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遺傳基因 罕見疾病難隱身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小腦萎縮症、唐氏綜合症等遺傳病可經由基因一代傳一代,而遺傳學專家就如偵探一樣,可利用基因檢測等技術,在婚前檢查或產前檢查階段,盡力發掘潛藏的遺傳密碼,以減低病發率及相關併發症出現,尤其是一些罕見但可帶來嚴重危害的遺傳疾病。 養和醫院醫學遺傳科主任林德深醫生指出,現時已知的罕見遺傳病大約有六千多種,當中約一千多種屬於隱性,如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地中海貧血症等,其中地貧便有多達一成人帶有隱性遺傳基因,並有四分一機會傳給下一代。由於這些病症可帶來嚴重健康及生活危害,故「好值得做篩選」以及早偵察和處理。 他稱,若發現帶有變異基因,在不同階段可以有不同的處理,例如在計劃生育階段,可以透過試管嬰兒的技術,揀選不帶疾病基因的胚胎作懷孕,從而避開可能出現的嚴重遺傳病。假如在產前檢查診斷出胎兒可能有嚴重問題,例如唐氏綜合症,則可考慮是否終止懷孕。至於一些能夠治療及處理的遺傳病,如蠶豆症(G6PD缺乏症),及早知道能讓新生嬰兒得到更好的照料。 你或許會以為,與生俱來的疾病與遺傳有關,但林醫生強調,其實大部分後天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病及糖尿病等等,均可與遺傳基因扯上關係,特別是家族中出現異常的發病或多宗病例,更要懷疑可能是遺傳基因的影響。 他續說,本港常見的大腸癌及乳腺癌,出現遺傳情況並不少見,及早發現有相關的問題基因,便可以採取預防性措施,例如更早及更頻密進行篩查,又或施行預防性治療,阻截病變發生。 隨著基因科技進步,檢測速度加快,費用亦由過往的天價到現在很多人也能負擔。但篩選過程中,醫生需要衡量多種因素。 林醫生解釋,基因檢測的結果難料,可引起很多疑惑和擔心,將對日後生活及生育都是嚴峻的考慮,亦要考慮驗測結果是否有方法可以預防或治療,「如果無得醫或無得預防,驗唔驗、生唔生仔呢,有無其他選擇呢」,因此檢測前後要有適當的輔導,幫助病人面對。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鼻敏感vs.花粉症 致敏原有不同 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發作

