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銀屑病成因是遺傳?皮膚炎症隨時影響全身關節發炎 了解生物製劑療效

由免疫系統失調引起俗稱「牛皮癬」的銀屑病 (Psoriasis),不但可引致皮膚炎症,令患者出現痕癢及脫屑等徵狀,還可誘發其他共病,例如多達四分一患者會有銀屑病關節炎,影響範圍可由脊椎到手指,甚至是全身大大小小的關節,病情嚴重時更可帶來蝕骨之痛!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提醒,銀屑病患者應盡早接受適當治療,勿半途而廢,以目前使用的生物製劑為例,不但有助緩解皮膚症狀,亦可處理及預防關節炎等併發症,有助控制病情,維持生活質素。 相關閲讀:【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銀屑病的成因是遺傳? 張醫生表示,銀屑病是由免疫系統失調所引起的炎症:遺傳是銀屑病的主要病因, 加上後天因素如吸煙、飲酒、肥胖、壓力、局部創傷及感染等,便可誘發銀屑病,有部分患者便是在確診新冠病毒後導致銀屑病復發。」男女的患病風險均等,30至50歲是發病的高峰期。 銀屑病在香港並不算常見,發病率約為0.3%-0.5%,但張醫生認為實際情况有可能被「低估」:「歐美的發病率高約10倍,單是種族因素並不能解釋為何兩地發病率有如此龐大的差異。 銀屑病可出現在頭皮中, 或只是影響指甲, 如病情輕微可能常被病人忽略。」 相關閲讀: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銀屑病會傳染嗎? 皮膚紅腫、痕癢及脫屑等都是銀屑病常見的症狀。張醫生指這些症狀不但會引起生理不適,更會影響外觀而窒礙社交,原因是異樣的皮膚、皮屑等,容易予人「不潔」的觀感,甚至誤以為患者有具傳染性的皮膚病。張醫生強調,銀屑病沒有傳染性,但由於皮膚炎症會增加細菌感染的風險,可能會引發全身性的紅皮症等,令病情變得更嚴重。 銀屑病只會影響皮膚?會有併發症嗎? 由於銀屑病是源於免疫系統失調,除了皮膚之外,身體其他器官和組織亦可能受到影響,例如引起關節炎、眼睛發炎或慢性腸炎等共病,亦會間接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痛風、代謝綜合症及骨質疏鬆等風險。 張醫生指出,每4名銀屑病患者便會有1人患上銀屑病關節炎,這類關節炎的表現千變萬化,猶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椎炎的「混合體」,無論是大關節或小關節,以至手指等遠端關節、脊椎等,都有可能受到影響,甚至有機會引起筋腱發炎及手指、腳趾炎症,最罕見和嚴重的是出現侵蝕骨骼的膿皰型關節炎,會令患者劇痛及骨骼變短。 相關閲讀:【痛風】急性、慢性治療有別 痛風4個階段 注意尿酸水平 適當戒口減攝取嘌呤 生物製劑大幅改善病情控制 銀屑病難治療嗎?「過去治療銀屑病並不容易,因為照紫外線燈及口服免疫抑制劑的傳統治療方法成效不甚理想,導致很多患者中途放棄治療。直至生物製劑出現,打破了銀屑病『難醫』的限制,有效改善症狀之餘,更可同時治療關節炎及其他共病。」張醫生解釋。 目前治療銀屑病的生物製劑有3類,包括:第一代的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以及較新的白介素(IL)-17抑制劑和白介素(IL)-12/23抑制劑。 張醫生表示,愈新的生物製劑, 除了成效更好,對抵抗力的影響亦較少。患者一般需每2星期至每3個月注射一次生物製劑,其中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有機會減低抵抗力,增加患者感染風險,注射次數亦較為頻密,使用兩至三年後,其療效或會下降,但價格相對另外兩種便宜。 除了藥物治療外,他強調病人合作亦是控制銀屑病的關鍵,因為銀屑病就如高血壓等慢性病,若置之不理可以帶來嚴重的健康風險。 積極治療及控制有望停藥 張醫生表示,銀屑病縱然未能「斷尾」,但積極接受治療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更重要的是可減低發生併發症的風險。當病情轉趨穩定後才可以考慮減藥或停藥。若任由銀屑病病情惡化而不理會,代表免疫系統失調的情况會更嚴重,出現關節炎等共病的風險亦會愈大,「斷尾」機會更為渺茫。 張醫生亦建議患者調整生活模式,包括遠離煙酒、控制體重及恆常運動,尤其是多參與戶外活動接觸紫外線,對病情控制及預防共病均有幫助。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活動髖關節時臀部咔啦響 或彈響髖作怪 物理治療師教你自行測試(姿治通鑑)

【明報專訊】「彈響髖」是指活動髖關節時,臀部四周會有「咔啦」聲或有筋腱滑過感覺。雖然一般不會疼痛,但對經常需要屈曲髖關節的人士,如運動員或舞蹈員,就會帶來困擾。彈響髖也是身體結構歪斜,肌肉失衡的徵狀。(編者按:要知道自己有沒有彈響髖,可以嘗試將雙腳靠攏,保持膝頭對齊,蹲下,留意髖關節有沒有卡住……) 相關閲讀:【髖關節炎】常見4大成因:關節退化、骨折 痛楚持續發炎惡化 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彈響髖成因是什麼?活動髖關節時臀部咔啦響 或骨架歪斜 造成彈響髖的原因各異,可能是腹部肌肉或內臟張力過大,常見於腹部曾開刀做手術、情緒緊張或易有腸胃不適的人士,以致拉緊連接大腿骨的髖屈肌,在屈髖時髖屈肌卡着關節的骨位,造成卡住的感覺。 