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運動處方:樂齡科技 邊玩邊運動

【明報專訊】面對全球人口老化,世界衛生組織倡導「健康老齡化」的概念,呼籲長者強化個人「內在能力」及建立合適生活環境,以達到保健功效。樂齡科技結合了老年學及科技,提升年長人士生活質素、獨立生活和自理能力;不少樂齡科技產品亦適用於康復訓練。即使是體弱長者,亦可配合樂齡科技,減緩乃至逆轉內在能力下降,讓身體最大限度地發揮功能。 Read more

兒言自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明報專訊】上期談到電影《人吃人》(Soylent Green),竟然預計到了2022年,即3年後的今天,糧食會供不應求,老人被迫尋求「安樂死」,市民以死人為食物。文章發表後,有朋友笑罵我危言聳聽,嚇驚了許多長者老友,有「心理虐待」老人家之嫌。   馮凱鍵攝   電影橋段太誇張,只能當科幻片觀賞,沒有人會把它的預言當真。可是談到「心理虐待」,香港着實有不少令老人家不稱心的地方,長者患上抑鬱、感到了無生趣、意圖了此殘生的,大有人在。東方之珠富裕繁華,老人的「快樂指數」卻似乎比許多其他地方都要低,原因何在?   貧富懸殊孤獨憂鬱 令長者不快樂 「窮」,固然是原因之一:香港雖稱富裕,但貧富差距大得令人吃驚;不少長者老來無依、在貧窮線下掙扎求存,要快樂也不容易。可是單是窮,又似乎並非令人不快樂的唯一原因,不少經濟條件不錯的長者,也一樣鬱結終日。事實上,許多研究顯示,老人家患上抑鬱,孤獨是主要原因,孤獨老人的自殺率也特別高。老人抑鬱,不但是心理病態,同時亦和許多身體上的健康問題拉上關係,包括體能下降、腦力和自理能力退化、血壓高、心血管病變,甚至死亡。   護老服務良莠不齊 香港人口急劇老化,老人醫療護理問題日益嚴重,公立醫院病房爆滿,主要是因為擠滿了各種大病小病的老人家。老人院舍供不應求,公營的條件較好,但宿位少得可憐,輪候長者往往等到百年歸老也未能入住;至於私營院舍,高檔的收費昂貴,非普通市民所能負擔,平民化的則許多被人詬病條件差劣,前兩年某院舍的虐老醜聞,更令人側目。至於家居老人,獨居的容易變得孤獨,即使和家人同住,有些可能因為子女為口奔馳忽略了照顧,有些可能兩代同居時有摩擦齟齬以致關係冷漠,長者得不到應有關懷,加上缺乏社交活動,雖非獨處卻心理上感覺孤獨。   建「長者邨」 一箭數鵰 近年少看本地電視台的自製節目,但早前無綫電視播映的紀錄片集《長命百二歲》卻頗有意思,其中一集介紹了美國亞利桑那州太陽城(菲尼克斯)的老人聚居中心,裏面設有許多體育休閒康樂文娛設施,這些設施除了為長者提供娛樂及強身健體的活動,更重要的是讓他們有社交和集體溝通交流的機會。住在這裏的老人家不會覺得孤獨,反而會樂不思蜀,子孫來不來探望也不當一回事。   香港地少人稠,當然不可能像太陽城那樣建平房作長者屋。但我忽發奇想,要是政府用公帑建幾幢上百層大厦的「長者邨」,免費讓非牟利及商營機構分層經營老人院舍,當可容納數以萬計的長者。由於不用支付昂貴租金,院舍有更多經費提高服務質素。和太陽城一樣,邨裏有大量社交文娛設施讓長者抗「獨」。還有,邨內這麼多大的族群,自然要有醫療服務,包括上門應診的服務,這當可大大減少長者動輒被送到醫院的需要,有助紓緩公立醫院的擠迫狀况,這是一箭數鵰的方案。   花三數百億公帑,還要面對官商勾結的責難,政府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才有可能採納我的奇想方案。「安得廣廈千萬間,讓香港長者共歡顏」,難、難、難。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兒言自得:長命百二歲

