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紅腫熱痛 宜盡早治療紓緩重拾正常生活

下雨、潮濕天氣或下樓梯時感到膝蓋痛?起床時覺得手指、手腕僵硬,關節出現紅腫熱痛?這有可能是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延誤治療,關節可能會持續受到侵蝕及變形,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養和醫院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珮珊醫生在明報副刊網上講座中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是慢性疾病,但如能及早診斷及治療,有望回復正常生活,維持關節及活動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炎,可在所有活動關節出現。陳醫生表示,典型會在手腕、手指、膝蓋、腳跟及腳趾等細關節位置發生。通常先由單側關節發炎,然後再延伸至對側關節,形成對稱性的關節炎。部分患者也可能出現關節以外的病變,包括肌肉、心臟、肺、皮膚、血管、唾液腺、淚腺、神經及眼睛等器官及組織。 女性患者較多 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發病年齡是30至50歲,女性患者居多,發病率是男性的三倍。陳醫生表示,此病是由免疫系統異常引起,但成因未明,估計與遺傳及環境等因素有關。吸煙是其中一個環境因素,有機會導致免疫系統失調,引發類風濕性關節炎抗體而發病,因此戒煙很重要。 正常關節有軟組織及滑膜保護,但出現慢性滑膜發炎時,就會引起紅腫熱痛,持續侵蝕關節及周邊組織,令關節失去保護而出現變形。陳醫生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不能只憑單一測試來確診,因為不同患者的狀各異,還有可能與其他類型的關節炎症狀相似,例如退化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及紅斑狼瘡等。醫生會詢問病人的病情及病徵,再安排合適檢查。 及早檢查緊記「331 」 類風濕性關節炎由發病起計半年,病情已有機會迅速惡化。要及早發現問題,陳醫生提醒病人要留意「331 」,即身體同時有3處或以上的關節出現疼痛,又或同一關節位置反覆疼痛3次以上;再加上關節出現「晨僵」1小時,即睡醒時因關節長時間停止活動而持續疼痛;另外,有兩側對稱的關節疼痛,或有家族近親確診類風濕性關節炎,就應盡早求醫檢查。醫生會為病人驗血檢測發炎指數,了解有否引起炎症的抗體, 包括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 及抗環瓜氨酸抗體(Anti-CCP)等,也會觀察病人有否類風濕結節,如手肘位置出現軟組織腫脹,亦會照X光或在腫脹位置抽取積水化驗。 然而,X光無法偵測早期滑膜發炎病變,需要透過磁力共振來觀察骨骼及軟組織情況,惟檢查多個關節位置的費用相對較高,所以或會建議採取超聲波檢查,以了解筋腱、骨骼及軟組織等有否受炎症影響,有助向患者分析病情,對治療帶來正面幫助。有研究發現,如果能及早治療(出現症狀少於兩年內)及頻密跟進,病人的發炎指數會相對穩定,約一半病人的症狀可於一年內得到紓緩,亦有14至19%病人於發病後五年不需要長期服藥。陳醫生指出,最初會較頻密跟進,病人須按時覆診,由醫生檢查關節有否腫痛、安排抽血檢查等,亦會透過健康評估問卷作整體評估。 五類藥物控制穩定病情 陳醫生表示,現時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主要分為五大類,可視乎情況安排單一處方或合併藥物治療。其中非類固醇抗炎藥、環氧化二抑制劑屬消炎藥,需要時才服用,以紓緩痛楚,但不建議長期服用,因會影響腎臟及胃部健康;類固醇同樣可消炎,也不建議長期服用。 此外,醫生一般會處方改善病情的風濕藥,有需要時亦會處方生物製劑藥物。生物製劑是透過抑制特定的細胞因子,以控制關節發炎;如關節情況太差,亦會考慮手術治療。陳醫生強調,醫生會因應病人情況制訂合適治療方案,也會視乎病人有否乙型肝炎等其他疾病來作決定,以策安全。 陳醫生提醒病人,日常要多休息及注重關節保養,保持正確坐姿,多做伸展運動,有需要可尋求物理治療及職業治療協助,分別有助鍛煉肌肉及透過善用小工具或改造家居設施,以減輕關節負擔;同時緊記按時服藥,以助控制病情並恢復正常生活。 Read more

