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呼吸戒凍飲 增陽氣臉紅潤(養生帖)

【明報專訊】在茶餐廳,經常聽到OL叫餐時,點選凍檸樂、凍咖啡、凍奶茶等;在辦公室,冷氣溫度普遍極低。中醫認為:上述兩情况都容易損傷體內陽氣。 體內陽氣有多重要?中醫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論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此句指出陽氣對人體的重要程度,好比大自然不能沒有太陽。人體失去陽氣的溫養,不但各方面的功能難以發揮作用,而且難以延壽。同樣,經常患病就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而體內陽氣充足的人,則能夠抵擋各種致病因素的入侵,身體素質也較好,臉色紅潤有光澤,整個人顯得有精神和朝氣。 Read more

【夏日系列】食療+鍛煉 增強孩子體質 暑假多運動 補陽氣助學習

【明報專訊】暑假來臨,對平日辛勤用功的學生們來說,是個「鬆一鬆」的好機會,實際上不少學生都對放暑假感到高興。相反,暑假對很多家長來說卻未必是好事,因為家長們往往需要費盡心思為孩子安排暑期活動,好讓子女可以過一個充實的暑假。其實,好好善用暑假這段功課壓力較輕的時間,讓子女養成運動習慣,不單可以改善體質,更可提升孩子的學習表現和綜合能力,終身受用。 暑期活動種類繁多,包括各類興趣班、運動班、遊學團、語言課程、藝術課程等。家長在為孩子計劃暑期活動時,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以及自己的負擔能力去選擇。對平日較少運動、體能欠佳,或已出現超重、肥胖問題,或罹患過敏性疾病如鼻敏感、哮喘、濕疹的兒童來說,他們或許應該把握暑假的時間,多參與體育活動,趁着暑假好好鍛煉身體。 運動強臟腑 增快樂情緒 無論從西醫抑或中醫的角度,做運動對於促進身心健康都有莫大幫助。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有一句名言:「生命在於運動。」沒有運動,就意味着沒有生命;缺乏運動,會對我們的健康和生命帶來威脅。中醫認為要維持生命功能,必須有賴「陽氣」這種抽象的物質;而維持陽氣充足,促進生命機能旺盛的關鍵條件,就是要運動,否則有可能導致陽氣虛衰而陰氣偏盛,生命活動的機能便會減退,體能轉差,沒精打采,從而帶來衰老、失能,甚至死亡。 運動除了可以促進生命活動的機能,透過體育鍛煉,更可以達到補益氣血、強健臟腑的效果,同時促進經絡、氣血運行,解決氣血瘀滯、痰濕蘊結等問題。如臟腑強健,身體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便會增強,有助減少受外邪侵襲而患病,或出現過敏反應的風險,亦可以增加氣魄,改善胃腸功能,保持二便暢通及維持合適體重。除此之外,氣血暢通,筋骨關節得到濡養,身體自然變得靈活,耐力增強,減少勞損或受傷的發生。當然,運動也能放鬆心情及減壓,增加快樂情緒。 對學齡兒童來說,身體正處於發育迅速、生氣勃勃的階段,經常活力充沛。此時家長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讓孩子在課餘多參與體育活動,一方面可以消耗多餘的體力和精力,另一方面可以鍛煉體格和砥礪心智。一個喜歡做運動的孩子,身體強健、心情開朗、腦筋靈活、適應力強、情緒穩定,凡此種種都有助提升孩子的學習表現和綜合能力。 缺乏鍛煉 易致氣虛失調 平日缺乏足夠的運動鍛煉,會導致氣虛失調,常見症狀包括體力欠佳、神疲乏力、氣喘自汗、容易感冒、食欲不振、舌淡、舌體腫脹、脈細無力等,也有可能因脾胃氣虛、痰濕積聚而形成肥胖、超重、容易流涕咳嗽、氣喘、皮膚濕疹等問題。中醫認為兒童的體質易寒易熱、易虛易實,可塑性高,如果氣虛的孩子能夠把握功課測考沒有那麼繁忙的暑假,嘗試積極鍛煉身體,並期望漸漸養成重視運動健身的習慣和態度,要達到增強體質、遠離疾病的目標,相信一定會比成年人容易,而且成效更大,甚至終身受用。 雖說運動好處多,但家長還須因應孩子的身體狀况和興趣能力,選擇合適的運動類型,例如對平日很少做運動的學童來說,運動量宜循序漸進,建議先從比較輕鬆的運動如伸展動作、柔軟體操、慢跑等開始,讓孩子體驗做運動的好處,培養運動的興趣,待孩子適應後再做較劇烈的運動,不可操之過急。對於改善氣虛、增強體能方面,建議可以選擇跑步、踏單車、游泳、郊遊遠足等中等強度,有助鍛煉心肺功能的運動。 運動後勿飲冷飲、洗冷水澡 每次運動鍛煉之前,家長應該先評估孩子的身體狀况和天氣是否適宜運動,運動前宜先熱身,掌握該運動正確的動作姿勢,量力而為,以防受傷。運動後亦要注意做緩和動作,並將汗液拭乾,切勿在運動後馬上吹風、喝冷飲或洗冷水澡,否則有可能招惹外感。 體質氣虛的孩子,或因本身就不愛運動,或因體能欠佳而在運動後容易感到筋疲力盡、頭暈等不適。為改進他們的體質,增加他們對做運動的興趣和信心,家長除了應該耐心支持和鼓勵孩子參加體育鍛煉,甚至在可行情况下陪同孩子一齊做運動。另外,配合中醫食療扶正補氣,也是改善體質的其中一個辦法。五指毛桃又叫「南芪」,是嶺南地方常用的中藥,性平,味甘,歸脾、肺、肝經,有健脾祛濕、補氣、舒筋活絡的功效,而且補而不燥,對改善體弱氣虛有理想效果。以五指毛桃製成的食療湯水味道清甜,帶有陣陣椰子香味,容易入口,非常適合小朋友飲用。不過五指毛桃在市面上的偽劣品眾多,建議市民應到有信譽的藥店選購。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中醫治療】養陽氣 艾灸按壓足三里

