹽飲食和與進食蔬果量不足相關的鉀攝取量不足,均會導致高血壓。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4成不知患高血壓 7成不知高膽固醇 在高血壓的患者中,超過40%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直至進行調查的身體檢查才發現,而在其他心血管的風險因素中,亦分別有36%和70%的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不知道自己的情况。 根 據 世 界 衞 生 組 織( 世 衞)的建議,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應攝取少於2克鈉(或少於5克鹽)。至於鉀,世衞亦建議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應攝取至少 3.5 克 鉀。 推算:未來10年30至74歲一成患心血管病 署方分析,上述兩種飲食習慣均為引致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並利用風險模型推算未來10年,30至74歲者每1000人將有114人患心血管疾病。 衛生署發言人稱,體能活動、蔬果進食量不足,以及吸煙和飲酒等,為引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要風險因素,呼籲市民維持足夠體能活動,均衡飲食。 相關閲讀:慎防高血壓 改善飲食習慣由低鈉開始 營養師:減重方法非戒飯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高血壓患者運動中途暈倒不治 醫生: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即停運動 勿自行配藥

【明報專訊】一名患有高血壓的53歲男髮型師,昨(15日)偕友人在大帽山騎越野單車,途中突身體不適,由越野單車倒下暈倒不省人事,送院後不治。據了解,死者有5年高血壓病歷,平時自行於藥房配藥。急症科專科醫生稱,高血壓病人適量運動並無問題,但要注意運動期間如感身體不適,例如異常氣喘、作悶、頭暈等,便應立刻停止運動。並要定時覆診,不應自行配藥。有學者亦指出,高血壓病人需適量運動,恆常運動可以令上壓下降8至10度,有助控制病情。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醫生籲高血壓患者運動感異常氣喘作悶頭暈 應立即停止運動 急症科專科醫生蕭粵中表示,高血壓病人應保持適量運動,踩單車並無問題。病人平時應控制生活及飲食習慣,有需要應配合藥物輔助。蕭建議病人定時覆診,自行配藥並不理想,因隨年齡增長、身體情况轉變,醫生或會安排調整劑量或轉藥。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原因?頭暈怎辦?耳鼻喉科醫生拆解耳水不平衡3個徵狀、治療和自救方法 高血壓人士運動有助控制病情 醫生籲定時覆診 勿自行配藥 蕭稱,運動期間如身體不適,例如異常氣喘、作悶、頭暈等,便應立刻停止運動。若過一段時間仍未回復正常,應盡快求診。 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副系主任雷雄德表示,高血壓病人需適量運動,恆常運動可以令上壓下降8至10度,有助控制病情。 雷雄德建議高血壓病人進行中等強度運動 免強度過高 雷表示,踩單車速度、路段坡度對運動强度有影響,難以一概而論,通常建議高血壓病人中等强度運動,避免强度過高,以免誘發身體不適。 雷續稱,事主尚算年輕,推論事主可能有其他心臟隱疾,或受天氣、溫度、路段困難程度影響情况。另外,若心臟驟停,及早使用自動體外心臟去顫器急救可增加存活率。 事發於昨早11時許,事主與朋友一行3人於荃錦公路出發,計劃踩越野單車到八鄉河背。據悉平時死者每逢周三都會到大帽山甲龍林徑與友人踩越野單車,事主昨騎行百多米後突感身體不適,喘氣倒地,沒有反應。同行朋友及路過行山客為他人工呼吸及心外壓。事主其後由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救起,送律敦治醫院,其後證實不治。據悉死者家住屯門青磚圍村屋,鄰居稱死者已婚,子女已長大成人。 Read more

了解突然暈倒4個病因:心律不正常、短暫心臟停頓、血壓低、腦癇症發作有先兆?