儀器治療前應先評估身體狀况 教你自救轉走下背痛

【明報專訊】市民在保健中心丶按摩館等不同場所,接觸到的治療儀器愈來愈多。近年流行按摩槍丶紅外線燈,亦有很多五花八門的治療產品,經常聽病人說買了各式儀器回家,自己做物理治療。到底何謂物理治療?這些儀器和物理治療有什麼關係? 物理治療是西方醫療體系內的醫療專業,以循證醫學為基礎,由物理治療師為個案問診及作臨牀檢查後,針對問題提供具科學根據的非藥物治療,從而治療病患,減輕痛楚,促進身體功能復元,以及進一步提升身體能力,預防疾病,提高生活質素。 Read more

【了解關節痛】查找腰痛膝痛病因 及早治療免後患

膝痛、腰骨痛是都市人十分常見的毛病,可令人坐立不安、睡不安寧……很多時膝痛、腰骨痛都是退化勞損、久坐不動及姿勢欠佳所致,近年患者更有年輕化趨勢。專家指若不及早治療,解除痛症困擾,腰痛隨時會惡化成坐骨神經痛,甚至影響膝關節,而長期膝痛亦會導致關節變形,對日常工作、生活造成極大損害! ▲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表示,膝關節退化可早至三四十歲出現,及早治療可以避免痛症困擾,甚至影響生活。 感謝您的支持!由於是次講座反應熱烈,所有門票均已派罄。 人的機能會隨着年老而衰退,膝關節便是常見的退化部位。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指出,膝關節退化常見於六七十歲以上人士身上,但近年亦不乏三四十歲的個案,尤其是膝關節曾經受傷、有遺傳因素、關節面受力不均等的人士,都可以令退化提早發生,引起膝痛等不適。 膝關節退化 延醫導致關節變形 膝關節退化主要是源於關節表面軟骨磨蝕,導致硬骨互相碰撞,引起紅、腫、熱、痛等症狀。鄧醫生解釋,情况就如我們穿鞋一樣,當鞋底磨蝕了,腳便會與路面直接摩擦,引起痛楚。「一般而言,膝痛在走路時會感覺痛,坐下休息便會稍為紓緩。」 對於病情較輕的病人,可以透過使用消炎止痛藥及注射類固醇等紓緩症狀;然而,若用藥後痛楚依舊,便可能要考慮進行置換人工關節,即俗稱「換骹」的手術。 鄧醫生指出,不少病人都會擔心人工關節的壽命有限,而不想太早進行手術,希望「捱得幾耐得幾耐」,但其實如果接受藥物及物理治療後,膝痛仍持續,對生活造成影響外,關節亦會逐漸變形,身體姿態也因而改變而損害其他關節的健康,增加日後的手術範圍及難度。 「換骹」手術準確度高 病人重拾生活步伐 鄧醫生強調,近年置換關節手術不斷進步,例如有電腦及機械臂協助,幫助醫生更精準地重建關節表面,令關節更貼近人體力學需要,不但能提升療效,也有助延長人工關節的壽命。部分合適的病人更可以「換半骹」,即只換走部分關節面,此舉可以保留所有韌帶,康復的速度及效果會更理想。 「換骹手術的準確性不斷提高,創傷性則愈來愈低,整個手術甚至可以做到『唔見一滴血』,最重要的是病人可以更快康復,重拾正常的生活步伐。」雖然手術後不建議參與劇烈運動,但鄧醫生坦言,每次看到病人寄來的相片或影片,展示他們在打網球、打高球或跑步等,都會為病人感到「好開心」。 延緩膝關節退化小貼士: – 健康及均衡的飲食 – 控制體重,不要過重 – 強化下肢肌肉,減輕關節壓力 腰椎間盤病變或骨刺增生致膝痛 不過,膝痛有時未必是膝關節所致,可能是腰椎間盤病變或骨刺增生,令神經線受壓所致,需要治好腰骨問題才能解決膝痛困擾。 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天祐醫生表示,腰椎病變如神經受壓引起的坐骨神經痛,症狀可以蔓延至腿部,除了持續腰骨痛、腳痛外,更可能有麻痺、無力及跛行等症狀。 他說,多達七成人曾經試過腰骨痛,以往多發生在40歲以上的人士身上,但現在20至40歲的年輕患者則顯著增多,主因是坐得多、「郁」得少。他指「唔郁」是大問題,因長期坐着會令髖關節「屈埋」和腰椎「寒背」,相關肌肉會收縮,以致站起時關節無法伸展,像老人家般要慢慢站起。 ▲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天祐醫生指,多達七成人試過腰骨痛,而不少司機及上班族等因長時間坐着、「郁」得少致容易腰骨痛,切勿掉以輕心。 久坐致腰骨痛 早期物理治療放鬆肌肉 「身體為了平衡,腰便會拗後及駝背,增加了腰椎及椎間盤的壓力,慢慢形成結構性變化。」 早期的腰骨痛大部分都是肌肉疲勞所致,治療主要包括物理治療、超聲波等以放鬆肌肉,有需要時可以在患處注射藥物,幫助快速紓緩痛楚,讓肌肉可以恢復運作。 切勿拖延治療 影響康復進度 高醫生以一名年約40歲、任職資訊科技部門的病人為例,平日病人要經常坐着用電腦,導致肌肉疲勞而出現腰痛。本來只需要藥物幫助,加上以物理治療及儀器協助放鬆肌肉便可以改善問題。可是病人後來因為公司系統升級,日夜趕工,令腰痛加劇至無法站起,送院檢查發現腰椎的椎間盤有裂痕,最後要住院兩星期才能起身走路,並要持續復康治療,才能逐步回到工作崗位。 他強調,當腰椎出現結構性病變,如坐骨神經痛、腰椎不穩定等,治療會更見複雜,可能需要手術才能處理,康復時間亦較長。因此,他提醒市民若出現持續腰痛,宜及早求醫找出原因,對症下藥。 減少腰骨痛小貼士: – 不要長期坐着,免加重腰椎壓力 – 常做帶氧運動,增加肌肉持久力 – 鍛煉核心肌肉,幫助鞏固腰骨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分清關節囊還是肌腱受損 中年膊頭痛 未必五十肩

