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多啲:X光造影 年輕女性未必合用

【明報專訊】乳房影像檢查報告,有BI-RADS(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分級,判斷患乳癌的機率。BI-RADS是美國放射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建立的乳房影像報告及數據系統。外科專科醫生梁小蘭說:「BI-RADS評分是根據病徵及病狀,給予0至6分,因應評分設不同跟進治療。」 0分:代表照得不清楚,需要額外檢查 1分:代表乳腺正常 2分:代表有良性發現,如水囊 (1及2分都毋須擔心,只需保持常規檢查) 「如評為3分,統計學上代表有2%患癌風險,醫生會建議病人6個月後接受監察性補照,看看異常狀况有否改變;如女士有較高風險因素,更會商討是否需要抽針化驗。」梁小蘭說4至5分各有不同的患癌風險百分比,一般都要抽組織確定;至於6分代表已確診癌症,須接受進一步檢查以決定治療方案。家庭醫生鄭志文指出,BI-RADS系統有大型醫學研究數據證明,每個評分採用哪項治療最有成效。 乳腺密度高 X光難穿透 有年輕女士感到憂慮,30歲已要求照X光造影,梁小蘭說如遇到受情緒因素困擾的求診者,會以理性數據解釋,「因為年輕女士的乳腺密度高,X光的穿透能力有限,無法照得清楚,而且始終有少少輻射,不適宜用作長期的常規檢查」。她補充說,歐美國家的乳癌患者數字及比例均比香港多,亦只是建議女士35歲後才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香港年輕女士不應過度擔憂,如無風險因素,只需每月定期自檢及每隔2至3年找專業醫護人員作臨牀觸診檢查即可。 相關文章:【有片】揀啱乳房檢查 免嚇自己 磁力共振高敏度 X光+超聲波有效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醫學滿東華﹕乳房X光造影數碼化 更易偵測病灶

【明報專訊】又到兩年一度的乳房檢查,我雖身為乳房放射師,但跟常人一樣,都會想逃避。經常和女士們分享說,對發明乳房X光造影(Mammography)的外國醫生,既要感謝他救了千千萬萬的婦女,但更多婦女卻要受此痛苦的檢查所煎熬。   幸好時代的巨輪不停向前,近20多年科技躍進,雖然乳房仍離不開被夾,但痛苦已稍為減輕,影像更清晰可讓放射科醫生作出更詳盡及準確分析。近年3D造影的出現最令婦女受惠,夾的程度稍減之餘,也可避免因組織重疊而需增加拍照,減少被夾的次數。希望科技繼續幫助我們找到其他既準確又無痛的檢查,讓更多婦女得到乳癌篩檢的好處。   檢查方法互補不足 準確診斷 由於香港政府沒有推行全面乳癌篩檢,婦女需自己付錢。而所謂篩檢,是為沒有徵狀的人士做檢測,希望及早找出患者或有較高風險的人。東華三院於1990年開始的婦女普查計劃,提供大型乳癌篩檢服務,近年亦陸續有其他的乳健檢查計劃加入乳癌篩檢,漸漸受更多婦女接受。 隨着科技進步,乳癌篩檢包括乳房觸診、乳房X線攝影、超聲波、磁力共振等檢查方法,每項都有其獨特性,互補不足才能作出準確診斷。一般來說, 乳房觸診、乳房X光造影及輔助超聲波檢查,仍然是世界主流的常規篩檢早期乳癌的方法。 乳房X光造影是利用低劑量的X光,偵測各種乳房腫瘤、囊腫等病灶,有助發現早期乳癌,特別是早期乳癌伴隨的鈣化點,在篩檢早期乳癌仍扮演重要角色,也是其他乳房影像檢查之間比較的標竿。超聲波能在偵測到陰影時,協助分析陰影的特性,如水囊、纖維瘤等。磁力共振則可以為高危的年輕女士作早期的乳癌篩檢,以及為有懷疑的病灶作更深入的檢查,然而需時較長及需要注射顯影劑,收費亦較高。   影像即時傳送、儲存及放大 早年的乳房X光造影是用菲林攝影,解像度及質素受到攝影及冲曬技術所局限,檢查時間亦因要等候冲曬而加長,更會有冲壞的危險。菲林的保存會受環境因素影響而不能長久,令審視及覆核新舊病灶時帶來困難。 2000年代,乳房X光造影全面數碼化,影像可以即時傳送、儲存及放大,後期加工令其更清晰,令病灶更容易偵測;再加上有電腦輔助偵測系統(computer-aided detection,CAD),由軟體搜尋影像中可能是腫瘤的陰影、腫塊或鈣化點,在可疑區域做記號,提醒放射科醫生多加檢視。3D乳房X光造影更將乳房X光造影推向新領域,用同一放射劑量便能拍攝出多張一毫米的斷層影像,令以前乳腺組織重疊的問題迎刃而解,特別適合年輕及東方女性。 文:蕭永碧 (東華三院婦女健康普查部放射科項目經理、香港放射師學院院士) Read more