【明報專訊】鼻敏感在香港頗普遍,花粉症則較少見。日本的花粉症盛行,更稱為「國民病」,常見由柳杉和柏樹的花粉引起過敏反應。東京都政府預測,今年春季花粉量比去年同期高出2.7倍,到日本旅行要小心花粉症嗎?香港花卉展覽周五開鑼,身處繽紛花海,要提防花粉症來襲嗎?(編者按:究竟引發兩症發作的致敏原有何分別?有研究指空氣污染都有可能令花粉症發作,如何減少發作和紓緩鼻塞、打噴嚏、流鼻水等徵狀呢?) 致敏原有不同 鼻敏感:塵蟎、動物毛髮 花粉症:花粉刺激 免疫系統過度反應 針對鼻敏感和花粉症,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李立言指出,過敏性鼻炎即鼻敏感,分為全年性和季節性過敏。主要由塵蟎、霉菌、動物毛髮、昆蟲等致敏原引起;至於花粉症,通常由花粉導致。 花粉過敏,是免疫系統過度反應所致。李立言解釋,當致敏原(花粉)刺激身體產生免疫球蛋白E(IgE),並黏附在肥大細胞上,下次再接觸致敏原時,已帶有IgE的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引起鼻塞、打噴嚏、流鼻水、鼻癢等徵狀,有時還會導致過敏性結膜炎,出現眼睛發癢、流眼水等。另外,嗜酸性粒細胞(eosinophil)在花粉症致病機制同樣起重要作用。當人體接觸到花粉時,淋巴細胞產生細胞因子可刺激嗜酸性粒細胞生成,使其釋放化學物質引發過敏徵狀。 相關閲讀:【鼻敏感】關於洗鼻的3個迷思 可加快新冠患者康復?可治癒鼻敏感?洗鼻10個步驟 風力傳播花粉細而輕 較易吸入引發花粉症 花粉症與花粉的傳播方式、環境、遺傳基因等因素息息相關。香港教育大學博文及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偉展表示,植物為了繁殖下一代,花粉通常要從一株植物傳播到另一株植物,過程稱為授粉。部分植物能夠自花授粉,有些是靠風力或昆蟲動物作為傳播媒介。 藉風力傳播授粉的植物(風媒花),花粉產量一般較多,而且細小和輕,甚至小至2.5微米,肉眼看不見(一條頭髮直徑約70微米)。風媒花外表通常不豔麗且沒香味,例如松樹、白樺、白千層、楓樹等,花粉依靠風力在空中飄散,相對容易被吸入體內,從而誘發花粉症。 以昆蟲傳播花粉的植物(蟲媒花)如玫瑰、牽牛花、蘭花等,大多顏色豔麗或芳香撲鼻,從而吸引昆蟲。雖然蟲媒花都可能引起花粉症,但由於花粉粒一般較大、重而黏,所以難以在空氣中飄散,不至於引致花粉症大規模流行。 在日本,花粉症罪魁禍首主要是柳杉和柏樹。根據東京都福祉保健局資料,幾乎全年都有不同種類植物傳播花粉,其中柳杉傳播期約在2月初至4月下旬,柏樹則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左右。遊客春遊日本會患上花粉症嗎? 父母皆過敏 子女遺傳機率約30% 李立言表示,不是人人都對花粉過敏。花粉濃度高低是誘發花粉症的外在因素,而遺傳基因是主要內在因素。花粉症有一定遺傳傾向,如果父母一方有過敏性疾病,子女過敏機率約10%;如果父母雙方皆有過敏,子女就有約30%的機率出現過敏。 相關閲讀:全港首個脫敏免疫治療研究 證有效治療合併過敏症 改善鼻敏感、濕疹、哮喘病情 建議:戴口罩、抗組織胺藥物傍身助止痕、打噴嚏 數據顯示,哮喘患者同時較易患上敏感性鼻炎,李立言建議他們到花粉症流行地區或花卉展,可佩戴口罩阻擋花粉,並帶備抗組織胺藥物,有助止痕及控制打噴嚏、流鼻水徵狀,約30分鐘見效;嚴重的話可能需要類固醇噴鼻劑,通常連續使用5至7天才見效,建議哮喘患者在出發前1、2星期開始使用。如出現花粉過敏徵狀,一般在遠離致敏原後1至2日即可減輕徵狀。 