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輕度認知障礙 及早評估與改善生活習慣 或有助逆轉病情

隨年齡增長,有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記憶力衰退,但如果忘記約會、遇到舊朋友想不起名字、被身邊人指說話重複等,就需要多加注意,這有機會是患上輕度認知障礙。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中指出,輕度認知障礙是正常老化及認知障礙症之間的中途狀態,一旦未有改善,有可能惡化成認知障礙症,因此如有任何懷疑,建議求醫接受認知功能測試以作篩查。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走進腦退化的世界(安老2.0)

【明報專訊】有關洗澡,我想說的是……洗澡是一件私密的事,而且每個人的洗澡習慣都不同。有人習慣先洗頭,有人習慣先清潔身體,有人喜歡邊洗澡邊刷牙,亦有人熱愛聽着音樂泡浴。但這些個人喜好,我們卻甚少與他人分享,甚至連身邊最親密的家人也不知道。雖然是天天都做的事情,你又可曾想過,你真的懂得洗澡?假如有天你要替他人洗澡,你又理解他人洗澡的喜好嗎?如果換轉要由他人為你洗澡,你又OK嗎?曾經聽安老業界朋友分享,有個患腦退化症的長者,忘記了如何洗澡,在浴室內把衣物脫了又穿,穿了再脫,來來回回不下10遍,就以為自己已經洗好。 Read more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認知障礙 vs 柏金遜 腦疾問題切勿掉以輕心

長者記憶力突然變差?情緒有所轉變?手震、行動變得緩慢?不要以為這是「年紀大機器壞」的必然定律,可能這是認知障礙症(腦退化)或柏金遜症找上門的先兆,患者家人或照顧者切勿混淆,更不能掉以輕心,以免錯過了治療或有效控制病情的時機。 認知障礙症以往稱「老人癡呆症」,主要是由於腦部出現病變,腦細胞受損導致腦功能衰退,這並非長者正常記憶力衰退的現象,而這症狀並非只發生在長者身上。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梁萬福醫生表示,要分辨是記性變差還是認知障礙症,最明顯的是初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其長期記憶十分清晰,而短期記憶則反而會模糊或忘記。   港一成65歲以上長者 確診認知障礙症 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梁萬福醫生表示,現時本港約有十分之一的65歲以上長者,確診患上認知障礙症,而年紀愈大患有這個病症的機會愈高。 記憶力衰退是認知障礙症的主要病徵之一,但如何分辨是記性變差還是認知障礙症呢?梁醫生解釋,最明顯的分別是初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其長期記憶十分清晰,而短期記憶則反而會模糊,甚至忘記。   短期記憶變模糊 判斷力減 「患者會經常提起一些多年前或年輕時的往事(即長期記憶),並能清晰地表達出來;對於近期的發生的事(即短期記憶)則無法記起。」除了失去短期記憶外,認知障礙症患者還會出現判斷力減弱、對時間及空間出現混亂,例如日夜顛倒等的症狀。   三類認知障礙症 成因各異 認知障礙症主要分三種類型: 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氏症」(Alzheimer’s Disease),佔總患者人數的五至六成,是由於大腦中的海馬體迅速收縮,因而導致腦功能失調。 有三成的患者屬「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患者因為腦部的多次微小中風,因而逐漸導致腦細胞死亡。 有不足一成的患者,可能是由於其他的病變而引發認知障礙症,包括自身免疫力失調或體內維他命B12不足等,都有可能影響及腦部功能。 梁醫生指出,醫學界對於「阿茲海默氏症」及「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暫時並未有根治方法,到目前為止只可以用藥物控制病情。但由其他病變所引致的認知障礙症,則可以因應治療進度而康復。   及早確診 妥善控制病情 他分享一個由其他病症引致出現認知障礙症症狀的個案:一名80歲的女患者由於突然變得善忘,家人以為是患了認知障礙症。「經檢查後患者並非患認知障礙,而是有腦腫瘤,因而出現腦功能失調,隨即向腦腫瘤方向治療,及後記憶力衰退的情况已大有改善。」 梁醫生強調,若發現家人或長者有上述類似的病徵,必須及早求診,由專科醫生進行詳細檢查,經確診再對症下藥,有助增加妥善控制或減慢病情轉差的機會。   柏金遜症屬腦神經功能退化 另一較為常見的長者疾病是柏金遜症,屬腦神經功能退化的疾病。根據數字顯示,本港每100名65歲以上的長者中,便有一名患上柏金遜症。估計現時全港約有18000名患者。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指,柏金遜症的主要成因是大腦的腦幹內「黑質」區出現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多巴胺的主要功能是幫助腦細胞之間互相聯繫及溝通,使腦部指揮肌肉活動,因此一旦多巴胺分泌減少,人的運動功能便會受阻,導致患者活動能力下降。   大腦多巴胺分泌減 致患者活動能力受阻 患者初期病徵會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包括手腳會有震顫,肌肉僵硬及動作緩慢等情况。中期開始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會較為嚴重,開始出現併發症,藥物控制病情亦顯得不如初期理想。到了晚期患者走路會不穩,容易跌倒、甚至精神出現紊亂和幻覺等。 蔡醫生強調,病情的變化因人而異,加上近年醫學不斷發展,藥物對改善病情已更為理想,有部分患者由初期至晚期可長達約20年或以上。   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蔡德康醫生指,近年醫學不斷發展,藥物對改善柏金遜症患者的病情已較從前理想,建議患者和其照顧者不宜延遲開始用藥,以免令病情惡化。   藥物有效控制及改善初期病徵 現時柏金遜症的第一線治療主要是以藥物控制病情,當中包括「多巴胺受體激動劑」(Dopamine Agonist) 或「左旋多巴」(Levodopa) 等,這些藥物不但能有效控制病情,亦能改善病徵。 不過,蔡醫生指藥物有一定副作用,包括手腳會不自主的舞動。「不少患者對藥物產生抗拒,甚至要求延遲開始用藥療程,但延遲服用藥物只會適得其反。」他強調,遲服用控制病情的藥物對腦退化不會有改變,反而令病情、活動能力及整體功能變得更差。   積極面對病情 醫學界研究有望根治 蔡醫生鼓勵患者及其家人,要積極面對柏金遜症。除了要定時服藥外,每天做適量運動對病情也有正面的影響。更令人鼓舞的是,醫學界已努力為柏金遜症尋求新的治療方法。 「例如研究血幹細胞或基因治療方法等,透過恢復多巴胺神經細胞的功能和數量,以減慢或停止腦細胞繼續退化,可望不久將來對柏金遜症的根治性治療有突破性的發展。」 認知障礙症系列文章   Read more