常言道:「若要安,三里常不乾」,足三里是個很重要的治病及保健穴位,當節氣進入「小滿」後,暑熱邪盛,戶外氣溫升高,汗液流出也隨之加快。當汗出過多,便會出現「氣隨汗脫」,體內的陽氣也會受損。還有,貪戀冷氣的人,亦因為寒濕之邪而損傷陽氣。人們會比較疲倦,亦容易感冒及腸胃不適。《靈樞》記載:「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調於足三里。」所以,夏季補養陽氣,可以艾灸及按壓足三里穴。 足三里乃足陽明胃經合穴,此穴位多氣多血,長時艾灸可強身健體。它位於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吋,脛骨前脊外側一橫指處,手持艾條相距皮膚約1至2吋,感到溫暖即可,毋須過熱。養生保健的話可每天艾灸一次,每次20分鐘。在家中自行穴位艾灸,要選擇品質好的艾條,施灸時把點燃的艾條適當靠近穴位皮膚,感覺微溫不燙為宜。如果是按壓足三里穴位,按而揉之,以感受到痠、麻、重、脹的感覺為佳,每次可按2分鐘,每天1至2次。

Read more

【營養要識】小滿陽氣漸盛 儲正氣迎初夏 注意飲食遠離濕邪

愈來愈多人注重養生,想減少生病,節氣養生不可不知。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人體與氣候變化息息相關,不同的節氣有不同特性,影響人體的陰陽變化。正氣不足者,容易生病;正氣充足者,則抗病力強。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時令養生的總綱。夏天要養好陽氣是大原則,而落實到每個季節裏,則可細分為節氣。上周一(5月21日)為小滿,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八個,亦是夏天的第二個節氣。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而《曆書》中記載:「斗指甲為小滿,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此時許多花草樹木開始茂盛,而穀物籽粒開始飽滿,但未去到足夠成熟,故稱之為小滿。這意味着陽氣已日漸充足,但仍然未到最盛。 小滿陽氣漸盛,是養生防病的好季節。要做到未病先防,我們需要把「天人合一」整體觀有機地實現出來,即是人體與自然是個有機的整體,人與外界環境關係密切,我們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保持內外環境協調,便能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防病目的。小滿節氣正是溫度明顯增高,雨水增多的時節,早晚氣溫仍會忽高忽低,所以要注意不要着涼,而進入冷氣比較強勁的地方,亦應添衣保暖,以防「攝親」感冒。 潮濕悶熱 易患濕疹痤瘡 小滿除了「農作物飽滿」,還有「小滿小滿,江滿河滿」的意思,即是雨水多起來,濕氣隨之而上升。每當雨量增加,空氣潮濕,加之溫度提高,人體容易出現許多皮膚疾病,如濕疹、痤瘡、汗斑、足癬等。如果你的皮膚疾病容易在潮濕悶熱的時節發生,去除「內濕」便十分重要。 生冷辛辣煎炸食物損脾胃 由於都市人時常飲食不節,加上喜歡進食生冷食物,脾胃日漸損傷,當脾胃運化功能轉差,體內濕氣便會累積加重,久而久之轉化成為濕熱之邪醞釀體內;加上香港身處嶺南地區,地域及時節因素致使濕熱邪氣加重。中醫很講究忌口,疾病的發生與起居作息關係密切,首先要戒掉辛辣煎炸食物,減少凍飲,減少對脾胃的損害,杜絕濕氣的形成。脾有「喜燥而惡濕」這個特點,當「脾臟」運化功能提升,濕邪這個病理產物便會消退,濕熱毒邪便不會形成。 治療可配合內服健脾利濕的中藥,既能減少腸胃不適,又能改善與「濕邪」相關的皮膚病。具有清利濕熱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綠豆、冬瓜、黃瓜等,也很合適。睡眠作息有度,不要熬夜,若能減少思慮則更佳。 熬夜易虛火 靜功打坐鍛煉身心 小滿時節,晝長夜短,氣溫高,人體機能活動旺盛,每天陽氣及水液的消耗量也大,所以也特別容易疲勞,天氣炎熱,也容易令人煩躁。休息不足、熬夜容易形成虛火,出現口腔潰瘍、咽痛等虛火上炎的症狀。因此,不要凌晨才去睡覺,避免熬夜,要多喝水。保持心情愉悅,可適當做些靜功、打坐鍛煉身心,同時要調節好壓力。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胃酸倒流狂食木瓜更傷 睡前2小時勿食太飽 腹大「便便」 行路搓肚消腩 保護腸道健康 慎防腸胃病 新醫學研究:腸道不健康 大腦都「閉塞」? 便秘食菜一定通便?可能適得其反 驚蟄陽氣生發 護胃腸祛濕 知多啲:貪涼傷脾胃 損氣血生白髮