賞花眼看手勿動 繡球花汁液有毒 李偉展補充,花卉展覽通常展出繽紛豔麗的蟲媒花,花粉較大,通常要靠近嗅聞才會吸入花粉,所以遵守賞花禮儀,眼看手勿動,不要觸摸或摘下花朵,加上戴口罩,已可減低致敏風險,市民去花卉展覽不必太憂慮。 特別一提,賞花除了小心花粉,也要提防有毒花卉。今屆花卉展以繡球花為主題花,繡球花的汁液有毒,世界各地均有因修剪繡球時意外接觸汁液而引起過敏性皮炎的個案,日本曾有餐廳誤把繡球葉入饌導致數人食物中毒。過敏者應避免直接接觸繡球花的汁液,市民亦不要為「打卡」而壓爛繡球花,以免有毒汁液流出。 知多啲:空氣污染加劇花粉症 花粉症,顧名思義與花有關,理論上在花草樹木繁茂的郊區更常見?答案可能不是。即使生活在市區,亦不一定倖免於花粉症。教大科學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李偉展解釋,空氣中污染物如塵蟎和廢氣都是致敏原,會刺激呼吸道引起不適,而空氣污染亦會使花粉症更嚴重。今年發表於科學期刊PLOS ONE的研究發現,城市化和空氣污染可能會增加白樺樹花粉的過敏原濃度,並影響蛋白質結構,導致蛋白質的過敏度增加,可能令花粉症更常發作。 郊區兒童較少過敏 此外,交通污染可能會使花粉症惡化,因為車輛會揚起灰塵,混合花粉並在空氣傳播,使其更容易接觸到人們的眼睛、鼻和喉嚨。當受污染的花粉再次黏附在污染物,便會增加花粉的致敏度。 李偉展續指,多項研究發現,與城市的兒童相比,生活在郊區或常接觸農場的兒童較少患上過敏症。2000年刊於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的研究指出,奧地利農場的兒童患花粉症、哮喘和過敏症機率較低,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小親近大自然,對花粉產生免疫耐受(immunotolerance),免疫系統漸漸「適應」特定抗原,但長大後突然接觸就未必獲得免疫耐受。 中醫意見:按穴茶飲 扶正固本改善鼻鼽 中醫並無「花粉症」、「過敏」的名詞,但根據臨牀表現可歸類於鼻鼽(類似過敏性鼻炎)、癮疹(相當於風癩,又稱蕁麻疹)等範疇。從中醫角度,花粉症的主要表現是癢,譬如眼鼻和皮膚痕癢等。註冊中醫潘咨遐指,癢多因風邪引起,瘙癢位置游走不定,尤其春天多風、秋天氣候乾燥,容易引發皮膚癢。花粉症不一定是皮膚瘙癢,部分患者可能會打噴嚏、咳嗽、流鼻水等。 中醫認為,花粉症患者的體質大多屬於肺、脾、腎虛,衛表不固(人體防禦系統不足),當受風寒或風熱夾雜花粉的外邪入侵,容易造成體內邪正相爭,導致肺氣宣降功能失常。肺主氣且通調水道,調節全身氣機和水液運行;同時,肺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若肺氣不宣,就未能正常發揮各種生理功能,外邪容易從口鼻、皮毛入侵,引發花粉症。 治療花粉症,中醫以扶正、固本、祛邪為主。中藥以外,還會用針灸和天灸治療。此外,按壓相關穴位(見圖)可改善花粉症徵狀,用拇指或食指按摩,用力適度,每天早晚各揉按1次,每次約2至3分鐘。 桑葉菊花薄荷茶 清熱明目 最後,潘咨遐介紹「桑葉菊花薄荷茶」,有助紓緩花粉症引起的鼻子不適,飲用前建議先諮詢中醫。 材料:桑葉6克、杭菊花9克、薄荷3克、熱水150毫升 做法:用水浸泡10分鐘,再用熱水冲 作用:疏風清熱、明目通竅 註:G6PD患者不要加薄荷;孕婦慎服 文:利楚兒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Read more

