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過敏≠食物不耐 營養師拆解不同測試方法

享受美食後,出現腹瀉、皮膚過敏、呼吸急促等不適徵狀,有可能是食物過敏,但原來食物不耐也會引起類似病徵。要食得安心,就必須清楚兩者不同之處,並透過各種測試了解身體對食物的不良反應。 相關閲讀:【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食物過敏與食物不耐有別 前者與免疫系統有關 必有致敏原 進食後不舒服,可以統稱為「不良食物反應」(Adverse food reaction),而不良食物反應可分為兩大種類,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指出,不良食物反應主要以是否與免疫系統有關作區分,與免疫系統有關的包括食物過敏症、乳糜瀉等,其中食物過敏可再分為是否與免疫球蛋白E(IgE)有關。簡單而言,醫學上的食物過敏是由於免疫系統錯誤地認為某些食物對身體有害,從而作出攻擊,令身體產生各種反應,我們可理解為「打錯仗」。 食物過敏必定有一個致敏原,而致敏原必須是蛋白質的某一部分,例如牛奶、雞蛋、魚的蛋白質。換言之糖、油、鹽等其他成分引起的不良食物反應皆不能稱為食物過敏。由於食物過敏是免疫系統發動攻擊,通常很快便有不良反應出現,一般是進食後2小時以內,而且每次接觸致敏原都會出現過敏症狀。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單一測試 無法判斷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測試有很多種,單憑一種測試無法準確判斷。主要測試食物過敏症的測試: ․血液IgE測試:IgE是人體其中一種免疫蛋白,負責辨識出致敏原,醫生可透過IgE指數評估病人對有關食物是否過敏。 ․皮膚點刺測試(Skin prick test):將致敏原刺於皮膚表層,若有過敏情况,皮膚會產生過敏反應。 無論是IgE測試還是皮膚點刺測試,都不能夠依靠單一測試來判定患者是否有食物過敏,因為它們只屬於表面的免疫系統警號,醫生更需要一個已知過敏反應作參考,兩者配合才能判定是否食物過敏,當中最直接的方法是在醫生面前進食過敏的食物作觀察,即食物激發測試(Food Challenge)。 IgG測試不能測試食物過敏 近年市面上更出現IgG過敏測試,陳勁芝解釋,IgG測試在醫學上無法檢查出任何食物過敏症,因為一般情况下,身體接觸所有外來的蛋白質均會製造IgG,但不代表身體出現過敏反應。在美國、英國、香港等地都有指引表示IgG測試不適用於食物過敏症,而且當IgE過敏症患者開始耐受致敏原時IgG指數會上升,甚至是進食任何食物時IgG指數都有機會有波動,所以測試並不可作準。 現時有關IgG測試的醫學文獻支持仍然不足,所以醫生不會用這個測試來檢查是否過敏。市民亦不應單憑報告結果便自行決定戒食,應聽從醫生指示,避免影響健康。 食物不耐原因多不勝數 或與消化不良、代謝過程有關 陳勁芝解釋進食後所引起不良反應,但免疫系統並沒有發動攻擊,大多可稱為食物不耐症,即是俗語所說的「受不了」。不耐症可以由任何食物引起而不限於蛋白質,亦有機會是不良的消化、吸收或代謝過程。以較常見的乳糖不耐症為例,因為患者體內沒有足夠消化乳糖的酵素,令乳糖未能充分分解,並殘留於腸道,從而影響腸道不斷分泌水分,形成腹痛及腹瀉等症狀;亦有部分的不耐症狀是吸收後才出現,如吃味精後會頭痛,是代謝食物時影響到神經系統,但重點是與免疫系統無關。 食物不耐症的患者有機會是進食過量才會有不良反應,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飲一杯牛奶會肚瀉,但卻能夠飲奶茶、吃菠蘿包,甚至雪糕。不耐的症狀可能相隔甚久才出現,由4小時到一兩天不等,因為食物進入腸道開始消化後才有不耐反應出現,亦可能累積多次才出現不耐反應。 飲食排除法 找出不耐逐點擊破 由於食物不耐症有很多種,而吸收、消化、代謝等過程都有可能導致不耐徵狀出現,所以沒有單一測試能夠直接檢查出食物不耐。例如乳糖不耐症患者可進行呼氣測試,醫生會讓患者進食乳糖食物,然後觀察他們呼氣內的氫含量,觀察病人在消化過程有什麼反應,其他不耐症亦以激發測試為主。在醫學上亦可進行排除飲食法(Elimination diet),患者先戒食懷疑不耐的食物2至6星期,看徵狀會否消失,然後再重新進食,醫生從而觀察其身體反應。 Read more