Read more

【夏日系列】吹風傷陽氣 手腳冰冷精神差 4招擊退「冷氣病」

【明報專訊】夏天炎熱難耐,開風扇、涼冷氣似乎是不少人的降溫消暑良方,不過長期待在冷氣房,對身體可以造成很大的傷害。從中醫角度看,過度吹風、歎冷氣,或進食寒涼生冷食物,都會耗傷陽氣,脾胃功能會首當其衝,造成陽虛和脾胃虛寒的失調。 中醫理論十分重視人的陽氣,《黃帝內經》認為「人以陽氣為本」。人身之陽氣有溫煦身體,驅動、維持各項身體機能的作用,身體的各種活動以至生存本身,都必須有賴「陽氣」這種抽象的物質。中醫認為當一個人的陽氣虧虛,各種生命活動功能都會衰弱,形成陽虛陰寒的狀態。 陽虛加速退化 中藥針灸溫陽補益 陽虛意味着當事人的生長發育、新陳代謝、脾胃運化、體力、精力等都會減退,加速衰老及退化,在患者身上的反應包括易倦乏力、身體愈來愈怕冷、手腳及軀幹不溫、精神萎靡、食慾不振等。陽氣不足的人亦可見面色蒼白、說話語聲低微無力、易氣喘、無故出汗、肢體冰冷僵硬、小便清長、大便溏爛、舌色淡、舌體腫脹、脈沉細無力等。 陽虛者的中醫治療,可根據「虛則補之」、「寒者溫之」的原則,使用藥性偏溫,且具補益效能的中藥,如補氣常用黃芪、人參、黨參;溫陽驅寒常用制附子、乾薑、肉桂;具有補氣、溫陽作用的代表方劑,包括補中益氣湯、右歸丸、四逆湯等。 至於針灸方面,陽虛者可透過刺激有溫陽、補氣、強壯作用的穴位,如位於肚臍下的關元、氣海,位於小腿的足三里,背部的肺俞、脾俞、腎俞等,針刺時可採用「補法」之運針手法,配合艾灸、熱敷等方式刺激腧穴經絡。要改善陽虛的身體狀態,中藥、針灸等治療手段僅為輔助,患者還需要耐心、堅持的做好養生鍛煉。 養生標準人人不一樣,不過如果屬於體質氣虛、陽虛之人,或中老年人、行經期間的女性、大病或久病者,或平時疏於鍛煉之人,吹風受冷及飲食生冷等對他們的影響往往較大,由於身體對寒冷的適應力差,因此也較容易在吹風、飲冷後出現不適,他們需特別注意養生。 注意重點部位保暖 勿貪舒服肆意吹風 在夏日炎炎的日子,要完全避免吹風、歎冷氣似乎不大可能,而且不少室內環境如辦公室、商場、車廂內,冷氣的溫度很多時也不是個人能夠控制,而過度吹風、受寒,容易出現俗稱「冷氣病」的問題。冷氣病的本質證屬氣虛、陽虛,因過量吹風、受寒而令陽氣耗損,常見徵狀有肢困乏力、精神不振、胃口欠佳等。要預防冷氣病,減低吹冷氣對體質的影響,就要留意下列的「自保」措施: 1.適時添衣 在開冷氣、涼快的室內,衣著不宜太單薄,要適時添衣,注意身體保暖,特別不要讓頸項、上背、前胸、腹部及膝蓋受冷,否則一方面容易因受風寒患上外感,另一方面因經絡受寒妨礙氣血運行,繼而可形成風寒濕痹、筋骨痛症及關節僵硬。 2.戒食生冷寒涼 既然我們無法遠離冷氣環境,我們就要更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戒食寒涼、生冷的食物,包括像汽水等冷飲、雪糕等冷藏食品、刺身和沙律等未經煮熟的食物,以及屬性寒涼的食物如香蕉、螃蟹、涼茶等,都應該盡可能少吃。 3.勿長歎冷氣 我們不應長時間身處冷氣房內,更不可只貪求體感舒適而肆意吹風,涼冷氣必須有節制。要是需要在開冷氣的室內上班,下班後的公餘時間便應該少用冷氣,讓身體有機會適應自然環境。需留意當出入溫差大的戶外/室內時,建議要在出入口先停留一會,讓身體適應溫差。 4.適量日照和運動鍛煉 戶外運動有助鍛煉體格,接觸日光更可以鬆弛身心。建議在室內工作的上班族抽空到戶外做運動。就算平日不能每天運動,在假日也應多到戶外、郊野接觸大自然,鍛煉身體,減少流連商場或室內娛樂場所。 文:註冊中醫邱宇鋒 編輯:梁敏德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中醫治療】驚蟄陽氣生發 護胃腸祛濕