【明報專訊】人到中年肩膊痛,難道是五十肩? 五十肩正名冰凍肩,不一定是50歲中年人才出現,肩膊痛也不一定是冰凍肩,還有一種名為「肩袖肌群夾擊綜合症」,兩者病徵十分相似,容易混淆。有人以為五十肩不用治理,痛楚便會隨時間慢慢減退,但實情是會影響手部的活動範圍,影響深遠。 ▲ 非50歲才有——「五十肩」不一定年近50歲才有,同時容易與肩袖肌群夾擊綜合症混淆,故出現肩膀痛症,最好盡快求診。(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關節囊發炎引致五十肩,五十肩並非醫學名詞,跟「網球手」、「高爾夫球手」等一樣,是坊間的俗稱。這些俗稱有時會令人產生混淆,因為患「網球手」的人,不只是常打網球的人才會有,更加不一定是年近50歲的人便會有五十肩。五十肩又名冰凍肩,醫學名稱為黏連性關節囊炎(adhesive capsulitis)。身體結構上,肩關節除了以肌腱承托外,還有關節囊,而五十肩是由於關節囊發炎,漸漸變厚及收緊,令肩膀疼痛及活動困難。 40至60歲女性 患病風險較高 五十肩成因不明,但有一些因素會增加患此症的風險,當中包括糖尿病、甲狀腺病、柏金遜病、心血管疾病,以及因長期肩膀活動受限制(如骨折後、手術後)等。年近40至60歲的女性,有較高風險患上此症,因此人們稱之為五十肩。 五十肩是由於包裹着肩膀關節的關節囊發炎引致,發病過程及相關病徵可分為3個階段:急性期、凝凍期和解凍期。 1. 急性期 為發病初期,此階段平均長0至3個月,主要徵狀是有強烈疼痛感及發炎(關節及附近位置發紅及發熱),整體關節活動幅度會漸漸減少,繼而限制日常活動,如提肩拿東西、女士手放背後扣胸圍帶等。由於處於發炎階段,患者即使在靜止狀態或入睡時也會感到疼痛。 2. 凝凍期 發病期約3至9個月,主要徵狀是整體關節活動幅度明顯減少,日常肩膀活動嚴重受影響,肩膀仍然疼痛但比初期有好轉。 3. 解凍期 發病期約9至18個月,此階段又稱恢復期,疼痛逐漸減少及關節活動幅度漸漸回復,肩膀漸漸回復正常。 一直以來, 大家都相信五十肩會如上述提及的3個階段般,自己慢慢回復至正常。但於2016年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在Current Orthopaedic Practice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表示,沒有證據顯示五十肩能在沒有治療下自行完全康復,因此及早得到合適的診斷及治療是十分重要。 控制血糖 減患五十肩風險 雖然五十肩原因不明,但有一些後天因素會增加患病風險。只要我們從此入手,就能減低患五十肩風險。例如控制血糖,避免患糖尿病;接受肩膀手術或有肩膀傷患後盡早做復康治療;保持健康生活,避免患心臟病,以及維持正確姿勢等。 文:陳啟豪(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知多啲:肩袖肌群受傷 徵狀似五十肩