【明報專訊】老馮半年內暈倒3次,但每次都在送入急症室前醒過來,看似回復正常,留院觀察也找不到任何問題。因為擔心隨時再次暈倒,老馮變得畏縮,整天留在家裏,什麼也不敢做。到底發生什麼事?(編者按:筆者指出,最常見引致突發暈厥的病因包括:心律不正常、短暫心臟停頓及突發性血壓低外,另外一個導致暈倒的腦部病理因素就是腦癇症(俗稱「發羊吊」),患者會突然手腳抽搐、全身顫抖、兩眼反白、口吐涎液,繼而失去知覺、昏迷暈倒,甚至……) 半年突然短暫暈倒3次 查找4病因:心律不正常、低血壓、腦癇症? 老同學「大哥成」來電,說他的拍檔老馮最近入了幾次醫院,但到現在也不知到底發生什麼事。老馮每次送院前都是好端端,但卻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清醒之後又像沒事一樣。如是者多次進出醫院。病因仍是不明。 大哥成之後發覺老馮看來十分不妥,平常十分活躍及堅強的他,變得畏縮及煩憂,整天留在家裏,不敢外出。至於慣常的活動,如行山、耍太極,更是碰也不敢碰。他說不知自己身體何時會出狀况,一旦暈倒不省人事,便不知如何是好。眼見老拍檔驟然對自己的能力完全失卻信心,對一切充滿懷疑,大哥成於是想起我來。 「阿福,老馮真的有點不妥!你幫忙看看他到底發生什麼事。」大哥成說。 「好。我試試看。不過,暈倒可以好難搞。先要找出病因,才可對症下藥。」我回答。 相關文章:【暈倒】打針見血、胃痛、經痛均可導致迷走神經昏厥 4個徵兆 突然暈倒原因逐個數 急救自救知多啲 擔心隨時暈倒跌倒撞傷 老馮今年68歲,曾是大哥成的生意伙伴,他倆早已退隱江湖。老馮與妻子過着逍遙的2人退休生活。他興趣多多,戶外活動如觀星、攝影、遠足、旅行、園藝,都樂在其中。但現在他自覺什麼也不能做、不敢做,生活了無生趣。 馮太將丈夫的情况一一向我講述。「疫症3年,我們算好彩,沒有中招。正當暗暗歡喜時,一日老馮突然不省人事,暈在家裏。我真的害怕,立即打999送他去醫院。到了急症室,他雖然已經醒來,但都要留院觀察。不過兩日後,醫生說可以出院,一切正常。」 「我們以為偶然暈一次好正常。但不足兩個月,他又暈倒了!不過今次暈之前,他感到肚痛和不適。我真的很擔心。跟上次一樣,他到急症室時已經醒來,看起來沒任何問題。醫生又安排他留院檢查兩日,結果同樣找不出原因,沒有任何藥物,只囑咐我們出院後約專科覆診。」馮太一口氣說了兩次情况,但原來還有第三次暈倒。那一次在3個月後,12月中,老馮又在家中突然暈倒,送院途中已清醒過來,又是留院觀察兩天。不同的是,之後他獲安排預約腦部磁力共振檢查。 「梁醫生,檢查排期在1年3個月之後啊!為何這麼久?我實在擔心。如果這段期間他又暈低,可能會跌倒、撞傷頭,會否有性命危險?我不敢多想。你幫他看看到底發生什麼事!」馮太說。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腦或心血管病 可致短暫失知覺 聽罷馮太的描述,我嘗試從病理方向解釋。一個人突然暈倒,不省人事,應該與腦部失靈有關。失靈可以是短暫或是較為持久。據觀察,老馮3次暈倒均屬短暫,應該是患上引致短暫腦部功能失靈的疾病,病因可包括:腦袋病理或心血管病理。這兩項病理均可引致病人失去知覺一段短時間,然後暈倒,但當腦部功能恢復,病人便會醒來。 心律不正常 突發暈厥沒先兆 心血管疾病當中,最常見引致突發暈厥的病因包括:心律不正常、短暫心臟停頓及突發性血壓低。由於心律不正常或短暫心臟停頓的病徵均是突發出現,因此病人在暈厥前均沒有先兆,在無預警下突然不省人事,甚至跌倒在地。幸好大部分心臟突發停頓個案都是短暫,時間往往不會太長,大都維持1至2分鐘,很多患者在急救醫護人員趕到前已經慢慢轉醒。否則的話,心臟停頓稍一持久,病人必死無疑。 不過,突發暈厥怎樣說也有危險。因為不論在任何時間、地點及情况,病人都可能即時昏倒、失去知覺。由此可以想像,如果病人正處於高地活動、駕駛,又或在樓梯、馬路上,突發暈厥可導致嚴重意外創傷,甚至死亡。因此,若發現有突發暈倒的現象,最好盡快找出病因及醫治。 相關文章:【心臟病】留意胸痛警號?