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為本港女性發病率最高的癌症,因此不少女士從小到大或非常關注自己的乳房健康。其實女性在不同年齡層,無論是嬰兒期或至50歲,均有機會面對不同的乳房問題,除了惡性腫瘤的風險,亦可能有機會患上其他良性問題,如乳腺增生、水囊等,因此定期自我檢查乳房屬第一道重要「防線」,警惕異常情况,建議如有任何懷疑或不適,應盡快求醫接受臨床檢查。 Read more

【乳癌關注月】關注乳房健康 評估乳癌風險(衛生處方)

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10月就是「國際乳癌關注月」,希望藉此提醒大家關注乳房健康,預防乳癌。乳癌早期症狀未必能輕易察覺。婦女應熟悉自己乳房平常的外表和觸感,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乳房有沒有出現不尋常的變化。如果發現任何異常,應盡快求醫。及早發現乳癌,並適時接受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預防乳癌和其他癌症-從均衡飲食、運動、控制體重、戒煙酒做起 Read more

【乳癌】有研究指接種新冠疫苗後3周內接受PET掃描 八成機會出現乳房腫瘤「假陽性」

【明報專訊】新冠病毒疫苗接種計劃開展逾半年,香港乳癌基金會引述國際研究,指打針後3周內接受正電子(PET)掃描,有八成機會出現乳房腫瘤「假陽性」。本港曾有接種者淋巴腫大至3厘米,基金會解釋,打針產生的免疫反應,會令接種位置附近的淋巴腫脹,或誤以為是腫瘤,建議患者應在打針4至6周後才做PET掃描。 正電子掃描可偵測腫瘤位置,尤其是淋巴結病變、轉移性腫瘤等,患者需注入放射性示蹤劑,再接受掃描。該示蹤劑用於追蹤體內的葡萄糖,癌細胞的新陳代謝率會較高,消耗更多葡萄糖,因此示蹤劑可令癌細胞「着燈」,從掃描影像中現形。   相關文章:【乳癌】診斷三部曲 術前化療、標靶治療縮小腫瘤 為患者盡量保存乳房   免疫反應令淋巴腫脹 掃描誤以為癌細胞 香港乳癌基金會指出,注射新冠疫苗後即刻掃描會產生「假陽性」。養和醫院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黃月紅表示,外國研究發現打針後3周內接受PET掃描,有八成機率出現腫瘤「假陽性」。她解釋,疫苗免疫反應令手臂附近淋巴腫脹,免疫細胞消耗更多葡萄糖,故有關淋巴位置會「着燈」,誤以為癌細胞。復必泰使用mRNA技術,免疫反應較科興大,料「假陽性」機率較高。 黃舉例,曾有病人於打針一周後掃描,影像顯示其左邊腋下及打針位置「着燈」;另有病灶位於左邊乳房的乳癌患者,在接種後兩周掃描,發現右邊腋下及鎖骨附近「着燈」。她表示,醫生會根據接種史及臨牀情况分析「着燈」可能性,不單憑掃描結果判斷是否腫瘤擴散或復發等。   相關文章:關於抗體測試、接種新冠疫苗的5個問題 針後無發燒?抗體水平下降疫苗失保護?   建議針後4至6周才掃描 乳癌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表示,市民打針後亦不宜立刻做乳房X光造影等檢查,曾見過病人打針後,造影顯示淋巴腫脹至直徑3厘米大,其後超聲波檢查顯示屬良性淋巴。她又指,醫生會按需要安排抽針化驗,以判斷是否癌細胞。 基金會指4月起病人檢查前須填問卷,說明有否打針。該會建議,如情况緊急,無法延遲PET掃描或電腦掃描,患者可接種病灶的另一邊;如兩邊都有病變,可在臀部打針。如病人情况許可,建議於打針後4至6周才檢查。   (新冠疫情) 專題系列文章 Read more

【乳腺癌】了解乳癌3大高危因素 9月6日起推乳癌篩查先導計劃 44至69歲婦女年費310元

【明報專訊】乳腺癌是香港女性第一大癌症,2018年有4618宗發病,另有753宗死亡。政府下周一起推乳癌篩查先導計劃,44至69歲婦女先付310元年費參與衛生署婦女健康服務,經評估確認合資格,再付225元可接受乳房X光造影檢查。有學者估計計劃每年可找到數十名患者。乳癌3大高危因素-篩查先導計劃為期兩年-44至69歲婦女年費310元 Read more