乳癌如子宮頸癌早期病徵不明顯  「全身檢查」足夠揪出乳癌嗎?(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編者按:如初期子宮頸癌一樣,大部分早期乳癌病人均沒有病徵,印證了做篩查對及早發現疾病的重要。要保障乳房健康,遠離乳癌威脅,你的「全身檢查」、「婦科檢查」是否合適和足夠?怎樣才是有效而全面的乳癌普查呢?) 婦女定期子宮頸癌篩查  乳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最近看到衛生署發出的新聞稿,提醒25至64歲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定期做子宮頸癌篩查,以減低子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以下幾點值得大家關注: •子宮頸癌為2020年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的第七位,於2021年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排第八位 •新增子宮頸癌個案數目由2011年391宗,增加至2020年的556宗 •縱使子宮頸癌篩查已被證實為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根據衛生署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本港只有約一半合資格婦女曾做子宮頸癌篩查 •女性應在開始有性行為前,於適當年齡接種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又稱HPV疫苗) 相關閲讀:【子宮頸癌】港每10萬女性逾7人發病 高於世衛目標 家計會推子宮頸細胞HPV合併檢測 乳癌每天平均13人確診  本港女性第三位致命癌症 讀到這裏,容許我用以下數字衝擊一下大家: ‧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於2020年錄得女性乳癌的新症共有4956宗,平均每天有13名女士確診,佔本港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28.4 % •在本港女性中,乳癌是第三位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於2021年,共有791名女性死於乳癌,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12.4% •在1993至2020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增加逾3倍,由1993年的1152宗增至2020年4956宗 •每14名婦女中有1人有可能在一生中患上乳癌。在2020年,49%乳癌個案發生在40至59歲女性身上,年齡愈大,風險愈高 ‧研究證實,乳房X光造影檢查可以減少乳癌死亡率25%至30%,是國際間標準的乳癌篩查工具。40歲以上女性,乳癌病發率比年輕女性顯著高,因此應定期做全面的乳癌普查 •醫學界至今未有疫苗等有效方法預防乳癌的形成 相關閲讀:【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及早發現乳癌 觸診檢查+乳房X光造影 有效而全面的乳癌普查,應包括專業人士的臨牀觸診檢查,以及至少每2年1次的乳房X光造影。坊間一般「全身檢查」或「婦科檢查」,由於檢查目的或重點可能各有不同,未必會齊備這些選項。 乳癌並非不治之症,若於早期發現和治療,需要接受全乳切除或化療的機率較小,能大大減低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創傷,以及醫療費用對於個人以至整個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與負擔。 如初期子宮頸癌一樣,大部分早期乳癌病人均沒有病徵,印證了做篩查對及早發現疾病的重要。要保障乳房健康,遠離乳癌威脅,你的「全身檢查」、「婦科檢查」是否合適和足夠?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可恩(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乳癌篩查】了解7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及婦女患癌高中3級別風險(醫學滿東華)

【明報專訊】自1990年代起,乳癌已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更是2019年香港女性中第三位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根據衛生署統計顯示,由1983年至2019年,女性乳癌的年齡標準化發病率有上升趨勢。隨婦女對自身健康關注日益提高,乳癌篩查在本港亦漸漸成為熱門話題。(編者按:現在已有為本港婦女而設的風險評估工具,會按照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初經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直系親屬的乳癌病史……共7個風險因素來評估患乳癌的風險。) 相關文章: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乳癌篩查及早發現 盡早治療 了解7個風險因素 乳癌篩查的目的是當婦女未出現任何乳癌症狀前,及早發現患上乳癌,盡早治療,避免癌症惡化,提高存活率。而乳房X光造影是最常見乳癌篩查方法。 雖然香港目前並沒有推行全民為本的乳癌篩查計劃 (population based screening),但一些非牟利機構和私營市場提供隨機乳癌篩查(opportunistic screening),為希望接受乳癌篩查的婦女提供乳房X光造影。 2018年,政府轄下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在香港醫學雜誌中發表了針對不同風險狀况的婦女接受乳癌篩查的建議,而在2020年施政報告,政府亦表示會根據專家工作小組提出的修訂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方式作乳癌篩查(risk-based screening),並在2021年推出乳癌篩查先導計劃,透過使用個人化乳癌風險評估工具,為合資格婦女評估乳癌風險,並按照風險高低提供乳癌篩查服務。 建議按患癌風險分3級 由於政府轄下的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認為,目前沒有足夠科學證據支持或反對為本港婦女做全民乳房X光造影普查,該小組建議將婦女按患癌風險分為3個級別: 第一級:高風險婦女,包括確認帶有BRCA1/2基因突變、有強烈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在30歲前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有個人風險因素如乳癌病史,以及一些高風險乳房疾病等。她們應由35歲或比其最年輕患乳癌的家人確診年齡早10年(不應早於30歲前),開始諮詢醫生意見,並考慮每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第二級:中等風險婦女,即只有1名直系女親屬在50歲或之前確診患上乳癌,或有2名直系女親屬在50歲之後確診患上乳癌的婦女。她們應諮詢醫生意見,考慮篩查利弊後才決定是否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第三級:其他一般婦女,如年齡介乎44至69歲而有某些組合的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令他們患乳癌的風險增加,建議他們考慮每2年接受1次乳房X光造影篩查 相關文章:【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 預防勝於治療 現在已有為本港婦女而設的風險評估工具,會按照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包括初經年齡、第一次生產年齡、直系親屬的乳癌病史、良性乳腺疾病、歷史、體重指標及體能活動量,來評估患乳癌的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一些生活因素會增加患乳癌風險。而適量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和避免飲酒,在家庭計劃中考慮較年輕時生育,並延長母乳餵哺時間,亦可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婦女亦應時刻關注自己的乳房情况,熟悉乳房平常的外觀和觸感,一旦測覺乳房不尋常,盡快求醫。 文:羅麗雲(東華三院放射診斷科副顧問醫生) Read more