另外,也可能是足部骨架歪斜,從腳腕到髖由下而上的力線不對,髖關節不順接,以致拉緊臀肌和髂脛束,在屈髖時磨到大腿骨的大轉子,所以會有筋腱卡着骨頭的感覺。 自行測試:蹲下起身 髖關節感「卡住」 另外一個原因是臀肌纖維化,臀肌失去了肌肉應有的彈性,變得僵硬,感覺就像由橡筋變成紙張一樣。這最明顯特徵是,臀部肌肉柔軟度和髖關節活動幅度受限。患者會經常感到屁股有拉扯感,屈曲髖關節時,不能屈到極限,甚至會感到關節痠痛。臀肌如此繃緊的話,可想而知,屈髖時肌肉自然不能順利滑過骨頭,會有卡住感覺。 要知道自己有沒有彈響髖,可以嘗試將雙腳靠攏,保持膝頭對齊,蹲下。蹲下時留意髖關節有沒有卡住的感覺、是否需要額外加力、膝頭是否難以維持對齊;站起時又會否同樣卡住。做以上動作時,如果順利蹲下,或過程中只是有輕微卡着的感覺,問題不大;否則就代表身體有較大程度的骨架歪斜、肌肉沾黏等情况。 相關閲讀:食物中毒是腸胃炎、消化不良作怪?專家拆解嘔吐、腹瀉背後的患病信號 須對症下藥 以針灸解決纖維化肌肉沾黏問題 要解決彈響髖,就要對症下藥,先處理腹部或腳的張力拉扯問題。如果是纖維化問題,可以先用針灸解開纖維化肌肉與附近組織的沾黏,配合手法和糾正運動,「對齊」髖關節。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專職醫療護理部,為有彈響髖或其他痛症問題的人士提供物理治療評估及運動建議。詳情可查閱bit.ly/3DSUclE,或致電2783 3616查詢。 文:林曉彬(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脊椎關節病變】腰背痛或自身免疫系統攻擊腰、關節及其他器官 持續痛宜盡早求醫

年輕一族常駐辦公室,久坐易勞損;運動或健身時亦常缺乏熱身或動作不當,容易導致腰背痛。但腰背痛不一定屬勞損或肌肉傷患,患者如持續數月疼痛不減,有可能是患上脊椎關節病變 —— 屬風濕病的一種,即自身免疫系統失調,病人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己身體的關節,甚至其他器官。 腰背痛持續?或脊椎關節病變 免疫系統攻擊腰及其他器官 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黃佩茵醫生指出,脊椎關節病變男性患者比例相對較高,且多在40歲前病發。病變主要分兩類,一類是影響中軸腰椎,即是強直性關節炎;另一類是周邊性的脊椎關節炎,跟類風濕性關節炎較為相似。如屬影響中軸腰椎的那一種,病人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脊椎,令每節腰骨產生病變,久而久之會形成類似鈣化、骨質增生的情况,令兩節脊椎連起來一起生長,導致背部強直及僵硬。 脊椎關節病變除影響腰部外,亦會影響身體其他周邊關節,例如膝頭、腳踭、其他小關節等,甚至有些病人的牙骹或胸椎亦受影響。脊椎關節病變亦有機會攻擊其他器官。有些病人首先可能是眼睛出現問題,如眼紅、眼痛、眼睛怕光,求診眼科專科醫生時發現患有虹膜炎或葡萄膜炎。另有病人首先是皮膚出現問題,通常是銀屑病;另外一類脊椎關節病變的病人自身免疫系統會攻擊腸道,導致大便習慣改變、大便出血等腸道問題,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便屬於這個類別。 相關閲讀:痛症|腰背痛3大類 隨時是嚴重疾病警號 及早查找成因對症下藥 分辨腰痛:發炎性質多出現晨僵 勞損則走動時疼痛 病人有腰痛時,最重要是分辨症狀為勞損性質,抑或是發炎性質(即與自我免疫系統有關),如果是發炎性質,病人通常會出現「晨僵」,即是一早起床會有腰部僵化的情况,需要20至30分鐘才好轉。若屬勞損性質,起床、長時間休息後痛楚可得到紓緩,但在做動作、走動時會較易出現疼痛。 成因不明 遺傳及環境誘發皆有可能 有關免疫系統疾病,大都是成因不明,於脊椎關節病例當中,的確有一類病人與遺傳基因有關。除了先天性遺傳外,也有很多其他環境因素誘發此病變,例如吸煙、飲食不均衡、腸道益生菌不平衡等。 治療脊椎關節病變,首先要對病人進行詳細的病歷診斷,包括病人創傷歷史、家族病史、有否患上發炎性的腰背痛等,繼而再進行一連串抽血或掃描檢查,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等免疫系統疾病,然後才能為病人初步診斷出病因是勞損、其他關節病,或是脊椎關節炎。 相關閲讀:【風濕科】了解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銀屑病等徵狀和治療 三高患者要注意什麼? 把握治療黃金期 盡早改善病情紓緩痛楚 如病人能及早在治療黃金期內求診風濕病科,有望盡早獲得適切醫治以減輕痛楚,從而提高其生活質素。較嚴重的病人發炎指數相對高,部分還可能有家族病史及基因遺傳,這些病人需要採用比較進取的治療方法,並以減低痛楚為優先考慮,及早使用改善病情的風濕病科藥物。而另一類則是疼痛未算太嚴重的病人,可以先採用消炎止痛藥,亦可考慮配合物理治療以紓緩病情。 部分病情更嚴重的病人,若未能透過以上方法改善疼痛等問題,便可能建議採用比較嶄新的生物製劑。黃醫生表示,生物製劑是調節免疫系統的藥物,抑制體內免疫系統,從而減低對關節的攻擊及疼痛,可選擇針藥或口服藥。此外,亦有傳統抑制免疫系統的口服藥物,不過這種藥物對於周邊性關節炎相對較有效。 如病人在發病後幾年才求醫,關節病變已經形成,相對是較難根治,不過這類病人仍然有機會透過接受以上治療改善病情,即使未能完全逆轉病情,仍可望減輕病人承受的痛楚。研究發現及早求診及用藥的病人,可相對減低停藥後復發的機會或延遲停藥後復發的時間。 多做伸展運動、飲食均衡、勿吸煙 除藥物醫治外,黃醫生亦建議病人多做運動,尤其是伸展運動、游泳,同時也要保持身體健康,盡量減低壓力、避免吸煙、注意飲食均衡、減低益生菌不平衡引致的腸道發炎。維持身體健康及抱持正面生活態度,對控制脊椎關節病變有關鍵作用。 Read more