【明報專訊】春三月,從立春至立夏前,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榖雨六個節氣。驚蟄是第三個節氣,根據傳統曆法記載:「斗指丁為驚蟄,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故名驚蟄。」而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觀田家》便提到:「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農諺也有:「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 隨着驚蟄的到來,自然界天氣回暖,春雷開始出現,驚醒蟄伏了一整個冬天的昆蟲;意味着驚蟄的到來,萬物逐漸生機處處,過冬的蟲卵也開始孵化起來。由此可見,驚蟄這節氣形象化地反映出自然物候現象。但真正使冬眠中的萬物蘇醒的,並不是雷鳴響聲,而是陽氣生長,溫度回升到一定程度所致。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記載:「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春季為四季之首,萬象更新之始,自然界萬物生機勃勃,欣欣向榮。天氣開始回暖多風,乍暖還寒。由於氣溫逐漸回暖,很多人都會放鬆了警惕,在穿衣、飲食、作息等方面都不再像冬季那樣注重身體。其實在驚蟄時節,更應注意養生,一能防止疾病的復發,二可提升身體的陽氣生發,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氣溫雖上升,但仍需注意保暖,不要冷倒。 乍寒還暖 更需保暖 春季陽氣漸生,驚蟄氣候變化仍較大,冷暖變化未穩定,「春捂」尤為重要,不宜過早脫去長袖衣物,感冒往往是感受風寒而致,突然着涼便會「攝親」。還有,隨着氣溫上升,細菌、病毒開始大量繁殖,因此,春天是疾病多發的季節,如近日發生的流行性感冒,所以要注意肺部的保護。春季要夜睡早起,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還要廣步於庭,多到戶外鍛煉運動,使體內陽氣生發。 少吃生冷宜清淡 少酸增甘 春三月,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大地充滿生機,人類與自然界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後,開始頻繁地活動。萬物逐漸蘇醒,這也意味環境之中的細菌、病毒會不斷地滋生活躍起來,尤其是腸胃方面,容易病從口入。所以,飲食上更要講究衛生,少吃生冷食物、冰凍飲品,注意個人衛生,做適當運動提高人體正氣,能有效地預防疾病。食物應從冬季的濃郁厚味改變為春天的和暖而清淡;春季的進食熱量需求比冬季少,油膩、煎炸等食物宜少吃,可多食用新鮮的蔬菜,鮮春筍、芹菜、山藥、大棗也是不錯的選擇。「春天宜少酸增甘」,食物的五味與人體五臟有密切關係,酸味有收斂的特性,不利於春天陽氣的生發,所以要少吃酸,而多吃甘味食材能有補益脾胃的功效。 細菌活躍 保持室內乾爽 香港春季陰雨連綿,加上地理屬嶺南地區,容易出現潮濕。中醫常言:「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重濁,纏綿難癒」,說明濕邪致病的纏綿特性,但只要我們注重養生細節,持之以恆,濕氣便能遠離我們,達至保護陽氣的作用,精力旺盛,無濕一身輕。緊記要多開窗戶,保持室內空氣新鮮流通,也可運用抽濕機,使室內保持乾爽,否則病菌容易滋生,身體也容易生病。 煲粉葛薏米 通絡風濕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平時要戒食生冷,多吃健脾祛濕的食物,有助提升脾的升清功能,好讓陽氣、陰血等精華物質運行全身;而脾胃功能好,有利濕濁之邪排出體外,身體便能健康運作。身體的濕邪一去,體內的陽氣便能運行正常。如果人體長時間待在濕氣過重的環境,便容易形成風濕關節疼痛的問題。可用粉葛、老桑枝和薏米煲湯解肌通絡、祛濕氣,適合潮濕時節。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胃酸倒流狂食木瓜更傷 睡前2小時勿食太飽 腹大「便便」 行路搓肚消腩 保護腸道健康 慎防腸胃病 新醫學研究:腸道不健康 大腦都「閉塞」? 小滿陽氣漸盛 儲正氣迎初夏 注意飲食遠離濕邪 便秘食菜一定通便?可能適得其反 知多啲:貪涼傷脾胃 損氣血生白髮