【脊椎關節病變】腰背痛或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腰、關節及其他器官 持續痛宜盡早求醫

年輕一族常駐辦公室,久坐易勞損;運動或健身時亦常缺乏熱身或動作不當,容易導致腰背痛。但腰背痛不一定屬勞損或肌肉傷患,患者如持續數月疼痛不減,有可能是患上脊椎關節病變 —— 屬風濕病的一種,即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病人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己身體的關節,甚至其他器官。 腰背痛持續?或脊椎關節病變 免疫系統攻擊腰及其他器官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黃佩茵醫生指出,脊椎關節病變男性患者比例相對較高,且多在40歲前病發。病變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影響中軸腰椎,即是強直性關節炎;另一類是周邊性的脊椎關節炎,跟類風濕性關節炎較為相似。如屬影響中軸腰椎的那一種,病人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脊椎,令每節腰骨產生病變,久而久之會形成類似鈣化、骨質增生的情况,令兩節脊椎連起來一起生長,導致背部強直及僵硬。 脊椎關節病變除影響腰部外,亦會影響身體其他周邊關節,例如膝頭、腳踭、其他小關節等,甚至有些病人的牙骹或胸椎亦受影響。脊椎關節病變亦有機會攻擊其他器官。有些病人首先可能是眼睛出現問題,如眼紅、眼痛、眼睛怕光,求診眼科專科醫生時發現患有虹膜炎或葡萄膜炎。另有病人首先是皮膚出現問題,通常是銀屑病;另外一類脊椎關節病變的病人自身免疫系統會攻擊腸道,導致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等腸道問題,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便屬於這個類別。 相關閲讀:痛症|腰背痛3大類 隨時是嚴重疾病警號 及早查找成因對症下藥 分辨腰痛:發炎性質多出現晨僵 勞損則走動時疼痛 病人有腰痛時,最重要是分辨症狀為勞損性質,抑或是發炎性質(即與自我免疫系統有關),如果是發炎性質,病人通常會出現「晨僵」,即是一早起床會有腰部僵化的情况,需要20至30分鐘才好轉。若屬勞損性質,起床、長時間休息後痛楚可得到紓緩,但在做動作、走動時會較易出現疼痛。 成因不明 遺傳及環境誘發皆有可能 有關免疫系統疾病,大都是成因不明,於脊椎關節病例當中,的確有一類病人與遺傳基因有關。除了先天性遺傳外,也有很多其他環境因素誘發此病變,例如吸煙、飲食不均衡、腸道益生菌不平衡等。 治療脊椎關節病變,首先要對病人進行詳細的病歷診斷,包括病人創傷歷史、家族病史、有否患上發炎性的腰背痛等,繼而再進行一連串抽血或掃描檢查,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然後才能為病人初步診斷出病因是勞損、其他關節病,或是脊椎關節炎。 相關閲讀:【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把握治療黃金期 盡早改善病情紓緩痛楚 如病人能及早在治療黃金期內求診風濕病科,有望盡早獲得適切醫治以減輕痛楚,從而提高其生活質素。較嚴重的病人發炎指數相對高,部分還可能有家族病史及基因遺傳,這些病人需要採用比較進取的治療方法,並以減低痛楚為優先考慮,及早使用改善病情的風濕病科藥物。而另一類則是疼痛未算太嚴重的病人,可以先採用消炎止痛藥,亦可考慮配合物理治療以紓緩病情。 部分病情更嚴重的病人,若未能透過以上方法改善疼痛等問題,便可能建議採用比較嶄新的生物製劑。黃醫生表示,生物製劑是調節免疫系統的藥物,抑制體內免疫系統,從而減低對關節的攻擊及疼痛,可選擇針藥或口服藥。此外,亦有傳統抑制免疫系統的口服藥物,不過這種藥物對於周邊性關節炎相對較有效。 如病人在發病後幾年才求醫,關節病變已經形成,相對是較難根治,不過這類病人仍然有機會透過接受以上治療改善病情,即使未能完全逆轉病情,仍可望減輕病人承受的痛楚。研究發現及早求診及用藥的病人,可相對減低停藥後復發的機會或延遲停藥後復發的時間。 多做伸展運動、飲食均衡、勿吸煙 除藥物醫治外,黃醫生亦建議病人多做運動,尤其是伸展運動、游泳,同時也要保持身體健康,盡量減低壓力、避免吸煙、注意飲食均衡、減低益生菌不平衡引致的腸道發炎。維持身體健康及抱持正面生活態度,對控制脊椎關節病變有關鍵作用。 Read more