【甩骱】菠蘿蓋兩次脫位 復脫機率近100% 7類人士注意 慎防膝關節老化、膝痛

【明報專訊】「菠蘿蓋」脫骱是常見的運動創傷,傷者多形容為「扭親『膝頭哥』」。近年熱門運動跳彈牀,便是其中一種容易引致菠蘿蓋脫位的運動。首次脫位後,有15%至50%機率會再脫位;脫位兩次後,復脫機率幾近100%。如果反覆脫骱又不處理,會加快膝關節老化,引致長期膝痛。 菠蘿蓋兩次甩骱 復脫骱機率近100% 提及脫骱,大家對肩膊脫骱、肩膊慣性脫骱可能略有所聞,尤其有看過張家輝主演的電影《激戰》的話,大概就知道是什麼一回事。但原來除了肩膊脫骱,俗稱「菠蘿蓋」的髕骨(patella)出現脫骱或慣性脫骱,也是常見的運動創傷。傷者通常都知道自己已經脫骱,會跟醫生說:「扭親『膝頭哥』,膝頭好像移位了」。 相關閲讀:【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膝關節正前方凹陷 疼痛腫脹 什麼是「菠蘿蓋」脫骱?醫學上稱為髕骨不穩(patellar instability),通常又分為創傷性髕骨脫位(patellar dislocation)和慢性髕骨半脫位(patellar subluxation)。病人出現第一次脫位後,較易出現第二次脫位,重複脫位會令到髕骨關節不穩,經常出現半脫位的情况。 要了解髕骨脫位,首先要認識髕股關節結構。髕骨位於膝關節正前方,骨頭呈三角形。髕骨和後面的股骨構成一個關節面,稱為髕股關節(見右圖)。髕骨上方連接股四頭肌下方是髕骨肌腱,再接連脛骨。 當膝關節屈曲伸直時,股四頭肌帶動髕骨,髕骨在股骨凹槽上下滑動,再帶動脛骨提起。髕骨形狀與股骨凹槽形狀極為脗合,一凹一凸,幫助髕骨在關節滑動時不會脫位。一般股四頭肌的外側肌力比內側大,因此股骨凹槽外壁比內壁高,防止脫位。髕骨左右有髕內側及髕外側支持韌帶,進一步協助穩固髕骨。 當膝蓋扭傷時,強健的外側四頭肌會把髕骨拉離股骨凹槽,導致髕骨向外側脫位。當「菠蘿蓋」脫骱,傷者會嚴重膝痛,腫脹,不能活動膝關節,膝關節正前方會凹陷。「菠蘿蓋」脫骱一般很容易復位,有時一脫出去,會自動復位。 以下7類人士較容易出現髕骨脫骱 ‧女士 ‧肥胖 ‧先天韌帶鬆弛 ‧股骨或脛骨旋轉角度異常 ‧X形腳 ‧先天股骨凹槽發育不良過淺 ‧大腿肌肉內外不平衡 當髕股關節首次脫位後,有15%至50%機率發生第二次脫位;如果發生了兩次脫位,復脫機率幾近100%。因為當髕骨出現了兩次以上脫位,內側支持韌帶會受傷鬆弛,打破內外側拉力的平衡,令「菠蘿蓋」難以穩定在股骨凹槽,導致重複脫位。 如有上述高危因素,會較容易出現重複脫位或慣性脫位。患者會感到「菠蘿蓋」十分不穩定,即使簡單轉向動作,也有可能引致脫位。如果不斷重複脫骱而不處理,髕股關節軟骨組織會反覆受創,加快膝關節老化,引致長期膝痛。 相關閲讀:【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手術重建內側髕股韌帶 患者首次創傷性脫位,經復位後,會安排X光或磁力共振檢查,確定關節復位進度,並檢查有沒有因關節脫位撞擊引致的碎骨。若有碎骨於關節內,需要透過關節鏡移除。如果關節內沒有碎骨及復位理想,一般會採取保守治療,佩戴護膝2至4星期,其間透過冷敷幫助消腫,之後以物理治療強化內側四頭肌肌力,增強內外側平衡。 若出現第二次髕骨脫位,由於再脫位機率十分高,因此患者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方法要視乎患者有沒有重複脫位的高危因素,例如股凹槽過淺,股骨或脛骨旋轉角度異常等先天問題存在。如果沒有,患者可以接受內側髕股韌帶重建手術,以平衡髕骨內外側軟組織。 手術方法是透過膝關節內視鏡,放鬆髕骨外側支持韌帶,減少髕骨向外拉力;再取出自身半腱肌腱(semi-tendinosus tendon)用作內側髕股韌帶假體,把肌腱連接於髕骨內側,再在股骨鑽一條骨隧道,把肌腱另一端用螺絲鎖緊於隧道內,藉此代替內側髕股韌帶,加強內側拉力。術後需要物理治療康復訓練。研究顯示九成病人術後能重投運動,效果理想。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嚴永藝(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痛症】關節痛、膝痛、肌肉痛服止痛藥了事?超聲波檢查神經線 直接注射藥物紓緩痛楚

關節痛、膝痛、肌肉痛、腰痠背痛,是久坐不動的上班一族常會遇到的問題,很多時都只是簡單按摩或服用消炎止痛藥便了事,但當到達某年紀,痛楚逐步加劇,苦不堪言。根據2017年的研究數字顯示,本港有近三成人口受到不同慢性痛症困擾,當中有一成人所承受的痛楚達嚴重程度。近年亦有調查揭示九成長者有兩個或以上疼痛部位,最常見為膝部、背部及肩膀。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關節痛、膝痛等慢性痛症困擾  注射藥物治療紓緩痛楚  可於診所進行 養和醫院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唐家輝醫生表示,常見的痛症如膝關節、肩痛、頸痛,甚至是一些內科痛症包括生蛇和頭痛,除了可透過手術治療外,亦可以利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常用的注射藥物治療和射頻,作為另一個治療選擇,程序可在診所中進行,風險相對手術較低。 