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明報專訊】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上月底(9月28日)發表全港首項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而乳癌患者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存活率逾九成,年紀愈大存活率愈低;至於「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 (即接受首次治療後10年無擴散或死亡),40歲或以下患者則較大部分年長患者更低,患上較易惡化及轉移的第三級腫瘤比例亦較高。至於乳癌四大高危因素,包括: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推出全民乳房篩查。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患者中位數50.6歲 4高危因素包括少運動無餵哺母乳 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7930名在2006至2011年間確診乳癌的華裔婦女數據。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第0至II期)10年整體存活率逾九成,分別為97.1%、94.3%、90.2%;晚期(第III至IV期)存活率分別急降至74%和26.4%。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研究:早期乳癌存活率九成 年輕易有惡瘤 團隊其後擷取其中7538名第0至III期、曾做手術的患者數據,了解「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發現70歲以上存活率最低,約85%;第二低為40歲以下年輕患者,存活率不足九成;41至70歲均有九成以上。40歲或以下患者,91.5%死因與乳癌有關。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解釋,研究中40歲或以下患者有第三級腫瘤的比例約41.8%,為眾年齡層中最高,故其存活期較短。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補充,95%乳癌為後天所致,年輕人理應身體抵抗病變能力較高,故一旦患癌,多數屬「好惡、生長得好快」的第三級腫瘤,呼籲年輕女士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提高抵抗病變能力; 而乳癌四大高危因素為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 相關文章:【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促推全民乳房篩查 另外,資料庫中2006至2018年的患者數據顯示,透過乳房X光造影檢查發現的癌症,逾八成是第0或第I期,透過自行觸摸無意中發現的乳癌,近兩成是第III或IV期。政府去年9月展開兩年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婦女可付費篩查,綜援人士等合資格者免費。基金會認為,X光造影檢查可助找出早期癌症、及早治療,建議盡快推行全民乳房篩查。 Read more

【乳癌】女性癌症致死第三號殺手 滿40歲無病徵者 建議每兩年乳癌普查(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統計數字顯示,乳癌為全球最常見癌症。在過去20、30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更加有倍增趨勢。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也是婦女癌症致死的第三號殺手。時至今日,香港平均每天有13名女士被診斷出乳癌。跟絕大部分其他癌症一樣,年紀愈大,風險愈高;香港患者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8歲,而大概每14名婦女中就有1人患上乳癌。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滿40歲無病徵女士 每兩年乳癌普查 要對抗乳癌對婦女以至整個社會的威脅,我們提倡「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科技進步及更多治療選擇,令乳癌的治癒率提高。早期發現乳癌,並立即接受治療的患者,存活率都相當高,須接受全乳切除手術或化療的機率較低,醫療費用也較少;而定期檢查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其中一個關鍵。 我們鼓勵40歲以上女士參與乳癌普查計劃,即使沒有病徵都應該每約兩年接受定期檢查。乳癌普查一般包括醫生臨牀觸診及乳房X光造影,而由於亞洲婦女乳腺組織多較密集,3D乳房X光造影再配合超聲波掃描能夠更有效檢測出早期乳房病變。如果普查有異常狀况,就可能需要進一步診斷程序。   乳房X光造影及超聲波掃描,都是常用的乳房影像檢查方法,各有自己的功用跟角色;醫生會按女士的年齡、病徵、檢查目的等選擇。兩者多數有互相補足的作用;某些女士只需接受其中一種檢查,某些則要加照又或是多於一種檢查,絕不表示做了一種就毋須做第二種。  超聲波 X光檢查 不是二揀一 雖然本港八成乳癌患者均是40歲以上,可是並非年輕就絕對不會患病。再者大部分患者都沒有高危因素,所以任何年紀的女士都應該熟悉自己的乳房,知道它們的外觀和質感,當發現有任何變化時,例如持續的乳房硬塊、乳頭分泌等,就能及早察覺及求醫。  日理萬機的你,即將要開始忙碌的一天嗎?需要你關心操勞、花上心神時間的人和事很多很多……你有考慮過要包括「她們」麼?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可恩(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乳癌】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預防乳癌由健康生活開始(衛生處方)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女性乳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在過去十年均有顯著上升趨勢。單單在2019年,女性乳癌個案新增超過4700宗,逾800名女性因乳癌離世。關注乳房健康-及早發現乳癌 適時治療-提高存活率-然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顯示,本港女性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超過八成,早期乳癌存活率更可達95%或以上。可見及早發現乳癌,能大大提高治癒機會。 Read more