了解冠心病、心律不整成因、徵狀和治療 及早預防併發症 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 防心跳突停頓 如果你是冠心病患者,或是身體開始有退化迹象的60歲以上人士,那麼患上心律不正常或短暫心臟停頓的機率會較高。如果你試過突發暈倒,那麼心律檢查、心電圖檢查、24小時監測心律跳動等測試都不可少。萬一察覺徵狀,但心電圖監測沒有呈現數據時,就需要接受更持久的監測。一旦確診,務必盡快完成心臟起搏器植入手術,預防心跳突然停頓。 低血壓可致暈倒 注意躺或坐突然站起 除了心律問題外,低血壓亦可引致暈倒。尤其當從躺着或坐着位置站起來,體內血壓驟然下降,形成體位性血壓低,因而暈倒。體位性血壓低可受糖尿病、內分泌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所影響。此外,藥物也可影響體位血壓。因此,最好從醫學檢查中找出暈倒原因,繼而作出針對治療。 老年腦癇發病年齡分3期 出現周痛、頭痛先兆 另外一個導致暈倒的腦部病理因素就是腦癇症。患者會突然手腳抽搐、全身顫抖、兩眼反白、口吐涎液,繼而失去知覺、昏迷暈倒,甚至停止呼吸數秒。「發羊吊」是較為人熟悉的俗稱(但醫學上早已不用此名稱)。腦癇症成因主要是腦電波失調,腦細胞間歇發放不正常電波,造成特殊變化。探討病因,往往是因為腦部發生某種病變或曾受傷害,小部分與遺傳有關。腦癇症發病年齡主要分為3個時期:第一是嬰幼期,第二是中小學入學前後,第三則是65歲以上。兒童及青少年的腦癇多是因頭部受傷、遺傳或腦炎所造成;成年人腦癇主要是受腦腫瘤影響;而老年人多發生在中風後。但仍有很多個案是無法找出明確病因。不過,絕大多數腦癇症病人在發病前會有先兆,例如:肚痛、頭痛、重複咀嚼、舐唇、失神呆滯等;失去知覺時間可維持數分鐘至20分鐘。轉醒後,病人大多感到睏倦,有些會隨即睡覺,有些會嘔吐,甚至大小便失禁。 我還未解說完畢,馮太搶先回應:「醫生,他一定是腦癇症!第一、他68歲,正是這個病症第三發病期;第二、他每次暈倒都有先兆,感到頭痛不適;第三、每次暈倒都超過10分鐘;第四、醒後都很疲倦。」 我十分佩服馮太的觀察力及分析力,她提供了重要資料作診斷。病人徵狀發生病史是很重要的資料,目睹徵狀而又能準確描述出來,馮太確實幫上一大忙。既然老馮3次進院檢查都沒有發現心臟與腦中風的問題,我也相信腦癇症的機率最高。因此,我建議老馮再做腦電圖及腦部掃描。不過,腦電波檢查有時也未必準確顯示問題所在,或需要進一步使用睡眠期或深部電極腦波檢查,提高診斷的準確度。有病人更需要使用斷層掃描(CT)或磁力共振造影(MRI) 來進一步確認。 藥物可控制病情 切勿自行停藥 「醫生,這個病有沒有藥物治療?如果有,我想老馮先食藥。因為我實在害怕他再次暈倒,發生意外!」馮太說。「目前有不少藥物有效控制病情。不過,藥物或需要服用一段時間才達到有效濃度,發揮作用,切勿因不再發作而自行停藥。我們要根據病人實際狀况而調整藥量。」 3個月後,老馮與太太同來覆診,開心的告訴我:「醫生,這幾個月很好,希望不會再復發。」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梁萬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高血壓】世衛料成年患者近半不知患病 定期運動助降低血壓 減 7mmHg心血管患病率降30%風險(附5招鬆一鬆)

【明報專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估計46%的成年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上高血壓;衛生署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非住院人士整體高血壓患病率為27.7%。有大量研究顯示,定期運動能幫助降低血壓,降低約5至7mmHg,減低患上心臟病、糖尿病、膽固醇偏高和中風等風險。不過,如高血壓未受控,不宜做過度劇烈運動。久未運動的高血壓患者,應循序漸進,先由較為輕鬆的運動開始。研究顯示,簡單的伸展和呼吸運動能幫助減低血壓和放鬆心情。