唐醫生表示,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超聲波或X光,把極幼細的針準確地放在引致痛症的神經旁邊,藉熱力或電流紓緩病人痛楚。現時亦可透過超聲波,檢查神經線是否有腫脹情况導致疼痛,並直接注射止痛藥物,讓診斷和治療可同步進行;部分情况如頸椎退化引起的疼痛,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可利用儀器,在小關節進行神經消融術,阻截神經線信號,有助紓緩痛楚。經治療後,個別背痛或生蛇患者的止痛效果可以維持數年,即使痛楚復發,重複同樣治療的風險和效果亦無異;反之,若以手術治療,當需要再次進行手術,風險和效果就未必相同。 長者肝腎功能弱  增止痛藥帶來副作用 唐醫生特別指出尤其是長者,痛楚經年累月累積,他們飽受痛症困擾之餘,同時可能因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等要服用多種藥物。然而由於他們的器官功能轉弱,肝腎功能未必能如常分解和排出藥物,導致長者在服用止痛藥後較大機會出現副作用,部分藥物如消炎藥,更會大大增加胃出血、腎衰竭和心臟病的風險,不建議長者長期服用。 疼痛醫學專科全面評估患者痛楚根源   調整藥物、考慮介入性或手術治療 長年受痛症纏身的痛苦,外人難以明白,唐醫生分享,曾經有病人多年來患有手部神經痛問題,自覺受痛症煎熬多年,當後來發現患上膽管癌時,竟然選擇不接受治療,因為她認為長時間受痛楚折磨,感覺生不如死,寧願及早解脫。 唐醫生表示,他行醫多年看到不少痛症病人,由一開始只是輕微痛楚,以為休息及服止痛消炎藥可以紓緩痛楚便置之不理,直到數年後惡化,才不得已要四出走訪不同家庭醫生和專科醫生求助。由於坊間對於疼痛醫學專科的認識不深,很多慢性痛症病人未必知道可以尋求疼痛醫學專科醫生協助,針對痛楚根源對症下藥。 相關文章:痛症難忍 慎防短痛變長痛 慢性痛症包括頭痛、生蛇或癌症所引致疼痛 唐醫生表示,其實當痛症持續一至兩個月,嘗試過不同的治療方法無效,建議可向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求助,除了常見的「都市痛症」,部分慢性痛症如生蛇引起的疼痛、癌症疼痛、頭痛等,經治療後一般都會有所改善,服藥劑量和針藥可逐漸減少。有時病人會服用不同止痛藥,但未必分辨到藥物的效用和副作用,疼痛醫學專科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評估並調整藥物分量,並減除有副作用的藥物,以達致最佳療效。 Read more

【痛症】筋膜是什麼?筋膜繃緊黏連易造成肌肉關節勞損及慢性痛症(姿治通鑑)

【明報專訊】都市人常用電腦或智能電話,多少會出現肌肉繃緊或受痛症困擾。大家提及肌肉、韌帶、關節、軟骨、滑囊、神經線等傷患,但可能會忽略筋膜(fascia)。 筋膜黏連——頸部筋膜黏連容易瞓捩頸和出現肩背痛。(設計圖片,kitzcorner@iStockphoto) 相關文章:痛症難忍 慎防短痛變長痛 什麼是筋膜?與肌肉關節勞損、痛症有什麼關係? 筋膜是一層薄膜,遍佈全身,有深層及淺層之分,將身體不同部分肌肉、骨骼和內臟連接在一起。於新派治療手法中,較廣泛地認為筋膜張力與痛症關係密切。筋膜不像肌肉般分明,因此早年解剖學研究未有十分着重這不起眼的結構,X光或磁力共振等掃描技術也未必能反映其問題。 拉筋不能減筋膜繃緊 雖然不起眼,但筋膜如果繃緊黏連,不能有效傳遞肌肉力量及協調不同肌肉運用,會令肌肉收縮效率減低,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肌肉關節勞損及痛症。另外,身體各部分筋膜相當於同一條毛巾,如毛巾上有多處「縮水」,毛巾柔軟度會變差及不夠鬆軟;相同道理,一處或多處筋膜繃緊也會使身體其他位置受拉扯,使整體柔軟度及「走趲位」減少,容易出現日常生活肌肉發力模式與理想姿態有偏差,引發慢性痛症。由此引伸,物理治療師有時未必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舉例在門診時,按評估紓解小腿筋膜以治療足底或下背痛症;紓解手肘筋膜以治療膝部問題,有時會比直接治療痛處更有效果。 為什麼筋膜會繃緊?長期姿勢發力不當、過度操練、舊患受傷、手術開刀、脊柱側彎等都是較常見原因。透過拉筋能減低筋膜的繃緊嗎?似乎不能。試想像,筋膜繃緊就如鞋帶上的死結,我們即使拚命想拉開,死結仍舊存在,而伸展的只是周邊相對沒那麼緊的肌肉。 按壓頸側或肩胛骨測試 讀者可做簡易測試,以頸部為例,正常狀態的肌肉會較有彈性及鬆軟,按壓頸側或肩胛骨上肌肉,如按壓時: 1. 頗為疼痛 2. 感覺表面張力大,手指難以按入 3.反射不適至後腦或手臂位置 以上3者中有其1,筋膜很大可能有黏連結節,不但容易「瞓捩頸」,同時有較大風險患上背痛肩痛等情况。 受筋膜痛症困擾人士可尋求物理治療及評估。詳情可致電2783 3616或瀏覽 bit.ly/3GmYCBS 查詢 相關文章:姿治通鑑:痛症難解 原來筋膜作怪!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黃愉豪(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物理治療師) Read more

滑雪有風險 跌倒可致拇指骨折 膝關節最易傷 新手老手要注意