【2019年認知障礙症及柏金遜症的診斷及病情管理講座】「認知」多一點 「障礙」少一點

煮東西忘記關火?出外忘記帶鎖匙?香港人生活忙碌,每天要應付工作和交際,偶有忘記東西的時候,若頻密出現健忘情况,就要小心是否患上腦疾。專科醫生表示,認知障礙症(腦退化)並非長者專利,會影響患者的記憶、思維及情緒,而柏金遜症更會影響患者身體的活動能力!立即參加講座,了解更多相關腦疾的最新診斷、治療及預防方法。   「認知障礙症及柏金遜症的診斷及病情管理」講座 日期: 2019年4月9日(星期二) 時間: 晚上7:00-8:30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感謝您的支持!由於是次講座反應熱烈,所有門票均已派罄。 講題一:認知障礙症〈腦退化) 講者:養和醫院長者醫健主任、養和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 梁萬福醫生 – 腦退化的成因、常見病徵 – 腦退化診斷、分期及治療 講題二:柏金遜症 講者:養和醫院腦神經科中心主任、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 蔡德康醫生 – 柏金遜與腦退化的分別 – 柏金遜的成因、常見病徵 – 柏金遜症不同階段的診斷、治療 查詢電話:2595 3019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早上10:00至中午12:00;下午2:30至5:30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破解認知障礙屢突破 葉玉如未滿足 放眼中國腦計劃