(詳見「 5招鬆一鬆」)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世衛料成年患者46%不知患高血壓 運動助降低血壓減心血管病風險 高血壓是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影響全球25%人口。高血壓會增加患上冠心病、中風和心臟衰竭的風險。血壓是由兩個數值組成。收縮壓(俗稱「上壓」)是指心臟收縮時血管壓力,而舒張壓(俗稱「下壓」)是指心臟在兩次跳動之間放鬆時的血管壓力。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數字,收縮壓持續處於140mmHg或以上,或舒張壓持續處於90mmHg或以上,便屬患上高血壓。而美國心臟學院與美國心臟協會於2017年提倡調整高血壓的診斷標準為收縮壓高於130mmHg或舒張壓高於80mmHg。此項新建議旨在讓高血壓前期者(即上壓130至139mmHg或下壓80至89mmHg之人士)能及早得到治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估計46%的成年高血壓患者不知道自己患上高血壓,並不到半數的高血壓患者得到診斷和治療。 減7mmHg 心血管患病率降30% 不良生活習慣增高血壓風險 衛生署人口健康調查發現,香港15至84歲非住院人士整體高血壓患病率為27.7%(男性為30.1%;女性為25.5%)。不良生活習慣會增加患上高血壓的風險,例如不健康飲食,攝取過量鹽分和進食過量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食物,又或缺乏身體運動、吸煙、飲酒及肥胖。 現時大量研究顯示,定期運動能預防高血壓,並且能降低血壓,有效控制高血壓病情。運動能降低血壓約5至7mmHg,這個降幅已經可以減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達20%至30%。而且運動可增強體能,幫助控制體重及紓緩壓力,因此運動對高血壓患者有莫大裨益。 相關文章:【心臟病】了解冠心病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每周150分鐘 急步行、游泳或行山 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高血壓患者每星期做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帶氧運動和每星期2至3次肌肉強化運動。如患者沒有運動習慣,可以做一星期3次、每次20分鐘帶氧運動,其後慢慢增加運動時間和次數。 帶氧運動前應做10至15分鐘熱身運動,例如慢行或原地踏步,令心跳和體溫慢慢提升,活動身體關節,減少運動時受傷和不適風險。然後病人可以做20至30分鐘中強度帶氧運動,例如急步行、游泳或行山等。患者可以透過說話測試檢視運動強度,如果患者做運動時仍能唱歌而沒有任何呼吸加速,這樣運動強度便是太低太輕鬆;但如果患者做運動時連一句完整句子也不能說,這樣運動的強度便會太高太劇烈;中強度運動應該是患者做運動時會呼吸加速但仍能說話。 患者也可以做一些肌肉強化運動,例如舉啞鈴或半蹲運動,訓練大組別肌肉強化運動,每星期2至3次,以加強肌肉力量。 運動後應做10至15分鐘緩和運動,例如一些伸展或呼吸運動,可以讓體溫和心跳慢慢下降,放鬆肌肉,以減少運動後的不適。而且研究顯示,伸展和呼吸運動能幫助放鬆、減低血壓,以及放鬆心情。伸展運動和呼吸運動示範可見圖「5招鬆一鬆」。 相關文章:【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5招鬆一鬆 ●前大腿伸展 1. 站立挺直腰背,手扶牆身作支撐 2. 單腳站立,另一腳膝向後屈曲,用手將腳踝拉向臀部,至大腿前方感到輕微拉扯 3. 停留15秒,然後放鬆。換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頸部伸展 1. 保持腰背挺直 2. 將頭部向肩傾側,直至另一側頸部感到輕微拉扯;注意不要縮起肩膀 3. 