【明報專訊】相信不少人會在聖誕、新年假期出遊雪國,而滑雪更是熱門活動。新手老手有什麼需要注意?專家提醒,滑雪有一定風險,新手和疏於練習人士容易受傷,老手則可能因久休復出「去得太盡」,亦容易出事。例如雙板滑雪常見傷患在膝關節,其次在肩膊,更容易忽略的是「滑雪者拇指」,以為受傷後手指僅紅腫、疼痛,不加理會,結果疼痛持續多個星期才看醫生。出發前先鍛煉下肢肌力和平衡力,落場前做足熱身、量力而為、學識求助,萬一受傷忌HARM宜PRICE,緊記專家貼士,就能盡情大顯身手!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滑雪有風險 滑雪板鎖死腳跟 膝關節最易傷 在白皚皚的雪山上「飛馳」,一個字——爽!但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表示,滑雪是高速、高能量、對平衡力要求很高的運動,有一定危險,「香港沒有滑雪場地,專業滑雪者不多,很多人外遊滑雪都是新手,或是一年玩一兩次,技術未必熟練」。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高級講師、物理治療師梁澤祺亦指,不少人對上一次滑雪已是兩三年前,技術生疏了,加上外遊時玩起來容易樂極忘形,更加危險;「尤其是頭一兩天,熱身不足;或旅程即將結束,身體很疲累也是高危因素。大部分病人都是旅程的頭或尾段受傷,他們常說最後一天很疲倦本來不打算滑雪,但又覺得反正來了應該去玩,結果就出事」。 滑雪主要分為雙板滑雪(skiing)和單板滑雪(snowboarding)。雙板滑雪常見傷患在膝部,其次在肩膊,林健偉解釋,「滑雪運動牽涉很多跳躍動作,平時一個動作可以有很多關節承擔,但滑雪時腳跟鎖死在滑雪板上,力就會匯聚在膝關節」,加上急停、旋轉和轉身等動作,一旦失平衡跌倒,雙腳若未能及時從滑雪板鬆脫,長長的滑雪板卡在雪地上,膝關節卻順勢扭轉,便會受傷,或造成十字韌帶、半月板撕裂。 跌倒用手支撐 可致拇指骨折 另外,手部和腰背也容易受傷,例如滑雪跌倒時用手支撐,衝擊力之大可能撐開拇指關節,又或者拇指關節壓住滑雪杖,造成「滑雪者拇指」(skier’s thumb),拇指韌帶拉傷或撕裂,嚴重可導致骨折。滑雪者跌倒時也常撞傷腰背,而所影響的脊骨位置視乎受傷情况而定,「最擔心是受傷後腿部麻痹、無力,可能傷及神經」;梁澤祺補充,「單純撞到腰骨可能只是輕微骨裂,但萬一影響到椎間盤或神經,就較為麻煩。所以如果出現腳痹、無力,就要小心處理並盡快求醫」。 撞傷腰背 腳痹無力或傷神經 玩單板滑雪時,雙腳同時固定在一塊滑雪板上,當滑雪者跌倒時經常下意識用手支撐,因此手腕扭傷、骨折較為常見。林健偉指,曾有朋友玩滑雪板時失平衡,一雙手掌同時落地,導致雙手手腕骨折。而無論雙板或單板滑雪,如果摔倒時肩膊首當其衝,可能導致肩關節扭傷、鎖骨脫位(肩峰鎖骨關節脫位,AC joint dislocation),甚至骨折。 傷後宜PRICE 冰敷提腳消腫 「如受傷後手或腳變形,明顯知道是骨折的話,就不要胡亂移動,否則骨頭容易移位,痛楚亦會加劇;應盡量固定患處,等待醫護人員處理。」梁澤祺提醒,受傷後5天不宜HARM(heat、alcohol、running、massage),即熱敷、飲酒、走動,「也不要大力按摩,若是輕力搽上按摩膏則沒有問題」。相反,可以做PRICE(protection、rest、ice、compression、elevation)護理,保護受傷部位、休息、冰敷、包紮和提高患處有助消腫。 忽略「滑雪者拇指」 或需手術重組 林健偉和梁澤祺同指,不要忽視求診信號,假如休息後問題未有改善、痛楚日益嚴重及範圍持續擴散,便應及早求醫,以免延誤治療。林健偉舉例,很多人忽略「滑雪者拇指」,因為受傷後手指雖然紅腫、疼痛,但多數人仍能活動、屈曲手指,以為是輕微拉傷,不加理會。他遇過一些病人待旅程完結回港後,疼痛持續多個星期才看醫生,「急性拇指韌帶撕裂可以修補,然後待韌帶慢慢痊癒,但如果過了6至8星期仍未得到治療,就可能要做重組手術」。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安全貼士:受傷求助兩法寶——救援電話、地圖 「所有運動都有危險,我們應了解常見風險後,準備預防措施。」骨科專科醫生林健偉建議,滑雪前應做適量熱身,運動時要量力而為,別因機會難逢就「去得太盡」,亦要遵從教練的安全指示,不應勉強挑戰難度過高的滑道,運動後應做緩和運動(cool down)、安排充足的休息時間。開心出遊,如果受傷就得不償失。出發前看看滑雪教練黃啟舜的安全貼士。 教練貼士 1.建議跟教練上約3至6小時的課堂,學習滑雪的基本動作、煞停和控制方向 2.最好結伴同行,不要單獨滑雪 3.佩戴保護裝備,包括頭盔、雪鏡、手套、護腕(現時坊間有內有護腕的手套)、護臀、護膝等 黃啟舜指,滑雪板的滑雪鞋固定器受外力衝擊時會鬆脫,避免膝部扭傷,而租借滑雪板的人員會根據滑雪者的身高、體重和滑雪能力調校固定器鬆脫的難易程度,因此應如實提供資料。另外,「每次到新的滑雪場應先到服務中心查詢救援電話和索取地圖,這2個『法寶』一定要keep住」!如不幸跌倒受傷,可舉手示意,其他滑雪人士會在滑道上方放置障礙物(把snowboard反轉橫放或把雙板滑雪板以X形插在雪地上)警示前方有人受傷;惟在有盲點位置受傷,如沒傷及頸和脊骨,最好移到雪道旁邊。盡快撥打救援電話並根據地圖說出所在位置,等待救援人員到達支援。他提醒,協助傷者時可為他脫下面罩,以便呼吸,但不要為他除下頭盔。 訓練肌力:出發前單腳企、深蹲 提升膝部穩定度 滑雪需要肌肉力量、耐力、身體柔韌度、平衡力和關節穩定度各方面配合,物理治療師梁澤祺表示,應在出遊滑雪前一個月開始鍛煉,有助刺激肌肉,避免因突然做劇烈運動,引致過度疲勞及受傷。 快要出發了?即使「臨急抱佛腳」,在滑雪前一兩星期甚至幾日前做訓練也聊勝於無!