Read more

【中醫治療】收斂陽氣迎冬 養肺減秋燥 遠離咳嗽痕癢

【明報專訊】秋天來臨,隨陽氣漸漸下沉,燥氣徐徐上升,氣溫漸降,較容易出現與乾燥有關的問題。 香港屬嶺南地區,地理近海,不及北方地區乾燥;但溫度忽高忽低的轉變,卻容易令人致病,如感冒、咳嗽等問題會較多。由於季節已由陽轉陰,人體沒有了夏季陽氣充足這個天然保護屏障,抵抗能力會相對較遜。 若你夏季過食生冷、貪涼冷氣,踏入秋冬便會容易生病;一旦得了感冒,痊癒較其他人慢,咳嗽時常纏着,這反映了你自身恢復能力不足,即陽氣弱了,如這刻仍不注意保護陽氣,把陽氣收斂好,冬天更不堪設想。 從屬性上來說,秋天不止單單與肺,而是整個肺臟系統關係密切。肺司呼吸,是人體防禦病邪的第一道關口,如咽喉、鼻、氣管等;肺亦主皮毛,因此入秋後容易出現皮膚乾燥等問題。秋屬肺,五行屬金,肺氣充足則保證夏秋陽氣交接順利。金生水,亦有利冬天腎臟的運作。所以養好肺臟,腎氣便能充足,抵禦能力便增強。故此做好秋季的養生,十分重要。 早睡早起 保持心情平穩 先談睡眠養生,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秋天的睡眠時間宜「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早睡覺,早起牀,不要熬夜,要早休息,起牀時間與晨起的雞鳴時間差不多。早起可令肺氣得以舒展,加上適當的活動能使各器官靈活起來,身體動力徐徐上升,人會更加精力充沛、精神爽利。 在情志養生方面,《黃帝內經》在秋季對精神的調攝之中,有特別的描述。其中《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言的「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的法則,這樣才能減少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在秋季萬木凋零、悲情肅殺的季節裏,要保持情緒時常處於平穩,生活在節奏急速的香港中,有時會覺得困難。 中國古人有「佳人傷春,才子悲秋」之說,文人曹雪芹也有「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的詩句,描述了秋季的悲涼,而這種悲涼的情境,有時容易影響人們的情緒。秋季大地陽氣漸降,萬物開始凋零,這時提倡保持情緒的平穩、收斂與淡泊,平靜心志渡過秋天。而《黃帝內經》亦道出「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情緒的收斂與情感的淡泊,能帶動體內陽氣的內收,這就是情志養生使陽氣收斂的重要方法了。《黃帝內經》提到我們要「恬淡虛無,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既要控制情志的變化,同時要減少欲望,心境便愈能平靜。 而老人家的情緒方面,也要多加注意。陽氣本已漸衰的老人,當踏入秋冬季節,病痛漸多,身體不適時情緒也會大為不穩。宋代養生家陳直說過﹕「秋時淒風慘雨,老人多動傷感,若顏色不樂,便須多方誘說,使役其心神,則忘其秋思。」老人家陽氣已虛,不耐秋季寒涼,家人的關心及慰問,更勝千萬種藥物,當心情怡悅,就可以減少憂鬱情緒的產生,對老年人順利渡過秋季至關重要。 忌洗澡過多 不用鹼性肥皂 到了深秋,天氣逐漸轉涼。受秋燥侵襲的人,尤其是陰虛的女性及老年人,會比較容易出現全身瘙癢不止,夜間尤甚,癢的程度會愈來愈嚴重。這種瘙癢症,瘙癢雖嚴重,但一般不會出現明顯的皮疹。究其發病原因,主要是由於氣候乾燥,加上體內血虛陰虧,皮膚失於滋養所致。而發病原因除了皮膚乾燥粗糙以外,還和洗澡次數太多、使用鹼性肥皂有關,過食辛辣煎炸及魚腥發物亦是主因。 皮膚瘙癢往往先發生在身體的某一部位,以後轉移到身體的另一處或波及全身。瘙癢的性質也多種多樣,有的像火燒火燎,有的像蟲走蟻爬,有的像蚊虱叮咬。瘙癢多是陣發性的,以晚上睡覺前最為嚴重,常會因瘙癢的鑽心而難以入睡。時間長了,不僅影響睡眠,還影響精神狀態。若有此狀况者,洗澡時要避免過度使用肥皂,沐浴後使用潤膚霜保濕,可避免皮膚更乾燥。 ■中醫食療 戒辛辣煎炸 多吃酸甜滋養 乾燥天的飲食應偏於滋潤,不可太過油膩,以免阻礙脾胃功能,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另外,秋天的養生原則是「收」,而不能「散」,應避免食用辛辣煎炸食物,因其辛辣會令陽氣向外散越,不利秋天「收藏」的養生原則,而燥熱傷津,如咖啡、煎炸食物、葱、蒜、辣椒等要少吃,應嚴禁煙酒。酸味有收斂作用,有助肺臟收斂陽氣。酸甘可化陰,可多用酸甜之品如酸梅汁、話梅、佛手果、藏青果、檸檬汁等生津止渴食品,亦能提升肺臟「收」的功能。梨是很好的生津水果,秋天可多吃梨子,它能生津止渴、滋養肺胃、滋潤皮膚。 ◆玄麥甘桔茶 材料﹕麥冬4錢、玄參4錢、桔梗3錢、甘草1錢 做法﹕將以上材料洗淨放入鍋中,加1升水煎至400毫升去渣取汁即成 用法﹕每天2次,每次200毫升 功效﹕潤肺利咽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Read more