有科學家形容大腦是「3磅的宇宙」:腦病如認知障礙症、柏金遜症等成因不明,「大腦神經細胞之間會溝通,如有物質『阻礙』溝通,便會致病」,但物質為何出現?香港科技大學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下稱實驗室)主任葉玉如說,這是科學家畢生欲偵破的「懸案」。其團隊已發現中藥化合物,蛋白質「白介素-33」有望改善認知障礙症徵狀,貼近找出治病解藥,但她「還未夠」,期望參與將來的「中國腦計劃」,集合兩地力量揭開腦病真相。 國家重點實驗室 4人2桌起始 對外行人而言的高深科學,在科學家看來盡是趣味,「你看這些神經細胞,好靚㗎」,望着儀器上繽紛的細胞影像,葉玉如笑得開懷。採訪當日,她帶記者在全層實驗室穿梭,介紹價值上百萬元的設備,逾20名教授的研究團隊……但原來25年前,研究團隊成立之初只得4人、兩張實驗桌子,憑努力至2009年獲准「升格」成國家重點實驗室。昔日「徒弟」也變成得力助手,包括站在她旁邊的葉翠芬博士,記者在一側聽着「師徒」對答,滿是默契。 發現鉤藤鹼可抑致認知障礙蛋白活性 團隊一步步壯大,研究成果也一次比一次突出,包括發現到有望治療認知障礙症的物質。認知障礙症患者腦中會有一種名為「澱粉樣蛋白」的致病蛋白,阻礙神經細胞有效溝通,暫無藥可治。2014年,團隊在中藥鉤藤中提取鉤藤鹼,實驗證明有效抑制致病蛋白活性;2016年團隊再在小鼠模型中,發現加強蛋白質「白介素-33」後,可改善受損的認知功能,目前正與生物醫藥公司合作臨牀前研究。 上月破解增強清除致病蛋白功能原理 葉玉如接受本報訪問時首次披露,團隊上月再有新突破,「我們破解到『白介素-33』是如何增強小膠質細胞清除『澱粉樣蛋白』的功能」,但她說研究尚未發表,未能提及太多細節。 多年來研究神經細胞之間的溝通傳信、神經退化性疾病病理、研發相關藥物,如今取得一定成就,但葉玉如連連說「不夠」,「以認知障礙症為例,發病前大腦已有變化,到底變化過程為何?為什麼『澱粉樣蛋白』會出現?這些都是未解」。正是這份「不滿足」,讓她在科研路捱過重重挫折。 致病蛋白來源仍未解 展望將來,葉玉如說希望帶領實驗室參與有望今年啟動、已被列入「十三五」規劃綱要的「中國腦計劃」(「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計劃料長達15年,「在歐美等地早年啟動類似的『腦計劃』,包括建立龐大的腦病數據庫、以電腦模擬人腦運作,對破解腦謎大有幫助」。她又指內地有豐富的動物模型及腦疾病樣本,研究數據更龐大,有望找到更多解謎線索。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初創研「打麻將」遊戲 評估認知障礙

認知障礙症(又稱腦退化症)的疑似患者可經臨牀評估、認知測試作初步辨別,但這些方法需要一名專家對一名長者進行,及以紙筆記錄,難大規模及快捷收集病人數據並持續評估。有本地初創公司研發出互動遊戲,用家在平板電腦「打麻將」或「捉象棋」,人工智能(AI)可從其遊戲表現收集數據,評估患上認知障礙的風險。 研發這項「Health Maid」評估工具的醫念科技有限公司創辦人及總監許天浩表示,對不少長者而言,「打麻將」容易上手亦有趣,較願意接受評估。 AI即時評估用家表現 另外,遊戲內每次「牌局」可以1人或4人進行,AI可通過用家表現即時評估及收集數據,免卻人手記錄等步驟,較傳統方法更快捷及有效率。公司下月會進駐科學園,並與理工大學及城市大學合作,料今年收集認知障礙患者資料建立數據庫。 「Health Maid」將於下周四及周五(17及18日)舉行的香港貿易發展局「創業日」參展,同場共有超過270家屬於初創的參展商,貿發局會在展場中舉行研討會、創業項目投售服務,協助初創公司建立人脈及尋找投資者。 貿發局另有比賽讓初創參加,20間入圍企業當日會向包括梁錦松在內的評審團講解創業理念,勝出的10家初創公司可獲資助到世界各地參加展覽會,接觸更多潛在合作伙伴。 專題系列文章 有本地初創公司研發互動遊戲,讓用家在平板電腦「打麻將」或「捉象棋」,以評估認知障礙症風險。該款名為「Health Maid」的評估工具由「醫念科技有限公司」研發,圖為公司創辦人禤彥勳(左起)、許天浩及黃顯偉。(鄧宗弘攝)