「下肢力量訓練是主打,因為下肢力量較佳,平衡力也會提升,減低跌倒的可能,繼而肩膊、手腕受傷的風險也會降低」,做簡單單腳企、深蹲、箭步蹲已可訓練膝部穩定度和鍛煉下肢肌力,特別是股四頭肌和臀大肌。進階訓練,可以用健身器材輔助,練習平衡和跳躍。 .平衡球深蹲 .在平衡球上深蹲,雙手緊扣伸直(圖A)或叉腰,維持10秒後回復站姿 .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 .平衡力提升後可維持動作20秒,進階可深蹲時雙手緊扣伸直,腰部以上慢慢向左或右轉 目的:平衡球是不穩平台,模擬滑雪狀態,訓練肌肉耐力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彈牀跳躍 .在彈牀上雙腳跳起(圖B),落地動作要穩定 .跳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練習兩三個星期後可加至每次做4至5組 .起初跳躍幅度可以較細,熟習後逐漸增加幅度 目的:彈牀震盪像滑雪時下坡的狀態,可訓練肌肉耐力和跳躍落地的穩定度 Read more

【扭傷】前十字韌帶撕裂「卜」一聲關節脫位 血水積聚關節僵硬 自我癒合難

【明報專訊】前十字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簡稱ACL)位於膝關節中央深處,是一條長約3厘米、闊約1厘米的韌帶組織。男團MIRROR成員姜濤早前在籃球表演賽中扭傷右膝,要養傷2個月。事後有教練指,其右膝前十字韌帶早時已斷裂。專家指出,前十字韌帶斷裂,膝關節會變得不穩定,一般走路未必有太大問題,但當運動比賽時,特別是需要急停和轉向的動作(如滑雪、球類運動等),膝關節容易扭傷,引致軟骨及半月板損傷,增加創傷性關節炎的風險。 姜濤傷膝——姜濤早前在籃球表演賽中扭傷右膝。骨科專科醫生指,前十字韌帶斷裂,膝關節變得不穩定,當運動時需要急停或轉向動作,容易扭傷。(資料圖片) 「卜」一聲膝關節扭傷?脫位? 前十字韌帶撕裂積血腫痛關節僵硬 如果仔細看,前十字韌帶可以再細分為前內束(anteromedial)和後外束(posterolateral)兩條小韌帶,它們分別在膝蓋彎曲不同角度時,扮演不同角色,維持膝關節穩定。 前十字韌帶撕裂後會流血,血水積存在膝關節內,引致嚴重腫脹、痛楚,令關節僵硬,運動幅度減小,受傷後沒法繼續運動,需要馬上緊急處理(RICE)緩減炎症。不少人在韌帶撕裂時都會聽見「卜」聲響,其實這不是韌帶撕裂的聲音,當膝關節受力引致前十字韌帶撕裂時,關節會出現輕微脫位(subluxation),「卜」的一聲正是來自關節脫位,大腿骨和小腿骨互相碰撞所發出的聲音。前十字韌帶撕裂後病徵比較嚴重,甚至連走路也有困難,很多人會立即求醫。 伴隨其他組織撕裂 膝關節「不快樂3人組」 大部分前十字韌帶撕裂都能透過臨牀檢查準確診斷,例如前抽拉測試(anterior drawer test)、Lachman test等,測試膝關節前後穩定度;而轉軸移位測試(pivot shift test)則能測試膝關節在旋轉扭動時的穩定度。前十字韌帶撕裂時,通常會伴隨其他膝關節組織撕裂,包括內側副韌帶(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簡稱MCL)和內側半月板(medial meniscus),合稱膝關節的「不快樂3人組」(unhappy triad)。但急性前十字韌帶創傷,外側半月板(lateral meniscus)會比內側半月板更容易受傷,所以醫生會安排磁力共振,確定前十字韌帶撕裂程度,以及其他韌帶和半月板有否受傷。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無法自我癒合 須手術重建 前十字韌帶的自我修復能力並不理想,原因它位於膝關節內,關節液妨礙了韌帶血塊形成,所以即使是利用手術修補(repair),韌帶也不能癒合。為了回復關節穩定,大部分傷者需要接受重建(reconstruction)手術。說到重建手術,大家自然問到:究竟是用什麼來重建呢? 自身後腿肌腱重建 傷口小 重建使用的韌帶,大多數來自患者自身移植(autograft),多數人使用部分後腿肌腱(hamstring graft)重建,好處是傷口比較細小,而後腿肌腱會再次生長,雖然新長出的肌腱會稍微細一點,但對跑步等活動基本上沒有影響。另外,也可以選擇用部分髕骨和髕肌腱(bone-patellar tendon-bone graft)重建,好處是癒合後最穩定,但傷口比較大,甚至會有前膝痛。 在香港,選用患者自身以外的韌帶來重建的情况較少,當中包括同種異體移植(allograft)和合成骨移植(synthetic graft)。它們雖然毋須用到自身組織,沒有捐贈區併發症(donor site morbidity)和次數限制,但相比自身移植的生物相容性(biocompatibility)一般較低,有研究指術後首年的再撕裂率(re-tear)較高。 待關節炎症過後 手術好時機 一般來說愈早做手術,效果愈好。然而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需要等待時機,最理想是待關節炎症過後,膝關節回到原來運動幅度後才做手術。現今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會使用膝關節鏡輔助,可以同時處理半月板受傷,而且微創手術的傷口較小,可加快復康過程。重建手術完成後,韌帶需要約9個月復元(remodeling),其間需要以物理治療鍛煉關節幅度、肌力和關節平衡感。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知多啲:前十字韌帶防傷 強肌vs.戴護膝 適合的運動裝備可以減少受傷風險,佩戴護膝可否減少前十字韌帶的傷患呢?研究只顯示,佩戴護膝對於已經受傷的前十字韌帶(包括曾接受重建手術的病人),有明顯減低膝傷的幫助。比較多人忽視肌力訓練的重要,研究顯示多訓練核心肌群和大腿肌肉的強度,前十字韌帶受傷的機率可以明顯減少。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世界盃】足球鍛煉體能兼減壓 注意膝關節、背肌訓練減少受傷 專家教2人足球4式