【了解關節痛】趁盛夏注陽氣 衝出冷氣房 迎日救虛寒

【明報專訊】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除了大家熟悉的天灸,還可以透過中藥、艾灸、拔罐,甚至簡單的日曬,趁着陽氣旺盛的夏天,把陽氣注入身體,治療虛寒性疾病,改善體質。偏偏香港人在夏天長時間躲在冷氣間、避開日曬、不愛出汗,無法把陽氣注入身體。 冬病夏治 多用天灸等溫性療法 夏季養陽氣,是一個很重要的養生原則。 人體為了適應自然環境,夏天皮膚腠理處於開泄狀態,通過排汗使體溫達到平衡。但都市人長時間在冷氣環境下工作,皮膚腠理便會進入閉合狀態,汗液排出不暢,影響正常代謝;加上夏季潮濕炎熱的氣候特別適合細菌和病毒繁殖,室內外溫差大,戶外出汗後即刻到室內吹冷氣,容易「攝親」冷倒感冒。 為減少這種情况,虛寒體質的人最好利用冬病夏治這方法溫煦臟腑,以溫性治療去調動體內陽氣,增強體質提升抗病能力,把握夏季陽氣旺盛的時機,驅走寒性疾病。 冬病夏治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內服中藥、天灸、艾灸、拔罐等溫性療法。原理是在夏天陽氣旺盛的季節把陽氣注入身體,從而治療虛寒性疾病,改善體質。對於容易感冒、咳嗽、哮喘、腸胃病、經痛、慢性關節痛、怕凍、手腳冰冷的虛寒性體質者,都可以通過溫補陽氣去增強體質,改善臟腑缺乏陽氣的狀况,從而減少疾病。 天灸及曬太陽是其中兩個比較簡單有效、又符合經濟原則的養生保健方法。天灸療法乃根據中醫學「冬病夏治」及「春夏養陽」的理論,以經絡穴位及中醫時間學為基礎,選用芳香、辛溫之品研末調製,在每年「三伏天」,在穴位敷貼藥物去改善陽虛體質,以達到祛除寒邪、提升人體正氣之功效,以消除病根恢復人體正常的功能。 天灸療法經常用來治療哮喘、鼻敏感等上呼吸道過敏性疾病。鼻敏感容易見於體弱兒童及辦公室工作人士,因為他們先天稟賦不足或缺乏身體鍛煉,加上時常在冷氣環境下工作及過多冷飲,都是形成虛寒體質的重要原因。 三伏天灸對於體質虛寒的人及許多虛寒性的疾病,有很好的預防作用,即使沒有陽虛徵狀的平和體質,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都可把三伏天灸作為強身健體的方法。 孕婦 皮膚敏感 不宜天灸 天灸療法既具有穴位調節作用,又可通過藥物在穴位的吸收,發揮明顯的藥理,加以結合時間治療學為特色,在三伏天期間接受治療,達到祛除寒邪、宣通經絡、提升人體正氣之功效,消除病根恢復人體正常的氣血平衡。然而,孕婦、皮膚過敏及發熱人士都不適合天灸療法。 天灸大多選用背部穴位,貼藥時間一般為一至兩小時,因個人體質不同,有些人貼藥後如有局部痕癢、灼痛等,可適當縮短貼藥時間。而小孩或皮膚較嫩薄人士可適當縮短貼藥時間至半小時。貼藥後兩小時內不宜洗澡,特別是冷水浴。在飲食忌口方面,貼藥後一周內忌食生冷、辛辣食物,慎食易化膿的發物,如鵝、鴨、牛肉、海鮮、花生等易致敏的食物。 ■中醫教路 防病6招 運動後不宜凍飲 ◆陽光猛烈時段不能過度暴曬,要補充足夠水分 ◆夏天氣溫炎熱,易出汗,所以運動不宜過度劇烈,以免中暑 ◆運動促進血液循環,鍛煉身體,將體內濕氣排出 ◆運動後不宜即時用冷水降溫,會使寒邪進入體內,損傷陽氣 ◆夏天要注意飲食衛生,易生腸胃炎、霍亂、痢疾等傳染病 ◆出汗後不宜即時吹風,否則容易「攝親」冷倒感冒 ■玉屏風散預防感冒 除了天灸、艾灸、拔罐等溫性療法,內服中藥亦能做到冬病夏治,其中玉屏風散便有固表益肺,預防感冒的功效。對於夏天容易出現疲倦、出汗、惡風人士,更加適宜。 ◆玉屏風散 材料:黃耆3錢、白朮5錢、防風3錢、大棗(去核)4枚、生薑3片 做法:將大棗以外的材料研末;每次3錢,每天2次,加大棗煎湯送服;或將所有材料放鍋中,以600毫升清水煎成200毫升即成 用法:每天兩次,每次一杯,早上或午時空腹服用 文:鍾啟福(註冊中醫) 圖:資料圖片 編輯:沈燕媚