【乳癌食療】患者常見的3個飲食問題 營養師拆解治療前後選低脂、低糖、高纖食物原因 減復發風險

乳癌(Breast-Cancer)是本港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症,除了發病率不斷上升,近年亦有年輕化趨勢。有別於其他癌症,乳癌患者未必會因為病情或治療導致體重下降,所採取的飲食及營養攝取策略亦有所不同。有註冊營養師指出,要預防乳癌復發的原則主要有6點,其中過重及肥胖是主要的風險因素之一,故乳癌患者必須留意脂肪攝取量,怎樣做呢?還有乳癌患者常見的3個飲食問題,營養師逐一拆解。 Read more

【乳癌】早期徵狀不易察覺 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留意6個不尋常變化(衛生處方)

【明報專訊】今天是三八國際婦女節,藉此提醒大家關注乳房健康,預防乳癌。乳癌是本港女性最常見癌症,在2018年有超過4600名女性新確診,2019年有逾850名女性死於乳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指出,乳癌第一至三期的5年相對存活率(76%至99%)明顯較第四期(30%)高,顯示愈早發現乳癌,愈早接受治療,可以提高存活率。因此,提升對乳房疾病的警覺,及早識別乳癌,十分重要。乳癌早期徵狀未必能輕易察覺。婦女應熟悉自己乳房平常的外表和觸感,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洗澡、換衫和搽潤膚露時,多留意乳房有沒有出現不尋常變化,例如: Read more

【癌症篩查】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 評估7個高危因素度身制定篩查方案

癌症屬本港的頭號殺手,罹癌人數按年攀升,然而及早透過適當的檢查發現癌症,則可盡快介入治療,以延長存活率,甚至有機會根治。不過,癌症篩查五花八門,肺癌、大腸癌、乳癌、子宮頸癌等都有個別的篩查方法,應如何選擇呢?養和醫院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陳素懷醫生解釋,決定接受哪一種癌症篩查前,都應先諮詢醫生,因為醫生會按照每位病人的個別背景,基於7個高危因素,針對性地建議相對合適的篩查項目,惟需注意癌症篩查只適合無任何病徵人士的檢測,身體出現任何不適,應盡早諮詢醫生,以安排檢查及治療。 Read more

【乳癌】中西醫制定「兵法」 互補抗乳癌(醫徹中西)

【明報專訊】久不久在門診遇到一些乳癌病人,本來可以手術切除根治,但病人選擇另類療法,沒有接受正規治療。過了一段時間,發覺腫瘤愈來愈大而且開始潰瘍,甚至伴發淋巴或遠處擴散,影響了根治機會。原來我的觀察在文獻上亦有記載。美國耶魯大學在2018年發表文獻,回顧2003至2014年病人資料庫,有超過190萬病人(包含4種癌症)當中發現有些病人只用另類療法,沒有接受西醫正規治療,死亡率高1倍;而乳癌病人死亡率甚至高4倍。但同時使用西醫治療和另類療法的病人,生存率沒有減低。這樣說明利用另類療法問題不大,但決不可忽略西醫和正規治療。 Read more

【乳癌】年紀大,還需術後化療?(癌治準繩)

根據2016年香港乳癌基金會研究報告,在2009至2013年間,有16%至17%乳癌個案發生在70歲以上的長者,也顯示患乳癌的風險與年紀呈正比。香港人口日漸老化,長者患上乳癌的機率也漸漸上升。黃女士,73歲,患上第二期三陰性乳癌。外科醫生做了全乳切除後,轉介來做術後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她問了我一些問題,也想跟大家分享。 Read more

乳癌丨真空抽組織 驗乳癌更精準(醫路同行)

乳癌是女性最大的健康威脅之一,單計2018年本港錄得4618宗女性乳癌新症,按年升5.8%。若與10年前的2008年相比,更急增約77%。以一生累積風險計算,每14名女性便有1人罹患乳癌。然而,隨醫學進步,患乳癌女性5年相對存活率達84%,早期乳癌(第一期)患者的5年相對存活率更超過99%,這表示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減低乳癌威脅的關鍵。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