【明報專訊】肩膀痛,很多人誤以為自己有五十肩,但其實肩膀痛或許是其他病症,其中肩袖肌群夾擊綜合症(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便是常與五十肩混淆。 ▲Weedezign@iStockphoto 肩膀有肩袖肌腱承托,活動時提供穩定性,這組肌肉穿梭於肩關節,空間十分狹窄令肌腱容易受壓,因此容易出現問題。肩袖肌群夾擊綜合症常見於40歲以上人士,需重複提肩動作,如冷氣維修和投擲等,不良姿勢和先天性肩膀骨關節異常亦是患此病的高危成因。 兩者治療方法各異 肩袖肌群夾擊綜合症主要徵狀包括手舉起時,肩外側位置會出現疼痛,而且會因為過痛而不能再提高,但比五十肩較少關節活動幅度受限制。五十肩會在肩膀多方向活動,如上舉、下降、外內旋等,受限制及感到疼痛,而肩袖肌群夾擊綜合症則大多在肩膀上舉及外旋時,徵狀會較明顯。而因兩者的成因及徵狀不同,治療方法亦不一樣,需要經醫療專業評估後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運動消閒】關節運動:復康運動 增關節活動幅度

【明報專訊】五十肩發作,醫生會考慮類固醇直接注射消炎。消炎後,患者需做復康運動以增加關節活動幅度,以及肌肉訓練以保持關節穩定。 ▲圖:Nattakorn Maneerat@iStockphoto 以下簡單介紹五十肩常見復康運動,但由於每個人病情和能力均不同,建議應遵從醫療專業人士評估及建議作治療。正所謂「病向淺中醫」,如懷疑自己患五十肩,應盡早求醫以得到正確診斷及治療。 如欲了解更多物理治療資訊,歡迎瀏覽physio.sjs.org.hk。 急性期、凝凍期 以下動作維持5秒,20次為1組,重複2至3組,每組之間要有適量休息,每天做,避免動作幅度太大導致劇痛。 雨傘提肩: 仰卧,雙手握長傘,慢慢提肩舉高雨傘,直到肩膀肌肉感到有少許拉扯為止 雨傘肩外旋: 站立,雙手手肘成直角,橫握長傘,患肩那邊手握傘柄;另一手握傘身,緩緩向患肩方向推,直到患肩有少許拉扯為止。注意做時不要轉身。 雨傘肩外展: 站立,患肩手伸直,手握傘柄;另一手握傘腳,緩緩向患肩方向推,至手臂向上升,感到肩膀有少許拉扯為止。注意做動作時,不要轉身及雙肩保持水平。 解凍期 背肌訓練: 伏卧,雙手伸直,手掌向上及貼近身軀;雙肩提起離地,收緊上背肌肉,維持20至30秒,然後放鬆。重複8至10次為1組,做2至3組,每組之間有要有適量休息。隔天做。 肩外旋肌: 側臥,患肩膀向上,雙膝屈曲90度,患肩手握水樽,手肘成直角並緊貼身軀,手肘與臀部成一直線,把水樽向上舉,其間上臂貼住身體。水樽需盛水至合適重量,若過重提起時會有少許吃力。重複約12至15次為1組,每次2至3組,每組之間有適量休息。隔天做。 ▲受訪者提供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2019年膝關節退化及腰骨痛講座】護「腰」有道 莫「膝」良機