Read more

【有片: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影響記憶 、行為、情緒診斷莫遲疑

隨著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亦不斷增加,只有及早發現及治療,才能延遲病情惡化,紓緩照顧者壓力。由明報健康網及養和醫院合辦的 「認知障礙症的診斷及病情管理」 講座,日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行,市民反應熱烈,加深對病症的了解和關注。 全球認知障礙症患者人數約有 4,700 萬人,估計到2050年,患者人數將激增三倍達1.3億人。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隨年齡增長,患有認知障礙症的人數將大幅上升,根據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估計,70 歲或以上長者,每十人有一名有認知障礙症;85 歲或以上長者,每三人會有一名患者。 記憶力迅速衰退有機會患病 雖然記憶力會隨年紀增長而逐漸減退,但假若記憶力迅速衰退,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及自理能力,即有可能是患上認知障礙症。患者除了記憶力衰退,也會出現學習能力、理解能力、語言運用、方向感及判斷力的衰退問題,例如無法準確說出年月日。吳醫生表示,由於患者無法準確說出病情,因此在問症時需依靠熟悉患者生活情況的朋友及家人提供資料。例如患者在處理熟悉的事情時有否出現困難、將物品放在不適當地方、性格轉變、失去做事的主動性、語言表達或理解出現問題等。另外,患者會在行為、睡眠及情緒出現問題,經常做出與照顧者要求相違背的行為,例如可能會赤腳出走,令照顧者感到勞心勞力。 MoCA及MMSE常用診斷方法 蒙特利爾認知評估(MoCA)或簡短智能測試(MMSE)是現時常用的診斷方法,除了評估專注力、執行能力、記憶力、言語能力及視覺構建技巧,MoCA還設有抽象概念及定位測試。兩個測試均會以患者的年齡及教育程度作為評估標準。患者要在十多分鐘內完成評估,例如進行1至10的繪圖連線,以評估患者的認知能力。吳醫生更指出,認知障礙症絕大部分屬於阿茲海默氏症或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暫未有治癒方法。另有小部分由其他病症引起,例如甲狀腺分泌過低、維他命B12不足、免疫系統疾病等,或由於抑鬱病而引起的 「假認知障礙」 徵狀,只要接受適切的治療或補充,則可改善認知障礙問題。醫生會在問症確診後,利用化驗或電腦掃描方式確認病症種類,再根據病徵及病變進行針對治療。 用藥物及非藥物延緩病情惡化 認知障礙症有不同成因,惟大部分沒有根治方法,只能靠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改善及延緩病情。養和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黎嘉慧醫生表示,現時有用於針對阿茲海默氏症的藥物(俗稱補腦藥)、預防中風復發及預防引起中風的高血壓及糖尿病的藥物、用於補給甲狀腺分泌功能過低或維他命B12缺乏的藥物。當患者出現情緒及行為問題,部分亦會採用精神科藥物,例如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抗腦癇藥或情緒穩定劑、安眠藥、抗焦慮藥,醫生會視乎照顧者承受能力及症狀嚴重程度等決定用藥。 另外,非藥物治療類別有很多種,其中包括:現實導向、行為治療、緬懷治療、藝術治療、音樂治療、活動治療、多感官治療及光線治療等。黎醫生指出,當中的治療方法或會利用日曆或小組討論節日等方式,協助病人認清時間及地點;為患者準備生命歷程的相冊,誘導患者回憶及談論舊事,維持言語表達能力;甚至利用機械海豹Paro帶來類似寵物治療的效果。醫生會視乎患者的病徵、病情,選擇為病人進行個人或小組治療。 不同階段徵狀不一 認知障礙症有別於一般疾病,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徵狀,因此照顧者需要有相關了解和準備。黎醫生建議,在早期階段,患者可與照顧者共同制訂照顧計劃,以維持患者的工作、社交及自理能力。照顧者應鼓勵患者進行帶氧運動,以減慢記憶力缺損,並讓患者多動腦筋、協助財務安排(聯名戶口或持久授權書)、預設醫療指示(晚期的治療措拖)、工作及退休安排等。中期階段須關注患者安全,防止走失、跌倒、誤服藥物或使用爐具引發火警。 另外,患者有可能出現喧嘩或搖晃門窗等情緒及行為問題,需要建立安全居住環境;記錄令患者及照顧者困擾的症狀,跟醫生商討解決方法;亦可參與社區提供的治療服務及紓解照顧者壓力等活動。此外,照顧者要為晚期患者提供餵食等全面照顧,甚至啟動患者預設的醫療指示,讓患者舒適及有尊嚴地走過最後日子。 健康生活習慣是預防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最佳做法,黎醫生強調,最重要是維持健康飲食及進行帶氧運動,有助預防三高及患上腦血管病。另外亦要避免吸煙及酗酒、培養健康嗜好和興趣、保持社交生活及勇於接受新事物,以持續動腦筋。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AI海豹助練自理 認障長者現歡顏 沙田醫院引入5年證有效 治療師盼多購