【益生菌】發酵食物=健康?拆解發酵過程及益菌好處(附自家製作6個貼士)

近年不少人都注重健康飲食,而發酵食物例如酸種麵包、韓式泡菜、納豆、乳酪等,被普遍認為是較健康的食物,選擇發酵食物時應注意什麼?如果想自己製作發酵食物又可以嗎?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發酵食物一般指透過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菌、納豆菌等)在無氧狀態下引發的化學過程,常見的發酵食物分為4類: Read more

【咖啡=致癌?】認清「丙烯酰胺」莫恐慌

編者按:消委會測試了市面上49款不同種類的咖啡產品,包括10款咖啡豆、9款咖啡膠囊、16款咖啡粉及14款即溶咖啡粉,當中47款樣本驗出含有基因致癌物丙烯酰胺。消委會指出,未成熟的咖啡豆含有大量的游離天冬酰胺,高溫烘焙下會形成丙烯酰胺,雖然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較其他煎炸食物,例如薯片、薯條等為低,而所有樣本均符合歐盟訂立的基準水平,但仍需多加留意咖啡的飲用量和頻密程度,以減少攝入丙烯酰胺的機會。究竟丙烯酰胺是什麼?   咖啡是許多上班一族的提神佳品,習慣每天總呷上一杯的人為數不少。早前美國加州洛杉磯法院裁定咖啡公司在咖啡產品上必須貼上「含有致癌物質」的警告標籤,令一眾咖啡愛好者擔心不已,喝咖啡會否致癌?   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這說法源自咖啡含有一種化學物質「丙烯酰胺」(Acrylamide)。 「丙烯酰胺」是一種常見的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時產生的副產品。當含有糖或澱粉質的碳水化合物食物經過煎、炸或烘焙等高溫烹調方法處理時,都會產生「丙烯酰胺」。其實在日常飲食中經常會攝取到這種化學物質,但咖啡中的丙烯酰胺含量極低,可以放心繼續飲用。 於咖啡而言,由於咖啡豆內含有碳水化合物,當經過烘焙後亦會產生丙烯酰胺。陳勁芝解釋,在即磨咖啡方面,有研究指出烘焙度愈深的咖啡豆,丙烯酰胺的含量會愈低。但即溶咖啡卻剛相反,若即沖粉末顏色愈深的,丙烯酰胺的含量則愈高。這與大部分即溶咖啡需要在烘焙後再用不同加熱方法烘乾有關。兩種咖啡比較,若以同樣160毫升的分量計算,一杯即溶咖啡含有0.93微克的丙烯酰胺,比即磨咖啡的0.45 微克為多。   至於一些常吃到食物如炒菜、薯片、炸薯條、餅乾以及黑糖等等,由於均含有碳水化合物,所以經烹調後均含有不同程度丙烯酰胺。陳勁芝引述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報告指出,香港人每天主要從炒菜中攝取丙烯酰胺(最多每千克含有360微克),其餘是從穀物類。另外,一些零食的丙烯酰胺含量更高,如梳打餅、消化餅及薯片,其中一款薯片每千克更含有3000微克的丙烯酰胺,遠多於同樣分量的液體黑咖啡(少於3-13微克),所以在日常飲食中,這種化學物質無處不在。 陳勁芝指出,平日飲食含有丙烯酰胺並不等於直接致癌,亦需要看含量有多少。根據歐洲食物安全局計算,以體重60公斤人士為例,每天攝取10200微克丙烯酰胺,患病風險會增加大約10%。然而日常飲用咖啡所攝取的丙烯酰胺量並不多,遠低於其他油炸、烘焙食物。因此,陳勁芝建議,若要減低丙烯酰胺攝取量,平日少吃炒菜、油炸食物會較為可行。 Read more