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很多人對「抽血」檢查身體狀况並不陌生,但對於背後醫務化驗的工作則相信了解不多,除了血液外,醫務化驗師每天面對的「標本」還有大小便、骨髓、子宮頸抹片細胞溶液,甚至是活體組織切片等;而一場新冠肺炎後,令更多人認識到鼻腔拭子、咽喉拭子、核酸檢測等檢測方法。 由採集標本到進行提取,以至分析基因是一個抽絲剝繭的過程,而醫務化驗師在醫院的角色也逐漸由「幕後」推上「台前」,由進行化驗,到現時協助醫生斷症、疾病分類、決定治療方案和預後監測等不同階段都是關鍵一員,究竟在顯微鏡下有何乾坤?在養和醫院從事逾10年的醫務化驗師葉貝嘉笑言,跟分子病理部團隊每天為林林總總的標本解碼,目的只有一個:為醫生提供快而準的「情報」,「陪伴」病人跟疾病「打仗」! 採訪及撰文:謝美芳  協力:Kathy  攝影:黃永昌 「醫務化驗師的工作儼如一個情報分析人員,每日都需要為不同的標本拆解密碼,透過基因分析了解病人的病因和變化,解碼所得的有用情報,便要及時交到醫生手上。醫生就如病人的軍師,需要為病人準確斷症,作出最佳的治療方案,甚至配合個人化治療,為病人帶來康復的希望。」——養和醫院醫務化驗師(分子診斷)葉貝嘉(Beca) 相關文章:【新冠陽性】核酸檢測和快測患者或康復者 5個熱線查詢方法 指定診所、居家隔離須戴電子手環4個須知(更新9月14日) 醫務化驗如情報分析員 拆解標本基因密碼 養和醫院病理學部分別設有臨床病理化驗、組織病理化驗、分子病理化驗及其他測試服務,而分子病理部設有數個小隊,分別負責傳染病學、癌症及遺傳學,而Beca專責的是癌症範疇。「我們需要從各類標本中提取細胞內的核酸,透過各種技術、儀器和試劑,進行基因測試及分析。」這些標本正是反映身體狀况的「情報」來源。 癌症和基因之間有何關係呢?Beca闡釋,想像人體細胞就像電腦存檔的文件夾,而文件夾內藏46個文件檔,文件檔正如人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爸爸,一半來自媽媽,有着一組一組的編碼。「癌細胞就像是一個帶有錯誤編碼的文件夾不斷快速地複製,當數量愈來愈多時,便會慢慢形成腫瘤。」 她續說,血液中含有基因,如果家族有早發性癌病史,通過基因檢測,可以及早了解是否帶有遺傳基因變異,其中較多人熟悉的是跟乳癌、卵巢癌相關的BRCA1和BRCA2這兩種基因,若能及早發現,便可以採取一系列預防性措施。「我們的技術還可以幫助一些帶有先天遺傳病基因的人士進行家庭計劃(Family Planning),如將來考慮生育可利用輔助生育技術,減低下一代患上遺傳病的機會。」 憑專業知識和技術 「陪伴」病人走過治療和康復路 Beca坦言,醫務化驗師的工作雖然較少直接與病人接觸,但在漫長的癌症治療和康復歷程中,為病人反覆的化驗、醫療監察下,Beca和每一個醫務化驗師都會不自覺地牢記病人的名字,默默「陪伴」着素未謀面的他們跟病魔「打仗」! Beca深刻記得2018年有一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發現其基因融合情况較為特殊。「若以一般的監測系統未必能偵測及追蹤到病人這種罕見的錯誤編碼,我們最終為他找出其特殊基因融合,再按此為他度身訂製一套個人化監測系統,醫生遂能處方合適的標靶藥治療;在之後治療過程中也能進行緊密監測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藥物,令其病情得以慢慢好轉。」從病人覆診的血液檢測結果,Beca「看到」他踏上康復之路,正是工作滿足感所在。 由「幕後」到「台前」 醫務化驗師角色趨重要 「以前10個血癌病人採用同一種的癌症治療方案,但配合現時的病理化驗結果,面對10個血癌病人就要以應對10種不同的疾病的方式來處理,而醫務化驗的工作正是要配合這種精準或個人化治療。」——養和醫院臨床病理科及分子病理科主任馬紹鈞醫生 馬醫生表示,醫務化驗師一直是醫院中的幕後英雄,近年角色亦逐漸由「幕後」推至「台前」。他闡釋,隨着醫療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分子病理學的應用和發展亦愈趨廣泛,化驗結果所得的病理報告再不僅是一份報告。 