【明報專訊】新年伊始,首先在這裏向讀者拜年,常用的「恭喜發財」似嫌太俗氣,銅臭味太重,還是安分守己本着自己的專業,祝賀各位健康長壽。 ▲資料圖片 何謂長壽?古人說「人生七十古來稀」,今人賀人「長命百歲」,隨着人的壽命不斷提升,似乎都不合時宜。勞福局長的「活到百二歲」警語,一石激起千重浪,社會反應熱烈。新春期間少不了和朋友飯局聚會,「長命百二歲」每次都是熱門話題。 治好「衰老」 活到千歲? 回顧人類歷史,人的壽命不斷上升是不爭的事實。單單過去數十年的科學數據紀錄,已顯示人類平均壽命正緩慢地逐年遞增,但究竟最終可以活到多少歲?這是科學界亟欲揭開的謎團。權威科學雜誌《自然》(Nature)期刊在2006年發表了一項研究,提出證據顯示人類平均壽命極限是115歲,人的身體和腦袋在超過了這極限後,便無法繼續運作多久。這篇文章引發很大爭論,尤其是「極限」這概念,許多科學家都不同意。不少認為人類壽命沒有極限,大有可能活到120歲甚至更久。更極端的科學意見,甚至認為衰老是一種疾病,現代科技進步一日千里,最終必能研發出治癒衰老病的藥物,那時人的壽命可能無窮無盡,活到1000歲也不足為奇。事實上,抗衰老、延緩衰老的藥物,在動物身上的實驗已取得初步的效果。看來,局長的「長命百二歲」,大有可能成為事實,那時我們社會會起什麼變化,值得我們反思。 許多年前(應該是1973年)看過一齣至今難忘的荷李活驚慄片Soylent Green(港譯《人吃人》),男主角是奧斯卡影帝查爾登希士頓(Charlton Heston)。影片時空是2022年的紐約,那時全世界因人口大幅上升以致人滿之患,單是紐約便有4000萬人,許多人找不到工作,居住環境異常擠迫,滿街都是無業的露宿者;加上環境污染、氣候暖化、全球自然資源枯竭等原因,導致缺水缺糧;許多老弱人士走投無路,紛紛尋死以求解脫,殯儀公司乘勢推出安樂死套餐,讓顧客一邊觀賞早已消失的藍天碧海美麗自然景色的影片,一邊服毒自殺,處理屍體和身後事由殯儀公司一手包辦。 人滿之患 引發人吃人 由於天然糧食供應極度不足,市民全賴一間叫Soylent的食品企業配給的餅乾,作為主要食糧。這些餅乾以海洋浮游生物製成,其中一種新出產的綠色餅乾,據說營養最豐富又特別美味,所以最為搶手,市民爭相搶購這款餅乾,不時引發衝突,甚至暴動。一天,Soylent的一名董事西門臣突然遭人暗殺,案件落在查爾登希士頓飾演的警探湯法蘭身上,湯在查案過程中,發現Soylent製造的綠色餅乾,原料並非什麼浮游生物,竟然全都是死人,包括接受安樂死的人的屍體,西門臣就是因為無意中發現了Soylent的不可告人秘密,被謀殺滅口。 人口老化以致公共服務不勝負荷,福利和醫療尤其首當其衝,大家都耳熟能詳。人人長壽令到人口上升,最終老人被迫自尋短見,全城要靠吃死人維生,這預警雖然荒誕恐怖又誇張,卻提醒我們人口老化和人口不斷增長絕對是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更加不是單憑調整領取綜援年歲便可解決的問題。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Read more

專家札記:「一人戶」急增 不利社會發展

【明報專訊】當代年輕人之所以單身,多的是出於被動的選擇,這樣的被動往往來自讓人喘不過氣的經濟壓力和「追求卓越」的現實環境。當國家和社會需要經濟進步,企業需要更多的利潤和收入,個人在高失業率的壓力下,只有努力工作,努力提升自己,以爭取可以滿足個人需要的收入和「卓越」,至於家庭、父母、伴侶、孩子、房子,都變成遙不可及。當一個社會缺乏穩固的家庭支撐,這個社會還可以穩步的「追求卓越」來達到可持續的發展嗎? 以政策保障成家權利 隨現代工業和經濟發展,家庭結構和模式發生巨大變化,婚姻擇偶觀念被重新定義和思考,更為合理的兩性觀念趨於和諧。但是這些變化並不能否認家庭的功能,例如提供和滿足家庭成員的情感和愛的需要,提供物質生活需要和面對外界事物的保護力量,提供和塑造成就人際關係的能力,培養社會責任感等。「一人戶」打破了這些家庭功能,缺少了可以提供精神慰藉的保護力量,因而發展出各種精神緊張和壓力,這些心理上的困難也會進而影響企業和社會的良好運作,不利於社會的持續發展。 亞洲乃至世界上各個國家都有採取各種政策措施來提升出生率,但新生兒數量並沒有明顯增加,低出生率和老齡化趨勢預計在未來的10到20年之內難以解決。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庭為本的「追求卓越」需要的不僅僅是個人和企業的努力,社會和政策的制定也需要增加更多的考量。例如: ‧社會由一味追求GDP經濟增長,轉變為對公民生活幸福感的追求; ‧福利政策要對女性生育期遭到歧視和事業下滑的考慮、對新生兒的福利、對家庭經濟規劃的指引和保障; ‧經濟政策要對房屋價格實行抑制和調控 ‧企業對員工個人生活時間的釋放 ‧社會環境對男女平權的支持和推動來解放男性結婚時必須購買房屋的壓力 這些都可能在「追求卓越」的同時帶來對家庭的鼓勵和支持。這樣多管齊下,才有可能使單身人士在巨大的內在和外在壓力下得以喘息,可以有時間有精力去思考私人生活,帶來整個家庭的蓬勃生長。 文:吳兆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Read more
X