停留15秒,放鬆。換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後三角肌伸展 1. 右手放於左肩膀,手肘屈曲 2. 左臂輕輕將右手肘壓向肩膀,至右肩膀後側感到輕微拉扯 3. 停留15秒,然後放鬆。轉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478呼吸運動 1. 慢慢用鼻吸氣,默數4秒,並摒住呼吸7秒 2. 慢慢用口呼氣,默數8秒 3. 重複動作至身心覺得放鬆為止 ●後小腿伸展 1. 站立挺直腰背,雙手扶牆身作支撐,弓箭步,前腳屈膝,後腳跟着地,腳尖指向前方 2. 身軀微微向前傾,至小腿後方感到拉扯 3. 停留15秒,然後放鬆。換邊重複動作。做2至3次 示範:麥耀濤 留意藥物影響 避免激烈運動 高血壓患者做運動應注意以下事項: ●如患者收縮壓高於200mmHg或舒張壓高於110mmHg便不應做運動 ●部分降血壓藥物會影響體溫和血糖調節機制,而增加運動可能出現中暑和血糖過低風險。患者不應在肚餓或缺水時做運動,並留意會否出現中暑或低血糖的病徵 ●避免一些高速度及激烈運動 ●如果患者有其他疾病例如糖尿病或心臟病,實行運動計劃前應諮詢醫生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譚安欣(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物理治療師)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餐後凍飲會消化不良?運動後喝凍水致血壓上升?熱飲養生兼解渴?專家拆解

【明報專訊】炎炎夏日連日30多度熱得快要焫着,雖有說熱飲「養生」,但其解渴消暑的感覺,遠不及凍飲。然而傳聞凍飲壞處多,運動後喝會令血壓上升、血管收縮;餐後來一杯凍飲則影響消化,致消化不良……究竟熱飲養生與凍飲傷身之說,孰真孰假?註冊營養師和中醫又有何看法?從健康角度出發,應如何「揀飲擇食」呢? 餐後凍飲傷身致消化不良?熱飲養生?運動後凍飲傷身無根據 凍飲,不但少女、中女、熟女視為「養生」大敵,連MIRROR成員陳卓賢(Ian)都曾表示:「夏天30度我都是飲熱飲!」 坊間有指運動後喝凍水,會引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仁安醫院註冊營養師方敏琪指目前沒有足夠研究顯示,運動後喝凍飲對身體有不良影響;強調不論是什麼溫度的飲品,緊記運動前後必須攝取足夠水分,確保身體不會缺水。 至於網上又流傳,餐後喝凍飲會消化不良,方敏琪亦指目前沒有相關研究支持。惟餐後腸胃血液循環增多,喝凍飲可能令循環減慢,腸道較敏感人士或會感到不適,應避免飲用大量冰凍飲品,喝室溫水或溫水較合適。 營養師:凍水刺激食道 腸道、氣管敏感、哮喘不宜 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課程總監、註冊營養師黃蘊芝補充,清水、清湯和淡茶都是比較健康的水分來源。水參與人體的生化反應,不論飲用室溫水、溫水或冷水,皆可以為人體補充水分、調節體溫、幫助消化、帶走新陳代謝的產物,以及預防便秘。故此,選擇凍飲抑或熱飲,很大程度上是個人喜好。 但要留意凍水會刺激食道,氣管敏感、哮喘患者不宜。相反,飲用溫度太熱的飲品,會傷害舌頭和食道細胞,長期可導致細胞變異,引發癌症。黃蘊芝提醒,避免喝得太急或短時間內大量喝水,否則會刺激腸胃造成負擔,並引致俗稱「水中毒」的低血鈉情况。 中醫:進食過多寒冷食物 傷脾胃損陽氣 營養師認為飲品冷熱皆可,但中醫對食物冷暖溫度另有見解。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註冊中醫梁倩鈺表示,寒冷食物與體溫相差太大,身體需要動用本身的陽氣中和食物陰寒之氣,尤其會損害脾胃陽氣,影響脾胃運化功能。然而,過熱食物亦未必有利健康,經高溫烘焗、油炸的食物具溫熱特性,可引起典型上火表現如喉嚨痛、生痱滋。