【明報專訊】卡塔爾世界盃大戰如火如荼,令人「波癮」大發!足球不單是刺激的競技運動,普羅大眾參與其中,也能鍛煉體能、減壓。足球用腳踢,理所當然地以為練習着重下肢?香港教育大學健康與體育學系助理教授周志清指,一般人通常會忽略背部訓練,「尤其星期六日才踢波的人,未必會做這些訓練,一下場就踢波,在沒有準備下容易受傷」,如拗柴、扭傷膝蓋等。另有專家教玩「2人足球」,一攻一守,長傳橫送頂頭槌,無論是新手或久未落場的老手,都可一邊鍛煉體適能,一邊享受足球樂趣。 相關文章:拗柴急救有法 RICE處理輕微腫痛 腳踝持續痛 嚴重可致阿基里斯腱斷裂 世界盃令波癮大發 足球講求肢體協調上下肢肌力 注意膝關節 周志清指,足球是全身運動,肢體協調、上下肢肌力和穩定度等都很重要。訓練不單為了提升比賽表現,預防受傷亦是重要一環,「訓練涉及全身,尤其針對較易受傷的下肢多下工夫,如拉傷大腿、扭傷膝蓋或腳腕」。 國際足球協會(FIFA)近年推廣一套預防足球運動受傷的訓練系統「FIFA 11+」(bit.ly/3XuJJoz),當中包括跑動、跳躍、平衡訓練、衝刺等範疇,如單肢平衡訓練、空中碰撞後的落地訓練,減低球員運動創傷。「足球員多跑動,常用一隻腳做平衡點,然後另一隻腳射球、傳球,所以熱身大多會有單肢定點平衡的要求,幫助運動員平衡身體,以免因腳不夠力而拗柴或扭傷膝蓋」,通常會做單腳彈跳、單腳RDL(羅馬尼亞硬拉)。 球賽多身體碰撞 勿忽略背肌訓練 球賽多身體碰撞,例如頂頭槌撞到對方後,可能會整個人跌在地上。「練習上會強調保持軀幹平衡,與對手空中碰撞、落地後可怎樣穩定身體。」此外,亦會多練背部肌肉,如引體上升、划船機。周志清解釋,當每一次碰撞或轉向,都會搖擺脊椎骨,背部肌肉的控制力就很重要,鎖緊脊椎骨可減少受傷。一般人通常會忽略背部訓練,「尤其星期六日才踢波的人,未必會做這些訓練,一下場就踢,在沒有準備下容易受傷」。 阻力練習活化臀肌減膝傷 膝蓋扭傷亦是球員常見傷患。「常見扭傷膝蓋的動作是,微微向下蹲時膝蓋向內、如呈X形,多在疲累時出現,當這個動作加上轉向,即急停、蹲下少少再扭,膝蓋可能就會啪一聲!」或傷及半月板、前後十字韌帶等。在熱身訓練時,球員會用一條短的彈力帶箍緊大腿,然後撐開雙腿,令到雙腳的外展動作更有力,「這種阻力練習,是為了活化(activate)臀部肌肉,確保下肢姿勢穩定」,有助減少身體因疲倦而下意識做出容易扭傷膝蓋的動作。 足球屬高強度運動練心肺  2人足球攻守兼備 足球不單是刺激的競技運動,普羅大眾參與其中,也能鍛煉體能、減壓。惟要訂球場兼找齊兩隊人開波,即使踢5人賽都殊不容易。專家教玩「2人足球」,一攻一守,長傳橫送頂頭槌,無論是新手或久未落場的老手,都可一邊鍛煉體適能,一邊享受足球樂趣。 踢足球好處多多,牽涉不少跑動,「是相對高強度的運動」。周志清指,一場90分鐘賽事,球員一般跑9至14公里,會消耗不少能量。除了守門員外,大部分球員的活動模式都是「慢跑,當球來到眼前就加速,加速後3至4秒,回到慢跑或步行,然後再跑再行,是很大量的高強度間歇性訓練」,有助提升心肺功能。而踢球時有隊友、有對手,過程中有很多社交機會,可助減壓,是不錯的消遣娛樂。 健步足球輕鬆射傳 「我們鼓勵不同年齡層的人做運動,如何讓50歲以上朋友享受足球,而非純粹喘氣呢?」周志清指新興運動「健步足球」(walking football)是不錯的選擇。它以5人足球的規則作基礎,但規定球員不能跑、只能步行,不准出現故意的身體碰撞,換人無限制,「有機會讓一班中年人聚在一起,對他們而言很難得。10幾人來來回回踢波,又毋須很高強度的跑動,作為社交活動,可享受傳球、射球的樂趣」。 練跳躍、急停、轉向 增靈敏度 兩隊人在球場上比併固然刺激,但即使踢5人足球,要湊齊腳也不容易,想人少少也能練波?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高級講師、物理治療師梁澤祺介紹4項足球訓練(詳見表),兩個人就玩到,又可當作足球基本訓練,強心肺、考反應、練腳法;下次齊人落場比賽,就可以大顯身手。 訓練也針對一些比賽常見「陷阱」,特別是球員因跳躍、急停或轉向等動作而受傷的風險。曾任南華、香港飛馬等球會「軍醫」15年的梁澤祺指,「這些是職業足球員會做的訓練,特別是在受傷後康復的階段」;他也鼓勵久未練習的波友,以這類訓練為熱身。 「初學者可慢慢來,最緊要別受傷。」梁澤祺表示,雖然介紹的訓練講求速度,希望提升爆發力,但應循序漸進。一般玩2人足球,既可體驗足球樂趣,也可鍛煉體適能;例如乘港鐵時急煞車,關節穩定度較弱者就較大可能受傷。提升靈敏度、反應力等可令日常生活更順暢,甚至對其他運動,如打羽毛球、籃球都有幫助。 4式2人足球 強心肺練腳法 甲:傳球人 乙:踢球人 一、左右橫移踢球 1.乙站在速度梯的最左一格內 2.甲傳球,乙用左腳回傳給甲後(圖a),打橫逐格跳步至最右側(圖b) 3.甲傳球,乙用右腳回傳後,打橫逐格跳步至最左側 訓練重點: .訓練膝關節左右移動的穩定度及下肢靈敏度 .若沒有速度梯,可在公園「跳飛機」、有地磚的平地,甚至普通平地練習 .跳步時,盡量提高大腿 .踢球前重心腳要站穩 二、衝刺退後踢球 1.