【明報專訊】認知障礙症患者因腦部缺損,不但記憶漸失,自理能力亦減弱,情緒會變負面。沙田醫院5年多前引入一隻機械海豹「小白」來安撫患者,讓患者為它梳毛打扮,不但令長者再露歡顏,更有長者為小白織頸巾。 日本研製 4萬元購入 毛絨絨的小白來自日本,採用人工智能(AI)技術,透過感應器偵測人類觸摸及聲音,能認出經常親近的人,發出和善叫聲。沙田醫院職業治療部2012年10月購入價值4萬多元的小白,是公立醫院首度引入機械寵物治療認知障礙症患者。 游女士的86歲母親去年中風,確診認知障礙症。她指媽媽患病前很醒目,亦會凑孫,但病後就「什麽都忘了」,且變得憂鬱易哭,想不開的時候會搣爛指甲。今年初起,游老太開始服10多種藥物,並一周照顧小白兩次。游說,母親會撫摸小白、替其打扮,且會檢查它屁股有否不潔,「這行為代表她擔心自己如廁後無清潔好,所以投射在小白身上」。 患者輪流照顧 梳毛打扮餵食 游說,3個月治療已見效,母親沒再搣指甲,又變得開朗,現更可自行如廁及洗臉,平時亦會和其他患者聊天,「她不用困死在自己的框框了」。游表示好開心,連番向治療師道謝。 小白每年服務約1500人次,中度患者會4至5人一起接受半小時的小組治療,即照顧小白及互相閒聊;嚴重患者會有15至20分鐘的個別治療。一級職業治療師潘慧芳稱,治療時會模擬日常生活,讓患者替小白梳毛、打扮及「餵食」,以提升其自理能力。 婆婆一抱停哭鬧 有人為小白織頸巾 潘說,曾有鬧情緒的婆婆抱着小白後即停止哭鬧,還讚小白「好得意」,之後小白發出哇哇聲,逗得婆婆咧嘴而笑。 潘又說,照顧小白令患者多了話題,會主動與別人溝通及表達情緒,甚至有患者替小白織頸巾,證明照顧能力有顯著提升。潘認為現時該部門只有一隻機械小海豹,治療師人手亦不足,盼獲增撥人手及資源,令更多患者受惠。 該機械小海豹於1993年由日本柴田崇德博士開發,2002年被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確認為「最具治療功效的機械人」;2009年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確認為醫療器材,更曾與美國前總統奧巴馬「握手」;2011年日本核事故後,它亦曾安撫受害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研究揭營養組合助緩早期認障

【明報專訊】香港每10名70歲以上長者,就有一名認知障礙症患者,85歲的患病率達三分之一,有醫生表示早期或輕度患者難靠藥物治療,多靠飲食及訓練減緩病情。一項歐洲研究發現,早期患者每日服用特定營養組合兩年,包括尿苷單磷酸、DHA、EPA、膽鹼、磷脂、維他命B及抗氧化物,衰退程度較無服食的患者少45%。 衰退較無服食患者少45% 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副主席吳義銘醫生則認為,汲取所需營養素能「起一定作用」,但不能靠單一治療,要配合適當休息、認知訓練及健腦運動,才可減慢病情惡化。 政府估計60歲或以上認知障礙患者,會由2009年的10萬升至2039年的33萬。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黃家星表示,現時輕度患者佔總患者近85%,有時其徵狀與正常老化現象相似而未被察覺。 內科專科醫生陳鎮中稱,不同階段認知障礙症有不同療法,可透過4個大方向控制病情,包括藥物、認知訓練、健腦運動及營養干預,但輕度患者沒有效藥物治療。 陳鎮中稱,《刺針神經病學》期刊去年10月刊登歐洲一項涉逾300名早期認知障礙者的研究,每日服食特定營養組合24個月的患者,衰退情况比無服食者減少45%。 陳解釋,認知障礙症患者腦部神經細胞用以傳遞信息的突觸萎縮及流失,令記憶力及認知能力下降,要有效抗衡突觸萎縮,需要多種營養素產生協同作用,如維他命B、膽鹼、尿苷單磷酸等,單一營養素難延緩病情。 須處方 中後期患者效微 陳稱這些醫學食品須醫生處方,與健康食品不同;他暫時只知道特定營養組合食品只對輕度及早期患者有幫助,對中後期患者較不理想。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非長者獨有 了解更多防患未然