【乳癌關注月】關注乳房健康 評估乳癌風險(衛生處方)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10月就是「國際乳癌關注月」,希望藉此提醒大家關注乳房健康,預防乳癌。乳癌早期症狀未必能輕易察覺。婦女應熟悉自己乳房平常的外表和觸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乳房有沒有出現不尋常的變化。如果發現任何異常,應盡快求醫。及早發現乳癌,並適時接受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預防乳癌和其他癌症-從均衡飲食、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酒做起 Read more

【乳癌】有研究指接種新冠疫苗後3周內接受PET掃描 八成機會出現乳房腫瘤「假陽性」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計劃開展逾半年,香港乳癌基金會引述國際研究,指打針後3周內接受正電子(PET)掃描,有八成機會出現乳房腫瘤「假陽性」。本港曾有接種者淋巴腫大至3厘米,基金會解釋,打針產生的免疫反應,會令接種位置附近的淋巴腫脹,或誤以為是腫瘤,建議患者應在打針4至6周後才做PET掃描。 正電子掃描可偵測腫瘤位置,尤其是淋巴結病變、轉移性腫瘤等,患者需注入放射性示蹤劑,再接受掃描。該示蹤劑用於追蹤體內的葡萄糖,癌細胞的新陳代謝率會較高,消耗更多葡萄糖,因此示蹤劑可令癌細胞「着燈」,從掃描影像中現形。   相關文章:【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免疫反應令淋巴腫脹 掃描誤以為癌細胞 香港乳癌基金會指出,注射新冠疫苗後即刻掃描會產生「假陽性」。養和醫院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黃月紅表示,外國研究發現打針後3周內接受PET掃描,有八成機率出現腫瘤「假陽性」。她解釋,疫苗免疫反應令手臂附近淋巴腫脹,免疫細胞消耗更多葡萄糖,故有關淋巴位置會「着燈」,誤以為癌細胞。復必泰使用mRNA技術,免疫反應較科興大,料「假陽性」機率較高。 黃舉例,曾有病人於打針一周後掃描,影像顯示其左邊腋下及打針位置「着燈」;另有病灶位於左邊乳房的乳癌患者,在接種後兩周掃描,發現右邊腋下及鎖骨附近「着燈」。她表示,醫生會根據接種史及臨牀情况分析「着燈」可能性,不單憑掃描結果判斷是否腫瘤擴散或復發等。   相關文章:關於抗體測試、接種新冠疫苗的5個問題 針後無發燒?抗體水平下降疫苗失保護?   建議針後4至6周才掃描 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表示,市民打針後亦不宜立刻做乳房X光造影等檢查,曾見過病人打針後,造影顯示淋巴腫脹至直徑3厘米大,其後超聲波檢查顯示屬良性淋巴。她又指,醫生會按需要安排抽針化驗,以判斷是否癌細胞。 基金會指4月起病人檢查前須填問卷,說明有否打針。該會建議,如情况緊急,無法延遲PET掃描或電腦掃描,患者可接種病灶的另一邊;如兩邊都有病變,可在臀部打針。如病人情况許可,建議於打針後4至6周才檢查。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乳腺癌】了解乳癌3大高危因素 9月6日起推乳癌篩查先導計劃 44至69歲婦女年費310元

【明報專訊】乳腺癌是香港女性第一大癌症,2018年有4618宗發病,另有753宗死亡。政府下周一起推乳癌篩查先導計劃,44至69歲婦女先付310元年費參與衛生署婦女健康服務,經評估確認合資格,再付225元可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有學者估計計劃每年可找到數十名患者。乳癌3大高危因素-篩查先導計劃為期兩年-44至69歲婦女年費310元 Read mor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