甲和乙相隔3至5米面對面站立 2.甲傳球,乙回傳給甲後立即向前衝 3.乙在甲一隻手臂位前急停,拍一拍甲的肩膊(圖c) 4.乙往後退返回起點 訓練重點: 訓練短途衝刺爆發力、急停和膝關節前後移動的穩定度 三、後衛V形防守 1.甲與乙之間放置一個障礙物;甲與障礙物相距約3米;乙與障礙物相距3至5米 2.乙斜線快跑到障礙物右邊 3.甲傳球,乙用右腳回傳給甲(圖d),再後退返回起點 4.乙斜線快跑到障礙物的左邊 5.甲傳球,乙用左腳回傳給甲(圖e),再後退返回起點 訓練重點: .乙模仿後衛,障礙物為對手前鋒,乙要盡快踢走對手的球,再立即回防 .訓練下肢關節前後移動的穩定度、斜線衝刺的爆發力 .急停後,重心腳要站穩才踢球 四、跳躍踢球 1.甲與乙距離8米。乙在一端原地跳躍(圖f),膝蓋盡量貼近胸口 2.落地後向前快跑3至5米 3.甲在另一端(約3米外)傳球給乙,乙踢球(圖g)或頂頭槌給甲 訓練重點: .球賽中經常要跳躍頂頭槌,若落地不穩容易受傷,此練習可訓練大幅度的跳躍和落地 .球員在跳躍後或需立即準備下個攻勢,落地後要立刻衝前,訓練反應及爆發力 .急停後,重心腳要站穩才踢球 貼士:4個動作對心肺功能要求高,訓練時間太長容易喘氣和速度變慢,建議重複動作10次為1組,每次做3組,每組訓練之間宜作休息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動作示範:AFTC運動治療師曾燕填、AASFP數碼營銷主任張鼎軒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膝痛】對付膝關節炎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功效和副作用 止痛兼減慢關節退化?

【明報專訊】治療膝關節炎,近年流行膝關節注射,將藥物直接注射於關節內,達到止痛甚至減慢退化。目前主要有3種膝關節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究竟有何分別?其功效和副作用又如何?是否適用於所有膝關節退化病人? 相關文章:【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膝關節退化、膝痛令人困擾 3種注射藥物:類固醇、透明質酸、高濃度血小板助紓緩? 隨年紀增長,膝關節軟骨磨蝕缺損,引起疼痛,困擾不少長者。除了疼痛外,更會影響日常生活。傳統治療方法,包括改善生活習慣和服食止痛藥,再配合適當物理治療及膝關節護膝,以緩減痛楚與不適。除以上方法外,有病人會考慮關節內注射,如類固醇、透明質酸及高濃度血小板,以減低膝關節退化症之徵狀。 1.類固醇:急性發炎適用 長遠或招軟骨磨損 類固醇是一種消炎藥,可以減低關節退化徵狀。早於1950年,類固醇注射已普及地使用於治療關節退化症。最近有研究顯示,患者接受類固醇注射後1個月,疼痛量表(VAS pain score)可減低3分(1為最低,10為最高)。除了減低痛感外,注射類固醇亦有助提升關節活動能力,改善患者日常生活。 然而,關節類固醇注射有其副作用,重複注射可能會導致膝關節軟骨磨損及退化,加劇痛楚及關節損壞程度,令膝關節加速退化。另有研究顯示,關節類固醇注射只適合短時間使用,長時間注射未必能改善關節功能或紓緩痛楚。所以,關節類固醇注射只適用於急性關節發炎,作短期治療痛症使用。 2.透明質酸:減痛達半年 減輕退化未必明顯 透明質酸主要功效是滋潤關節,於關節活動時有吸震作用,亦令關節液濃度增加。 有研究結果指出,使用透明質酸後8至24星期,減痛效果尤其顯著。有研究指,透明質酸對於較輕微及初段關節退化症狀的成效較好。另有研究顯示,透明質酸是安全有效的膝關節退化治療方法,有效減輕關節炎所引起的痛楚,減痛效果長達24星期。若患者接受保守治療一段時間仍未見好轉,可轉用透明質酸注射以減緩痛楚及病情。 然而,美國骨科學會則不建議使用透明質酸以治療關節退化,因為於大型研究中,未能發現注射透明質酸對於減輕膝關節退化有很明顯的幫助。 3. 高濃度血小板:刺激軟組織復修 療法未標準化 顧名思義,高濃度血小板的血小板濃度相對較高,含有大量生長因子,可以刺激軟組織康復及復修。對於膝關節退化症患者來說,高濃度血小板能減慢軟骨磨蝕及退化,亦能保持軟骨厚度。最近有研究指出,高濃度血小板注射後的12個月內,患者痛楚減輕,而關節功能亦有所提升。 然而,高濃度血小板的最大限制是製備技術、注射頻率及血小板濃度,目前尚未標準化。醫學界尚待更多相關標準推出,好讓注射高濃度血小板的療法更普及化。所以,雖然有醫生推薦以它作為膝關節退化症之首選注射療法,但至今仍存在不同意見,骨科醫生仍未達成共識。 總括而言,關節內注射的確能用於治療膝關節退化。如病人患上急性關節退化症,有劇烈疼痛,可用類固醇注射作治療;但不建議長時間使用,以免出現關節軟骨磨蝕的副作用。透明質酸可以配合類固醇注射使用,除可減輕膝關節退化外,效用亦維持較長時間。至於高濃度血小板,不少研究指出可以減輕膝關節疼痛,但其原理上如何令關節退化減緩,則有待更多研究及證據支持。 換膝關節前3個月不宜打針 還有一點要注意,研究數據顯示,如果接受關節內注射與膝關節置換手術的時間相距少於3個月,會增加術後感染風險,所以不建議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前3個月接受膝關節內注射。上述3種注射治療方法均能減輕短期或中期之疼痛不適,但仍未有足夠研究能證明有助延遲關節置換手術之時間。 相關文章:退化性膝關節炎三大高危因素 減重10磅膝關節退化率減50% 4招可避免 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