「有醫學調查指出,目前有七至八成疾病都需要透過醫務化驗的結果來協助斷症,而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從病人確診、病情監察、疾病分類、預後評估(預測治療效果、存活率、復發或出現併發症等機會)、指導治療,甚至是醫院感染控制等的化驗範疇都要涉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相關文章:癌症遺傳常見於乳腺癌及大腸癌 基因檢測查找高危致癌基因 重視團隊協作 為逾百名 血癌病人進行個人化治療 馬醫生強調,醫務化驗既講求團隊合作,更重視每一個崗位的工作發揮。「團隊中有化驗員、實驗室助理、醫務化驗師及病理科醫生等,工作環環相扣,每一個環節都不容有失,再配合精密的儀器和專門的技術,才能快而準地得出最準確的病理報告,助醫生為病人提供最適切的治療方案。」 為配合個人化治療的方向,分子病理部一直致力研發和提升新的檢測技術,除了引入第一代基因排序儀器外,早於2012年已先後引入第二代、第三代基因排序儀器;2018年更引用高靈敏度的Droplet Digital PCR(數碼滴液聚合酶鏈式反應測試),至今已為118名血癌病人進行個人化醫學監測,為他們帶來康復希望。 Beca參與其中,除了樂見更多病人受惠外,更得到部門主管的推薦,於2021年代表團隊參加由香港檢測和認證局主辦的「檢測認證人力發展嘉許計劃」,並獲頒「卓越檢測認證專業人員奬」,她坦言是次獲獎為她及整個團隊打下了強心針,更堅定了她在研發方向發展的決心。 繼續每天拆解難題 與時並進 在英國攻讀博士學位,主修遺傳學和神經科學的Beca,回港後加入養和醫院分子病理部工作,轉眼至今已10年,卻從不感到沉悶、刻板。她指出科技和醫務化驗的知識和技術日新月異,作為醫務化驗師必須與時並進,面對奇難雜症,更要加快步伐,為病人的健康作出精準的分析。「每天進入實驗室,有着很多難題正等待我們拆解!」 醫務化驗師「專用」: 未來醫務化驗師要具備哪些條件? 馬醫生深信,未來醫務化驗師除了要具備專業的知識和運用各類儀器的技術外,更需要有堅實的資訊科技根基和應用,如能兼具生物資訊(Bioinformatics)的知識,對篩選重要的基因排序有莫大的幫助,其次還有數碼形態學(Digital Morphology)、人工智能等知識,同樣有助未來醫務化驗工作的發揮。 醫務化驗師必備哪些特質? Beca寄語有意投身醫務化驗師行列的新一代,要多了解醫務化驗師的工作性質和個人性格特質,對長遠工作發展大有幫助: 必備清晰、精密的頭腦:醫務化驗師的工作並非簡單將標本放入儀器然後等候出結果的「Sample-in-result-out」便可,而是在「Sample-in」前,不斷要進行分析、評估等工序;直至「Result-out」後仍要進行多項分析工作,因此需要清晰及精密的頭腦,以作出精準分析。 做事講求專注力、細心、手巧:工作過程中接觸的標本全都是極細微甚至是肉眼看不到的物質,為避免標本污染環境或標本被環境污染,工作必須小心謹慎。做事要有高度專注力、細心、手巧,對追求準確的結果十分關鍵。 相關文章:【血癌病徵】認識血癌三大類:白血病、骨髓瘤、淋巴瘤 影響造血、免疫能力 醫務化驗行業「術語」、工作守則知多啲? Beca分享了一些同事間常用「術語」和工作守則,讓大家了解更多醫務化驗師的工作日常。 釣魚/FISH 當同事表示今日要「釣魚」,意思即需要使用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sation)這種技術,利用螢光試劑檢查染色體有沒有出現異常情况。「釣魚」當日,醫務化驗師或需全日待在「黑房」工作,以免試劑接觸光線,影響測試結果。 刮片 「刮片」正式學名:Microdissection,dissection即解剖。醫務化驗師「解剖」的對象是附在玻璃片上的活體組織切片。醫務化驗師會在顯微鏡下,利用刀片將組織中的癌細胞刮出,再進行核酸提取。 單一方向工作流程/Unidirectional workflow 醫務化驗師經常需要處理極微細的物質,負氣壓可以防止飄散在空氣中的物質污染房外環境,因此經常需要更換外穿的袍、清潔環境和儀器。穿梭於不同房間時,更必須遵守「單一方向工作流程」,謹慎及嚴格遵循規定,在個別房間處理標本及試劑,確保標本及環境不受任何污染。 Read more