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指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食物溫度要適宜,不宜過燙過冰。《黃帝內經》寫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季時,大自然陽氣升發,人體亦有類似特性,陽氣向外散,而且夏天的暑氣使皮膚腠理打開,亦令陽氣外散。這時,如果進食過多寒冷食物,身體耗用更多的陽氣去平衡,陽氣可謂「傷上加傷」。皮膚腠理打開亦會使外邪容易入侵,當體內陽氣不足以抵擋,便容易生病。 氣血差加寒氣易經痛 梁倩鈺指出,平時少吃生冷食物,多做戶外運動曬太陽,作息規律,都有助儲備陽氣,增加喝凍飲的「本錢」。夏天喝凍飲的確透心涼,但最好少喝淺嘗「過口癮」為妙。如果接受不了暖水,也就喝室溫水。因凍飲屬寒性,其凝滯、收引的特性令氣血和津液停滯。若本身氣血差加上寒氣,女士容易出現經痛、經血發暗、血塊多。「月經來時盡量避免喝凍飲,要喝的話可能是在兩次月經周期之間,此時陽氣稍為充盛些,相對上有『本錢』。」 另外,腸胃功能差、有皮膚問題和寒性痛症患者,最好都避免冰涼飲料,以免加劇病情。懷孕初期的婦女亦不建議進食冰冷食物或飲品,直至懷孕後期約35周或以上,胎兒穩定且陽氣較充足,此時吃小量冷飲冷食則問題不大。如有疑問,應諮詢註冊中醫、醫生或營養師。 雖然打好底子可以偶爾喝凍飲,但經常飲凍飲令脾胃功能差,影響運化功能。梁倩鈺提醒,水濕痰飲滯留在腹部,就會容易形成肚腩。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知多啲:凍飲阻味覺 小心愈飲愈甜 茶餐廳、茶飲店的凍飲,大家可按喜好選多冰、少冰、走冰,飲品味道似乎會隨着溫道而改變,是店家偷工減料嗎? 「走甜」循序漸進 註冊營養師方敏琪解釋,溫度會影響味覺,當味覺感受器被溫暖物質激活時,會向大腦發較強信號,吃冷食時甜味感覺則較弱。此外,冰塊融化會稀釋飲料,喝起來感覺甜度降低,「但不代表糖分減少,把整杯飲品喝光,糖分全都喝下肚裏」。想攝取較少熱量和糖分,並非要多冰少冰,而是要少甜、微甜,甚至走甜。 註冊營養師黃蘊芝補充,從健康角度而言,最好避免經常喝太甜的飲品。長期嗜甜會影響舌頭感覺而愈食愈甜;反之亦然,慢慢調節降低甜度,先嘗試「少甜」讓自己習慣淡味,再改成「走甜」。 消委會:1杯抹茶拿鐵=14粒方糖 此外,茶飲店常用配料如奶蓋、珍珠等,脂肪及熱量較高,「基本上一杯有奶蓋、奶精、珍珠飲品,差不多等於吃了一件蛋糕」。方敏琪指出,奶蓋是用忌廉、鮮奶、糖等材料打成的泡沫;芝士奶蓋則額外加入忌廉芝士打成,所以味道更濃郁。全素者選擇用堅果打成全素奶蓋,雖然飽和脂肪含量較少,但是總脂肪含量亦不低。 而珍珠含豐富碳水化合物,加入糖水烹煮。消費者委員會早前調查市面8種調製茶類飲品,其中一款每杯650克的原味抹茶拿鐵約有72克糖,即等於14粒方糖,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攝入量少於50克游離糖。而「走糖」樣本的糖含量,雖比「原味」樣本少45%,但不容小覷珍珠的糖含量,每份珍珠的糖含量由1.1克至11克不等。 想喝手搖飲品又怕肥,不少人選擇看來較健康低卡的水果茶。「水果茶感覺較健康,但因為水果帶酸味,所以多會加入糖漿平衡酸味,熱量不一定低。許多水果茶及調味茶的原料濃縮液已經加入糖分,所以就算選擇『走糖』,飲品本身已經有糖分。」方敏琪表示,攝取過量糖分會增加超重、肥胖、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如果想喝手搖凍飲,建議選擇無糖冰茶。 相關文章:【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夏日特飲:DIY紅石榴梳打抗氧化 酸梅湯養陰 嫌飲無糖茶、清水太乏味,又怕手搖飲品致肥,可以嘗試自製健康飲料。註冊營養師方敏琪推介用鮮榨果汁,隨自己喜好加入冰茶或梳打水,以及青檸、檸檬或青瓜片,再搭配香料如薄荷葉,製作美味的健康飲品。 營養師推介:紅石榴梳打 材料(1人分量): 紅石榴2至3個、梳打水150毫升、青檸1個、薄荷葉數塊 做法: 1.