膝痛只是老人病?年輕人不容易患腰痛?這種想法大錯特錯!隨着越來越多都市人成為「低頭族」及長期使用電腦,腰膝痛患者已有年輕化趨勢。持續受腰膝痛症折騰,不僅影響日常生活,更會對睡眠、情緒、社交等帶來負面影響。及早關注膝關節及腰椎健康,做好預防措施或減慢關節退化的情況,避免將來受痛症困擾。立即參加講座,防患於未然。 「膝關節退化及腰骨痛診療新趨勢」講座 日期: 2019年3月6日(星期三) 時間: 晚上7:00-8:30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演講廳 講題一:膝關節退化的診斷及治療 講者: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鄧偉文醫生 – 常見膝關節退化的原因 – 診斷、治療及預防 講題二:腰骨痛的診斷及治療 講者: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 高天祐醫生 – 常見腰骨痛的原因 – 診斷、治療及預防 感謝您的支持!由於是次講座反應熱烈,所有門票均已派罄。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有片:講座特稿】關注膝關節及腰椎健康免受疼痛困擾

長期坐立姿勢不正確或關節勞損,無論是年輕人或長者,也有機會引發膝關節痛及腰痛。持續受痛症折騰,會影響日常生活。由明報健康網及養和醫院合辦的「膝關節退化及腰骨痛診療新趨勢」講座,日前假中央圖書館舉行,吸引大批市民出席及詢問相關痛症的成因和預防方法。 很多人都有膝關節痛問題,如疼痛影響生活,可考慮服食止痛藥、消炎止痛藥、進行物理治療,甚至為關節注射藥物,以起潤滑及紓緩作用。假如疼痛情況嚴重,可考慮進行手術。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鄧偉文醫生表示,有市民誤解「換骹手術」是將整個關節更換,但實質做法是磨走關節表面受損的軟骨,置入人工關節替代及保護,避免「骨撞骨」的情況。 儀器有助準確置入人工關節 人工關節擺位不正,容易導致受力不均及鬆脫。鄧偉文醫生解釋,正確擺位是令股骨及脛骨呈一直線,與人工關節呈90 度角,有如枱腳與地面成水平,令枱面平衡及均勻受力。以往手術因技術所限,醫生需用肉眼判斷股骨及脛骨是否呈一直線,誤差約二至三度。現時採用電腦導航技術,在骨骼上裝置反光球作定位,與電腦連繫進行實時監察,電腦會清楚顯示骨骼位置,提供合適切入角度、磨骨厚度、人工關節體積等。放入人工關節後會確定是否呈一直線,令誤差縮窄在一度內,為手術提供良好的品質監控。 隨着市民對關節問題增加認識,出現早期病徵時便已求醫,故現在很少需要進行全膝關節置換手術,大多是局部人工關節置換便已足夠。鄧偉文醫生表示,人工關節有三部分,分別置於股骨、脛骨及中間的耐磨物料,以補充軟骨磨蝕的部分。若人工關節與骨骼接觸面不夠,人工關節的擺位就要更精準。利用機械臂進行局部置換手術,可用電腦分析不健康骨骼部分,限制手術位置,確保醫生準確磨走壞骨,不會磨走過多骨頭;而且放置人工關節的準確度高,僅在0.5 度範圍內。 服藥減腰痛嚴重需動手術 腰椎為身體提供支撐、活動及保護。每節椎骨中間有一塊名為椎間盤的「軟墊」,用作承托腰椎的負荷;連接兩塊椎骨的小面關節,則用作椎骨活動。如這兩部分出現問題,便有機會造成腰痛。養和醫院骨科專科醫生高天祐醫生表示,不論年輕或年長人士都有機會出現腰痛問題。例如長時間坐著,會增加椎間盤嚴重受壓而產生腰痛。隨年紀增長,亦會出現椎間盤退化,椎間軟骨開始脫水(如車軚洩氣),導致腰部受力增加而出現疲倦及疼痛等情況。如椎間盤移位,會影響五節腰椎的神經線,令下肢麻痺及無力。 椎間盤移位難以自行修復,需透過磁力共振檢查,了解問題與神經線病徵是否脗合。高天祐醫生指出,若沒有神經線受損,會先用藥物止痛、消炎,並要放鬆肌肉及進行物理治療。如神經線疼痛或受損,需要考慮進行腰椎間盤切除手術,例如利用內窺鏡進行手術,只需放入8 毫米管道,不會對器官造成傷害;配合局部麻醉,病人可即時知道痛楚情況有否改善,一日內可出院。 小面關節有眾多神經線圍繞,痛症較為複雜,患者會出現關節退化、發炎、增生水泡壓神經線等病徵。小面關節在拗腰時郁動幅度最大,因此高爾夫球玩者經常出現此問題。一般透過休息或服消炎止痛藥即可消除痛楚,若情況嚴重,可利用射頻,止痛效果能達到六個月,並要糾正姿勢,避免問題再發生。 下肢酸麻需留神 高天祐醫生指出,腰椎退化未必產生痛楚,但要留意椎管狹窄導致靜脈充血。假如步行一小時已感到雙足痠麻,可用拉筋或放鬆肌肉紓緩病徵,若步行十分鐘已出現痠麻及神經功能缺損,則要考慮進行減壓手術,磨走骨刺,令椎管有正常血液流動空間。另外,也要留意腰椎不穩情況(脊椎滑脫症),因腰椎不斷移位令神經線收窄,會引致經常腰痛,可進行關節柔軟運動及肌肉訓練,如持續出現下肢麻痺及無力,可考慮進行手術。 腰椎失去支撐身體能力,需要用手術進行固定、溶固,甚至矯型,以達至減壓效果。高天祐醫生表示,傳統手術會在背部開刀磨走骨刺,打入螺絲釘令腰椎回復正常結構,再令骨骼產生溶固效果支撐身體。現在會以導航技術,提升打入螺絲釘的準確度和速度,減輕傷口創傷,然後放入支架以支撐磨蝕的椎間盤。