Read more

四類失眠對症下藥 調理陰陽氣血 一覺好睡

【明報專訊】失眠,由古至今都很常見,歷代中醫對失眠論述都不少。失眠在從前叫「不寐」、「不得眠」或「目不瞑」,現時除了是「瞓唔着」外,也指睡眠時間少或質量差。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工作壓力大,容易出現睡眠問題;不少人也因為工作壓力大,收工後想找節目輕鬆一下,睡眠時間愈推愈遲。睡眠時間少,是大部分都市人的通病,身體各部分中,尤以腦部最缺乏休息,以致日間感到疲倦、專注力下降,甚至情緒大幅波動,影響日常生活。 正常睡眠是身體內陰、陽、氣、血運行有規律的表現,如果這種規律失衡,影響心神就會引致失眠。於診症時,除了考慮患者失眠的徵狀,也會從患者日常飲食、情緒性格及生活習慣中,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得到足夠線索才作出診斷,並按照辨證作出全面的治療方案。 嗜肥膩食物 痰熱擾心神 長期失眠患者常見有以下四種類型,治療方案有別。 一、肝鬱化火 這類型失眠患者常表現為急躁易怒、頭昏、腦脹、兩眼發紅、口苦口乾、小便黃等。肝主管疏泄功能,現代人生活緊張和工作壓力大,阻礙了肝氣的正常運行(肝氣鬱結),長期的肝氣鬱結會變化成有熱的徵狀,又叫肝鬱化火。 ◆治療﹕疏肝、清熱、理氣 二、痰熱內蘊 平時嗜食肥膩、濃味及煎炸食物,令體內充滿痰和熱。痰熱內擾心神,就會影響睡眠。患者通常有胸悶、痰多、胃脹胃痛、發噩夢和半夜易驚醒等。舌苔又黃又膩都是痰熱的迹象。《黃帝內經》記載﹕「胃不和則卧不安」。痰熱、食滯都可導致失眠。 ◆治療﹕清熱、化痰和安神 三. 心脾兩虛 患者多夢、易醒、睡不安穩、醒後不易再睡、早醒、心悸、健忘、神疲、頭暈眼花、四肢困倦等。這類患者多因為思慮過度,損傷脾胃,脾胃功能受損後,氣血生成不足,不能養心,所以同時會出現心和脾的徵狀。 ◆治療﹕補益心脾,同時益氣養血 常熬夜操勞 虛火旺難入睡 四. 心腎不交 如果經常熬夜、工作過勞或房事不節,都會虛耗腎的陰精,「陰不濟陽」則會出現虛火徵狀,例如入睡困難,心慌、心悸、五心煩熱(兩掌心、兩足心和心胸)、頭暈、耳鳴、盜汗、潮熱、口乾、腰膝痠軟、健忘、男子夢遺等徵狀。 ◆治療﹕補腎、滋陰、清熱 中醫治療疾病着重調整陰陽氣血,恢復體內正常規律達至平衡狀態。如屬實證則瀉其有餘,如疏肝理氣,清熱化痰,消積導滯等;虛證則補其不足,氣虛則補氣,血虛則養血等,失眠也不例外。「虛則實(填補)之,實則虛(清除)之」,病情較輕者,可通過食療解決問題。常用治療失眠又可入饌的中藥有麥冬、百合、蓮子、龍眼肉、酸棗仁、靈芝、柏子仁等,配合其他食物作藥膳,有助改善睡眠質素。 要注意,即使失眠初起時是實證,久久不處理也可耗傷氣血,變成虛證或虛實夾雜證,到時治療應補和瀉同時進行。如果失眠時間長或徵狀變得複雜,不能單靠食療處理,就應諮詢註冊中醫師。臨牀所見很多患者正服用安眠藥,希望同時用中醫的療法,但又擔心中醫的治療跟西醫治療有所相冲。其實這種擔心並不必要,中西醫的治療可以互相配合,也有不少患者通過中藥及針灸、耳穴壓貼等方法調理,減少了對安眠藥的依賴。 「久卧傷氣」退休後少郁動易失眠 有另一類病人,多數是退休後的中年人士,男女也有,因為退休後日常生活過於安逸,日間活動太少而導致失眠。