出門忘記帶鎖匙?煮食忘記下調味料?這些「善忘」的行為,是否患上認知障礙症呢?認知障礙症以往稱之為「老人癡呆症」,這病症又是否只發生在老人身上?不少人對認知障礙症認識只是一知半解,你又了解多少呢? 年輕人也有機會患上認知障礙症養和醫院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稱,認知障礙症主要是大腦出現病變,使腦細胞受損,導致腦功能衰退,這並非老年人記憶衰退的正常現象。因此這病症不單發生在長者身上,年輕人亦有機會患上認知障礙症,例如一些腦炎或自體免疫系統出現問題的年輕患者,由於腦部受到破壞,促使他們的記憶力及認知能力減退。 養和醫院老人科專科醫生黎嘉慧醫生亦表示,香港生活繁忙,很多人都會有「一時忘記事情」的情況。故要判斷病人是否患上認知障礙症,除了觀察患者的記憶力有否退減外,這個病症亦會伴隨行為或認知的倒退現象。當中包括語言能力減退、失去計算及處理日常事務的判斷力、出現情緒變化,甚至失去自理及社交能力等。 患者短期記憶可完全忘記 從記憶力的病徵分析,患者的記憶力會突然變差,包括忘記日常工作的程序、或生活的細節等。較典型的病徵是患者的記憶只停留在過往的事情,相反新近或短期(如近一、兩天)發生的事情可以完全忘記。吳炳榮醫生解釋,人類的記憶是依靠腦內的細胞連系,形成一個鞏固的網絡。所以長久記憶的網絡已牢固地存在腦內,但患認知障礙症後腦細胞受損,細胞無法為短期的記憶製造新的網絡,所以他們未能儲存短期記憶。 在多種類型的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為「阿茲海默症」,這是由於腦細胞退化或出現病變,令過多的澱粉樣蛋白在腦部沉澱積聚形成斑塊。其次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症」,即患者重複出現缺血性中風後,導致腦細胞死亡。 吳炳榮醫生稱,現時在治療上,主要以藥物控制及紓緩病情,但並不能完全根治。除了藥物,患者亦需要做非藥物治療,包括進行認知障礙訓練、行為及空間感訓練等,這些可以幫助患者延緩及改善病情。 認知障礙症的變化分為早、中及晚期。初期的認知缺損只是記憶力較差,患者失去工作能力,但仍然有自理能力。中期患者記憶力漸轉差,需要家人不時提醒,認知能力開始減退,而情緒問題(如暴躁、抑鬱)亦隨之出現。到晚期時,患者可能完全忘記身邊人及事物。此外,言語表達、進食及自理能力亦會完全失去,只能依靠家人的照顧。 對照顧者亦需要全面支援 黎嘉慧醫生指出,確診患上認知障礙症後,對患者採取適當治療當然重要,但對患者家人(照顧者)的支援亦需要同步進行。在很多病例當中,由於晚期的患者,喪失自我照顧能力,大部分更出現抑鬱等情緒問題。照顧者與患者會衍生不少誤解及衝突,從而影響他們的感情。另外,照顧者更必須24小時貼身照顧,這樣嚴重影響照顧者的正常生活,精神壓力亦隨之增加。所以對照顧者的心理支援十分重要。 黎嘉慧醫生認為,患者與家人如能及早明白及接受這個病症的變化,將會是治療的良好開始。現時在早期的確診階段,醫護人員會告訴病人及其家人,將來病情轉變的最惡劣情況,並商討會否簽署預設醫療指示(包括晚期會否插鼻胃管餵食等)。這樣患者不但可預早參與自己的治療決定,未來家人亦可跟隨患者意願,配合醫生的治療方向。 其實要預防認知障礙症,亦有不少方法。包括多玩要動腦筋的遊戲,如下棋、電腦遊戲等。另外亦可多做帶氧運動(跑步、游水等),以促進腦部的血液循環,減少認知能力衰退的風險。當然注意防三高(高糖、高油、高鹽)的食物等,這都是預防疾病的最佳方法。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