Read more

【了解關節痛】好zone動:發育期多運動 易誘發膝痛

【明報專訊】膝關節由不同組織組成,萬一軟組織受傷,可引致不同損傷,例如半月板受傷、韌帶撕裂等,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今次分享一個較為特別的痛症,只會在發育時期出現,它就是脛骨結節軟骨炎,又稱脛骨粗隆骨骺炎、脛骨結節軟骨病、奧斯哥——施蘭特氏病(Osgood-Schlatter)。 踢波打籃球易誘發 這種病主要是髕腱的脛骨結節附着處發生肌腱炎,發病青少年的髕骨下方脛骨結節部有明顯的隆起,而且伴有疼痛和腫脹,特別是運動較多及處於生長突增階段的青少年。如果沒有及時治療,疼痛可能持續很久。 脛骨結節軟骨炎是造成青少年膝關節疼痛的最常見損傷,多發生於9至16歲青少年,男女都有可能發病。雖然患有脛骨結節軟骨炎的男孩多於女孩,但由於愈來愈多女孩參與運動,因此得此病的男女比例愈來愈接近。女孩因為較早進入青春期,因此通常在11至12歲出現這種損傷,而男孩則以13至14歲比較多見。大約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主要是男孩)受這種病症影響。不同種族,發病年齡也有差異。 運動後兒童經常感到膝關節正前方、髕骨下面幾厘米的地方疼痛,脛骨結節的位置還可能出現腫脹和壓痛。跑步、跳躍、跪和下蹲時疼痛特別劇烈,一些需要經常改變方向的運動如足球、籃球、花樣滑冰和芭蕾舞,也較易引起疼痛。 造成這種損傷,是由於兒童的四肢以長骨組成,每塊長骨末端都有生長板,它的結構是軟骨。顧名思義,軟骨較柔軟,沒有硬骨強壯,過大的壓力,特別是牽引力拉扯生長板,會造成腫脹和疼痛。運動中大腿肌肉(股四頭肌)的收縮力通過肌腱傳遞到脛骨結節,肌肉重複收縮造成脛骨結節不斷地被牽拉,嚴重的話可能使肌腱和脛骨結節有小部分的分離,從而引起疼痛和腫脹等發炎反應。我們的身體通過新骨的生長,盡量將肌腱和脛骨結節重新連接在一起,結果就是脛骨結節明顯隆起。 敷冰按摩紓緩腳痛 假如你是體育導師、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教練,可留意兒童做運動期間,有沒有這個情况出現。如果有,建議運動後使用冰塊按摩10至15分鐘,可有效幫助減低發炎症狀。 文:周錦浩(註冊物理治療師) 圖:亞洲運動及體適能專業學院(AASFP)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