建議這類病人日間應多作運動,中醫認為久卧傷氣,太少活動,身體內氣血運行的規律受影響,也會影響睡眠質素。即使是打工仔,也建議平時應多做運動,有效改善睡眠質素。如果因為生活的變化而短暫出現的失眠,通常過一段時間,身心能適應外來的變化,睡眠情况就會得到改善。但假如失眠持續,就必須正視了。除了中藥、食療等方法,工作與生活中的平衡,經常保持開朗心境,也是每晚「有覺好瞓」的良方。 ■你瞓得好嗎? 每個人對睡眠時間長短和質量要求有異,做一個簡單測試,如有以下任何一個情况,就可能有睡眠問題,應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近一個月我經常﹕ ○卧牀後輾轉反側,需要多於一小時才能入睡 ○睡不安穩,容易醒,每晚多於3次 ○早上很早醒來 ○半夜醒來後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再入睡 ○睡眠中噩夢多,容易驚醒 ○睡醒後好像沒有睡過一樣 ○整夜不能入睡 文:註冊中醫盧肇聯 編輯:高卓怡 Read more

【難懷孕】每6對夫婦1對有不育問題 按摩肚臍下3寸關元穴 改善男士精子健康(養生帖)

【明報專訊】不育的定義是夫婦雙方經過1年正常沒有避孕的性行為後,仍未能懷孕。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研究顯示,平均每6對夫婦就有1對有不育的問題。在不育個案中,約30%問題出自男性,30%出於男女雙方,可以說男性問題引起不育成因佔了很大部分。男性不育主要是由不同因素導致精子異常(精子數量、形態、活動能力等異常)而造成。 相關閲讀:【懷孕準備】 懷孕很難? 計劃生育須知 準確計算和把握排卵期可增懷孕機會 不育問題 按摩關元穴位處肚臍下3寸 改善精子健康 中醫治療方面,關元穴對幫助男性「養精蓄銳」非常有效,根據《上海針灸雜誌》一篇臨牀研究顯示,藥物治療配合艾灸關元穴治療弱精子症的病人,比起單純用藥物治療,總有效率高15%,達94.4%;古代名醫張景岳在《類經》中說:「此穴……乃男子藏精之處。」由此可見,不論古今記載或研究都確認了關元穴對改善男性精子健康有功效。 相關閲讀:【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關元穴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 位置:下腹部正中,肚臍直下3寸處(4隻手指併攏橫向放在肚臍下,4指橫向距離就是3寸)。它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為人生之關要、真元之所存,可對全身陽氣不足、遺尿、遺精、陽萎、虛勞等情况有強健的作用 按摩方法:搓熱掌心,在關元穴迴旋按摩,直到有發熱感覺。每日1次,每次約10至15分鐘。即使沒有不育問題,都可以每日按摩(如能配合艾灸功效更好),強健身體。 文:陳圳堅(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助理課程主任、註冊中醫)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