初期M字額年輕化!男士食生冷食物傷毛囊 髮線更易後移

M 字額非只發於 40歲以上的男性身上,近年有研究顯示,越來越多20 歲出頭的男士也開始出現初期M 字額徵兆,髮線後移的情況堪憂!大多西醫都認為雄激素過多,從而影響頭皮毛囊健康;遺傳基因、壓力也會造成M 字額或髮線後移。但中醫研究臨床數據顯示,這群年齡層介於20-30歲的M字額初期患者,不少都有經常進食寒涼之物的習慣,因胃經、膽經氣血虧虛,才導致髮線後移。 八成男士現初期M字額問題 德善健康的註冊中醫 – 馮醫師受訪時表示,男士M 字額案例不少,根據近十年臨床經驗顯示,20至30 歲的比例佔20%。「六七年前,平均每5個案例便有3個存在M 字額或髮線後移等問題;而近兩年,每5個中就有4個存在這問題,脫髮有上升趨勢,令人憂慮。」 中醫師經常不厭其煩地叮囑女性應戒食寒涼食物及飲料,因可致月經不調、難成孕!但原來男士長期進食寒涼之物也會對身體造成損耗,是造成髮線後移的一大元凶。馮醫師稱,中醫角度看來,初中晚期M 字額或髮線後移,乃因胃經、膽經較差之故,從而影響頭髮生長。「M字額及髮線後移等脫髮問題,牽涉因素甚廣,例如體質屬寒底的人,長時間開冷氣,食橙、鴨肉等涼性食物,食西瓜、蟹等寒性食物,又時常飲凍飲,都會讓身體越來越寒,造成胃脘寒冷,當脾胃陽氣不足,加上內外受寒氣侵襲,便會令胃經氣血虧虛;或食得太多甜、肥膩食物、煙酒較多,也會有影響;年輕男性夜眠、房事太多而影響腎氣,使肝腎透支造成氣血不足,亦同樣會導致M 字額初期症狀。」 她又指,因飲食習慣之故,加上讀書及工作壓力,使不少年輕男性的體質都偏濕熱,影響運化,令頭皮無法得到充足養份,便會引起脫髮。當脫髮問題變得嚴重,令額角位置髮量越來越疏,就有機會出現M字或O字脫髮。 針對這種由濕熱引起的初期M字額及髮線後移問題, 首先需要清濕熱,疏肝去風。當濕熱或血瘀除去後,就能活血氣,毛囊就會容易生長出髮絲。 年僅10歲已脫髮延誤就醫30歲恐變地中海 問及最深刻的個案,馮醫師表示:「患者是位20歲初的青年,他本身體質濕熱兼有濕疹,脫髮史超過十年,長期服用西藥治療。他父親有感服用西藥會令兒子產生副作用,加上停藥後脫髮復發,於是向我們尋求較天然的治療方案。診斷毛囊後,發現M字額位置的毛囊仍有部份未壞死,於是經過四個月度身制定的治療,透過內服中藥調理身體,配合中藥外敷療程,情況已有明顯改善。九個月後,毛囊亦由本來只得一根髮絲,到生長兩至三根,而且明顯變得粗壯。」 不少有初期M字額的男士以為,脫髮部位只發生在前額兩角,用瀏海遮掩即可,無須過分憂慮,但馮醫師卻指出,男士雄性禿一般從髮際線及前額開始M字型後退,初期僅前額兩角髮線脫落,之後向頭頂逐漸擴散、後期髮際線後移惡化,頭頂的邊界會逐漸消失,最終變成頭頂光禿,只剩下兩側及後尾枕不脫髮區域的頭髮。 以上述提及的青年患者為例,若患者沒有及時進行治療,可能未到30歲已經演化為第四五期脫髮! 嗜甜易脫髮醫師:少食為妙 現時市面上充斥著不少以中草藥作為招徠的生髮產品,如以銀杏葉、製何首烏、黑芝麻、杜仲等中藥製成的防脫髮洗頭水,或以科學方法濃縮人參、何首烏及女貞子等中藥,提煉而成的生髮保健品,形形式式,選擇多不勝數。但馮醫師提醒,治療初期M 字額或髮線後移時,得查看症狀屬哪一類病種,才能對症下藥,不宜妄下判斷,覺得男士出現髮線後移或脫髮就是腎虧,而一味服用或使用人參、鹿茸、巴戟天、淫羊藿、何首烏、女貞子等珍貴中藥或中藥製成品,最好先向註冊中醫了解自己體質。 「菟絲子、黑豆、黑芝麻等,每款約5克,煲湯或煲粥,可補血氣。如想好味些,不想有藥味,可加烏豆或大棗。建議一周只食一次,或十日食一次,從而改善脫髮問題。」她強調輔助而已,不能取代藥物;同時,脫髮人士忌吃太甜,芝麻糊雖是黑色食物,但因太甜,會導致脾胃不開,加重體內痰濕,從而引起脫髮。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攝取過多糖份會令血糖及胰島素上升,增加體內雄性激素,同時令頭皮更易出油發炎,同樣會增加脫髮風險,因此還是少吃為妙。 醫師還表示,想改善M字額,絕不能只調理單一部位,如只針對M字額的頭皮表面,必須從多方面著手,以內服外敷,改善身體機能,才能為頭皮細胞自生提供充足動力,維持長久生髮效果。 了解更多:

Read more

【世界無煙日】吸煙令患癌風險大增 電子煙無助戒煙反上癮 中西醫戒煙有法

吸煙危害健康是老生常談,世界衞生組織(WHO)早已把煙草列為「第一類致癌物」,吸煙不單止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更是導致不同癌症如腎癌、食道癌、胰贓癌等的高危因素!每年的5月31日是「世界無煙日」(World-No-Tobacco-Day),今年關注的焦點議題是「保護環境」,與此同時,亦請好好保護自己及家人吧!要知道,香煙的損害並非一朝一夕造成,吸煙時間愈長、數量愈多,患病的風險就愈高,二手煙、三手煙更會令身邊心愛的人健康受損。別以為選擇其他煙草如水煙、雪茄、電子煙就無問題,其實它們與香煙同樣含有毒物質。為自己及家人着想,應盡快戒煙;中西醫學戒煙方法各異,總有一種適合你! Read more

【懷孕準備】想生虎寶寶、兔BB?準爸媽全方位備孕攻略

踏入虎年啦!各位準爸媽想趕及2022年生虎寶寶,按40周孕期計算,最遲要在今年3月懷孕;至於打算2023年生兔BB的話,就最遲需於2023年3月懷孕。未雨綢繆總好過「臨急抱佛腳」,準備生育的爸媽,在備孕之初就要做好萬全準備,譬如準確計算排卵期增加懷孕機會、改變飲食習慣養成「易孕體質」等,若為高齡婦女,又有什麼要注意呢?新一年,為迎接小生命做好準備吧! Read more

40歲後有老花?白內障手術後可甩掉眼鏡?眼矇原因逐個數:青光眼、黃斑點退化、糖尿上眼

【明報專訊】「噢,醫生,我仲未有白內障!幾時先有白內障啊?幾時先可以做白內障手術啊?」提問的並非我的病人,而是我太太;她也不是問我,而是做完眼科檢查後,向眼科醫生提問。相信醫生也奇怪,怎會有人希望患白內障呢!還有她在閱讀文字和看近距離影像時,視力模糊不清;驗眼之後,證實老花。「老花」顧名思義,與老化有關。老花一般在40多歲陸續出現,而有近視的人通常較視力正常者更早有老花。值得注意的是年老眼矇成因有多種,除了白內障之外,常見還有青光眼、黃斑點退化及「糖尿上眼」。 Read more

新冠疫苗丨港3疫苗科興第三期臨牀數據將出 首批100萬劑下月到港 專家估計接種後出現嚴重過敏100萬人中有1個

港府擬購入3種新冠疫苗,中國科興首批100萬劑滅活疫苗最快下月到港,身兼衛生署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委員的中大教授許樹昌昨表示,科興周三(23日)將公布第三期臨牀數據,衛生署明年初將開會審視其安全及保護率,料最快1月中或下旬可接種。他說世衛對新冠疫苗最低要求是最少減低50%感染風險,另倘接種者嚴重過敏反應很常見,就不會使用。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