【貧血飲食】預防貧血的關鍵微量營養素是什麼?營養師:肉食/素食鐵質攝取飲食手冊

鐵質是一種礦物質,為人體必須,身體一旦缺乏鐵質,有機會導致缺鐵性貧血,患者容易出現疲累、乏力、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要補充鐵質,從食物吸收可謂其中一個最簡單直接的方法。然而,由於海鮮、肉類與植物類食物中所蘊含的鐵質結構不相同,導致吸收成效有異,加上部分蔬菜中獨有的元素,會阻礙人體腸道吸收鐵質,因此素食者需分外留意鐵質攝取量。究竟哪些是高鐵質食物呢?怎樣做才能更有效攝取鐵質呢? Read more

【乳癌食療】患者常見的3個飲食問題 營養師拆解治療前後選低脂、低糖、高纖食物原因 減復發風險

乳癌(Breast-Cancer)是本港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除了發病率不斷上升,近年亦有年輕化趨勢。有別於其他癌症,乳癌患者未必會因為病情或治療導致體重下降,所採取的飲食及營養攝取策略亦有所不同。有註冊營養師指出,要預防乳癌復發的原則主要有6點,其中過重及肥胖是主要的風險因素之一,故乳癌患者必須留意脂肪攝取量,怎樣做呢?還有乳癌患者常見的3個飲食問題,營養師逐一拆解。 Read more

超加工食物是美味的健康殺手?4類加工食物你要識 營養師教你選擇4個貼士

加工食物已有多年歷史,初期主要是加入糖或鹽醃製,目的是為了延長食物保存期,而「超加工食物」(ultra-processed food)更額外加入鹽、糖、防腐及增味劑等添加物,雖然令食物能保存更長時間,惟高糖、高鹽及添加物等因素,對健康構成威脅,猶如「雙面刃」。 Read more

5類癌症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不良? 營養師:「補、守、攻、防」4大營養法則 對抗癌症

養和醫院營養部早前進行一個為期約一年半的營養篩查,在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期間為203名在養和綜合腫瘤科中心接受治療的非住院病人進行營養評估,篩查結果顯示接近半數(49%)的病人有營養不良風險。而按照「世界領導人營養不良倡議」(GLIM)的診斷標準,每4名癌症病人中有1人出現中度或嚴重營養不良。至於較常出現營養不良的癌症包括:淋巴癌、消化道癌症、肺癌、頭頸癌及乳癌。營養師建議癌症病人應及早接受營養篩查,並於治療期間盡量保持體重,避免因營養不良而影響治療效果。 Read more

【新冠肺炎】防疫要提升免疫力 由飲食開始 營養師教你選擇食材、儲糧、自備餐盒貼士

疫情期間不少人都希望有良好的抵抗力,慎防新冠肺炎來襲,即使盡量避免外出用膳,在家煮食便可以提升免疫力?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表示,要增強身體抵抗力,需要多方面攝取營養,必須好好規劃,不妨由選擇食材、儲糧、自備餐盒等方面入手,做到均衡飲食,才能夠食得「有營」兼增強免疫力。 Read more

防疫儲糧攻略 營養師教路5 類有「營」食物清單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仍未見曙光,抗疫工作自然要繼續!當中「食」是重要一環,在減少外出用餐的前提下,怎樣為自己和家人做好儲糧準備的同時,又可以食得健康點呢?選購哪些食材才夠「營」呢?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陳勁芝分享了防疫營養攻略,介紹了5類既健康又可以存放較長時間的有「營」食物清單,立即點算一下你家中的儲備啦!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