切開紅石榴取出肉粒,放入攪拌機攪拌後取出隔渣 2.取100毫升紅石榴汁,加入梳打水、青檸汁(可按喜好加入冰塊) 3.可加原粒紅石榴肉及薄荷葉裝飾 營養價值: ‧1杯紅石榴梳打熱量約50千卡、13克碳水化合物 ‧紅石榴含豐富鉀質及抗氧化物如黃酮類化合物、花青素 ‧鉀是人體必需元素,有助保持電解質平衡和細胞功能正常 ‧抗氧化物可以抑制游離基氧化及破壞細胞 中醫推介:酸梅湯 夏天暑氣易耗氣傷津,註冊中醫梁倩鈺表示,天氣炎熱喝酸梅湯也很不錯,可以消暑養陰、補充津液。 材料(4人分量): 烏梅7至8粒、陳皮3至5克、麥芽5至10克、山楂3至5克、冰糖20至30克、水約1000毫升 做法: 1.將材料洗淨後加水加熱 2.水滾轉細火煲15至20分鐘 3.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再煮沸即可 4.待酸梅湯暖和或常溫飲用 功效: ‧烏梅具斂肺、澀腸和生津等作用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尤其適合脾胃氣滯者 ‧山楂和麥芽有助消食化積、健脾開胃 ‧冰糖具養陰生津功效 注意事項: ‧容易胃部不適者,可減去山楂 ‧糖尿病、胃酸倒流、胃潰瘍人士不宜飲用 Read more

【1份水果】中型蘋果營養有多少?膳食纖維助穩定血糖 鉀質助降低血壓中風風險(附食譜)

【明報專訊】6月,夏季當造水果陸續登場,西瓜、榴槤、菠蘿、芒果、山竹、荔枝……受到大家追捧。不過,衛生署健康調查顯示,約五成受訪香港人平均每天進食少於1份水果。水果含豐富營養素、膳食纖維、抗氧化元素及水分。簡單如一個蘋果,已經蘊藏着多種營養素,正所謂:一日一蘋果,醫生遠離我。中型蘋果膳食纖維豐富-佔每日攝取量13%-水溶性纖維助穩定血糖-1份水果即相等於1個中型水果(如橙、蘋果)、2個小型水果(如布冧、奇異果)、半個大型水果(如香蕉、西柚、楊桃)、半碗顆粒狀水果(如提子、荔枝、車厘子、士多啤梨)。 Read more

【榴槤禁忌】榴槤配酒可致命?與山竹同食非人人適合?糖尿心臟病高血壓患者要注意

【明報專訊】月初有報道指,泰國一名24歲軍人吃了2瓣榴槤及喝了1瓶半啤酒後頭暈不適,其後昏倒,沒有呼吸,送院搶救後不治。榴槤配酒莫非有致命可能?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患者在進食時有何要注意?另有指榴槤與山竹一起吃可平衡燥熱?又有說榴槤能健脾補氣,補腎養血,甚至能紓緩痛經,是否都屬實?要進食這水果之王,還有其他禁忌嗎?榴槤當造配酒可致命?糖尿心臟病高血壓患者要注意-榴槤當造,金枕頭、貓山王、黑刺等,吸引榴槤迷急不及待大快朵頤。貴為水果之王,榴槤的熱量和脂肪相當高,但同時富含膳食纖維、抗氧化物;一眾fans甘冒增磅風險,「愛不惜口」!且慢!近日泰國有一宗死亡個案,懷疑與食榴槤時飲啤酒有關。屬偶發事件? Read more

【世界高血壓日】你的血壓標準嗎?血壓失控或致中風?預防嚴重併發症從定期監測、調節生活習慣入手

每年的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World-Hypertension-Day)。高血壓是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有超過90%的病人屬於原發性高血壓,即沒有明確原因導致的高血壓問題。究竟血壓標準是什麼呢?怎樣才算高血壓?根據201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及美國心臟協會(ACC/AHA)指引,理想血壓為上壓(收縮壓)少於120mmHg,下壓(舒張壓)低於80mmHg;只要上壓高於130mmHg,下壓高於80mmHg就算是高血壓。高血壓有機會誘發嚴重併發症如中風、慢性腎病、冠心病等,若疏忽處理,後果可大可小,有預防方法嗎?從定期監測血壓、飲食和生活習慣開始……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